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古诗词抒情方式



古诗词的抒情方法有哪几种(一)直抒胸臆。这是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场景和环境表明爱憎喜怒态度的抒情方式。如唐代女诗人陈玉兰的《寄夫》一诗,写得率意真诚,叫人怦然心动:夫戍边关妾在关,西风妾妾忧夫。一

诗词的抒情方法有哪几种

(一)直抒胸臆。

这是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场景和环境表明爱憎喜怒态度的抒情方式

如唐代女诗人陈玉兰的《寄夫》一诗,写得率意真诚,叫人怦然心动:夫戍边关妾在关,西风妾妾忧夫。

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全诗以第一人称(妾)内心独白的形式来表现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和牵挂,首句念夫远隔天涯,次句忧夫边关苦寒,复次寄衣和泪修书,最后悬想寄衣到否。

四句细腻逼真、层次井然的心理描写直截了当地揭示出夫妻之间刻骨铭心、体贴入微的恩爱深情。

(二)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己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当中,通过描写景物(声光色态、动静虚实)来抒发。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全诗无一字说惜别,无一字说伤心,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不尽,随水长流。

孟浩然有一首《早寒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全诗选取典型的秋天景象来抒情。

北风萧萧,木叶摇落,大雁南飞,在这样的氛围之中,孤独的诗人面对迷茫的江水,又怎能不思乡呢?这类借景抒情的诗作中有一类“触景生情”的,特别富有情趣。

王昌龄的《闺怨》即为代表作品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歌描写一位闺中少妇,被一个明媚的春日哄动了藏蛰一冬的热情,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登上楼头,忽然看见路头的青青杨柳,心里产生了微妙的情感变化:在这样明媚的春天,自己竟然独守空闺,与丈夫天各一方,更恐怖的是,她发生了这样的疑问——我的青春是不是和这杨柳一样黄了又青呢?早知如此,当初又何必让丈夫从军边塞,想立功封侯呢?青青杨柳惊动了少妇久蛰于心的幽怨相思。

(三)叙事抒情。

有些诗歌选取生活中一些细节、场景、片断和事件来抒情达意,品读此类诗歌要洞幽发微,体情察意。

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通篇叙事,首句写在洛阳城里又见秋风,引起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次句写想写家书,而思绪万千,不知从何说起,这两句比较平淡。

三、四两句抓住一个细节,化庸常为神奇:行人(送信之人)要走之际,诗人似乎又想起什么内容忘记写入信中,只好拆开信封再检杳一遍。

羁旅之人对家乡,对亲人那种无限牵挂的微妙心理,正是通过这一看似平常的生活细节活脱脱地表现出来了

王维的《杂诗》(其二)的叙事更富有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诗人用白描手法记录了一次对话(应该就是诗人对来客的问话):“您从我家乡来,应该知道家乡的事吧?您来的时候,我家窗前的那株寒梅可曾开了花?”诗人不直说思念,而我们分明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强烈的思念——诗人对家乡的景物是那么熟悉,诗人的语气是那么急切,他是多么想亲自回去看一看啊!古诗中还有一些叙事类作品,以曲折见长,在很短的篇幅内写出波澜,有尺水兴波之妙,颇值得玩味。

最有代表性的是晚唐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诗歌以闺中思妇的口吻来写,起句很是突兀,早晨起来,就要去打门前树上的黄莺儿;为什么呢?原来是不想让它在枝上啼叫;黄莺的声音很动听,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因为它的啼叫惊醒了我的梦;什么梦这么甜美?原来是梦见了在辽西从军的丈夫相会,难怪要去打那黄莺儿了。

四句诗,一句一层意思,而且是用了倒叙的手法,环环相扣,思妇的极度失望、烦闷的心理活现纸上,可谓是极尽曲折之妙。

(四)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如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中三、四两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质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五)借古讽今。

这是咏史诗常用的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如李商隐的《贾生》云:“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是摘取汉文帝在未央宫的宣室祭祀后召见贾谊,向他询问鬼神之事的镜头入诗,这件事是帝王千万件起居活动之一。

诗人为什么抓住这一点来写,因为通过这一点,反映了汉文帝求贤是假,表面上礼贤下士,将放逐在长沙当太傅的贾谊召回,可是却不重用他,贾谊的才华格调是无下伦比的,他主张削弱诸王势力,巩固中央政权以外抗匈奴的主张是正确的,对这些治国大计,汉文帝却不问,而偏去问鬼神本源之事,甚至不顾帝王之尊,移动席位靠近,一直听到半夜,而对千万苦难苍生的安危死活却一句不提,这不是荒唐透顶么?李商隐嘲讽的是汉文帝,其实也是嘲讽晚唐一些昏庸君主,嘲讽所有以求贤来博取名誉而实际并不重贤的统治者。

(六)用典抒情。

借用典故来抒...

诗歌有几种抒情方式?

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诗经》和后来的乐府民歌大都直抒胸臆。

如思慕所爱的姑娘便直抒“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思念远征的爱人竟宣称“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卫风·伯兮》);“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王风·黍离》)直露而真率地抒发了诗人内心沉重而深广的忧伤;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 (《乐府诗集·鼓吹曲辞》)写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 直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的爱情,显得坦荡、真率而震憾人心。

关汉卿的《[双调]?沈醉东风》“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

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

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

‘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这首曲写送别的场面和依依不舍的感情,真挚感人。

古典诗词中写送别之情的篇章不少。

如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所写情景与此曲相似。

但此曲表情如此率真,语言如此质朴自然,与大多数委婉之作,截然有别。

再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二、间接抒情, 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缘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

1、因事缘情:如唐代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又如白居易的《蓝桥驿见元九诗》“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

每到驿站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这首绝句,乍读只是平淡的征途纪事,顶多不过表现白与元交谊甚笃,爱其人而及其诗而已。

其实,这貌似平淡的二十八字,却暗含着诗人心底的万顷波涛。

可贵的友情,可泣的共同遭际,诗中一句不说,只是让读者自己去寻觅包含在春雪秋风中的人事深沉变化,去体会诗人那种沉痛凄怆的感情。

这正是所谓“言浅而深,意微而显”。

2、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乐景乐情:如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是描绘春雨夜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从春草中,从园柳和鸣禽中,诗人感到春天的蓬勃生机,透露出喜悦的感情。

哀景哀情: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

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俱归乌有。

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再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

现在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

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

首尾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合一体,“妙合无垠”。

乐景哀情:《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如杜甫的《绝句二首》“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碧绿的江,青葱的山,火红的花,洁白的鸟,这春末夏初的景色不可谓不美,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再如唐代张仲素的《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春意盎然的美景反衬出少妇内心的哀怨、凄凉。

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3、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杏花,绚丽而脱俗,傍水杏花,更是风姿绰约,神韵独绝。

本诗写临水开放的杏花,是一首咏物诗,更是作者淡然心境,高...

古诗的抒情手法

(一)直抒胸臆。

这是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场景和环境表明爱憎喜怒态度的抒情方式。

如唐代女诗人陈玉兰的《寄夫》一诗,写得率意真诚,叫人怦然心动:夫戍边关妾在关,西风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全诗以第一人称(妾)内心独白的形式来表现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和牵挂,首句念夫远隔天涯,次句忧夫边关苦寒,复次寄衣和泪修书,最后悬想寄衣到否。

四句细腻逼真、层次井然的心理描写直截了当地揭示出夫妻之间刻骨铭心、体贴入微的恩爱深情。

(二)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己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当中,通过描写景物(声光色态、动静虚实)来抒发。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全诗无一字说惜别,无一字说伤心,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不尽,随水长流。

孟浩然有一首《早寒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全诗选取典型的秋天景象来抒情。

北风萧萧,木叶摇落,大雁南飞,在这样的氛围之中,孤独的诗人面对迷茫的江水,又怎能不思乡呢?这类借景抒情的诗作中有一类“触景生情”的,特别富有情趣。

王昌龄的《闺怨》即为代表作品。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歌描写一位闺中少妇,被一个明媚的春日哄动了藏蛰一冬的热情,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登上楼头,忽然看见路头的青青杨柳,心里产生了微妙的情感变化:在这样明媚的春天,自己竟然独守空闺,与丈夫天各一方,更恐怖的是,她发生了这样的疑问——我的青春是不是和这杨柳一样黄了又青呢?早知如此,当初又何必让丈夫从军边塞,想立功封侯呢?青青杨柳惊动了少妇久蛰于心的幽怨相思。

(三)叙事抒情。

有些诗歌选取生活中一些细节、场景、片断和事件来抒情达意,品读此类诗歌要洞幽发微,体情察意。

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通篇叙事,首句写在洛阳城里又见秋风,引起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次句写想写家书,而思绪万千,不知从何说起,这两句比较平淡。

三、四两句抓住一个细节,化庸常为神奇:行人(送信之人)要走之际,诗人似乎又想起什么内容忘记写入信中,只好拆开信封再检杳一遍。

羁旅之人对家乡,对亲人那种无限牵挂的微妙心理,正是通过这一看似平常的生活细节活脱脱地表现出来了。

王维的《杂诗》(其二)的叙事更富有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诗人用白描手法记录了一次对话(应该就是诗人对来客的问话):“您从我家乡来,应该知道家乡的事吧?您来的时候,我家窗前的那株寒梅可曾开了花?”诗人不直说思念,而我们分明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强烈的思念——诗人对家乡的景物是那么熟悉,诗人的语气是那么急切,他是多么想亲自回去看一看啊!古诗中还有一些叙事类作品,以曲折见长,在很短的篇幅内写出波澜,有尺水兴波之妙,颇值得玩味。

最有代表性的是晚唐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诗歌以闺中思妇的口吻来写,起句很是突兀,早晨起来,就要去打门前树上的黄莺儿;为什么呢?原来是不想让它在枝上啼叫;黄莺的声音很动听,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因为它的啼叫惊醒了我的梦;什么梦这么甜美?原来是梦见了在辽西从军的丈夫相会,难怪要去打那黄莺儿了。

四句诗,一句一层意思,而且是用了倒叙的手法,环环相扣,思妇的极度失望、烦闷的心理活现纸上,可谓是极尽曲折之妙。

(四)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如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中三、四两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质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五)借古讽今。

这是咏史诗常用的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如李商隐的《贾生》云:“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是摘取汉文帝在未央宫的宣室祭祀后召见贾谊,向他询问鬼神之事的镜头入诗,这件事是帝王千万件起居活动之一。

诗人为什么抓住这一点来写,因为通过这一点,反映了汉文帝求贤是假,表面上礼贤下士,将放逐在长沙当太傅的贾谊召回,可是却不重用他,贾谊的才华格调是无下伦比的,他主张削弱诸王势力,巩固中央政权以外抗匈奴的主张是正确的,对这些治国大计,汉文帝却不问,而偏去问鬼神本源之事,甚至不顾帝王之尊,移动席位靠近,一直听到半夜,而对千万苦难苍生的安危死活却一句不提,这不是荒唐透顶么?李商隐嘲讽的是汉文帝,其实也是嘲讽晚唐一些昏庸君主,嘲讽所有以求贤来博取名誉而实际并不重贤的统治者。

(六)用典抒情。

借用典故来抒...

古诗中的抒情方法都有哪几

一)直抒胸臆。

这是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场景和环境表明爱憎喜怒态度的抒情方式。

(二)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己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当中,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五)借古讽今。

这是咏史诗常用的手法、动静虚实)来抒发。

(三)叙事抒情。

有些诗歌选取生活中一些细节、场景。

(四)托物言志、片断和事件来抒情达意,品读此类诗歌要洞幽发微,体情察意,通过描写景物(声光色态,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六)用典抒情。

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古代抒情词】古诗中的抒情方法都有哪几种?

搜索到的,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古代诗歌抒情方法示例:歌德曾讲过一个耐人寻味的观点,他认为要检验一篇韵文是否是诗,最好的方法是把它译成另一国文字的散文,若译过去以后,原韵文中的情感力量丧失殆尽,那么这篇韵文就不是诗,当然这应把翻译水平这个因素排除在外。

歌德这番话告诉我们,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诗歌的骨子里渗透着情感,放逐了情感,也就放逐了诗歌。

那么古代诗歌是如何抒情言志的呢?我们在鉴赏古代诗歌时,又如何体味诗人的婉曲情意呢?下面,我结合具体诗作,对古诗抒情手法作一翻梳理评析。

(一)直抒胸臆。

这是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场景和环境表明爱憎喜怒态度的抒情方式。

如唐代女诗人陈玉兰的《寄夫》一诗,写得率意真诚,叫人怦然心动:夫戍边关妾在关,西风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全诗以第一人称(妾)内心独白的形式来表现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和牵挂,首句念夫远隔天涯,次句忧夫边关苦寒,复次寄衣和泪修书,最后悬想寄衣到否。

四句细腻逼真、层次井然的心理描写直截了当地揭示出夫妻之间刻骨铭心、体贴入微的恩爱深情。

(二)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己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当中,通过描写景物(声光色态、动静虚实)来抒发。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全诗无一字说惜别,无一字说伤心,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不尽,随水长流。

孟浩然有一首《早寒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全诗选取典型的秋天景象来抒情。

北风萧萧,木叶摇落,大雁南飞,在这样的氛围之中,孤独的诗人面对迷茫的江水,又怎能不思乡呢?这类借景抒情的诗作中有一类“触景生情”的,特别富有情趣。

王昌龄的《闺怨》即为代表作品。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歌描写一位闺中少妇,被一个明媚的春日哄动了藏蛰一冬的热情,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登上楼头,忽然看见路头的青青杨柳,心里产生了微妙的情感变化:在这样明媚的春天,自己竟然独守空闺,与丈夫天各一方,更恐怖的是,她发生了这样的疑问——我的青春是不是和这杨柳一样黄了又青呢?早知如此,当初又何必让丈夫从军边塞,想立功封侯呢?青青杨柳惊动了少妇久蛰于心的幽怨相思。

(三)叙事抒情。

有些诗歌选取生活中一些细节、场景、片断和事件来抒情达意,品读此类诗歌要洞幽发微,体情察意。

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通篇叙事,首句写在洛阳城里又见秋风,引起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次句写想写家书,而思绪万千,不知从何说起,这两句比较平淡。

三、四两句抓住一个细节,化庸常为神奇:行人(送信之人)要走之际,诗人似乎又想起什么内容忘记写入信中,只好拆开信封再检杳一遍。

羁旅之人对家乡,对亲人那种无限牵挂的微妙心理,正是通过这一看似平常的生活细节活脱脱地表现出来了。

王维的《杂诗》(其二)的叙事更富有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诗人用白描手法记录了一次对话(应该就是诗人对来客的问话):“您从我家乡来,应该知道家乡的事吧?您来的时候,我家窗前的那株寒梅可曾开了花?”诗人不直说思念,而我们分明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强烈的思念——诗人对家乡的景物是那么熟悉,诗人的语气是那么急切,他是多么想亲自回去看一看啊!古诗中还有一些叙事类作品,以曲折见长,在很短的篇幅内写出波澜,有尺水兴波之妙,颇值得玩味。

最有代表性的是晚唐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诗歌以闺中思妇的口吻来写,起句很是突兀,早晨起来,就要去打门前树上的黄莺儿;为什么呢?原来是不想让它在枝上啼叫;黄莺的声音很动听,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因为它的啼叫惊醒了我的梦;什么梦这么甜美?原来是梦见了在辽西从军的丈夫相会,难怪要去打那黄莺儿了。

四句诗,一句一层意思,而且是用了倒叙的手法,环环相扣,思妇的极度失望、烦闷的心理活现纸上,可谓是极尽曲折之妙。

(四)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如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中三、四两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质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五)借古讽今。

这是咏史诗常用的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如李商隐的《贾生》云:“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是摘取汉文帝在未央宫的宣室祭祀后召见贾谊,向他询问鬼神之事的镜头入诗,这件事是帝王千万件起居活动之一。

诗人为什么抓住这一点来...

经典的抒情古诗有哪些?

1、《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秋夜曲》【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3、《子夜秋歌》【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5、《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7、《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8、《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古诗词鉴赏抒情方式: 叙事抒情:通过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抒发作者的内心感受。

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暗示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表达抗金复国的决心。

直抒胸臆:表达诗人面对人、事、物所产生的富有哲理的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如元稹的《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了喜爱菊花的原因,抒发了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讴歌和赞美之情。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失意和苦闷之情。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尽长江天际流。

”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没有一字说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随水长流,滚滚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意韵含蓄深远。

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前两句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唐朝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花自落”“鸟空啼”,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以闹写寂,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

用典抒情: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如姜夔的《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

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如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中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来表达远离故土、他乡为官、前途渺茫的无数重的恨。

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人把历史上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悠远。

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谕当朝。

如刘禹锡的《台城》:“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诗歌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一样吗有什么区别没?】作业

不完全一样.1.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叙事则因事抒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2.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 古诗词的表现技巧:赋比兴、用典、衬托、对比、渲染、托物言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欲扬先抑、联想、想像、语序倒置等.

古诗词赏析的方法

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语文教学中,可以主要从以下四方面着手:【诗眼题眼】 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

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

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

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

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典故引用】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

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

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修辞手法】 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

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首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

次句,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以丝带喻柳条,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

末两句一问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

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

“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想象奇特。

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

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深化理解】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

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

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

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生发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并不追求在春天开放,为的是不与百花争宠斗艳,任随百花妒忌,甘愿独受凄寒,赋予梅花不求荣华的高尚情操。

“如故”进一步赞美了梅花高洁刚强、永葆节操的可贵的品格。

“零落”、“成泥”、“碾作尘”逐层强化地假设出梅花的惨烈命运,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贵。

作者以咏梅言志,花品人格融汇一体。

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诗人用“胜绝”,愁亦绝”来表现梅花的神韵:美到极点,而忧愁也到极点,并以独倚画楼之人的形象来与梅花互相映衬,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动人的。

一经比较,两词意境深浅尽出。

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象诗人。

”(易卜生语)所以,真正的领悟,必须建立在对古诗词透彻理解的基础上。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一...

古诗写作手法

古诗词创作常用的艺术手法 一、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二、表达技巧:二、表达技巧:(一)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下面两首词都是情与景配合得很成功的。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

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

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

人物是将军和征夫。

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

饮浊酒,愁不能寐。

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读者体会到这些在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

另看一首写乐景的词:风入松(题酒肆) (宋)俞国宝: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

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

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

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

画船载得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

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

这里写春光明媚时,在杏花和绿杨中,游玩的人带了坐船游,饮酒,歌舞。

使读者充分感觉到春游的愉喜。

现在看下面这首七绝《题金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金陵就是南京

六朝是吴;东晋、宋,齐、梁、陈。

这六个朝代都建都南京,都时间短暂。

六朝以奢侈豪华著名。

到唐朝时,六朝已经过去,其豪华已衰败,因此唐朝诗人到南京吊古,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

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

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

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

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二)虚实相生或虚实结合。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

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