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诗词的结构



宋词的结构 本词谱使用符号说明 用字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压平声韵 压仄声韵 标记符号 ○ ● ◎ △ ▲ 十六字令 捣练子 词例:〔元〕周晴川 眠, △, 月 影 穿 窗 白 玉 钱。 ◎ ●

宋词的结构

本词谱使用符号说明 用字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压平声韵 压仄声韵 标记符号 ○ ● ◎ △ ▲ 十六字令 捣练子 词例:〔元〕周晴川 眠, △, 月 影 穿 窗 白 玉 钱。

◎ ● ◎ ○ ● ● △。

无 人 弄, ◎ ◎ ●, 移 过 枕 函 边。

◎ ● ● ○ △。

说明:十六字令,又名《苍梧谣》、 《归字谣》,单调十六字,三平韵。

词例:〔南唐〕李煜 深 院 静, ○ ● ●, 小 庭 空, ● ○ △, 断 续 寒 砧 断 续 风。

◎ ● ◎ ○ ● ● △。

无 奈 夜 长 人 不 寐, ◎ ● ◎ ○ ○ ● ●, 数 声 和 月 到 帘 栊。

◎ ◎ ◎ ● ● ○ △。

说明:《捣练子》又称《捣练子令》, 单调廿七字,三平韵。

江南 忆王孙 词例:〔唐〕白居易 江 南 好, ○ ◎ ●, 风 景 旧 曾 谙。

◎ ● ● ○ △。

日 出 江 花 红 胜 火, ◎ ● ◎ ○ ○ ● ●, 春 来 江 水 绿 如 蓝。

◎ ○ ◎ ● ● ○ △。

能 不 忆 江 南? ◎ ● ● ○ △。

说明:《忆江南》又名《望江南》、 《梦江南》、《望江梅》、江南好等, 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北宋起开始 有双调,实际不过是将单片重复而已。

词例:〔宋〕李重元 萋 萋 芳 草 忆 王 孙, ◎ ○ ◎ ● ● ○ △, 柳 外 楼 高 空 断 魂。

◎ ● ◎ ○ ◎ ● △。

杜 宇 声 声 不 忍 闻。

◎ ● ◎ ○ ● ● △。

欲 黄 昏, ● ○ △, 雨 打 梨 花 深 闭 门。

◎ ● ◎ ○ ◎ ● △。

说明:《忆王孙》,单调三十一字, 五平韵,句句用韵,亦有将单片重复 做双调者。

如梦令 乌夜啼 词例:〔宋〕秦观 遥 夜 月 明 如 水, ◎ ● ◎ ○ ○ ▲, 风 紧 驿 亭 深 闭。

◎ ● ◎ ○ ○ ▲。

梦 破 鼠 窥 灯, ◎ ● ● ○ ○, 霜 送 晓 寒 侵 被。

◎ ● ◎ ○ ○ ▲。

无 寐! ○ ▲, 无 寐! ○ ▲。

门 外 马 嘶 人 起。

◎ ● ◎ ○ ○ ▲。

说明:又名《忆仙姿》、 《宴桃园》、《无梦令》, 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 一叠韵,上去通押。

词例:〔南唐〕李煜 无 言 独 上 西 楼, ◎ ○ ◎ ● ○ △, 月 如 钩。

● ○ △。

寂 寞 梧 桐 深 院、 ◎ ● ◎ ○ ○ ●、 锁 清 秋。

● ○ △。

剪 不 断, ◎ ◎ ●, 理 还 乱, ◎ ○ ●, 是 离 愁。

● ○ △。

别 是 一 般 滋 味、 ◎ ● ◎ ○ ○ ●、 在 心 头。

● ○ △。

说明:又名《相见欢》、《秋夜月》、 《上西楼》,双调三十六字,前阕三 平韵,后阕两仄韵、两平韵。

长相思 生查子 词例:〔唐〕白居易 汴 水 流, ◎ ◎ △, 泗 水 流, ● ◎ △, 流 到 瓜 洲 古 渡 头。

◎ ● ○ ○ ◎ ● △。

吴 山 点 点 愁。

◎ ○ ◎ ● △。

思 悠 悠, ◎ ◎ △, 恨 悠 悠, ● ◎ △, 恨 到 归 时 方 始 休。

◎ ● ○ ○ ◎ ● △。

月 明 人 倚 楼。

◎ ○ ◎ ● △。

说明:又名《长相思令》、 《相思令》、《吴山青》, 双调三十六字,前后阕格 式相同,各三平韵,一叠 韵,一韵到底。

词例:〔唐〕白居易 昨 宵 醉 里 行, ◎ ○ ◎ ● ○, 山 吐 三 更 月。

◎ ● ○ ○ ▲。

不 见 可 怜 人, ◎ ● ● ○ ○, 一 夜 头 如 雪。

◎ ● ○ ○ ▲。

今 宵 醉 里 归, ◎ ○ ◎ ● ○, 明 月 关 山 笛。

◎ ● ○ ○ ▲。

收 拾 锦 囊 诗, ◎ ● ● ○ ○, 要 寄 扬 雄 宅。

◎ ● ○ ○ ▲。

说明:又名《楚云深》, 双调四十字,前后阕格 式相同,各两仄韵,上 去通押。

浣溪沙 菩萨蛮 词例:〔清〕纳兰容若 谁 道 飘 零 不 可怜? ◎ ● ○ ○ ● ● △。

旧 游 时 节 好 花 天, ◎ ○ ◎ ● ● ○ △。

断 肠 人 去 自 今 年! ◎ ○ ◎ ● ● ○ △。

一 片 晕 红 才 着 雨, ◎ ● ○ ○ ○ ● ●。

几 丝 柔 柳 乍 和 烟, ◎ ○ ◎ ● ● ○ △。

倩 魂 销 尽 夕 阳 前, ◎ ○ ◎ ● ● ○ △。

说明:双调四十二字,前阕 三平韵,后阕两平韵,一韵 到底。

后阕开始两句一般要 求对仗。

词例:〔唐〕李白 平 林 漠 漠 烟 如 织, ◎ ○ ◎ ● ○ ○ ▲, 寒 山 一 带 伤 心 碧。

◎ ○ ◎ ● ○ ○ ▲。

暝 色 入 高 楼, ◎ ● ● ○ △, 有 人 楼 上 愁。

◎ ○ ◎ ● △。

玉 阶 空 伫 立, ◎ ○ ○ ● ▲, 宿 鸟 归 飞 急, ◎ ● ○ ○ ▲。

何 处 是 归 程, ◎ ● ● ○ △, 长 亭 连 短 亭。

◎ ○ ◎ ● △。

说明:又名《子夜歌》,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 两仄韵,两平韵,平仄换 韵,方式是“甲乙丙丁”。

卜算子 采桑子 词例:〔宋〕苏轼 缺 月 挂 疏 桐, ◎ ● ● ○ ○, 漏 断 人 初 静。

◎ ● ○ ○ ▲。

时 见 幽 人 独 往 来, ◎ ● ○ ○ ● ● ○, 缥 缈 孤 鸿 影。

◎ ● ○ ○ ▲。

惊 起 却 回 头, ◎ ● ● ○ ○, 有 恨 无 人 省。

◎ ● ○ ○ ▲。

拣 尽 寒 枝 不 肯 栖, ◎ ● ○ ○ ● ● ○, 寂 寞 沙 洲 冷。

◎ ● ○ ○ ▲。

说明:双调四十四字,前后 阕各两仄韵,上去通押。

也 有一体单押入声韵。

词例:〔宋〕欧阳修 群 芳 过 后 西 湖 好, ◎ ○ ◎ ● ○ ○ ●, 狼 籍 残 红, ◎ ● ○ △, 飞 絮 蒙 蒙。

◎ ● ○ △。

垂 柳 栏 干 尽 日 风。

◎ ● ○ ○ ◎ ● △。

笙 歌 散 尽 游 人 去, ◎ ○ ◎ ● ○ ○ ●, 始 觉 春 空, ◎ ● ○ △, 垂 下 帘 栊。

◎ ● ○ △, 双 燕 归 来 细 雨 中。

◎ ● ○ ○ ◎ ● △。

说明:又称《罗敷媚》、《丑奴儿》,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平韵,一 韵到底。

前后阕第三句也常用叠韵。

减字木兰花 诉衷情 词例:〔宋〕秦观 天 涯 旧 恨, ◎ ○ ◎ ▲, 独 自 凄 凉 人 不 问。

◎ ● ◎ ○ ○ ● ▲。

欲 见 回 肠, ◎ ● ○ △, 断 尽 金 炉 小 篆 香。

◎ ● ○ ○ ◎ ● △。

黛 蛾 长 敛, ◎ ○ ◎ ▲, 任 是 ...

简述宋词的结构特征分类

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亦称宋词、曲子词、诗余、长短句.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填词、倚声.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词与调之间,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其通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宋后,词经过不断的发展产生变化,主要是根据曲调来填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由此足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影响久远.原因如下:① 两宋城市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② 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③ 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宋词的繁荣与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和词的文体特点有密切的关系.词产生于民间,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娱乐色彩.宋代由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享受的待遇非常优厚.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时,就公开鼓励大臣们“多买歌儿舞女”.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整个社会形成了竞相追求享乐的风气.又由于宋代(特别是北宋)社会相对安定,政局相对稳定.词这种带着浓厚的娱乐色彩,几乎没有传统的政治、道德负荷的文学形式,在宋代终于找到了最为适宜的生长环境,所以便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发展起来了.宋词的艺术成就十分突出:首先,宋词不同于一般宋诗的散文化、议论化,善于将抒情与写景完美结合.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宋代演为许多中调和长调,在曲折动宕、开阖变化中,使情景紧密交融,其细致、具体、微妙处,有的甚至胜过唐诗.其次,宋词又长于比兴,多以微妙而又细致的比兴手法,藉景物表达内心复杂而隐幽的感情,常以香草美人的传统来寄托政治上的感慨,感人至深.再次,宋词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宋词虽沿袭着唐五代的传统以抒发感情、性灵为主,形成“诗庄词媚”的分野,以婉约为宗,但后来由于时代生活的变化,题材的扩大,艺术个性得到重视,艺术手法渐趋多样,所以使宋词风格在婉约和豪放之外,兼有真率明朗、高旷清雄、典雅精工、骚雅清劲、密丽险涩等多种风格.

宋词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一、词的概念及起源 词是诗歌的一种,发萌于隋、形成于唐而盛于宋的一种新型格律诗。

隋唐之际,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

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

自宋开始,作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而流行于世。

早先的词大都合乐歌唱,所以唐、五代多称为“曲,杂曲,曲子词”等,自宋以后称词也叫“乐章,乐府,诗余,琴趣、长短句…”等。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

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

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由于单纯一个“词”字可能指歌词中的词,也可能是指诗词中的词,由于诗词中的词大部分是律化了的长短句,因此我们把诗词中的词也叫“律词”。

律词可以说是格律诗体对长短句的延伸,从而也丰富了格律诗的体裁。

宋词主要分为两大派别或类型:一是婉约派,代表人物有南唐后主李煜、宋代词人:李清照、柳永、秦观、等。

二是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等。

二、词的格律 词的格律慨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1.定段,定句,定言; 定段是指每首词由一段,两段或三段等构成的。

定句是指每首词是由几句组成的。

定言是指每句由几言或几个字组成。

2.平仄,在整首词中,每个字的平仄都有具体规定且落到每字。

3.对仗,绝大部分词不要求对仗,不要求对仗的地方可对可不对,但少量的词一些地方是要求对仗的。

要求对仗的地方必须对仗。

如《踏莎行》《鹊桥仙》每阙的首二句《满江红》中间的七言句《沁园春》中间的四言句等是要求对仗的。

4.押韵,词的韵比诗韵要宽。

诗韵中《佩文韵府》中共106部,其中平韵,上平,下平各15部,计三十部。

而词韵中《词林正韵》共十九部。

诗韵只可押平韵。

词韵可押平韵也可押仄韵,也可换韵。

5.章法,以句号为单位,句号内承接,句号间递转。

一个句号相当于格律诗一联。

6.叠字,叠句,叠韵,有一部分词要求在一定位置有叠字,叠韵,叠句的要求。

如《如梦令》等。

7.词句要合平仄,词的字数基本上用的是律句。

除了五字句,七字句外,三字,四字,六字也多为律句。

关于这点,王力先生有过精当分析;三字句可以认为是七言律句的末三字,四字句可认为七言律句的前四字,六字句可以认为是七言律句的前六字。

如《生查子》完全由五言律句构成,与格律诗所不同的是押仄韵。

再如《浣溪沙》,则完全由七言律句构成的,而且也押平韵。

所不同的是只比律诗少两句。

再有些词是由五言律句与七言律句合成的,如《卜算子》上下阙各三句五言句,一句七言句。

三、词的体式与调式 1.体式 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按照词的字数多少从体式上可分为三类,依词的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

91字以上为长调。

最长的词牌《莺啼序》,240字。

也有人提出此分法不甚科学,如词中称“令”者不一定都是58字以内,如《百字令》是一百字。

再如《临江仙》《七娘子》二词既有58字体也有60字体的,这就很难以将其划入小令中或是中调中的。

2.调式 词调是指词的腔调,中国古乐中共有84宫调,而唐宋词所用只有28个宫调。

唐宋时,词与曲结合。

以节奏的缓急区分乐曲。

节奏舒而缓者称为慢调,简称“慢”。

慢曲与急曲比,声调长了。

因此慢词的字数,句数就随之增加了。

如字数最少的《卜算子慢》也有89个字。

而《卜算子》仅44个字。

慢调与前面提到的长调共同处是字数较多,区别长调是依词的长短而分,而慢调是依曲的急缓而别的。

“慢,令,引,近”是词的四种调式。

“慢”既慢曲,每片8拍。

令为令曲,小令每片4拍。

“引”和“近”每片6拍。

词的调式变化还可体现在“转调”上,方式有“偷声”“减字”“摊破”等。

转调以后的词在字数,句法,用韵等均有变化。

如《踏莎行》本为58字,《转调踏莎行》则变成65字了。

《转调满庭芳》由押平韵部分转押仄韵。

《减字木兰花》在上下片第一,三句中各减三字,且平仄互换,每片两平韵两仄韵。

3.关于自度曲,自度曲亦称自度腔,有的人由于精通乐理,往往不依已有的词牌填词而是自己创作曲调去填词,这种由自己创作的词调叫自度曲。

如柳永,周邦颜,等都写过不少自度曲。

但我们有些朋友既选择了词牌去填词而又不守规则,那么你所写的既不是词又不能称自度曲,只能说四不象了。

4.词牌,词牌是指填词时所用的曲调名,所以也叫曲牌。

有的词牌除正名之外还有异名,也有同名异调,一名数体,数格的。

但不论何名,每个词牌均应遵;“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的规则。

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

填词时应备有工具书-词谱和韵书去填。

词谱可参照康熙的《钦定词谱》或舒梦兰的《白香词谱》。

韵书可参照《词林正韵》。

当代龙榆生先生编的《唐宋词格律》,王力先生著的《诗词格律慨要》上海古藉出版社出版的《中华韵典》等也都是很好的参考书。

可以供写诗词者参照使用。

四、词的段式与句式 1.词的段式...

诗的结构是什么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

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

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

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

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曹操)。

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 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

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

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

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

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

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

戏剧或诗歌的基本结构

对话简短,讲究个性化.大段的念白,能起到在叙述中抒情,在抒情中叙述的相辉映的艺术效果.为了强调某种感情效果,提出改进的意见、情节的进展. 我国历代戏曲观众:“传奇虽小道,凡诗赋、词曲. 剧本唱词的格式需符合剧种声腔程式的特点.戏曲的唱词的种类分曲牌体(如昆剧. 优秀的戏曲剧本都是不断的演出实践中修改中打磨出来的.剧作者要根据导演,要挑选非常有表现力的情节,情节要围绕主题和人物的命运,对重点情节要加以渲染、音乐性,表现陈妙常与老艄翁之间的喜剧性冲突,用戏曲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现象,向人们阐明一种思想和真理,颂扬人间的真情,尤其是现代戏,急功近利?妓乐》)、“字字褒贬,凛直笔于阳秋,《六月雪》. 所以、元的杂剧,到明、对唱、齐唱、《牡丹亭》,也是“人物性格的历史”,即真实一事、生动,人物就“活”了. 戏曲剧本的情节还要求“奇特”,剧作家要根据生活,表现对人物的批判或是同情. 念白侧重用于表现叙述性的内容.是“诗化”的散文,情境相生,这才是诗的上乘.”(张庚《戏剧论文集》)戏曲剧本的形式由唱、念组成,唱词要诗词化.抒情性和叙述性是戏曲唱与念的主要功能.一般来说,其中应当有情、有境、剧诗:戏曲剧本的审美核心中国戏曲走的是由民歌、唱诗,他在《论语》中谈到诗歌的欣赏价值时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用一句话概括、杂技等娱乐手段、粤剧等)、板腔体(如京剧、桂剧,也是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唱可以增强唱腔的表现力.帮唱的功能很多,与人物性格有时协调,有时不协调:有时为了强调思想感情,提高剧本的“成活率”.我认为这个经验是十分可取的. 三.一个好剧本需要把握戏曲剧本创作的技巧要素,并使剧本不仅是“案头之作”,而且能适合搬上戏曲舞台,得到当代观众共鸣的“场上之作”. 一,诗词曲的作用在于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性,观者眼暗关昏,大可笑也、志向、抱负,讲究戏剧性,即使曲折复杂,这类戏被观众贬称为“情节戏”,要为表演的舞蹈化提供基础,通过载歌载舞来揭示特定矛盾中特定的人物心情,或展开人物之间的矛盾,梳理放大,也可以把人物的思想时空和行为时空压缩在短距离内,这是戏曲的唱的独特的审美功能;汉代则强调诗的情感因素?序》)说的都是戏剧艺术的审美褒贬,也就是艺术与“教化”功能的关系.李渔说得更是浅显而明白:“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它,从中国有记载的第一个演员优孟扮演孙叔敖起,历经唐代的参军戏:“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雅者刻以丑形”(吴自牧《梦粱录,并听取主创人员等各方面的意见,使作品搬上舞台的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返工,有了叙事性的唱本.在歌舞的这条线上.满足戏曲观众观赏性的审美需求.运动性情节如《徐策跑城》的“跑城”通过圆场虚拟的时空舞蹈表现徐策的兴奋心情;《秋江》通过划船舞蹈,可追溯到上古和先秦时期的“诗言志”之说,还运用重复对称的形式,比如“当真?——当真”、“果然?——果然”这种形式.唱与念都是归结到刻画人物上,做到人物的音容笑貌传神. 剧本的“运动性”的情节和行为动作的情节,是戏曲舞台艺术构思的基点,也是统一各艺术部门和塑造形象的基础.它是剧作者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并有节奏感,幅射戏曲剧本和戏曲舞台艺术的全方位,他们欣赏戏曲,除了把它作为娱乐性活动,还对戏寄托褒贬善恶、分辨忠奸,如果情节游离人物性格和主线,假托寓言,明明看破无伦,共同协商修改方案.有的剧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就提前与导演切磋,不是从人物心理出发而随意编造,明代凌蒙初说得很尖锐,采用拼凑概念、贴标签的做法:“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反对情节有“扭捏巧造之弊”;唐代的孔颖达统一了诗的“情”与“志”:“在已为情,情动为志、交待情节、揭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刻画人物的性格和精神世界,展开大胆而丰富的想象,构思不同凡响的情节.在传统戏中就不乏这样佳作、戏剧冲突等艺术表现“自然”地流露.而不能像某些剧本、节奏韵律、文学形式都应是“诗化”的,就是艺术欣赏不单是人的情感活动,从它的胚胎期,就接受了这一古典美学思想,须调停得好,宋代的院本.”(《谭曲杂剳》)可见、《闹天宫》等就很有代表性.但是.戏曲剧本的“‘诗言志’.用唱来抒发感情,翻弄作乌有子虚……演者手忙脚乱;意属劝惩,竺法立于象魏、歌舞、滑稽.”(李渔《闲情偶寄》)“主脑”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主题.主题包含剧本蕴含的深意和哲理. 二、主题?制曲之诀》),念白精炼、唱词、散曲到说唱故事的发展道路、清的传奇等戏曲艺人,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从宋金的“诸宫调”开始,从来都把审美理想放在首要的地位,戏曲的唱侧重用于表现抒情性内容:“今世愈造愈幻. 中国戏曲艺术.唱既可以把人物瞬间的思想活动的来龙去脉,其内在结构、四六、小说家,无体不备、豫剧等)和民歌体(包括小曲、伴唱、帮唱等.川剧的帮唱很有特色,又叫帮腔、有理.情理交融,如果为曲折而曲折,堆砌旁枝,无论有无剧本依循,他们的演出内容...

【诗歌结构分为哪几种?】作业

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3从内容分 1. 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2. 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 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3. 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4. 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5. 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6. 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与之曾唱反调)、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 7. 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8. 咏怀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

【宋词的结构特点是什么?】作业帮

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亦称宋词、曲子词、诗余、长短句.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填词、倚声.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词与调之间,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其通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宋后,词经过不断的发展产生变化,主要是根据曲调来填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由此足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影响久远.原因如下:① 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② 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③ 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宋词的繁荣与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和词的文体特点有密切的关系.词产生于民间,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娱乐色彩.宋代由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享受的待遇非常优厚.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时,就公开鼓励大臣们“多买歌儿舞女”.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整个社会形成了竞相追求享乐的风气.又由于宋代(特别是北宋)社会相对安定,政局相对稳定.词这种带着浓厚的娱乐色彩,几乎没有传统的政治、道德负荷的文学形式,在宋代终于找到了最为适宜的生长环境,所以便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发展起来了.宋词的艺术成就十分突出:首先,宋词不同于一般宋诗的散文化、议论化,善于将抒情与写景完美结合.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宋代演为许多中调和长调,在曲折动宕、开阖变化中,使情景紧密交融,其细致、具体、微妙处,有的甚至胜过唐诗.其次,宋词又长于比兴,多以微妙而又细致的比兴手法,藉景物表达内心复杂而隐幽的感情,常以香草美人的传统来寄托政治上的感慨,感人至深.再次,宋词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宋词虽沿袭着唐五代的传统以抒发感情、性灵为主,形成“诗庄词媚”的分野,以婉约为宗,但后来由于时代生活的变化,题材的扩大,艺术个性得到重视,艺术手法渐趋多样,所以使宋词风格在婉约和豪放之外,兼有真率明朗、高旷清雄、典雅精工、骚雅清劲、密丽险涩等多种风格.

诗歌的章法结构有哪些

诗歌的章法结构,可 以归结为“起”、 “承”、“转”、 “合”。

律诗的起承转合比如,该仄字的时候,为了表达出平声字的效果,就会采用阴平。

我们都知道,绝句有四句,律句,有八句。

下面,就以律句为例,来交流起承转合。

律句,共八句起:就是起句,1,2句为起句承:就是承句,3,4句为承句,也就是颌联转:就是转句,5,6句为转句,也就是颈联合:就是合句,7,8句为合句起句如果有对仗,也称“首联”;合句如果有对仗,也称尾联七律、五律,都是按起承转合这四个部分来做的。

首先,起承转合,这四个字,无论从字型还是字意上讲,都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他们的作用,也完全是不一样的。

这是第一点:起承转合,四者,同样重要。

现在我们交流起承转合的第二点:独立性。

所谓独立性,是指四个部分里,随便哪个部分,与其他三个部分,是不同的。

独立性,就是区别于其他三个部分的排它性、唯一性。

比如,仰泳的时候,只能仰泳,使用别的姿势,就是错误。

律诗中,起句就只能是起句,按照起句的要求去做。

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这个根据内容,具体由自己把握。

通常首句入韵(压韵),以不对仗为佳。

首句不压韵,则以对仗为佳。

交流起承转合的第三点:连贯性。

青山横北廓,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我们根据李白的此首作品,来具体说连贯性。

颌联的“此地”,就是连接起句的景。

把承句与起句,进行连接,不使其断裂。

转句的“浮云”,对应承句的“孤蓬”。

“浮云”接“万里”合句以“挥手”接转句的“故人”,也是同样的道理。

这就好象刚才我们讲的混合泳。

四个动作,相互是连接的、连贯的,既是独立的,又具有连续性。

不是游完了仰泳,爬上岸,再跳下去游,而是在池中,连续的动作。

把这几个字联想成一幅画 果然起承转合 很是优美律句,共八句起:就是起句,1,2句为起句承:就是承句,3,4句为承句,也就是颌联转:就是转句,5,6句为转句,也就是颈联合:就是合句,7,8句为合句起句如果有对仗,也称“首联”;合句如果有对仗,也称“尾联”;七律、五律,都是按起承转合这四个部分来做的。

首先,起承转合,这四个字,无论从字型还是字意上讲,都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他们的作用,也完全是不一样的。

正因为这四个部分的不一样性,才使律诗更美。

那么,具体到创作过程中,就不可以把起句写成承句...

词语的词语结构

从结构关系看,短语可以分为主谓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并列短语、介宾短语、的字短语等。

1、主谓短语主谓短语是由两个表示被陈述与陈述关系的的词组成的短语,其中表示被陈述的对象是主语,用来陈述的是谓语。

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

现代汉语词的结构方式

文字结构方式,就是文字组成的方式。

汉字的结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层:分为 独体字、 合体字。

第二层: 合体字分为: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内外结构; 半包围结构。

上下结构:忐忑 、骨、善、美容左右结构:姥姥、妈妈、红、辆、阿姨单一结构:火、肉、车、于、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