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带骊歌的诗词



《骊歌》歌曲 骊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骊歌》歌曲

骊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这首由李叔同作词的《城南旧事》主题歌,正是给作者林海音留下极深印象的学堂乐歌。

它是林海音童年时代的流行歌曲,类似上个世纪80年代的校园歌曲。

这首歌的名字叫《送别》,写作的时间是1914年。

其时,李叔同正在日本留学。

他借用了日本流行歌曲《旅愁》的曲调,“旧瓶装新酒”,填上《送别》这首词后,在中国流行开来。

同时留学日本的另一位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沈心工也曾根据同一曲调,写过一首名为《昨夜梦》的词。

结果,被李叔同《送别》的光芒所盖过。

实际上,这首歌的旋律并非来自《旅愁》,而是源自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曲子的作者是约翰·奥德威。

在这一点上,不能不说“拿来主义”是个好东西。

骊歌 开放分类: 歌曲、文化词语、名曲、送别 拼音:lí gē 本义:告别的歌。

歌词: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出处: 逸诗有《骊驹》篇云:“骊驹在门,仆夫具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

”客人临去歌《骊驹》,后人因而将告别之歌称之为“骊歌”。

今天的《骊歌》多指一首在我国流行于20年代到40年代的学堂乐歌,又名《送别》。

李叔同作词,英国人奥德维作曲。

李叔同(弘一法师)其人: 骊歌《送别》的作者是弘一法师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

既是才华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他将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上荣耀。

他也是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之一,所创作的《送别》就是借用了外国曲目。

他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艺术大师。

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也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

词曲由来: 虽然李叔同词曲兼擅,但据考证出此曲并非词人的自作曲,而是借用了一首美国通俗歌曲的曲调,作曲者是英国人奥德维。

歌词也参考了一首日本歌曲——也有论者以为词意浓缩了《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的意境。

然而两首歌曲在美国和日本可能早已湮灭于历史大海,但这首借鸡生蛋的歌曲却在中国获得了长久以至永远的生命

赏析: 这首歌词共三段,其中一、三两段文字相同。

第一段,全部用来写景,选取了“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等典型的意象,“长亭”“古道”是写送别之处,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芳草”喻离情,《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

“晚风拂柳”写惜别,“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山外山”喻天各一方,这一切离愁别绪,却都笼罩在“夕阳”之下,只感受到友情的温暖、斜阳的温暖、晚风的温暖。

这一段,是环境的描写,离别场景的渲染:夕阳下,群山相连,一望无际,碧草连天,这是大背景;近处,长亭、古道,晚风轻拂,杨柳依依,再加上哀婉幽怨的笛声,哪一个有此经历的人不伤痛欲绝? 第二段是全曲的高潮。

既然是送别,当然有一种感慨,“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不过数十年,知交能有几人?再见又待何时?所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一杯浊酒尽余欢”,这的确是一种无奈的凄美,把酒离别,“都门帐饮无绪”,何时能相聚?最后,时空交错,以现在时“今宵别梦寒”总括全篇。

在感情上,梦里重逢照应上文的“山外山”,韵律上更是重复强调,但这个重复强调却是更进一步的思念,惟有相思入梦频。

第三段重复第一段,意象上的强化和音韵上的反复,形成一种悠远回环之美。

整曲《送别》歌的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既具有古典诗词的神韵,清新脱俗,又通俗易懂,琅琅上口。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两句周而复始,与回环往复的旋律相配合,加深了魂牵梦绕的离情别意。

曲调婉转流利,悠扬入妙,分“起、开、合”三段,合段重复起段;但每一段的结句相同,构成A(a-b)B(c-b)A(a-b)的形式;b句的一再重复,使萦回于怀的离情别意呼之欲出。

“一切景语皆情语”,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都是离人眼中所见,景物依旧,人在别时,听起来就倍感凄凉。

全歌紧扣主题,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

它的审美效应,就在“酒尽梦寒”的无言中回荡不已。

全词写送别,却避开了对送别的直接描写,甚至连送别的具体对象也未点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长亭、古道、芳草、垂柳、夕阳以及泛荡的晚风,呜咽的清笛,然而正是这一系列的由近及远,步步推移的景物描写,不仅巧妙地暗示了远行者的去向,而且有力地烘托了离别的气氛,下半段叙事与叙悟,由于上半段含蓄又空灵地暗示,有一种虚实相交,浓淡相成的艺术韵律。

影响: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如此凄迷阴柔、词浅意深但哀而不伤的词句,配以相当中国化的舒缓旋律,就很难不成为中国的名曲——尤其是在新旧交替、道术灭裂的二十世纪。

这首歌已经成了新的“阳关三叠”,“四千余年古国古”的二十世纪中国人,已经用这首歌“送别”了太多的东西。

由于《骊歌》所倾诉的迷惘惆怅之情很能代表当时大所数青年学生和知...

关于思乡情感的诗词或歌曲~

1.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要理解题目中的“折柳”的含义,关键就要能理解“柳”的意象。

在学生学过的课文中包括一些常见的古诗词,比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

还有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到,古诗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义的。

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和“留”谐音,另外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别——依依不舍”的层面上来。

使人联想到,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

这样,诗中“折柳”一词所寓含的“惜别怀远”之意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2.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简析]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

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六首。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

“蹊”是小路。

“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

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

“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

“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

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

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

“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

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

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

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

“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

“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

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

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

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3.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

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

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

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

“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象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

“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维妙维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

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

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

“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

“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

“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

你看!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象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

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

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4.春残 翁宏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

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诗写女子春末怀人。

首句点题,写来不拘一格。

一句中,“又”字开头,“也”字结尾,连用一个副词和一个语气词,这在诗中是不多见的。

然而作者用得很自然,使起句突兀,加强了语气,强化了诗中女主人公的哀怨之情,并有笼盖全篇的作用,算得上写法的出新。

“又”字还与下面的“经年”相应,暗示这女子与情人离别,正是去年此时,故对物候变化特别敏感。

第二句“如何出翠帏”,“如何”,有不堪的意思。

联系第一句看,这位女子正是在去年此时此地,经受着别离的苦痛。

时隔一年,记忆犹新,而且,现在还是在这一时间和这一地点,她怎敢再身临其境,重新...

关于李白的送别诗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灞陵行送别 李白 送君灞陵亭, 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 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岐, 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 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 骊歌愁绝不忍听...

李叔同《送别》诗全文

《送别》 弘一法师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祖籍浙江·平湖),1942年九月初四圆寂于泉州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

李叔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同时,他在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

作为高僧书法,弘一与历史上的一些僧人艺术家存有差异,如智永和怀素,尽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们的一生并未以坚定的佛教信仰和恳切实际的佛教修行为目的,他们不过是寄身于禅院的艺术家,“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这完全是艺术家的气质与浪漫。

《送别》以短短的一首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离别的“集体无意识”,成为中国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写在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画面;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心灵悲慨;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

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着顿悟出世的暗示。

《送别》,实际上是李叔同以送别朋友为缘由,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

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含有今朝两次的诗词多多益善打错是今朝两字的诗词】作业

唐?罗隐《自遣》诗: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 对联 今朝灯火阑珊处,何忧无友; 它年折桂古蟾宫,必定有君 《沁园春?雪》 毛泽东 (这个自己搜一下,百度不知道那个词和谐了,我只打这一句了)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梅花 唐?蒋维翰 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 几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入得来? 七夕 唐?李贺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西江月?阻风山峰下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今朝应有摘星人,儒雅风流耐我寻. 芳草梦含怀旧德,岁华诗逐转新轮. 此时游历无边景,何时引来一片春. 浅唱低吟襟万里,书生论剑最纯真. (非名人作) 忆江南?盼铃(作者:绿窗眉妩) (一)、 铃闹也,君子叩门扉.莲步轻盈急奔跑,蕙枝环绕紧依偎.心痛瘦腰围. (二)、 私语罢,细细看郎姿.去日腰身将三尺,今朝皮带宽双围.因甚瘦如斯? 澹园诗词 文章节选 送别歌 绿阴长夏,榴花似火红.骊歌催,离情别绪盈衷.数载情深,多少华年绮梦.长相忆,萤窗雪案友情浓. 今朝分袂,明日西东.抗日救国,隔山隔水志相通.今朝分袂,明日西东.服务社会,万般责任莫痴聋. 【宝剑篇】唐?刘长川 宝剑不可得,邂逅几许难.今朝一度见,赤色照人寒.匣里星文动,环边月影残. 自然神鬼伏,无事莫空弹 浪淘沙?丹阳浮玉亭席上作 陆游 绿树暗长亭 几把离尊.阳关常恨不堪闻 何况今朝秋色里,身是行人. 清泪浥罗巾 各自消魂.一江离恨恰平分.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

李白以歌相送的诗句和以话相送的诗句

《送张遥之寿阳幕府》寿阳信天险,天险横荆关。

苻坚百万众,遥阻八公山。

不假筑长城,大贤在其间。

战夫若熊虎,破敌有馀闲。

张子勇且英,少轻卫霍孱。

投躯紫髯将,千里望风颜。

勖尔效才略,功成衣锦还。

《送祝八之江东赋得皖沙石》西施越溪女,明艳光云海。

未入吴王宫殿时,浣溪古石今扰在。

桃李新开映古杏。

茸蒲扰短出平沙。

昔时红粉照流水,今日青苔覆落花。

君去西秦适东越.碧山青江几超忽。

若到天涯思故人,浣纱石上窥明月。

《送裴十八图南归高山二首》其一: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

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禅。

临当上马时,我独与君言。

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

举手指飞鸿,此情难俱论。

同归无早晚,领水有清源。

送侯十一朱亥已击晋,侯赢尚隐身。

时无魏公子,岂贵抱关人。

余亦不火食,游梁同在陈。

空余湛卢剑,赠尔托交亲。

金陵送张十-再游东吴张翰黄花句,风流五百年。

谁人今继作,夫于世称贤。

再动游吴掉,还浮入海船。

春光百门柳,霞色赤城天。

去国难为别,思归各未旋。

空余贾生泪,相顾共凄然。

金陵酒肆留别白门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问取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南陵别儿童入京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歌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着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轻买巨,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金乡送韦八之西京客自长安来,还归长安去。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此情不可道,此别何时遇?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毅转秦地雷。

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

巨灵咆哮掌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

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

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

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骚背指爪枉。

我皇手把天地户,丹丘谈天与夭语。

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求蓬莱复西归。

玉桨倪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

眉山月歌送蜀僧虽入中京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

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

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

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

黄金狮子乘高座,白玉座尾谈重玄。

我似浮云滞吴越,君逢圣主游丹阅。

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

《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

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也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为什么分别的歌叫骊歌?骊有什么意思呢?

本义:告别的歌。

出处:逸诗有《骊驹》篇云:“骊驹在门,仆夫具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

”客人临去歌《骊驹》,后人因而将告别之歌称之为“骊歌”。

今天的《骊歌》多指一首在我国流行于20年代到40年代的学堂乐歌,又名《送别》。

李叔同作词,英国人奥德维作曲。

骊,在古汉语中还有“深黑色”的意思。

如: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