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李商隐古诗词鉴赏



李商隐的诗歌赏析 流莺飘荡复参差,渡陌临流不自持。 1、流莺:流莺当然不仅仅是黄莺的意思,而且是说流浪的、无处可栖的黄莺。(现在流莺变成了一个专有名词,呵呵) 2、飘荡:是对流莺的流字的具体说明。飘

李商隐的诗歌赏析

流莺飘荡复参差,渡陌临流不自持。

1、流莺:流莺当然不仅仅是黄莺的意思,而且是说流浪的、无处可栖的黄莺。

(现在流莺变成了一个专有名词,呵呵) 2、飘荡:是对流莺的流字的具体说明。

飘荡也就是东飘西荡而无所栖止。

3、参差:读作cēncī,不齐的意思。

飘荡得参考,就是飘荡得没有固定的栖止之所。

4、渡陌:陌,田间小路。

渡本来是渡河之间,这里是飞越过的意思。

5、临流:流,河。

临流,飞在河之上。

6、不自持:无法自我把握。

这一联的意思是说:流莺飘飘荡荡,或在田间、或在河上飞行,没有固定的栖止之所。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1、巧啭:啭,鸟的宛转的叫声。

2、本意:本来的用意。

这里是有所寄托。

这一联开始有所寄托,从第一联单纯描写流莺的形象,到开始寄托深意,打入自已的感情。

一句大意是说:流莺的叫声如此宛转,怎能没有它自己的思想、感情呢?说“岂能”无本意,实际上就是说无人识其本意。

第二句可能有三种理解: 1、别人的良辰未必是我的佳期。

2、我的良辰未必就是佳期。

3、别人的良辰未必是别人的佳期。

综合起来看,应该是第1种更合理一些。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这一联的字面很简单。

就其在诗中的作用来说,也只是一个过渡。

上文所说的“不自持”,以及尾联所说的“伤春”等等,都是在这样一个“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联起句与对句之间的对比。

起句更侧重于流莺的感受,而对句侧重于对其他人们的描述。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1、凤城:京城的别称

唐人有词句“晚逐香车入凤城”,也是指京城的意思。

这一联的意思,大体上是说“我”自己也曾经苦于伤春,所以现在不忍听流莺的“巧啭”,然后发问道:京城之中,就没有它的栖身之所吗? 总体来看: 这首诗首先描述流莺的栖皇之状,第二联起,打入寄托,将自己的感情寄托于流莺的形象之上:自己巧啭,但无人能识。

别人良辰,我无佳期。

第三联主要是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以及境况的对比。

末联抒发伤感,说诺大的京城,竟然没有栖身之地,可以一展抱负。

诗咏漂荡流转的黄莺,借以托物寓怀、感叹身世。

首联点题,写流莺漂荡参差无穷尽地度陌临流且不知所向的形影,“不自持”显见诗人主观感受。

颔联即承此深入莺之心理,啼啭婉美自有其意,良辰美景却未有佳期,可见其“本意”之凄婉内涵。

颈联承“巧啭”进一步写莺啼,日夜阴晴,门开户闭,永不停止,既见莺之执著,又见无人理解。

尾联关合自身,既已伤春,又听此悲啼,且因无枝可栖而啼音愈苦,写莺与自身至此已融合莫辨。

全诗最重要的两句是: 巧啭①岂能无本意②?良辰未必有佳期③ ①巧啭:宛转鸣唱。

啭,指鸟鸣。

②本意:本来的用心。

暗喻诗人的抱负。

③佳期:喻愿望得以实现的时候。

七律《流莺》是一首咏物诗。

这两句托物咏怀,比喻徒有抱负而难酬心愿——流莺宛转鸣唱哪能没有苦衷,没有抱负,但得不到知音,即使碰到好时辰,愿望也未必能实现。

诗句隐喻含蓄,意境悠远,托物喻情,构思巧妙 通过流莺的飘荡不自持来表现了诗人自身漂泊无依的境遇,借流莺的徒自巧啭难遇佳期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精神苦闷。

天涯 李商隐 古诗赏析

时代的变迁予一个时代的诗人与诗歌大致雷同的震撼与影响,在一个渐趋变化的时代气质影响下,诗人们的感受与关怀,总会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悄悄发生改变。

唐朝盛衰二百八十九年的历史固然可以分为三个风气大为不同的阶段,而唐诗发展的历程也大致呈现相应的趋势变化:散发着自由奔放、刚健浩大青春活力的盛唐气象与盛唐气质;渐渐走向“内向”、面对现实另僻蹊径的中唐情;落日黄昏时哀婉衰飒的晚唐气氛。

而说到诗歌的晚唐气氛,则不能不提到李商隐的诗歌和他开创的唐代诗歌第三重境界

一 从《天涯》看唐诗第三种境界的特点 天涯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

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伤春与时世、身世之伤相交织,愁牵恨萦却又不明一端,这是诗人潦倒天涯、艰难苦恨中难以驱遣的情怀,而重茧乱丝般的感触无从细细直陈,便只能以虚涵混括的意境来表达难以言尽的心绪,李商隐深曲绮丽而又感伤细腻的诗风在这首诗上达到一个极致,无怪乎冯浩笺引杨守智评:“意极悲,语极艳,不可多得。

”而这一句,也恰恰点明了由李商隐开创的唐代诗歌的第三重境界的特点。

(一)随着时代的盛衰变化,诗的内容由主要向外部世界摄取转为更多对内心体验的搜寻,诗人的心理由宏放开朗转为深潜细腻,诗歌情感由清晰转为晦涩,气势由张扬转为收敛。

无论是李白的豪情万千,还是杜甫的朴实无华,从整体而言,他们的诗歌都展现出一种宏大而广博的气势,叙述之内容可能有喜有悲,但在那喜那悲之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一种向上的勃然生机。

但是李商隐为代表的晚唐气氛则渐渐不同。

如上面所提到的这首诗歌中,诗起首二句写春日良辰而人却置身天涯,置身天涯又逢日斜时分。

天涯沦落情已不堪,更何况沦落之人面对黯淡中的残阳。

几经转折,个中气氛已经轰然纸上。

未写情,情已动。

而到了后两句写到了莺啼之泪染湿最高花,更是令人感叹深情奇想之余不由得暗自唏嘘。

在我们的脑海中,会浮现这样一个镜头,远景处残阳渐斜,慢慢推近,镜头落在枝头的最高花,原本最为芳美的最高花,在这寂寞清冷的天涯自开自落,那树枝上的莺鸟不由得为之哭泣,泪水渐渐沾湿了凋零的花瓣,此情此景,岂不能叫人为之落泪? 细节的描写细腻至此,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泪水的触感和天涯的清冷。

伤时迟暮与天涯飘零等等复杂难掩的苦楚,在这些细腻的情景描写中不言而明。

(二)随着诗歌奇巧的发展,语言由通俗平易变得越加雕琢,结构自然舒展变得精致工细。

相较于初唐、盛唐和中唐努力追求的明白如话和词句原生态的清新,晚唐则在诗歌技巧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和更多的关注。

在此诗中,有两处修辞值得我们注意,其一是曲喻,其二是顶真。

曲喻是修辞的一种手法,比直接比喻曲折。

两物相比,仅有一端相似即可作比,而之外的内容则全靠读者奇情幻想或引申开去,与双关有相通之处,都是用委婉含蓄的比喻烘托, 而意思却在言外,须多转个弯,方能理解。

“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取莺啼的啼,有啼哭意,因此联想到莺也有泪,能湿到高花,着墨不多,而神韵悠远。

曲喻有助于在有限篇幅中容纳更多内涵,诗意的奇曲深至与此不无关系

而“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两句,“天涯”一词回环反复的使用,对诗意起到了回环推进的作用,增加了唱叹之意味。

而“斜”、“啼”、“湿”,简练传神的三个字,却使得整个诗篇的情感缓缓流出。

在结构来说,正如在第一点中提到的前两句描写的沦落人在天涯遭逢残阳摇曳的景致,而后两句忽而一转又写到了孤莺泪湿落花的场景。

表面上看,诗人所写的是伤春的老主题,但将伤春植入天涯沦落的背景,蕴涵就深厚多了。

诗人通过摄取典型的自然情景,以特定镜头传达其伤时之感,迟暮之悲,沉沦漂泊之痛等等复杂难言的感慨。

而这种感慨的传达,与这种结构的工细安排有很大的关系。

二 李商隐开创的唐诗第三重境界的成因 无论单究李商隐一个个体,或者是推究整个晚唐诗人群体,他们在诗歌风格的演化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或者说促成他们的风格以如此的模式发展的原因,是大同小异的,都是建立在时代背景和时代背景作用下的个人经历——沉痛的历史和坎坷的人生

因而,在试图解读李商隐这种绮丽而又哀怨的诗风成因,这两个原因,也自然是最重要的原因。

(一)沉痛的历史 文学史上所说的晚唐时期,一般指的是文宗大和以后的约八十年的时间。

经历极盛的繁华如梦,经历安史之乱的狼烟滚滚,一夕梦醒,整个时代走向了前所未有的衰败,时代将一层失望和惆怅的阴影投射在文人的心中。

盛唐时候自由奔放的气息消弭了,元和时期满怀激烈的勇气也消失殆尽了,空余下来的,只有惆怅与浓重的无奈。

哀婉和衰飒的气氛始终笼罩着这一个时段的诗歌,挥之不去。

(二)坎坷的人生 李商隐的人生经历可谓曲折迂回而忧多乐少,少年时期的寄人篱下与父亲早逝,而后在党派之争中四处碰壁从此政治上一路的穷困潦倒,在情感上经历爱而不得和得而复失的悲哀,使李商隐时常被一种感伤抑郁的情绪纠结包裹,这种感情基调便渐渐影响了他的审美情趣。

他偏爱用精美华丽的语言,含蓄曲折...

李商隐的诗歌有哪些特点?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

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致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李商隐的诗词有哪些特点?

李商隐(约812-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不得志。

在诗歌创作上,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包括大多数无题诗在内的吟咏内心感情的作品是李商隐诗歌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也获得了后世最多的关注。

李商隐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绮合称“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杜甫、李白,白居易,王维、杜牧、李商隐古诗文赏析各200字,谢谢...

杜甫古诗: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 奉乞桃栽一百根 春前为送浣花村 河阳县里虽无树 濯锦江边未满园 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 华轩蔼蔼他年到 绵竹亭亭出县高 江上舍前无此物 幸分苍柳拂波涛 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栽草堂堑西无树木 非子谁复见幽心 饱闻桤木三年大 与致西边十亩阴 诣徐卿觅果栽 草堂少花今欲栽 不问绿李与黄梅 石笋街中却归去 果园坊里为求来 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 落落出群非榉柳 青青不朽岂杨梅 欲存老盖千年意 为觅霜根数寸栽 又于韦处乞磁碗 大邑烧磁轻且坚 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 急送茅斋也可怜 少年行马上谁家白面郎 临阶下马蹋人床 不通姓字粗豪甚 指点银瓶素酒尝 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惠义寺园送辛员外 朱樱此日垂朱实 郭外谁家负郭田 万里相逢贪握手 高才仰望足离筵 答杨梓州 闷到杨公池水头 坐逢杨子镇东州 却向青溪不相见 回船应载阿戎游 得房公池鹅房相西池鹅一群 眠沙泛浦白于云 凤凰池上应回首 为报笼随王右军 时间有点紧,这些是杜甫的

对李商隐锦瑟一诗的赏析

一、文学赏析《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

有人说是写给令狐楚家一个叫“锦瑟”的侍女的爱情诗;有人说是睹物思人,写给故去的妻子王氏的悼亡诗;也有人认为中间四句诗可与瑟的适、怨、清、和四种声情相合,从而推断为描写音乐的咏物诗;此外还有影射政治、自叙诗歌创作等许多种说法。

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体而言,以“悼亡”和“自伤”说者为多。

诗人大量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田生烟等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从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

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二个字。

旧说中,原有认为这是咏物诗的,但注解家似乎都主张:这首诗与瑟事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

二、原文锦瑟 唐·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三、译文锦瑟呀,你为何竟有五十条弦?每弦每节,都令人怀思黄金华年。

我心如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又如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

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

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

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

读者尽管难以明了《锦瑟》诗的思想内容,但那可供神游的诗境,却很容易在脑子里浮现。

四、作者简介李商隐(公元813—858),晚唐著名诗人,有"七律圣手"之称。

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

他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在《唐诗三百首》中,收录李商隐的诗作22首,位列第四。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荥阳。

他的诗长于律、绝,富于文采,风格色彩浓丽,多用典,意旨比较隐晦,以《无题》组诗最为著名。

有《李义山诗集》。

...

古诗赏析李商隐的《暮秋独游曲江》赏析写作感情、表现手法等等,...

托物抒情是本诗的一大特色.荷叶的荣枯成了诗作的情感依托.无时无地,不是诗家寄托愁思的所在.当春末,经过一冬衰败的荷叶透过春水生长起来,滋生了无限的“恨”了,正是惜春常怕花开早呀,诗人多愁善感,面对如此富于生机的荷叶,自然担忧它的枯萎了.也就是像老子所说生就有了亡的担忧了.于是“春恨生”.这种恨何曾停止过?自春至秋,无时不相伴.秋来了,荷叶开始干枯了,于是诗人面对凄清的秋风,又形成了“秋恨”了.触动“恨”的哪只是荷叶呢?世间万物,无一处不是触动情思的物件呀!杨柳、江月、大雁、蝉、花草……成了千古有情人咏叹的对象.根本原因在哪里?还是“身在情长在”,只是我们这可恨的身在,才有这种惹人愁思的情在,所以,我们只能在这样的秋这样的春,怅望江头听江水,犹自听着自己生命的衰老与逝去!其实,这些只是我们生命不得志的一种外化.得志人有多少在这样敏感地惜春怜秋?李商隐的诗作中传达的何尝不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喟叹?莫怪诗家多愁,正是诗家本色!还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吧!改变一种心态,去爱这样的春爱这样的秋,无时无地不可以成为你爱这人们的理由.何必抱怨,生着就是快乐,活着就在享受.抱着感恩的心,自然一切都风清云淡,也就气定神闲.

求李商隐诗词《泪》的赏析和诗意

七律。

泪李商隐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这首诗题为《泪》,当然是写与泪有关的,但除了题目有个泪字之外,诗中八句,却没有一个泪字,但读来句句都是泪。

如何写出泪来呢?作者就是运用典故来表现的。

“永巷长年怨绮罗”,永巷,是汉代宫中幽禁妃嫔、宫女的地方,《史记

吕后纪》载:“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

”长年,不但指一年到头,亦指多年。

这句说的是失宠之泪。

“离情终日思风波”,离情,即离别之情;江淹在他的《别赋》中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造分手而衔涕,感寂寞而伤神。

”既是离情,且又终日担心行人路上不可预见的风波,能不堕泪吗?这是离情之泪。

“湘江竹上痕无限”,这句用的是娥皇、女英哭湘江,飞泪溅竹成斑的典故;这是伤悼之泪。

“岘首碑前洒几多”,岘首碑,用的是两晋羊祜之事,羊祜镇守襄阳,德政昭如日月,死后百姓在岘山建庙立碑,岁时祭祀,见碑者无不流泪。

此是感德之泪。

“人去紫台秋入塞”,紫台,即紫宫,指的是汉代宫庭;入塞,历史上关于入塞最为使人泪下的事恐怕就是昭君出塞这件事了,王安石诗云:“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句中那个“秋”字,隐含了多少去国不归之泪? “兵残楚帐夜闻歌”,稍懂一点历史的人,便知这一句用的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事了,《史记。

项羽本纪》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於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这是英雄末路之泪。

“朝来灞水桥边问”,灞水桥,指送别之处,《三辅黄图。

卷六》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

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这是送别之泪。

“未抵青袍送玉珂”,青袍,未有功名的服饰,指失意;玉珂,指飞黄腾达的贵客。

这首诗八句用了七事,写了七种泪:失宠、离情、伤悼、感德、难归、末路、送别。

前六句的六种泪相对于作者本人来说,只能算是平常之泪,都比不上后面的灞桥送别之泪。

为什么呢?略考一下作者生平便明白了。

李商隐少怀大志,十七岁时就写有“凌云一寸心”之诗句,可惜因卷入政治党派的争斗之中,因而一生未受重用,空负满腹才华,只作得一介幕僚,长期寄人篱下,迎来送往,俯仰随人。

当他在灞水桥边以一介青袍寒士而送玉珂贵客出京时,比较之下,贵贱相形,天壤之别,再回想自己有才难施、有志未展,岂不伤心至极、泣而涕下?前六种泪或者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但都只是作为铺垫,后一种泪则感受至深,直是切肤之痛! 读这首诗时,要注意的是,作者咏的是泪,而不是哭。

哭是的声的,而泪,则是哭不出声来,只有暗暗地流向心内,更伤! 写诗作词,典故运用得恰到好处,能为作品增色生光。

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诗歌赏析

1.诗人“驱车登古原”的原因是什么?答:因为“我”心情不好(心情不好的原因:李商隐二十五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陶推举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将女儿嫁给了他。

因为王茂之是李党的重要人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党争不能自拔,在官场之中异常失意。

)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答:人到晚年,过往的良辰美景早已远去,不禁叹息光阴易逝,青春不再。

这是迟暮者 对美好人生的眷念,也是作者有感于生命的伟大与不可超越,而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