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包含一亩的诗词



含有哲理的诗句【题目】题西林壁(苏轼)【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

含有哲理的诗句

题目】题西林壁(苏轼)【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题目】观祈雨(唐 李约)【诗词原文】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 郑燮)【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

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

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

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题目】琴诗(宋 苏轼)【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

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

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

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

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题目】戏为六绝句(之一) (唐 杜甫)【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

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

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题目】八阵图 (唐 杜甫)【诗词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

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

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

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

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题目】观书有感 (宋 朱熹)【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

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

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题目】拟古 (明 钱宰)【诗词原文】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

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

春花瘁复荣。

秋草黄已碧。

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

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

【题目】论诗 (清 赵翼)【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

【题目】草 (唐 白居易)【诗词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求李白《古意》全诗词。

包括词意。

《古意》唐·李白 君为女萝草,妾作冤丝花。

轻条不自引,为逐春风斜。

百丈托远松,缠绵成一家。

谁言会面易,各在青山崖。

女萝发馨香,兔丝断人肠。

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

生子不知根,因谁共芬芳。

中巢双翡翠,上宿紫鸳鸯。

若识二草心,海潮亦可量。

这是一首怨妇诗。

李太白乃浪漫主义豪放派诗人。

很多作品均狂放不羁,如“飞流直下三千尺”、“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

细腻的描写风花雪月、儿女情长的作品不是太多

“君为女萝草,妾作冤丝花”。

古人常以“冤丝”、“女萝”比喻新婚夫妇,优美贴切,因而传诵千古 。

冤丝花为曼生植物,柔弱,茎细长略带黄色,常常缠绕在其他植物之上;女萝草为地衣类植物,有很多细枝。

诗人以“冤丝花”比作妻妾,又以「女萝草」比喻夫君,意谓新婚以后,妻妾希望依附夫君,让彼此关系缠绵缱倦、永结同心。

即所谓“百丈托远松,缠绵成一家”。

“女萝发馨香,冤丝断人肠。

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

大意可能是说,夫君在外春风得意、如鱼得水,而妻妾却在家里忧心匆匆、痛断肝肠。

“生子不知根,因谁共芬芳。

中巢双翡翠,上宿紫鸳鸯”。

我只想用一个字来理解——怨。

过去,男主外、女主内。

妻妾在家除了相夫教子外,别无旁务,因而想入非非。

我的归宿在哪里?夫君该不会在外面与别的女子“共芬芳”、做“鸳鸯”吧? “若识二草心,海潮亦可量”。

妻妾向夫君表明态度:夫君啊!假如为妾的有二心的话,那么海水也可以用斗来量了。

大约相当于今天的“海枯石烂不变心”吧!

古诗词包含着那些朴素的辩证思想

【题目】题西林壁(苏轼)【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题目】观祈雨(唐 李约)【诗词原文】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 郑燮)【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

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

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

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题目】琴诗(宋 苏轼)【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

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

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

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

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题目】戏为六绝句(之一) (唐 杜甫)【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

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

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题目】八阵图 (唐 杜甫)【诗词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

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

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

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

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题目】观书有感 (宋 朱熹)【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

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

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题目】拟古 (明 钱宰)【诗词原文】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

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

春花瘁复荣。

秋草黄已碧。

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

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

【题目】论诗 (清 赵翼)【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

【题目】草 (唐 白居易)【诗词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诗词带有名,柏两个字的诗

以下三首诗均含“柏”、“名”二字,已用加粗字体标示:《赠柏岩禅师》——“不记柏岩名” 【唐】周贺野寺绝依念,灵山会遍行。

老来披衲重,病后读经生。

乞食嫌村远,寻溪爱路平。

多年柏岩住,不记柏岩名。

《孤山二咏(并引)》——“乞与佳名到处传”、“此柏未枯君记取” 【宋】苏轼孤山有陈时柏二株。

其一为人所薪,山下老人自为儿已见其枯矣,然坚悍如金石,愈于未枯者。

僧志诠作堂于其侧,名之曰柏堂。

堂与白公居易竹阁相连。

属余作二诗以记之。

柏堂道人手种几生前,鹤骨龙姿尚宛然。

双干一先神物化,九朝三见太平年。

忽惊华构依岩出,乞与佳名到处传。

此柏未枯君记取,灰心聊伴小乘禅。

竹阁海山两茫然,古寺无人竹满轩。

白鹤不留归后语,苍龙犹是种时孙。

两丛却似萧郎笔,千亩空怀渭上村。

欲把新诗问遗像,病维摩诘更无言。

《柏生两石间,千岁终不大。

韩子则欲移之平地以遂》——“我闻柏山名” 【宋】牟巘柏生两石间,平地盍移置。

平地岂不好,又恐伤生意。

两翁为柏谋,其虑各已至。

受命独也正,固与凡木异。

夷险犹尔殊,而我本一致。

但能全其天,所择不在地。

我闻柏山名,抱艺久不试。

自种秋柏实,离离满山翠。

石碍曾不伤,地平亦不肆。

岁月渐婉娩,冰雪几凌厉。

此柏初不知,老大见根柢。

一笑谢两翁,何省为荣悴。

...

古诗词!!能不能告诉我一句古诗,里面包括"聚"和"明"!!拜托 ...

野船明细火,宿雁聚圆沙。

出自:唐 - 杜甫 - 遣意二首 遣意二首 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细雨更移橙。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檐影微微落,津流脉脉斜。

野船明细火,宿雁聚圆沙。

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

邻人有美酒,稚子夜能赊。

还有一些是一首诗中有,不在一句中 荆门浮舟望蜀江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五古】 春水月峡来,浮舟望安极。

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色。

江色绿且 明 ,茫茫与天平。

逶迤巴山尽,摇曳楚云行。

雪照 聚 沙雁,花飞出谷莺。

芳洲却已转,碧树森森迎。

流目浦烟夕,扬帆海月生。

江陵识遥火,应到渚宫城。

会稽郡楼雪霁 年代:【唐】 作者:【张继】 体裁:【七律】 江城昨夜雪如花,郢客登楼齐望华。

夏禹坛前仍 聚 玉, 西施浦上更飞沙。

帘栊向晚寒风度,睥睨初晴落景斜。

数处微 明 销不尽,湖山清映越人家。

唐 - 王维 - 清如玉壶冰 玉壶何用好,偏许素冰居。

未共销丹日,还同照绮疏。

抱 明 中不隐,含净外疑虚。

气似庭霜积,光言砌月馀。

晓凌飞鹊镜,宵映 聚 萤书。

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

给我一首关于一到万的诗词?其中包含有一到一万的数

怨郎诗 卓文君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虽说是三四月,谁又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完,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从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似水,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陆游的诗有那些(简单一点的)

http://www.ynhzyz.com/ywyd/scjsdd/137.htm清点击此网站 陆游词作鉴赏 生平简介 陆游(1125 -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 浙江绍兴)人,陆佃之孙。

以荫补登仕郎。

绍兴中试 礼部,以语触秦桧,被黜。

绍兴二十八年(1158), 始仕福州宁德县主簿,调福州决曹,迁大理司直。

孝 宗即位,除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

史浩、 黄祖舜荐以“善词章、谙典故”,赐进士出身。

隆兴 元年(1163),张浚北伐,陆游为镇江通判。

乾道元 年(1165)改隆兴府通判。

二年免归,卜居镜湖之三 山。

乾道五年差通判夔州。

八年,四川宣抚使王炎辟 为傒办公事,改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历蜀州通判, 摄知嘉州、荣州事。

淳熙二年(1175),四川制置使 范成大延置幕僚,宾主唱酬,人争传颂。

因人讥其颓 放,自号放翁。

淳熙五年东归。

七年,奉祠归。

十三 年,起知严州,历除军器少监,迁礼部郎中。

光宗即 位,兼实录院检讨官,旋即罢归山阴,闲居十馀年。

嘉泰二年,诏权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预修孝宗、 光宗两朝实录,寻兼秘书监。

次年归。

居于山阴。

嘉 定二年卒,年八十六。

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 为中兴四大诗人,其为中兴之冠,人呼为小太白。

有 《剑南诗稿》八十七卷、《渭南文集》五十卷、《南唐 书》十八卷。

词二卷,载于《渭南文集》。

淳熙十六 年(1189), 自编词集成,作《长短句序》云:“予 少时汩于世俗,颇有所为,晚而悔之。

然渔歌菱唱, 犹不能止。

”此后未尝绝笔,刘克庄《后村诗话续编》 云:“放翁长短句,其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飘 选高妙者,与陈简斋、朱希真相颉颃。

流丽绵密者, 欲出晏叔原、贺方回之上。

” 感皇恩 陆游 小阁倚秋空, 下临江渚。

漠漠孤云未成雨。

数声新雁, 回首杜陵何处。

壮心空万里, 人谁许! 黄阁紫枢, 筑坛开府。

莫怕功名欠人做。

如今熟计, 只有故乡归路。

石帆山脚下, 菱三亩。

这首词,是作者离蜀东归以前,感叹壮志未成, 思念家乡时所写下的。

上片以写景起而以抒情终;下 片以抒情起而以情景结合终。

在一个初秋的阴天,作者登上了江边的一个小阁, 仰望初秋的天空看见迷蒙的云气还没有浓结到要化成 雨点的样子,俯视下面可以看到江水和沙渚,境界是 开阔的,并带着些静漠与冷清。

作者只轻轻地把它描 写成“小阁倚秋空,下临江渚,漠漠孤云未成雨”, 概括了登高之事和周围环境,并描写视觉中景物,运 化周邦彦《感皇恩》“小阁倚晴空”的词句,王勃《滕 王阁》“滕王高阁临江渚”的诗句。

“数声新雁,回首 杜陵何处。

”接着是写听觉,并由此引出作者的联想。

雁是“新雁”,知秋是“新秋”;云是“孤”云,雁只 “ 数”声,“数”字中也反映出主客观的孤独意象的 两相契合。

杜陵,在长安城东南,秦时为杜县地,汉 时为宣帝陵所在,故称杜陵,这里用杜陵指代长安。

长安这个汉唐故都,是华夏强盛的象征,也是西北的 政治、军事中心之地。

陆游急切地盼望南宋统治者能 从金人手里收复长安;他从军南郑,时时遥望长安, 寄托其收复故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他向宣抚使王炎建 议:“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

”诗文中写到想念长安 的也很多,如《闻虏乱有感》的“有时登高望跾杜, 悲歌仰天泪如雨”,《东楼集序》的“北游山南,凭高 望跾、万年诸山,思一醉曲江、渼陂之间,其势无由, 往往悲歌流涕”,这样的词句很多,可见其感触之深 且痛,因此经常地提及。

古人写闻雁和长安联系的, 除陆诗外,还有许多如杜牧《秋浦道中》的“为问寒 沙新雁到,来时为下杜陵无”,于邺《秋夕闻雁》的 “忽闻凉雁至,为报杜陵秋”,只是一般的去国怀都 之感。

作者写的,如《秋晚登城北门》的“一点烽传 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这些是和关心收复长安 的信息是有关的词中写闻新雁而回头看不到长安,也 是感叹收复长安的好消息的不能到来。

“壮心空万里, 人谁许!”空有从军万里的壮怀,而无人相许(即无 人赏识、信任的意思),申明“回首”句的含意,这 里的描写从含蓄的寄概到激昂的抒情,体现了作者写 作的特点从作者的诗词风格看,他是比较习惯于采用 后一种写法的;在这一首词中,他极力抑制激情,却 较多地采用前一种写法。

过片时用了,“黄阁紫枢,筑坛开府,莫怕功名 欠人做。

”黄阁、紫枢,指代宰相和枢密使,是宋代 最高文武官吏。

黄阁,宰相官署,卫宏《汉官旧仪》: “ 丞相听事阁曰黄阁”;宋代的戎服多用紫色,故以 紫枢指枢密院。

筑坛,用了汉高祖设坛场拜韩信为大 将的典故;开府是开幕府,置僚属,在宋代,高级行 政区的军政长官有此种权力。

第一、二句指为将相, 第三句说不怕这种职位无人可当,意即用不着自己怀 抱壮志与准备担当大任。

陆游并不热衷于当高官,但 却始终抱着为效忠国家而建立功名的壮志。

他曾向往 于这种功名,他的《金错刀行》诗说:“千年史策耻 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书怀》诗说:“老死已无 日,功名犹自期。

清笳太行路,何日出王师?”他这 三句词,说得很平淡,很坦然,那么他真的会这样轻 易放弃自己的壮志、他真的相信一般的将相也能够担 负恢复祖国统一大业的重任吗...

有哪些蕴含人生哲理的古诗?

【题目】题西林壁(苏轼) 【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题目】观祈雨(唐 李约) 【诗词原文】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 郑燮) 【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

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

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

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题目】琴诗(宋 苏轼)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

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

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

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

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题目】戏为六绝句(之一) (唐 杜甫) 【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

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

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题目】八阵图 (唐 杜甫) 【诗词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

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

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

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

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题目】观书有感 (宋 朱熹) 【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

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

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题目】拟古 (明 钱宰) 【诗词原文】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

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

春花瘁复荣。

秋草黄已碧。

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 【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

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

【题目】论诗 (清 赵翼) 【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

【题目】草 (唐 白居易) 【诗词原文】离离原上...

古诗词积累

1、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简析: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

2、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曹操《龟虽寿》) 简析:发挥主观能动性,乐观向上,积极进,将终生有益、无憾。

3、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简析: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生,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常用来表达一种“想要挽留却又不能留住”的心态。

或对人生的感慨:盛衰浮沉,生死聚散,也如这花开花落、燕去燕来。

) 随便抄!我有的是!4、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简析:它蕴涵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假象所迷惑的道理。

5、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简析:借景喻理,说明只有思想永远活跃,接受种种不同新思想、新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或: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学习,时时补充新知。

) 6、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清朝赵翼《论诗》) 简析:常用来赞美人才的人才辈出,也用来表示一代新人过去,又有一代新人出现,长江后浪推前浪。

也含有“世事超越前人,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必然趋势”之哲理。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简析:它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简析: 历经“山重水复”让人怀疑无路可走,却又意外地呈现出光明前景(或:表现感到困惑时,突然见到希望)。

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简析:劝勉人们努力珍惜青春年华,世间没有后悔药。

有“失去才知可贵”的哲理。

10、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简析:表现作者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

只要主观努力,心理健康,仍然能青春永驻,老当益壮。

1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的《赤壁》) 简析: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

1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陶渊明《饮酒》) 简析:它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

1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行路难》) 简析:坚信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抱负是必能实现的。

1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简析:阐明事物具有两重性。

1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 简析:诗句最具忧愁、苦闷之意。

极欲摆脱,却又无计可除。

有“有新栽花花不发”的意蕴,也告诫人们:酒不解真愁。

16、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简析:词句用巧妙地比喻写\"愁\"。

寓含一种既无可奈何,又无可解脱的别人不能理解的理趣。

17、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简析:诗中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曾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1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简析: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的亲近,说明知心朋友是声息相通的。

1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简析:前三句,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表现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

后两句,从“隔千里兮共明月”演化而来的,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 20、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简析:无论朝代的兴或亡,最苦的都是老百姓。

21、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刘桢《赠从弟》) 简析:只要有坚贞的信念,任何艰难挫折都不会改变节操。

22、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简析:在一处失去的,将会在别出找出来。

2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简析:常用来比喻教师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

2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简析:表现了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

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

25、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武陵春》) 简析:景物依旧,人事迥异。

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世事如棋局局新”的理趣。

2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蒹葭》 简析:此诗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不断寻找追求的理趣。

27、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