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描写少妇思春的诗词



描写少女怀春的诗词【怀春少女诗句之一】那怀春的少女,像躲在深宫的公主不安的想象,谁是从天而降的情郎是谁,一个含情的眼神勾引她多情的想象,那喷火的嘴唇不停的念叨伊人的名字对爱情的想念,温暖她火热的身体

描写少女怀春的诗词

【怀春少女诗句之一】那怀春的少女,像躲在深宫的公主不安的想象,谁是从天而降的情郎是谁,一个含情的眼神勾引她多情的想象,那喷火的嘴唇不停的念叨伊人的名字对爱情的想念,温暖她火热的身体文/红尘遗梦【怀春少女诗句之二】初春的早上,读先生的诗行,仿佛做了回俏姑娘,驻足才子窗旁,聆听鸟语花香,轻蘸纸粉墨色,把满腹的梦幻憧憬,涂抹在春的面庞。

在文字的清波里徜徉,撰写心灵诗行,把青春的絮语,写进梦的心房。

不忆往事,不理忧伤,只为淡淡心曲,汩汩流荡......品赏淡雅诗行,低吟浅唱,怕负了春风,恐湿了衣妆,嗅着墨香,一桩桩少女的心事,写在纸上,只盼来年与君,共赏春光。

风儿正爽,花儿正香,蜂儿正忙。

谁解满腹心事,遥问远方?文/芳草怡人【怀春少女诗句之三】她说,愿穷尽一生去守候,哪怕结局并不美好,亦无悔。

她说,其实你并不特别,只是,我对你特别有感觉而已。

于是,有你在的地方便有她追随其后。

从此那颗种子在她心里萌芽。

青春的羞涩,既惊又喜,那是她情窦初开的表现。

她知道,暗恋是一部哑剧,说出来可能会是,悲剧,无奈。

于是,她决定放在心底。

慢慢地,你便成了云淡风轻的那朵云。

这是宋嘉的遗憾,江一尘的不知情。

文/蓦然【怀春少女诗句之四】一个淡若轻风,与世无争的女子总是以一种固守的姿势呆呆地站立,痴痴地凝望。

看那风轻云淡,山高水长,月朗星稀,小雨飘然,雪花纷纷……淡淡的欣喜过后是一低头的温柔,淡淡的愁绪就这样在不经意间蔓延开来,微微的叹息透过冰冷的空气久久回荡。

曾几何时,她有着少女纯真多彩的梦。

等一见倾心,等一世倾情,等一个能让自己深爱的人,从此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不管身份地位,不论家世背景,不论贫穷富有,只要深爱就好。

爱是她心中无比坚贞的信仰,她发誓,如果有缘遇到,将用一生的执着圆一场爱的盛宴,不顾一切地奔赴和付出。

她爱了,倾尽她最美的年华,拼尽她所有的勇气,挥洒她所有的爱恋。

不管爱的路有多苦,不想未来会有多艰辛,爱得轰轰烈烈,没有防备,毫无保留,只想为爱而爱,让此生不留遗憾。

只是现实的残忍最终没能让她的期盼修成正果,一场飞蛾扑火的奔赴让她伤痕累累,千疮百孔。

爱是如此决绝,伤却是如此彻底。

可她习惯了泪自己流,伤自己舔,痛自己抚慰。

当爱到无路可退,痛到心从身体剥离,滴尽最后一滴血,终于清醒地认清自己一个心比天高的女子,注定活得辛苦,只能与幸福擦肩。

于是,伤痛让她学会了淡然和认命,甚至习惯了对一切冷冷地感受。

当心里的苦楚满溢成潮湿一片,当寂寞无情地把自己吞没在喧嚣的尘世中,当那份不得的爱恋在心中不断地纠结成网,身体变得虚脱,灵魂变得飘忽。

只是唯一无法搁浅的是那永远伤感的笔触,还有那忧伤的旋律。

她不停地写字,不管夜有多深,永远不知道累。

一首伤感的歌反反复复地听,然后泪流满面,让自己沉沉睡去。

【怀春少女之五】一个敏感而脆弱的灵魂,悠游地飘忽于纷乱的红尘,淡淡的,静静的,柔柔的。

人群中她带着灿烂的笑,说着幸福的话,却流着悲伤的泪,忍着沉重的痛。

阳光下,她努力感受着逝去的温度。

风吹过,她用心感受那份暖暖的缠绵。

细雨中,她慢慢地感受那份醉心的温柔。

雪飘扬,她双手捧起那份无怨无悔的深情。

女子,终归只是女子。

花开一季,寂寞一秋。

情开一季,寂寞一生。

鱼哭了,水知道。

她哭了,谁知道?谁的容颜在谁的心里如花绽放?谁的期盼在午夜弯成半月的忧伤?谁的深情在凛冽的寒冷里冻结成冰?谁的诺言在料峭的风里遗落成霜?谁的痴梦在转瞬间飘得无影无踪?这个冬夜,空冷的房间里,身体微微地颤抖,心微凉,轻轻的叹息拨动心底忧伤的弦,在冰冷的空气里回荡,回荡……

描写少妇的古诗词

《王家少妇》年代: 唐 作者: 崔颢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

自矜年最少,复倚婿为郎。

舞爱前溪绿,歌怜子夜长。

闲来斗百草,度日不成妆。

《少妇词》年代: 唐 作者: 窦巩坐惜年光变,辽阳信未通。

燕迷新画屋,春识旧花丛。

梦绕天山外,愁翻锦字中。

昨来谁是伴,鹦鹉在帘栊。

《少妇游春词》年代: 唐 作者: 施肩吾簇锦攒花斗胜游,万人行处最风流。

无端自向春园里,笑摘青梅叫阿侯。

...

描写少妇的古诗词有哪些?

描写少妇的古诗词有1、宋·周密《四字令·拟花间》眉消睡黄。

春凝泪妆。

玉屏水暖微香。

听蜂儿打窗。

筝尘半妆。

绡痕半方。

愁心欲诉垂杨。

奈飞红正忙。

2、宋·周邦彦《浣溪沙·雨过残红湿未飞》雨过残红湿未飞,疏篱一带透斜晖。

游蜂酿蜜窃春归。

金屋无人风竹乱,衣篝尽日水沉微。

一春须有忆人时。

3、宋·洪咨夔《眼儿媚·平沙芳草渡头村》平沙芳草渡头村。

绿遍去年痕。

游丝下上,流莺来往,无限销魂。

绮窗深静人归晚,金鸭水沈温。

海棠影下,子规声里,立尽黄昏。

4、宋·吴文英《诉衷情·七夕》西风吹鹤到人间

凉月满缑山。

银河万里秋浪,重载客槎还。

河汉女,巧云鬟。

夜阑干。

钗头新约,针眼娇颦,楼上秋寒。

5、唐·窦巩《少妇词》坐惜年光变,辽阳信未通。

燕迷新画屋,春识旧花丛。

梦绕天山外,愁翻锦字中。

昨来谁是伴,鹦鹉在帘栊。

...

描写“闺中少妇不知愁”的诗词有哪些?

3.《秋夕》 唐代: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闺怨》 唐代,春日凝妆上翠楼: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忽见陌头杨柳色。

云中谁寄锦书来,悔教夫婿觅封侯。

2.《武陵春·春晚》 宋代: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罗小扇扑流萤。

4.《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代。

此情无计可消除 1。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花自飘零水自流,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5.《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清代 ...

歌颂美好爱情的古诗词有哪些?

《春思》 (唐)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子夜吴歌》 (唐)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玉阶怨》 (唐)李白;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欲不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怨情》 (唐)李白;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闺情》 (唐)李端;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江南行》 (唐)张潮;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犹未还。

妾梦不离江水上,人传郎在凤凰山。

《江南曲》 (唐)于鹄;偶向江边采白菽,还随女伴赛江神。

众中不敢分明语,暗掷金钱卜远人《春思》赏析:李白这首五言古诗的题目是《春思》,一望而知,这是一首描写思妇内心世界的诗篇。

按照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表达习惯,大凡提到"春"字,一般都是语义双关的,其一,当然是指自然的春天,其二,又可比喻男女之间的情爱。

古时闺中女子每当春光明媚之际,其所思所想,自然是非出门在外的夫君莫属了。

唐代诗人中有不少是善写思妇诗的行家里手,而有关少妇思春这一题材也真的留下了不少传神之作。

如有"七绝圣手"之称的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就形象而细腻地再现了一位原来无愁的"闺中少妇",因为日子过得无忧无虑,所以就把自己仔细地打扮了一番,登上高高的翠楼,去观赏外面的大好春光。

谁知,这一看不打紧,烂漫的春光却勾起了内心深处的"春思":后悔自己当初一个劲儿地鼓动丈夫到边关去建功立业,到头来,却辜负了这大好的"春光",虚度了"青春"。

不过,由于《闺怨》是用当时最流行的七绝形式创作的,因而呈现出一种比较表层的世俗的审美情感和趋向,也就是说流于通俗,而李白的这首《春思》,虽然属于同一题材,但因为体裁不同,是用五言古诗写的,所以在感情的抒发上,更加显得曲折委婉,一唱三叹。

《闺怨》一看就是一首典型的唐诗,甚至毫无疑义是盛唐之作,而《春思》却给人以一种既古朴又隽秀的美感享受。

清朝乾隆皇帝对这首诗曾经有过这样的评价:"古意却带秀色,体近齐梁。

"意思是说,从格调来说,与南朝齐梁间的民歌极为相似,但在表情达意上却更多了几分含蓄与蕴藉,这种与《诗经》颇为相似的风格就是所谓的"古意"了。

不过,在修辞上还是非常讲究的,运用了不同的对偶句式,开头是一般的工整的对法,"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紧接着便精心构造了一联颇见功力的"流水对","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这种艺术上的考究与锤炼,就是乾隆皇帝所肯定的"秀色"了。

《闺情》译文:月亮落下,星星也逐渐稀少,天快亮了,可我点着蜡烛一直没有入睡。

拂晓时披着衣服到门前远眺,并不恼恨那时时传来的鸟雀叫声。

作者:李端(生卒年不详),字正己。

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

大历中进士。

任秘书省校书郎,官至杭州司马。

李端才思敏捷,工于诗作,又长于奕棋,为“大历十才子”之一,辞官归隐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作品多应酬之作,个别作品对社会有所反映,喜作律体,亦擅长七言诗行,于大历才子中罕见。

有《李端诗集》,《唐才子传》卷4有传。

参考资料360doc个人图书馆:http://www.360doc.com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诗词大意?

春 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李白这首五言古诗的题目是《春思》,一望而知,这是一首描写思妇内心世界的诗篇。

按照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表达习惯,大凡提到"春"字,一般都是语义双关的,其一,当然是指大自然的春天,其二,又可比喻男女之间的情爱。

古时闺中女子每当春光明媚之际,其所思所想,自然是非出门在外的夫君莫属了。

唐代诗人中有不少是善写思妇诗的行家里手,而有关少妇思春这一题材也真的留下了不少传神之作。

如有"七绝圣手"之称的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就形象而细腻地再现了一位原来无愁的"闺中少妇",因为日子过得无忧无虑,所以就把自己仔细地打扮了一番,登上高高的翠楼,去观赏外面的大好春光。

谁知,这一看不打紧,烂漫的春光却勾起了内心深处的"春思":后悔自己当初一个劲儿地鼓动丈夫到边关去建功立业,到头来,却辜负了这大好的"春光",虚度了"青春"。

不过,由于《闺怨》是用当时最流行的七绝形式创作的,因而呈现出一种比较表层的世俗的审美情感和趋向,也就是说流于通俗,而李白的这首《春思》,虽然属于同一题材,但因为体裁不同,是用五言古诗写的,所以在感情的抒发上,更加显得曲折委婉,一唱三叹。

《闺怨》一看就是一首典型的唐诗,甚至毫无疑义是盛唐之作,而《春思》却给人以一种既古朴又隽秀的美感享受。

清朝乾隆皇帝对这首诗曾经有过这样的评价:"古意却带秀色,体近齐梁。

"意思是说,从格调来说,与南朝齐梁间的民歌极为相似,但在表情达意上却更多了几分含蓄与蕴藉,这种与《诗经》颇为相似的风格就是所谓的"古意"了。

不过,在修辞上还是非常讲究的,运用了不同的对偶句式,开头是一般的工整的对法,"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紧接着便精心构造了一联颇见功力的"流水对","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这种艺术上的考究与锤炼,就是乾隆皇帝所肯定的"秀色"了。

比兴开篇,意乱神迷。

由于全诗篇幅相当短小,一共只有六句,所以一字一句都要精心安排,容不得随心与率意。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如果不仔细体会,没准认为这个开头平平,不过如此。

因为从手法来说,这是赋、比、兴中的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

由眼前景物入手,引起后文相思,这从《诗经》开始就一直是民歌中最常见的开篇方法

而且在修辞上,也是一般对偶,即最稳妥的形式,分别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名词对名词。

如"燕草"对"秦桑","碧丝"对"绿枝"。

不过,这种不起眼的寻常中却暗藏了极丰富的内涵。

就像这篇小文的标题一样,给人的感觉是"意乱神迷,只因春色撩人"呀。

燕地,是我们今天的山西、河北的北部,秦地,指现在的陕西关中地区,两地相距甚远,一个人不可能同时看到这两处不同的春色。

略一思考,读者就不难明白,诗中"春思"如潮的妇人肯定是身处春意盎然的秦地,而所思的征人当然是在春寒仍在的燕北了。

燕北塞外,天气寒冷,当春草终于长出细如发丝的绿芽时,远在秦地家中的思妇,却早已经置身于枝条低垂的桑树林中了。

思妇住在秦中,眼前所见的是枝叶蘩茂的桑林,心中所念的却是燕北春寒料峭中刚刚发芽的小草,其实她根本没有心思欣赏身边的春光,因为她已经被春光撩起了"春思",惦记起远在燕地行役、久久不归的丈夫。

这首诗的"兴"的寓意其实是藏而不露的。

从字面上看,明明是说,由于气候不同,所以秦地与燕北的春天在时间上有着很大的差异,而"春"的另一层意思是指男女之间的爱恋,也就是在古时诗文中经常出现的"怀春"之意,那么,当燕北的丈夫在开始感到离家已经很长时间、刚刚开始想要回家的时候,家中的妻子早就在一天到晚掰着手指头过日子,急切地盼望着丈夫的归来了

"秦桑低绿枝"是不是还有着更为内在的含义呢?因为每每提起"秦桑",总会让人想起那首著名的汉乐府《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命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

"《陌上桑》中的"秦氏楼","善蚕桑","采桑城南隅"与这首《春思》中的"秦桑低绿枝",之间或许不完全是毫无关系的偶然巧合吧。

李白大概在向人们暗示,《春思》中的女主人公也和"罗敷"那样,是一位既美艳无双又坚贞机智的品貌双绝的良家女子吧。

作为一首有齐梁风格的小诗,李白还运用了当时南朝民歌最常见的"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以"丝"谐"思",用"枝"谐"知",不但使全诗在整体面貌上更像一首南朝民歌,而且为下文的"怀归"和"断肠"等情思前后关联,互相呼应,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了诗歌的韵律美与含蓄美,可谓一箭双雕,坐收事半功倍之效。

卿卿我我,直抒胸臆。

诗歌的三四两句,是直承开头的"兴"的思路而来的,所以仍然是一句两到,双方下笔,"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当得知丈夫在春风姗姗来迟地吹到燕北之地,终于开始盘算起归程之际,妻子非但没有感到宽慰与欣喜,反而觉得伤心欲...

赏析《采桑子》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

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去世,家境中落,母亲用芦杆画地教他识字。

仁宗天圣八年(1030)登进士第,次年到洛阳任西京留守推官。

任职三年期间,与钱惟演、苏舜钦等诗酒唱和,遂以文章名天下。

景佑元年(1034)召试学士院,授宣德郎,试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充馆阁校勘。

二年后,因直言为范仲淹辩护,贬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

康定元年(1040)奉诏复职,庆历三年(1043)知谏院,以右正言知制诰,参与范仲淹等推行的新政变革。

因守旧势力攻击,出知滁州(今安徽滁县)。

后累得升迁,嘉佑二年(1057)以翰林学士知贡举。

五年(1060)官至枢密副使,六年(1061)改任参知政事。

神宗时改外任,出知亳州(今安徽亳县)、青州(今山东益都)、蔡州(今河南汝南)等。

熙宁四年(1071)以太子太师致仕,居颍州。

次年卒,谥文忠。

其诗文杂著合为《欧阳文忠公文集》153卷,集中有长短句3卷,别出单行称《近体乐府》,又有《醉翁琴趣外篇》6卷。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政治活动家,诗文革新的倡导者。

他曾主编《新唐书》,还用大半生精力完成了一部文字减旧史之半而事迹增添数倍的《新五代史》。

他还善于发现人才和提拔后进,宋代的一些大政治家、大散文家、大诗人不少出于他的门下,或相从游,如梅尧臣、苏舜钦、苏轼父子、王安石、曾巩等。

欧阳修对北宋诗文的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欧阳修是北宋散文、诗、词的大家。

对他的散文、诗歌评价比较一致,但对他的词的评价却较为分歧。

其实,欧阳修是北宋词坛上的重要词人,他的词与他那些说理透辟、言志载道的诗文有所不同,他常常通过词这一新的诗体形式来言情说爱,反映出这位政治家和文坛领袖的另一生活侧面。

而有的人却对欧阳修这类词表示怀疑,甚至认为这类绮词艳语是欧阳修的仇人所伪托。

人的感情本来极其复杂,欧阳修的私生活也非道貌岸然,故做矜持。

加之,词一开始就是筵席前歌唱的艳词,多半是反映感情生活的,在长期创作过程中不仅形成了写情的传统,而且还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艺术技巧和创作经验。

所以,欧阳修在他的词里广泛反映了他在散文与诗歌创作中未曾接触过的感情生活,这是不足为怪的。

对欧阳修词不同的评价,首先是由于版本的不同而引起的。

欧阳修的词有两种版本。

一种是《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3卷,有南宋庆元年间刊本,郡人罗泌校正。

罗泌又有跋言:“公性至刚,而与物有情。

盖尝致意于诗,为之本义,温柔宽厚,所得深矣。

吟咏之余,溢为歌词,有《平山集》盛传于世,曾慥《雅词》不尽收也。

今定为三卷,且载乐语于首。

”罗泌认为集子中的“浅近者”乃是“伪作”,“故削之”,所以,这个版本已经难见欧阳修词概貌。

《全宋词》考订录入171首,23首未录。

另一种是《醉翁琴趣外篇》6卷,元吴师道《吴礼部诗话》首次言及,称集中“鄙亵之语,往往而是,不止一二也。

”因此确定为“词之伪”者。

这种凭空推测意见不可信,《全宋词》去其与《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重复及当作他人词者,录入66首。

可见,后一个版本所录之词是前一个版本的补充,当代学者基本统一了认识,认为欧阳修有率情一面,同样会有“艳俗”的作品问世。

一、公开讴歌男女情爱 词为“艳科”,以词咏叹描写男女情爱并不足奇,关键是看词人以何种心态对待这一类创作。

欧阳修之前的词人,不外乎两种态度:其一,及时行乐、醉生梦死,在温柔乡中忘却人生的苦痛;其二,羞于启齿、遮掩吞吐,既不能摆脱欲望的缠绕,又不敢痛快淋漓地叙说。

欧阳修在平庸的宋代士大夫群体中相对而言是一位个性的张扬者,在仕途与私生活两方面都显示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他对待男女情爱的态度上同样异乎流俗,敢爱敢恨,敢于公然享受醇酒美女,表现自己的自然欲望。

《钱氏私志》载: 欧阳文忠任河南推官,亲一妓。

时先文僖(钱惟演)罢政,为西京留守,梅圣俞、谢希深、尹师鲁同在幕下。

惜欧有才无行,共白于公,屡讽而不之恤。

一日,宴于后园,客集而欧与妓俱不至,移时方来,在坐相视以目。

公责妓曰:“末至何也?”妓云:“中暑往凉堂睡著,觉失金钗,犹未见。

”公曰:“若得欧推官一词,当为偿汝。

”欧即席云:“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

小楼西角断虹明。

阑干倚处,待得月华升。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

凉波不动簟纹平。

水精双枕,旁有堕钗横。

”坐客皆称善。

遂命妓满酌觞歌,而令公库偿钗。

这一则创作“本事”记载凸现了欧阳修不同流俗、不顾人言、我行我素的张扬个性。

欧阳修任西京留守推官时才25岁,刚刚踏入仕途,但他却“有才无行”,任性地与自己喜欢的歌妓厮混在一起,并且拒绝听从同事友人的劝说。

欧阳修说:“纵使花时常病酒,也是风流”(《浪淘沙》),就是他放纵的告白。

欧阳修与之双携双飞的是所谓的“营妓”,或称“官妓”,这是一类由官家豢养以供官场宴席应酬的歌妓。

宋人之与营妓,逢场作戏之宴席间的调笑应酬则可以,却不允许产生实质性的相亲相爱或两性关系,官家对此有明确规定...

韩偓《懒起》赏析

《懒起》是能反映韩偓“ 香奁体 ”特色的一首五言排律。

诗中以细致入微的艺术笔触,悉心刻划了一位思春少妇从内心到外表的情态特征,造成了一种慵懒而优雅、无奈而情痴的多重审美效果同。

命题“懒起”,应是人去屋空、为谁而容的困境所致。

第一联开篇见意,写出百鸟齐鸣的盎然生机,进而点明它在人心中所激起的反应。

“动几般”,是个有层次感的描写,指的是春之声如一股股春潮,激荡着思春、知春的人们。

而“春心”一语双关,既是指自然之春意,又是指诗中女主人面对春情。

第二联作者干脆利落地推出诗中主人公的面部特写:由于伏枕而眠,前一天晚妆之霞彩已为枕痕所暗淡,而梦中泪下,又不知不觉把傅粉之面流刷成憔悴之状。

这里,“泪”字点出这位少妇的思妇身份。

“阑珊”是点出少妇所以懒起、所以惜春,皆缘于深感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长守空楼之故。

这后一句诗,含蓄地透露了昨夜情事 ,使人依稀感觉到那一夜春梦, 不禁生出对诗中主人公的关怀和同情 , 从而自然悬念:她何事伤悲,为谁垂泪?第三联现出室内背景。

纱绣笼罩的香炉里,袅袅之烟早已熄灭,绘有山形的画屏之后,尚可见一线残烛之光。

这二句 ,写出了室内冷寂而又寥落的环境, 为女主人眼中所见 , 是她心境的客观写照 。

其中, “烛焰钱”三字,喻示昨夜斯人愁极而倦、朦胧睡去以至未及灭烛的情状 ,为诗词中写愁怨者常用手法。

需要指出的是 , 这梦醒后女主人公的第一眼室内所见,与头二句对室外“ 百舌 ”的所闻,形成强烈反差,进而引起情绪由幻入真、由梦入醒的大跌宕,颇有深味。

第四联由写物复转写人,由中景移及近景,由面部描写变为体态描绘。

至此,女主人公的慵懒全貌尽入眼底。

这一描写非单纯、静止的,而是依生活的节奏和秩序,自下而上推进:女主人公开始懒洋洋地穿戴起来。

然而,春天无名的躁动却使她今天怎么也自在不起来:一夜的辗转难眠,使她心烦意乱,套上丝袜,顿觉太紧太窄;再看看自己为伊消瘦的玉体,又觉得套上的锦绣衣衫太大太肥,这一切都是由“春心动几般”一夜思念引起的。

这一联是体态描写,更是心态描绘,从中所见女主人公内心的燥恼,正丰富了她的性格内涵,使之更形象、生动。

第五联看似平常,在诗中颇有深意:昨夜三更听雨,正泄露她深夜难眠、心事重重,此处点出,是回忆使然。

而“一阵寒”所透露,正是她经长时间失眠后临明时朦胧睡去、衣枕零乱,以至被早寒冻醒,意韵深厚,留给人悠长的想象空间。

此后,宋人陆放翁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佳句,发挥得更有韵味。

末联由回忆昨夜三更雨 , 而念及昨夜听雨时的隐忧 :院中那株盛开而可喜的海棠花还安然无恙吗? 于是 ,她慵懒地斜倚在床 ,挑起帘子一角向外望去..值得注意的是,她关注海棠的命运,可又不愿挪步户外去看个究竟 , 而是以侧卧的慵懒之姿潦草观察,为什么呢?其“懒”当有深层的心理背景,也就是,她深知那带来“ 今朝一阵寒 ”的三更雨的摧残力,已对海棠花的存在不抱多少希望。

喻示着她面对无情命运的无奈与无聊 。

李清照的《一剪梅》的最后一句如何理解?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就是说,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绉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

一句话就是时刻在相思着。

这里,作者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

人在愁苦时总是绉着眉头,愁眉苦脸的。

作者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领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的。

“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两者之间有着连接的关系。

所以,它能把相思之苦的那种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化起伏,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

这几句和李煜《乌夜啼》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李清照是在什么时间作的如梦令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

根据陈祖美编的《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前后。

原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

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李清照简介:李清照(1084年~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