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春蚕到死丝方尽完整的诗词是什么意思



春蚕到死丝方尽……完整的诗词是什么 “春蚕到死丝方尽”出自《无题》,晚唐诗人李商隐作品。 原文: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

春蚕到死丝方尽……完整的诗词是什么

“春蚕到死丝方尽”出自《无题》,晚唐诗人李商隐作品

原文: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

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写作背景: 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

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

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

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

此诗即其中一首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有好几个解读。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李商隐的《无题》。

在《冬赞》里,冬,象征老师,作者引用李商隐的情诗来赞颂老师:老师犹如春蚕,毕生吐丝,至死方休;老师又如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成灰成烬也无怨无悔;通过把老师比喻成春蚕和蜡炬歌颂老师对教育鞠躬尽瘁、致死方休的感人精神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更是因为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借用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烧尽时才停止流泪,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至死不渝,成为一曲悲壮的千古绝唱。

近日,因教学上的需要,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有的赏析文章进而把这句话理解成在写“别后相思”。

例如,苏教版新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上说,“颔联(指这句话)写别后相思,以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这里的‘丝’和思念的‘思’谐音”。

另外,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的是一篇署名郝世峰的文章(国际在线),不但强调“丝”与“思”的谐音,来说明“春蚕到死丝方尽”在写“思念”(文中的意思就是“别后思念”),而且,在赏析“蜡炬成灰泪始干”时,还借唐朝以前的诗句“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和“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思君如夜烛》),来证明“蜡烛燃泪”是在比喻“思念之痛的煎熬”。

这是李商隐诗中流传最广的写情名句。

上句以蚕丝之“丝”暗喻思念之“思”,借助于谐音双关;下句以烛泪之“泪”来比方愁人之“泪”,形神极似。

诗人巧妙地运这种高超的修辞手段,写出了人间的千古至情。

春蚕吐丝,死后方尽,蜡烛流泪,泪干身灭,这种伴随着生命始终的缠绵之情,这种至死不渝的真诚执着的爱,的确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正因为如此,后人表示对某种事业或信仰的执着追求时,也常借用这两句诗。

因而清人孙洙云:“一息尚存,志不稍懈:可以言情,可以喻道。

”(《唐诗三百首》)

春蚕到死丝方尽意思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

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

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

用此句歌颂老师是现代人对该诗句的引申,比喻老师想春蚕和蜡烛一样,奉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春蚕到死丝方尽 诗题是什么?

无题 作者:【李商隐】 年代:【唐】 体裁:【七律】 类别:【闺情】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 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

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 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涸干。

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 夜阑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

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 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

注释: 1.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 无题”作诗的标题。

2.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 会结束

3.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4.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5.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

6.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赏析: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

整首 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

“东风”句点了时节,但 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

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 生气。

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

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 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

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 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是什么意思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李商隐寄情诗“无题”中的一句,这首诗写一个闺中女子相思落泪的哀怨,语含双关,以春蚕吐丝和蜡炬流泪隐喻自己无尽的思念和哀怨。

现在一般的课本教材里这一句成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意思。

往好了说这是古诗新解的一种文化创新”,往坏了说只能感叹一句:没文化真可怕。

...

古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后面一句古诗是什么呢?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晚唐诗人。

他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特别是他的爱情诗,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

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爱情名篇,影响巨大深远。

全诗八句四联。

首联写离别时的难堪情境,“东风无力”“百花凋零”,触景伤情,加重了离别的怅恨;颔联则巧妙的运用比喻和双关,明写春蚕实写人,写出主人公对恋人思之切、爱之深、情之坚定;颈联则由己及恋人,设想恋人思念他的情形;尾联则借助神话,表达自己无尽的思念。

这首诗是描写爱情相思的、最为脍炙人口的佳作。

尤以颔联蜚声文坛。

颔联以“春蚕”“蜡烛”一对最富有表现力的比喻,来抒写强烈的相思和至死不渝的爱情。

“丝”与“思”谐音,作者移情于物,表现情思的缠绵沉痛,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堪称千古绝唱。

这种忠贞的感情,无疑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不管是对爱情,对友情,对工作,对事业都是最需要的,因此,颔联也是全诗主旨的拔高点。

全诗构思巧妙,想象细致入微,比喻精制得当,语言生动精辟,意境优美,不愧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后一句诗是什么?

1、“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后一句诗是:“蜡炬成灰泪始干”。

2、“春蚕到死丝方尽”出自晚唐诗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全文如下: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3、诗的大意: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

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更是因为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借用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烧尽时才停止流泪,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至死不渝,成为一曲悲壮的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