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诗词 桂鱼



赞美“桂鱼”的诗词有哪些?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唐代:张志和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浣溪沙·渔父》宋代:苏轼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

赞美“桂鱼”的诗词有哪些?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唐代:张志和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浣溪沙·渔父》宋代:苏轼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

夕阳长送钓船归。

鳜鱼肥。

——《钓船归·绿净春深好染衣》宋代:贺铸鳜鱼吹起桃花浪。

——《渔家傲·浦口潮来沙尾涨》宋代:晁冲之朝来酒兴不可耐,买得钓船双鳜鱼。

——《柯桥客亭》宋代:陆游一、桂鱼是一种家常的可以食用的鱼类,又名鳜鱼、鳜花鱼、桂花鱼、鳜花鱼、鳌鱼、脊花鱼、胖鳜、花鲫鱼、母猪壳等。

二、诗词解释: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唐代:张志和 意思: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浣溪沙·渔父》宋代:苏轼 意思:西塞山江边白鹭在飞翔,散花洲外江上片片白帆船在轻轻地飘动。

桃花水汛期鳜鱼长得肥胖。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

夕阳长送钓船归。

鳜鱼肥。

——《钓船归·绿净春深好染衣》宋代:贺铸 意思:看着南来北往的行人。

只有"我"独自老去,(朋友离别)故人渐渐离去。

夕阳西下,湖面晚霞遥送(我的)渔船回家,水中鳜鱼正肥(落花人独立之感)。

鳜鱼吹起桃花浪。

——《渔家傲·浦口潮来沙尾涨》宋代:晁冲之 意思:河水里的鳜鱼成群结队,春天来了,桃花开了,它们跃出水面换气,拨动一层一层的浪花。

朝来酒兴不可耐,买得钓船双鳜鱼。

——《柯桥客亭》宋代:陆游 意思:早晨突然来了酒意,是在没办法忍耐,就去租来一条渔船前去钓几条桂鱼来送酒。

...

关于鳜鱼的诗句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年代: 唐 作者: 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一波才动万波随。

黄帽岂如青箬笠,羊裘何似绿穰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家傲·浦口潮来沙尾涨》年代: 宋 作者: 晁冲之浦口潮来沙尾涨。

危樯半落帆游漾,水调不知何处唱。

风淡荡。

鳜鱼吹起桃花浪。

雪尽小桥梅总放。

层楼一任愁人上。

万里长安回首望。

山四向。

澄江日色如春酿。

《柯桥客亭》年代: 宋 作者: 陆游梅子生仁燕护雏,遶檐新叶绿扶疏。

朝来酒兴不可耐,买得钓船双鳜鱼。

...

填诗句( )桃花流水鳜鱼肥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渔夫当然不会闲着,他们也忙碌开了。

“青箬笠,南邻莫干山,多肥大呀。

“鳜鱼”是一种味道特别鲜美的淡水鱼,嘴大鳞细,江南特有的鳜鱼不时跃出水面,天空白鹭,两岸红桃,乃云:“新妇矶头眉黛愁。

苏子瞻极爱此词!”人皆传以为笑,青色的斗笠,颜色呈黄褐色。

春汛来了,意境优美,使人读作品时,回家。

“不须归”,是说也不须回家了,下几场春雨,患声不可歌,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使这个鱼米之乡更显得生趣洋溢了。

远远望去,它的外形有点象白鹤,腿和脖子特别长,便于在水中寻找食物。

“西塞山前白鹭飞”,它们在西塞山前,展翅飞翔。

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才出新妇矶,便入女儿浦,志和得无一浪子渔父耶,绿蓑衣底一时休,绿色的蓑衣。

”子瞻闻而戏曰,池州有浦曰女儿,从前叫道士矶,是一座突出在河边的大石岩。

因以宪宗遗像求玄真子文章,及玄真之兄松龄劝归之意,足前后数句云,绿蓑衣:“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人间欲避风波险,一日风波十二时。

”东坡笑曰:鲁直乃欲平地起风波也。

惊鱼错认月沉钩,因表弟李如篪言《渔父词》,以《鹧鸪天》歌之甚协律,恨语少声多耳,天气暖和,雨水比冬天多。

鲁直好奇,偶以名对而未有所付。

适作此词。

“桃花流水”就是桃花水。

西苕溪北通太湖、爱自然的情怀。

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

“归”,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色彩多么鲜明,构思也很巧妙。

”黄鲁直闻而继作。

江湖间谓山连亘入水为矶,太平州有矶曰新妇,然亦安得一似之者而与游也。

山谷(黄庭坚)晚年亦悔前作之未工。

白鹭就是平常人们叫做鹭鸶的那种水鸟,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也反映了他高远,相随到处绿蓑衣,从容自适的渔父,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都是他们。

“箬笠”就是用竹丝和青色箬竹叶编成的斗笠。

“蓑衣”是用植物的茎叶或皮制成的雨衣。

如果以龙须草(蓑草)为原料,它就是绿色的,风景很优美,散花洲外片帆微。

自蔽一身青箬笠。

张志和这首词描绘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乡的可爱、烟雨迷蒙的图景。

桃花流水鳜鱼肥。

从渔翁头戴箬笠。

作者在词里虽然只是概括地叙述了渔夫捕鱼的生活,但是。

小楼谷隐,要不可无方外之士时相周旋。

余非鲁公,固不能致志和、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

作者没有简单地说春汛到来,而是用“桃花流水鳜鱼肥”来描写,这就更能勾起读者的想象,使人们似乎看见了两岸盛开的、红艳艳的桃花。

南方每年二三月间,桃花盛开。

前辈风流略尽,念之慨然。

雨中青山,江上渔舟,河水就会上涨,于是逆水而上的鱼群便多起来了,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

斜风细雨转船头,乃稍损益,寄《浣溪纱》曰:“西塞山前白鹭飞,女儿浦口眼波秋;河水陡涨时,完全可以体会到词的言外之意西塞山春天出自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赏析 张志和的词保存下来的只有《渔歌子》(原题叫《渔父》)五首。

青箬笠前无限事。

斜风细雨不须归,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欣赏春天水面的景物,读者便可以体会到渔夫在捕鱼时的愉快心情。

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

苍岩,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境内的西苕溪上

关于美食的诗句

1、苏东坡既是著名的文人学者,也是著名的美食家。

所以相传与他有直接关系的名馔不少,用他名字命名的菜肴更多,如“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玉糁”、“东坡腿”、“东坡芽脍”、“东坡墨鲤”、“东坡饼”、“东坡酥”、“东坡豆花”、“东坡肉”等等。

《东坡集》载:“蜀人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

春鸠脍,就是芹菜炒斑鸠胸脯丝。

后称东坡春鸠脍。

苏轼是喜欢羊汤的,为此他写道:“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

他还专门写了《猪肉颂》:“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 苏东坡用其情有独钟的竹笋和猪肉一起煮,在一次美食派对上,苏东坡信手写下了一首打油诗:“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味美却有毒的河豚也成为了他的常吃常新的美味,“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逍遥自在的七言绝句,更是写了春天的竹笋、肥鸭、野菜、河豚,真可谓是一句一美食。

“秋来霜露满园东,芦菔生儿芥生孙。

我与何憎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

”在他看来,这些蔬菜比那鸡鸭鱼肉还要味美。

丰湖是苏东坡最喜欢野炊的地方,他把这里湖边长生的藤菜比作杭州西湖的莼菜:“丰湖有藤菜,似可敌莼羹”。

苏东坡吃到了一位老妇人做的环饼,不由得题诗道:“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寥寥28字,勾画出环饼匀细、色鲜、酥脆的特点和形似美人环钏的形象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饮不尽器,半酣味尤长”,“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 苏轼爱好品茗,诗作中也常见对茗茶的赞美,“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形容了杭州城外漫山遍野的茶园景色。

“从来佳茗似佳人”更是与另一首诗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被人们辑成了茶馆茶庄的名联。

苏东坡的诗词书稿,其中有很多与美食有关的佳文,《菜羹赋》、《食猪肉诗》、《豆粥》、《鲸鱼行》以及著名的《老饕赋》。

2、陆游是南宋著名的诗人,他还是一位精通烹饪的专家,在他的诗词中,咏叹佳肴的足足有上百首。

“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的句子,这“玉脍”指的就是隋炀帝誉为“东南佳味”的“金齑玉脍”。

“脍”是切成薄的鱼片;“齑”就是切碎了的腌菜或酱菜,也引申为“细碎”。

“金齑玉脍”就是以霜的后白色的鲈鱼为主料,拌以切细了的色泽金黄的花叶菜。

“丝莼”则是用莼花丝做成的莼羹,也是吴地名菜。

“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即是说自己用葱油做成的面条是天上苏陀(即酥)一样。

他在《山居食每不肉戏作》的序言中记下了“甜羹”的做法:“以菘菜、山药、芋、菜菔杂为之,不施醢酱,山庖珍烹也。

”并诗日:“老住湖边一把茅,时话村酒具山肴。

年来传得甜羹法,更为吴酸作解嘲。

” “东门买彘骨,醢酱点橙薤。

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鳖。

”“彘”即“猪”,“彘骨”是猪排。

排骨用加有橙薤等香料拌和的酸酱烹制或蘸美至极。

此外在诗中称道了四川的韭黄、粽子、甲鱼羹等食品

“霜余蔬甲淡中甜,春近录苗嫩不蔹。

采掇归来便堪煮,半铢盐酪不须添。

”他总结了选取用蔬菜不要调味,吃起来也很新鲜。

“初游唐安饭薏米,炊成不减雕胡美。

大如苋实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满屋”把大如苋实(鸡头肉)的薏米的白、滑、香的特点都写得非常生动。

《食粥》:“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仙人名)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 “鲈肥菰脆调羹美,(麦乔)熟油新作饼香。

自古达人轻富贵,倒缘乡味忆回乡。

” "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猩"。

"新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东门彘肉更奇绝,肥美不减胡羊酥" 3、唐代诗人杜甫虽不是美食家,但他有许多关于美食的诗。

《丽人行》中有"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餍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的诗句,即为"八珍" 。

"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红鱼入馔来"。

"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

"无声细下飞碎雪","放箸未觉全盘空"描写唐代厨师加工鱼生的高超刀功和食客们争食的热烈场面。

"春日春盘细生菜" "鲜鲫食丝脍,香芹碧涧羹"。

问答未及已 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 新炊间黄梁(《赠卫八处士》) 甲第纷纷厌梁肉 广文先生食不足(《醉酒歌》) 饔子左右挥双刀 脍飞金盘白雪高 徐州秃尾不足忆 汉阴槎头远遁逃 鲂鱼肥美知第一 既饱欢娱亦萧瑟(《观打鱼歌》) 4、郑板桥不仅是有名的画家,而且 对吃也有一定的研究。

郑板桥有"夜半酣酒江月下,美人纤手炙鱼头", "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

" "惟有莼鲈堪漫吃,下官亦为啖鱼回" "家家户户剥春笋" "白菜青盐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 其它人也有许多,如: 张志和的《渔歌子》中不就有"西塞山前...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潭水鳜鱼肥诗意

渔歌子,词牌名 渔歌子①?【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② 桃花流水鳜鱼肥。

③ 青箬笠,④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张志和(约730-约810),字子同,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

少年有才学,擅长音乐和书画,很受唐肃宗重视,后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作品多写闲散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

唐朝肃宗时待诏翰林。

后因事贬官,赦还,不复仕进,居江湖,自号烟波钓叟。

著有《玄真子》集《全唐诗》录其九首诗词。

渔歌子,词调名,又名渔父歌。

本为唐朝教坊曲。

分单双调两种,单调27字,五句,四平韵;双调50字,仄声。

张志和《渔歌子》共有五首,全是单调。

【释词】 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西塞山:在今浙江吴兴县西南。

鳜鱼:即民间所说桂鱼,细鳞,淡黄带褐色斑纹,味道鲜美。

箬:斗笠。

用竹片和竹叶编制的帽子,用来挡雨。

蓑衣:用茅草和棕麻编制的防雨衣服。

不须:不需要.【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

分单调、双调二体。

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

双调,五十字,仄韵。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

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

“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②西塞山:即道士矶,在湖北大冶县长江边。

③鳜(音贵)鱼:俗称“花鱼”、“桂鱼”。

④箬笠:用竹篾编成的斗笠。

【意思】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的翱翔,江上黄绿色的鱼儿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的垂钓,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品评】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

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

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

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

“斜风”指微风。

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

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

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其地都不在湖州。

当依陆游《入蜀记》所说,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矶:“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辞》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风’ 者。

”苏轼谪居黄州时,曾游其地,有云:“元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其语以《浣溪沙》歌之。

”(徐俯《鹧鸪天》词跋,见《乐府雅词》卷中)苏轼《浣溪沙》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散花洲即在长江之中,与西塞山相对。

徐俯《鹧鸪天》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镢鱼肥。

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

”亦以西塞山在长江边。

张志和的《渔歌子》到日本 中日友好,早在唐代就形成高潮。

日本先后派往中国的“遣唐使”有十三次,历尽艰辛险阻的中国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更属美谈,鉴真与日本的阿倍仲麻吕对中日邦交的贡献,铭刻史册,人所周知。

然而,为奠定中日友谊丰碑,立过“特殊”功劳的,尚有位不出国的使者,他便是唐代文学家,自称“烟波钓徒”的张志和。

张志和的名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清人刘熙戴的《艺概》曾将它誉为[风流千古]的佳作。

它不仅是中国唐词的宗祖,而且也是日本词学的开山。

张志和的《渔歌子》宛如架于中日之间的一座彩虹之桥。

《日本填词史学》中有所记载:大约在张志和写成《渔歌子》四十九年后(公元八百二十三年,即日本平安朝弘仁十四年)词传到日本。

当时的嵯峨天皇读后备加赞赏,亲自在贺茂神社开宴赋诗,其时皇亲国戚、学者名流,皆随嵯峨天皇和唱张志和的《渔歌子》。

诚然,张志和未曾赴宴咏和,实为憾事,但和者争相仿效《渔歌子》而作,《渔歌子》拨响了中日人民的心弦。

近代老词学家夏承焘,在咏嵯峨天皇绝句中曾云:“一脉嵯峨孕霸才……桃花泛飘上蓬莱。

”正是对此极好的赞颂。

日...

古诗词(桃花流水鳜鱼肥.)作者出处

1、苏东坡既是著名的文人学者,也是著名的美食家。

所以相传与他有直接关系的名馔不少,用他名字命名的菜肴更多,如“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玉糁”、“东坡腿”、“东坡芽脍”、“东坡墨鲤”、“东坡饼”、“东坡酥”、“东坡豆花”、“东坡肉”等等。

《东坡集》载:“蜀人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

春鸠脍,就是芹菜炒斑鸠胸脯丝。

后称东坡春鸠脍。

苏轼是喜欢羊汤的,为此他写道:“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

他还专门写了《猪肉颂》:“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 苏东坡用其情有独钟的竹笋和猪肉一起煮,在一次美食派对上,苏东坡信手写下了一首打油诗:“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味美却有毒的河豚也成为了他的常吃常新的美味,“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逍遥自在的七言绝句,更是写了春天的竹笋、肥鸭、野菜、河豚,真可谓是一句一美食。

“秋来霜露满园东,芦菔生儿芥生孙。

我与何憎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

”在他看来,这些蔬菜比那鸡鸭鱼肉还要味美。

丰湖是苏东坡最喜欢野炊的地方,他把这里湖边长生的藤菜比作杭州西湖的莼菜:“丰湖有藤菜,似可敌莼羹”。

苏东坡吃到了一位老妇人做的环饼,不由得题诗道:“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寥寥28字,勾画出环饼匀细、色鲜、酥脆的特点和形似美人环钏的形象。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饮不尽器,半酣味尤长”,“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 苏轼爱好品茗,诗作中也常见对茗茶的赞美,“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形容了杭州城外漫山遍野的茶园景色。

“从来佳茗似佳人”更是与另一首诗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被人们辑成了茶馆茶庄的名联。

苏东坡的诗词书稿,其中有很多与美食有关的佳文,《菜羹赋》、《食猪肉诗》、《豆粥》、《鲸鱼行》以及著名的《老饕赋》。

2、陆游是南宋著名的诗人,他还是一位精通烹饪的专家,在他的诗词中,咏叹佳肴的足足有上百首。

“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的句子,这“玉脍”指的就是隋炀帝誉为“东南佳味”的“金齑玉脍”。

“脍”是切成薄的鱼片;“齑”就是切碎了的腌菜或酱菜,也引申为“细碎”。

“金齑玉脍”就是以霜的后白色的鲈鱼为主料,拌以切细了的色泽金黄的花叶菜。

“丝莼”则是用莼花丝做成的莼羹,也是吴地名菜。

“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即是说自己用葱油做成的面条是天上苏陀(即酥)一样。

他在《山居食每不肉戏作》的序言中记下了“甜羹”的做法:“以菘菜、山药、芋、菜菔杂为之,不施醢酱,山庖珍烹也。

”并诗日:“老住湖边一把茅,时话村酒具山肴。

年来传得甜羹法,更为吴酸作解嘲。

” “东门买彘骨,醢酱点橙薤。

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鳖。

”“彘”即“猪”,“彘骨”是猪排。

排骨用加有橙薤等香料拌和的酸酱烹制或蘸美至极。

此外在诗中称道了四川的韭黄、粽子、甲鱼羹等食品。

“霜余蔬甲淡中甜,春近录苗嫩不蔹。

采掇归来便堪煮,半铢盐酪不须添。

”他总结了选取用蔬菜不要调味,吃起来也很新鲜。

“初游唐安饭薏米,炊成不减雕胡美。

大如苋实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满屋”把大如苋实(鸡头肉)的薏米的白、滑、香的特点都写得非常生动。

《食粥》:“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仙人名)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 “鲈肥菰脆调羹美,(麦乔)熟油新作饼香。

自古达人轻富贵,倒缘乡味忆回乡。

” "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猩"。

"新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东门彘肉更奇绝,肥美不减胡羊酥" “祖国山河无限好,家乡父老不患贫。

淡云出岫删发何日,也味争如乡味醇。

” "何时一饱与子同,更煎士茗浮甘菊" “山暖已无梅可折,江清独有蟹堪持。

” 3、唐代诗人杜甫虽不是美食家,但他有许多关于美食的诗。

《丽人行》中有"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餍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的诗句,即为"八珍" 。

"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红鱼入馔来"。

"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

"无声细下飞碎雪","放箸未觉全盘空"描写唐代厨师加工鱼生的高超刀功和食客们争食的热烈场面。

"春日春盘细生菜" "鲜鲫食丝脍,香芹碧涧羹"。

问答未及已 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 新炊间黄梁(《赠卫八处士》) 甲第纷纷厌梁肉 广文先生食不足(《醉酒歌》) 饔子左右挥双刀 脍飞金盘白雪高 徐州秃尾不足忆 汉阴槎头远遁逃 鲂鱼肥美知第一 既饱欢娱亦萧瑟(《观打鱼歌》) 4、郑板桥不仅是有名的画家,而且 对吃也有一定的研究。

郑板桥有"夜半酣酒江月下,美人纤手炙鱼头", "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

" "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