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诗词歌赋邮票极限片



【中华经典诗词歌赋】我想要几首中华经典诵读诗词歌赋,不要太长...金子般的天地 凝结了三千年文化的那轮浩月, 辐射出万人向往的季节, 金秋, 黄金般的天地, 酿造着丰收的美酒; 干杯的啸吼, 划出明

中华经典诗词歌赋】我想要几首中华经典诵读诗词歌赋,不要太长...

金子般的天地 凝结了三千年文化的那轮浩月, 辐射出万人向往的季节, 金秋, 黄金般的天地, 酿造着丰收的美酒; 干杯的啸吼, 划出明天的灿烂, 会聚在圆圆的饼上, 演义着丰收的幸福; 忆往昔: 多少文人墨客, 举杯邀月慨叹家国的忧思, 看今朝: 我们同仁的思绪更加浩瀚, 如醉如痴; 我们追忆: 追忆那共同播种的春雨, 追忆那披星戴月的艰辛, 追忆那团结进取的高风; 我们畅想: 畅想那喷薄欲出的宏图大业, 畅想那你追我赶的彩云, 畅想那辉煌你我的红日; 金秋浩月: 我们永远爱你

关于邮票的诗歌

1、《邮票》作者 涂湘奇(涂相奇)我是个游客天涯海角万水千山有一枚邮票永远期待期待美丽的相逢期待苦涩的思念我是个游客春夏秋冬黑夜白天有一枚邮票永远期待期待美丽的昙花期待永恒的瞬间2、一只爱的信封缀一枚多情的邮票你兰草般的文字又把我的心系在盼望里你邮来一首回归的想念我邮去一篇孤独的期待你邮来一曲动人的脚步我邮去一幅开心的喜悦你和我在邮票的旅行中架起心空架起故土架起爱的小屋...

邮票里极限片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极限片Maximum Postcard 简称极限片。

也称原图卡。

用有效邮票贴在画面与邮票图案相同或相似 的明信片上,并盖销同邮票图案相关地点邮戳人为制作的邮品。

极限明信片由明信片、邮票和戳记三大要素组成,要 求明信片的图画、邮票图案和盖销邮票的邮戳,三者最大限度的一致;从内容形式,成为相互照应,相互补充的有 机整体。

邮票是极限明信片的主体,必须是有效的邮资凭证,在有效期内,所盖邮戳离这枚邮票的发行首日越接近越 好;明信片是载体,片幅最大为148毫米*105毫米, 最小为140毫米*90毫米,上面所印画面不得小于片幅的75%; 邮 戳是连体,盖销邮政日戳、纪念邮戳、风景邮戳均可以,其日期必须是邮票有效期内。

极限明信片的编号为“MC” (英Maximun Card)。

极限集邮 以制作、收集、鉴赏和研究极限明信片为内容的群众性的文化活动

是集邮的方式之一,也是国际集邮联合会(FIP)规定的集邮展览类别。

台湾集邮界称为原图集邮。

极限集邮随着极限片诞生而兴起。

它最早起源于欧洲,法国1954年率先成立极限明信片爱好者协会,比利时、德国、美国及亚洲一些国家相继成立极限集邮组织,创办邮刊,举办邮展。

国际集邮联重视极限集邮,设有极限集邮委员会,制定极限集邮评审规则,还多次举办极限集邮研讨会和专项的极限集邮展览,极限集邮已经成为国际和世界邮展不可或缺的主要类别之一。

中国极限集邮始于50年代,波兰集邮家M·海茨斯基1956年在,《集邮》杂志著文介绍极限明信片,引起中国集邮者较大兴趣。

80年代极限集邮迅速发展上海广东北京太原重庆天津等几十个大中城市纷纷成立极限集邮组织,出版会刊,开展各种极限集邮活动。

1983年极限集邮登上全国邮展,1994年极限邮集走出国门参加亚洲国际邮展,中国1999世界邮展上,我国极限类展品《门》《哺乳动物》获得镀金奖和大银奖的好成绩

极限集邮在世界、在中国方兴未艾,蓬勃发展。

极限明信片 简称极限片。

将邮政有效的邮票粘贴在与邮票题材(图案)和谐一致的图画明信片画面上,盖与邮票及明信片主题和/或题材有密切和直接联系的邮戳的复合邮品。

台湾集邮界称为原图卡。

目前所知,存世最早的极限片来自葡萄牙,贴纪念航海家P·享利王子邮票,加盖王子出生地波尔图1894年3月4日邮戳。

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极限片为贴宣统元年天坛祈年殿纪念邮票,加盖1909年北京邮戳。

邮制极限片 由邮政部门、中国集邮总公司和各地方集邮公司为配合新邮票发行而制作销售的极限片。

俗成官片。

首套邮制极限片为中国集邮总公司。

1982年9月10日发行的《益鸟》,志号MCI,邮制极限片批量生产,商品性强,收集难度小,参展评价低于相同邮票的自制极限片。

自制极限片 由集邮者或集邮团体按极限集邮评审规则要求制作的极限片。

由于自制片有个性特色,数量少,难度大,可成为极限片佳作,参展评价较高。

自然片 为通信、欣赏、收藏,即非专门为制作极限片而“自然”存在的图片图画明信片。

这类明信片由邮政部门或非邮政部门印制,大多在邮票发行之前原已存在。

例如邮电部1952年发行的美术明信片(编号美1),一套10张。

有的称用自然明信片制作的极限片为自然片。

专印片 自然片的对称。

专门为制作极限片而印制的图画明信片。

大多由集邮公司、集邮团体印制,也有个人印制,一般与邮票同步发行,或为淡化“专印”性质提前发行。

有的称用专印明信片制作的极限片为专印片。

摄影片 采用摄影作品作蓝本印制的图画明信片。

由于画面逼真,受到极限集邮者喜爱,是制作的极限片的主要载体。

绘画片 又称画稿片。

广义上指一切采用绘画作品作蓝本印制的图画明信片。

狭义上指直接绘的图画明信片。

有格片 图画明信片正面印有文字标头,贴邮票方框,收寄信人姓名地址、分割线条等格式

我国邮电部于1953年发出通知,邮政明信片由邮电部统一印制,新中国明信片印制标准(即格式)由此沿袭下来。

格式是我国明信片区别于画片的重要标志。

无格片 一种在片幅、纸质等与正规图画明信片相似但其图画面的另一面未印有用于通信书写分割线等格式的图画片。

以此制作的极限片称为无格片。

票前片 在邮票发行前已存在的自然图画明信片。

专门为制作极限片而有意在邮票发行之前印刷的明信片,虽然从时间上可以称为票前片,但极限集邮界仍将它划入专印片之列。

票前片是制作极限片的首选。

极限集邮规则要求图画明信片尽可能在邮票发行之前印制发行。

票后片 票前片的对称。

在邮票之后发行的图画明信片。

极限集邮规则要求图画明信片如在邮票发行之后印刷,须按照一个原已存在的印刷物图案重新印制。

同步片 是与邮票同时发行的图画明信片。

多为制作极限片而印制,属专印片范畴。

与邮票设计发行无关,纯属时间巧合,如为同步自然片。

同名片 与邮票票名相同的图画明信片。

如TI44《杭州西湖》“三潭印月”同名片较多。

早期片 发行年代较早的图画明信片。

国外指19世纪20年代以前为早期。

我国一般以1949年以前即清代、民国明信片为早期片。

早期制作的极限片也简称早期片。

翻印片 按照已有的...

邮票里的极限片是什么意思

2014年10月27日,国家邮政局召开第18次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了《2015年纪特邮票发行计划》。

2015年纪特邮票发行计划共计30套,其中纪念邮票14套,特种邮票16套,这些邮票将进入年册。

1 乙未年 另发行小本票,售价12元2 拜年 3 遵义会议八十周年 4 二十四节气(一)5 挥扇仕女图6 中国古代文学家(四)7 瘦西湖8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9世界计量日10中国船舶工业11环境日12感恩父亲13钱塘江大潮14清源山15诗词歌赋16包公17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一)18鸳鸯19黄河20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2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二)22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23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五十周年24第十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2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26天津大学建校一百二十周年27 故宫博物院 28联合国成立七十周年29中国梦—人民幸福 另发行小全张,售价6.60元30中国首架喷气式支线客机交付运营

至少从三个方面(例如科学、人文、美学、诗歌、哲学)谈谈对这张邮...

乡 愁 一、课文分析 读《乡愁》这首诗,我们能感到诗人余光中心灵深处一个执著的主导情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很显然,这首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

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顺承的,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这几个标示时间的短语,都明确出现在这首诗每一小节的第一行。

我们可以看出,诗的每一小节,实际上都对应着人生的某个阶段。

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诗人为每个阶段的乡愁找了一个具体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

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

成年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

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诗至此处,读者不禁会想,世间还有什么样的离情比死别更令人断肠?有,那就是乡愁!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

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

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

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

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

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二、问题研究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

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类似的托物寄情的技巧在余光中其他的诗作里也时有所见。

如: 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 皮靴踩过,马蹄踩过 重吨战车的履带踩过 一丝伤痕也不留下 ——《白玉苦瓜》 台风季,巴士峡的水很拥挤 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黄河太冷,需要掺大量的酒精 浮动在杯底的是我的家谱 喂!再来杯高粱! ——《五陵少年》 在林肯解放了的云下| 惠特曼庆祝过的草上 坐下,面对鲜美的野餐| 中国中国你哽在我喉间,难以下咽 东方式的悲观 ——《敲打乐》 “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是诗人参观故宫博物院藏品后吟出的名句,他巧妙地将大陆之爱与一只晶莹剔透、几经劫难仍完好无损的白玉苦瓜联系到了一起。

而诗人留学异邦因孤独冷寂而酗酒的情绪,被别出心裁地喻为“黄河太冷,需要掺大量的酒精”。

类似的例子还有,“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当我死时》),“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我仍是一块拒绝融化的冰”(《我之固体化》),等等,这些诗句均将诗人心中难以言说的情绪物化成具体可感的东西,激荡着读者心中共有的情感。

三、诗人评说:溶哀愁于物象(流沙河)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写于1972年)。

这首小诗我用四川土话朗诵过好几次,听众反应强烈。

诗写得好,一目了然,谁要我来詹詹费词。

真要叫我说说,却又感到为难。

这是一粒水晶珠子,内无瑕斑,外无纹痕,而且十分透明,一眼便可看穿,叫我说些什么。

我看见了的,别人也都看见了,还要我来说吗。

看来看去,这粒水晶珠子仿佛不是工匠琢磨成的,而是天然形成的…… 不。

这是诗,人写的。

既然是人写的,总不会是一挥而就的,其间必有一个创作过程。

这个过程,如果作者自己出来说说,我们听了,或有助于今后写诗,也未可知。

可惜沧海横隔,同胞难聚,遗憾遗憾。

那么,参照着写诗的一般经验,我就来冒昧地猜一猜余光中是怎样写成这首诗的吧。

故国故乡故园,人之所恋,古今一样,中外相同。

翻翻唐诗宋词,游子抒写乡愁之作,多得叫人吃惊。

现代中国人,粗具文化的,差不多都念过或听别人念过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0年代的和40年代的学生,恐怕都唱过或听别人唱过这支歌吧:“念故乡,念故乡,故乡真可爱。

天甚清,风甚凉,乡愁阵阵来。

故乡人,今何如,念念常不忘。

在他乡,一孤客,寂寞又凄凉……”只是这支歌的曲调是从捷克音乐家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乐》里挪借来的,这点唱的人未必都知道。

至于40年代的那些不愿做亡国奴的流亡学生,几乎没有一个不会唱《流亡三部曲》的。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台上一唱,台下都哭,感人至深。

这支歌余光中肯定会唱。

他还会唱《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

2015年11月至12月发行什么邮票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诗歌评析】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

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

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美点追踪】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

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

《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

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

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

《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

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

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

《乡愁》共四节。

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

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写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

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

虽然专业是外文,余光中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

他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杰出的,当属诗歌。

人们评论,他的诗题材广泛,风格屡变,技巧多姿,融汇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笔法。

因此,他被誉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

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

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 【作者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

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 学艺术硕士学位

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 湾中山大学学院院长。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 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

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 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

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 不是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