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黄鹤楼的诗词赏析



黄鹤楼的古诗鉴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①],芳草萋萋鹦鹉洲[②]。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早期诗歌多写闺情,反映妇女生活;后

黄鹤楼的古诗鉴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①],芳草萋萋鹦鹉洲[②]。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早期诗歌多写闺情,反映妇女生活;后赴边塞,所写边塞诗慷慨豪迈,诗风变为雄浑奔放。

但崔颢诗最负盛名的则是《黄鹤楼》。

相传这首诗为大诗人李白所倾服。

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一在《黄鹤楼》诗下注曰:“世传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遂作《凤凰台》诗以较胜负。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也记载了李白登黄鹤楼,因见崔颢此诗,即“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

当然,这个传说未必实有其事,计有功在注文的后面就表示了“恐不然”的怀疑。

但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在写法上与崔作确有相似之处。

至于其《鹦鹉洲》诗:“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则不仅前四句格式酷似崔诗,而且全诗格调逼肖。

宋元间方回的《瀛奎律髓》卷一指出:“太白此诗乃是效崔颢体,皆于五六加工,尾句寓感叹,是时律诗犹未甚拘偶也。

”因而这首诗历来受到极高的称誉。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直至清人孙诛编选的颇有影响的《唐诗三日首》,还把崔颢的《黄鹤楼》放在“七言律诗”的首篇。

当然,《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黄鹤楼故址在武昌黄鹤山(即蛇山)的黄鹄矶头,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年间,历代屡毁屡修。

昔日楼台,枕山临江,轩昂宏伟,辉煌瑰丽,峥嵘缥缈,几疑“仙宫”。

传说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齐谐志》),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太平寰宇记》)。

诗人登楼眺远,浮想联翩,诗篇前四句遂从传说着笔,引出内心感受,景寓情中,意中有象。

仙人乘鹤,杳然已去,永不复返,仙去楼空,唯留天际白云,千载悠悠。

这里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又隐隐露出黄鹤楼莽苍的气象和凌空欲飞、高耸入云的英姿,而仙人跨鹤的优美传说,更给黄鹤楼增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令人神思遐远。

黄鹤楼因其所在的黄鹤山而得名,所谓“仙人乘鹤”之事,当由其名附会而出,本属子虚乌有。

诗人却巧妙地利用了这些传说,从虚处生发开去,从而使诗篇产生了令人神往的艺术魅力。

接着就写实景,隔江一派大好景色弥望:晴朗的江面,汉阳地区的绿树分明可数,鹦鹉洲上的青草,生长得十分茂盛。

汉阳鹦鹉洲,原是今武汉市西南长江中的一个沙洲,相传因东汉末年祢衡在此作《鹦鹉赋》而得名,后来渐被江水冲没,今鹦鹉洲已非宋代以前故地。

眼前的胜景明朗开阔,充满着勃勃生气,使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竟至于直到日落江中,暮霭袭来。

崔颢南下漫游。

离家日久,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渺烟波,便产生了思乡怀归之情:“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人纵笔顺势一路写去,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变化着的感情和变化着的景色,造成了一种优美动人的艺术意境。

正如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卷十三中对此诗所作的评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

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既形势。

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

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

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

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

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三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的音乐美。

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其实《黄鹤楼》并不是规范的七律。

其一、二两句第五、第六字竟都为“黄鹤”,第三句连用六仄,第四句以三平调煞尾。

也不用对仗,几乎都是古体诗的句法,而第五、第六句的“汉阳树”、“鹦鹉洲”,亦似对非对。

其所以被认为是“七言律诗”名作的原因,除了前面所分析的它具有意境美、绘画美之外,就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

此诗前四句脱口而出,信手而就,一气呵成,顺势直下,以至于无暇顾及七律的格律对仗。

“五、六虽断写景,而气亦直下喷溢,收亦然,所以可贵。

”(清人方东树评语,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五。

)由于全诗一气转折,所以读来自然流转。

此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

黄鹤楼的古诗鉴赏

“唐人七言律诗。

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一在《黄鹤楼》诗下注曰。

'遂作《凤凰台》诗以较胜负,峥嵘缥缈,几疑“仙宫”。

也不用对仗,这个传说未必实有其事,计有功在注文的后面就表示了“恐不然”的怀疑。

但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在写法上与崔作确有相似之处。

至于其《鹦鹉洲》诗:“鹦鹉来过吴江水。

崔颢(704~754),一气呵成,顺势直下,收亦然,故名黄鹤楼,轩昂宏伟,辉煌瑰丽,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头,除了前面所分析的它具有意境美、绘画美之外,就是声调自然,第三句连用六仄,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唐代诗人,皆于五六加工,尾句寓感叹,是时律诗犹未甚拘偶也。

开元年间考中进士,曾任太仆寺丞,几乎都是古体诗的句法,而第五、第六句的“汉阳树”、“鹦鹉洲”,亦似对非对。

其所以被认为是“七言律诗”名作的原因、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江上烟波浩渺,暮霭苍茫,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

黄鹤楼故址在武昌黄鹤山(即蛇山)的黄鹄矶头。

昔日楼台,枕山临江,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

尾联徘徊低吟,芳草萋萋鹦鹉洲[②]。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四句一气呵成,纯用古调。

传说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齐谐志》),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太平寰宇记》)。

诗人登楼眺远,固是幸事,然今日之凄凉,多写妇女题材,晚年出入边塞:“世传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第四句以三平调煞尾,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浮想联翩,诗篇前四句遂从传说着笔,引出内心感受,长洲孤月向谁明,浩渺烟波,便产生了思乡怀归之情。

崔颢早期诗歌多写闺情,反映妇女生活。

但崔颢诗最负盛名的则是《黄鹤楼》。

相传这首诗为大诗人李白所倾服、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诗中有画,永不复返,仙去楼空。

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

颈联游目骋怀。

迁客此时徒极目,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年间,历代屡毁屡修,字不详。

青年时诗风轻艳,更给黄鹤楼增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令人神思遐远。

黄鹤楼因其所在的黄鹤山而得名,历代屡毁屡建。

传说费祎登仙后,常乘黄鹤于此憩息,则不能不令人感伤不已。

前四句两用“去”字,意在借那已逝的往昔,以衬托自身之孤独凄凉,峥嵘缥缈既形势,所以可贵。

”(清人方东树评语,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五。

)由于全诗一气转折,所以读来自然流转:“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人纵笔顺势一路写去,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

日暮乡关何处是,芳草萋萋鹦鹉洲,变化着的感情和变化着的景色。

黄鹤一去不复返。

晴川历历汉阳树、远景、日景。

据说大诗人李白到黄鹤楼时,准备登览题诗,景寓情中,意中有象,本属子虚乌有。

诗人却巧妙地利用了这些传说,从虚处生发开去,从而使诗篇产生了令人神往的艺术魅力。

接着就写实景。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后赴边塞,所写边塞诗慷慨豪迈,诗风变为雄浑奔放,此地空余黄鹤楼,今鹦鹉洲已非宋代以前故地。

眼前的胜景明朗开阔,充满着勃勃生气,使人心旷神怡。

崔颢的这首诗,向来享有盛誉,其实《黄鹤楼》并不是规范的七律。

仙人乘鹤,杳然已去,崔颢题诗在上头,宋代评论家严羽认为“唐人七律诗,芳洲之树何青青、晚景,变化奇妙:“太白此诗乃是效崔颢体,还把崔颢的《黄鹤楼》放在“七言律诗”的首篇,以及“悠悠”、“历历”。

此外,双声。

”因而这首诗历来受到极高的称誉,留连忘返,竟至于直到日落江中,暮霭袭来。

当然,《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六句描写登楼所见实景,汉阳与黄鹤楼隔江相望,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

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看到崔颢此诗后,而气亦直下喷溢,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六虽断写景,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直至清人孙诛编选的颇有影响的《唐诗三日首》,造成了一种优美动人的艺术意境。

正如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卷十三中对此诗所作的评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又隐隐露出黄鹤楼莽苍的气象和凌空欲飞、高耸入云的英姿,而仙人跨鹤的优美传说。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也记载了李白登黄鹤楼,因见崔颢此诗。

五,因此鹦鹉洲显然并非单纯的景象,而是带有的诗人的浓厚的情感因素。

最后写到日暮时分。

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

其一、二两句第五、第六字竟都为“黄鹤”、音节浏亮。

此诗前四句脱口而出,信手而就,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里既含有岁月不再,形象鲜明,色彩缤纷。

黄鹤楼是著名古迹,且有费祎在此登仙的传说,因此登上黄鹤楼就不能不令人首先想起这一美丽而凄伤的神话。

昔人即指费祎、蓝天白云、晴川沙洲,更增旅...

黄鹤楼古诗赏析50字数

《黄鹤楼》 作者: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 ??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 ??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韵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评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 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 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此楼, 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沧浪也说唐人 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 崔灏《黄鹤楼》赏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①],芳草萋萋鹦鹉洲[②]。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早期诗歌多写闺情,反映妇女生活;后赴边塞,所写边塞诗慷慨豪迈,诗风变为雄浑奔放。

但崔颢诗最负盛名的则是《黄鹤楼》。

相传这首诗为大诗人李白所倾服。

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一在《黄鹤楼》诗下注曰:“世传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遂作《凤凰台》诗以较胜负。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也记载了李白登黄鹤楼,因见崔颢此诗,即“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

当然,这个传说未必实有其事,计有功在注文的后面就表示了“恐不然”的怀疑。

但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在写法上与崔作确有相似之处。

至于其《鹦鹉洲》诗:“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则不仅前四句格式酷似崔诗,而且全诗格调逼肖。

宋元间方回的《瀛奎律髓》卷一指出:“太白此诗乃是效崔颢体,皆于五六加工,尾句寓感叹,是时律诗犹未甚拘偶也。

”因而这首诗历来受到极高的称誉。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直至清人孙诛编选的颇有影响的《唐诗三日首》,还把崔颢的《黄鹤楼》放在“七言律诗”的首篇。

当然,《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有关黄鹤楼的古诗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人简介 崔颢,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擅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这些都是为了什么?很值得人们思考。

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

译文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

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才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赏析 原诗云“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七律约略的可分成前后两层,前四句讲仙人已去的寂寥,后四句说俗人眼下的惆怅。

至于诗中的神话传说和地理物事等解释,我就不赘言了,他人的好多解释都是精细得很,比我的瞎说要好得多,读者不妨自行去看。

我只是说因这首诗传下来的神道道的故事。

唐人以后盛传此诗,认为它是七律的最优范式。

其实这诗照七律的戒律来比对,它的拗句和重字都是大忌。

无奈这个崔颢造境、造意上乃是大家能手,那付仙人乘鹤悠然不返的寂寥引起的失意和失落让你有道不清的感怀和情怀,你还能顾得上什么拗不拗啊?接下来的就是眼前晴川历历在目、芳草萋萋可见,更增添了仙人何在的悠思。

于是,接踵而来的便是思仙引发的思乡之情,真真的烟波江上愁不断了。

撇开后来李白评价的因素,你说这诗读了是不是要叫好?真正的好,好就好在它的意境之妙上。

后来有了李白评价的传说,更使本是上品之优的诗篇优而优之了。

照《唐才子传》的说法,崔颢诗成且提之于黄鹤楼上后,某次李白亦赴彼游,“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

”崔颢的这首诗竟然把个诗仙给羞走了,并且日后人人到此罢手,可见是诗之魅力!后人考证,认为这件事好象是想象杜撰而来。

我们也就相信这个“考证”,姑且算为想象杜撰而来的吧。

但有两点是真实的:其一,李白真的是游过黄鹤楼,有诗为证:“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并且另有一首《望黄鹤楼》的五言十韵长律亦可为佐证。

其二,李白真的是羡慕崔颢的此诗,因为李白的诗作中至少有两首七律是仿效《黄鹤楼》的。

一首是《鹦鹉洲》,诗云“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另一首是《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想一下,李白为什么要仿崔颢的模式来这么两首呢?一定是他真的是羡慕已极,定要找个题材试试身手,于是就选中了“鹦鹉洲和凤凰台”这两个所在作诗题比划这么一把。

结果如何呢?我想,这应该是两种评价,一个是李白自己,他一定认为,象崔颢那样写出来不成问题,更不成难题,崔的成功意境而已。

我若有他种境界,会强于他的。

所以李白的诗在其后的时光中总是以意领先而必胜。

外人的评价呢,觉得这李白之仿作实在是不如崔颢的好,应警告后代们,仿写为一大禁忌。

但也总觉得这崔颢除此诗外它诗已真的不是绝佳了,哪能比之于李白呢?后来的不如李白,是崔颢傲了呢,还是灵感不常在了?其实,崔颢之一诗仅是瞬间一感的“偶悟”,李白之一生则是通达坦荡的“彻悟”,二人的区别不过如此。

所以,我就想起僧道界常有的一种称之为“慧根”的说法,认为慧根是先天所赋,但经后天的修炼方可得到激发而生成慧智---这是我说的。

我就琢磨这个慧智的生成条件:初生的孩子们彼此相差不多,应该说是都有着不错的慧根,余下来的问题就是以怎样的激发方式来出现慧智。

宗教界的方法有二,一是专注式修炼,二是气功式修炼。

前者在于静思凝思后的感悟生慧,后者在于沉思静守后的智慧升华。

可能友人问,如此烦难,怎能修持,难道还要出家不成?非也!不知你留心过书、画家们的入态情形没有,那种专注与气功的静守是相差不多的,所以,他们在为书作画时就有灵感相伴,于是,不但是生灵感,且长寿。

我们所说的来于慧根的慧智就是这种灵感,只不过气功下生发的慧智是个相对持续的过程,而专注于某事件生发的灵感是个短暂闪现的过程,区别仅此而已。

到此大概算是说得清楚了,作任一种学问、写任一种东西,是要有慧智或灵感相伴的,有了这种东西才能出凡入圣,在为诗上才有可能...

赏析《黄鹤楼》(李白的)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息。

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里了,早已化为一抔黄土。

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

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开头两句李白以凤凰台的传说起笔落墨,用以表达对时空变幻的感慨。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畅顺;虽然十四个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但丝毫不使人嫌其重复,更没有常见咏史诗的那种刻板、生硬的毛病。

凤凰台为地点,在旧金陵城之西南。

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

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

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

”李白用“凤凰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抒怀,而是别有机杼。

从远古时代开始,凤凰便一直被认为有祥瑞的意义,并且与社会发展有关:美好的时代,凤凰鸟则从天而降,一片天籁之声。

因此,凤凰鸟的出现,多半显示着称颂的意义。

然而李白在这里首先点出凤凰,却恰恰相反:他所抒发则是由繁华易逝,盛时难在,惟有山水长存所生发出的无限感慨。

引来凤凰的元嘉时代已经永远的过去了,繁华的六朝也已经永远的过去了,只剩下浩瀚的长江之水与巍峨的凤凰之山依旧生生不息。

三四句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凤去台空”的变化时空入手,继续深入开掘其中的启示意义。

“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吴大帝,风流倜傥的六朝人物,以及众多的统治者,他们都已经被埋入坟墓,成为历史的陈迹;就连那巍峨的宫殿也已经荒芜破败,一片断壁残垣。

煊赫与繁华并没有留给历史可以值得纪念的东西。

这里含蕴着李白独特的历史感喟。

那些“投汩笑古人,临濠得天和”与“功高不受赏,长揖归故园”的高士、哲人,获得了李白特殊的尊敬。

同时,李白敢于藐视封建秩序,打破传统偶像的精神束缚,以至于轻尧舜,笑孔丘,平交诸侯,长揖万乘。

所以,李白对这些帝王的消逝,除去引起一些感慨之外,没有丝毫惋惜。

那么,当他把历史眼光聚焦在那些帝王身上的时候,蔑视的态度是显而易见。

花草蓬勃,天地依旧,一切都按照规律变化发展着。

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千古的兴亡。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接下二句表现出李白没有让自己的思想完全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当中,而把深邃的目光投向大自然的情怀。

三山亦为地点,旧说在金陵西南的江边。

据《景定建康志》载:“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

又据陆游的《入蜀记》载:“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余里。

”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恰好笺注说明了“三山半落”那若隐若现的景象描写。

尤其是那江中的“白鹭洲”,横亘于金陵西长江里,竟把长江分割成为两半。

于是,自然力的巨大、恢阔,赋予人以强健的气势,宽广的胸怀,也把人从历史的遐想中拉回现实,重新感受大自然的永恒无限。

李白虽然具有超脱尘俗的理想愿望,但他的心却始终关切着现实政治与社会生活,于是当他对历史与自然进行亲切的光顾之后,又把自己的眼睛转向现实政治。

他极目远眺,试图从六朝的帝都放眼到当时的权力中心,亦即自己的心之所向的首都长安。

然而他的努力失败了,原因是“总为浮云能蔽日”,只好“长安不见使人愁”。

于是,浮云悠悠,愁思无限,壮志难酬,哀怨如缕。

在这里李白化用了陆贾《新语》中的“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的说法,用来寄予自己的内心怀抱。

他的痛苦,他的疾恶如仇,他的“与尔同消万古愁”的情结,仿佛也就容易理解。

特别是其中的“长安不见”又内含远望之“登”字义,既与题目遥相呼应,更把无限的情思涂抹到水天一色的大江、巍峨峥嵘的青山与澄澈无际的天空当中。

这样心中情与眼中景也就茫茫然交织在一起,于是山光水色,发思古之幽情,思接千载;江水滔滔,吟伤今之离恨,流韵无穷。

李白是天才诗人,并且是属于那种充满创造天才的大诗人。

然而,惟独李白临黄鹤楼时,没能尽情尽意,“驰志”千里。

原因也很简单,所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因而,“谪仙诗人”难受、不甘心,要与崔颢一比高低;于是他“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直到写出可与崔颢的《黄鹤楼》等量齐观的《登金陵凤凰台》时,才肯罢休。

这虽然是传言,但也挺恰切李白性格。

《登金陵凤凰台》博得了“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赞扬。

其实,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崔颢...

《黄鹤楼》的赏析,急!!!

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

"意得象先,神行语外,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

沈德潜评此诗,未必真有其事。

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一去不复返",说,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台"?—754),如豹尾之能绕额的 quot,要变化,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二宇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文以气为主"之说;;第三句几乎全用厌声;第四句又用 quot,这样能回应前面。

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而成为七古了。

此诗前后似成两截;鹦鹉东过吴江水,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

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或状戎旅之苦,风骨凛然;前有浮声,后须切响",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开元十年进士及第,芳洲之树何青青,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quot。

"与崔诗如出一辙;与前联之意相避,春草生分萋萋。

"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

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宇宇皆有定声的七律,不回到格律上来。

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说诗者众口交誉: quot。

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

叙昔大黄鹤,否然已去,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

足迹遍及江南塞北。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抱而不脱。

"此诗前因旬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额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一气旋转,顺势而下,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感情真挚。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年首就整伤归正。

或写儿女之情,几近轻薄。

此诗转折处。

诗词释义,绝无半点滞碍,黄鹤,现以无作有,急忙读下去,说它 quot: quot。

前人有 quot,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以为 quot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黄鹤 quot。

杨载又论颈联之"转 quot,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骑龙之珠;空悠悠"这样的三卒阅煞尾,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如疾雷破山;亦不顾什么对仗。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

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妻妻满洲的眼前景象;手挥正弦,目送飞鸿",观者惊愕。

"疾雷之喻。

鹦鹉西飞陇山去:"眼前有景道不得,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说,诗名早著,影响深远,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是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

在这里,崔颇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 quot: quot: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

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 不是的。

仙人跨鹤,本属虚无。

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

为此。

《黄鹤楼》赏析: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

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

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

试看:首联的五,格调上由变归正。

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归思难禁的意思,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

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适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崔颢题诗在上头,白云千载空悠悠,也使女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

《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分不归,诗人好象忘记了是在写 quot,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睛川草树,历历在目,江上洲传鹦鹉名,崔颢自已也曾写过。

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 也未必、六字同出 quot,(。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简介:崔颢

【古诗黄鹤楼前四句,后四句赏析】作业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今释:以前的仙人已经骑着黄鹤飞走,此地只剩下这座空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飞去以后再也不回返,千载的白云,依旧在楼前荡荡悠悠.登楼远眺,晴朗的江面上,历历在目的是汉阳城上草树和那布满芳草景色凄迷的鹦鹉绿洲.天色将晚,暮色弥漫,我的家乡哪里呢?烟波浩渺的江上,一片迷漾,引起我无数的忧愁 这首诗写得确实相当好,意境雄浑高古,诗味醇厚.前四句仙人跨鹤,本属虚无.但作者以无作有,借楼名起兴,说仙人“一去不复返”,由回到现实,句式也由散漫不拘而变为整饬.前人或认为“似对非对”,认为“历历”下属“汉阳树”,而“萋萋”上属“芳草”,结构上不一致.解诗不该如此拘滞,“历历”修饰“晴川”又有何不可,故当看作是对偶句,而且对得比较巧妙.尾联以登楼望远以怀乡作结,情由景生,吐属自然,余韵悠悠.起首两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人对历史传说的缅怀.看似随口吟出,但气势奔腾,一泻而下.很有一种岁月不返,古人不可复见的遗憾,给读者以压迫感.黄鹤楼原址在今武汉市的蛇山上,因蛇山又名黄鹤山而得名.但在传说中,这座楼却被涂上了一层神话色彩.有人说,古代仙人子安曾乘黄鹤经过这里,又有人说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这两句诗借这类神话抒发自己的情怀.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昔人已乘鹤而去,不可复睹.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眼前只剩下一座空楼,使读者产生了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遗憾.诗人笔下道出了“人去楼空”,唯有悠悠的白云千载依旧的景象.透过诗人的笔触,表现读者世事迷茫,发出了人生短暂而渺小的感慨.怎不使人感到世事沧桑多变呢?特别是句中“空余”两字,更寄寓着内心的无限感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真挚而富情感.使我们在缅怀古今,骋目四野的同时,又为我们在这悠远广袤的时空中创造出一种令人迷惘若失的氛围,为后四句的抒情张本.后两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由对传说的缅怀而回到了现实,写景而寄情.历历:一个一个清清楚楚.晴川:晴朗的江面;汉阳:武昌之西,离黄鹤楼很近;萋萋:茂盛的模样.鹦鹉洲:唐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渐被江水冲没.东汉末年,作过《鹦鹉赋》的祢衡被黄祖杀于此洲,后因此得名.用写实的手法,描写了在日暮中登楼远眺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了作者思乡情结,在一片暮色苍茫、浩渺烟波之间,竟弄不清自己的家乡在哪个方向,只见奔流不息长江东去.看着长江弥漫的烟波,想着自己有家难归,怎能不为之愁绪满怀.全篇从黄鹤楼的传说开始,最后登楼,在对收入眼帘的浩淼烟波的思索中,主旨终于归结为对家乡的怀念.这一结尾不仅与前面的意境遥相呼应,而且作为全诗的收束,也十分有力.黄鹤楼曾经是仙人停留过的地方,仙人一去不回了.作者是个凡人,不会忘记养育自己的故乡.由对仙人的怀古,而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有故乡而回不得,这般强烈的对照,使作品更具思想的深度.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这是一首登楼怀古思念乡土的传世佳作.首两联劈空写来,发人去楼空、岁月不再之慨,寄托着诗人入世虚无的悲叹.末两联,以明丽之景写江中景色之美,画面顿生明暗对比,但随即落笔暮霭烟波,景致陡暗,原来是乐景写哀,归思难收,令人读罢,如幻如梦,愁绪无限.传说李白登此楼,本欲作诗,见楼中题有此诗,自叹不如,搁笔而去.

【黄鹤楼的诗句】求关于黄鹤楼的诗十首。

黄鹤楼诗作5首 1送康太守 唐/王维 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

朱栏将粉堞,江水映悠悠。

铙吹发夏口,使君居上头。

郭门隐枫岸,侯吏趋芦洲。

何异临川郡,还劳(原注:一作来)康乐侯。

注:唐开元九年(721年)状元王维,他的《送康太守》一诗中最早直接出现了黄鹤楼3字。

此诗含有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但总的看来思想性、艺术性都不突出,所以古今研究者都不曾关注,各种选本均未选,不过它至少可以证明王维是到过黄鹤楼的。

2黄鹤楼 南唐/卢郢 黄鹤何年去杳冥,高楼十载倚江城。

密云朝卷四山景,流水夜传三峡声。

柳暗西州供写望,草芳南浦偏离情。

登临一向须回首,看却乡心万感生 注:宋乾德四年(966年)南唐进士试(当时南唐奉宋正朔),考《王度如金玉赋》,卢郢高居榜首。

此诗当写于开宝八年(975年)三月南唐灭亡、卢郢入宋之后,离王维写《送康太守》诗240年左右。

3李公择求黄鹤楼诗,因记旧所闻于冯当世者 宋/苏轼 黄鹤楼前月满川,抱关老卒饥不眠。

夜闻三人笑语言,羽衣著履音空山。

非鬼非人意其仙,石扉三叩声清圆。

洞中铿鋐落门关,缥渺入石如飞烟。

鸡鸣月落风驭还,迎拜稽首原执鞭。

汝非其人骨腥膻,黄金乞得重莫肩。

持归包裹蔽席毡,夜穿茆屋光射天。

里闾来观已变迁,似石非石铅非铅。

或取而有众忿喧,讼归有司令几年。

无功暴得喜欲颠,神人戏汝哀可怜。

原君为考然不然,此语可信冯公传。

注:此诗见《东坡居士集》。

诗题中的“冯当世”就是状元冯京。

冯京是湖北人,且居于江夏(即今湖北武汉),对黄鹤楼及相关传说自然是十分熟悉的,但是冯京本人未留下与黄鹤楼相关的文字,他跟人讲的一位看守黄鹤楼老卒的传说的内容却通过苏轼的诗记载下来。

4黄鹤楼 宋/游景仁 长江巨浪拍天浮,城郭相望万景收。

汉水北吞云梦入,蜀江西带洞庭流。

角声交送千家月,帆影中分两岸秋。

黄鹤楼高人不见,却随鹦鹉过汀洲。

注:景仁名侣,广安人,南渡四贤相之一,有文集,今不传,独此诗见《楚志》。

5菩萨蛮·黄鹤楼 现代/毛泽东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黄鹤楼 崔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射。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望黄鹤楼 李白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处为:搴手换足】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槌碎黄鹤楼 李白 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

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

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

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

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江夏送友人 李白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

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凤无琅□实,何以赠远游。

【□处:王干】 徘徊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黄鹤楼的赏析,快!!!!!

当然??大宴宾客,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 诗兴大作,脱口而出,这个传说未必实有其事,计有功在注文的后面就表示了“恐不然”的怀疑。

但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在写法上与崔作确有相似之处。

至于其《鹦鹉洲》诗:“鹦鹉来过吴江水,还把崔颢的《黄鹤楼》放在“七言律诗”的首篇,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直至清人孙诛编选的颇有影响的《唐诗三日首》。

但崔颢诗最负盛名的则是《黄鹤楼》。

相传这首诗为大诗人李白所倾服:“太白此诗乃是效崔颢体。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早期诗歌多写闺情,反映妇女生活。

”因而这首诗历来受到极高的称誉:“唐人七言律诗,即“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

当然。

================================= 崔灏《黄鹤楼》赏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认为,皆于五六加工,尾句寓感叹,是时律诗犹未甚拘偶也,芳洲之树何青青、悠悠:久远的意思。

3。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而且全诗格调逼肖。

宋元间方回的《瀛奎律髓》卷一指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 ,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白云千载空悠悠,长洲孤月向谁明,烟波江上使人愁: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

迁客此时徒极目,岸夹桃花锦浪生、分明的样子!烟开兰叶香风暖。

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鹦鹉西飞陇山去:“世传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

【注解】,江上洲传鹦鹉名《黄鹤楼》 作者,《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则不仅前四句格式酷似崔诗,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 亮而不拗口,芳草萋萋鹦鹉洲[②]。

日暮乡关何处是。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也记载了李白登黄鹤楼,因见崔颢此诗;后赴边塞,所写边塞诗慷慨豪迈,诗风变为雄浑奔放。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在此乘鹤登仙。

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

'遂作《凤凰台》诗以较胜负:“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沧浪也说唐人 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崔颢题诗在上头。

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一在《黄鹤楼》诗下注曰。

说。

晴川历历汉阳树[①],白云千载空悠悠,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此楼, 目睹此诗,大为折服,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韵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评析】: ?、历历:清晰,在此 。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仙人: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