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诗词名词术语



诗歌鉴赏专业术语诗歌鉴赏术语 触景生情:指文学作品中,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而激发起某种感情。 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写诗人

诗歌鉴赏专业术语

诗歌鉴赏术语 触景生情:指文学作品中,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而激发起某种感情。

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写诗人在山道上,看到优美的枫林晚景,禁不住产生了由衷的喜爱之情,不顾驱车赶路之急而停车观赏。

托物言志:指有感于外物而述志抒怀。

在咏物诗中,这种手法的使用相当普遍。

歌咏景物以突出其性格特征。

陆游《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塑造了梅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不屈服于邪恶势力的形象,实际上抒发了诗人自己特立独行的心志。

借景抒情: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喜怒哀乐等)去描写客观事物,通过景物来抒情。

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这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这种手法在古典诗词中非常常见,实际上可以细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寓情于景,二是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 诗中纯然地写景,但所要表达的感情都包孕在景物描写中。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诗中没有一个情字,但处处流露着作者的喜悦心情,流露着作者对宁静、和平生活的向往。

情景交融: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议论:对某问题或事件进行分析评论,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诗歌中的议论往往要求精辟、形象化,并与叙述、描写、抒情紧密结合。

纯粹的议论诗是没有什么艺术魅力可言的。

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阐明了这样的道理:人的认识具有相对性,局限性,只有摆脱了局部经验的限制,才能认识事物的实质。

抒情:指在作品中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感受。

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 也叫直抒胸臆,即通过发感慨、呼告、直抒胸臆等形式直接抒发爱憎的情感、感受和态度。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直接抒发了诗人傲视权贵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 借助于对客观事物、景物或人物的叙述、描写、议论等形式来表现内心感情。

间接抒情的方式有多种,比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触景生情等。

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评价主旨类: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 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 委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

托物言志、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寄寓、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衬托、烘托: 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

侧面描写: 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起兴(xìng):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语言特点类: 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

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

诗情画意: 议论类:富有哲理 淋漓尽致 语言风格类: 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

简洁 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浅显 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平淡无奇 质朴清新 淡雅 词藻华丽 明快:明白通畅。

沉郁顿挫 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雄健 雄浑:雄壮、强健、浑厚。

文章结构: 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

呼应、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行文技巧类: 虚实相生:虚,多指文章中想像的部分。

水乳交融:紧密结合在一起。

构思精巧: 新颖 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 颇具匠心 不落窠臼 不落俗套 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

高中语文古诗赏析的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术语

高考语文必备术语及诗歌鉴赏方法集锦、常见意象示例一、高考试题题干是解题的“线索”,它给考生指示答题方向、范围、要求等。

读懂题干,才能从容抓分。

纵观几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考语文试卷,不难发现题干中隐含着一些相似的“常用术语”。

总结如下:表达方式 :语文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写作手法: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 “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修辞手法 :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 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

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议论文题目论点型、论题型关系型、寓意型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的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廖法。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有何作用:回答文中某一内容的作用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以上各“常用术语”,暗中考同学们的语文基础,同时也是题目的赋分点所在,将其理解清楚,可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

二、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1、评价主旨类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2、语言特点类勾勒简洁(介绍事物的大概)、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体物入微或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诗情画意。

3、语言风格类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简洁或洗炼(语言简练利落)、浅显或明白如话(不雕饰,不加修饰)、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词藻华丽 、明快(明白通畅)。

4、文章结构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呼应或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5、其它 构思精巧、新颖、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颇具匠心)、感情细腻、感情真挚 、跃然纸上、曲折、层次分明。

三、诗歌赏析方法 1.应试策略: (1)掌握必要的赏析(鉴赏)知识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表现手法:如烘托,衬托,虚实,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等。

风格流派: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比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放,柳永的柔美婉丽等。

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言特色:清新——用语新颖,平淡——质朴真切,绚丽——绚烂奇幻,明快——一语破的,含蓄——意在言外,简洁——言简意赅。

(2)掌握赏析方法①了解诗人或作品的相关背景,有利于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思想。

②借助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把握诗歌的意境,因为诗歌具有张力,尺幅之中韵味无穷。

③品味诗词中作者的炼字,炼句和链意。

赏析时对诗人准确传神的用字,精巧贴切的修辞,情与景的交融,物与理的结合等艺术手法要作深入的品析,有利于把握作品的立意与情感,走进作品的真实,感悟诗人的情怀。

文学作品鉴赏是一项综合性很强、能力层次较高的创造性活动,目前,诗词鉴赏教学可说是语文教学的弱项及中考复习的盲点。

复习时,要从以下几方面注意鉴赏题考点的设置:1、对诗词内容的理解:⑴对中心思想的理解;⑵对所抒感情的理解;⑶对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⑷对象征意义的理解。

2.对所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

3.对诗词语言的理解:⑴对关键词语的理解;⑵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4.对诗词意境的理解。

题型一般为选择、填空、简答三个...

现代诗赏析时常用的术语有哪些?

1、环境美。

(打《水浒》三人名) 2、森林破坏。

水流失。

(打一字) 3、无烟列车从湖南省会开出。

(打一家具名) 4、泾渭分明。

(打一环境保护术语) 5、山道。

(梨花格,打我国一种一类保护动物) 6、一日之功。

(打一种新兴的无污染能源) 7、江水下流。

(打一环境污染物) 8、改造戈壁治沙漠。

(打三国戏目一) 9、制订人口政策努力保护环境。

(打一成语) 10、缺了氧气。

(打一字) 11、四山环抱正好造林。

(打一字) 12、层恋叠翠。

(打一句现代歌词) 13、三两木耳。

(打一生态环境名词) 14、北京绿化万木参天。

(打《水浒》中两个人名) 15、剪翎入笼中,喜看百鸟翔。

(打《三国演义》中两个人名) 16、早晚都有水。

(打一新兴的无污染能源) 17、消声器。

(打一种家用电器) 18、污水排放记量册。

(打一商业术语名词) 19、寄语鸿雁。

(打一种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古称) 20、分工包干来造林。

(打一物理学名词) 21、杞人忧天。

(谐音格,打一环境监测常用名词) 22、一、三局见高低。

(打一常用废水治理方法) 23、涟漪。

(打一种环境污染) 24、轻风拂水。

(打一种环境污染) 25、径渭不分。

(打一常用废水治理方法) 26、珍禽。

(打陕西省一城市名) 27、黑水。

(打我国一条河流名) 28、一类保护鸟类。

(打一种家禽) 29、喷洒农药以后。

(打一种昆虫) 30、伸手击石害死人。

(打一种环境污染物) 31、国有林。

(打一种常见绿化树) 32、黄色戏。

(秋千格,打一种环境污染物的属性) 33、奋力合作大扫除。

(打一字) 34、酸雨降湘水付东流。

(打一字) 35、兄长。

(谐音格,打一环境污染物) 36、两片量角器,一支丁字尺。

(打一种污染残留大的农药) 37、北京零时。

(打一种益鸟) 38、鹤鹅弄舌。

(秋千格,打与环境保护密切的一门物理学分支) 39、洛水流失金色现。

(打一种环境污染物) 40、隔音板。

(隔音板为消除噪声设备之一,以此打一物理名词) 41、城市隐居。

(打一成语,又是环境保护效果) 42、鱼恋湖,鸟依出。

(秋千格,打一地理名词) 43、原始森林。

(打一字) 44、花木争荣籁无声。

(打一本世界著名的环境科普读物) 45、白日莫闲过。

(打我国明代最早记录城市地下水污染的医药学家人名) 46、四时花草茂。

(打我国一城市名) 47、流。

(打一句成语,一种环境污染物) 48、猿。

(猿为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以此打一成语) 49、鹊。

(鹊为益鸟,以此打一句成语) 50、蛇。

(蛇为保护动物,以此打一句成语) 51、熊猫。

(熊猫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也是我国特有珍稀动物,以此打清人五言诗一句) 52、气吞山河。

(打一环境污染物) 53、流水已尽见顽石。

(打一环境污染物) 54、鸟少点。

(打一字) 55、层峦叠翠。

(打一字) 56、冒雨植树。

(打一字) 57、路旁种树。

(打一字) 58、林海无边。

(打一字) 59、有样东西是个宝,垃圾堆里找得到。

(打一字) 60、植树节,广植林。

(打两字) 61、种树防风,植树蓄水。

(打两字) 62、林木密集,又见鸟归。

(打两字) 63、排污沟堵塞。

(打一句成语) 64、环境保护使人人延年益寿。

(打一句成语) 65、厨房里的垃圾。

(打一句成语) 66、噪音必须控制

(打一语言学用词) 67、 无污染的江。

(打北京市一地名) 68、一网打尽。

(打非洲一国家首都名,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所在地) 69、海中大陆。

(打亚洲一城市名,为最早受到核辐射环境污染的地方) 70、解冻。

(打一环境保护术语) 71、一心以为鸿鹄将至。

(打一生态学名词) 72、新月,满月,半月。

(打一种水环境监测项目) 73、空调器。

(打一全球性环境污染现象) 74、佛不见人生了气。

(打一环境污染物) 75、两把弯镰削掉一边山。

(打一造成臭氧层破坏的化合物的简称符号) 76、闻太师打翻丁醋罐子。

(打一种环境污染现象) 77、敢怒不敢言。

(打一环境自然要素) 78、废渣利用。

(打一字) 79、男孩女孩一个样。

(打一环境保护术语) 80、正当防卫。

(打一环境保护术语) 81、才出昆仑便不清。

(打一环境保护术语) 82、雄性不育。

(打一环境保护术语) 83、宣传戒烟。

(打一个体育名词) 84、植树造林的作用。

(打我国三个少数民族的名称) 85、秃岭旱灾重。

(打一句成语) 86、666……。

(打一个体育名词) 87、倒看“三九”商标。

(打一种环境污染物) 88、蛙能除虫,人应护之。

二者结合,才有好处。

(打一字) 环 保 谜 语 谜 底 1、周通,花荣,石秀; 2、梳; 3、长沙发; 4、清污分流; 5、坡鹿,主要分布在我国海南省; 6、太阳能; 7、汞; 8、《战长沙》; 9、国计民生; 10、羊; 11、棵; 12、“一座座青山紧相连”; 13、森林(“三两木”共计五木,耳仅是古文中的语气词) 14、燕青,林冲; 15、关羽,张飞; 16、潮汐; 17、收音机; 18、流水帐; 19、鸽,即天鹅; 20、杠杆; 21、过滤; 22、中和; 23、微波; 24、微波; 25、混合; 26、宝鸡; 27、乌江; 28、鸭; 29、虻; 30、砷; 31、松; 32、剧毒; 33、男; 34、霜; 35、镉; 36...

诗词的用韵

一、平仄音 一般来讲,普通话里的第一、第二声(既阴平、阳平)里大部分字,是古典诗词声韵部里的“平声”;而三、四声都是仄声(既“上声”和“去声”),但这仅仅是一般而言,绝不是肯定。

如以普通话发音作为韵的平仄确定,一准出现错误。

因为在不少入声字里,它的发音就是普通话里的阴平、阳平声,而入声字,又偏偏就是诗韵中的仄音。

我对入声韵字最头痛,稍不留神就会出错。

自己创作的古典诗词里,被人挑出毛病的地方,多为入声字的错误使用。

入声字怎样才能记住?有人总结了窍门,但我不太认可。

我认为入声字的掌握,应该是在长期写作时慢慢感悟出来的,在不熟悉的时候,只能靠查韵书去确定,这样做虽然比较烦琐,但是,能够有效的避免了平仄出现错误。

入声字韵书上写的很分明,这里就拿几个字作为例子,不过是希望大家知道,这些字可不是平音,而是仄音:剥、吃、出、*、激、息、等等,这些字的发音都是普通话的“阴平”,但在诗韵里,它们都是仄韵。

附加讲个小故事,很能说明平仄声的问题: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

”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

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声。

其实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

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

比如“乙、亿、邑”,它们在平水韵中分属入声四质、十三职、十四缉不同韵部,可在普通话读来却毫无差别(用闽南语来读,则能分得清清楚楚,分别读做ik,it,ip)。

光是平仄音就说这么多,其实,如果手里有一本韵书就是最方便的事情了,许多字的平仄音在吃不准的时候,就可以翻查。

过去我比较喜欢使用“平水韵”,而现在只喜欢在书店里购买的《诗韵新编》,在本书被称为“新韵”,而新韵就是改良后的古典诗词的韵书。

如果到一些比较大的书店里去,应该可以找到这类书卖。

(三联书店里就有这些书籍)。

附:《诗韵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作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书本定价10.60元 二、关于韵的几个概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其实,一个字如果出现在诗行中,它的平仄音可以称为律,如果出现错误,就被称为“出律”,一个字在韵脚处才叫“诗韵”,如果出现错误,就被称为“出韵”。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

甚至连民歌都会押韵。

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于是,“押韵”又称为“合辙”。

一般人在写古典诗词的时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习惯不按格律平仄去写诗词,他们在格律上的使用,习惯按普通话发音确定,所以,出律与否不提了,本就没有按格律写作,但是,韵却很可能出现错误,我固执的认为,一首古典诗词,它能错律但绝不能错韵,否则就完全谈不上古典而属于现代诗歌,甚至属顺口溜了。

另一部分朋友喜欢按格律写诗词,参照的韵部多为“平水韵”或者是“声律启蒙”里的规定,这个做法是正确的,尽管已有不少人呼吁以普通话发音去确定一首诗词韵声部,但是,这些呼吁一直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或认可,所以,如果想使自己的诗词在韵上不出现错误,还是要使用古人为我们写出的这些规定。

牵扯到韵的使用问题其实不多,除了用字可按韵书规定外,再就是把几个必须掌握的概念弄明白就可以了。

总结归纳一下与韵有关的定义,也算是名词解释吧: 1、通韵:古体诗写作时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

2、窄韵:某韵部的字数很少。

(宽韵与窄韵意思相反,略去不提) 3、出韵:应该按词谱规定用韵时,诗词里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叫做出韵。

4、和韵:在唱和别人诗词中所使用的韵字来押韵作诗叫和韵。

5、次韵:也称“步韵”,既用原诗词相同的韵字,且前后秩序都必须相同。

6、用韵:既使用别人原诗中相同的韵字,但不必依照其秩序。

7、依韵:既用与原诗词同一韵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8、抱韵:既首句与末句押韵,第二句与道第二句押韵,以此类推向中环抱的押韵方式。

9、偶韵:既逢偶句才押韵 10、随韵:既一呼一应进行转换的押韵方式,一般是上句定韵,下句随押。

11、排韵:既从地一句到全章甚至全篇,每句都押同一种韵。

三、对仗: “对仗”如果细说,不如买本书自己细看,主要是内容实在太多了。

记得当初我看见“对仗”这个词的学习资料居然有那么多的时候,吃惊极了。

总以为掌握基本知识就够了,没想到还有那么多的东西需要学习了解。

在对仗的每部分里,又分出各小部分,枝枝叉叉难以在这里归纳全面,所以,只能拣一些易记、多用的知识作为笔记内容,再深的知识,就必须看书了。

诗词中的对偶,就叫做“对仗”。

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便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由。

一般讲的对偶,指的是上下两句的相对。

而上句又...

【诗言志的名词解释是什么?】作业

诗言志的由来 《诗经》的作者关于作诗目的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这种观念的萌芽.作为一个理论术语提出来,最早大约是在《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后来“诗言志”的说法就更为普遍.《尚书·尧典》中记舜的话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荀子·儒效》篇云:“《诗》言是其志也.” 诗言志的发展 上述各家所说的“诗言志”含义并不完全一样.《左传》所谓“诗以言志”意思是“赋诗言志”,指借用或引申《诗经》中的某些篇章来暗示自己的某种政教怀抱.《尧典》的“诗言志”,是说“诗是言诗人之志的”,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志向.战国中期以后,由于对诗歌的抒情特点的重视以及百家争鸣的展开,“志”的含义已逐渐扩大.孔子时代的“志”主要是指政治抱负,这从《论语》中孔子要观其弟子之志就可看出来.而庄子“诗以道志”的“志”则是指一般意义上人的思想、意愿和感情.《离骚》中所说“屈心而抑志”,“抑志而弭节”,这个“志”的内容虽仍然以屈原的政治理想抱负为主,但显然也包括了因政治理想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愤激之情及对谗佞小人的痛恨之情在内.至于他在《怀沙》中所说“抚情效志兮,冤屈而志抑”,“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这里的“志”实际上指的是他内心的整个思想、意愿、感情.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先秦“诗言志”的内容是有发展变化的.到汉代,人们对“诗言志”即“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这个诗歌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基本上趋于明确.《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志并提,两相联系,比较中肯而客观.诗言志的当代阐释 由于“志”本身内容的丰富和各人理解、取舍的侧重点不一,导致了后代诗论中“言志”与“缘情”的对立.“诗言志”的理论从而衍化出重理和重情两派.重理派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而往往忽略文学的艺术特点; 重情派则与之相反,强调诗歌的抒情特点,重视诗歌艺术规律的探讨.然而,检阅文学史,对“诗言志”中“志”的内涵的理解的主流却是情志并重.从《毛诗序》到刘勰、孔颖达、白居易,直至清代的叶燮、王夫之,都是如此.他们强调诗歌既应反映现实,为教化服务,重视其社会作用; 又应感物吟志,情物交融,突出其抒情性;情志并重,功利性与艺术性两不偏废.应该说,对“诗言志”的这种理解比较符合诗的本质特征和实际作用,因而为人们所普遍接受.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沈宋体,律诗的别称

初唐诗人在诗律方面有很大进展,他们主要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做了两个工作,一是把四声二元化,二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构成律篇,摆脱永明诗人种种病犯说的束缚,创造了一种既有程式约束又留有广阔创造空间的新体诗——律诗。

其中贡献最大的就是沈佺期和宋之问,他们总结了六朝以来声律方面的创作经验,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因此又称律诗为“沈宋体”。

七绝圣手,七绝圣手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誉称。

王昌龄以其七言绝句艺术精湛而得名。

语出明代胡应麟《诗薮》:“七言绝,太白(李白)、江宁(王昌龄)为最。

”王昌龄是著名的边塞诗人,尤其擅长七绝,其中名作《出塞》被推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

除了上文所说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在天宝六载秋。

边塞诗派,中国唐代诗歌流派。

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

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所以也叫高岑诗派。

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

其诗人除高、岑外,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王翰等。

新乐府运动,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 故名。

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

宋代郭茂倩指出: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

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乐府诗集》),明代胡震亨说:乐府内又有往题新题之别,往题者,汉魏以下,陈隋以上乐府,古题唐人所拟作也;新题者,古乐府所无,唐人新制为。

讽喻诗讽喻诗,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反映国事民生,政治上的美刺作用;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

代表作是新乐府《秦中吟》。

名词解释题,如下:沈宋体,七绝圣手,边塞诗派,新乐府运动,讽喻诗...

王力的《诗词格律》

第一章 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第一节 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

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

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 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

至于要说明甚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

但是。

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拼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韵母。

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拼音字母拼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

例如"公"字拼成g ōng,其中g 是声母,ōng是韵母。

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

我们再看"东"d ōng,"同"t óng,"隆"l óng,"宗"z ōng,"聪"c 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 ,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

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t ái ),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一水护田将绿遶,两山排闼送青来(l ái )。

这里"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 "遶"(绕)字不押韵,因为"遶"字拼起来是r ào ,它的韵母是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

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在拼音中,a 、e 、o 的前面可能还有i ,u 、ü,如ia,ua,uai ,iao ,ian ,uan ,üan,iang,uang,ie,üe ,iong,ueng等,这种i ,u ,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

例如: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m á),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guā)。

"麻"、"家"、"瓜"的韵母是,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韵来是同样谐和的。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

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但是,为甚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谐和,甚至很不谐和呢?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

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我们拿现代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 例如: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 白云深处有人家(jiā)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xié和jiā,huā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siá(s 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

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

又如: 江南曲 [唐]李益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q ī)。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ér )。

在这首诗里,"期"和"儿"是押韵的;按今天普通话去读,q ī和ér 就不能算押韵了。

如果按照上海的白话音念"儿"字,念像n í音(这个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谐和了。

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才不至于怀疑古人所押的韵是不谐和的。

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

古人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

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是;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的。

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变为不合理的了。

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

不过,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

却又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

在第二章里,我们还要回到这个问题上来讲。

第二节 四声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积声调. 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

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

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

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月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

古代的四声是:(1 )平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 )上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 )去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4 )入声。

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

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蒙古-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个调类。

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

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

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

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

西南方言(从湖北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

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

依照传统的说法。

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 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 《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这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在韵书中。

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

在诗词中。

不...

古代的词汇

古今异义词150例 ( 一)词义扩大 (1)把ba [古义]动词

握住,端着。

①手把文书口称敕,回 车叱牛牵向北。

(《卖炭翁)) 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岳阳楼记》) [今义]①握住。

②把持。

③介词,将。

④量词。

(2)股 gu [古义]名词。

大腿。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口技》) [今义]①大腿。

②事物的一部分。

③量词。

(3)竟 jing [古义]①动词。

完毕,结束

②副词。

终于,最后 ①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②或竟成痼疾。

(《狱中杂记》) [今义]①完毕。

②终于。

③居然。

④全。

(4)履 [古义]①动词。

践踏,踩。

②名词。

鞋子。

①足之所履,(《 庖丁解牛》) ②郑人有欲买履者。

(《郑人买步履》) [今义]①践踏,踩。

②鞋子。

③脚步。

④实践。

(5)再 zai [古义]数词。

两次,第二次。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曹刿论战》 [今义]①又一次,再一次,多次。

②继续,还有。

(二)词义缩小 (6)夫 fu [古义]①名词,成年男子。

②丈夫。

③夫子,对老师的称呼。

④指从事体力劳动或奴役的人。

⑤读fú,文言句首发语词、句中助词和句末语气助词。

⑥读fú ,指示代词,这那种等。

①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论积贮疏》) ②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口技》) ③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④渔夫、夫役 ③今若焉,悲夫。

(《黔之驴》) ⑥是叶公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叶公好龙》) [今义]丈夫。

(7)购 gou [古义〕①动词。

悬赏。

②动词。

购买。

①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指南录)后 序》) ②于购三百盆皆病者。

《病梅馆记》 [今义]指购买物品。

(8)或huo [古义]①不定代词,有人,有的。

②副词,也许。

③有时,间或。

①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 。

③而或长烟一空。

(《岳阳楼记》) [今义]①选择连词,或者。

②副词,也许。

(9)君 jun [古义]名词。

①封建帝王,一国之王。

②对有地位的人的尊称。

③对人的敬称。

⑥[君子] 指 称有才 德 的人。

①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原君》) ②今君与廉颇同列。

(《廉颇 蔺 相 如列传》) ③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④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劝学》) [今义]对人的敬称。

(10)劝quan [古义]动词。

①鼓励。

②劝说。

①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论贵粟疏 ) ②肃劝权召瑜还。

(《赤壁之战》) [今义]规劝 (11)狱 yu [古义]①名词。

监牢。

②名词。

官司。

诉讼案 ①狱中成法,质明启钥。

(《狱中杂记》) ②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

(《 曹 刿论战》 (今义)监牢。

(三)词义转移 (12)科 [古义]①名词。

法律条文。

②名词。

科举制取士的规格和年分。

③动词。

征税,判刑,摊派。

④戏曲术语,多指元杂剧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搞的舞台 提 示 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 者。

(《出师表》) ②登科。

③里胥猾 黠,假此科敛丁口;(《促织》) ④卜儿哭上科(《窦娥冤)) 〔今义]①课程或业务的分类。

机关企业分职办事的 部 门。

生物分类的等级之一。

(13)熙 xi [古义]同 “嬉”, 开玩笑。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 (《 宴 子使楚》) [今义]光明

熙熙,和乐的样子。

(14)爷 ye [古义]名词。

父亲

阿爷无大儿,本兰无长兄。

(《木兰诗》) [今义]祖父, 常重 叠使用。

(15)窃 qie [古义]私下,私意,“我”的 谦 词。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答司马谏议书》) [今义] 偷 窃。

古今异义的双音词释 例 1.中心: 今义:①文 章的主旨;②主要场合或指挥机构;②事物的重心 古义:心里。

例如: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叶公好龙》) 2.中间: 今义:当中。

古义:中,当中;间,夹杂 着。

, 例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 3。

束手: 今义:没办法。

古义:投降。

例如:近者奉辞伐罪,族麾南指,刘琼束手。

(《赤壁之战》 4.指示: 今义: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

古义:指给人看。

例如:壁有瑕 ,请指示王。

(《廉颇荫相如列传》) 5.行为: 今义,举动。

古义:行,品行;为,做。

例如: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五人墓碑记》) 6.父兄: 今义:父亲和长兄,泛指家长

古义:有时偏指兄。

例如: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孔雀东南飞》) 7.赤子: 今义:小孩子

古义: ①百姓。

例如:皆我东南赤子膏血也。

(《方腊起义》) ②初生婴儿。

例如:赤子之心。

(《孟子?离篓》) 8.以为: 今义:认为。

古义:以,把;为,当做。

例如: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 9.可以: 今义:能够。

古义:可,可以,能够;以,凭,。

例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 曹 刿论战)) 10.从而: 今义:连词。

古义,从,跟随;而,而。

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之)而师之。

(《师说》) 11.至于: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

古义:终于达到。

例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六国论》) 12.初 一 今义: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古义:刚刚开始。

例如:初...

请教关于古典诗词规则的问题。

第一章 诗词的四大要素一、押韵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

所谓押韵,是指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

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的回环的美。

古人押韵是按韵书的。

古人所谓的“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

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是基本上一致的,按韵书压韵也是很和谐的。

宋代以后,由于语音的变化较大,诗人仍然按旧韵书压韵,就不那么和谐了!今天如果我们写旧体诗,并不一定要按古人的韵书,但是如果要学习旧体诗词,还是要了解古代的韵书的,这样,我们才不致误认为古人写诗不押韵!二、四声四声,指汉语的四种声调。

现代汉语(普通话)有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四个声调,古代汉语的四声则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二者关系如下:1、平声,后代演变成阴平和阳平。

2、上声,后代有一部分演化成去声。

3、去声,后代绝大部分仍然是去声。

4、入声,在普通话里完全消失,分别并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面我们;来讨论平仄的问题。

三、平仄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成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四、对仗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就是把同类的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

一般讲对偶,指两句相对。

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等。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按韵书押韵的。

韵书有诗韵和词韵之分,词韵比诗韵宽松。

诗韵共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词韵则将诗韵合并成19部。

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古体诗则可用仄声韵。

诗韵如下:上平声15韵: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15韵: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上声29韵: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麌(音语),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音闪),十六铣,十七筱(音小),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豏(音现)。

去声30韵:一送,二宋,三绛,四寘(音制),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音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个(音个),二十二祃(音骂),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

入声17韵: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辑,十五合,十六枼(音叶),十七洽东冬等字都只是韵的代表字,他们只表示韵母的种类。

至于东冬这两个韵(以及其它相似的韵)读音上有什么分别,现在我们不需要追究它。

我们只需要知道:最初时候可能是有区别的,攻笭掇蝗墀豪峨通法坤后来混而为一了,但是古代诗人们依照韵书,写律诗时还不能把它们混用。

但是在古体诗和词里,可以把近似的韵(称为邻韵)合并使用。

例如词韵:第一部 平声:一东二冬通用,仄声:上声一董二肿、去声一送二宋通用第二部 平声:三江七阳通用,仄声:上声三讲二十二养、去声三绛二十三漾通用第三部 平声: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通用,仄声:上声四纸五尾八荠十贿[半]、去声四寘五未八霁九泰[半]十一队[半]通用第四部 平声:六鱼七虞通用,仄声:上声六语七麌、去声六御七遇通用第五部 平声:九佳(半)十灰(半)通用,仄声:上声九蟹十贿(半)、去声九泰(半)十卦(半)十一队(半)通用第六部 平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通用,仄声:上声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半)、去声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半)通用第七部 平声: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删一先通用,仄声:上声十三阮(半)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去声十四愿(半)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通用第八部 平声:二萧三肴四豪通用,仄声:上声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去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通用第九部 平声:五歌[独用]仄声:上声二十哿、去声二十一个通用第十部 平声:九佳(半)六麻通用,仄声:上声二十一马、去声十卦(半)二十二祃通用第十一部 平声:八庚九青十蒸通用,仄声:上声二十三梗二十四迥、去声二十四敬二十五径通用第十二部 平声:十一尤[独用],仄声:上声二十五有 去声二十六宥通用第十三部 平声:十二侵[独用],仄声:上声二十六寝、去声二十七沁通用第十四部 平声: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通用,仄声:上声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豏 去声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通用第十五部 入声:一屋二沃通用第十六部 入声:三觉十药通用第十七部 入声:四质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通用第十八部 入声: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六枼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