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古典诗词中的理趣的定义



求理趣诗。要有解释和赏析。快!谈谈理趣诗的鉴赏 我国古代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在诗歌的国度里,有一部分是以“理趣”独领风骚的。所谓理趣诗,是指诗歌中含有一定的哲理。一些理趣诗因富含深刻的哲理而流传

求理趣诗。

要有解释和赏析。

快!

谈谈理趣诗的鉴赏 我国古代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

在诗歌的国度里,有一部分是以“理趣”独领风骚的。

所谓理趣诗,是指诗歌中含有一定的哲理。

一些理趣诗因富含深刻的哲理而流传千古,象“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诗句人们很小就耳熟能详。

以下谈谈理趣诗的鉴赏途径: 一,直陈式说理 即通过议论直接阐明一个道理。

例如: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

——陶渊明《杂诗》 这首诗直接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光阴易逝,时不我待,要惜时勤奋。

诗歌直接说理,语言浅显,却寓意深刻。

再如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

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却见解独到,直陈做学问、求知识真挚经验,即使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仍具有较强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二,借用修辞说理 借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式把抽象的哲理于形象的修辞表达中。

例如: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朱熹《观书有感》 这两首诗是以喻说理最成功的作品

一首是说:水塘虽然不大,但因为有活水不断地充实,就能清澈细微地映照出大千世界中不断变幻的天地万物。

诗人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一个道理:一个人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才能保持充实的头脑和清晰的思路,认识社会的新事物,适应社会的新发展

第二首以水涨船行喻出这样一个道理:要善于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在事物的变化过程中,依靠其有利条件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再如: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杜甫《后游》 采用拟人手法,是说山水景胜、花柳姿倩,他们无私心,等待着人们去欣赏,从而引发出大自然是毫无私心的道理; 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

——杜甫《秋野》 仍用拟人,水深,鱼儿自然感到快乐;林茂,鸟儿愿意回来安栖。

从中体会到环境影响的重要,说明只有清明政治,百姓方能安居乐业。

三,以物象象征说理 以物象来象征哲理,寓哲理于物境,使意象与哲理融为一体。

例如: 翟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刘禹锡《竹枝词》 此诗借瞿塘峡的艰险,抒发对人世的感慨。

妙在比兴的运用,用瞿塘之险象征人心之恶,并层层深入,揭示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再如“请君莫奏前朝曲, 听唱新翻《杨柳枝》”,“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等,均是把深刻的哲理溶于诗句中的物象中,表达了新生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的道理。

四,在生动的景事描写中寄托事理 通过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景物事件进行艺术捕捉,在诗歌中纯写某种意向意境,再展现某种哲理。

例如: 江北秋阴一半开,晓云含雨却低回。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王安石《江上》 此诗王安石晚年辞官闲居于江宁在秋江帆影中获得精神启悟而作。

在阴晴莫定的天气变化中,面对秋阴不散的江景,诗人的视野虽然遇到“青山缭绕疑无路”的阻塞,却又在“忽见千帆隐映来”中,变得豁然畅通了。

诗人由山光水色的变化体验到某种人生哲学,人们常用它形容由困境步入佳境的一种人生境界,它鼓舞人们在逆境中要自强不息,从而改变人生的际遇,给人以奋进不止的精神力量。

因此,此诗是以富有辨证法的思理取胜。

陆游的《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名句,表达的也是这一道理。

再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柴门虽然不开,满园春色却难以关住,你看一枝红杏探出墙头,不正在向人们炫耀着春天的美丽吗?不仅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暗示了以春光为代表的一切美好的有生命力的事物是任何力量阻拦不了的。

万里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荷叶刚刚露出水面一个小小叶角,早有蜻蜓立在上边。

用来比喻新生事物一出现,就为目光敏锐者所发观。

诗词中词的定义

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它始于南梁代,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故俗称宋词。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阕。

”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

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

中国古典诗文中的常用意象的象征意义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

”境界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讲境界药确比讲气质、讲神韵更能揭示中国诗歌艺术的精髓,也更易于把握。

但是,讲诗歌艺术仅仅讲到境界这个范畴,仍然显得笼统。

能不能再深入一步,在中国古典诗歌里找出一种重基本的艺术范畴,通过对这个范畴的分析揭示中国古典诗歌的某些艺术规律呢?我摸索的结果,找到了“意象”。

提起意象,也许有人以为是一个外来词,是英文Image的译文,并把它和英美意象派诗歌联系起来。

其实,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固有的概念和词语,并不是外来的东西。

英美意象派所提倡的image是指运用想象、幻想、譬喻所构成的各种具体鲜明的、可以感知的诗歌形象。

意象派主张把自己的情绪全部隐藏在意象背后,通过意象将它们暗示出来。

这恰恰是受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

意象派的代表人物艾兹拉?庞德(EzraPound)和爱米?罗威尔(AmLowed)都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爱好者。

庞德认为中国古典诗歌整个儿浸泡在意象之中。

是意象派应该学习的典范。

他于一九一五年四月曾出过一本《神州集》,将厄内斯特?费诺罗萨(ErnestFenollosa)一部分笔记中的日烽汉诗翻译成英文,一共十九首。

其中包括《诗经》一首、古乐府二首、陶潜诗一首、卢照部诗一首、王维诗一首、李白诗十三首。

《神州集》被誉为“用英谱写成的最美的书”,其中的诗有“至高无上的美”。

艾略特(T.S.Eliot)甚至说他是“为当代发现了中国诗的人”。

罗威尔与人合译了中国古典诗歌一百五十首,取名《松花笺》(Fir-flowerTablets)。

另一位著名翻译家阿瑟?韦利(ArthurWaley)所译的《中国诗一百七十首》,被文学史家誉为“至今尚有生命力的唯一意象派诗集”。

尽管英美意象派标榜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但他们对中国诗歌的理解毕竟是肤浅的。

庞德的译诗单就语言艺术而论,在英诗中自当推为上乘之作。

但他不惜中文,译诗是依据厄内斯特?费诺罗萨的日译本转译的,所以误译之处颇多,有时甚至自作主张地加上一些原诗里没有的意思。

今天,我们立足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来研究意象,当然可以取得较之古人和庞德等人都更完满的成果。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固有的概念,然而这个概念也象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其他一些概念一样,既没有确定的涵义,也没有一致的用法。

有的指意中之象,如: 使女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进斤。

此盖取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刘眼《大心雕龙?神思》) 是有真迹,如不可知。

意象欲出,造化已寄。

(司空图《诗品?续密》) 刘勰所谓意象,显然是指意中之象,即意念中的形象。

刘勰用《庄子?天道》中轮扁断轮的典故,说明意象在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

轮扁断轮时,头脑中必定先有车轮的具体形状,然后依据这意中之象来运斤。

作家在进行创作时,头脑中也必然先有清晰的形象,然后依据这意中之象下笔写作。

刘勰认为形成意象是驭文谋篇首要的关键。

司空图所谓意象比较费解,但既然说“意象欲出”,可见是尚未显现成形的,也即意念之中的形象。

这意象虽有真迹可寻,却又飘渺恍饱,难以捕捉。

当它即将呈现出来的时候,连造化也感到非常惊奇(意谓:意象有巧夺天工之妙人以上两例的意象,都是尚未进入作品的意中之象。

有的意象指意和象,如: 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日生巴。

(《唐音癸签》卷二引王昌龄语) 意象应日合,意象乖日离。

(何景明《与车空同论诗书》) 王昌龄所谓“未契意象”,这意象就是指意和象、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因此才有一个契合与否的问题。

何景明说“意象应”、“意象乖”,也是从这两方面的关系上着眼的。

有的意象接近于境界,如: 于与二三友回荡舟其间,薄荷花而饮。

意象幽闭,不类人境。

(姜夔《念奴娇序》) 上句说“意象幽闭”,下一句紧跟着又说“不类人境”,这意象显然是指人境之外的另一种境界而言。

有的意象接近于今天所说的艺术形象,如: 意象大小远近,皆令逼真。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八) 孟东野诗,亦从风骚中出,特意象孤峻,元气不无斫削耳。

(沈德游《说诗碎语》卷上) 或若擒虎豹,有强梁拿攫之形2执故增,见蚴曜盘旋之势。

探彼意象,如此规模。

(张怀罐《法书要录》) 画之意象变化不可胜穷,约之,不出神、能、逸、妙四品而已。

(刘熙载《艺概?书概》) 这几例意象都可以用艺术形象替换,它们的涵义也接近于艺术形象。

如上所述,在古代,意象这个概念虽被广泛使用,却没有确定的涵义。

我们不可能从古人的用例中归纳出一个明确的定义。

但是,把意和象这两个字连在一起而形成的这个词,又让我们觉得它所表示的概念是其他概念所不能替代的,借助它可以比较方便地揭示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中某种规律性的东西。

那么,能不能将古人所使用的意象这一概念的涵义,加以整理、引申和发展,由我们给它以明确的解释,并用它来说明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艺术规律呢?我想是可以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当划清意象和其他近似概念的界限...

哲思理趣的诗句

唐宋以来,以丁香花含苞不放比喻高洁美丽愁思郁结难以排解的诗作很多。

下面分组探讨 第一组: 代赠 (唐)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两地思愁:暮春里的黄昏时分,一位女子倚楼而立,不知不觉间已是如钩弯月高挂天上。

芭蕉未展,丁香不开,此情此景正如同女子与情人不能相见而各自牵肠挂肚,愁肠百结。

第二组: 丁香七绝(唐)陆龟蒙 悠悠江上无人问,十年云外醉中身。

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枝头散诞春。

无人赏识之愁:陆龟蒙出身官僚世家,热衷于科举考试

进土考试中,他以落榜告终。

后来回到故乡,过起隐居生活,后人称他为“甫里先生”。

这首诗前两句借“丁香”生长江边,远离尘俗,无人欣赏暗寓自己隐居的生活。

后两句借春风催放丁香结绽放,成就一片春色来抒写自己渴望被赏识而施展才华的心志。

第三组: 江头四咏·丁香(唐)杜甫 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

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

深栽小斋后,庶近幽人占。

晚堕兰麝中,休怀粉身念。

孑然独立之愁:诗人开篇就说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那些百结的花儿是枝上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是哀婉、愁怨、惆怅的情愫让那花变得沉重吗?丁香的确是一种婉约的美丽植物。

细叶浮毛,疏花素艳。

轻盈、高洁、冷艳,天生有一种自然颤动的风韵。

诗中说丁香之芳可与兰花媲美,其中也寄寓了诗人深重的情思。

即时零落成泥也要保持自己高洁的情怀。

从侧面写出忧世之愁。

第四组: 《摊破浣溪沙》(五代南唐中主)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两地思愁:此词写一个女子,手卷珍珠帘上玉钩的时候,仍然是春恨绵绵紧锁高楼,风里落花无主,云外不见青鸟传来亲人的书信。

雨中的丁香花蕾空结在枝头,又一次绝望的愁绪浓得化也化不开。

回首三楚大地,天低日暮,长江水滚滚东去,更加映衬了愁思的深广和渺无尽头。

“丁香空结雨中愁”一句,既是写景,也是抒情,情景交融,意象生动,把女子的思愁形象的外化物化,一个“空”字加重思愁的悲凉。

第五组: 点绛唇·素香丁香(南宋)王十朋 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

素香柔树。

雅称幽人趣。

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

含春雨,结愁千绪。

似忆江南主。

渴慕贤君之愁:王十朋,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一代名臣。

少时有忧世拯民之志,十七岁“感时伤怀”,悲叹徽、钦二帝被掳,宋室被迫南迁。

高宗即位,中进士第一,被擢为状元。

力排和议,荐用贤臣,以名节闻名于世,刚直不阿,批评朝政,直言不讳。

生逢乱世,渴慕贤君, 图谋恢复大业。

这首词借素香柔树的丁香在落木萧萧的季节吐露琼葩,不是与梅蕊争先,而是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幽人志向

丁香结满含春雨,愁绪万千, 无意争春,而是怀想着一位贤明的君主,让自己施展恢复大业的雄才大略。

读完全词,一位忧国忧民独立于世的忠臣形象赫然眼前。

第六组: 丁香花(明)许邦才 苏小西陵踏月回,香车白马引郎来。

当年剩绾同心结,此日春风为剪开。

心结难解之愁:苏小小者,南齐时钱塘名妓也。

貌绝青楼,才空士类,当时莫不艳称。

一日,苏小小乘油壁车去游春归来,断桥弯角处迎面遇着一人骑马过来,那青骢马受惊,颠下一位少年郎君。

郎君名叫阮郁,是当朝宰相阮道之子,奉命到浙东办事,顺路来游西湖

他见小小端坐香车之中,宛如仙子,一时竟看呆了。

直到小小驱车而去,阮郁才回过神来,赶紧向路人打听小小的来历住处。

此后一连几天,小小和阮郁都在断桥相会。

一个驱车前往,一个骑马相随,沿湖堤、傍山路缓缓而游,好不快活。

小小与阮郁来到西泠桥头,正当夕阳西下,飞鸟归巢之时,周围一片静谧,小小激动地轻声吟道: 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 何处结同心?西泠松柏下。

当夜,由贾姨妈作主,两人定下终身。

之后,选了个黄道吉日,张灯结彩,备筵设席,办了婚事。

阮郁成婚的书信送到家中,阮道气得差点昏倒。

他设计将儿子骗回家中,为阮郁另择名门闺秀成婚,小小只能吟诗以解愁闷,愁度终生,含恨病逝。

当年缔结的同心化作云烟散去。

这首诗化用小小典故,为负情郎痴情女洒一把同情的辛酸泪。

如果有春风,有成全爱情的家长,当年的同心结一定化作美丽的爱情之花绽放在心头。

第七组: 咏白丁香花 (清)陈至言几树瑶花小院东,分明素女傍帘栊;冷垂串串玲珑雪,香送幽幽露簌风;稳称轻奁匀粉后,细添簿鬓洗妆中;最怜千结朝来坼,十二阑干玉一丛。

高洁美丽:曲径通幽,深深的小院之东,静静亭立着几树如同琼瑶般的丁香;远远望去,就像素雅高洁的女子依傍着帘栊,默默无语又脉脉含情。

那已经开放的丁香花,一串串垂首低眉,如雪雕一般玲珑剔透,洁白冷艳,矜持不苟;微风吹动绿叶白花,发出簌簌的声响,送来了缕缕清雅的幽香。

那美丽素洁的丁香花,就象刚刚打开梳妆匣,均匀地敷上淡粉的姑娘,又像细细打扮之后,容光焕发的美女,楚楚动人。

然而,最可爱的是:千万丁香花结一朝灿烂开放,阳光下,到处是美玉熠熠生辉的神奇景象。

丁香娉婷如...

古典诗词中的意象

动物类 猿猴:哀伤,伤感,春天的美好。

折柳,天涯共此时,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失意,人生,晓风残月”三句。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 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2、高洁品格的追求。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凄苦、悲伤的象征。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追求 鱼:自由,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

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

”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凄厉。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鸿鹄,漂泊 乌鸦,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

“旧时王谢堂前燕、事业的挫折。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竹、卧听宫漏的情景、“燕”的意象 1、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展示了词人梦觉酒醒后凄寂惆怅的心境和对感怀对象的相思之情。

2、梅,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二,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故乡的象征。

”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莲:“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隔千里兮共明月。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

王安石《梅花》。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今宵酒醒何处,新陈代谢。

绿叶。

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到黄昏:指家乡风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

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飘零,伤感 鸟,也是咏自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双鲤:代指书信?杨柳岸,坐看牵牛织女星,遍绕篱边日渐斜。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岁寒三友(松,只留清气满乾坤:“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庄周梦蝶:语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

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如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鸿雁:书信,对亲人的思念。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西陆:秋天〕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还未...

D、苏轼诗歌中的理趣诗充满哲理,饶有趣味,如《题西林壁》、《和...

1. 高雅化的音乐性和微型化的定格性。

二者合之,则组成古典诗词的独特审美标准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这音乐美与微型美,其本在于民族的语言美。

汉语言本身,就是世界范畴内最富美学蕴义的独特符号。

与海外拼音化文字相较,全然属于另一种模式。

音、形、意三位一体方块字的多维性,单音节字多向组合的活泼性,以及连绵、双声叠韵的发现……确是构筑诗词美的最佳原材料

从声的角度讲,四声的调式、平仄的区划,自如地弹奏出抑扬顿挫、起伏跌宕、高低长短的节奏;从韵的角度讲,众多的异议同音字,异形同韵字,天然地生发着和谐共鸣、回环往复的旋律。

语文字在诗词中有规律的排列组合,平仄交对,音韵相协,营造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乐效果。

当句平仄交错,对句平仄互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这是唐诗的格律运动规则。

宋词、元曲尽管样式有别,也无不神合于这种声韵和美的普遍性逻辑轨迹。

其实,旧体诗本来与音乐有着传统的难分难舍的血缘关系,就是当它与音乐分离的时候,依然如故地显示着音乐美的天性,这是汉语自身的音乐属性圈定的。

少年时,笔者曾在北京音乐厅聆听俞平伯、朱光潜等先辈击鼓吟诗诵词,其第一印象就是:“诗原来竟是音乐!”时至今日老之已至,那耐人寻味的音符荡漾依旧,不绝于耳。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写的是歌声,其实诗自身也是歌声。

亚里士多德说:“高尚的享乐”是艺术的本质,读诗是享乐,听诗尤是“高尚的享乐”。

因为诗词不仅是语言艺术,还是“听觉艺术”。

2. “惊奇”是一个重要的审美标准。

“惊人”、“惊心动魄”等美学要求,主要是侧重于作品所产生的令人惊奇的审美效应,在诗学中表现为对卓异的语言创造之提倡。

也就是要锻造锤炼具有震撼力的警句,来作为作品的“高光点”。

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

”这里所说的“警策”,即是在诗文中最能竦动读者的警句,此乃全篇最见华彩的句子,也是作品的安身立命之处。

有了它,可以使作品满篇生辉。

虽然作品的词语都是颇有条理的,但却有赖于警句的出现,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这种警句虽然只是“片言”,却是作品价值的关键所在。

宋人吕本中认为“警策”即“惊人语”,他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此要论也。

文章无警策,则不足以传世,盖不能竦动世人。

如老杜及唐人诸诗,无不如此。

但晋宋间人,专致力于此,故失之绮靡,而无高古气味。

老杜诗云‘语不惊人死不休’,所谓惊人语,即警策也。

”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所说的“秀”,即以“卓绝”而秀出众作的,《隐秀》篇云:“夫心术之动远矣,文情之变深矣,源奥而派生,根盛而颖峻,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隐。

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

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斯乃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也。

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

故互体变爻,而化成四象;珠玉潜水,而澜表方圆。

——赞曰:深文隐蔚,余味曲包。

辞生互体,有似变爻。

言之秀矣,万虑一交。

动心惊耳,逸响笙匏。

”在刘勰的创作论文艺思想中,“隐秀”是一对有重要价值的美学范畴。

“隐”指作品余味曲包,含蓄无尽;“秀”指卓绝独拔,警策竦人。

二者是辩证的统一,互为表里。

范文澜先生注云:“重旨者,辞约而义富,含味无穷,陆士衡云‘文外曲致’,此隐之谓也。

独拔者,即士衡所云‘一篇之警策也’。

” 刘勰在《隐秀》篇的赞语中突出地强调了秀句所产生的“动心惊耳”的效果,这对中国古代文论中对审美惊奇感的重视,是有深远影响的。

3. 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的一对相反的审美概念。

隔,隔膜,是指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其情、景、辞,或是艺术构思,境界物化等,有关节不妥贴,不圆润,给读者造成隔膜。

所谓不隔、与隔相反,诗歌创作完美浑成,诗意浓郁,形象鲜明生动,含意深厚耐人寻味,隔与不隔,既可以对一位诗人而论,又可就具体的诗作或手法而言。

回到《锦瑟》一诗,不知道这位唐代大诗人是在侮辱后人的智商还是讥笑我们的孤陋,全诗首、额、颈三联一句一典,若要弄懂每一句的具体含义,需要谙熟《汉书》、《庄子》、《水经注》、《博物志》、《宋书》,且诗境朦胧,寓意抽象,真真难懂!至如杜甫《登高》的前四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虽是一组空境头,但眼前秋色历历在目,气象阔大,形象鲜明,使人如身临其境,而所展示的境界,也极雄浑高远,饱含了诗人的无穷情思,形成了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此谓“易懂”。

可见,诗词中所谓的“难懂”,应指在传统的写作形式中加入了象征主义的元素和印象派手法,用具体可感的物象表现抽象的情感,徒增阅读障碍;而“易懂”,则如包恢在《答曾子华论诗》一文中说:“古人于诗不苟作,不多作。

而或一诗之出,必极天下之至精,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

古诗词鉴赏

春日偶成 作者:【程颢】 年代:【宋】 云淡风轻过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注释](1)偶成:偶然写成。

(2)傍:靠近。

(3)时人:当时的人。

[译文]天空飘着淡淡的白云,春风轻轻地佛着人面,时当近午,我漫步于野花之间,随着一行垂柳来到河边。

当时的人不知我心里多么快乐,说我偷闲学那些到处游荡的少年。

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

开头两句写云淡风轻、繁花垂柳,一片大自然的郁勃生机;第三句是诗意的转折和推进,第四句更进一步说明自己并非学少年偷闲春游,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哲理,以及对自然及宇宙的认识。

全诗表达了理学家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务实功夫,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

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

西江月·夜行黄沙①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②,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③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 ①: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西。

②:“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别枝:斜枝。

③: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

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

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情景交融,优美如画。

恬静自然,生动逼真。

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杜甫《春夜喜雨》赏析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761)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