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我对古典诗词的看法



对古诗的看法中国古典诗词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那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作品,那富有民族性精华的古典诗词,在今天仍然有着无可比拟的美感教育作用,大量的古典诗词依然被人们所喜爱,这也就是古典诗词所具有的独特的

对古诗的看法

中国古典诗词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那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作品,那富有民族性精华的古典诗词,在今天仍然有着无可比拟的美感教育作用,大量的古典诗词依然被人们所喜爱,这也就是古典诗词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如果从《诗经》算起的话,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已经有3000多年了,正因为有这样一个悠久的传统和历史,也正因为诗歌在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在长期发展的进程当中,中国古典诗词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古典诗词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那些表现作者人格魅力、高尚情操、智慧理性的作品,对学生产生着深刻的思想启迪和道德熏陶作用;那些情景交融、意境优美的妙诗佳词,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艺术修养方面,起着潜移默化、摇情移性的影响。

古典诗词的艺术特征千姿百态,谁也无法对其艺术成就进行全面的概括和总结,一般我们都会语言美和意境美两个方面,作为鉴赏古典诗词的切入点。

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_百度文库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9yS42FbfaRSqh0koif-TFX6UaoXLgfiLfarBEonvk2C553R3SFSnKqOEqJX3ieaY8TvCL3SIQA_VKMcGN5xRPjrCFctsJLEN4DunLNb3t5C...

对古代诗的认识要短的

一)古代诗歌的认识1) 广义上相对于现代诗来说,以时间划分,古诗指1840年鸦片战争前的诗歌作品。

2) 以构成诗的元素遵守的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

古体诗: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

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即唐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因此,古体诗就是区别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特征的诗作。

唐以后仍有古体诗,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一般押仄声韵。

古体诗分为四言、五言、七言古诗。

近体诗: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近体诗。

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于句数上。

绝句只有四句,律诗最少要有八句。

律诗:一般每首八句,字数相等,四字以上。

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

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绝句:即"截句"。

截取律诗四句成篇.绝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3) 总之,近体诗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

主要区别在构律(字数、句间关联)、声律(四声、平仄)上。

不能混同现代划分1840年后的现代诗(白话自由诗歌)!二)律诗的特点 律诗发源于南朝齐讲究声律、对偶的新(近)体诗,至初唐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按字数称五律、七律,也有六律,超过八句,则称排律,长律较少见。

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依次称破题(首联)、颔联、颈联、结句(尾联)。

颔联、颈联)必须对偶。

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

小律对偶要求较宽。

律诗全首通押平声韵;双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句中用字平仄相间。

上下句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一切文学体裁都应该形式服务内容,实际写作过程中,不能因形害意!所以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产生变化,别体!表现在诗词歌赋上往往突破格律的局限!律诗也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称之拗体。

期间往往佳作居多!从侧面也反映出格律的灵活辩证遵循原则。

三)律诗的格律1)律句: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和谐变化,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以不单调。

平声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拼音第一二声,仄声相当于三四声。

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字的音节上。

这使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与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

但是逢单却可灵活,这是因为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

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

对于五言来说,它的基本句型是: 平平仄仄平 或 仄仄平平仄 这两种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谓平起平收,仄起仄收。

要造成变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变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除了特例,五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七言诗只是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也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格遵守。

特例这个口诀不完全准确,在一些情况下一、三、五必须论,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那么,如何由这些基本句型构成一首完整的诗。

2)粘对: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平仄类型相反,就叫对。

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平仄类型相同,就叫粘。

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收尾,所以五言近体诗的对句除了第一联,只有这两种形式。

七言的与此相似。

一三五七都是出句,二四六八都是对句 二四六八是对句,那么三五七就是粘 根据粘对规则,我们就可以推导出五言绝句的四种格式:一、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二、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三、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四、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五言律诗跟这相似,只不过根据粘对的原则再加上四句而已。

比如仄起首句押韵的五言律诗是: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根据粘对规律,还可以十句、十二句……无限地加上去,而成为排律。

五)综述 诗歌:古诗(相对于现代诗而言)包括唐以前古体诗及唐以后的近体诗。

古体诗较自由。

近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

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

近体(格律诗)诗它是古老和传统的诗体,结构严谨,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都有一定的限制。

1: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长于八句叫长律,也叫排律。

2:各句字数相等。

(五言或七言)3:一韵到底,必需押平声韵。

(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格,不入韵为变格。

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入韵为变格。

)4:中间两两...

古诗的看法

说句实话,我认为学习古诗以及古代知识对我们一点好处都没有。

首先,那都是百八年前的老古董了,与现代人的思想格格不入。

其次,是中国人的一个毛病:老爱往过去看。

我们不都得展望未来吗?干嘛非得朝古代看?还有,古诗中的观念等方面,大大束缚了人的思想,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另外,几百年前的人们毕竟思想不开放、社会不发达,和我们如今是完全没有办法比较的。

而且,大家都知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那就说明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最鼎盛的文明。

而我们如今如果只学着古代的文学来创作作品,那说明我们已经失去了我们自己的思想了,只能说,我们的新时代是个失败的时代。

以上只是我的个人观点。

谈谈对古典音乐的认识!!

音乐是一个美妙的东西。

当它那缓缓的旋律跳动的时候,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世无争的桃花源地,一切的杂念都不复存在,一切的功利都化做尘埃,好象天地间除了自己和这旋律外,一切都成为虚无,忘记了悲哀,忘记了伤痛,乃至忘记了尘世间一切不愉快的事情。

在那一刻,我们实现了彻底的解脱,我们完成了彻底的精神升华。

音乐有很多种类,仅常见的就有古典音乐、宗教音乐、流行音乐、重金属音乐、摇滚乐、电子音乐、爵士乐等等。

在众多的音乐种类中,我却单单钟情于古典音乐,听古典音乐,犹如和千年前的先人品茶谈话,这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更是一种人生的彻悟。

先人们把他们那高深的人生哲学,丰富的生存法则以超凡的智慧融于音乐当中,让后人在听音乐的同时去感受生活的真谛。

听音乐能陶冶人们的情操,洗涤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智慧,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忙碌劳累的时候找到一丝的宁静与祥和。

听古典音乐尤其如此。

听古典音乐。

需要有一颗平静的心,一颗与世无争,超脱忘我的心。

用耳去听音乐,这是一种常识,用心去听音乐,这是一种境界

当我们摒弃了世俗中的一切功利和欲望时,再用心去聆听古典音乐,我们的心灵会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我们的内心会受到深深的震撼!“高山流水”依旧在缓缓响起,但那个“巍巍乎高山”“汤汤乎流水”的知音却早已难觅,空余下“伯牙摔琴酬知己”的千古佳话。

静静地听着“十面埋伏”,仿佛又看到了乌江岸边,那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无可奈何地唱着“虞兮虞兮可奈何”拔剑自刎。

英雄气短的无奈,还是壮志难酬的悲哀?优美的旋律给这个刚强的男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抹上了一丝伤感的柔情。

秋夜,对于一个寂寞的人来说总是很漫长的,何况天空中那不解人意的明月更能凭空增添几分思乡之情,“秋月秋风秋夜长,孑影徘徊泪湿裳,汉家地广千万里,深宫何处是故乡。

”汉家宫室中,那个孤单的女孩也许正在思念远方家乡满头白发的父母吧。

可是,又有谁会知道呢?“汉宫秋月”不仅是寂寞深宫怨女的悲曲,它也是千千万万远离家乡,远离父母的他乡游子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

每当听起这首曲子时,对于在外求学的我来说,总是会产生对家乡父母的深深思念之情。

也许能产生共鸣的乐曲才是好的乐曲的吧,“汉宫秋月”正是这样的乐曲。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田园生活也许是中国古代士大夫心目中的理想生活方式

与世无争,恬淡自在地生活,少了份世俗的勾心斗角,争名夺利,多了些脱俗的无欲无求,知足常乐。

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真正做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普遍追求。

听着“夕阳萧鼓”“渔樵问答”优美的旋律,仿佛自己已经完全地融入到了大自然当中,成为大自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春江的明月缓缓地升起来了,江中央,一叶扁舟在月下随水漂浮,一点渔火若隐若现,小舟上随风时时传来渔家人的说笑声,给幽静而安详的江面注入一线生机,一幅“江畔渔舟图”,引起了人们的无限遐想。

总之,中国古典音乐包含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人生的看法,对生活的态度,它们是中国人民古老智慧的结晶。

我们在欣赏中国古典音乐的时候,不仅能感受到音乐本身带给人的美感,还能感受到中国古老文明中那种厚重的历史美。

积淀了千年的中国古典音乐中蕴涵的是中国人民最原始最质朴的思想情感!

怎样理解古代诗歌中关键诗句的意义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

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

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

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

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

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

您如何评价中国古典诗词?它在形式、美学和表现力上和现代诗相比有...

这个问题可以写一本书,简而言之,中国古诗词在写作之前,已经有一个预先规定好的形式,比如词牌、格律,再信马由缰的想象都必须装进这个格律,所以古典诗张力巨大。

现代诗在形式上是非常自由的,要写出好的格律诗,必须有更大的气场和宇宙观、更个人化的感悟。

谈谈你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看法?

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境界自成高格。

? 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

所谓意境美,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动图景和所体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一种美的形态,它是?意象合一?的艺术升华,是想象空间的艺术化境界。

意境美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是多方面的。

本人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教学经验,将从古典诗词中人物之形象、事物之传神及用词之精妙,来浅谈对中国古典诗词中所呈现出来的意境之美的认识。

李白、孟浩然、韦应物等 人为代表创作的山水诗,用自然清新、明艳清丽的语言描物写景,抒情表意,创作出形神兼备、情景交融、诗中有画、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澄明性灵境界。

如李白的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 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孟浩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 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韦应物“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等等。

事 实上,意境的创造决不仅限于此,意境美是一种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 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形象地说明了诗人追求意境的构思过程。

它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艰苦的探索,若加工不足则失之 浅露,加工太过则失之雕琢。

最高境界是一种不露痕迹的美,正如古代的绘画一样,所传达的是意境中的神韵之美。

如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 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字字平淡无奇而境界自出,其中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其妙处正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的美在神而不在 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这意境不仅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的人又是如此悠然自乐,尘 虑皆空,真令人流连忘返。

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人创作诗歌追求的终极目标和最高理想,是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它从立意命题,内容形式上尽善尽美,追求个性与共性并重,微观与宏观统一,主体与客体交融,是浑然天成,自然和谐的审美境界。

总 的说来,意境是诗人和艺术家直觉和理解、情感和思维、意识和无意识相互交融,共处于兴奋状态下所获得的既能恰当地寄托自己的情感心意,又能巧妙地使之生发 延展的知觉表象,它只须抓住那些能唤起特定情感的自然特征,便能以一种洗练,含蓄的形式,给人以强烈的情感上的影响,使景物的特点和人的情怀自然地结合起 来,从而才能普遍引起人的喜悦或为之动容的情感,也就是美感。

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不少于500字 好心人帮帮忙吧

中国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悠悠五千载,经历了萌生期、形成期、确立期、繁盛期和总结转型期几大时期。

在中国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时代,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观,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

按照两汉司马谈和刘歆的划分,诸子主要为儒、墨、道、法、农、杂、纵横、名家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的奠基石,深远地影响着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

如今有很多学校开展古典诗文诵读活动,内容基本上都是那个时期的作品,并以儒家的典籍为主,旨在弘扬民族文化,陶冶情操,丰富思想。

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于丹的《论语》心得一书的热销,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这些专家学者拉近了普通百姓与深奥莫测的古代典籍的距离。

虽说对于丹、易中天等人的论述众人褒贬不一,但我觉得其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

这些学者毕竟唤起了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精髓的关注。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指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

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终会走向虚无、走向异化。

如此说来,当前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追随,便是民族凝聚力逐渐增强的体现了,由此可见,诵读千古美文不仅是正确的,也是极其必要的。

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源自《周易》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

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

这句话同时也是清华北大两座高校的校训。

自立自强,刚健有为是中华民族的主流精神和民族性格之一,使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

这种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志存高远 “志”是指某种坚定的信念,是对某种价值目标的宏愿和决心,同时也是追求人生目标,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强大精神动力。

所谓“志不立,天下无可立之事。

”“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 二、刻苦坚忍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这种刻苦并非心血来潮、一曝十寒,而是坚忍不拔,持之以恒。

古人特别注重“守志”,强调志向的一贯性、稳定性和坚定性。

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梁启超说:“人之大患,莫甚无恒。

”中华民族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弘毅坚忍的性格。

三、逆境奋斗 中华民族在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历史过程中,面对逆境,从来都没有被艰难险阻所吓倒,反而越是艰险越向前,百折不挠,越挫越勇。

正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列举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他本人在惨遭宫刑之后,忍辱负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发愤写成了千古名著----《史记》,成为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四、乐观进取 《论语》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语,表现出乐观进取的精神。

五、革故鼎新 《礼记·大学》中称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历史上每当利弊日久时,总会有改革和革命运动,为清除积弊而变规变法,如北宋时王安石变法,清末时康有为、梁启超维新都体现了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靠着上述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奋发进取,战天斗地,百折不回。

这种精神成就了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惟有中国文明绵延不断,生生不息。

“厚德载物”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宽广仁厚、兼容并包的精神特质。

也主要是儒家思想,既仁爱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厚德载物”的精神特质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博大胸襟。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使中国文化既有独创性,又有兼容性;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丰富多彩,百花齐放。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的哲学思想虽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确实有很多东西是值得继承和弘扬的,如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自强不息的奋斗、厚德载物的宽容以及“仁爱”精神、“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律己观念、“立己立人,达己达人”的处世原则等。

在当今世界,无论是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还是正在崛起的中国,社会生活都面临着过度物质化功利化的问题。

作为社会精神支柱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发生了偏差。

然而人作为人的存在,还应是以智慧、德行和审美情趣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存在。

从这个意义上看,以注重心性,长于伦理为基础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能为现代人的迷失提供多方面的理性启迪。

因此,我们要主动、积极地阅读文化典籍,欣赏文学作品,考察文物古迹,真正了解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遗产,将文化精华化为我们的良知、理性、美感等主体存在的一部分。

还应该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判断、文化心理中自觉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准要求自己,做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积...

谈谈你对诗文与修养的认识理解与感悟1000字左右

古代隐居在山水田园之间的隐士诗人们,用他们的诗词展现了从容淡泊、悠闲自适的精神风貌和生活状态。

本讲以陶渊明、陶弘景、孟浩然等诗人为例,分析这样一种人生态度在当前时代的可行性和存在理由。

荀子》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君子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没有比诚更重要的了。

儒家的八条目中,诚意放在正心之前,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也可见诚的重要。

诚最基本的内涵,还是真实。

失去了真实,就失去了诚。

明朝文学家、思想家吕坤强调“实言、实行、实心,无不孚人之理。

”说话实在,办事实在,为人实在,没有不使人信服的道理。

这个实在,就是诚。

诚也要求人们要讲诚信,不自欺、不欺人。

曾国藩说“诚者,不欺者也”(《曾文正公全集·日记类钞》),不以谎言欺骗人,也不隐瞒、伪装,不弄虚作假,也不哗众取宠、欺世盗名。

而对自己、对他人、对所从事的工作、对所面对的生活能全心全意、真心诚意,“不欺者,心无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