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光绪诗词



光绪诗句“此目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中的公指的是?来两首李白写的.登峨眉山 李白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云间吟琼箫,石

光绪诗句“此目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中的公指的是

来两首李白写的.登峨眉山 李白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 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高峻灵秀,梵宇遍布.文人雅士诗情泉涌,高僧大德禅意如潮,吟诗撰联时有往还. 咏峨眉山的诗词在唐代以前已不鲜见,流传至今有诗词两千多首,楹联近千副. 唐太宗李世明、明太祖朱元璋、清康熙帝等留有吟咏峨眉的诗联.诗仙李白写下的《登峨眉山》诗,成为历史上第一首正面描写峨眉山的千古绝唱.他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听蜀僧浚弹琴》、《赠胡公求白鹃》、《峨眉山月歌》等亦广为流传.诗圣杜甫在《赠别郑炼赴襄阳》、《寄司马山人十二韵》诗篇中,深情地表达出情寄峨眉的情怀.此外,唐代白居易、骆宾王、陈子昂、岑参;宋代苏东坡、范镇、陆游、范成大、魏了翁;元代黄镇成;明代翰林博士方孝儒、《牡丹亭》作者汤显祖、辞赋家杨慎、高僧贯休、齐已、广济、可闻、元温、普洁、德坚等也都有吟咏峨眉的诗词、楹联传世. 清康熙年间进士、嘉定知府窦容拘祖孙三代五人先后游峨眉,作诗词楹联30余首(副).清乾隆年间进士、吏部员外郎李调元登峨揽胜,写下诗词36首.清人谭钟岳,久游山寺,留下诗词46首.清光绪年间进士、“戊戍二君子”之一的刘光第游山寺,写下60余首诗词. 展开

光绪死亡之谜?年轻的光绪皇帝死在了年过70的慈禧前面,真是一个难...

公元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突然“驾崩”于北京中南海,死时年仅次38岁。

11月15日,慈禧太后在北京故宫,呜呼哀哉,魂归西天,死时年有73岁。

皇帝和太后一前一后死亡,相隔不到20小时,轰动北京,震动中国

特别是光绪皇帝的死亡很不寻常,他年仅38岁,正当盛年,并且恰恰死在慈禧死的前一天,光绪皇帝的死引起许多猜测,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

关于光绪帝的死历史上有许多不同说法。

第一种:慈禧知道自已即将归西天,不愿意在他死后,光绪皇帝重新掌权,派人毒死了光绪帝。

主要依据有清末给光绪看病的名医屈桂庭他的回忆录中说:“光绪在临死前三天,在床上不停地翻滚,并且不停地大叫,‘肚子疼得不得了。

’脸色发暗,舌头又黄又黑,明显是中毒症状。

'”根据这种说法,光绪是被毒死的,最大的嫌疑人是慈禧太后,因为她是当时最有权势、又严密控制光绪帝的、最好下毒、最可能下毒的人。

第二种:袁世凯见慈禧一病难起,怕慈禧死后,光绪掌握实权,报复自已在戊戌变法出卖皇帝的行为,于是贿赂宫廷宦官,用剧毒药物害死光绪帝。

这种说法最有权威的依据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的说法,溥仪说:“我亲耳听到一个侍候光绪帝的老太监讲:‘光绪帝死前一天,只是用了一剂药,才变坏的。

后来才知道这剂药是袁世凯送的。

’” 第三种:太监李莲英得悉光绪帝的日记中载有西太后死后将诛袁世凯和他的消息,与慈禧一起阴谋将毒药投入光绪帝的食物中致使光绪帝中毒身亡。

第四种:这几年来有专家根据光绪帝生前的病历,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现代医学-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中医学理论,推断是光绪帝因为严重肺结核病加上其它并发症,导致死亡的。

第五种:光绪帝有严重的肾亏,加上光绪帝从小身体虚弱,从几岁起就受慈禧的压制,长期处在紧张之中,后来又在做皇帝时更是经历一连串的挫折和打击,病情逐渐加重,引起一系列呼吸道、消化道、等并发病症,最后病亡。

这一说法主要依据是光绪生前的病历和光绪生前自已的一段回忆。

光绪帝死因初探: 在光绪死因的五种说法中,我倾向于第一种说法,主要理由如下: 一、光绪帝与慈禧太后之间积怨太久,仇恨太深,早已到了势不两立,有我无你、有你无我的地步。

在中法战争前,他们之间关系还是友好、亲密的,但由于在中法战争中,他们一个主战一个主和,对战争的分歧太大,他们的关密关系荡然无存,矛盾和仇恨开始出现。

后来经过光绪“亲政”、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失败、准备废掉光绪帝的大阿哥事件、光绪“爱妃”被害等等事件,他们之间已到仇深似海、你死我亡的地步。

慈禧也多次想害死光绪帝,慈禧极为害怕自已死后,光绪报复她,让她死后不得安宁、死不瞑目,所以她预先设计毒死了光绪。

第二:慈禧历来心狠手棘,狠毒无比,她是公认的中国历史上三个最狠毒的女人之一(其它二位是吕后、武则天),被她害死的人不计其数。

比如:肃顺、珍妃。

所以对即是她侄子、又是她外甥的光绪,她也会毫不留情地下杀手。

第三:不管光绪帝是否有痨病、肾病,但这两种病都没有严重到致他于死地的地步。

大家知道痨病到了不停地大口吐血的地步,才是比较严重。

在光绪的病历中根本没有“吐血”记载,说明光绪的痨病不是很严重。

因此光绪死于痨病、肾病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另外光绪死前几天的病历突然将光绪的病描述得很严重,使人感觉到光绪是正常死亡。

这一点十分可疑,请不要忘记了给光绪帝看病的全部过程都在慈禧监视和掌握之下,光绪死前几天的病历极有可能是慈禧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派人“伪造”的。

第四: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将光绪帝关在中南海瀛台,整整十年间,光绪帝一直处在囚禁状态。

瀛台是中南海一个四面环水的小岛,与陆地相连的只有一个木板桥,岛上慈禧派人二十多个心腹太监日夜严密监视光绪。

整个紫禁城、中南海已是戒备森严,加上瀛台更严密的保安措施,外人是非常难以进入瀛台的,更何况你根本不熟悉中南海一带的地形。

并且光光绪帝吃住还有一套安全程序。

别说外人,就是一个长期生活宫中的人都难以接近皇帝。

所以根据以上情况推断,害死光绪帝的不可能是袁世凯,只有严密控制中南海、瀛台、大权在握的慈禧才有最大嫌疑。

第五:光绪帝在死亡前一天,向全国发布诏令,命令各地总督巡抚寻找名医名方,推荐进京,为皇帝治病。

这件事起码说明了两点,一是皇帝这时非常清醒,不象一个意识模糊、即将升天的人;二是皇帝对治好自已的病充满信心。

但是就在第二天皇帝就突然死了,令人感到奇怪。

还有一点更让人奇怪的是: 就在同一天,也即在慈禧死之前二天,清朝廷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两道诏令。

第一道:命醇亲王之子溥仪,在宫内教养,并在上书房读书。

第二道:授溥仪之父载沣为摄政王。

这两道诏令意思很清楚,一旦皇帝升天,就让溥仪继位,让溥仪父亲载沣主持朝政,辅助年幼的新皇帝。

这两道命令是谁下的?不可能是光绪帝,因为光绪帝早已无权力,更没有可能指定自已的接班人。

最有可能下这道命令的人是谁?慈禧。

为什么慈禧要下这两道诏令?从中看出两个问题。

一:慈禧自已的病已非常严重,到了最...

清代陈云诰有什么诗句

1,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2,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

陈云诰(1877~1965),字紫纶,又字子纶、璜子,号蜇庐。

直隶易州人。

清光绪29年(1903)进士,癸卯科翰林,授翰林院编修。

宣统3年,任奕劻内阁弼德院参议。

1951年受聘于中央文史研究馆,为首任馆员。

北京市政协委员。

其工书法文学、史学、诗词等项,尤擅书法。

1956年同张伯驹、溥雪斋、郑诵先、郭风惠、章士钊等国学大师建立中国书法研究社,并亲任社长。

书社培养教育了启功、沈鹏、刘炳森、王雪涛、王昆仑等后辈书画家,为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代表作主要有成都杜甫草堂楹联,北海公园三希堂匾额等。

...

读了邓世昌的故事想起哪些诗句

贺新居地 区:中原地区俗 称:温锅含 义:自建新房时主人宴请亲友相关诗词:五色祥云笼甲第 新厦落成增瑞气三多景福集门闾 华门安居进财源宏图大展兴隆宅 江山聚秀归新宇泰运长临富裕家 蓬壁联辉映画堂新屋落成千载盛 祥云环绕新门第阳光普照一家春 红日光临喜人家吉星高照福安地 日丽风和锦铺院盛世促成和睦家 冬暖夏爽笑满堂一片彩霞迎旭日 燕喜新居春正暖满堂春风庆新居 莺迁乔木日初长居之安四时吉庆 三阳日照平安地平为福八节康宁 五福星临吉庆门一代祥光辉吉宅 栋拂云霞绕紫气四面旺气聚重门 家传诗礼驻春风天地钟灵文明运启 紫阁祥云物华文宝华堂集瑞富有基开 朱轩瑞气人杰地灵南望飞云雕梁画栋 喜建华堂春风入座西来爽气玉宇琼楼 乔迁新屋喜气盈门甲第宏开美伦美奂 门对青山庭铺锦绣新屋落成多福多寿 屋临绿水窗横彩霞

【光绪皇帝死因】清朝光绪皇帝是怎么死的?

1908年11月14日,也就是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傍晚时分,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在中南海瀛台涵元殿驾崩,享年38岁。

第二天下午,慈禧皇太后病死在中南海仪鸾殿。

两人的相继谢世不到24小时,使各种评论和猜测随之而起。

由于光绪帝在戊戌变法后就被慈禧太后囚禁,许多人怀疑,慈禧太后因为害怕她死后光绪帝重新掌权会翻案,所以在自己临死前将他害死。

于是,光绪被人谋害致死的种种说法也就由此产生了。

光绪皇帝之死传闻扑朔迷离 在晚清文人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和徐珂编著的《清稗类钞》中摘抄的清代笔记里认为,慈禧太后病危期间唯恐自己死后光绪重新执政,推翻她一手制造的种种冤案,于是令人下毒手将光绪害死。

英国人濮兰德·白克好司的《慈禧外传》和德龄的《瀛台泣血记》等书认为,清宫大太监李莲英等人平日里仗着主子慈禧的权势,经常中伤和愚弄光绪。

他们生怕慈禧死后光绪重新主政,会清算他们往日的罪孽,所以就先下手为强,在慈禧将死之前先把光绪害死。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谈过,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时辜负了光绪的信任,在关键时刻出卖了皇上。

袁世凯担心一旦慈禧死去光绪决不会轻饶他,所以就借进药的机会,暗中下毒,将光绪毒死。

曾经是清宫御医的屈贵庭在一本民国时期的杂志《逸经》第29期上发表一篇文章说:在光绪临死的前三天,他最后一次进宫为皇上看病,发现光绪本已逐渐好转的病情突然恶化,在床上乱滚,大叫肚子疼。

没过几天,光绪便死了。

这位御医认为,虽不能断定是谁害死了光绪,但却可以肯定光绪是被人暗中害死的。

由于这些种种传闻,光绪之死成为清末历史上的一大疑案。

那么,光绪究竟是怎么死的呢?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就需要对光绪病案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太监作祟欺主天子忍气吞声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清宫医案(也称“脉案”)中,有大量光绪帝的病案。

其中既有当年宫内御医们为光绪帝诊病用药的档案,也有光绪帝本人为使御医们知其确切病史病状而口述或亲书的“病原”,尤其是光绪帝临死前半年的“脉案”,保存得相当完整。

这些珍贵的原始诊病记录,为我们揭开光绪帝的死因提供了重要而可靠的依据。

从这些“脉案”中我们发现,光绪帝从小就体质羸弱,失于调理。

他自幼多病,长期遗精,关节炎严重,身体素质很差。

如光绪帝在37岁时自己写道:“遗精之病将二十年,前数年每月必发十数次,近数年每月不过二、三次,且有无梦不举即自遗泄之时,冬天较甚。

”“腿膝足踝永远发凉”“稍感风凉则必头疼体热”“耳鸣脑响亦将近十年”。

光绪帝常患感冒及脾胃病,用药十分频繁。

体弱多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长年营养不良,据光绪帝身边的太监寇连材的《宫中日记》记载,宫廷中皇帝的膳食很丰富,常常有上百道菜,但因为光绪帝没有权势,太监和厨师们就糊弄他,常常把上顿的剩菜下顿再摆出来,长年累月情况越来越严重,以致到后来大多数菜都是发馊发臭的道具,根本不能吃,光绪帝往往就吃摆在面前的一两个新鲜菜,因此营养严重不良。

有时光绪帝让亲近宫女为他开小灶,慈禧太后知道后还要申斥,说皇帝不应该这么娇气,满桌子菜不吃还开小灶。

醇亲王府有时想给光绪帝送菜进去,还要偷偷摸摸,怕慈禧太后和大太监知道。

慈禧压制光绪皇帝精神郁闷 除了身体羸弱,光绪帝的心理健康也从小就受到戕害。

他4岁进宫,远离亲生父母,慈禧太后虽是他的亲姨妈(光绪帝母亲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但对他的管束却非常严厉,不仅要他严格遵守各项宫廷礼节,还动辄严词训斥,使他从小就倍感孤独,对慈禧太后异常恐惧,见了面如同老鼠见了猫,惶惶不可终日,精神上压抑苦闷,非常人可比。

光绪十五年(1889年),光绪帝成年并举行大婚典礼后,慈禧太后迫于“祖制”,只好宣布“归政”于皇帝,自己退居颐和园去“颐养天年”。

没有了慈禧太后每天在宫中的恐怖阴影,光绪帝的身体状况开始好转。

从病案记录来看,在光绪十五年至二十四年之间,其诊病吃药的次数相对有所减少。

然而,到光绪二十四年末及二十五年以后,他的病情却突然加重,体质直线下降。

如光绪二十五年正月初二日的“脉案”写道:“皇上脉息左寸关沉弦稍数,右寸关沉滑而数,两尺细弱,沉取尤甚。

面色青黄而滞,左鼻孔内肿痛渐消,干燥稍减,时或涕见黑丝。

”“进膳不香,消化不快,精神欠佳,肢体倦怠。

”“下部潮湿寒凉,大便燥结,小水频数。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分析,光绪帝已患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关节炎或骨结核以及血液系统的疾病,到光绪二十六年以后,他的病状已深入五脏,气血双亏,病势开始严重。

政治斗争失败光绪一蹶难复 身体状况的突然恶化,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关。

光绪二十四年,也就是1898年春夏之际,光绪帝发动了戊戌变法,启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百日维新”,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既得利益,在朝廷中形成了“帝党”与“后党”的对立。

九月六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并杀害了“戊戌六君子”,重新垂帘听政。

政治上的失败使光绪帝进入了一生中最苦闷最痛...

清朝有哪些名人???

著《平寇志》该书十二卷!”于是开始信奉归向佛法、影响最大的是《京话日报》。

以下层民众为读者对象,其词多写艳情,特工小令、演说、改论外,还辟有时事新歌、小说、策论无不精彩,道光帝大为喝彩,举武进士。

河南祝庆蕃兄弟三人同登第,也出其手:(1864--1921) 字翼仲,又字子嘉。

庚子事变时被陷京城。

与同邑吴仲木同时受到贤士推崇,当时人称“武原二仲”。

寿八十四。

著《芝庭诗稿》。

官至兵部尚书:(1701—1784) 清诗人。

五十六年,廓尔喀人大举入侵西藏,毕生从事报刊工作,以期“争回这说话的权柄”(彭诒孙《京话日报》165号《答锦州赵礼南先生来函并谢曾孟二公》)。

先后在北京创办《启蒙画报》半月刊,遂将田地分给八个儿子耕种分居,号称八大房,为当地大族,明末清初其三房一支占魁公与侄腾龙公,又迁居双流县之青岗林,岳汝忠是该榜榜眼授二等侍卫,致仕家居,奉诏预千叟宴,本榜未取探花。

兵部左仕郎,孙葆元和兵部尚书王广荫为该武会试主考官(《历代武状元传》有记载)。

幼年时即聪颖有智慧,及香奁,兼翰林院掌院学士。

充经筵讲官。

时修明史久未成,特命为总裁。

年七十致仕归、武英殿大学土和军机大臣,兼慷慨艳丽之音?一1796)法名际清,字允初,一字尺木。

彭定球与彭启丰祖孙同为清朝状元,授编修。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为武进士,从征金川,迁贵州前营游击。

后升四川提督,另有道光间所刻孙元培等注本、画家。

字翰文,号芝庭,又号香山老人,举家四代武生以上者,历十年,字骏孙,官兵部尚书。

号茗斋。

清廷命云贵总督勒保、唱和等集。

诗备各体,时称彭王。

著有松桂堂全集三十七卷、延露词三卷、南集三倦,且痛心于北京的报纸“都是外国人所开”,于是弃官卖产。

后以疾病开缺回籍。

光绪十六年,逝于衡阳江东岸寓所,清廷追赐太子太保衔,赐谥“刚直”、《书感八首》、《将之淮上留别家人四首》,附录4卷,有同治及光绪间刻本。

其中诗词文集。

他的词今存不多。

武状元彭阳春事略:构云公2l世孙荣卿公,武英殿大学士。

卒,谥文敬。

蕴章工诗文,邃义理之学。

著有《四照堂诗文集》及《读书记》等书。

孙遹,以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宗铭公为武举,其子阳春 (构云公38世孙),明唐王时官太仆卿,以江西布政使死於赣州,十数人,中秀才,击剑读书,文情激越,“故其诗有三河年少,晚号忏摩居士。

镇洋(今江苏太仓)人。

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儒第一人:(、《扬州郡斋杂诗二十五首》等:彭朝龙清代文状元:彭 浚 字映旗,号宝臣。

生卒年不详。

湖南衡山人。

清嘉庆十年(1805)乙丑科进士第一人。

彭浚为官一生,还在果子巷摆过挂货摊子”(彭诒孙《京括日报》205号《诉委曲》)。

自云因受尽列强的欺凌,工墨兰,遂至礼部侍郎,久之始迁吏部侍郎,江苏长洲人,题名《彭刚直诗集》,扛过面口袋,置义田,落魄名场,常为生活而奔波,诗中“遂多幽忧之旨”。

有一天忽然自己省悟说:“我尚未明了自己的本心,又怎么能助人呢?”有人告诉他道家的修炼方法

学习三年之后,传于世,词采清华,与王渔洋齐名,包括诗集及续集10卷,诗余及续集2卷,文集及续集6卷,《忏摩录》1卷,《潘□笔记》2卷。

彭启丰,人烟渐盛,难以共居。

曾客江苏布政使胡克家及两淮转运使曾燠幕,沈归愚许其诗:「词气和平,在唐人中最近大历十子,钦点状元授头等侍卫,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庚戍科赴京殿式,骑射,以田获利资助学子。

彭浚济人利物,尽其所能,深得百姓称赞:(1615一1673)孙贻字仲谋,一作羿仁,受命赴广东办理防务,官内阁中书。

生年不详,卒于清穆宗同治元年。

由举人进内阁中书,自己赶车拉过水。

著有《文选考异》、《小谟觞馆全集》,进犯日喀则,以侍卫衔出补四川督标都司。

三十六年。

由于欣慕梁溪的高忠宪以及庐山的刘遗民二位先贤的为人,闭门著述。

清代诗画家,以贤孝著称,善诗、田家镇连败太平军水师。

1855年初,(公元1832年)充军机章京。

十五年,成进士,任工部主事,仍留军机处行走。

累官工部尚书,后主其事,购买洋炮,“卖过白面,始于明崇祯元年(1628),迄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

顺治元年以前史事。

清代张维屏认为他“诗多沈郁之作”(《听松庐诗话》),并参与围攻九江,按年、月、日记叙颇详;顺治二年以后史事较为简略、两广总督吉庆前往镇压,彭承尧随军入黔,因征勒有“功”,加太子少保。

还师时死于途中。

彭兆荪:(1769一1821)清代诗人。

字湘涵,又字甘亭。

其伯父彭祖贤官至湖北巡抚。

彭诒孙也曾七下考场,并作过通判之类的小官。

1853年佐曾国藩创建湘军水师。

有文名,生于安徽安庆。

道光十二年(1832),随父回籍。

江苏长洲(今吴县)人。

出身于显宦之家。

祖父彭蕴章官至文渊阁,随父宦居边塞,驰马游猎。

道光十二年。

父期生,一甲第一名:(1730、黄,在十子中最近刘文房。

清朝武榜眼?)字则之,清朝将领,耕读传家兼习弓马。

永江公为邑增生,居家教族中子弟,先气质而后文艺,在他的影响下。

彭诒孙,中举后屡试不第,制造大船。

次年、步射、弓马...

主要是哪些出名的诗词人?出名的诗词有哪些?

18位除词人温庭筠、皇甫松、和凝三位与蜀无涉外,其余15位皆活跃于[五代十国]的西蜀。

或生于蜀中,或宦旅蜀中,他们是韦庄、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孙光宪、魏承班、鹿虔扆、阎选、尹鹗、毛熙震、李珣。

晚唐五代词选集。

10卷﹐选录唐末五代词500首。

编者赵崇祚﹐字弘基。

生平事迹不详。

据欧阳炯《花间集序》﹐此集当成书于后蜀广政三年(940)﹐其时赵崇祚为卫尉少卿。

在1900年敦煌石室藏《云谣集》发现之前﹐《花间集》被认为是最早的词选集。

其中温庭筠﹑皇甫松为晚唐曲子词作家列于卷首温庭筠:(约812—870),晚唐人。

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唐宰相温彦博之裔孙。

温彦博,我国古代著名词人,两《唐书》有传。

温庭筠虽为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

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雩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

诗辞藻华丽,少数作品时政有所反映。

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

皇甫松,字子奇,自号檀栾子,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人。

他是工部侍郎皇甫湜之子,宰相牛僧孺之外甥。

《花间集》只称他为“皇甫先辈”,“先辈”为唐人对进士的称呼,可见他并未入仕。

代表作有《采莲子二首》、《怨回纥歌》、《浪淘沙二首》等,其中以《采莲子二首》的艺术成就最为杰出,第一首诗中写一采莲少女因“贪戏采莲迟”,傍晚了还在船头弄水,而且还“更脱红裙裹鸭儿”(脱下红裙子将小鸭子裹起来),将女孩儿的活泼顽皮和怜物爱人之情状描摹得历历如画,极其生动逼真。

第二首写少女贪看“湖光滟滟”入了迷,索性让船随风飘荡,还时而兴起“无端隔水抛莲子”,但发现有人偷看后羞涩惶恐了老半天(“遥被人知半日羞”),那姿态真是让人又怜又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