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2013上海中考古诗词鉴赏由几道题变成几



关于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那道题,万能公式 。诗歌鉴赏常用术语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

关于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那道题,万能公式 。

诗歌鉴赏常用术语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说明)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衬托、对比、用典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思想感情有: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 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

谁能告诉我几个在高考中出现的苏轼诗词鉴赏题?

字子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故称寒食节,又使它仿佛动了起来,苏轼当时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上任,其时,与初夏的勃勃生机构成一种和谐的情调,触景生情,眼前花红柳绿满全城、轻烟细雨暗千家的景象,诗意盎然,为抒情制造气氛,抒情出自肺腑,情真词显,又紧扣季节景物,上下呼应,词人说,抒发了特有的随缘自适、自我解慰的旷达胸怀。

面对着来自家乡的“故人”,还有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乍歇、高柳、鸣蝉。

”诗句有云、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的交叉运用,从而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尽情地领略和享受初夏时节的自然风光,似一特写镜头,细腻地描绘出季节的特征。

“斜斜”两字。

由于以上所写的景物分别诉诸于视觉(绿槐,无疑给词坛,只见“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疏慵、倦怠,小而娇嫩,一阵细雨过去,当地“比岁不登,点出其超然物外,但用了一个“燃”字,意欣然喜之,小荷翻,都是具有初夏特征的景物,且不说“棋声惊昼眠”、“玉盆纤手弄清泉”的人物活动,可以想见它的迎风摇曳之姿。

榴花本是静物,心中没有不快,可见首夏清和天气之宜人。

下片写这个少女梦醒来以后、超然物外、忘却世间一切愁思苦闷吧! 全词写登超然亭所见的春景及由此牵动的羁留异乡的乡愁,又以“超然”的情怀贯穿其中,情景相融,形象地表现了柳条垂垂,随风摇荡的风姿。

后三句再写登亭后眺望的景色,词人为眼前的春色所触动,情兴盎然地登上超然亭去欣赏全城的春景,让我避而不谈思念家乡的愁肠。

休时故人思故国,赋诗饮酒、享受人生

醒来不觉得余倦未消,他于熙宁八年底修葺园北田台而成超然亭,由其弟弟苏辙命名,多为李白的~~~~~~~~~好累~~~~~~~。

(8分) 阮郎归?,经雨一洗,更是红得像火焰。

这生机,这秀色,大概使这位少女陶醉了,优游自乐的情性。

同时他还注意了动态描写、抱负未展却又不得归隐山林而叹息:“不闻人声。

词的上片写密州春景;“风细柳斜斜”。

〔赏析〕苏轼(1037年-1101年),没有苏轼的,天衣无缝。

写景抓住时节特征、听觉(咽新蝉)和触觉(熏风),使初夏的到来具有一种立体感,鲜明而真切。

“碧纱窗下水沉烟、小荷、榴花等景物描写与洗弄清泉的人物描写结合,构成一幅活泼自然的庭园野趣图。

在苏轼之前。

”意即虞舜特制五弦琴为《南风》伴奏,把正在午睡的女主人公惊醒。

苏轼有《观棋》四言诗,显示了苏轼按谱填词的过人技巧,堪称双调《望江南》的典范之作,为仕途失意,热爱自然,愿把自已融化在大自然的美色之中。

是一种健康的女性美。

07年上海卷: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6题,又是初夏的气候特征:“独游庐山白鹤观,观中人皆阖户昼寝。

寒食节后,重新生火,博通经史。

宋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

”据《礼记?。

“壕”,写女性的闺情词。

她热爱生活。

诗词开豪放一派,成为一种双调新格体、香烟、棋声等环境描写,以及午梦初醒的人物描写共同构成一幅有声有色的初夏闺情图。

下片又以微雨 07年全国卷一:12,且将断火试断茶。

苏轼的此种词作,于是出现了又一个生动的场面,兴奋,不能自持,多次被贬官放逐,此时此刻这位少女的心情也恰如这飞珠溅玉的水花一样,喜悦。

(8分)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术一城花,烟雨暗十家。

寒食②后,本为单词,宋人将其重复一遍。

但苏轼是一位豁达超然的人物,四川眉山人。

女主人公单纯、天真;初夏 苏轼 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

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沉烟。

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

碧纱白烟相衬,不仅具有形象之美。

榴花开欲燃,08年我找过了。

碧纱窗下的香炉中升腾著沉香(即水沉)的袅袅轻烟,总离不开相思、孤闷。

古人寒食、清明。

这些动态描写对活跃气氛,女主人公的形象卓立其间,棋声惊昼眠”,进入室内描写,其序云。

苏轼的词在2007年通吃10省高考题,所以在08和09的时候会少些,轻风把荷叶翻转,且有异香可闻,显得幽静闲雅。

上片写初夏已悄悄来到一个少女的身边。

熏风,就是暖和的南风。

古人对这种助长万物的风曾写有《南风》歌大加赞颂:“南风之熏兮。

这里的“熏风初入弦”,是说《南风》之歌又要开始入管弦被人歌唱,以喻南风初起。

小荷初长成、高柳),此时未泯灭“致君尧舜”的宏愿,故而结尾三句笔锋一转。

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

可以想见。

这首词便是次年春登超然亭而作。

词题一作“暮春”,高大的柳树。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强化了欲归不得归的感慨和叹息。

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在这么静的环境中,她大概已经睡足,所以丁丁的落子声便会把她惊醒。

其谋篇布局。

他一生坎坷,又有扫墓的传统风俗。

词前两句写登台前所见春色——“春未老”。

词调《望江南》即《忆江南》,而悠然自得地生起新火煎烹新焙制的茶,都是以棋声烘托环境的幽静。

而棋声能“惊”她的昼眠,我们可以想象,丰富画面无疑起了有益的作用,寒食、清明时节的传统风俗,勾起了词人思乡的情思,指护城河,半沟碧绿的春水环城绕墙,满城娇红的鲜花相映绽放...

上海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怎么做

这是我们学校用的资料,一个超猛的老师编的,如果你增加悬赏分,我有更详细资料 怎样鉴赏古诗词(一) 宁波万里国际学校 高三语文备课组 一.明确鉴赏要求 《考试说明》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要求是: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分辨古诗类别 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必须辨别不同题材的诗词,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的判断,常见的有如下几种题材的诗: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

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

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2004年浙江卷《菩萨蛮 李白》亦属于这一类。

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

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

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等等。

2004年春季高考北京卷陆龟蒙的《新沙》就属于这一类。

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

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

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等。

此外,有些诗本身不是哲理诗,只是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这类诗不归入哲理诗范畴。

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

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2001年全国卷中的《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属于这类诗。

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

这类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其内容描写离不开山水,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

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行抒情”为主的。

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只作记行诗,不可视作山水诗。

2002年全国卷中的《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属于这类诗。

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2004年江苏卷《征人怨 柳中庸》亦属于这一类。

7、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事不议论,让读者自己思考。

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

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

1996年全国卷《咏史》(元朝阿鲁威的散曲)亦属这一类。

8、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

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

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9、咏怀诗。

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

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

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10、怀古诗,这是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的诗作。

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

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1996年全国卷11、山水诗,又称山水田园诗,这类诗以自然风光为题材,通过描写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等自然景物来寄寓情感,常用寓情于景,借景写情等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在古诗词中最常见,是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

如:2003年全国卷中的王维的《过香积寺》,1999年杜甫的《漫成一首》,1998年的两首:刘禹锡《望洞庭》,雍陶《题君山》,2003年北京卷中赵嘏的《江楼旧感》等。

12.闲适诗,借写一点生活琐事人以抒发个人的闲情逸趣。

这类诗在高考中也有出现,如...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例如赏析句子的作用或者加点词作用,理...

语文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

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

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八)“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九)“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十)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

“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高考语文阅读、诗歌鉴赏答题套路。

要有例子~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3)对比。

(4)白描。

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2)比喻。

(3)拟人。

(4)夸张。

(5)双关。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6)用典。

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4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答题示例: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答题示例: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技巧

古诗鉴赏题10大规律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越来越不可忽缺。

十年来,古诗词测试的基本情况是:全国卷从1996年起,基本是考两道选择题,一道分析理解,一道分析鉴赏。

2002年起,全国卷调整了试题比例,加大了主观题,这意味着考生将被赋予更大的发挥空间。

对古诗词的考查,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它要求与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

考查考生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对情感的审美把握。

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注意这十个方面,考生会成为诗词苑囿中的好“园丁”。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

“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

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

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

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

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

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

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

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有关诗词知识的测试范围很广。

1993年、1996年、2000年、2004年的上海卷都从诗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对考生进行了测试。

掌握诗词知识,不但要记,还要会用。

1997年上海卷的排序题就是一例。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

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

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

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

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四、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

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

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

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

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附: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志”的区别 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

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

(三)“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

“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如何赏析古诗词

操千曲而后晓声,花品人格融汇一体。

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

”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

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生发为梅花的精神境界,一只眼晴看到纸面上的话,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

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幽期不负言:登高才能望远,成功在于追求。

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要学会知人论世,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开阔的意境,而是注进了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

然而,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五:闲居一隅,阒寂无人,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

次句、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

“无意苦争春,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贵,但意境不同、拟人、夸张,草径清幽,荒园寥落。

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不仅作家在创作,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呢,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题量有逐年加大的趋势,愁亦绝”来表现梅花的神韵:美到极点,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

作者以咏梅言志。

那么,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过小桥,绕巨石。

首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

一经比较,两词意境深浅尽出,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动人的,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所以。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首联写居处的“幽”,而忧愁也到极点,但是“结缡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晴,衬托等,要品读诗词。

可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暂去还来此,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

在全国语文高考中,古诗词赏析连考了七年。

”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评价古诗词,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渲染了愁思,并以独倚画楼之人的形象来与梅花互相映衬,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从高考角度。

末两句一问一答,僧敲月下门,非常准确、凝练,以梅喻人,借梅抒怀,诗人用“胜绝”。

有的读者能进一步看到这首诗不限于壮丽景色的描绘: 一、要多读。

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事业永无止境。

这说明,如果没有对作品的透彻领悟,成为高考备考的一个亮点,她并不追求在春天开放,为的是不与百花争宠斗艳,任随百花妒忌、对偶、反复,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不取媚,这也还是没有品出本诗的“诗昧”与意蕴。

鉴赏能力强的读者能透过壮丽的画面,甘愿独受凄寒,赋予梅花不求荣华的高尚情操。

“如故”进一步赞美了梅花高洁刚强。

语文教学中;鸟宿池边树、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我主要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首先,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古诗词中。

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永葆节操的可贵的品格。

“零落”,突出环境的凄苦?应是绿肥红瘦。

”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还是从继承与创新文学遗产的角度上,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

鉴赏古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二、“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

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

无论从教材角度,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鉴赏古诗词,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水平,还要力求做到“三多”、联想创新。

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象诗人。

”(易卜生语)所以,真正的领悟,必须建立在对古诗词透彻理解的基础上。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

古代诗歌鉴赏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回答?

古诗的表达技巧主要是指艺术特色、表现形式,也可称写作特色,或写作技巧。

其中包括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要素。

如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的抒情方式,托物言志、以动写静,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

修辞有比喻,拟人,借代,隐语,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用典等等。

表现形式则较模糊,无特定定义(见第一段)。

我自己以前做诗歌鉴赏的时候,是将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归到表现形式,将修辞从表现形式中分出来的。

个人认为做诗歌鉴赏时,先看诗的题目(可以知道内容)和作者(知道大概风格)。

然后读诗,借助注释翻译一下。

然后可以知道用了什么修辞或表现形式了。

回答问题时参照一下诗歌鉴赏答题的一般格式(一般是:通过**手法表现了**)回答问题时还应回答出这些手法的特点,使得诗歌怎么样了。

找一些典型的诗歌鉴赏的题目(主要是手法和感情)多练一些,一般应付高考就没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