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本草纲目》的古诗词



李时珍写下本草纲目真是什么 古诗词填空 《本草纲目》是我国药物学史上的一大巨著,书成于万历年(1578年),作者是明朝医学家 李时珍。 《本草纲目》的体例和主要内容包括了药物名称、药物产地、药物形态

李时珍写下本草纲目真是什么 古诗词填空

《本草纲目》是我国药物学史上的一大巨著,书成于万历年(1578年),作者是明朝医学家 李时珍。

《本草纲目》的体例和主要内容包括了药物名称、药物产地、药物形态及采取方法、药的炮 制过程及方法、药物的性能和功用、药性药理、药效等。

《本草纲目》的历史价值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第一,《本草纲目》采用的分类方法水平很高。

既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又有独特的创新意 义。

这种分类的方法“举一纲而万目张”,一目了然,它实际上已具备了现代生物进化思想的科 学性。

我国古代早期的“本草”书中,通常把药物简单粗略地分为上品、中品、下品三大类

而 李时珍在书中则依据药物的自然属性进行分类。

另外,《本草纲目》的分类是先无机后有机,先 植物后动物

在矿物药分类方面,具备了一定水准。

第二,《本草纲目》对药物学以外的生物学、化学、地质学、天文学、气象学等学科也有突出 的贡献及影响。

在生物学方面,《本草纲目》中共收录了 1094种植物性药物,李时珍详细记载了它们的品 种、形态、气味、功用等。

在化学方面,书中记载了无机药物的化学性质及制取方法,介绍了包括蒸馏、蒸发、升华、重 结晶、风化、沉淀、干燥、烧灼等在内的许多化学反应方法。

《本草纲目》一书中对金属和合金的 区别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区别和鉴定方法上也有所突破,其内容的详细程度大大超过了前人 的记载。

在地质学方面,《本草纲目》记载了 276种矿物性药物,并详细记述了许多矿物的形成、产地、 形色、鉴别要领、勘察、采掘方法等,并记载了关于植物指示矿藏的重要信息

这部书不仅搜集了 前人关于矿物零散的记录,而且对之进行了进一步的整理、总结。

自18世纪起,《本草纲目》的部 分内容又被译成法文、英文、德文和俄文等文字。

李约瑟博士在评价《本草纲目》时写道:“毫无疑 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在‘本草’书中登峰造极的著作《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本草纲目》共收录了中药1892种,共52卷。

卷一至卷四是全书的附录,收人序言、凡例、目录、附图、引用书目、资料及一些医药基础理论等等。

卷五以后是全书的主体部分,李时珍把所有药物分为16部:水部、火部、土部、金石部、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服器部、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

每一部又分为若干类,共计62类。

其中植物1195种,动物340种,矿石357种。

书中更有历代医家临床验方11096种,其中8100多个为新增,另附各种矿物植物插图1127幅。

在药物解说方面,《本草纲目》包括八个部分:第一,释名,罗列典籍中药物的异名,并解说诸名的由来;第二,集解,集录诸家对该药产地、形态、栽培、采集等的论述;第三,修治,介绍该药的炮制法和保存法;第四,气味,介绍该药的药性;第五,主治,列举该药所能治的主要病症;第六,发明,阐明药理或记录前人和自己的心得体会;第七,正误,纠正过去本草书中的错误;第八,附方,介绍以药为主的各种验方及其主治。

《本草纲目》的分类是先无机物而后有机物,先植物而后动物。

在植物类药物中,则先草、谷、菜而后果、木;在动物类药物中,则先虫、鳞、介而后禽、兽,最后则叙述人类药物。

该书首先是对矿物药之科学分类,这在无机化学方面也已具备一定的水平。

李氏记述的每一物质,均评论其来源、鉴别其化学性质。

该书以单体元素为纲,对各化合物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和分类,大体上对前代所存在的混乱作了澄清。

在生物药的分类方面,可以说是划时代的,基本上采用了“双名法”。

其法虽不能达到现代所应用的拉丁系统双名法那么科学精确,但在明代却是世界上最为先进的。

其次在关于动物药之分类方面,基本上有以下之特点,例如书中的虫类相当于无脊椎动物,鳞类相当于鱼类和部分爬行类,介类则相当于两栖类和少数软体动物类,禽类则为鸟类,兽类系哺乳类动物。

其分类方法富有科学性,代表了当时的先进水平,近代中外学者称赞其有着生物进化论思想,为把人为分类法推向自然分类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药物学发展方面,《本草纲目》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不但考订了前人1518种药物, 并以自己的亲身实践,调查研究,搜询访验,为中国医药宝库增加新药374种。

在药物鉴别方面,《本草纲目》纠正了明代之前《本草》中的许多错误和非科学内容。

关 于水银的记述,更能说明李时珍严肃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无畏精神;他的认识在当时达到科 学发展的最新水平,对彻底根除服水银以求长生的荒谬做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关于生物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本草纲目》也有独到见解。

以动物药的描述为例,《纲目》 对每一动物药的动物都有概括性的定义,多能抓住各类动物的生物学属性特征。

《本草纲目》 在有关药物的论述上,还强调了生物受到人工方法的干预而在生活习性方面发生改变的特性。

在制药化学和实验研究方面,《本草纲目》所载制药化学包括蒸馈、蒸发、升华、重结晶、 风化、沉淀、干燥、烧灼、倾泻等许多的方法,较之以前也有着突出的发展。

《本草纲目》的作者是谁?

李时珍(1518 -1593年),字东璧,湖北蕲州(今湖北蕲春)人,出生于医学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医生

他自幼受到医药知识的熏陶,喜爱研究医药,立下了治病救人的志愿

李时珍14岁考取秀才,但是17岁、20岁、23岁三次参加乡试都没有考中举人,于是他便决心放弃科举途径,专心研究医药学。

他拜名医顾日岩为师,苦读10年,以后也开始给人看病。

34岁时,他被楚王府聘为奉祠,掌管良医所的事,得有机会饱览藏书,以后曾被推荐到京城太医院任职,不及一年便辞官回乡,一面行医,一面开始编写《本草纲目》(1552年)。

李时珍“搜罗百氏,访采四方”,一面“渔猎群书”,一面实地考察访问。

“步历三十稔,书考800余家,稿凡三易”,可见付出了多么大的艰苦劳动。

1578年在李时珍61岁的时候,书稿完成,共52卷,但1590年才开始由南京刻书家胡承龙出钱刻印,直到1596年首次出版。

而李时珍已经于三年前去世,未能亲眼看到了。

除医药学外,李时珍对生物、矿物、化学、地学、天文等也有研究。

传世著作还有《濒湖脉学》和《奇经八脉考》。

明代中叶开始,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地区,已出现了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它反映在手工业、商业和农业生产等各个领域。

由于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日益繁荣,出现了以手工工人、小商品生产者、工场主和中小商人为主体的市民阶层,这使社会矛盾呈现出更加尖锐和错综复杂的状况,除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这一对基本矛盾以及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外,还出现了新兴市民阶层反对封建势力压制和摧残的矛盾。

【我国有哪些伟大书籍,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作业

文学 : 《诗经》《论语》《孟子》《庄子》屈原《离骚》《淮南子》《古诗十九首》刘勰《文心雕龙》蒲松龄《聊斋志异》《三国》《水浒》《西游》《红楼梦》史学 :《左传》《春秋》《国语》《史记》《汉书》《晏子春秋》《战国策》《三国志》科学 : 沈括《梦溪笔谈》《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甘石星经》僧一行《大衍历》郭守敬《授时历》王祯《农书》徐光启《农政全书》《天工开物》《齐民要术》兵法 : 孙子《孙子兵法 》吴起《吴子兵法》、田和《司马法》、阮逸撰《李卫公问对》、尉缭《尉缭子》、黄石公《三略》姜尚《六韬》孙膑《孙膑兵法》茅元仪《武备志》陈傅良《历代军制》杨仆《兵录》《武经总要》医学 :《黄帝内经》《千金方》《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地理 :《山海经》《水经注》及《水经注疏 》徐宏祖《徐霞客游记》《禹贡》《汉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还有好多,我自己总结的不怎么全.

李时珍写的诗

李时珍写过诗 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

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 (明)李时珍。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

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

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

1982年,其墓地李时珍陵园(李时珍墓)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个人著述李时珍的著作尚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传世;还有《命门考》、《濒湖医案》、《五脏图论》、《三焦客难》、《天傀论》、《白花蛇传》等,皆佚。

随父学医李时珍塑像李时珍,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1518年7月3日)生于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

其祖父是草药医生,父亲李言闻是当时名医,曾任太医院例目。

当时民间医生地位低下,生活艰苦,其父不愿李时珍再学医药。

李时珍14岁时随父到黄州府应试,中秀才而归,李时珍出身于医生世家,自幼热爱医学,并不热衷于科举,其后曾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第,故决心弃儒学医,钻研医学。

23岁随其父学医,医名日盛。

太医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李时珍38岁时,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裣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时珍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

授“太医院判”职务。

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

任职一年,便辞职回乡。

关于李时珍这一段在太医院工作的经历,史学界有诸多争论,有人认为李时珍曾出任太医院院判(正六品),但也有人认为他只是担当御医(正八品)。

无论其职位高低,李时珍被荐于朝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太医院的工作经历,有可能给他的一生带来了重大影响,为编写《本草纲目》打下基础。

这期间,李时珍积极地从事药物研究工作,经常出入于太医院的药房及御药库,认真仔细地比较、鉴别各地的药材,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同时还有机会饱览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包括《本草品汇精要》。

与此同时从宫廷中获得了当时有关民间的大量本草相关信息,并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开阔了眼界,丰富知识。

东璧堂行医东璧堂是李时珍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从太医院还乡后创立的堂号,辞官返乡后坐堂行医,致力于对药物的考察研究,在此期间,以自己的字——东璧为堂号,创立了东璧堂。

潜心著述李时珍在数十年行医以及阅读古典医籍的过程中,发现古代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

35岁开始编写《本草纲目》,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参考了800多部书籍,其间,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多次离家外出考察,足迹遍及湖广、江西、直隶许多名山大川,弄清了许多疑难问题。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混杂,往往弄不清药物的形状生长的情况

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

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象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

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象萆薢,有的说它象拔葜,有的又说它象贯众,说法很不一致。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

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

李时珍早就有研究它,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

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今阳新县)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

为了找到真正的蕲蛇,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人家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

在治疗上对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

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

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

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

龙峰山有个狻猊(Suānní)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

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

《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说得简明准确。

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

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

鲮鲤,即穿山甲,是常...

关于中药的诗词

中药诗文汇集 《水调歌头 汤头拾趣》 竹叶柳蒡道,泰山磐石边。

龟鹿二仙兴至,逍遥桂枝前。

更有四君三子,大小青龙共舞,玉女伴天仙。

阳和桃花笑,碧云牡丹妍。

酥蜜酒,甘露饮,八珍餐。

白头翁醉,何人送服醒消丸?凉膈葛花解酲,保元人参养荣,回春还少年

四海疏郁罢,常山浴涌泉。

注:词内含汤头三十个,依次为:竹叶柳蒡汤、泰山磐石散、龟鹿二仙胶、逍遥散、桂枝汤、四君子汤、三子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玉女煎、天仙藤散、阳和汤、桃花汤、碧云散、牡丹皮散、酥密膏酒、甘露饮、八珍汤、白头翁汤、何人饮、醒消丸、凉膈散、葛花解酲汤、保元汤、人参养荣汤、回春丹、还少丹、四海疏郁汤、常山饮、涌泉散。

红娘子。

叹一声。

受尽了槟榔的气。

你有远志。

做了随风子。

不想当归是何时。

续断再得甜如蜜。

金银花都费尽了。

相思病没药医。

待他有日的茴芗也。

我就把玄胡索儿缚住了你。

想人参最是离别恨。

只为甘草口甜甜的哄到如今。

因此黄连心苦苦里为伊担闷。

白芷儿写不尽离情字。

嘱咐使君子切莫做负恩人。

你果是半夏的当归也。

我情愿对着天南星彻夜的等。

你说我。

负了心。

无凭枳实。

激得我蹬穿了地骨皮。

愿对威灵仙发下盟誓。

细辛将奴想。

厚朴你自知。

莫把我情书也。

当做破故纸。

相传古代有一对夫妇就是用中药名写的“两地书。

”妻子的信是这样写的:“槟榔一去,已过半夏,岂不当归耶?谁使君子,效寄生缠绕它枝,令故园芍药花无主矣!妾仰视天南星,下视忍冬藤,盼不见白芷书,茹不尽黄连苦,古诗云:豆寇不消心头恨,丁香空结雨中愁。

奈何!奈何! 这封信每一句话都嵌入一味药名,抒发了妻子心中的哀怨和思念,情真意切。

丈夫看后,挥笔答道:“红娘子一别,桂枝香已凋谢矣!几思菊花茂盛,欲归紫苑。

奈常山路远,滑石难行,姑待苁蓉耳。

卿勿使急性子,骂我曰苍耳子,明红花开时,吾与马勃,杜仲结伴还乡。

至时金银相赠也”。

回信也是药名的联句,将思念,艰辛,归期和允诺跃然纸上。

读罢趣味无穷。

血蝎天雄紫石英,前胡巴戟指南星。

相思子也忘知母,虞美人兮幸寄生。

莺宿全朝当白芷,马牙何日熟黄精。

蛇床蝉腿渐阳起,芎药枝头万斛情。

国老不能和百药,将军无计扫余殃。

黄连何为连身苦,龙骨应知骨自香。

吐露清愁情已阙,金花在目兴应忙。

蛇床独活相思子,此德当归续命汤。

三宿而出画。

王不留行。

管仲不死。

独活。

曾晰死。

苦参。

吾当之小于狂简。

当归。

裨谌草创之。

藁本。

出三日。

肉从容。

居其所众星拱之。

天南星。

七八月之间旱。

半夏。

小人之德草。

随风子。

舟车所至。

木通。

以正不行。

继之以怒。

苛子。

孩提之童。

乳香。

兴灭国。

继绝世。

续断。

若决江河。

泽泻。

亡之命矣夫。

没药。

楚狂接与歌而过孔子

车前子。

桃之夭夭。

红花。

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蝉脱。

夫人幼而学之。

远志。

妇产房(生地) 焊接(续断) 老骥伏枥(远志)。

一令又一令(千张纸), 仙人之歌(神曲), 孤零的一生(独活)。

酣睡(安息香), 条条大道无阻挡(路路通), 读书好处多(益智)。

匿藏和尚(密佗僧), 自我戒备(防已) 家喻户晓(贯众)。

天女撒花(降香) 千里驹(马宝) , 枯木逄春(苏木), 低头思故乡(怀熟地) 。

不生第二胎(杜仲), 蜀币(川贝)。

一斗(亩合) 非同凡响(神曲)。

初产绝育(杜仲)。

破屋更遭连夜夜雨(漏芦), 月经来潮(月月红)。

牧童(牵牛子),四通八达(路路通), 寿比南山不老松(千年键)。

飞骑穿杨(走马箭),盾(卫矛), 浪子回头(金不换), 带兵的人(将军一即大黄)。

皇帝送客(王不留行), 罢宴(冰硼散) , 两厢的传柬人(红娘子)。

奉命出差(使君子)。

赵云的故乡(常山) 。

沥血将尽(血竭)。

不薄不奢(厚朴) , 意志不坚(松节), 孔明怀着赤诚心,〔卧龙丹〕。

日中煮茗(午时茶) 开绿灯(路路通) 千年裘(陈皮)。

读罢群书增见识(益智) ,五月十五日(半夏) 酸甜苦辣咸(五味子)。

大路上摔筋斗(滑石) 离乡背井(生地), 仓库潮润(谷芽)。

岭石上的青苔(地骨皮) ,人人都说家乡好(熟地)。

台湾同胞盼统一(当扫)。

飞行员关机仓盖(防风), 三九时节(天冬), 哄堂大笑(合欢)。

偷梁换柱(木贼), 昭君出塞(王不留行)。

九死一生(独活),故乡山水(熟地)。

荒土(生地), 妇女节前一天(三七)。

链接铜链(黄连), 瀑布(泽泻), 戈壁林带(防风),出外之人思故乡(当归) 。

光荣标志(红花), 是草长年不发育(甘草), 暑季自萎黄(夏枯草), 必欲先睹而后快(急性子一见喜), 茅塞顿开(脑立清)。

留芳千古(安息香) 。

万物齐眠(全竭), 故乡(熟地),相思病(没药)。

短笛无腔信口吹(雌黄), 实而不华(无花果),尘满面,鬓如霜(白头翁) 。

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远志), 天仙奏乐传人间(神曲)。

全家乐(合欢), 崇高的理想(远志), 古籍残卷(破故纸)。

吉庆有余(禹余粮), 非同凡人(天仙子),牧童(牵牛子)。

不劳而获(寄生), 千里驹(马宝)...

有"琼瑶"的古诗词

《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木瓜》出自《诗经·国风·卫风》,是通过赠答表达深厚情意的诗作,是先秦时期卫国的一首描述朋友之情的民歌,是现今传诵最广的《诗经》名篇之一。

《诗经·大雅·抑》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之句,后世“投桃报李”便成了,成语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

比较起来,《卫风·木瓜》这一篇虽然也有从“投之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生发出的成语“投木报琼”(如托名宋尤袤《全唐诗话》就有“投木报琼,义将安在”的记载),但“投木报琼”的使用频率却根本没法与“投桃报李”相提并论。

可是倘若据此便认为《抑》的传诵程度也比《木瓜》要高,那就大错而特错了,稍微作一下调查,便会知道这首《木瓜》是现今传诵最广的《诗经》名篇之一。

对于这么一首知名度很高而语句并不复杂的先秦古诗,古往今来解析其主旨的说法居然也有七种之多(据张树波《国风集说》统计),实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按,成于汉代的《毛诗序》云:“《木瓜》,美齐桓公也。

卫国有狄人之败,出处于漕,齐桓公救而封之,遗之车马器物焉。

卫人思之,欲厚报之,而作是诗也。

”这一说法在宋代有严粲(《诗缉》)等人支持,在清代有魏源(《诗古微》)等人支持。

与毛说大致同时的三家诗,据陈乔枞《鲁诗遗说考》考证,鲁诗“以此篇为臣下思报礼而作”,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意见与之相同。

从宋代朱熹起,“男女相互赠答说”开始流行,《诗集传》云:“言人有赠我以微物,我当报之以重宝,而犹未足以为报也,但欲其长以为好而不忘耳。

疑亦男女相赠答之词,如《静女》之类。

”这体现了宋代《诗》学废序派的革新疑古精神。

但这一说法受到清代《诗》学独立思考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姚际恒的批驳,《诗经通论》云:“以(之)为朋友相赠答亦奚不可,何必定是男女耶!”现代学者一般从朱熹之说,而且更明确指出此诗是爱情诗。

平心而论,由于诗的文本语义很简单,就使得对其主题的探寻反而可以有较大的自由度,正如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小它的外延越大,因此,轻易肯定否定某一家之说是不甚可取的。

有鉴于此,笔者倾向于在较宽泛的意义上理解此诗,将其视为一首通过赠答表达深厚情意的诗作。

《木瓜》一诗,从章句结构上看,很有特色

首先,其中没有《诗经》中最典型的句式——四字句。

这不是没法用四字句(如用四字句,变成“投我木瓜(桃,李),报以琼琚(瑶、玖);匪以为报,永以为好”,一样可以),而是作者有意无意地用这种句式造成一种跌宕有致的韵味,在歌唱时易于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

其次,语句具有极高的重叠复沓程度。

不要说每章的后两句一模一样,就是前两句也仅一字之差,并且“琼琚”、“琼瑶”、“琼玖”语虽略异义实全同,而“木瓜”、“木桃”、“木李”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考证也是同一属的植物.其间的差异大致也就像橘、柑、橙之间的差异那样并不大。

这样,三章基本重复,而如此高的重复程度在整部《诗经》中也并不很多,格式看起来就像唐代据王维诗谱写的《阳关三叠》乐歌似的,——自然这是《诗经》的音乐与文学双重性决定的。

“你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与“投桃报李”不同,回报的东西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这体现了一种人类的高尚情感(包括爱情,也包括友情)。

这种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赠的东西及其价值的高低在此实际上也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表现的是对他人对自己的情意的珍视,所以说“匪报也”。

“投我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其深层语义当是:虽汝投我之物为木瓜(桃、李),而汝之情实贵逾琼琚(瑶、玖);我以琼琚(瑶、玖)相报,亦难尽我心中对汝之感激。

清牛运震《诗志》评此数语云:“惠有大于木瓜者,却以木瓜为言,是降一格衬托法;琼瑶足以报矣,却说匪报,是进一层翻剥法。

”他的话并非没有道理,但将木瓜、琼瑶之类已基本抽象化的物品看得太实,其他解此诗者似也有此病。

实际上,作者胸襟之高朗开阔,已无衡量厚薄轻重之心横亘其间,他想要表达的就是:珍重、理解他人的情意便是最高尚的情意。

从这一点上说,后来汉代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尽管说的是“投金报玉”。

其意义实也与“投木报琼”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