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唐代的 汉服诗词



求古代诗歌里对汉服描写的句子,秦宫诗 唐 李贺 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楼头曲宴仙人语, 帐底吹笙香雾浓。人间酒暖春茫茫,花枝入帘白日长。 飞窗复道传筹饮,十夜铜盘腻烛黄。秃衿小袖调鹦鹉,

求古代诗歌里对汉服描写的句子,

秦宫诗 唐 李贺 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

楼头曲宴仙人语, 帐底吹笙香雾浓。

人间酒暖春茫茫,花枝入帘白日长。

飞窗复道传筹饮,十夜铜盘腻烛黄。

秃衿小袖调鹦鹉, 紫绣麻踏哮虎。

斫桂烧金待晓筵,白鹿青苏夜半煮。

桐英永巷骑新马,内屋深屏生色画。

开门烂用水衡钱。

这是李贺写汉代美少年秦宫的诗古代描写男子服饰的诗好象不多见。

和贾至散人早朝大明宫作 唐 王维 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本诗足见唐天子的服饰之华美以及大唐的气势。

陌 上 桑 汉乐府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 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鞒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这还有什么说的呢,相信这首诗大家都耳熟能详了。

丽 人 行 唐 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为荷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际稳称身。

诗圣描写杨氏姐妹游曲江池作。

虽含义多讽,但我们仍能看出唐代贵族的服饰是何等豪华。

永遇乐 【宋】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三五:指元宵节。

铺翠冠儿:饰有翠羽的女式帽子。

捻金雪柳:元宵节女子头上的装饰。

簇带:妆扮之意。

这首能看出宋代元宵风俗还有当时人们穿着的情况

欧阳修-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

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

易成伤。

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 这首词写歌女思念她的恋人.注意那个"梅妆" 梅妆: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作梅花妆,即在眉宇间画一朵梅花作为妆饰。

辛弃疾-汉宫春·立春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无端风雨,未肯收尽馀寒。

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

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

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

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 这首词用立春日特有物景和风俗,抒发时不待我的感慨,并通过象征隐喻,寄托故国之思。

春幡:古代立春那天女子剪彩纸为燕形戴在头上,以示迎春,叫春幡。

堆盘:古时立春日做五辛盘,用黄柑酿酒,称作洞庭春色。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 此词写别后故地重游,引起对恋人的无限怀念。

两重心字罗衣:沈雄《古今词话》谓为衣领屈曲如心字。

国风·邶风·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裹。

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 衣:外衣 裹:内衣 絺(吃):细葛布 绤(系):粗葛布 国风·鄘风·君子偕老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

委委佗佗,如山如河。

象服是宜。

子之不淑,云如之何? 玼兮玼兮,其之翟也。

鬒发如云,不屑髢也。

玉之瑱也,象之揥也。

扬且之晳也。

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瑳兮瑳兮,其之展也,蒙彼绉絺,是绁袢也。

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 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 借华丽衣饰讽刺卫宣公夫人(原为他儿媳)姜宣荒淫无耻。

副:用假发编成的髻,上缀珠玉 笄:簪 珈:玉饰 象服:镶嵌珠宝绣满彩色花纹的华丽礼服 翟:绣长尾野鸡图案的礼服 鬒:乌发如云 髢:假发 瑱:玉耳饰 揥:搔头簪子 展:象服内的红色绉纱礼服 绁袢:贴身内衣 羽林郎 汉辛延年 胡姬年十五。

春日独当垆。

长裾连理带。

广袖合欢襦。

头上蓝田玉。

耳后大秦珠。

两鬟何窈窕。

一世良所无。

一鬟五百万。

两鬟千万余。

孔雀东南飞 汉乐府 鸡鸣外欲曙 ,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 ,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 ,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 ,耳著明月当。

指如削葱根 ,口如含珠丹。

纤纤作细步 ,精妙世无双。

长裙连理带 ,广袖合欢襦。

吴文英-渡江云·西湖清明渐路入、仙坞迷津。

肠漫回,隔花时见、背面楚腰身。

--- 白居易 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

时世流行无远近, 腮不施朱面无粉。

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

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

圆鬟无鬓堆髻样, 斜红不晕赭面状。

昔闻被发伊川中,辛有见之知有戎。

元和妆梳君记取,髻堆面赭非华风。

不知道唐代妇女是否真这样打扮,这明显是不懂化妆只知道往脸上倾泻化妆品 缭绫-念女工之劳也 白居易 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

应似天台山上月明前, 四十五尺瀑布泉。

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

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

年中使宣口敕, 天上取样人间织。

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

有关描写汉服的诗句

【名称由来】从三皇五帝到明朝这一段时期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千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的服装,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

从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几千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

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的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是非常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

客观上的汉族人某些历史阶段的民族服装例如汉化旗装/旗袍/马褂等绝对不可以被称作“汉服”,因为它们与真正的汉服没有正常的演变衔接过程。

【基本特点】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

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

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

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

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

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

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

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男装的式“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传下来的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大带那种(秦汉服饰为代表),延续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蒙元、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

日本和服最常见的式样便是如此。

自隋唐开始盛行的圆领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续了唐、五代、宋、蒙元、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

宋太祖,明太祖所穿均是这个类型服饰。

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场合穿的服饰就是这种汉服的变种。

女装式样相对稍多些,但基本式样大体也只有两种: 大襟右衽交领这种(同样以秦汉服饰为代表)。

隋唐兴起的大襟低胸这种,同秦汉深衣不同的是服饰分为上衣下裳,不再像深衣那样衣裳连在一起。

这两种女服式样对宋明时期以及日本朝鲜的民族服饰(女服)影响非常大。

隋唐时期汉族妇女也穿过窄袖紧身翻领的胡服,但那些胡服基本是作为流行服饰来穿的(或者说是出于猎奇心理),并不是汉族传统民族服饰。

宋明时期汉族妇女也穿过一些别的式样,但影响并不广。

大家看到了秦汉唐宋明服饰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体部分相同。

西汉的深衣和明朝的汉服基本式样是相同的,只是在细枝末节上不同。

共性是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裹带。

其实象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裹带那种汉服在唐朝时期汉人依然在穿,不过在以长安为中心的北方以圆领为主,而在吴越地区则两者兼顾,宋明类似。

日本和服就是在飞鸟奈良时期(中国唐朝时期)引进汉人服饰发展成为今天的日本和服。

汉族服饰的风格是怎样的呢?如果我们把汉族同欧洲民族相比的话,我们会发觉二者在许多方面都呈现明显的不同。

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

汉族古代的袍服最能体现这一风格,这种袍服的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样,神采殊异,可塑性很强。

我们现在虽然不能见到这种服装的千姿百态的原型,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汉代的帛画和魏晋隋唐遗留下的一些人物画中窥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简单的汉装大衣附着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令人浮想联翩。

朴素平易的装束反而给他们增添了一种天然的风韵。

袍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安逸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 古汉服的鞋也是很讲究的,在传统绘画和戏曲中体现出,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

元代修《辽史》时,甚至专门为汉服开辟了一个“汉服”条。

了民族融合。

此后仅经过数十年时间,中原的鲜卑等各少数民族就基本上和汉族人民融为一体了。

汉服古风诗歌散文

我找的是描写汉服的古诗词,不知道可不可以秦宫诗 唐 李贺 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

楼头曲宴仙人语, 帐底吹笙香雾浓。

人间酒暖春茫茫,花枝入帘白日长。

飞窗复道传筹饮,十夜铜盘腻烛黄。

秃衿小袖调鹦鹉, 紫绣麻踏哮虎。

斫桂烧金待晓筵,白鹿青苏夜半煮。

桐英永巷骑新马,内屋深屏生色画。

开门烂用水衡钱。

这是李贺写汉代美少年秦宫的诗古代描写男子服饰的诗好象不多见。

和贾至散人早朝大明宫作 唐 王维 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本诗足见唐天子的服饰之华美以及大唐的气势。

陌 上 桑 汉乐府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 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鞒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这还有什么说的呢,相信这首诗大家都耳熟能详了。

丽 人 行 唐 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为荷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际稳称身。

诗圣描写杨氏姐妹游曲江池作。

虽含义多讽,但我们仍能看出唐代贵族的服饰是何等豪华。

永遇乐 【宋】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三五:指元宵节。

铺翠冠儿:饰有翠羽的女式帽子。

捻金雪柳:元宵节女子头上的装饰。

簇带:妆扮之意。

这首能看出宋代元宵风俗还有当时人们穿着的情况。

欧阳修-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

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

易成伤。

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 这首词写歌女思念她的恋人.注意那个"梅妆" 梅妆: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作梅花妆,即在眉宇间画一朵梅花作为妆饰。

辛弃疾-汉宫春·立春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无端风雨,未肯收尽馀寒。

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

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

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

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 这首词用立春日特有物景和风俗,抒发时不待我的感慨,并通过象征隐喻,寄托故国之思。

春幡:古代立春那天女子剪彩纸为燕形戴在头上,以示迎春,叫春幡。

堆盘:古时立春日做五辛盘,用黄柑酿酒,称作洞庭春色。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 此词写别后故地重游,引起对恋人的无限怀念。

两重心字罗衣:沈雄《古今词话》谓为衣领屈曲如心字。

国风·邶风·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裹。

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 衣:外衣 裹:内衣 絺(吃):细葛布 绤(系):粗葛布 国风·鄘风·君子偕老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

委委佗佗,如山如河。

象服是宜。

子之不淑,云如之何? 玼兮玼兮,其之翟也。

鬒发如云,不屑髢也。

玉之瑱也,象之揥也。

扬且之晳也。

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瑳兮瑳兮,其之展也,蒙彼绉絺,是绁袢也。

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 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唐朝服饰的唐代女服

唐制规定,女服分为四种即朝服、公服、祭服和常服,前三种为后妃命妇于朝会、祭祀等正式场合穿着的大、小礼服,后者为日常穿着的衣服。

唐代女子常服的上身是襦、衫,下身束裙,肩上加有披帛。

衫为单衣,襦有夹有絮,仅短至腰部,裙子长而多幅;还有袄、半臂、缦衫等,与衫、襦、裙配套穿着。

唐代女装的基本穿着是三件套:裙、衫、帔。

唐朝服饰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传统汉服装束。

唐女襦裙装在接受外来服饰影响下,取其神而保留了自我的原形,于是襦裙装成为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而又动人的一种配套装束了。

襦,一般只长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点。

与此相近的衫,却长至胯或更长。

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个阶层的常服。

元稹诗句“藕丝衫子藕丝裙”,张佑诗句“鸳鸯绣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欧阳炯诗句“红袖女郎相引去”。

从这些诗句看,唐代女子着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欢红,浅红或淡赭,浅绿等色,并加上“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的金银彩绣为饰,外观更是美不可言。

襦的领口常有变化,襦衫领型有:圆领、方领、直领和鸡心领等。

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

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

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罗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

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

当时,唐朝半露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盛唐时代有袒领,即领口开得很低,早期只在宫廷嫔妃、歌舞伎者间流行,后来连豪门贵妇也予以垂青,从唐墓门石刻画和大量陶制女俑来看,袒领流行开来,或许已经遍及黎庶,因而当时艺术形象中出现的袒领女装形象为数实在不少。

裙,唐代妇女下裳为裙。

这是当时女子非常重视的下裳形式

制裙面料多为丝织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

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仅着抹胸,外披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

如周昉《簪花仕女图》,以及周濆“惯束罗衫半露胸”等诗、画即描绘这种装束,这是中国古代女装中最大胆的一种,足以想见当时思想开放的程度。

唐代裙的质料、色彩和样式均大大超过前代,可谓群芳争艳,瑰丽多姿。

如唐诗中所涉及的诸多裙式有:“上仙初着翠霞裙”,“荷叶罗裙一色裁”、“两人抬起隐花裙”、“竹叶裙”、“碧纱裙”、“新换霓裳月色裙”等。

这种上衣下裙的“唐装”,是对前代服装的继承、发展和完善。

从整体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长曳地,使体态显得苗条和修长。

唐朝服饰唐朝还流行女子穿“胡服”。

“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装。

腰带形式也深受胡服影响。

在此以前,人们的腰饰是以金银铜铁,这时候流行系“蹀躞带”,带上有金饰,并扣有短而小的小带以作系物之用。

这种腰带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后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

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

中晚唐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

襦裙-基础概要襦裙服是汉族女子服饰中非常基础的一种款式,即女子上穿短襦,下着长裙(俗称上衣下裳)的传统装束。

唐女的襦裙装在盛世的影响下充分发展,加半臂,佩披帛,于是襦裙装成为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而又动人的一种配套装束了。

(一)襦:即上衣,一般只长到腰,很短,及腰处通常被收扎在裙线下。

外面可加套“半臂”、“背心”,甚至更长的“褙子”。

唐女的襦、褙等上衣是各个阶层的常服。

元稹诗句“藕丝衫子藕丝裙”,张佑诗句“鸳鸯绣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欧阳炯诗句“红袖女郎相引去”。

从这些诗句看,唐代女子着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欢红,浅红或淡赭,浅绿等色,并加上“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的金银彩绣为饰,外观更是美不可言。

襦的领口又分为“交领”与“对襟”。

交领襦衣领口似“y”字形,右襟在内,左襟在外,且左襟于右腰处收紧。

对襟襦衣则左右对称,于腰部正中收束,中间空档处露出里面的交领里衣或者诃子(即抹胸)。

襦衣外面套的半臂与褙子等的领口大多属于对襟。

襦的袖口又分为“窄袖”与“宽袖”。

民间下层妇女多为窄袖,与现代无异;上层贵仕则是方便的窄袖与华丽飘逸的宽袖并存。

(二)裙:妇女下裳为裙。

制裙面料多为丝织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

唐代裙的质料、色彩和样式均大大超过前代,可谓群芳争艳,瑰丽多姿。

如唐诗中所涉及的诸多裙式有:“上仙初着翠霞裙”,“荷叶罗裙一色裁”、“两人抬起隐花裙”、“竹叶裙”、“碧纱裙”、“新换霓裳月色裙”等。

唐代裙色多彩,可以尽如人...

汉服怎样描写????????急急急急!!!

汉服展示解说词泱泱中华,炎黄贵胄,典章礼仪,广筑金瓯。

垂拱八方,德披九州。

华服炫目,道统长留。

五千年的文明,孕育出了炫目的历史,精美的汉服,更是我历史长河中一朵奇葩。

首先展示的是女子深衣。

女子深衣多为曲裾,衣裾由下至上弯曲缠绕,盛行于先秦、两汉时期。

根据衣裾最下端高低的不同,又分为长曲和短曲。

女子着曲裾端庄而高贵。

相见时常行拜礼,右手压左手,合拢放胸前,微屈膝微低头。

接下来展示的是男子深衣。

男子深衣多分为直裾和曲裾。

曲裾为汉服中最具代表性的服饰,充分体现了华夏文明的刚强宏大,包容万物。

直裾上下连裳,便于行动,与曲裾相比更为方便。

男子对父辈长辈等行大礼,左手压右手,手藏于袖内,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

现在向大家走来的是女子襦裙。

分为交领襦裙,对襟襦裙,齐胸襦裙和半臂襦裙等。

其中对襟襦裙和齐胸襦裙兴盛于唐代,充分体现唐代女子的典雅与大气。

交领襦裙和半臂襦裙多为女子日常服饰,款式简洁,更显汉家女子娇美可人。

褙子。

相传始于唐,盛行于宋元,在明代被称为披风,宋代男女皆服。

褙子衣襟相对直立于胸前垂下,多为窄袖,衣长一般到大腿下或膝盖下,两侧开叉。

下面配有襦裙,是极为受欢迎的常服款式。

汉族女子娇俏柔媚,相见时常行较为柔媚的万福礼。

双手轻轻搭于左胯,右脚后支,缓慢屈膝并低头,口道万福。

袄裙,即明制襦裙。

襦在裙外,外衣多为收袖口的琵琶袖。

袄裙着身,女子的娇羞甜美在顷刻间散发。

汉服,是汉民族独特的服饰,是汉人的精神气节的凝集,是汉人思想智慧的结晶,它深深植根于汉民族光辉璀璨的历史文化中。

那峨冠博带的赫赫威仪,那云佩霓裳的翩翩神采,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豪。

...

求唐朝男女古装名称及服装图片,越多越好,还有唐代的头发八宝名...

由隋入唐,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到全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生产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等促使服饰空前繁荣,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而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 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

大唐二百余年的女子服饰形象,可主要分为襦裙服、男装、胡服三种配套服饰。

唐朝服饰由于唐朝采取开放政策,对西域、吐蕃的服饰兼收并蓄,因而“浑脱帽”、“时世妆”得以流行。

这就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

与前两次服饰大变革所不同的是,这一次的服饰大交流是由南北走向向东西方向流动。

冠服制度是封建社会权力等级的象征,作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精神支柱的儒学,则把恪守祖先成法作为忠孝之本,强调衣冠制度必须遵循古法,特别是作为大礼服的祭服和朝服,不能背弃先王遗制,故称法服;它具有很大的保守性和封闭性。

宫廷日常服装称为常服,常服具有时代的特征。

唐高祖李渊(公元618年至636年)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颁布新律令,即著名的“武德令”,其中包括服装的律令,计有天子之服十四、皇后之服三、皇太子之服六、太子妃之服三、群臣之服二十二、命妇之服六。

内容基本因袭隋朝旧制,天子的14种服装为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通天冠、缁布冠、武弁、弁服、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恰。

皇太子的六种服装有衮冕、远游冠、公服、乌纱帽、弁服、平巾帻。

群臣的22种服装有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平冕、爵冕、武弁、弁服、进贤冠、远游冠、法冠(獬豸冠)、高山冠(侧注冠)、委貌冠(与皮弁同制)、却非冠、平巾帻、黑介帻、介帻、平巾绿帻、具服(朝服)、从省服(公服)、婚服;皇后的三种服装有袆衣、鞠衣、钿钗襢衣;皇太子妃的三种服装有褕翟、鞠衣、钿钗礼衣。

唐朝服饰唐代服饰之所以绚丽多彩,有诸多因素,首先是在隋代奠定了基础。

隋王朝统治年代虽短,但丝织业有长足的发展。

文献中记隋炀帝“盛冠服以饰其奸”,他不仅使臣下嫔妃着华丽衣冠,甚至连出游运河时大船纤绳均传为丝绸所制,两岸树木以绿丝饰其柳,以彩丝绸扎其花,足以见丝绸产量之惊人。

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了周代逐步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

到了唐代,冠服制度发展到十分丰富完善,对后世与国外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唐代官吏服装大致可分两类,一类为祭祀与重大政事活动的服装(祭服或朝服);一类为比较普通的工作与社交活动的服装(公服或常服)。

凡是从祭的祭服和参加重大政事活动的朝服(又称具服)、制度与隋朝基本相同,而形式上比隋朝更富丽华美;一般场合所穿的公服(又称从省服)和平时燕居的生活服装常服(又称讌服),则吸收了南北朝以来在华夏地区已经流行的胡服、特别是西北鲜卑民族服装以及中亚地区国家服装的某些成分,使之与华夏传统服装相结合,创制了具有唐代特色的服装新形式。

其中像缺胯袍、〓裆、半臂、〓衣、大口裤等都是例子。

缺胯袍就是直裾,左右开衩式的长袍,又称四〓(音撰,衣缘也)衫,它可以和幞头、革带、长靿靴配套,成为唐代男子的主要服装形式。

唐代官服发展了古代深衣制的传统形式,于领座、袖口、衣裾边缘加贴边,衣服前后身都是直裁的,在前后襟下缘各用一整幅布横接成横襕,腰部用革带紧束,衣袖分直袖式和宽袖式两种,窄紧直袖的称为〓衣,《释名》说它“言袖夹直,形如沟也。

”这种款式便于活动。

宽袖大裾的款式则可表现潇洒华贵的风度,称圆领衫、袍,上自帝皇、下至厮役都可以穿。

幞头、圆领、革带、长靿靴配套的服式,一直流传到明代。

简言之,唐代百官常服(注:常服不可入祭礼与重大朝会)承袭前制,为圆领袍服,因前后襟下缘用一幅整布接成横襕,故称圆领襕袍。

初唐、盛唐时受胡族风尚影响流行窄紧直袖式样,中晚唐以来胡风,流行传统宽衣大袖。

与常服配套的首衣是幞头,足衣为乌皮六合靴,饰物有腰带、鱼(龟)袋等。

唐高祖曾规定大臣们的常服,亲王至三品用紫色大科(大团花)绫罗制作,腰带用玉带钩。

五品以上用朱色小科(小团花)绫罗制作,腰带用草金钩。

六品用黄色(柠檬黄)双钏(几何纹)绫制作,腰带用犀钩。

七品用绿色龟甲、双巨、十花(均为几何纹)绫制作,带为银銙(环扣)九品用青色丝布杂绫制 作,腰带用瑜石带钩。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627年至649年)时期,四方平定,国家昌盛,他提出偃武修文,提倡文治,赐大臣们进德冠,对百官常服的色彩又作了更细的规定。

据《新唐书·车服志》所记,三品以上袍衫紫色,束金玉带,十三銙(装于带上的悬挂鞢〓带的带具,兼装饰作用)。

四品袍深绯,金带十一銙。

五品袍浅绯,金带十銙。

六品袍深绿,银带九銙。

七品袍浅绿,银带九銙。

八品袍深青,九品袍浅青,瑜石带八銙。

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黄色,铜铁带七銙(总章元年又禁止流外官及庶人服黄,已见上述)。

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因怕八品袍服深青乱紫(古代用蓝靛多次浸染所得深青泛红色光,故怕与紫色相混),改...

关于唐朝服饰

一、唐代男子服饰 在延续传统的交领、对襟汉服的基础上,多了新的款式。

其一是幞头,其二是圆领窄袖袍衫。

唐时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

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

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

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

唐代官吏的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

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

从众多传世图画看来,这种圆领袍衫在非正式场合下流行一种“潇洒穿法”:不合颈下胸上的一段,让袍子前面的一层襟自然松开垂下,形成一个翻领的样子。

这也算向胡服中的翻领靠近,也确实达到了与胡服相仿的效果。

用今天的话说,大概就叫显得洋气。

翻领并非汉服的传统。

唐代是个多元文化共存的时代,当时的女性们不止自己引领国际时尚潮流,也善于从第三世界民族服装中汲取灵感。

那种曾广泛流行的翻领对襟,袖口有褶皱边的半臂,据说很可能起源于西域的音乐国度龟兹。

不过,圆领袍并不是田间日头的老百姓们的通用服装,更不是重大祭祀与重大政事活动时的服装。

半臂,又称半袖,是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而出的一种对襟(或套头)短外衣,它的特征是袖长及肘,身长及腰,通常套在衫襦之外。

在中国隋唐时期,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对襟的以小带子当胸结住。

流行于隋代宫廷内,先为宫中内官、女史所服,在初唐,半臂更为普及,不仅男、女都可以穿用,而且进入宫廷常服的行列,同时传至民间。

半臂的兴起颇为有趣。

它起源甚早,在三国时代,魏明帝曾穿薄绸半袖上衣上朝,结果被一位大臣质问,此种奇装缘自何礼法规章?可见短袖的款式初现时属于时尚界的非主流。

但随着时代的推进,到了隋唐盛世它人气直升。

唐代是古代中国的青春时期,是放荡内心恣意想象的年代,半臂便在此时扶摇直上,蔚然成风。

当然也不是百无禁忌。

比如太宗时的宰相房玄龄就认为半臂属“轻佻之服”,特地把不穿半臂写入家法。

说不定他家有追逐时髦的男女为此屁股上挨过板子呢。

但这只是部分现象,另一位名臣马周就巴巴地上疏,请求无论士庶,都可以在单衣外面穿半臂,认为这样的穿着很得体。

能够对一件服装提出不同意见,可见当时朝廷和男人们还是非常自信的,也不至于认为所谓的“服妖”会招致亡国——那是他们的先人和后人都很爱找的借口。

二、唐代女服 唐制规定,女服分为四种即朝服、公服、祭服和常服,前三种为后妃命妇于朝会、祭祀等正式场合穿着的大、小礼服,后者为日常穿着的衣服。

唐代女子常服的上身是襦、衫,下身束裙,肩上加有披帛。

衫为单衣,襦有夹有絮,仅短至腰部,裙子长而多幅;还有袄、半臂、缦衫等,与衫、襦、裙配套穿着。

唐代女装的基本穿着是三件套:裙、衫、帔。

唐朝服饰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传统汉服装束。

唐女襦裙装在接受外来服饰影响下,取其神而保留了自我的原形,于是襦裙装成为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而又动人的一种配套装束了。

襦,一般只长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点。

与此相近的衫,却长至胯或更长。

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个阶层的常服。

元稹诗句“藕丝衫子藕丝裙”,张佑诗句“鸳鸯绣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欧阳炯诗句“红袖女郎相引去”。

从这些诗句看,唐代女子着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欢红,浅红或淡赭,浅绿等色,并加上“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的金银彩绣为饰,外观更是美不可言。

襦的领口常有变化,襦衫领型有:圆领、方领、直领和鸡心领等。

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

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

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罗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

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

当时,唐朝半露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盛唐时代有袒领,即领口开得很低,早期只在宫廷嫔妃、歌舞伎者间流行,后来连豪门贵妇也予以垂青,从唐墓门石刻画和大量陶制女俑来看,袒领流行开来,或许已经遍及黎庶,因而当时艺术形象中出现的袒领女装形象为数实在不少。

裙,唐代妇女下裳为裙。

这是当时女子非常重视的下裳形式。

制裙面料多为丝织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

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仅着抹胸,外披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

如周昉《簪花仕女图》,以及周濆“惯束罗衫半露胸”等诗、画即描绘这种装束,这是中国古代女装中最大胆的一种,足以想见当时思想开放的程度。

唐代裙的质料、色彩和样式均大大超过前代,可谓群芳争艳,瑰丽多姿。

如唐诗中所涉及...

描写秦宫的诗词

描述秦朝皇宫的诗句不少,比较著名的有有“诗鬼”之称的李贺的《秦宫诗》,全文如下: 秦宫诗 唐 李贺 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

楼头曲宴仙人语,帐底吹笙香雾浓。

人间酒暖春茫茫,花枝入帘白日长。

飞窗复道传筹饮,十夜铜盘腻烛黄。

秃衿小袖调鹦鹉,紫绣麻鞋踏哮虎。

斫桂烧金待晓筵,白鹿青苏夜半煮。

桐英永巷骑新马,内屋深屏生色画。

开门烂用水衡钱,卷起黄河向身泻。

皇天厄运犹曾裂,秦宫一生花底活。

鸾篦夺得不还人,醉睡氍毹满堂月。

还有明朝高启的《秦宫》 秦宫 【作者】高启 【朝代】明 宫闭骊山静管弦,翠华巡狩去经年。

掖庭无用恩难报,愿上蓬莱采药船。

实际上很多人比较喜欢唐朝 小李杜之称 中杜牧的《阿房宫赋》也是我最喜欢的 全文如下: 《阿房宫赋》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全文大意如下: 六国的君主灭亡了,全国(为秦所)统一;蜀地的山(树木被砍尽,)光秃秃的,阿房宫建造出来了

它(面积广大,)覆压着三百多里地面,(宫殿高耸,)把天日都隔离了。

它从骊山向北建筑,再往西转弯,一直走向咸阳。

渭水、樊川浩浩荡荡的,流进宫墙里边。

五步一座楼,十步一个阁,走廊如绸带般萦回,牙齿般排列的飞檐像鸟嘴向高处啄着。

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低倾斜而建筑,(低处的屋角)钩住(高处的)屋心,(并排相向的)屋角彼此相斗。

盘结交错,曲折回旋,(远观鸟瞰,)建筑群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转的水涡,高高地耸立着,不知道它有几千万座。

没有起云,为什么有龙?原来是一座长桥躺在水波上。

不是雨过天晴,为什么出虹?原来是天桥在空中行走。

(房屋)忽高忽低,幽深迷离,使人不能分辨东西。

歌台上由于歌声响亮而充满暖意,有如春光融和;舞殿上由于舞袖飘拂而充满寒意,有如风雨凄凉。

一天里边,一座宫殿中间,气候却不一样。

六国的宫妃和王子王孙。

辞别六国的宫楼,走下六国的宫殿,坐着辇车来到秦国。

他们早上歌唱,晚上奏乐,成为秦国的宫人。

明亮的星星晶莹闪烁,这是宫妃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翠绿的云朵纷纷扰扰,这是宫妃们在梳理晨妆的发髻;渭水涨起一层油腻,这是宫妃们抛弃了的胭脂水;烟霭斜斜上升,云雾横绕空际,这是宫中在焚烧椒、兰制的香料;雷霆突然震响,这是宫车驶过去了;辘辘的车声越听越远,无影无踪,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

每一片肌肤,每一种容颜,都美丽娇媚得无以复加。

宫妃们久久地站着,远远地探视,盼望着皇帝来临。

有的宫女竟整整三十六年没能见到皇帝。

燕赵收藏的金玉,韩魏营谋的珍宝,齐楚的精华物资,在多少世代多少年中,从他们的人民那里掠夺来,堆叠得像山一样。

一下子不能保有了,都运送到阿房宫里边来。

宝鼎被当作铁锅,美玉被当作顽石,黄金被当作土块,珍珠被当作沙砾,丢弃得到处接连不断,秦人看起来,也并不觉得可惜。

唉,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

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

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

(秦皇如此奢侈浪费,)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

使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

(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

(结果)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项羽放...

急求描写古代服装的美的文章,我要参加辩论比赛了

汉服不是指“汉朝服饰”,而是泛指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也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

在海外,当人们赞叹韩国人的韩服雍容华贵、日本人的和服美丽端庄时,许多中国人都不知道,韩服只是明朝汉族的一种礼服,而和服只是几款唐朝汉服而已。

汉服无论在文化艺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武术剑道、音乐舞蹈、品茗茶道等方面,都是最能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服饰。

在历史的承传与发展过程中,汉服充分展现了古人“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内涵,更是纯善纯美的中国传统服饰艺术的重要象征。

敦煌壁画中有许多飞天,一个个身姿纯美,衣裙飘逸,彩带飞舞,让人目睹后如临仙境,心地顿觉清澈澄明。

体现了古代服饰艺术之美。

而大部分飞天服饰充份彰显唐朝帝国富饶美丽的人文背景和那个时代华丽精致、优美典雅的服饰特点。

当古人重德守道,敬神信佛的时候,一些宇宙中的真象就会被神有意的显现给人,那美丽神圣的一切都是人追求和模仿的标准,可见服饰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都是有其背后深厚的内涵的。

工匠们在信仰的世界里,他们把人间荣华富贵搬上墙壁,又把天国的富丽堂皇展示人间,天上人间,人间天上,真是天人合一的时代,充分显示了中国的半神文化内涵,原来“此衣只应天上有,缘牵万古落人间”。

汉服最主要的特色是交领右衽、袖宽且长、以绳带系结取代扣子,穿着汉服让人神态举止有含蓄内敛、端庄稳重、潇洒脱俗的气质与美感。

这些特色不仅有别于其它民族的服饰,邻国深受汉服影响而产生的和服、韩服。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

汉服代表着中华民族优雅、博大的气质,古朴自然的审美情趣,及敬天礼佛、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汉族人的服装以“上衣下裳,交领右衽,宽袍大袖”为特色,其中常见的深衣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使身体藏而不露,雍容典雅。

深衣宽大的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成矩以应方,代表“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腰间的衣带象征着做人要平衡中正。

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人的生活起居顺应四时、十二月之序。

因此人穿上了深衣,不但应了天时地利人和,在进退行走之间还要想到为人的权衡中正,顺应四时的起居习惯,与天地自然相融合。

深衣象征着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中国传统美德。

深衣的袖口宽大,象征天道圆融。

领口左右相交,象征地道方正。

交领的右衽覆盖于左衽之上,也体现了右衽为阳在外,左衽为阴在内的阴阳观念,显出独特的中正气韵,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

深衣背后有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腰系大带,象征行动进退符合权衡规矩。

云肩是从隋唐开始发展形成的一种衣饰,它围脖子一周,佩戴在肩上。

云肩的整体造型,打开来从平面看,外圆内方,象征“天圆地方”。

披在人的肩上,云肩上绣有的四季花果和四周垂吊着的绿色长穗交相辉映,人仿佛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包罗万象,耐人寻味。

云肩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创意,体现了万物之间的相互包容与和谐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价值。

有人说“天圆地方”按现在所谓的科学眼光看是不对的,天怎么会是圆的,地又怎么会是方的呢?其实,中国古代的“天圆地方”学说并不是地理上的概念,它讲的是一种道,一种规律,一种文化。

天圆,代表的是天道圆容,讲究的是和谐、循环的规律;地方既如人道,讲究的是方正、中和,行为有规范,这才是“天圆地方”所表现的真正价值——“人合一人合一”天。

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博大精深,追本求源,方知“天人合一”乃其精髓所在。

遵道而行在古代,即使重现实而不想修炼的人,也明白“天人合一”的中华传统思想,由此衍生出做人必须遵守的原则“仁、义、礼、智、信”,以及“善恶有报”的普世价值观。

老子《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西汉董仲舒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天人合一的世界观直接影响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由于皇天在上,苍天有眼,中国人把遵循上天安排的“道”看得十分重要。

做事守规矩,按“道理”行事,首先就得按照礼仪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使其符合道义,而不能肆意妄为。

反映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的舞蹈、音乐、绘画、服饰、饮食、武术等艺术形式,方方面面都要讲究符合天道、地道和人道。

各种细节都带有敬天礼佛的端庄和虔诚。

古人的裙子上常常配有一块玉,它的名字叫“玉环绶”。

用条带系于腰间,垂下来。

“玉环绶”的作用一个是美观,另外就是可以压住裙幅。

当走路时有风吹来,不至于使裙子随风飘舞而有失雅观。

同时呢,玉本身具有一种高雅、圣洁的美,是其他东西不能替代的。

礼记?玉藻》曰:“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

”认为玉具有仁、智、义、乐、忠、信等美德,以象征君子之德。

古人佩玉是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做人也要像玉一样清透而温润,品行举止要以玉为榜,自始至终都怀有高尚的美德。

隋朝皇帝穿的是冕服,唐朝皇帝穿胡服,这是为什么

隋朝是在五胡乱华后由汉族在北方建立的统一王朝,推行汉化,以汉为正统,穿汉礼服冕服是很自然的事。

唐皇帝有有鲜卑族血统,推行的是华夷一家的民族文化融合政策,并不强调汉的正统,唐文化有很强的胡化倾向,体现在婚姻礼俗、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体育活动、音乐舞蹈等多方面。

穿胡服正是胡汉融合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