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诗词中的步韵



诗词的用韵一、平仄音 一般来讲,普通话里的第一、第二声(既阴平、阳平)里大部分字,是古典诗词声韵部里的“平声”;而三、四声都是仄声(既“上声”和“去声”),但这仅仅是一般而言,绝不是肯定。如以普通话

诗词的用韵

一、平仄音 一般来讲,普通话里的第一、第二声(既阴平、阳平)里大部分字,是古典诗词声韵部里的“平声”;而三、四声都是仄声(既“上声”和“去声”),但这仅仅是一般而言,绝不是肯定。

如以普通话发音作为韵的平仄确定,一准出现错误。

因为在不少入声字里,它的发音就是普通话里的阴平、阳平声,而入声字,又偏偏就是诗韵中的仄音。

我对入声韵字最头痛,稍不留神就会出错。

自己创作的古典诗词里,被人挑出毛病的地方,多为入声字的错误使用。

入声字怎样才能记住?有人总结了窍门,但我不太认可。

我认为入声字的掌握,应该是在长期写作时慢慢感悟出来的,在不熟悉的时候,只能靠查韵书去确定,这样做虽然比较烦琐,但是,能够有效的避免了平仄出现错误。

入声字韵书上写的很分明,这里就拿几个字作为例子,不过是希望大家知道,这些字可不是平音,而是仄音:剥、吃、出、*、激、息、等等,这些字的发音都是普通话的“阴平”,但在诗韵里,它们都是仄韵。

附加讲个小故事,很能说明平仄声的问题: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

”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

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声。

其实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

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

比如“乙、亿、邑”,它们在平水韵中分属入声四质、十三职、十四缉不同韵部,可在普通话读来却毫无差别(用闽南语来读,则能分得清清楚楚,分别读做ik,it,ip)。

光是平仄音就说这么多,其实,如果手里有一本韵书就是最方便的事情了,许多字的平仄音在吃不准的时候,就可以翻查。

过去我比较喜欢使用“平水韵”,而现在只喜欢在书店里购买的《诗韵新编》,在本书被称为“新韵”,而新韵就是改良后的古典诗词的韵书。

如果到一些比较大的书店里去,应该可以找到这类书卖。

(三联书店里就有这些书籍)。

附:《诗韵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作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书本定价10.60元 二、关于韵的几个概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其实,一个字如果出现在诗行中,它的平仄音可以称为律,如果出现错误,就被称为“出律”,一个字在韵脚处才叫“诗韵”,如果出现错误,就被称为“出韵”。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

甚至连民歌都会押韵。

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于是,“押韵”又称为“合辙”。

一般人在写古典诗词的时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习惯不按格律平仄去写诗词,他们在格律上的使用,习惯按普通话发音确定,所以,出律与否不提了,本就没有按格律写作,但是,韵却很可能出现错误,我固执的认为,一首古典诗词,它能错律但绝不能错韵,否则就完全谈不上古典而属于现代诗歌,甚至属顺口溜了。

另一部分朋友喜欢按格律写诗词,参照的韵部多为“平水韵”或者是“声律启蒙”里的规定,这个做法是正确的,尽管已有不少人呼吁以普通话发音去确定一首诗词韵声部,但是,这些呼吁一直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或认可,所以,如果想使自己的诗词在韵上不出现错误,还是要使用古人为我们写出的这些规定。

牵扯到韵的使用问题其实不多,除了用字可按韵书规定外,再就是把几个必须掌握的概念弄明白就可以了。

总结归纳一下与韵有关的定义,也算是名词解释吧: 1、通韵:古体诗写作时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

2、窄韵:某韵部的字数很少。

(宽韵与窄韵意思相反,略去不提) 3、出韵:应该按词谱规定用韵时,诗词里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叫做出韵。

4、和韵:在唱和别人诗词中所使用的韵字来押韵作诗叫和韵。

5、次韵:也称“步韵”,既用原诗词相同的韵字,且前后秩序都必须相同。

6、用韵:既使用别人原诗中相同的韵字,但不必依照其秩序。

7、依韵:既用与原诗词同一韵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8、抱韵:既首句与末句押韵,第二句与道第二句押韵,以此类推向中环抱的押韵方式

9、偶韵:既逢偶句才押韵 10、随韵:既一呼一应进行转换的押韵方式,一般是上句定韵,下句随押。

11、排韵:既从地一句到全章甚至全篇,每句都押同一种韵。

三、对仗: “对仗”如果细说,不如买本书自己细看,主要是内容实在太多了。

记得当初我看见“对仗”这个词的学习资料居然有那么多的时候,吃惊极了。

总以为掌握基本知识就够了,没想到还有那么多的东西需要学习了解。

在对仗的每部分里,又分出各小部分,枝枝叉叉难以在这里归纳全面,所以,只能拣一些易记、多用的知识作为笔记内容,再深的知识,就必须看书了。

诗词中的对偶,就叫做“对仗”。

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便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由。

一般讲的对偶,指的是上下两句的相对。

而上句又...

诗词里面的韵律是怎么规定的?

略说韵律 诗词创作要重视艺术性,并重几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韵律”,要讲究字词的搭配、音调的和谐,在这些方面,古人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这里就不引经据典了(有《诗品》、《词品》、《曲品》等一套丛书,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阅)。

谈到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时期的沈约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诗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

二是对偶,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对对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较严的,诗词中一般是句对,在赋和八股文中还有多句对和段对。

三是押韵,指同韵的字在适当的地方(一般是停顿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

这三个方面都来自于汉语语音的特点,就是单音节语素占优势,有声调。

在诗词写作特别是格律诗写作时平仄、对偶和押韵运用的好,运用的自然,可以使诗作增强音乐感,呈现韵律美;运用的不好,用得过多过滥,就会给人以生拼硬凑之感,甚至以文害义,六朝到初唐的骈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这是每一个诗词爱好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这里主要谈谈对押韵的看法。

在散体的语言中,押韵比较少见,但也不是没有。

常用押韵的是韵文(包括赋、诗、词、曲等),韵文的意思就是用韵之文。

押韵的格式一是逐句用韵,也就是一韵到底,这在有些唱词、美文中能够见到;二是隔句押韵,诗绝大多数是隔句押韵,只有开头两句可以都用韵,词的情况比较复杂,既有逐句押韵,又有隔句押韵,还有隔多句押韵的。

韵文用韵,多数是全篇一韵,较长的作品也有中间换韵的。

韵的情况,古今有很多不同。

隋唐时代如《切韵》、《唐韵》等都分得很细,宋朝《广韵》定为206韵,但由于有些韵可以“同用”,唐代实际用112韵,宋代用108韵,金元时合并为106韵。

清朝的《佩文诗韵》集韵之大成,分为平、上、去、入四部分。

平声包括上平声一东、二冬等15韵和下平声一先、二萧等15韵,上声包括一董、二肿等29韵,去声包括一送、二宋等30韵,入声包括一屋、二沃等17韵,共106韵。

学作古体诗,用韵上应首选《佩文诗韵》。

押韵以格律诗的要求最为严格,许多字如一东中的“终”、“风”、“公”和二冬的“钟”、“峰”、“恭”,我们现在读音一样,律诗却不能通押,如果通押,就犯了出韵的错误,就要遭人耻笑,考试就要落第。

中唐以后,才逐渐出现邻韵通押,如杜牧的《清明》诗用的十三元韵,但首句却用了邻韵十二文。

词押韵不那么严格,像平声,词就合并到了14韵。

押韵还有选韵和次韵的难易问题。

作诗,主动地选韵或被动地限韵,会碰到难易问题。

像平声中的四支、十一真等,包含的字多,选用就容易,称为宽韵;而像五微、十二文等韵,包含的字较少,选用就难,称为窄韵;还有些韵,如三江、十五咸等,包含的字更少,选用很难,称为险韵;而像有些朋友“限韵”,则迹近于文字游戏了。

诗友写诗填词时一定要注意韵部的选择。

宋代以后,和别人诗习惯要次韵或称为步韵,也可以看作是“限韵”的一种,不少文人喜欢玩这种押韵杂技,于高难动作中见功夫。

苏东坡有一首次韵诗,就写得精炼自然:“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 以上说了这么多,是不是说要大家作诗都要用韵,不用韵就不是好诗呢?恰恰相反,我们是提倡推陈出新的,“处处拘泥格律,反而损害了词的意境,同时也降低了词的艺术性。

词律是为人服务的,我们不能反成为其奴隶而让思想内容去迁就格律。

” 只是要大家对“陈”有所了解,然后出“新”。

何况诗友们常常要做韵文,也有些朋友喜欢依旧格律做诗词,这时候可以格律从旧,保留旧格律的合理部分,如粘、对、韵等,而在读音上却完全从今。

实际上,我们在读古代诗词时已经这样做了。

像“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斜”,除了古文研究者外,还有谁念“xia”呢? 今韵中,现在成系统的有多种,推荐大家用《中华新韵》的新诗韵,包括一麻、二波、三歌等共18部,每一韵又分阴平、阳平、上、去四种声调,这是根据普通话的语音规定的,用它押韵,自然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另外,戏曲中惯用的十三辙也是不错的。

熟悉今韵,活用格律,用今音作新体韵文,是一定会出佳作的。

有些诗友认为写古体诗特别是填词不用古韵就不是“词”,个人认为是不妥的。

宋词韵律宋词韵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压平声韵 压仄声韵 ○ ● ◎ △ ▲ 小重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明:又名《小冲山》、《小重 山令》,双调五十八字,前后阕 各四平韵,一韵到底。

踏莎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明:又名《踏雪行》, 双调五十八字,前后阕 各三仄韵,前后阕开始 两句例用对仗。

临江仙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古诗文中的方位词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诗是以语词作为媒介来表现思想感情的,是语言的艺术。

特别在古诗中,语言伴随着所表达的内容及其本身结构不同在不断发生变化,某些语词产生新的意义,表现出鲜明的社会色彩。

比如:方位词“东西南北中”出现在古诗词中,我们在理解它时,就不应简单化,仅从词的表意去理解,而要从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中,顾及其含义的丰富性,遴选出合理的解释来。

“西窗”,当然是靠西墙的窗。

但有了李商隐的那首“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的诗后,“西窗”的意义就延伸了,内涵更丰富了,“西窗”下就成了朋友促膝谈心、情侣剪烛夜话的场所;同样,有了秦桧夫妇“东窗”下密谋、害死爱国将领岳飞的故事以后,“东窗”,也就成了坏人做坏事的地方。

成语“东窗事发”就是这么来的。

日前,一位朋友在网上写了一首《南楼令》,其中有这两句:“无语入南楼,风平灯正柔”。

我给她的评语是:“词虽然好,但这个南楼用的不好!语言中的词是有变异性的,忧、思、悲、苦,一般是不用南楼的。

代表的是喜、笑、红、徵;西代表的是悲、哭、白、商!像你这首春怨词,应该用西楼,才有气氛!岂不闻“西北有高楼,有人楼上愁”,愁的人不一定在西北的高楼上,借语境来渲染罢了”。

她回复说:“这首词是和一位博友的韵,原词也用了西楼”。

说明她的博友还是知道方位词的用法的。

我为什么要举例“西北有高楼,有人楼上愁”,来点评朋友的这首词?这是因为“西北”这一意象介入了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整个社会的收入只有尽地力以待天时,这不得不使人们思考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的关系

因而到了汉代,就形成了系统的、非常严密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相通”的思想体系。

那时人们普遍地有这样一种观念:人的喜怒哀乐与色彩、方位、音律等具有相互对应的关系。

如在五情中,南代表喜;东代表怒;西代表悲;北代表恐;中代表思。

在五声中,南代表笑;东代表呼;西代表哭;北代表呻;中代表歌。

其它五色、五律都有相对应的喜怒哀乐。

朋友们读过这些古诗吗:“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

”《双白鹄》;“孤坟在西北”《孔融“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曹丕“杂诗”》;“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

《曹植“杂诗”》……这些诗中的“西北”,未必就在“西北”上,只不过诗人用这一方位名词构成诗中的意象,来渲染或表现萧条、冷落的气氛和忧伤悲哀的情绪

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其中“屋漏”二字历来被解释为屋子漏雨,实际不是这样的。

“屋漏”首先是一个名词,它是屋内西北角的特定名称。

《尔雅·释宫》:“西南隅谓之粤,西北隅谓之屋漏,东北隅谓之宦……”《辞源》修订本“屋漏”条的第一个义项是:“房子的西北角。

古人设床在屋的北窗旁,因西北角上开有天窗,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称屋漏。

这句诗以借代的修辞方式,举出室内的两个具体地方,“床头”和“屋漏”,代指整个屋子,是列举部分以代整体。

两句诗是说:整个屋子都没有干地方了,但还是雨脚如麻下个不停。

“屋漏”和“西北”是个等同词,诗人用“屋漏”来渲染整个屋子的漏雨,实际还是借“西北”这一方位词,来表达生活的凄苦和悲凉。

无独有偶,近日,本博和了朋友的一首七律,咏吟在大连游泳的戏作,题名:“海边游趣”:朝辞塞北向东堤,遥看空行过万溪。

老虎滩头鸥渐远,黄金海岸日沉迷。

将身跃进涨潮水,拍手呼朋踏浪栖。

游戏大连难相忘,梦中常笑到辽西。

有朋友问我:“大连在辽东半岛,先生怎么把它搬到辽西了?”我不觉抚掌大笑,欣赏朋友读诗的仔细。

我之所以在本诗最后三个字用“到辽西”,而不用“到辽东”?一是步韵合辙的需要,必须是“西”字,而不能有其它任何字来代替。

二是“西”这一方位词,就是上面说的内涵有思念、伤感的意思。

大连这么一个美丽的地方,而且在那儿玩得如此尽兴,想再去恐怕是十分困难的事了,惟有在梦中相会吧!梦中的笑在作者的身上实际比哭还难受。

这就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要写悲,偏写喜:离开了大连那块地方,再也见不到了,却偏偏说还有一个地方能见到,那就是梦中。

“西”,在这儿未必就是“辽西”能包容的了,它可以指整个辽河流域。

这不是本博的胡诌,更不是杜撰,是有本可查的。

《全唐诗》仅录其一首的诗人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 这首诗写一个妇女思念她出征辽西的丈夫,但不从正面写她是如何思念,而是经过巧妙的艺术构思,写她梦中去辽西和征夫相会。

但天明莺啼,将好梦惊醒,于是要赶去树上黄莺,“莫教枝上啼”。

诗中的“辽西”,也是取其方位词延伸的内涵,是不是“辽西”这个地方,那是不一定的。

因为唐朝人打仗远远打到辽东去了,历史上不是有薛仁贵征东吗?他直征战到高丽,那就是今日的朝鲜了。

可怜深闺梦里人,思念还是辽西骨!

带“韵”的诗词

带“韵”的诗词有: 1、李煜 《菩萨蛮》 铜簧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

2、白居易 《清明日观妓舞听客诗》 看舞颜如玉,听诗韵似金。

3、杜牧 《池州送孟迟先辈》 历阳裴太守,襟韵苦超越。

4、武元衡 《八月十五酬从兄常望月有怀》 寒光生露草,夕韵出风篁。

5、刘禹锡 《百花行》 繁紫韵松竹,远黄绕篱落。

6、白居易 《题遗爱寺前溪松》 笔写形难似,琴偷韵易迷。

7、刘禹锡 《窦夔州见寄寒食日忆故姬小红吹笙,因和之》 鸾声窈眇管参差,清韵初调众乐随。

8、李世民 《元日》 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9、白居易 《和梦游春诗一百韵》 吟君七十韵,是我心所蓄。

10、许浑 《溪亭二首》 茶香秋梦后,松韵晚吟时。

11、韩愈 《谢自然诗》 如聆笙竽韵,来自冥冥天。

12、白居易 《酬皇甫郎中对新菊花见忆》 爱菊高人吟逸韵,悲秋病客感衰怀。

13、鱼玄机 《早秋》 凉风惊绿树,清韵入朱弦。

14、杜牧 《感怀诗一首(时沧州用兵)》 聊书感怀韵,焚之遗贾生。

15、李群玉 《辱绵州于中丞书信》 风标想见瑶台鹤,诗韵如闻渌水琴。

16、裴夷直 《和邢郎中病中重阳强游乐游原》 何必销忧凭外物,只将清韵敌春醪。

17、柳宗元 《酬韶州裴曹长使君寄道州吕八大使因以见示二十韵一首》 月光摇浅濑,风韵碎枯菅。

18、和凝 《宫词百首》 金鸾双立紫檀槽,暖殿无风韵自高。

19、李世民 《饮马长城窟行》 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20、李世民 《帝京篇十首》 急管韵朱弦,清歌凝白雪。

21、钱起 《片玉篇》 独使虹光天子识,不将清韵世人知。

22、鱼玄机 《春情寄子安》 冰销远涧怜清韵,雪远寒峰想玉姿。

23、司空图 《漫题三首》 率怕人言谨,闲宜酒韵高。

24、陆龟蒙 《奉和袭美公斋四咏次韵·小松》 奇当虎头笔,韵叶通明性。

25、李峤 《和同府李祭酒休沐田居》 胜情狎兰杜,雅韵锵金玉。

26、顾甄远 《惆怅诗九首》 愁遇人间好风景,焦桐韵满华堂静。

27、刘得仁 《赋得听松声》 庭际微风动,高松韵自生。

28、孙鲂 《题梅岭泉》 聊书四十韵,甘责未精专。

29、杨衡 《冬夜举公房送崔秀才归南阳》 灯白霜气冷,室虚松韵深。

30、李世民 《春日玄武门宴群臣》 清尊浮绿醑,雅曲韵朱弦。

31、李白 《春日归山,寄孟浩然》 愧非流水韵,叨入伯牙弦。

32、王勃 《杂曲歌辞·杂曲》 歌齐曲韵,舞乱行分。

33、崔道融 《梅花》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34、武元衡 《酬谈校书长安秋夜对月寄诸故旧》 蓬山高价传新韵,槐市芳年挹盛名。

35、杨巨源 《题表丈三大夫书斋》 诗题三百首,高韵照春霞。

36、方干 《除夜》 晓韵侵春角,寒光隔岁灯。

37、皮日休 《太湖诗·孤园寺(梁散骑常侍吴猛宅)》 磬韵醒闲心,茶香凝皓齿。

38、徐氏 《题彭州阳平化》 晚寻水涧听松韵,夜上星坛看月明。

39、李端 《晚春过夏侯校书值其沉醉戏赠》 阮籍供琴韵,陶潜馀秫田。

40、沈亚之 《村居》 月上蝉韵残,梧桐阴绕地。

41、张仲素 《上元日听太清宫步虚》 灵歌宾紫府,雅韵出层城。

42、张南史 《竹》 天风乍起争韵,池水相涵更绿。

43、韦庄 《三用韵》 笛声随晚吹,松韵激遥砧。

44、郑南金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日字》 风起韵虞弦,云开吐尧日。

45、司空图 《杏花》 诗家偏为此伤情,品韵由来莫与争。

46、孙光宪 《更漏子》 求君心,风韵别,浑似一团烟月。

47、陆龟蒙 《袭美先辈以龟蒙所献五百言既蒙见和复示荣唱…用伸酬谢》 抗韵吟比雅,覃思念棿摛。

48、薛能 《杂曲歌辞·升平乐》 佩响交成韵,帘阴暖带纹。

49、张说 《春晚侍宴丽正殿探得开字》 字如龙负出,韵是凤衔来。

50、柳宗元 《弘农公以硕德伟材屈于诬枉左官…谨献诗五十韵以毕微志》 茂功期舜禹,高韵状羲黄。

51、无可 《奉和裴舍人春日杜城旧事》 春来诗更苦,松韵亦含凄。

52、耿湋 《元日早朝》 远珂时接韵,攒炬偶成花。

53、骆宾王 《寓居洛滨对雪忆谢二(一作洛滨对雪忆谢二兄弟)》 积彩明书幌,流韵绕琴台。

54、李百药 《火凤词二首》 娇嚬眉际敛,逸韵口中香。

55、陈昌言 《白日丽江皋(一作鲍溶诗)》 何年谢公赏,遗韵在江皋。

56、李百药 《奉和正日临朝应诏》 献寿符万岁,移风韵九成。

57、王绩 《山夜调琴》 从来山水韵,不使俗人闻。

58、司马逸客 《雅琴篇》 愿持东武宫商韵,长奉南熏亿万年。

59、吕温 《奉和张舍人阁中直夜思闻雅琴因书事通简僚友》 忆尔山水韵,起予仁智心。

60、李乂 《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风泉韵绕幽林竹,雨霰光摇杂树花。

61、储光羲 《贻阎处士防卜居终南》 石门动高韵,草堂新著书。

62、羊士谔 《酬卢司门晚夏过永宁里弊居林亭见寄》 幽亭来北户,高韵得南金。

63、韩仲宣 《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得花字)》 云浮宝马,水韵香车。

64、吕温 《奉和李相公早朝于中书候传点偶书所怀奉呈门下…郑相公》 雅韵人间满,多惭窃和难。

65、独孤及 《送陈兼应辟兼寄高适、贾至》 芳名动北步,逸韵凌南皮。

66、马戴 《宿翠微寺》 积翠含微月,遥泉韵细风。

67、刘孝孙 《咏笛》 凉秋夜笛鸣,流风韵九成。

68、钱起 《奉和杜相公移长兴宅,奉呈元相公》 兴来文雅振,清韵掷...

古代诗歌中的"韵"何意思

【进退格】 亦称"进退韵"。

诗韵术语。

邻韵通押特殊格式的一种。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有辘轳韵者,双出双入。

有进退韵者,一进一退。

"魏庆之《诗人玉屑》引《缃素杂记》说,唐代郑谷与僧齐己、黄损等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一曰进退。

"进退格是两韵间押,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韵,第四、第八则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寒"、"删"或"鱼"、"虞"等,一进一退,相间押韵,故称。

【辘轳格】 亦称"辘轳韵"。

诗韵术语。

与进退格同为用韵的一格。

辘轳韵者,双出双入。

即律诗第二、第四句用甲韵,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鱼"等,双出双入,此起彼落,有似辘轳,故称。

【葫芦格】 亦称"葫芦韵"。

诗韵术语。

与进退格同为用韵的一格。

葫芦韵者,先二后四。

如"东"、"冬"通押,先二韵"东",后四韵"冬"。

先小后大,有似葫芦,故称。

[/color]

诗词联需要振兴需要活跃!特抛砖引玉,欢迎您参与唱和无题七绝步韵...

在诗词之中,韵就是韵脚,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作押韵。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几乎没有不押韵的,即使是民 歌也会押韵。

一首诗有没有押韵,一般人都能觉察出来。

但是“什么是韵”,说起来就很复杂了。

在古代,对“韵”的理解非常复杂,但是现代汉语中出现了拼音 和字母,对于韵的概念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古代诗词中所谓“韵”,与现代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大致相同。

在现代汉语拼音中,一个汉字一般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构成,如“工”字拼成 gong,其中g是声母,ong是韵母。

要注意:声母总是在前面,韵母总是在 后面。

再看“冬”,“同”, “聪”等字的拼音,会发现它们的韵母都是ong,所以,将它们称为同韵字。

汉字一字一音,每个音隶属于不同的韵,即现代汉语拼音中所说的韵母。

同韵母的字在一首诗词中被用于一部分句子的末尾,就叫“押韵”。

这样会使 诗歌具备节奏感和音乐感,读起来既顺耳又动听,借以增加诗词的艺术感染 力。

因押韵的字都在句子的末尾,所以又称其为“韵脚”。

古代诗词中写韵一词有何典故?

亭名。

据宋?洪朋《洪 龟父集》卷上,《宣和画谱》卷五记 载:唐大和年间,进士文萧娶仙女吴彩鸾为妻,客居钟陵。

文萧满腹经 纶,却拙于生计,家甚贫。

彩鸾乃每日以小楷写孙缅(唐韵》一部,售以 换钱,维持全家生活,后人于其故地 建“写韵亭”,以志其事。

宋?洪朋 《写韵亭》:“文萧彩鸾不复返,至今 神界花冥冥。

”元?汪元量《豫草驿》:“绿波淼淼投书渚,翠行森森写 韵轩。

诗词中的押韵怎么理解?

任何文学体裁都是有其特点以及写作规范的,中国的古代文学更是如此。

例如骈文、赋或者科举中的八股文、应试诗等等,都有它们各自的写作规范和要求。

这里宋词不谈,作为诗,包括古体诗以及近体诗,虽然其中也有详细的分类,但是总体上而言,诗(这里特指古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现代的自由体诗、散文诗除外!)最基本的、共同的写作规范就是押韵。

不同类型的诗可能押韵的要求不一样,但是都是必须押韵的。

有人可能说,未必古诗都押韵吧,《诗经》里面的诗就没有押韵!《诗经》里面的诗当然也是押韵的,现在觉得不押韵,那是因为文字的发音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无法复原了。

有人可能说,我写诗就是不按照格律,不想押韵,否则会干扰我的表达。

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原因很多。

我只说一个,写诗不押韵,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好像一个足球运动员跟裁判说:你不能判我越位,因为会影响我进球的!我想谁要是真的这么说,可能会被裁判红牌罚下场的,因为他不认同这项运动的共同规则,那么就无法和其他人一起参与了。

诗,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是有它的写作规范的,如果不按照这个规范进行诗的创作,那么你创作出来的就不是诗。

虽然在古代诗人的作品中也有偶尔变通的地方,甚至个别大家也曾经出现过格律上的错误,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古代诗人都是严格按照诗的写作规范进行创作的。

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诗人以及他们遗留下来的作品都是数量极大的,除了他们那个时代没有的事物之外,我相信现代人能够从古代诗词中找到针对任何一种自然风貌、人情世故、心绪愁肠等等的描述。

问题在于用同样的写作规范,前人可以写尽人间事物,我们却说不行了,“这样会干扰我的表达”,那么这是写作规范的原因还是我们自己的原因呢? 诗歌作为一种脍炙人口的艺术形式,那么就有它自己的艺术美。

个人认为,诗歌的艺术美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

1、文字美,诗词通过文字表达作者的思想,如何用准确、生动的字词表达出作者的意思,这是诗歌写作中最基本的功夫,也就是炼字、炼句,也是诗歌文字美的基本体现,杜甫《月》: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这里的“吐”、“明”,不但准确描述出了当时的景物,深深体会一下,就可以领悟到“吐”、“明”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无比生动,真是炼字之及至,千古之绝唱; 2、意境美,诗歌的意境也是诗歌的内涵所在,一首好诗所表达的意境不但明确、深邃而且使读者可以回味无穷,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

3、音律美,诗也被称作诗歌,可见诗与歌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我们知道在古代的时候,有不少诗可以用于吟唱的,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所做的《秦王破阵乐》就是在当时的大型典礼上用于歌唱的。

汉高祖刘邦在乡宴中即兴击筑而唱的《大风歌》,项羽在垓下被围时所唱的《垓下歌》也是如此,当然并不是每首诗歌都适合于唱的。

我们还必须注意到一点,诗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读的,古人称作“吟诗”。

很多古代俗语中“诗”都是和“吟”这个动词联系在一起的,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吟诗作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诗歌为什么要读出来?这就是因为诗歌本身的音律美,特别是格律诗,不发声是体会不出来的,所以我建议各位作者在创作诗词的时候一定要读,同时在鉴赏他人的作品时也要读,否则诗词的美平白失去了三分之一。

诗词为什么要押韵呢?因为押韵的文字不但顺口易记,而且好听!举一个现代口语中的例子,一个新员工刚到公司和老员工打招呼,可以说“我是新来的,请多多关照”,也可以说“新来乍到,请多多关照”,两种表达的意思都是一样的,但是明显后者说起来更加顺口,听起来也舒服。

用韵(押韵)的文章一般称作韵语。

其实也不仅仅诗词要用韵,有很多文学创作形式都是用韵的。

古代文献中很多都是用韵的,全部用韵的如《老子》;部分用韵的如《庄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后代的《汤头歌诀》,以及古代政府的很多告示,古代的格言“嘉言”,古代的兵书如《三略》、《六韬》、古代的医术如《灵枢》、《素问》等等也都是用韵的。

熟悉古代文学的同修应该知道,其实在古代韵语是非常发达的,也是很占优势的表达形式。

不仅仅是这些古代典籍,即使是民间的民谣、谚语、民歌以及各种地方戏曲的唱词也都是或多或少的用韵的。

有人可能说,我还是不知道用韵有什么好处!大家应该知道,强调音律美的艺术形式,诸如诗、词、戏曲的唱词、歌曲的歌词(部分)之所以都用韵,那么只能说明用韵能够加强这些艺术形式的音律美。

其实,所谓自由体诗(现代诗)也是需要用韵的,很多现代歌曲的歌词也是用韵的(歌曲毕竟不是诗词,所以大部分不是全部用韵的,但是都有用韵的成分在),当然这些现代的作品用的不可能是古韵,而是现代的韵。

最根本还是:诗歌都是要押韵的,不押韵的不是诗。

入门从严,俗话也说“严师出高徒”。

现代的大陆华人中,一般而言,语文根底,特别是古文修养一般都是比较差的。

加之现代的“普通话”与《平水韵》、《词韵简编》等的语音差之甚远了,一个人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