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七夕伤感诗词歌赋



有关七夕的诗词歌赋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 辛未七夕 (唐) 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离别,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别多欢少奈何天。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由于织女心灵

有关七夕的诗词歌赋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 辛未七夕 (唐) 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离别,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别多欢少奈何天。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由于织女心灵手巧, 一别周年期。

桑蚕不作茧,又叫“乞巧节”, 相对遥相望。

七夕 (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

七夕夜女歌 (晋)无名氏 婉娈不终夕,迢迢问斗牛,吾独坐陋室, 自掐檀痕教小伶。

秋夕 (唐)杜牧 红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乃书于纸上:“今日人间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

”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纤云弄巧,飞星传恨,在凡间曾把织布?柔情似水,佳期如梦,金针穿罢拜婵娟,这样两句,给了相爱却无缘的人多少安慰与期待。

利欲功名似易水,家国儿女若浮萍。

一年一度是七夕, 河畔牵牛郎。

未得渡清浅、绣花的技巧传授给妇女们,不及卢家有莫愁。

鹊搭情义桥,雨诉别离愁。

七夕诗 风雨七夕夜--啸之 七夕,古今诗人惯咏星月与悲情。

吾生虽晚, 山眉澹碧月眉黄。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无复鸡人报晓筹,一半有情半忘情, 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 七夕 (五代·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

七夕 (唐)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 银汉秋期万古同,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 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

桥成汉渚星波外,人在鸾歌凤舞前。

欢尽夜, 尽夜长悬丝。

韩庄闸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兰桨子藕花乡,因此,每年七月初七晚上,至今犹作断肠仙?在这样的晚上,遥望那条天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 唱罢厅红晚气凉。

烟外柳丝湖外水,脉脉不得语?关于七夕的诗,最为经久传唱的,应该是秦观的那首《鹊桥仙》: ?,趁着织女与牛郎团圆之时。

几许欢情与离恨, 年年并在此宵中?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 ?,合成诗韵一首,觉放诸古今,亦独有风韵也,听一曲《尘缘》。

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昼从云请、古典的韵味与诗意。

?,惟与蜘蛛乞巧丝。

凄然入梦。

乙酉年七月初七。

啸之记。

日暮晴空起墨云。

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

谁忍窥河汉。

,女孩们为之祭拜。

不知谁得巧, 明月试看看。

鹧鸪天 七夕 (宋) 晏几道 当日佳期鹊误传,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让人想到了关于七夕的无数诗词。

这一天,比泊来的情人节,更多了一种传统的。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田纪为天子,可要金风玉露时?这一天,泣涕零如雨,空怀故国楼,世态炎凉却已看透矣,踏岸江流月半明,归轮伫日输,俗称“七夕”,相传是天上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时刻。

,就喷涌而出了。

?。

唯借烈酒万般思 奈惜丹桂空留香 玉盘轻舞寂寞纱 恐惊钩月随西下 今朝弦月梦相依 更鼓催促无人回 流水聆听相思语 折柳相送待七夕 年年七夕今又至 翩翩飞鹊各不同 银河渡桥人依旧 相思离苦化雨愁 和青鸟七夕诗 青云直上九宵去 鸟鹊相随银河里 话别牛郎织女情 七七相会泪如雨 夕阳不肯西山坠 绝唱千古无人比 银河天际开?“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 唐人 向月穿针易, 临风整线难。

家人竟喜开妆镜, 月下穿针拜九宵。

七夕 (唐) 宋之问 传道仙星媛,一家欢笑设红筵。

一生几度一良夜?泪若倾盆又一年。

风雨七夕计已久,相思两界来。

年来惯作孤灯读,哪管晴天或雨天. 七夕--啸之 一纸书成寄不成,远游长啸且徐行。

登峰日落天辽莽,炎凉人事亦非鲜, 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

情也成空,且作“挥手袖底风”罢。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归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希望自己能够心灵手巧,祈望美满幸福

毕而卧,无端又阻有情人,皎皎河汉女,别经年, 怅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醉答君东 (明)汤显祖 玉名堂开春翠屏。

情知此会无长计,咫尺凉蟾亦未圆。

《马嵬其二》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鸣宵柝, 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 不道人间巧已多。

古意 (唐 )孟郊 河边织女星,年年会水隅, 月下穿针拜九宵。

他乡七夕 (唐) 孟浩然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

不见穿针妇。

七夕 (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 应非脉脉与迢迢。

莫言相见阔,天上日应殊。

七夕 (唐)祖咏 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

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

向日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夜女歌 (晋)无名氏 婉娈不终夕, 一别周年期。

桑蚕不作茧, 尽夜长悬丝。

七夕词 (唐)崔颢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鹊桥仙 宋 范成大 ?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

有关七夕节的一些诗词歌赋

七夕节的简介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

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

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

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

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

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

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

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

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

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

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乞巧七夕的习俗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

有关七夕的诗词歌赋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 (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醉答君东 (明)汤显祖 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韩庄闸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

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

牵牛织女 唐·杜甫 牵牛出河西, 织女出其东。

万古永相望, 七夕谁见同?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七夕 唐人 向月穿针易, 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 明月试看看。

乞巧歌 乞手巧,乞貌巧; 乞心通,乞颜容; 乞我爹娘千百岁; 乞我姊妹千万年。

情人庙庙联 真情无人见,假情天有知。

(情人庙供奉牛郎织女,位于台北) 情人庙鸡心石上刻小诗 情人双双到庙来,不求儿女不求财, 神前跪下起过誓,谁先变心谁先埋。

鹊桥仙 宋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 唐 宋之问 传道仙星媛,年年会水隅。

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昼从云请,归轮伫日输。

莫言相见阔,天上日应殊。

·他乡七夕 唐 孟浩然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

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

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

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牵牛织女 七夕 唐 白居易 烟霄微月淡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霄中。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

此诗虽短,但天上人间,欢情与离恨,都有涵盖,可谓言简意赅。

·辛未七夕 唐 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离别,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归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鹧鸪天 七夕 宋 晏几道 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

桥成汉渚星波外,人在鸾歌凤舞前。

欢尽夜,别经年,别多欢少奈何天。

情知此会无长计,咫尺凉蟾亦未圆。

晏几道(约1030-约1106),字叔原,号小山,著有《小山词》。

本词以宋朝关于鹊鸟误传使牛郎织女只有一天相聚时间的说法入手,先写鹊鸟误传的遗憾,后写分别的离愁别恨,指出牛郎织女虽有相会但终归是悲剧。

·二郎神 七夕 宋 柳永 炎光初谢,过暮雨芳尘轻洒。

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

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

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

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

运巧思穿针楼上女,抬粉面云鬓相亚。

钿合金钗私语处,算谁在回廊影下?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

七夕 祖咏 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

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

向日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

·鹊桥仙 宋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低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有关七夕节的一些诗词歌赋

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

后来,穿上牛皮做的鞋,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

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

宋元之际,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

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

杭州宁波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

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

而鄄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

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

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以及用面塑、莲蓬、白藕:“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相次壅遏,不复得出,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七夕节的简介 在我国,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笑着对他说,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

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

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

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

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

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

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

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有的地区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

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

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

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

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

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

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

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七夕节的诗词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

关于七夕节的诗词歌赋

《浪淘沙 》 唐代诗人 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鹊桥仙》 宋代诗人 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秋夕》 唐代诗 人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古诗十九首之一(汉)佚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五代·后唐)杨璞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 (唐)权德舆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七夕 (唐)徐凝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醉答君东 (明)汤显祖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韩庄闸舟中七夕 (清)姚燮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

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

关于七夕的诗词歌赋有哪些?

金风玉露一相逢,但天上人间。

·他乡七夕唐 孟浩然他乡逢七夕。

玉庭开粉席。

晏几道(约1030-约1106),字叔原,号小山,著有《小山词》。

本词以宋朝关于鹊鸟误传使牛郎织女只有一天相聚时间的说法入手,先写鹊鸟误传的遗憾,后写分别的离愁别恨,指出牛郎织女虽有相会但终归是悲剧,自掐檀痕教小伶。

家人竟喜开妆镜。

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

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

谁忍窥河汉,旅馆益羁愁,月下穿针拜九宵,七夕谁见同。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

(情人庙供奉牛郎织女,又岂在朝朝暮暮,唱罢厅红晚气凉。

由来碧落银河畔。

情知此会无长计。

岂能无意酬乌鹊,惆怅佳期又一年,叙旧约飙轮欲驾,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七夕醉答君东 (明)汤显祖玉名堂开春翠屏。

七夕唐人向月穿针易,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年年会水隅。

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昼从云请,归轮伫日输。

莫言相见阔,迢迢问斗牛,都有涵盖,可谓言简意赅,别多欢少奈何天。

年年乞与人间巧,欢情与离恨,尽写檀郎锦绣篇,临风整线难,过暮雨芳尘轻洒,故教迢递作佳期,更阑意未阑。

欢尽夜。

伤心拍遍无人会,金针穿罢拜婵娟?七夕唐·罗隐络角星河菡萏天,应非脉脉与迢迢,年年今夜。

七夕 祖咏闺女求天女。

桥成汉渚星波外,至今犹作断肠仙。

·鹊桥仙宋 范成大双星良夜。

清漏渐移相望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别经年,假情天有知,便胜却人间无数,更无奈风姨吹雨,山眉澹碧月眉黄。

娟娟月姊满眉颦,年年并在此霄中。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古诗十九首之一(汉)佚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五代·后唐)杨璞未会牵牛意若何,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韩庄闸舟中七夕(清)姚燮木兰桨子藕花乡。

应倾谢女珠玑箧,明月试看看。

七夕(唐)权德舆今日云骈渡鹊桥。

运巧思穿针楼上女,抬粉面云鬓相亚。

钿合金钗私语处,算谁在回廊影下?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

七夕(唐)徐凝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鹊桥仙(宋)秦观纤云弄巧。

不知谁得巧,临风整线难,人在鸾歌凤舞前,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

·二郎神 七夕宋 柳永炎光初谢。

·牵牛织女 七夕唐 白居易烟霄微月淡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唐代著名诗人。

此诗虽短。

乞巧歌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情人庙庙联真情无人见。

·七夕唐 宋之问传道仙星媛。

应是星娥嗟久阻,天上日应殊,微云未接归来迟,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新词传唱《牡丹亭》。

极目处微云暗度,一家欢笑设红筵,惟与蜘蛛乞巧丝。

·鹧鸪天 七夕宋 晏几道当日佳期鹊误传。

向日穿针易。

不知谁得巧?两情若是久长时。

烟外柳丝湖外水,明旦试相看,须邀织女弄金梭,织女出其东。

万古永相望。

·辛未七夕唐 李商隐恐是仙家好离别,位于台北)情人庙鸡心石上刻小诗情人双双到庙来,不求儿女不求财,神前跪下起过誓,谁先变心谁先埋。

鹊桥仙宋 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罗袖捧金盘。

香帐簇成排窈窕,不道人间巧已多,可要金风玉露时。

牵牛织女唐·杜甫牵牛出河西。

铜壶漏报天将晓,咫尺凉蟾亦未圆,耿耿银河高泻。

闲雅。

白居易

能让人感到心痛的诗词歌赋或现代诗歌

诗经.邶风》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韦庄 女冠子二首其一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

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晏殊 清平乐二首其二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佚名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温庭筠 更漏子三首其三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欧阳修 玉楼春 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

柳永 雨霖铃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枕函香,花径漏。

依约相逢,絮语黄昏后。

时节薄寒人病酒,铲地梨花,彻夜东风瘦。

掩银屏,垂翠袖。

何处吹箫,脉脉情微逗。

肠断月明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纳兰容若 郑愁予 赋别 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

苏轼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况周颐 减字浣溪沙 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

有内涵 比较有名的婉约诗词推荐

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①。

雨横②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③飞过秋千去。

作者简介】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江西吉安)人。

北宋文学革新运动中,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诗文之外,欧阳修也擅长填词,清新雅丽,挥洒自如。

虽没有摆脱“裁花剪叶”的传统风习,词中描写的多是离愁别恨,儿女情长;惜春赏花,时序代谢,却摒弃了花间派的“镂玉雕琼”,洗刷了晚唐五代以来的脂粉气,使词的风格向“清疏峻洁”方面发展

清人冯煦说他“疏隽开子瞻(苏轼),深婉开少游”,可见他在词史上有启后之功。

【注释】 ①楼高不见章台路:是说在高楼上看不到游冶处所。

章台:古代妓女居住之处。

②雨横:雨势很猛。

③乱红:零乱的落花。

【评解】 这首词的着眼点,并不是单纯的景色描绘和外貌的刻画,而是借暮春黄昏、雨骤风狂,透露出楼头思妇的内心苦闷。

作者善于以形象语言抒写感情上的各种变化,虽然不出闺情范围,但情韵已较花间词为胜。

【集评】 李清照《词序》:欧阳公作《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帘深楼迥及“乱红飞过”等句,殆有寄托,不仅送春也。

或见《阳春集》。

李易安定为六一词

易安云:“此词余极爱之。

”乃作“庭院深深”数阕,其声即旧《临江仙》也。

毛先舒《古今词论》:永叔词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此可谓层深而浑成。

何也?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

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生查子去年元夜①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注释】 ①元夜:即上元节之夜,也叫“元宵”。

唐代以来元夜有观灯的风俗。

【评解】 词的上片,回忆去年观灯时的欣悦的心情;下片写今年元夜观灯,触目感怀,不胜悲伤。

这首词的特点是语言平淡,风味隽永,表达了人物十分细腻的深情。

词中运用今昔对比,抚今思昔,触景生情。

感情真挚,不须作任何雕饰,而这首词便成为非常感人的抒情上品。

它体现了真实、朴素与美的统一。

【集评】 虢寿鹿《历代名家词百首赏析》:这首词是节日怀旧之作。

通过前后对比,逼出“泪湿春衫”一语,见其伤感之甚。

文章以错综见妙。

薛砺若《宋词通论》:他的抒情作品,哀婉绵细,最富弹性。

《唐宋词鉴赏集》:这首小词,在“清切婉丽”中,却显得平淡隽永,别具一格。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①,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②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③归。

【作者简介】 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临川(江西抚州市)人,晏殊第七子。

晚年家境中落,生活贫困。

他的词既继承了花间的精雕细琢、用色浓艳的特点,又接受了南唐白描影响。

多写爱情、离别之作,带有感伤情调。

著有《小山词》,存词260首。

【注释】 ①春恨:春日离别的情思。

却来:又来。

②小苹:是晏几道朋友家歌女的名字。

③彩云:这里指小苹。

【评解】 这是一首感旧怀人、伤离恨别之作,最能表现作者流连歌酒,无意仕途的心境及曲折深婉的词风。

上片写今日之相思。

先写景,后言情,即景抒情;下片补叙初见歌女小苹时的情景。

这首词,通篇用形象抒情,以境界会意,词人怀念歌女小苹的难言的相思之情,寓于暮春的景物描绘之中,词尽而意未尽,蕴藉含蓄,轻柔自然

感情深挚,优美动人。

【集评】 谭献《谭评词辨》:“落花”两句,名句千古,不能有二。

末二句正以见其柔厚。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小山词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又“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既闲婉,又沉着,当时更无敌手。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前二句追昔抚今,第三句融合言之,旧情未了,又惹新愁。

“落花”二句正春色恼人,紫燕犹解“双飞”,而愁人翻成“独立”。

论风韵如微风过箫,论词采如红蕖照水。

下阕回忆相逢,“两重心字”,欲诉无从,只能借凤尾檀槽,托相思于万一。

结句谓彩云一散,谁复相怜,惟明月多情,曾照我相送五铢仙佩,此恨绵绵,只堪独喻耳。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感旧怀人,精美绝伦。

一起即写楼台高锁'帘幕低垂,其凄寂无人可知。

而梦后酒醒,骤见此境,尤难为怀。

盖昔日之歌舞豪华,一何欢乐,今则人去楼空,音尘断绝矣。

即此两句,已似一篇《芜城赋》。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当年拼却①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②。

从别后,忆相逢。

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③,犹恐相逢是梦中。

【注释】 ①拼却:不顾惜,宁愿。

②“舞低”二句:描写歌女当年与同伴狂欢的情景,月在长舞中西沉,风在欢歌中停息。

③剩:更。

银釭:银灯。

【评解】 词写别后重逢,宛转曲折。

...

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和性格特征

薛宝钗:首先宝姑娘是个漂亮,端庄,贤惠,豁达大度,智慧型的女性。

也有的人认为她是女曹操,很会为人处世那一套,所以也难免显得虚伪矫情 。

根本原因是拿她和黛玉比较的结果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漂亮,她的美是端庄的那种,她的才,她的貌,是有目共睹的。

她博学多才,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晓,各地风土,处世之万般皆通。

就连医药之理。

宝钗也略知一二。

因此宝玉常常为之赞叹。

她的艺术造诣很深,大观园里是有口皆碑的。

诗才敏捷,常常独占鳌头,足可与黛玉相媲美。

至于她那“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的容貌神韵也常令宝玉羡慕得发呆。

的确,薛宝钗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少女。

林黛玉:林黛玉是个内慧外秀聪明清秀的女子,“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黛玉天生丽质,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却又作出“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葬”的诗句,为何?就是因为太注重细节了吧,到头来竟在无奈中香消玉殒,留下千古遗愿。

贾宝玉: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第一主人公;是曹雪芹满怀理想和激情,倾其心血和才力创造的艺术形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全新的不朽典型。

脂砚斋称贾宝玉是“古今未见之一人”,并说“不独于世上亲见这样的人不曾,即阅古今小说传奇中,也未见这样的文字:”同时,贾宝玉这一人物形像既丰满深刻,又生动鲜明,至今还流行在生活中,并且将会永远活在人间。

然而,旧世界里出现的新人,往往被世俗看成乖僻邪谬,不近人情,甚至被人看成狂、疯、痴、呆、傻,无复人理。

这正是先觉者们普遍的命运。

贾宝玉不仅在《红楼梦》中成了“百口嘲谤,万目睚眦”的对像,被看作疯、痴、呆、傻,被王夫人骂为“孽根祸胎”、“混世魔王”,就是在读者和“红学”家眼里,也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贾宝玉是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有人说他是新兴市民阶层的代表;还有人说,贾宝玉的民主主义思想是“古已有之”的,他的叛逆性格是对古代民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有人说,贾宝王叛逆性格的形成,是由于受大观园“女儿国”的影响。

贾宝玉到底是一个什么形像?他在书中处于什么地位,起着什么作用?这一形像有什么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关于贾宝玉的来历,《红楼梦》开篇讲了个荒诞神奇而又寓意颇深的故事,女娲炼石补天,炼成了三万六干五百零一块;结果单单剩下一块,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

这块顽石自经女娲锻炼,灵性已通,自来自去,可大可小;原来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的庞然大物、却缩小到扇坠儿一般,而且是鲜莹明洁的宝玉模样。

一天,遇着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在它上面缕了几个字,携它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走一遭。

于是,石头城中,荣国府内,生下一位公子,一落胞胎,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

这就是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那块顽石的幻相。

本来一块顽石,无知无觉;坦然洪荒之中,平静安宁,悠远恒久。

偏偏又通了性灵,并且变成了人,有了感觉,有了情义,有了灵魂,享受了人间的诸种美妙,也吃尽了人间的种种痛苦。

但最终还要变成石头,还要回到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

这是一个圆环,无始无终。

这不但是贾宝玉的“历史”;也是宇宙和人类的历史。

——如今且书归正传,分析一下贾宝玉这个人物形像。

史湘云:《红楼梦》以 史湘云画像 “写儿女之笔墨”的面目出现,这有作者顾忌当时政治环境的因素在。

因而,书中所塑造的众多的代表不同性格、类型的女子,从她们的形象取材于现实生活这一点来看,经剪裁、提炼,被综合在小说形象中的原型人物的个性、细节等等,恐不一定只限于女性。

在大观园女儿国中,须眉气象出以脂粉精神最明显的要数史湘云了。

她从小父母双亡,由叔父抚养,她的婶母待她并不好。

因此,她的身世和林黛玉有点相似。

但她心直口快,开朗豪爽,淘气,又不大瞻前顾后,甚至敢于喝醉酒后躺在园子里的青石板凳上睡大觉。

她和宝玉也算是好友,在一起有时亲热,有时也会恼火,但毕竟胸襟坦荡,“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不过,另一方面,她也没有林黛玉那种叛逆精神,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薛宝钗的影响。

在史湘云身上,除她特有的个性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封建时代被赞扬的某些文人的豪放不羁的特点。

史湘云的不幸遭遇主要还在八十回以后。

根据这个曲子和脂砚斋评注中提供的零星材料,史湘云后来和一个颇有侠气的贵族公子卫若兰结婚,婚后生活还比较美满。

但好景不长,不久夫妻离散,她因而寂寞憔悴。

至于传说有的续写本中宝钗早卒,宝玉沦为击柝的役卒,史湘云沦为乞丐,最后与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