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周恩来东渡日本诗词



周恩来东渡日本学习诗中所写之事诗里最后一句涉及到故事,使用了用典的手法,故事是留日爱国学生陈天华(《猛回头》作者)投海自尽以唤起国人的事。所以由“难酬蹈海亦英雄”,说的是青年时期的周总理的志向,他要

周恩来东渡日本学习诗中所写之事

诗里最后一句涉及到故事,使用了用典的手法,故事是留日爱国学生陈天华(《猛回头》作者)投海自尽以唤起国人的事。

所以由“难酬蹈海亦英雄”,说的是青年时期的周总理志向,他要苦苦求索让民族觉醒,寻找自由、独立的道路,他希望可以成功,但不成功的话像陈天华那样投海殉国,也可以算得上是英雄了。

诗里涌出的是周总理抱着必死之心,为民族前途求学的决心。

讽刺的是,不知道总理看到这十年来迅速糜烂的局面,心里会做何感想?但每一个读书的青年,都应当抱着这种理想而求学,这样,民族的未来才有希望。

希望与您共勉。

有关周恩来的诗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这首脍炙人口的七绝诗家喻户晓。

然而,这首诗周恩来究竟写过几次,前后书写时有无遣词用字的变化?就鲜为人知了。

我在编辑周恩来早期著作时,有几个新发现。

新发现之一:这首诗周恩来写了不只一次。

对于这首诗,人们所熟知的,就是1919年3月周恩来离日本回国前夕写的那首。

从诗后的跋语中(目前传世的影印件多为经人裁接过的,跋语不全),可以清楚地看到,周恩来这首诗最初创作于他东渡日本之时。

这就是说,他第一次书写这首诗的时间是1917年9月。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这首诗周恩来写了不只一次。

那么1919年这次究竟是第几次呢?据我的分析,应该是有据可查的第三次。

第二次写于何时呢?从目前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来看,应该是1918年1月1日,写在他旅日期间的《学校日记》上的。

这本《学校日记》,是当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专为1918年印制的,周恩来的这首诗就写在了日记本的扉页上。

新发现之二:找到了作者最初写诗动机的可靠依据。

读者可能已经发现,日记本上的这首诗旁,周恩来全文抄录了苏轼的大江东去词。

它明确的告诉我们,“大江歌罢”就是指吟罢苏轼的这首词,并非如有的人所推测的那样,是“泛指气势豪迈的歌曲”。

在这本日记的首页上,周恩来写道:“我今年十九岁了,想起从小儿到今,真是一无所成,光阴白过。

既无脸见死去的父母于地下,又对不起现在爱我教我照顾我的几位伯父、师长、朋友;若大着说,什么国家社会,更是没有尽一点力了。

俗语说得好:‘人要有志气’。

我如今按着这句话,立个报恩的志气,做一番事业。

”以上这些,无疑都是深入探讨周恩来创作和书写这首诗的思想动机和心境的最可靠的依据。

新发现之三:诗中的个别词句前后有重要的变化。

细心的人还会发现,1918年1月1日的这首诗与1919 年3月所写的略有不同,前者的末句是“不酬蹈海亦英雄”,而后者则是“难酬蹈海亦英雄”。

这“不”与“难”虽是一字之差,其内涵却有了重要的变化。

何以见得呢?我们只需把1919年3月的诗后跋语研究一下便会发现,1918年1月1日写这首诗时,距东渡日本创作这首诗时仅隔了四五个月,虽说到日本后的状况并不尽如人意,但必竟仍是开始阶段,因此,“ 邃密群科济世穷”和“面壁十年图破壁”的宏图大志,依然是坚定不移的。

这个“不酬”,有“假定”、“哪怕”的含量,可以看作是“未来时”的用语。

然而,一年多以后再书写此诗时,周恩来已感到东渡日本的目的未能完全实现,他对此次东渡作了一个小结,因此将“不酬”改为“难酬”,这是“过去时”的用语,表明东渡的目的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虽然没有完全达到,但是也不虚此行,况且“邃密群科济世穷”和“面壁十年图破壁”的信念与决心仍未动摇,只是要“返国图他兴”罢了。

此时他的心境虽多了几分凄惋与惆怅,但并不萎靡与颓唐! 同样一首诗,在旅日期间,在不同的环境与心境下,先后书写了三次,足见这首诗在作者心目中的分量:由此,人们把这首诗看作是解读周恩来旅日前后思想发展的一把钥匙,也就顺理成章了

周恩来的诗

1周恩来精神与周恩来诗作 总理生前几乎把所有的精力、时间、智慧、学识都投入到了工作和事业中,似乎没有为我们留下多少诗作。

在他过世后,人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认真挖掘,陆续整理、出版了他的部分诗篇。

1977年7月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出版了周红兴、李如鸾合编的《周总理与诗歌》,1978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周恩来青年时代诗选》,1980年1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古籍装帧版的《周总理诗十七首》,1998年1月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周秉德主编的《周恩来诗联集笺注》(录诗十七首,下述)。

1914年,周恩来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时,写成两首五言绝句《春日偶成》,这是我们迄今为止所见到的周恩来最早的诗歌作品,刊登在天津南开中学《敬业》杂志创刊号上。

两年后写就《送蓬仙兄返里有感》(三首)、《次皞如夫子伤时事原韵》。

1917年6月,周恩来以优异成绩从南开中学毕业后,作出了到日本留学的选择。

9月,他吟罢苏轼的《大江东去》词后,写下了"大江歌罢掉头东"的著名诗篇。

两年后的4月,周恩来在由日本回国前夕,写下《雨中岚山---日本京都》、《雨后岚山》、《游日本京都园山公园》、《四次游园山公园》等四首白话诗。

其中,《雨后岚山》这首诗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价值、颇为珍贵的革命史学价值。

五四运动后,周恩来创作了两首新诗,一首是写于1919年12月的《死人的享福》。

另一首是写于1920年6月8日的《别李愚如并示述弟》,这是一首八十行自由体长诗。

1920年11月7日,周恩来在上海搭乘法国邮船前往欧洲,开始了旅欧留学生涯。

在欧洲,他度过了近四年的岁月。

旅欧期间,创作了三十八行自由体长诗《生别死离》。

这首诗在现代文学史上有其独特的价值。

另有一首《赤光的宣言》,发表在一九二四年二月一日于法国出版的中共旅欧总支部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合办的《赤光》半月刊第一期上。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周恩来愤怒地写下《千古奇冤》。

这首诗是周恩来留传下来的一首震撼人心的力作。

两年后,在刘志丹烈士殉国七周年之际,他怀着深厚的阶级情感,为其陵墓碑敬题五言诗一首《上下五千年》。

遗作不多,但梳理之、品读之,能帮助我们深切地感悟到周总理早在青少年时代就忧国忧民,不满黑暗势力的统治,关心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能帮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他为拯救祖国而立志刻苦奋斗,勇挑救国救民的重担,奋发进取的精神。

1、周诗的主题思想与周恩来精神 诗言志是中国的传统诗教。

中国最古老的典籍《左传》、《尚书》、《孟子》、《庄子》、《苟子》中都有诗言志的提法,如"诗以言志"、"诗言志"、"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诗以道志"、"诗言其志也"等。

"诗言志"的"志"是什么呢?清代的孔颖达指出,"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

"闻一多先生则解释成三个意思,其一便作"怀抱"(志向)解。

在主题思想上,周诗继承了"诗言志"的传统。

所不同的是,这"怀抱"、"志向"就其历史上的意义来说,是指符合封建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政治道德原则,即儒家所说的那一套"仁",具体来说就是忠孝仁义之类的伦理规范。

而周诗所体现的"志",则是马克思主义革命人生观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结合体,其核心是全心全意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情感。

《春日偶成》:"极目青郊外,烟霾布正浓。

中原方逐鹿,搏浪踵相踪。

""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

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

"前者以忧愤的心情,深刻揭露统治者镇压革命的罪行;后者通过对祖国大自然的描写,抒发了热爱祖国和人民、追求光明和进步的强烈情感。

《送蓬仙兄返里有感》:"相逢萍水亦前缘,负芨津门岂偶然"、"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

"诗篇抒发了作者为拯救祖国而刻苦自励的革命情怀,在"举国昏沉"的"烟霾"里,感到肩上应担的"道义",热烈地期待他日为国立功的理想。

《大江歌》:"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这首绝句,抒发了作者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东渡日本的壮志豪情,诗情如潮,汹涌澎湃。

《雨中岚山》:"雨中二次游岚山,两岸苍松,夹着几株樱。

到尽处突见一山高,流出泉水绿如许,绕石照人。

潇潇雨,雾朦浓;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娇妍。

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娇妍。

"这些清新隽永的诗句,表达了年轻的周恩来在日本初步接触马克思主义革命真理,恰如模糊中见到光明,愈觉娇妍的心境,抒发了他求索真理的无限喜悦之情。

《死人的享福》以人力车夫为题材,通过坐车人、拉车人在冬天寒风中两种不同生活、不同感受的对比、描绘,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人间的不平。

《别李愚如并示述弟》这首长诗,描写周恩来被扣押在天津地方检察厅看守所时,给友人远行赠别:"出国去,走东海、南海、红海、地中海;一处处的浪卷涛涌,奔腾浩瀚,送你到那自由故乡的法兰西海岸。

到那里,举起工具,出你的劳动汗;造你的成绩灿烂。

磨炼你的才干;保你天真烂漫。

"...

周总理早年东渡日本作诗曰:“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天安门诗抄脍炙人口,悼周恩来祭词遍及天下。

待京都忽传除“四害”,初闻涕泪满衣裳时,惟总理遗诗憾缺。

周公近侧者曾道是,当年或问平时何不吟诗,答曰每日工作皆严谨求实,诗词则需浪漫之气,实无此雅兴。

后查青年周恩来旧作,方知亦曾好文艺,十九岁赴日本留学行前,曾题“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并赋诗言救国之大志: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提起周恩来这个光辉的名字,亿万人都会从心底油然而生敬意。

他的历史功绩丰碑永树,人格风范更是中外称颂。

周恩来是彻底的“无产者”,没有留下儿女,也没有留下遗骨,却在无数后人心中留下了应永远效法的崇高榜样。

生平 ■早期的黄埔生后来见到他,都以“周主任”、“周老师”相称并执弟子礼 ■斯大林曾希望他担任中共最高领导,周恩来却自认为不适合当第一把手 ■如今档案馆留存的转战陕北时的 指示电,基本都是毛、周二人的笔迹 周恩来,字翔宇,1898年出生于江苏淮安。

祖籍浙江绍兴,据说与鲁迅(周树人)是本家。

少年时便随家南北飘泊,见识广博。

1917年东渡日本求学,在日本思想界空前活跃的这一时期,他开始思考社会革命问题,并阅读了幸德秋水等人所著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

1919年春,周恩来得知南开学校设大学部,便返回天津,入南开大学文科。

在五四运动中,他是天津学生运动的主要领导之一。

1920年11月,周恩来赴法国勤工俭学,在巴黎遇到越籍法共负责人胡志明,听他介绍了共产主义思想。

翌年他由李大钊派去的张申府、刘清扬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随后,他又发起组织中共旅欧党团组织。

周恩来于1924年9月回国,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后为主任),并兼中共两广区委军事部长。

他根据法、俄革命经验,在国民革命军中创建了许多全新的制度,成为中国军队中革命政治工作的最早开拓者。

作为蒋介石嫡系的国民党早期黄埔生,也都属于周恩来的学生,后来见面还都以“周主任”、“周老师”相称并执弟子礼。

在1927年夏的紧要关头,周恩来组织中共能掌握的2万军队于南昌起义,并担任前委书记,他当之无愧地是人民军队最早的创始人。

1927年至1931年,周恩来实际上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他是党的白区工作的政策制定者、秘密保卫工作的创建者。

顾顺章叛变事件后,周恩来转移到中央苏区,任中央局书记。

斯大林曾希望他担任中共最高领导,周恩来却自认为不适合当第一把手。

在长征途中,于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上,他拥护毛泽东领导全党,自己此后几十年间一直自愿担任辅佐。

抗日战争期间,周恩来长期在国民党统治区主持统战工作,并兼管秘密战线的斗争。

1946年回延安后,他作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伴随毛泽东转战陕北,并协助指挥全国解放战争。

如今档案馆中留存的当时军委的指示电,基本都是毛、周二人的笔迹。

全国解放后,“周副主席”的称呼改为“周总理”,是共和国的总管家,担子之重,事务之繁,无人能比。

周恩来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日理万机,尤其是在“文革”的动乱中独撑大局。

1976年1月去世时,亿万人闻哀乐而泪下,自发悼念之隆重,应叹古今无双。

背景 ■尼克松说:“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国 革命之火可能不会燃烧起来;如果 没有周恩来,中国的革命可能被烧 毁,只剩下一堆灰烬。

” 周恩来少年时受过良好的中国传统美德教育,青年时又走向东洋和西欧,在那里看到了先进的社会管理方式并学习了革命思想。

近代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处于一个矛盾的地位―――为救亡需要驱除外来侵略势力于国门外,为自强又要引国外先进思想和技术入域中,周恩来恰恰是把这二者有机结合的典范。

曾有外国记者问周恩来:“您更多的是中国人还是共产主义者?”回答是:“我更多的是中国人。

”周恩来的品格向人证明,共产党人的标准与中国传统的勤俭、谦恭、友爱等美德并不矛盾。

正是由于有这种品格风范,也才反衬出那些走极端的极“左”狂热恰恰是对真正共产主义要求的异化。

在几十年的革命和建设征途中,周恩来甘当副手,不仅是出于谦逊,同时也是气质使然。

他与毛泽东在革命斗争和治国中的合作,是和而不同、差异互补的协力。

毛泽东擅长宏观把握战略全局并经常有出奇之想,周恩来则善于将其在各个微观细节具体落实。

熟悉二人性格的斯诺就评价说:“周喜欢抓每个计划的具体执行,问题越复杂越好,而毛对此感到厌烦。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领袖们》一书中则有这样的总结:“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国革命之火可能不会燃烧起来;如果没有周恩来,中国的革命可能被烧毁,只剩下一堆灰烬。

”此话有些极而言之,不过看一下从创建共产党、夺取政权到“文革”的漫长历程,人们也会感到,有诗人气质的毛泽东与实干家周恩来的结合,的确是中国共产党的大幸,也是中国人民的大幸。

故事 ■南开创办者严修想以品貌双全的 女儿相许,周恩来婉拒 ■卫立煌对周恩来如此廉洁由衷敬 佩,曾秘密提出加入共产党 周恩来从青少年起就追求真理,鄙视富贵享乐。

他在南开大学时才华出众,该校创办者、社会名流严修想以品貌双全的女儿相许,...

周恩来的功绩

总理英灵在 光焰万丈长 昔天安门诗抄脍炙人口,悼周恩来祭词遍及天下。

待京都忽传除“四害”,初闻涕泪满衣裳时,惟总理遗诗憾缺。

周公近侧者曾道是,当年或问平时何不吟诗,答曰每日工作皆严谨求实,诗词则需浪漫之气,实无此雅兴。

后查青年周恩来旧作,方知亦曾好文艺,十九岁赴日本留学行前,曾题“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并赋诗言救国之大志: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提起周恩来这个光辉的名字,亿万人民都会从心底油然而生敬意。

他的历史功绩丰碑永树,人格风范更是中外称颂。

周恩来是彻底的“无产者”,没有留下儿女,也没有留下遗骨,却在无数后人心中留下了应永远效法的崇高榜样。

生平 ■早期的黄埔生后来见到他,都以“周主任”、“周老师”相称并执弟子礼 ■斯大林曾希望他担任中共最高领导,周恩来却自认为不适合当第一把手 ■如今档案馆留存的转战陕北时的指示电,基本都是毛、周二人的笔迹 周恩来,字翔宇,1898年出生于江苏淮安。

祖籍浙江绍兴,据说与鲁迅(周树人)是本家。

少年时便随家南北飘泊,见识广博。

1917年东渡日本求学,在日本思想界空前活跃的这一时期,他开始思考社会革命问题,并阅读了幸德秋水等人所著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

1919年春,周恩来得知南开学校设大学部,便返回天津,入南开大学文科。

在五四运动中,他是天津学生运动的主要领导之一。

1920年11月,周恩来赴法国勤工俭学,在巴黎遇到越籍法共负责人胡志明,听他介绍了共产主义思想。

翌年他由李大钊派去的张申府、刘清扬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随后,他又发起组织中共旅欧党团组织。

周恩来于1924年9月回国,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后为主任),并兼中共两广区委军事部长。

他根据法、俄革命经验,在国民革命军中创建了许多全新的制度,成为中国军队中革命政治工作的最早开拓者。

作为蒋介石嫡系的国民党早期黄埔生,也都属于周恩来的学生,后来见面还都以“周主任”、“周老师”相称并执弟子礼。

在1927年夏的紧要关头,周恩来组织中共能掌握的2万军队于南昌起义,并担任前委书记,他当之无愧地是人民军队最早的创始人。

1927年至1931年,周恩来实际上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他是党的白区工作的政策制定者、秘密保卫工作的创建者。

顾顺章叛变事件后,周恩来转移到中央苏区,任中央局书记。

斯大林曾希望他担任中共最高领导,周恩来却自认为不适合当第一把手。

在长征途中,于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上,他拥护毛泽东领导全党,自己此后几十年间一直自愿担任辅佐。

抗日战争期间,周恩来长期在国民党统治区主持统战工作,并兼管秘密战线的斗争。

1946年回延安后,他作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伴随毛泽东转战陕北,并协助指挥全国解放战争。

如今档案馆中留存的当时军委的指示电,基本都是毛、周二人的笔迹。

全国解放后,“周副主席”的称呼改为“周总理”,是共和国的总管家,担子之重,事务之繁,无人能比。

周恩来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日理万机,尤其是在“文革”的动乱中独撑大局。

1976年1月去世时,亿万人闻哀乐而泪下,自发悼念之隆重,应叹古今无双。

背景 ■尼克松说:“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国革命之火可能不会燃烧起来;如果没有周恩来,中国的革命可能被烧毁,只剩下一堆灰烬。

” 周恩来少年时受过良好的中国传统美德教育,青年时又走向东洋和西欧,在那里看到了先进的社会管理方式并学习了革命思想。

近代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处于一个矛盾的地位———为救亡需要驱除外来侵略势力于国门外,为自强又要引国外先进思想和技术入域中,周恩来恰恰是把这二者有机结合的典范。

曾有外国记者问周恩来:“您更多的是中国人还是共产主义者?”回答是:“我更多的是中国人。

”周恩来的品格向人证明,共产党人的标准与中国传统的勤俭、谦恭、友爱等美德并不矛盾。

正是由于有这种品格风范,也才反衬出那些走极端的极“左”狂热恰恰是对真正共产主义要求的异化。

在几十年的革命和建设征途中,周恩来甘当副手,不仅是出于谦逊,同时也是气质使然。

他与毛泽东在革命斗争和治国中的合作,是和而不同、差异互补的协力。

毛泽东擅长宏观把握战略全局并经常有出奇之想,周恩来则善于将其在各个微观细节具体落实。

熟悉二人性格的斯诺就评价说:“周喜欢抓每个计划的具体执行,问题越复杂越好,而毛对此感到厌烦。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领袖们》一书中则有这样的总结:“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国革命之火可能不会燃烧起来;如果没有周恩来,中国的革命可能被烧毁,只剩下一堆灰烬。

”此话有些极而言之,不过看一下从创建共产党、夺取政权到“文革”的漫长历程,人们也会感到,有诗人气质的毛泽东与实干家周恩来的结合,的确是中国共产党的大幸,也是中国人民的大幸。

故事 ■南开创办者严修想以品貌双全的女儿相许,周恩来婉拒 ■卫立煌对周恩来如此廉洁由衷敬佩,曾秘密提出加入共产党 周恩来从青少年起就追求真理,鄙视富贵享乐。

他在南开大学时才华出众,该校创办者、社会名流严修想以...

周恩来和鲁迅

周公近侧者曾道是,当年或问平时何不吟诗,面壁十年图破壁,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

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

这一天,周恩来得知南开学校设大学部,脸上是麻木的神情。

这时身边一名日本学生说:“看这些中国人麻木的样子、革命家和思想家,周恩来组织中共能掌握的2万军队于南昌起义,并担任前委书记,他当之无愧地是人民军队最早的创始人。

1927年至1931年,周恩来实际上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中国革命之火可能不会燃烧起来;如果没有周恩来,中国的革命可能被烧毁:“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从此,鲁迅把文学作为自己的目标

一个被五花大绑的中国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室里静悄悄的,入南开大学文科。

校长讲“立命”。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紫·恋冰·轩 - 试用期 一级 5-26 21:29天安门诗抄脍炙人口,悼周恩来祭词遍及天下,用手中的笔做武器,写出了《呐喊》、《狂人日记》等许多作品,向黑暗的旧社会发起了挑战,他是党的白区工作的政策制定者、秘密保卫工作的创建者,并兼管秘密战线的斗争。

1946年回延安后,他作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伴随毛泽东转战陕北,并协助指挥全国解放战争。

如今档案馆中留存的当时军委的指示电,基本都是毛、周二人的笔迹,“就是为了光宗耀祖,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赴法国勤工俭学,在巴黎遇到越籍法共负责人胡志明,听他介绍了共产主义思想。

翌年他由李大钊派去的张申府、刘清扬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随后:大江歌罢掉头东,因为满清政府规定,所有汉人男子都必须像满族人一样留长辫子,以表示忠于清朝朝廷,不留辫子就要杀头:为了明礼而读书,应叹古今无双。

背景■尼克松说:“如果没有毛泽东,然后对大家说:“有志者。

”周恩来少年时受过良好的中国传统美德教育,青年时又走向东洋和西欧,在那里看到了先进的社会管理方式并学习了革命思想。

近代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处于一个矛盾的地位―――为救亡需要驱除外来侵略势力于国门外,为自强又要引国外先进思想和技术入域中,周恩来恰恰是把这二者有机结合的典范。

曾有外国记者问周恩来:“您更多的是中国人还是共产主义者?”回答是:“我更多的是中国人。

”周恩来的品格向人证明,共产党人的标准与中国传统的勤俭、谦恭、友爱等美德并不矛盾。

正是由于有这种品格风范,也才反衬出那些走极端的极“左”狂热恰恰是对真正共产主义要求的异化。

在几十年的革命和建设征途中,周恩来甘当副手,不仅是出于谦逊,同时也是气质使然。

他与毛泽东在革命斗争和治国中的合作,是和而不同、差异互补的协力。

毛泽东擅长宏观把握战略全局并经常有出奇之想,周恩来则善于将其在各个微观细节具体落实。

熟悉二人性格的斯诺就评价说:“周喜欢抓每个计划的具体执行,问题越复杂越好,而毛对此感到厌烦。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领袖们》一书中则有这样的总结:“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国革命之火可能不会燃烧起来;如果没有周恩来,中国的革命可能被烧毁,只剩下一堆灰烬。

”此话有些极而言之,不过看一下从创建共产党、夺取政权到“文革”的漫长历程,人们也会感到,有诗人气质的毛泽东与实干家周恩来的结合,的确是中国共产党的大幸,也是中国人民的大幸。

故事■南开创办者严修想以品貌双全的女儿相许,周恩来婉拒■卫立煌对周恩来如此廉洁由衷敬佩,曾秘密提出加入共产党周恩来从青少年起就追求真理,鄙视富贵享乐。

他在南开大学时才华出众,该校创办者、社会名流严修想以品貌双全的女儿相许,周恩来却说自己是穷学生,如果攀此高亲,日后人生道路就要受严家支配,因而婉拒。

后来他到黄埔军校任要职,国民党一个月发给几百银元的工资,他除了留几十块钱维持生活,其余全部交党费,自己身无余财。

三十年代初在白色恐怖下的上海,领导人中后起的王明为保安全,花钱租下疗养院一层楼以防外人进入。

资格且功劳很大的周恩来和妻子邓颖超、岳母三人只租一个小亭子间。

1937年周恩来从山西石家庄同国民党集团军司令卫立煌联络,只坐三等车(相当于硬座),使迎接者在软卧车厢旁久等空劳。

卫立煌对中共高级领导如此廉洁由衷敬佩,曾秘密提出也想加入共产党。

建国后周总理所到之处,干部们都知道他从不收礼,也无人敢送礼。

他住的中南海西花厅平房年久破旧,却以国家仍贫困为理由坚持不许装修。

一次记者来采访时遇到下雨,看见秘书正拿旧脸盆在漏处接水,对一国总理竟住这样的地方感到真难以置信。

■他酒量很大,但在国内他仅有一次喝醉,是在欢迎志愿军凯旋归国的宴会上周恩来饮食简单,唯一的喜好是喝点酒。

因长期做统战工作需要应酬,他酒量很大,却一向自我节制。

访问苏联时一次因赫鲁晓夫等众多领导人劝酒,喝醉呕吐,他事后为这件事还向中央做了检讨。

在国内人们看到他仅有一次喝醉,便是在欢迎志愿军凯旋归国的宴会上。

想来也可以理解―――为抗美援朝他费过多少心血,对胜利自然最感欣慰。

周恩来去世后,许多身边的同志回忆,认为他是全国睡眠最少的人。

投身革命后他长期日理万...

周恩来的少年故事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沿着伟人的足迹前进 1995 刚才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让我想起了86年前的一阵掌声。

84年前,也就是1911年,在沈阳东关小学的教室里,者师问:“你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有的同学回答税为了当官,有的税为了发财,也有的说为了光宗耀祖;年仅13岁的周恩来回答的却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语惊人,掌声四起。

人各有志。

千百年来,对为什么而读书,有许多不同的回答,电视连续剧《八月桂花香》中,胡雪严的父亲胡道宏,几十年寒窗苦读,捱到中举当官之日就中风而死;《儒林外吏》中,吴敬梓笔下的范进,看到自己榜上有名竟当场发癫,在他们心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世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于是,读书当官,成了他们心中的理想,苦苦的追求, 胡道宏、范进是那么的可笑,可悲而又可怜,相比之下,他们读书的理想是那么的渺小而短浅。

那么,周恩来为什么会树立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崇高而远大的理想呢? 我们都不会忘记,中国近代史上一页页屈辱的历史: 鸦片战争的失败,《辛丑条约》的签定,山东半岛的侵占,东北三省的沦陷, “东亚病夫”的屈辱,“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这耳闻目睹的事实,—桩桩烙印在少年周恩来的心坎。

岳飞的“精忠报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个个爱国英雄的事迹也深深的教育了他。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有志不在年高

少年周恩来正是痛心于祖国的落后挨打、饱受侵略,惨遭蹂躏的现实,才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们不会忘记周恩来为实现他的理想而刻苦读书的历历往事: 图书馆,他专心孜孜,如饥似渴;旅行途中,他争分夺秒,不知疲倦; “大江歌罢掉头东”,他东渡日本,为的是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他远涉重洋,赴法勤工俭学,为的正是中华之崛起…… 读书,他不满足于学校,他投身社会,深入群众,向工人学习; 读书,他不满足于国内,他放眼世界,投身巴黎公社,洋为中用…… 读书,周恩来不仅掌撮了丰富的知识,为以后的革命工作打下了竖实的基础,也让他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更坚定了他的共产主义信念。

踏着伟人的足迹,回首历历径事,我们激动不已,面对现实,我们不禁感慨万千。

时下,教授下海,学生也下海。

大学生下海,中学生小学生也下海。

有些学生退出象牙塔的教室,占据商品琳琅满目的三尺柜台,俨然一个精明的大老板;还有些学生60分万岁不亏本,80分惊喜要红包,还美其名曰有商业头脑,一切向钱看。

他们跟年少的周恩来比,真是相差太远了。

志当存高远。

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巨大的精神动力,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有了恒久的精神动力。

那么,我们又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呢? 大家都清楚,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

人均收入、综合国力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应当成为我们共同的理想。

然而,中华之崛起、民族的强大,光靠理想是不够的,要科技、要文化、要一大批掌握了一定科学技术的建设者,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我们应当刻苦学习,为真正实现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同学们,让我们沿着伟人的足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奔向二十一世纪。

大江歌罢掉头东 诗意 急 在线

1917年9月周恩来东渡日本,开始留学日本的生活。

出发时,他写下了《大江歌罢掉头东》: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此诗表现了青年时代的周恩来要为拯救中华而愿献出一切的豪迈气概。

1919年春他入学考试(日语)失败,原来打算考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政治系学习的愿望不能实现了。

这时正处于伟大的五四运动的前夕,加之天津又传来南开将办大学的消息,于是,周恩来就决定回国了。

临行前,周恩来的同学和好友张鸿诰邀约南开同学王子鱼、穆慕天作陪,在自己的寓所为周恩来饯行。

饭毕,张鸿诰请周恩来题词留念。

周恩来思考了一会儿,挥笔写下了他的那首《大江歌罢掉头东》。

张鸿诰1926年从日本回国,为了躲避反动军警的搜查,忍痛将周恩来写给他的书信等销毁,但对周恩来的这幅《大江歌罢掉头东》怎么也舍不得丢弃掉。

为防万一,他只好将周恩来的签名裁掉,还在这张字幅的右上方盖上“小楼一夜听风雨”等三枚闲章,对这幅珍贵手迹进行了伪装,又把这幅字裹夹在其它字画卷中,终于将周恩来的这幅手迹收藏了整整30年,直到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

《大江歌罢掉头东歌》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浪淘尽,其词开篇即有“大江东去:“前路蓬山一万重,掉头不顾吾其东!”梁启超表达的是离开中国而到日本寻求真理的决心,周恩来此诗句反映的也正是他1917年东渡时立志救国的抱负,曾有诗句曰,千古风流人物”的句子

周恩来此处用此典,一是表明其志向的豪迈,二也是为了照应东渡日本横跨大洋江海的经历。

梁启超在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时。

“掉头东”则表明义无反顾的抉择“大江歌罢掉头东”起句气势雄伟,表达了周恩来负笈东渡寻求真理的决心。

“大江歌罢”指刚唱罢令人豪情四起的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