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诗词十二道金牌



岳飞收到十二道金牌是在什么地方接的最后一道,是哪一年?哪一月?...南宋民族英雄岳飞在抗金节节胜利之际,宋高宗于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在秦桧的挑唆下,一日内连发十二道金牌,将在前线作战的岳飞招

岳飞收到十二道金牌是在什么地方接的最后一道,是哪一年?哪一月?...

南宋民族英雄岳飞在抗金节节胜利之际,宋高宗于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在秦桧的挑唆下,一日内连发十二道金牌,将在前线作战的岳飞招回临安。

岳飞见金牌,悲愤交加,痛心疾首地仰天长叹:“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同年十一月,宋朝廷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岳云父子绞死于风波亭上。

数百年来,很多人认为这“十二道金牌”是朝廷调兵遣将的将令,是奸臣杀害岳飞的传令牌!其实不然。

这种“金牌”并非什么传令牌,而是一种以最快速度传递邮件的特殊标志,是宋代多种通信证件的一种。

据史料记载,这种金牌用于赦书及军机要务,由皇帝直接交发。

该金牌制度始于宋元丰六年,金牌是用木头做成条状,长约一尺左右,周身涂满朱红油漆,上面篆刻着“御前文字,不得入铺”8个黄金“警”字。

这里的“御前文字”,是指从朝廷皇帝身边传来的公文、信件;“不得入铺”是指传递邮件时,驿吏不得在驿站内交接,而只能在马背上依次传递。

这样,不仅大大缩短了邮件的传递速度,而且加大了驿吏的工作效率。

据《宋史》记载,该“金牌”光耀炫眼,传递时急飞如电,望之者无不避影,日行500里,昼夜不停鸣铃飞递。

可见,这种“金牌”与我们现在用的“特快专递”标志差不多。

明代诗人李东阳曾愤慨地写了一首名为《金字牌》的词:“金字牌,从天来,将军恸哭班师回,士气郁怒声如雷。

震边陲,幽蓟已覆无江淮。

仇虏和,壮士死,天下事,安有此,国亡之,嗟晚矣!” 岳飞收到金牌的时候正是节节胜利、势不可挡之时,皇上先是发了一道圣旨:“今大宋已和大金议和,边境无事,即着尔岳飞带领全军立刻回兵进京,加封官职。

三军有功将士俱有升赏,钦此”。

但“将在外有君命有所不受”,即使是忠心不二的岳飞当时也“速传各将聚集元帅府大厅议事”,可见其也是心中有犹豫的,怎奈还没议出个结果来,“皇上金牌到”,而且口气也变了:“命你带军即刻进京,不得迟缓!见金牌如见朕面,立刻照办!”还没等回过神来,“皇上第二道金牌到!”“皇上第三道金牌到!”“皇上第四道第五道第六道金牌到!”至第七道金牌圣令已成“再不火速返京即作叛逆论处!”,第八道金牌是“命你速即起身,若再迟延即是违逆圣旨,立斩不赦。

”这种架势,谁还挡得牢,何况还摊在岳飞这个大忠臣头上,于是即刻起身回京,最终被害。

可见,金牌的规格是节节提升的,到最后是谁也难以抗拒的。

展开

谁知道岳飞接十二道金牌的故事

南宋民族英雄岳飞在抗金节节胜利之际,宋高宗于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在秦桧的挑唆下,一日内连发十二道金牌,将在前线作战的岳飞招回临安。

岳飞见金牌,悲愤交加,痛心疾首地仰天长叹:“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同年十一月,宋朝廷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岳云父子绞死于风波亭上。

数百年来,很多人认为这“十二道金牌”是朝廷调兵遣将的将令,是奸臣杀害岳飞的传令牌!其实不然。

这种“金牌”并非什么传令牌,而是一种以最快速度传递邮件的特殊标志,是宋代多种通信证件的一种。

据史料记载,这种金牌用于赦书及军机要务,由皇帝直接交发。

该金牌制度始于宋元丰六年,金牌是用木头做成条状,长约一尺左右,周身涂满朱红油漆,上面篆刻着“御前文字,不得入铺”8个黄金“警”字。

这里的“御前文字”,是指从朝廷皇帝身边传来的公文、信件;“不得入铺”是指传递邮件时,驿吏不得在驿站内交接,而只能在马背上依次传递。

这样,不仅大大缩短了邮件的传递速度,而且加大了驿吏的工作效率。

据《宋史》记载,该“金牌”光耀炫眼,传递时急飞如电,望之者无不避影,日行500里,昼夜不停鸣铃飞递。

可见,这种“金牌”与我们现在用的“特快专递”标志差不多。

明代诗人李东阳曾愤慨地写了一首名为《金字牌》的词:“金字牌,从天来,将军恸哭班师回,士气郁怒声如雷。

震边陲,幽蓟已覆无江淮。

仇虏和,壮士死,天下事,安有此,国亡之,嗟晚矣!” 岳飞收到金牌的时候正是节节胜利、势不可挡之时,皇上先是发了一道圣旨:“今大宋已和大金议和,边境无事,即着尔岳飞带领全军立刻回兵进京,加封官职。

三军有功将士俱有升赏,钦此”。

但“将在外有君命有所不受”,即使是忠心不二的岳飞当时也“速传各将聚集元帅府大厅议事”,可见其也是心中有犹豫的,怎奈还没议出个结果来,“皇上金牌到”,而且口气也变了:“命你带军即刻进京,不得迟缓!见金牌如见朕面,立刻照办!”还没等回过神来,“皇上第二道金牌到!”“皇上第三道金牌到!”“皇上第四道第五道第六道金牌到!”至第七道金牌圣令已成“再不火速返京即作叛逆论处!”,第八道金牌是“命你速即起身,若再迟延即是违逆圣旨,立斩不赦。

”这种架势,谁还挡得牢,何况还摊在岳飞这个大忠臣头上,于是即刻起身回京,最终被害。

可见,金牌的规格是节节提升的,到最后是谁也难以抗拒的。

...

岳飞真的有可能直捣黄龙吗?我们常说宋高宗的十二道金牌让岳飞壮志...

金国的实力很强吗?不是的,金国全部精锐部队都在兀术手上,他败了以后,金国能够阻挡岳飞的力量已经没有了。

直捣黄龙是一种说法而已,能够收回中原已经可以了。

再往北打金国就会拼命,而且那是人家的地盘,老百姓也不支持岳家军,自然不可能直捣黄龙。

当然如果岳飞继续打下去,金国只有讲和,归还宋国的土地,送还两个俘虏皇帝。

战争也就到此而止了。

黄龙府在今天的黑龙江阿城南,在离哈尔滨不远的地方。

打到那里岳家军早冻死了。

有人说岳飞曾经镇压过杨幺领导农民起义;迫于十二道金牌的压力,...

钟相杨幺起义,确实是岳飞扫平的,但,这不等于他做的就错。

也许教科书上,对一切起义都支持,其实,有些起义,人不怎么地。

钟相杨幺起义,确实提出了均贫富,分田地的概念,但并不现实,即使到了现在,贫富均了么?和他们相似的起义,太平天国起义,也提到了人人平等,都是兄弟姐妹的说法,而且,也说分田地,但,实际情况是,太平天国的领导人,还没取得胜利,就开始腐败堕落,当头领的,有的肆意杀人,有的取了无数个女人,有的沉迷于享受,有的争权夺利。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就算清军有曾国藩,也一样是输!象梁山好汉,李逵,在劫法场的时候,拿起斧子就砍人,管你是不是官军,平民百姓围观的都照杀不误!那个矮脚虎王英,更不是个东西,在人家山寨里,图谋人家寨主的女人,因为没给他好脸,就要半夜去杀人放火,强奸女人。

所以,不是所谓的起义,就是好的。

其它所谓的起义,也有很多不是东西的存在。

在古代社会,极讲究名分,上命不可违抗,这也是大家说岳飞精忠二字的原因,至于其幕后种种复杂的原因,一时也不可枚举,但,听皇帝的命令,不是他的错。

所谓坐失抗金的大好形势,主要是朝堂的决策。

如果朝堂上不发十二道金牌,岳飞却拥兵自重,才是他坐失抗金的大好形势。

而有了十二道金牌和朝堂的命令,那么这个责任就不应该由岳飞扛。

岳飞收到十二道金牌的准确时间?和历史上的天气晴雨状况,就可破解...

岳飞班师乃自一个必然的误会 在讨论这个问题前,我们先研究一下,从郾城送奏折到临安,需要多少时间。

岳飞军克颖昌是闰六月二十日,此月为二十九日,宋廷回复回覆省札是七月二号(引自《金佗稡编》卷2高宗七月“初三日”手诏“览卿奏,克服颖昌)。

七月八日发出的郾城捷奏,到达临安是十八日(引自《宋会要》兵14之30),显然,这需要十日时间,反之临安送至郾城前线,也该是十日上下。

让我们将那段历史的日历罗列出来: 六月二十日,岳家军克颖昌, 七月二日,朝廷收到克颖昌捷奏,回覆省札。

七月二日 岳家军收复西京。

七月七号,高宗下诏,严令班师。

七月八日,郾城大捷。

岳飞送捷奏 七月十一日,高宗严令岳飞回师!此时高宗虽不知郾城大战(注:此处因无具体史料,暂存疑) 七月十二日,高宗收到岳家军收复西京捷报。

七月十四日,颖昌大捷,岳飞送奏折 七月十七日 岳飞收到高宗七号所发的“措置班师”诏。

七月十八日 郾城捷奏方送到临安,高宗给予重奖。

见(1) 七月十八日 飞怒,书《乞止班师诏奏略》(2) 七月十八日 临颖大捷。

见《临颖捷奏》(3) 注:既然十八号岳飞还激烈上书,要求不可班师。

显然,颖昌之战,岳飞根本就没有败。

否则的话,作为一代名帅,断不可能在元气大伤的时候还要求进兵,自取其辱。

岳飞不是没有冲动的时候,如他任通泰镇抚使的时候,就曾错误估计敌人力量,以至失败。

但从他于十四日内消灭杨么,二次、三次北伐遇到不利情形时果断退兵,避免损失(其实从泰州撤退的时候也是如此,不盲目死战),显然他并非鲁莽之人。

而且,他的估计应该是,郾城大捷的奏折应该已经到了,高宗态度会有所改变,所以他决意抗旨北伐。

而且临颖之战时在临颖东北,乃通往开封大道上的遭遇战,而不是探得敌人来犯,临时处长。

除前军外,其他四统治代表了二个至四个军,这么一支相当雄厚得兵力,可能正是向开封进军。

因此,十八号的时候,岳飞还是在进军的。

七月十八日或二十一日,岳飞班师。

这个就是谜团所在。

第一,由于十八号之后,除了传说中的朱仙镇大战外,并无其他重大战役。

所以,说岳飞在十八号后准备班师也行。

第二,若存在朱仙镇大战,则说明岳飞本来还冒着抗旨风险前进,无论《宋史》还是《金史》,都没有岳飞战败的记载。

那岳飞为何突然回师? 关键就在于,在二十一日前后,岳飞是否收到高宗送来的言辞更加严厉的班师诏呢?(如《岳侯传》所言“忽一日,诏书十二道,令班师,赴阙奏事”。

)按临安到郾城是十日路程,这份诏书应该是七月十一日发。

这个时候,高宗依旧没有收到郾城大捷的捷奏,更勿论颖昌大捷,他害怕岳飞军失败,加上秦桧怂恿,遂严令岳飞班师。

七月二十四日,颖昌大捷奏报送到临安,高宗态度开始改变。

七月二十五日 杨沂中从临安出兵 七月二十七日 岳飞带两千骑兵从顺昌去临安 (4) 七月二十七或二十八日,岳飞那份言辞激烈的抗议书才到达临安。

高宗改变态度,下诏: 「得卿十八日奏,言措置班师,机会诚为可惜。

卿忠义许国,言词激切,朕心不忘。

卿且少驻近便得地利处,报杨沂中、刘錡同共相度,如有机会可乘,约期并进如且休止,以观敌衅,亦须声援相及。

杨沂中已於今月二十五日起发,卿可照知。

」 注意的是,此处提到岳飞需要和杨沂中、刘錡同共相度。

可笑的是,杨二十五日才出发,八月中才到宿州,而张俊和王德所部近在咫尺,为何不调度他们呢?而且,按照这句“卿且少驻近便得地利处,报杨沂中、刘錡同共相度,如有机会可乘,约期并逛。

如且休止,以观敌衅,亦须声援相及”这句话来看,高宗依旧不许岳飞乘胜进军,甚至暗示正在撤军途中或者停滞不前。

然而,高宗并非不知岳飞性格,之前他命李若虚教岳飞停止进军,尚且不行,现在为何有信心岳飞会停下来呢?显然,高宗心知肚明,自己曾经发过措辞强硬的诏书,教岳飞不得不还。

岳飞挥师北上正欲直捣黄龙府,遗憾,偏偏被十二道金牌召回了临安 ...

目击国破家亡的苦境,是产生豪放派文学作品的社会基础,哭朱晦 庵、民间事件;或歌唱大自然山川秀美,表情达意的作法不同。

豪放派另一位代表人物岳飞,他所处的时代和辛弃疾相同——“豪放派”、“婉约派”风格形成 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古国文化,万民罹苦,抗金运动风起云涌,奔放有如天风急雨;豪迈有如大海高山。

”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 ﹚ 他借伤春惜春抒发那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朝天阙,他所创建的威慑敌胆的“岳家军”屡次击败金人入侵,他肤硕体胖,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并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杀害,终年仅 39 岁,七岁知书,十岁能文。

上述两种诗派创作风格的形成。

他写军旅生活,悲壮豪放。

宋朝靖康元年,金人入侵,有燕、赵义侠之风。

他出生时北方已被金人攻陷,属于旧党 ﹙ 保守派 ﹚, 后因诗谤之嫌,终遭贬谪,当以力田为先,故号稼轩,统一中国

便知道他有大政治家的风度, 便知道他有见义勇为的侠士精神和正义感,赢得生前身后名。

他在《满江红》词中、弹劾,最终被免职闲居家园达二十多年之久、飞燕皆尘土,对政治;不一而足。

梳理古来诗词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他遂投耿,为掌书记、经济、军事各方面都见解精透,。

晚年因新派得势,黜废旧人,他又以旧党关系,远贬海南

他一生中虽也入京做过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但究以外任为多。

曾历任杭州、黄州、定州、廉州等地的地方官。

结果在外任中死于常州

他虽然生在一个经济繁荣的时代,但他个人所身受的,却是一个忧患失意的境遇。

他在政治上反对新法,偏于保守一面,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但他人品端正,清廉自守,在地方行政上做了许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深受人民的爱戴。

他的思想是复杂的,儒家的底子,再融合各家思想的因素,庄子的哲学,陶渊明的诗理,佛家的解脱,都给他很大的影响。

他胸坏开阔,气量恢宏,以顺处逆,以理化情,形成豪爽明朗的性格,达观快乐人生观,和在文学上豪放不羁的风格,他的诗文如此,词更是这样。

同时,他绝不因一时的失意,就沉溺于酒色而不能自拔,他有自己的理想,善于在逆境中,解脱自己的苦闷,安定自己的情绪

山水田园之趣,友朋诗酒之乐,哲理禅机的参悟,都成为他精神上的补药。

所以他无论处于何种难关,都能保持生活的常轨。

他始终是愉快的,诙谐的,心境是开朗的,这在他的作品中,鲜明地反映出这一种性格。

苏轼的一生,是政治上失意,多次被贬谪,郁郁不得志的一生。

词人在他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艺术地表现了出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词人在这里借对历史人物的描写,表露出自己在政治上的失败,以及流贬江湖,事业无成,早生白发的感慨。

同时以写生的妙笔,勾勒出赤壁月夜如画的江山:乱石惊涛,千堆雪浪,笔雄力厚,意远词清,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词人一生大半外放为官,不能与亲人团聚,试看苏轼的怀亲词章,「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当时苏轼在密州,苏辙 ﹙ 子由 ﹚ 在齐州,都是政治上的失意人,他们已五个年头没有见面了。

当明月当空,清辉普照大地,长空一碧,浩渺无垠,词人想起自己政治上被压制,抱负不能施展,怀念远方的兄弟,不能团聚,万里离愁,中秋良夜,把酒对月,不禁感慨万千,用自己丰富的想象,清丽无比的语言,将宇宙的神奇,结合人间的实感,由浪漫的空幻世界,回到了现实的人生,深入浅出,曲折回旋,感人至深。

纵观上述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们有共同的特点: 一、个人品格端正,性格豪爽,政治抱负远大;、 二、家庭教育和个人教育良好; 三、在社会生活中:他们或身处军旅,金戈铁马,为国家,为民族与入侵者厮杀疆场;或处于政治斗争漩涡的风口浪尖上,但他们都是政治上的失意派; 四、他们的主体风格是豪放,但也能写出一些委婉细腻的作品。

如:苏轼的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是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又如:辛弃疾的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 见前 ﹚ 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细致入微的田园风光描写,足见作者对生活观察的细腻。

这是因为豪放派诗人也是现实生活中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的亲人、...

历史上关于南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是戏说还是史实?有没有...

关于十二道班师诏之说,最早见于宋代史学名著《三朝北盟会编》卷二〇七《岳侯传》(“忽一日,诏书一十二道,令班师,赴阙奏事。

”),是诏书不是什么金牌。

而《金佗稡编》卷一至卷三,《金佗续编》卷一所保存的八十六份高宗手诏中,并无十二道班师诏。

不过据《金佗续编》卷一三《给还御札手诏省札》,《夷坚甲志》卷一五《辛中丞》,宋高宗给岳飞手诏原有“数百章”,今已大部佚亡。

《宋史》撰修于元朝末年,《岳飞传》中也有“一日奉十二金字牌”的说法。

皇帝召岳飞退兵,连发十二道“金牌”,“金牌”究竞为何物?

现在我们通常说的金牌是指各项比赛的 第一名所获奖牌。

中国古代也有各种各样的 金牌,比如“免死金牌”,还如宋朝皇帝下令 岳飞班师回朝的十二道“金牌”,这些金牌究 竟为何物呢?“免死金牌”在中国民间曾广为流传,戏 文中也经常出现。

又称为“金书铁券”或 “丹书铁券”,它是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 受优待或免罪的凭证。

其材质为铁,上用朱 砂写字,因此又称“丹书”。

为防止假胃,将 铁券从中分开,朝廷和受赐人各持一半。

唐 代后改用嵌金的方法(金书)》据《辍耕录》 载,吴越王钱谬曾受赐一块铁券,形状如瓦, 高尺余,阔三尺许,券词黄金镶嵌。

誓词包 括所封的爵衔、官职以及功绩等内容,另刻 有“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 不得加责”。

丹书铁券始于汉高祖时期,最初为一种 身份和爵位的象征。

免死金牌的确可以免死, 但谋反等罪名除外,如明沈德符《野获编》: “所谓免死,除谋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

然 免后革爵革薪,不许仍故封,但贷其命耳。

”宋朝皇帝下令岳飞班师回朝的十二道此 “金牌”是一种红漆金字的木片,为皇帝专 属,可以不经过三省(政府机构)和枢密院73(最高军事机构)直接下达。

沈括《梦溪笔 谈》中对此有详细记载:“驿传旧有三等,日 步递、马递、急脚递。

急脚递最遽,日行三 百里,唯军兴则用之。

熙宁中,又有‘金字 牌急脚递’,如古之羽檄也。

以木牌朱漆黄金 字,光明眩目,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 日行五百余里。

有军前机速处分,则自御前 发下,三省、枢密院莫得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