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县城诗词



赞陕北定边县的诗词陕北地区是革命老区,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包括陕西省的榆林市和延安市,它们都在陕西的北部,所以称作陕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面积92521.4平方公里,是在中生代基岩所构成的

赞陕北定边县的诗词

陕北地区是革命老区,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包括陕西省的榆林市和延安市,它们都在陕西的北部,所以称作陕北。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总面积92521.4平方公里,是在中生代基岩所构成的古地形基础上,覆盖新生代红土和很厚的黄土层,再经过流水切割和土壤侵蚀而形成的。

基本地貌类型是黄土塬、梁、峁、沟、塬,是黄土高原经过现代沟壑分割后留存下来的高原面。

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榆林的部分地方(神木、府谷、佳县等地)在雍州白翟的一部分,战国时为秦国上郡地。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上郡是其中一个。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项羽三分关中,封秦朝的降将董翳于上都为翟王,二年翟王降汉高祖,汉又置上郡,七年(公元前200年)置西河郡(郡址在蒙古-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内蒙古境内),领言阴、言阳(神木县秃尾河两岸)和榆谷(府谷县北河套中)三县。

其时定边县属北地郡马岭县地。

三国时期,上郡、西河郡为匈奴占据,未设置郡县。

东晋时期,匈奴王赫连勃勃在统万城(今靖边白城子)建立大夏国。

公元427年,北魏灭大夏,设立统万镇,太和十二年(公元488年)改设夏州,并在境内设置化政、阐熙、朔方三郡。

西魏大统十二年(公元546年),增设长州及大安郡,同时把化政郡改称弘化郡。

废帝元年(公元552年),撒销朔方郡,另设绥州及安宁、安政、抚宁三郡。

北周保定二年(公元562年),增设银州及中乡郡。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因避文帝父亲杨忠的名讳,将中乡郡改称真乡郡(今佳县真乡川);三年撤弘化、大安、阐熙、安宁(今绥德以南)、安政(今清涧境内)、抚宁(今米脂西部)、真乡郡,仍设夏(治统万)、长(治长泽,今靖边境内)、绥(治龙泉,今绥德县城)、银(治儒林,今横山境内)四州;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将绥州改称上州,三年撤销州制,设立朗方、雕阴二郡。

隋末唐初,榆林为地方豪族梁师都占据,自称梁国,潜皇帝位。

贞观二年师都被灭,唐复设银、绥、夏三州,均属关内道管辖。

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在本区东北部增设麟州(治所今神木杨城)。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撤州设上郡(今绥德)、银州郡(今党岔)、朔方郡(今白城子)、新秦郡(今杨城)。

乾元元年(公元753年)撤郡,复设绥、夏、银、麟四州。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午)宥州治所由内蒙鄂托克旗迁到今定边境内。

后唐庄宗李存勖以府谷县升州(今之府谷)。

五代时期州县设有夏州(领朔方、德静、宁朔三县,均在今靖边境内)、银州(领真乡、开光、儒林三县,在今米脂、佳县境内)、麟州(领新秦、连谷、银城,在今神木境内)、府州(今府谷)、绥州(领绥德、龙泉、延福,城平、大斌五县,在今绥德、清涧、吴堡、子洲境内)。

北宋时,榆林属永兴军路(初名陕西路),绥州、宥州被西夏占据,未设郡县,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收复,元符二年(公元1096年)后,得失无常。

宋高宗南渡后,又沦为金有,属鄜延路的一部分,设绥德州、晋宁军(佳芦紫),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撤军设绥德州、晋宁州(二十四年改佳州)。

元代绥德州、佳州属延安路,绥德州领清涧、米脂二县,佳州领神木、府谷二县。

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在长城一带设置榆林卫,孝宗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九月设立东路神木道,领佳州、府谷、神木三州县,中路榆林道领绥德、米脂、清涧、吴堡四州县,西路靖边道领保安(今志丹)、安定(今子长)、安塞三县,包括榆林地区的定、靖、横三县。

清雍正年间,设有榆林府和绥德直隶州两个省辖行政区。

辛亥革命后,1913年废府州制度,设榆林道。

后又废道,各县由省直辖。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本区除榆林城外,各县先后解放,在原苏维埃政权的基础上建立人民政府,设置绥德、三边两个分区,分别管辖绥德、米脂、佳县、横山、清涧、吴堡和靖边、定边、安边(后撤销)。

1944年1月10日从绥德、米脂、清涧、横山及延属分区的子长五个县各划出一部分成立子洲县,属绥德分区。

当时,神木、府谷之东区设神府特区,归晋绥边区管辖。

1949年6月1日榆林城和平解放,撤销三边分区,设榆林分区,管辖榆林、定边、靖边、横山、神木、府谷六县。

1950年5月成立绥德、榆林两个专区。

1956午10月撤销绥德专区,将所辖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六县并入榆林专区,子长、延川并入延安分区。

1958年将十二县并为榆林(横山)、神本(府谷)、靖边、定边、绥德(民堡、清涧、子洲)、米脂(佳县)六县。

1961年所并各县恢复原制。

1968年将榆林专员公署改为榆林地区革命委员会,是一级政权机构

1979年改为榆林地区行政公署,为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

1988年9月2日,榆林县改为县级榆林市。

2000年7月1日,榆林地区行政公署撤销、设立地级榆林市,原县级榆林市改为榆阳区,撤地设市,将榆林地区正式改为了榆林市。

近年来,安塞县坚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领农业农村工作全局,不断加大惠农政策扶持力度,全力加快农村主导产业开发,狠抓农业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

谁有有关世界遗产的诗词楹联、故事传说。

四川峨眉山万年寺的传说吧!!在峨眉山万年寺里有一座砖殿,高近三丈,宽约二丈有余,全殿没有用一根梁柱,也没有用一片瓦,从上到下,全都是用砖砌成。

殿顶象一口圆圆的铁锅盖在上面,所以大家都叫它“锅儿顶”。

在锅儿顶上,还竖了一个红色宝顶。

殿内有一尊二丈多高的普贤骑象铜铁佛像。

佛像体态丰润,肃穆庄严。

四周壁龛里,有众佛围绕,殿内穹顶,饰以飞天。

为什么这座砖殿的顶与众不同呢?这事还得从修庙谈起。

从前,峨眉山上来了师兄弟两个木匠,他们都是神匠鲁班的徒弟。

手艺也是数一数二的,真是刻花花吐艳,雕凤上青天,日子一久,名声渐渐传出去了。

附近的老百姓要请他们去建房;庙里的和尚,要请他们去修庙,两人从早忙到晚,活路还是做不完。

这天,来了两个和尚找到他们说:“木匠师傅呀,替我们一人修一座庙吧?师兄弟问道:“修什么庙?”一个和尚说:“我要修一座有天下最大佛像的庙。

”师兄说:“乐山凌云山上有天下最大的佛,你就修一座大佛寺吧!”另一个和尚说:“我要修一座千年不毁、万年不塌的寺庙。

师弟说:“寺庙永不毁,香烟万年长。

就在这峨眉山上修座万年寺吧!”两个和尚一听木匠说得有道理,就高兴地答应了。

和尚走了以后,两人就商量怎么修法。

师弟说:“两人合伙修,好有个商量。

师兄说:“一人修一座,好比比高低。

”师弟说:“就依你吧。

你修哪座庙?”师兄说:“我修乐山大佛寺。

”师弟说:“我就修万年寺吧!”接着又问:“哪怎么个比法?”师兄说:“狗不咬的时候动工,鸡不叫的时候完工,看哪个修得又快又好?”师弟问:“从狗不咬到鸡不叫,究竟有多长时间?”师兄说:“夜深人静狗就不咬,天还未亮,鸡就不叫,晚上动工,天不亮就要完工。

” 两人商量已定,深夜就动工了。

师兄把他全身的技巧都用了出来,一刻也不停地修呀,修呀。

他运来最好的石头做庙基,运来最大的木料做殿梁,修了前殿修后殿,修了僧房修斋堂,刚把庙子修好,鸡就叫了。

这边师弟也使出了从师父鲁班那里学来的全副本领。

他汇集了峨眉山各个寺庙的特点,设计出了万年寺雄伟壮丽的七重宝殿。

他先修毗卢殿,再修七佛殿,天王殿。

金刚殿,然后修接引殿,大佛殿,一气修了六重殿。

最后修到第七重普贤殿时,本料和瓦都用完了,只剩下一些砖头。

要等着运料吧,又怕来不及。

师弟想,蹩料怕巧匠,我何不就用这些砖修一座无梁无瓦、与众不同的砖殿呢?于是,他把砖一层一层往上砌,在砖殿的下面壁上,砌了一座座壁龛,每一个壁龛里面塑了一尊佛像;又在砖殿上面,沿着殿壁,砌了三层圆形壁龛,上面塑了五百罗汉。

这砖殿越砌越高,越修越巴适,眼看快盖顶完工了。

这时,师弟一抬头;忽然看见东方泛出了鱼肚白,远远传来了鸡叫声。

他一听鸡叫,心里就着起急来,往左右一看,真是砍竹子遇到节疤,连砖也用完了。

殿顶还没有盖好,要是师兄来看见,岂不被他笑话!他想来想去也没有想出个好办法来。

正在这时,忽然听见厨房里大师父劈柴烧火做饭的声音。

他灵机一动,连忙跑到厨房里,提起那口做饭的大锅,爬到殿顶上一盖。

哟,不大不小刚好盖严。

他再用胶泥糊在锅底上,又在锅的里面刷上灰粉,画上飞天。

在锅外面也刷上白灰粉,还在上面竖了一个红色宝顶。

宝顶四周塑上了狮、虎、羊等神兽。

就这样师弟用大锅盖成了一个别致的殿顶。

从此万年寺无砖殿就成了现在这样上圆下方的样子。

直到现在,人们还老是把那圆顶叫住“锅儿顶”哩. 如果不是你想知道的,可以给我留言,我会帮你的,呵呵!五女山 五女山位于辽宁 本溪桓仁满族自治县桓仁镇北侧8公里处,系高句丽民族开国都城。

相传有五女屯兵其上,因此为名。

还传说古时有五位仙女下凡,为民除害,人们在山上修五女庙以示怀念。

迄今庙址尚存,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风景名胜区和辽宁省五十佳景之一。

闻名遐迩的五女山,突兀雄伟,巍峨壮观,悬崖绝壁,险峻奇秀,是桓仁美景之冠。

五女山雄踞于县城北浑江右岸,距县城8公里,四周皆为峭壁,呈长方体,主峰海拔804米,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300米,壁高200余米。

历代曾以纥升骨城、合罗城、五龙山、五老山、郁灵山、于郎山、五余山等名相传古今。

山上古城五女山城是国家级文物 保护单位。

风光绮丽的五女山,蜚声中外,素有塞北名山的盛誉。

日本人菊田贞二、山上次男等亦曾有论述。

大正四年(公元1925年)八月五日出版的菊田贞二所著《东三省古迹遗离》正篇第203页载:“桓仁县北十五里,有五女山。

相传唐朝有五女踞山为伍。

山高千仞,两峰对峙,形势雄险。

第一峰成平圆形,内围巨石,分东西二门,为天然石城,可容万人,……” 据史料载,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北扶余王子朱蒙逃至此山,(当时属玄菟郡高句丽县所辖),修建城廓,建立高句丽国,此山为高句丽开国都城。

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阿哈出(李成善)之孙,释家奴之子,建州女真第三代首领李满住居于此山城的南麓瓮村。

自此,五女山城一直是建州女真的防守驻地。

出土的大量文物佐证,此山城在唐、辽、金、元、明等朝代均曾驻兵或有部族聚...

寻苏轼的诗词(希望有诗词的背景、赏析)

1、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是苏轼最有名的词,当时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心情郁闷,就跑到当年赤壁大战的地方旅游

想起周瑜当年20几岁就作为江东大都督统领十万军队打赢曹操,火烧赤壁,是多么青春得志啊。

而转看自己,头发都花白了才做了个县城里的派出所所长,实在是郁闷至极。

于是写词自嘲,顺带表达出唯恐天下不乱的意思。

2、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据说这是苏轼写给自己美女学生婵娟的爱情词。

当时他已经是到了猥琐大叔的年纪,却被学生婵娟的美色所迷惑。

八月十五那天他没有和家人团聚,却跑到了一栋高楼的天面上,对着月亮长啸起来。

他在词里赞扬了婵娟和嫦娥一样美貌,羡慕月亮里才过一天,人间就已经过了一年。

他觉得他应该追随嫦娥(当然啦,这只是比喻,他其实是想追随婵娟)乘风而去,到千里之外去共度中秋节,但是又怕广寒宫里太冷(当然啦,是怕和婵娟混在一起后别人冷言冷语)。

最后词里写道直到深夜他都没有睡意,祈求上天再给他500年,身旁死得没有一个人认识他了,他就可以名正言顺了。

3、饮湖上初晴后雨有段时间苏轼到杭州做官,你懂的,苏杭美女是天下第一美。

所以他经常会到西湖上喝酒顺带看妇女在湖边走动。

你懂的,那时和现在不一样,看到美女就可以上去侃价,所以他只好光看着,然后用酒麻醉自己。

这时偏偏下起雨来,湖边美女都跑走了。

于是他生气地质问上天:你怎么这么残酷,本来晴得那么好现在全都看不清楚了。

最后他只好假装西湖就是西施,独自在船里YY起来。

4、醉翁亭记这回苏轼又被贬官了,到滁州做太守。

当时不像现在,可以把旧房拆了重建新房。

所以他只能偷偷跑到山上起了一个小亭子当卧室。

他很郁闷没法强拆那些乡巴佬的房子,搞得自己要住在深山里。

于是只能借酒浇愁。

那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山水之间也”其实就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意思,他对那个钉子户还是念念不忘的。

陶渊明的诗词及赏析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赏析: 自然才是心中的至爱,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自然留下一缕情丝。

经过长期痛苦而 疲惫的求索,诗人终于找到了与生以来便存在心中的那个情结。

道路虽然,曲折多艰, 但毕竟还是寻找到了。

桃李桑树,茅檐鸡犬,诗人在恬静闲适的生活中让自己的心灵 安宁祥和下来。

冲破樊篱,找回自我,优哉、悠哉!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风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地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赏析: 淳朴的民风,单纯的人际关系,让诗人的心灵如鱼得水,在这里,所拥有的只是愉 悦和宁静。

此时的诗人已经不再是文人,而将自己完全改造成一位农夫,“短褐穿结” 他的所有喜悦与担心只同自己的农夫生活密切相关,拥有自然,也就拥有了自己的一切 生命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外狭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赏析: 披星戴月,侍弄着自己那点儿,“庄稼”,不去管它他收成如何,只要将自己放到 泥地和作物之中,就已身心倍感愉悦了,农田那稀疏的庄稼,那萎萎的野草,那难行的 田间小道,以及那冰凉爽净的露珠,都让诗人有种新鲜刺激的感觉,让他欣喜异常,这 种感觉又是他生命的源泉。

与世无争、自然恬静的生活让他完成自己生命的极乐体验。

现代.古代,近代爱国主义故事 和 诗词,,急求,谢谢

狼牙山五壮士 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战斗中英勇抗击日伪军的八 路军5位英雄,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他们 是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第1团第7连第6班班长、共产党员马宝 玉,副班长、共产党员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1941年8月,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7万余人的兵力,对晋察冀 边区所属的北岳、平西根据地进行毁灭性“大扫荡”。

9月25日,日 伪军约3500余人围攻易县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区,企图歼灭该地区的八 路军和地方党政机关。

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某部第7连奉命掩护党政 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

完成任务撤离时,留下第6班马宝玉等5名战 士担负后卫阻击,掩护全连转移。

他们坚定沉着,利用有利地形,奋 勇还击,打退日伪军多次进攻,毙伤90余人。

次日,为了不让日伪军 发现连队转移方向,他们边打边撤,将日伪军引向狼牙山棋盘陀峰顶 绝路。

日伪军误认咬住了八路军主力,遂发起猛攻。

5位战士临危不 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一直坚持战斗到日落。

面 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 下数十丈深的悬崖。

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 学义被山腰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董存瑞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

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

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

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

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

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

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

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佟麟阁 1937年7月28日,北平大战开始。

北京城外的南苑,佟麟阁所在的第二十九军司令部遭受40余架敌机的轮番轰炸,并有3000人的机械化部队从地面发动猛烈攻击。

佟麟阁与132师师长赵登禹誓死坚守阵地,指挥二十九军拼死抗击。

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

后奉命向大红门转移,途中再遭致日军包围,在组织部队突击时,被机枪射中腿部,头部再受重伤,流血过多,壮烈殉国。

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价佟麟阁等国民党抗日将领,称赞他们“给了全中国人民以崇高伟大的模范”。

1937年7月31日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命令,追授佟麟阁为陆军上将。

“一级英雄”王海大队长 人物小传:王海,山东人,1925年生,1945年入党,1946年入伍。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任空三师九团一大队大队长的王海带领战友们创造了击落击伤敌机29架的战绩,大队被誉为“英雄的王海大队”。

他本人因击落击伤敌机9架,被中国人民志愿领导机关授予“一级英雄”称号。

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前,王海和战友们平均驾驶喷气式战斗机飞行时间只有20多个小时,而他们的对手美国空军飞行员大多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飞行时间多在1000小时以上。

但在抗美援朝战斗中,王海和他的战友们相信自己一定能打败强敌。

1951年11月18日下午,180余架美机分头飞至我方上空进行狂轰滥炸,我机奉命起飞迎战。

王海大队出动6架战机,向指定战区飞去。

“跟我进攻!”发现敌机正在向清川江桥投掷炸弹后,王海发出命令。

随之,编队从6000米的高度直捣而下,瞬间就冲到了1500米处的敌机群中。

敌机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乱作一团,丢掉炸弹,仓促应战。

见敌机采用“圆圈战术”,8架飞机首尾相连,互相掩护,与我机兜起圈子,王海一声令下:“爬高占位!”我6架战机一起昂头,急速跃上高空。

紧接着,他们又一压机头,猛冲下去。

几次冲击,硬是冲破了敌机的“圆阵”。

王海抓住时机,向一架敌机猛冲过去,直到距敌机500米处才开火,打得敌机翻滚着坠向地面。

剩下的敌机一个个惊慌万分,四散逃窜。

战斗结束后,王海和战友编着整齐的队形返回基地。

这次战斗中,他们一共打掉了5架敌机。

王海大队一举成名。

南宋末年,元兵南逼。

宋皇从杭州败移福州

景炎帝二年(即公元一二七七年)的春天。

文天祥为了抗击元兵,率师从闽西进军漳州,所闻福州失守,宋帝败逃海上,他只好西撤,翻越闽南与闽西交界的坂寮岭,退到险要的倒岭赶筑营垒,沉着应急。

元兵来势凶猛,紧迫在后,文天祥的兵马渡过下畲溪的木桥,仰望天空,说了声“天助我!”立即,风起云涌,电闪雷鸣,咆哮的山洪把元兵阻隔在崎岖的对岸。

那拆掉的虽是木桥,却系交通要道。

文天祥考虑到战后百姓过往的需要,特地为当地留下不少金银,以备复建之用。

当他带兵马要经过倒岭下的梅子坑村,老百姓闻讯接应,纷纷主动把家里的门板桌面都搬来铺架临时便桥。

文天祥万分感激,当场为此桥取名为“大义桥”,后人也有传说为“待御桥”。

明朝万历十年(即公元一五八二年)间,在大畲溪建起了坚固的石拱桥,并在...

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

一.长征 七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

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鉴赏】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

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

“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

“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收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

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

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

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

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

那么,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词是怎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本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

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本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

“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

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

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毛泽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

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

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

“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

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

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

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

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

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

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

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

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

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

关于中药的诗词

中药诗文汇集 《水调歌头 汤头拾趣》 竹叶柳蒡道,泰山磐石边。

龟鹿二仙兴至,逍遥桂枝前。

更有四君三子,大小青龙共舞,玉女伴天仙。

阳和桃花笑,碧云牡丹妍。

酥蜜酒,甘露饮,八珍餐。

白头翁醉,何人送服醒消丸?凉膈葛花解酲,保元人参养荣,回春还少年

四海疏郁罢,常山浴涌泉。

注:词内含汤头三十个,依次为:竹叶柳蒡汤、泰山磐石散、龟鹿二仙胶、逍遥散、桂枝汤、四君子汤、三子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玉女煎、天仙藤散、阳和汤、桃花汤、碧云散、牡丹皮散、酥密膏酒、甘露饮、八珍汤、白头翁汤、何人饮、醒消丸、凉膈散、葛花解酲汤、保元汤、人参养荣汤、回春丹、还少丹、四海疏郁汤、常山饮、涌泉散。

红娘子。

叹一声。

受尽了槟榔的气。

你有远志。

做了随风子。

不想当归是何时。

续断再得甜如蜜。

金银花都费尽了。

相思病没药医。

待他有日的茴芗也。

我就把玄胡索儿缚住了你。

想人参最是离别恨。

只为甘草口甜甜的哄到如今。

因此黄连心苦苦里为伊担闷。

白芷儿写不尽离情字。

嘱咐使君子切莫做负恩人。

你果是半夏的当归也。

我情愿对着天南星彻夜的等。

你说我。

负了心。

无凭枳实。

激得我蹬穿了地骨皮。

愿对威灵仙发下盟誓。

细辛将奴想。

厚朴你自知。

莫把我情书也。

当做破故纸。

相传古代有一对夫妇就是用中药名写的“两地书。

”妻子的信是这样写的:“槟榔一去,已过半夏,岂不当归耶?谁使君子,效寄生缠绕它枝,令故园芍药花无主矣!妾仰视天南星,下视忍冬藤,盼不见白芷书,茹不尽黄连苦,古诗云:豆寇不消心头恨,丁香空结雨中愁。

奈何!奈何! 这封信每一句话都嵌入一味药名,抒发了妻子心中的哀怨和思念,情真意切。

丈夫看后,挥笔答道:“红娘子一别,桂枝香已凋谢矣!几思菊花茂盛,欲归紫苑。

奈常山路远,滑石难行,姑待苁蓉耳。

卿勿使急性子,骂我曰苍耳子,明红花开时,吾与马勃,杜仲结伴还乡。

至时金银相赠也”。

回信也是药名的联句,将思念,艰辛,归期和允诺跃然纸上。

读罢趣味无穷。

血蝎天雄紫石英,前胡巴戟指南星。

相思子也忘知母,虞美人兮幸寄生。

莺宿全朝当白芷,马牙何日熟黄精。

蛇床蝉腿渐阳起,芎药枝头万斛情。

国老不能和百药,将军无计扫余殃。

黄连何为连身苦,龙骨应知骨自香。

吐露清愁情已阙,金花在目兴应忙。

蛇床独活相思子,此德当归续命汤。

三宿而出画。

王不留行。

管仲不死。

独活。

曾晰死。

苦参。

吾当之小于狂简。

当归。

裨谌草创之。

藁本。

出三日。

肉从容。

居其所众星拱之。

天南星。

七八月之间旱。

半夏。

小人之德草。

随风子。

舟车所至。

木通。

以正不行。

继之以怒。

苛子。

孩提之童。

乳香。

兴灭国。

继绝世。

续断。

若决江河。

泽泻。

亡之命矣夫。

没药。

楚狂接与歌而过孔子

车前子。

桃之夭夭。

红花。

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蝉脱。

夫人幼而学之。

远志。

妇产房(生地) 焊接(续断) 老骥伏枥(远志)。

一令又一令(千张纸), 仙人之歌(神曲), 孤零的一生(独活)。

酣睡(安息香), 条条大道无阻挡(路路通), 读书好处多(益智)。

匿藏和尚(密佗僧), 自我戒备(防已) 家喻户晓(贯众)。

天女撒花(降香) 千里驹(马宝) , 枯木逄春(苏木), 低头思故乡(怀熟地) 。

不生第二胎(杜仲), 蜀币(川贝)。

一斗(亩合) 非同凡响(神曲)。

初产绝育(杜仲)。

破屋更遭连夜夜雨(漏芦), 月经来潮(月月红)。

牧童(牵牛子),四通八达(路路通), 寿比南山不老松(千年键)。

飞骑穿杨(走马箭),盾(卫矛), 浪子回头(金不换), 带兵的人(将军一即大黄)。

皇帝送客(王不留行), 罢宴(冰硼散) , 两厢的传柬人(红娘子)。

奉命出差(使君子)。

赵云的故乡(常山) 。

沥血将尽(血竭)。

不薄不奢(厚朴) , 意志不坚(松节), 孔明怀着赤诚心,〔卧龙丹〕。

日中煮茗(午时茶) 开绿灯(路路通) 千年裘(陈皮)。

读罢群书增见识(益智) ,五月十五日(半夏) 酸甜苦辣咸(五味子)。

大路上摔筋斗(滑石) 离乡背井(生地), 仓库潮润(谷芽)。

岭石上的青苔(地骨皮) ,人人都说家乡好(熟地)。

台湾同胞盼统一(当扫)。

飞行员关机仓盖(防风), 三九时节(天冬), 哄堂大笑(合欢)。

偷梁换柱(木贼), 昭君出塞(王不留行)。

九死一生(独活),故乡山水(熟地)。

荒土(生地), 妇女节前一天(三七)。

链接铜链(黄连), 瀑布(泽泻), 戈壁林带(防风),出外之人思故乡(当归) 。

光荣标志(红花), 是草长年不发育(甘草), 暑季自萎黄(夏枯草), 必欲先睹而后快(急性子一见喜), 茅塞顿开(脑立清)。

留芳千古(安息香) 。

万物齐眠(全竭), 故乡(熟地),相思病(没药)。

短笛无腔信口吹(雌黄), 实而不华(无花果),尘满面,鬓如霜(白头翁) 。

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远志), 天仙奏乐传人间(神曲)。

全家乐(合欢), 崇高的理想(远志), 古籍残卷(破故纸)。

吉庆有余(禹余粮), 非同凡人(天仙子),牧童(牵牛子)。

不劳而获(寄生), 千里驹(马宝)...

“亭台楼阁”的古诗或诗词 加鉴赏

亭台楼阁诗四首 滕王阁[唐]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诗人远道去交趾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阎都督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凝炼、含蓄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

第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点出了腾王阁的形势。

滕王阁是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

故址在今江西新建西章江门上,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

滕王阁的形势是这样的好,但是如今阁中有谁来游赏呢?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

诗人动用“随立随扫”的方法,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更加发挥。

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

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至此,诗人的作意已全部包含,但表述方法上,还是比较隐藏而没有点醒写透,所以在前四句用“渚”“舞”“雨”三个比较沉着的韵脚之后,立即转为“悠”“秋”“流”三个漫长柔和的韵脚,利用章节和意义上的配合,在时间方面特别强调,加以发挥,与上半首的偏重空间,有所变化。

“闲云”二字有意无意的与上文的“南浦云”衔接,“潭影”二字故意避开了“江”字,而把“江”深化为“潭”。

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还是在写空间,但接下来用“日悠悠”三字,就立即把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经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委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阁的人而今安在。

这里一“几”一“何”,连续发问,表达了紧凑的情绪

最后又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

“槛”字“江”字回应第一句的高阁临江,神完气足。

望海楼[宋]米芾 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 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 春风秋月两茫然。

首联是主画面——望海楼。

为了衬托望海楼之高,先写镇江城,“云间”和“近青天”极写其高峻,这就为百尺望海危楼打下坚实的基础。

楼而能飞,是因为屋檐翘起,如五色雉飞翔,“缥缈”则有仙境的意味。

颔联写近景——长江,是这首诗中最精彩的一联。

诗人好象是一边喝酒,一边画画,一边吟诗,长江夹着三峡的涛声从笔底流过,杯中六朝的帆影连同酒一起喝下,不禁诗画之兴大作,一边画出片片白帆,一边吟出这句诗。

颈联写远景——红日、白烟。

夕阳在呜呜的画角的催促下渐渐下沉,远处幽静的江边弥漫着白烟。

这里不乏有“长河落日圆”和“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意境。

登拟岘台[宋]陆游 层台飘渺压城堙,倚杖来观浩荡春。

放尽樽前千里目,洗空衣上十年尘。

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藉人。

更喜机心无复在,沙边鸥鹭亦相亲。

首联点题,拈出拟视台的地形和登临的时序。

“缥缈”以见层台之高,“浩荡”以明春意之广,两个形容词都用得颇为贴切。

但相比之下,更为入神的还推一个“压”字。

城、、、艳、、依出,本自高大险峻,而层台雄踞其上,反使城、、盐、、见得矮小局促。

诗人用“压”字将这种感受精确不移地表达了出来,不但更显示层台的巍峨,且将台与城从静止变为活动,从互相孤立变为浑然一体,使整个句子也产生了流动感。

清人陈訏《剑南诗选题词》云:“读放翁词,须深思其炼字炼句猛力炉捶之妙,方得其真面目。

”首联二句出语浅易,但下一“压”字,便振起全联精神,如试易以“出”、“跃”、“立”、“接”诸字,于平仄均无不合,而境界终逊一筹。

放翁炼字妙处,于此可见一斑。

第三句照应第一句、以层台高峻,方能极目远眺,尽千里之远。

第四句则生发第二句,因春色浩荡,才觉心旷神怡,涤十年尘虑。

颔联二句既承上,又启下。

于骋目惬心之际,眼前的景物不知不觉也变了样子,那便是颈联“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藉人。

”在“衣上”凡尘洗涤一空的放翁看来,萦回曲折的江水,潺潺流去,毫无汹涌激荡之势,倒是充满一团和气;平缓伏的峰峦,款款移来,不见峻峭陡拔之态,却似蕴藉深沉的哲人。

颈联写景。

但并非纯粹描山绘水,其间有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放翁这两句诗,所造的正是有我之境。

春日登临,心头一片恬静,因此看得山山水水都那么冲淡,那么悠然。

同样是拟拟台风光,在另一首《秋晚登拟、、视、、、望祥符观》中,却现...

毛泽东写的关于长征的诗词!快!还要赏析!!(或者是意思)

颔联,三军过后尽开颜,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毛泽东为开辟赣南根据地。

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动静结合,明暗结合。

”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度金沙、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

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

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鉴赏】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

二。

足联“更喜岷山千里雪,自然令人欣喜。

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形势危急,准备长征。

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 〔踏遍青山人未老〕作者自注:“一九三四年。

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从斜坡滚下泥丸,都指作者自己。

〔这边〕指中央革命根据地南线。

〔会昌城外高峰〕指会昌城西北的会昌山,又名岚山岭。

作者在六十年代曾回忆说:会昌有高山,天不亮我就去爬山,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

例如『清平乐,就率领红军到过会昌,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严酷一.长征 七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长征、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大庾岭,东连福建省,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

“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在江西省东南部,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

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越乌蒙,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反衬对比,十分巧妙,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

五岭,表露了同一的心境。

”本句的“人”和上句的“君”,南经寻乌县通广东省-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广东省,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

56个字、心理的。

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收联是全诗的总领。

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萌渚岭。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

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毛泽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一联是写山。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

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 〔会昌〕县名。

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它自然更胜一愁4 .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

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

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

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

与其他诗词相比。

那么,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词是怎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越城岭,进陕北,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抢大渡,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

红军过五岭,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

“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

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

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骑田岭。

“只等闲”举重若轻。

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

云阳山的相关诗词

游云阳山寺宋·黄庭坚空余叔子两青碑,无复山翁白接篱。

卧对江流思往事,行串云岭扣柴扉。

松风半入烹茶鼎,月鸟常啼挂月枝。

见说北归应有日,道人先做鹿门期。

云阳山明·林廷玉①野寺黄花满径妍,一尊清对夕阳前。

偶然遇景消闲性,忽漫逢僧话夙缘。

云阳酿起山背雨,风来吹散树头烟。

修灵望远清都隔,不觉秋风两鬓边。

①林廷玉:明弘治十五年至正德元年任茶陵知州。

介绍登云阳山远望,整个县城如在青山环抱之中,晴天时在蓝天白云辉映下,青出如黛,风光明丽;阴雨有雾时,山影飘渺迷离,有如雾中浮岛。

云阳山从山脚起有一条人工开凿的山路盘旋而上,路面宽约3m,可达山顶。

云阳山地貌多样,林木繁茂。

方圆七十余里,层峰蟠峦、丹崖翠壁、奇岩异石、深涧奇洞、飞瀑鸣泉,随处可见,构成一道道千姿百态的景观。

云阳山集秀、幽、雄、奇、险之美于一山,多姿多彩,引人入胜。

这里,有紫微叠翠之秀润雄浑,有云阳仙之幽深灵异,有老君岩之神奇,有灵龟谷之峻险,还有罗汉洞峡谷之“世外桃源”仙境,彩虹瀑布之浪漫……一道道蓊郁葱茏的森林景观,向人们呈现出“草木滋繁、鸟兽相呼、自然驯狎”的生态和谐乐园。

云阳山文化源远流长。

古籍的记载,文人的咏叹和民间传说,使云阳山的峰、岩、洞、泉、瀑都飘盈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自然与人文相融,使云阳山水更加灵动,更具魅力云阳山有云阳仙、紫云寺、赤松山(神农故封)、天鹅 湖等四大景区 处景点,有樟木冲,汲秀园、半山亭、旺水沟等三个游乐、休闲景区,有云阳广场综合景区一个。

已初步开发、开放云阳仙、紫云寺、赤松山(神农故封)等三大景区个景点。

云阳山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时换景变,丰富多彩。

春赏杜鹃、夏观云海、秋看日出、冬赏雪景,赏心悦目。

云阳山耸立在一望平畴之中,显得格外巍峨挺拔。

山上林木蓊郁葱茏,“ 草木滋繁,鸟兽相呼,自然相狎”①。

它的东麓却是地势乎缓的河谷平原和丘冈地,洣水汇沔水、欧水、文水、茶水,穿过云阳洪山庙峡谷,北去攸县、衡东,汇入湘江。

古代贯穿茶陵东西、南北的两条驿道分别从东麓、北麓近山而过。

自古以来,这块丘盆地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稠密。

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南宋绍定四年(1231),先后在这里的洣水北岸、南岸筑金州城、茶陵城为县(州)城池,其中茶陵城至今仍是县城所在地。

由于云阳山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因此自古引人注目。

史前的先民首先看中了这块土地。

这里为先民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空间,山下可以“种五谷”、圈养牲畜,山中可以狩猎,还可以尝百草、采药。

无疑是首选的栖息地,位于东麓的独岭坳大溪文化遗址就是一个例证。

在这处遗址,经考古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的人类文明遗存。

遗存有陶罐盛装的稻粒和鱼、兽骨及石器等生产工具,留下了人类社会从狩猎文化向农耕文化过渡时期的痕迹。

佛道两家看中了云阳山的幽深、清静。

山下田畴相连、村舍相望。

世外清境与“人间”近在尺咫,有山下“人间” 为依托生活有保障。

因为佛徒道众虽然看破红尘,但还得食人间烟火,云阳山正是他们既“可以避世,可以隐居”的福地,又是有生活来源的“宝地”。

文人墨客、达官贵人欣赏云阳山的峰岩之美、林泉之幽。

这里,近邻县城,却远离尘嚣,“世外桃源”与“人间烟火”相通。

这正是他们排遣奔竞中的郁闷、发思古之幽情的理想游憩地。

云阳山与人类文明活动密切相关,源远流长,积蕴了深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

成为湘东文化名山。

北宋官修地理总志《元丰九域志·古迹》即有云阳山的记载。

此外,《史略循蜚》、《水经注》、《汉学堂丛书》、《汉唐地理类钞》、《皇甫记》、明《一统志》、《湖南通志》等古籍关于云阳山的记载更为详细。

这些记载主要是关于云阳山为“云阳氏故封”、“神农故封”、“古南岳”等三个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