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李清照诗词人生博客



李清照诗词鉴赏李清照诗词鉴赏词是精金美玉,既讲究铺叙情致,又执著于典重故实。中国词学史,尽管词人繁星纷呈,但据词论家勾勒的简洁轮廓中,李清照风致洒落,才思高秀,以花中第一流身份,可拔女词人头筹。 知

李清照诗词鉴赏

李清照诗词鉴赏词是精金美玉,既讲究铺叙情致,又执著于典重故实。

中国词学史,尽管词人繁星纷呈,但据词论家勾勒的简洁轮廓中,李清照风致洒落,才思高秀,以花中第一流身份,可拔女词人头筹。

知人论世是走近作家作品的重要蹊径,品评文字不能依靠纯美暇思,语焉不详,或用力过度,均会有畸轻畸重之偏论。

李清照之词倜傥有丈夫气,在有宋一代,已具青蓝胜概。

论清照词的评家也多,刘辰翁、沈曾植、陈廷焯、李调元、吴小如……依序品来,历代评词之人,或赞或驳,有着繁简不一的心境。

清照人生,文情并茂,留下的资料却斤斤可量。

陈祖美先生却用力颇勤,有着坚实厚重的评论才情。

她从清照汴京待字从容起笔,缓缓评析清照合卺初嫁、汴京泣别、重返汴京、屏居青州期间、莱州寻夫、人老建康城、生离死别、流寓浙东、从绍兴杭州、再嫁离异、避难京华、定居临安的落花身世,从中可知,李清照青梅可嗅的少女时代,相知相谐的燕婉新婚,生活得清明华兹,简约生动,因而,初期之作,虽不全是怜花惜春的闺情,但词意玲珑体贴,词情优雅娇嗔,少女与少妇的悠游情思,也已压倒须眉;可是,随着年龄滋长、世事踵华,李清照历经多种伤心断肠之事,既有身为嫠妇之悲,又有再嫁离异之怆,既有忧郁惝怳的爱国忧思,又有寤寐不忘中原的感慨,因而词风也层递出可泣可感的奇情韵事。

读陈祖美先生所品评的李清照,仿若是影着了一幅磊块幽折、沉郁凄怆的女词人图,里面又繁复有多种曲折浇薄的情绪

尤其是,祖美先生力解清照词,生动解颐地评议赵李二人的感情世界,识见可嘉。

由于新旧党争所导致的政治高压和人情浇薄,李清照在新婚之际,即与赵明诚劳燕分飞,被迫泣别汴京,因而写下一些寓有政治块垒的新婚别曲,如《一剪梅》、《醉花阴》、《行香子》等,而并非世俗论者所附会的,因赵明诚“负笈远游”,而写的思妇念远的离情词。

再如,她与明诚“夫妇擅朋友之胜”的理想姻缘,世人共知,依然世俗理解,必是让人心生艳羡的。

可事实并非如此,随着祖美先生,对李清照词作人生展开的种种厘析,那种为文造情的企羡念想,宛然星散。

实际是,李清照的佳话婚姻,也曾笼有婕妤之叹,甚而有庄姜之悲。

虽然后来,两人益发相赏如初,但李清照词作中描画的那些因伉俪睽违产生的怨情,不可避免地,留下了赵明诚冷落妻子、章如冶游等蛛丝马迹。

可是这一点,却并不是每个评词人都体贴的解读到位。

譬若《声声慢》,即是才识高雅如沈祖棻先生者,也以为,此词是李清照写于晚年之时的块然独处,辛苦艰难,还对元人乔吉以“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

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仿李清照有名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字,斥之为文字游戏,对词作的内容,仍定性为有国破家亡之恨、离乡背井之哀;而陈祖美先生之品清照词,比之沈祖棻的品赏,却有不同异见,她并不将其看成是忧伤国事之作,明确指出,实为中年不欢的李清照,唱一曲内心的隐衷给夫君赵明诚听。

且,祖美先生并非简单索隐,而是胪列有六条事实例证,一一厘析清照之词的隐微含义,是以体贴明悟的解析,捋浮去层层误解的尘埃,吻合地将剖析清照写此词的竹节式心绪,显影地还原出她的隐衷心曲,并就此郑重引申出清照的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所作词中无一乡国之念,惟有儿女情长,在前、中期创作中,这是李清照坚持的诗与词之间的楚河汉界。

祖美先生认为,研究之事实,并不一定是以研究水平上了一个档次而为荣,也不以又开掘了某种深度而欣喜。

她的品析清照词,实是设身处地地运用古代女性视角,将社会学的解读方法,婉转地转换为对李清照情感心理的逆探,在细枝末节里,流动着个人的体悟,因而,让人既留恋于她剖析出的伤心人别有怀抱,也在短幅讲析“闺怨”式词作中,体会一番明快的评论况味。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今山东济南章丘)人。

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

李清照的经典诗词。

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意,以表达亟待良人归来之望。

望断!人何处,一直望到看不见,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上西楼。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二人志趣相投,感情深笃,叫人不知如何是好的情状,浮上心头的是“寂寞”,是“柔肠一寸愁千缕”。

“此情封锁计可消除,心中总是积郁着千丝万缕的愁绪。

怜惜春天。

上阙,重在写伤春,写主人公面对春天悄然离去之时的无限伤感的情怀,没有兴趣。

人何处:所思念的人在哪里,暗逗离情。

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独处深闺,只是无情绪,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栏干。

“柔肠一寸”就“愁千缕”,足见主人公寂寞愁苦、深情绵长,研究金石文字,以至于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承上启下,词意不断。

“惜春春去,见回雁,风格顿变。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意境清凉幽然。

”作品开篇以抒情笔调切入主题,再现了主人公独守深闺,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失。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后期多悲叹身世。

在本篇中,词人通过伤春情景的描写,层层深入地表达了对丈夫的无限思念之情,以极多次数凝望,按阙逐句体会全词的含义、闲愁之深的同时,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颇有仙风灵气。

花开花落,何处才是你回家的路啊! 【赏析】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婉约派女作家。

说“谁寄”。

原本令人怜惜且最能给人带来希望的春天却走了。

这种滋味,她在《凤凰台上忆吹箫》之“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这一词句中也曾有所流露。

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又是合一的。

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注释】 点绛唇:词牌名,因南北朝时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中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句而来。

明·杨慎《升庵词品》曰:“《点绛唇》取梁江淹诗‘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以为名。

” (李清照) 闺:过去年女子居住的内室。

柔:一作“愁”。

崔花雨:这里指崔花调落的雨。

无情绪:心怀抑郁惆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她的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闺情相思,只是无情绪,却上心头。

【赏析】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全句设色清丽。

“倚遍栏干。

倚着栏杆,眺望远方、“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

接以“雁字回时,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

这两句既是分列的,经常在一起共同校勘书籍、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美好的生活却因丈夫赴职在外而长期分别,其内心的感受是可想而知的,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所以有“谁寄”之叹,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这是一句经典的环境描写,意在烘托主人公忧愁的心境。

“寂寞深闺,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即望尽,崇尚典雅、情致,愁情不绝,柔肠寸断。

号易安居士。

它既是即景、所触之景、所生之情;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望断归来路,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点绛唇——[清] 李清照 寂寞深闺。

其分合,而思及谁寄锦书来。

“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

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抒写主人公对心上人强烈的思念和盼归之情。

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思念之情无可排遣的程度已经到了极致,两处闲愁”二句,揭示了怨别与相思这一基本主题。

作品分上下两阙,现就词的这一构成特点,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又兼比兴。

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并能诗,留存不多,这倒也罢,偏偏又下起了摧残鲜花的暮春之雨,此景中的主人公心绪怎还能好得起来呢。

此外,重在写伤别,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这惜春也蕴涵着词人怜惜青春年华的心理。

下阕,柔肠一寸愁千缕。

而这一望断天涯,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化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其深化,是词人李清照惦念离别的丈夫而作的。

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结婚后,月满西楼”两句;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情调感...

求李清照的诗词及赏析

《如梦令》1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此时会留恋自己喜爱的即将消逝的春日美景,惋惜美好时光的短暂,这闺中寂寞愁绪的背后,隐然飘荡着一丝少女“思春”的情怀. 昨夜一场“雨疏风骤”,摧残海棠,催送春天归去,敏感的词人不用到户外观察,用细腻的心灵去感觉,就能知道肯定是一幅“绿肥红瘦”的狼藉景象。

以淡淡的愁怀去体察自然景致的细微变化,也是由词人的特定心境决定的。

昨夜的饮酒入睡,是否有什么宽慰不了的私人情怀呢?结合下文对春日景色渐渐离去的着急,不难体会出少女对自己虚度闺中光阴的焦虑。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这一份对青春美好年华的珍惜,是古往今来的感情敏锐细腻的女子所共有的。

古代女子的唯一好出路就是寻觅到一位如意郎君,嫁一位好丈夫。

所以,少女珍惜青春年华之时,就抑制不住内心的丝丝缕缕的“思春”情怀,李清照也不例外。

日后,李清照对自己的婚姻有如此深沉的一份情感投入,在早期这些伤春伤怀的作品里已经可以看出端倪来了

这首词的构思也十分巧妙,词人用对话构成情感的递进深入,用粗心的“卷帘人”来反衬自己的敏感细腻,将少女幽隐不可明说的情怀含蓄展示在读者的面前。

词中所表达的意境,前人、今人诗词中也屡屡涉及。

盛唐孟浩然《春晓》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眠是舒适的,酣恬沉睡的诗人不知拂晓已到,是处处啼鸟声惊醒了诗人。

春天清晨的勃勃生机透过“啼鸟声”显露出来。

醒来后,诗人立即想起昨夜的风雨,于是便关心有多少花瓣被催落。

诗人听闻啼鸟声的欣喜,对落花的关心,都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这首五言绝句着重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春晓之际的舒适甜畅,语意缓缓,对“花落”的担忧也是淡淡而来,渐见深情的。

晚唐韩偓将这一番诗意改用问句表达,《懒起》说:“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对落花投以更多的关注,但“侧卧”的从容姿势说明诗人的心情并不那么紧张迫切。

与李清照同时的大词人周邦彦也有过类似的艺术构思,其《六丑》说:“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

”吐辞典雅的词人,将落花比拟作“楚宫倾国”般的美人,语意又婉转一层。

李清照的词显然直接从韩偓作品中变化而来。

这种被他人反复表述过的诗意,李清照出之以全新的构思。

对话的双方身份明确了,反衬的作用更加明显。

“绿肥红瘦”的比拟,令人耳目一新。

小词用语浅近平白,语意却深沉含蓄,表现了花季少女的朦胧淡约愁思。

宋人对这首词就非常赏识,《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说:“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

小词云:(词略),‘绿肥红瘦’,此语甚新。

”《藏一话腴》甲集卷一则说:“李易安工造语,如《如梦令》‘绿肥红瘦’之句,天下称之。

” 《如梦令》2 李清照有《如梦令》词,描述自己少女时代的生活,是最好的文献资料。

词云: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里的“溪亭”、“藕花”、“鸥鹭”都是泛指,是李清照某次出游时的所见所闻。

这时,李清照应该已经来到汴京父亲的身边,歌词所写的是汴京周围某处的景色。

这首词记载了李清照自在浪漫的闺中少女生活。

词写自己由于醉酒贪玩而高兴忘归,最后误入“藕花深处”。

由于不期而来的划船赶路少女,却把已经栖息下来的“一滩鸥鹭”吓得四下飞起。

小词的笔调极其轻松、欢快、活跃,语言朴素、自然、流畅。

令人诧异的是一位大家闺秀,居然可以外出尽兴游玩到天色昏黑,而且喝得酩酊大醉,以致“不辨归路”,“误入藕花深处”。

迷路之后,没有迷途的惊慌,没有归家惟恐父母责怪的惧怕,反而又兴致勃勃地发现了“鸥鹭”惊起后的另一幅色彩鲜明、生机昂然的画面,欢乐的气氛洋溢始终。

这样自由放纵的生活对少女李清照来说显然并不陌生,也是充分地获得父母家长许可的。

否则,只要一次严厉的责骂,美好的经历就可能化作痛苦的记忆

这首词显示出少女李清照的任性、真率、大胆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这样的作为及个性与李格非自由的家教、家庭环境的宽松密切相关。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元代伊世珍的《琅嬛记》卷中对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有过一段记载:“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今人王仲闻在《李清照集校注》中则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

此则所云,显非事实。

”(第25页)王说甚是。

这首词肯定不会写于新婚后不久。

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的前六年时间,两人共同居住在汴京,后来近十年时间又一起屏居山东青州,一直到李清照34岁左右,赵明诚起复再次出来做官,两人才有了分手离别的时候,这首词应该作于这...

李清照的经典诗词。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

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

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

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

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

“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

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

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

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

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

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

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

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

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

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

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

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此情封锁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

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当然,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

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点绛唇——[清] 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注释】 点绛唇:词牌名,因南北朝时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中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句而来。

明·杨慎《升庵词品》曰:“《点绛唇》取梁江淹诗‘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以为名。

” (李清照) 闺:过去年轻女子居住的内室。

柔:一作“愁”。

崔花雨:这里指崔花调落的雨。

无情绪:心怀抑郁惆怅,没有兴趣。

人何处:所思念的人在哪里?此处的“人”,当与《凤凰台上忆吹箫》的“武陵人”及《满庭芳》的“无人到”中的两个“人”字同意,皆喻指作者的丈夫赵明诚。

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化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意,以表达亟待良人归来之望。

望断,即望尽,以极多次数凝望,一直望到看不见。

【古诗今译】 一个人独处深院闺房,心中总是积郁着千丝万缕的愁绪。

怜惜春天,可春天已经匆匆离去了,就在这原本令人落寞难捱的暮春时节偏偏又下起了几点令人懊恼的雨。

倚着栏杆,眺望远方,无论怎样也无法排解心中的忧烦愁苦。

心上的人儿,你现在何方?在这枯草连天的季节,望断天涯,何处才是你回家的路啊! 【赏析】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婉约派女作家。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她的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闺情相思,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风格顿变。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失。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本篇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愁别怨的闺怨词,是词人李清照惦念离别的...

表现李清照人生价值观的诗句

《如梦令》选自《漱玉集》。

原名《忆仙姿》,为后唐庄宗李存勖所作,因嫌其名不雅遂取尾句“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中的“如梦”得名。

又名《宴桃园》,《不见》,《如意令》,《无梦令》,《比梅》等,有单双调。

单调正体33字。

双调66字。

五仄韵,一叠韵,上去通押。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

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

生于书香门第,在家庭熏陶下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

对诗词散文书画音乐无不通晓,以词的成就最高。

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且以北宋南宋生活变化呈现不同特点。

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

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

有《易安居士文集》等传世。

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等。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其文学创作具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婉约派代表人物,对后世影响较大,称为“易安体”。

词牌格律 中仄中平仄仄(韵),中仄中平平仄(韵)。

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韵)。

平仄,平仄(韵)(叠句),中仄中平平仄(韵)。

《如梦令》李清照1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今译: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迷醉那种快乐而不知道回来的路。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但是却错误地划进了莲花塘的深处。

怎样划出去,怎样划出去,抢着划呀,惊得这满滩的白鸥和白鹭,都飞起来了。

注释: 常:常常;时常。

溪亭:临溪的亭子。

日暮:太阳落山的时候。

沉醉:陶醉。

回舟:乘船而归。

兴尽:游兴得到满足。

误:不小心。

藕花:荷花。

争:抢渡,加紧划船。

滩:群。

鸥鹭:水鸥和白鹭的总称。

【赏析】 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饰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这首词在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

玩词意,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

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

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

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

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

于是有争渡之举。

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

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

这首词杨金本《草堂诗余》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误作无名氏词,《古今词话》、《唐词纪》误作吕洞宾词。

从“误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词之放逸已超出了“闺秀词”的范围,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

但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曾慥的《乐府雅词》都把它作李清照词,应当是可信的。

《如梦令》李清照2 昨夜雨疏风骤②, 浓睡不消残酒③。

试问卷帘人④,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⑤。

【注释】 ①选自《漱玉集》。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

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

宋代著名女词人。

②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③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

④卷帘人:有学问认为此指正在卷帘的侍女。

⑤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花朵凋零。

此调原名《忆仙...

李清照后期的诗词

到黄昏。

铺翠冠儿,拈金雪柳李清照后期诗词如下:《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簇带争济楚。

凝眸处。

休休!这回去也?雁过也。

也不似,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永遇乐》落日熔金,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春意知几许。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声声慢》寻寻觅觅。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金尊倒,绰约俱见天真。

待得群花过后,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

憔悴损,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几枝先近日边匀。

新来瘦,长〔歹带〕东君,千万遍阳关,莫将比拟未新奇,正伤心!《庆清朝慢》禁幄低张,雕栏巧护。

恨潇潇,不减酴醿。

渐秋阑,雪清玉瘦,浓烟暗雨,天教憔悴瘦芳姿。

纵爱惜、不知从此,正日烘池馆。

妖娆艳态,妒风笑月、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细看取,谁人可继芳尘?更好明光宫殿,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似泪洒,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拼了尽烛,不管黄昏,留得几多时。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听人笑语。

《多丽 咏白菊》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南陌上,一番风露晓妆新,向人无限依依。

似愁凝、汉阜解佩、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暮云合璧,人在何处、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人情好,就中独占残春。

客华淡伫。

东城边。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竞走香轮。

绮筵散日,何须更忆,泽畔东篱、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

微风起,清芬酝藉,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韩令偷香,徐娘傅粉,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纨扇题诗。

朗月清风。

以上供参考...

李清照的具体人生轨迹?谢谢

李清照 (1084-1155)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

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

她的作品用接近于完美的艺术技巧,充分展示了其个性,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的一面,表现了人类精神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女性情感世界。

作者以真挚的感情、高洁的志趣、清丽的境界,塑造了从清纯少女到清丽少妇到哀婉嫠妇,最后成长为一代女宗主的,既各自鲜明独立又前后联结发展的、完整的系列知识女性形象,完整的揭示了作者坎坷生涯、颠沛流离的悲剧人生。

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集中展现高智商、高情商而又高洁哀婉的知识女性的画廊。

这是李词艺术上一个最显著的特色,也是李词对中国文学的一个独特的贡献。

一、少年不知愁滋味——一个天真活泼、热情率性的青春少女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富有文学修养的家庭,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

官居吏部员外郎,李清照天资聪慧,极富文学禀赋,还是攀坐在父亲膝头的年龄,上百首古诗就已能琅琅上口,到了少女时期,执笔属文,展卷吟诗,更是锦心绣口,吐属风流。

她父亲常对她母亲感叹:“我的清儿若是个须眉男子,采芹入泮,怕不象探囊取物一般容易!”对其是极为宠爱。

所以李清照少年时受封建礼教的束缚较少,造就了她积极乐观、细腻多情、天真活泼、热情率性的性格。

看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在这首词中作者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

词人乘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醉竟不知日之夕矣。

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

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

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

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

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

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女子,怀着对大自然风光的热情,率性而为,兴尽而返。

好一位活泼多情而又任性洒脱的少女。

李清照十六、七岁时第一次和赵明诚相遇,两人初次邂逅时的情景在她少年时代所作的《点绛唇·蹴罢秋千》中可见一斑: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Chàn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 “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给读者描绘出一个身躯娇小、额间鬓角挂着汗珠、轻衣透出香汗刚下秋千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泼、憨态可掬的娇美形象。

“见客人来,袜Chàn金钗溜”。

写少女忽然发现有人来了,她自然而然地、匆匆忙忙地连鞋子也顾不上穿,光着袜子,害羞地朝屋里就跑,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

这把封建社会深闺少女的另一种心理和行动,也就是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遵守所谓“礼”的心理和行动,逼真地摹写出来了。

但是,她害羞地跑到门边,却没有照常理立刻躲进屋里去,而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这两个短句还生动地表露了少女的内心世界。

她嗅青梅,不是真的嗅,而是用以表现其若无其事来遮掩她的紧张。

而句中的“回首”是少女对来人打搅了她自由玩乐的不愉快,她要看看打搅她的来人是谁,她要看看把他弄得那么狼狈的是谁,是什么样的人。

一个个性鲜明、充满青春朝气,天真、活泼、妩媚、婀娜、娇羞、好奇、多情的纯真少女跃然纸上。

把这两首词中的少女形象一比较,不难看出许多共性,试问这还有何疑问?她──就是少女时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天真活泼、热情率性的青春少女李清照。

二、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个思情悠悠、愁肠绵绵的新婚少妇 李清照于十八岁时适逢赵明诚,赵明诚也生于官宦之家,其父赵挺之曾官至宰相之位。

是一个聪明好学的青年,自幼喜好收藏、鉴赏金石刻词。

热爱文学艺术的李清照嫁给这样一个醉心于文学艺术品收藏与鉴赏的丈夫,自然是如鱼得水。

夫妇同志,伉俪情深。

出嫁前她曾写了《浣溪纱·绣面芙蓉一笑开》: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村春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此词自然活泼,格调欢快。

写出了一位少年女子和自己的心上人幽会,有写信相约其再会的情景。

在封建礼教束缚下,女子只能“非礼勿视,非礼勿听”,而词中的主人公却敢自由幽会,并主动写信给自己的心上人倾诉衷肠。

给我们展现了一个豪爽任性、聪明执着的青春少女形象。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在汴京闺中的李清照嫁给了赵明诚,婚后,夫妇二人志趣相投,情感甚笃,生活很是丰腴。

他们一同搜求金石字画,传写古书,情趣盎然。

才子佳人,千古绝唱。

这期间,李清照写了不少反映新婚情致和意绪的词作。

如《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雪里已...

哪首诗表达了李清照对人生的慨叹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 愁字了得! 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一一二七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

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

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

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

建炎三年(公元一一二九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

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流离颠沛之苦。

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

绍兴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清照再嫁张汝舟,遇人不淑,旋即离异。

清照无儿女,晚年孑然一身,寄人篱下,孤寂而死。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她和着血泪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声声慢》。

《声声慢》词,就是李清照身经上述国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以及颠沛流离、孤苦无告的反映。

全词透过残秋景象层层的描述,以表现作者离乱的苦楚,和忧患余生的悲哀。

通篇纯用白描,层层铺写,满纸呜咽。

词评家评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堪称抒情写意的佳作。

总结前人研究. 《声声慢》之美妙,大抵有四点: (一)迭字运用,创意出奇 首句连下七组迭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曾申说其婉妙:「中心无定,如有所失,故曰『寻寻觅觅』。

房栊寂静,空床无人,故曰『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六字,更深一层,写孤独之苦况,愈难为怀。

」 ) 下半阕又用「点点滴滴」两组迭字,赢得历代读者无比赞叹。

有认为创意出奇者,有认为情景婉绝者。

或以为工于锻炼,出奇胜格;或以为造句新警,绝世奇文;或推崇其「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或以为公孙大娘舞剑器手,或以为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其中,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的论说,最能传其美妙:「此十四字之妙: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范罚顿核塥姑舵太罚咖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

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

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

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

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

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

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迭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迭字不足云巧矣。

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

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

」 (二)叙写伤感,层次分明 整阕词,总共可分三节九个层次。

「寻寻觅觅」以下七组迭字是第一节。

这一节可分三个层次:「寻寻觅觅」,叙写恍恍惚惚,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这是第一个层次。

这个遗失的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太平生活,也可能是与赵明诚间的幸福与爱情,更有可能是钟爱一生的书画金石;总之,是她十分喜爱的东西,如今不复存在,所以她要「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叙写外在环境的寂寞;「凄凄惨惨戚戚」,转写内在的心理状态分别为第二、第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将历经丧乱、家破、夫亡之身世,飘零、孤寂、不幸的遭遇,细致表出。

自「乍暖还寒时候」到「却是旧时相识」,是第二节。

上节七组迭字,总言心情的悲伤;这一节承上申说可伤的情景,也分为三层:「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是第一层,写气候冷暖不定之可伤。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为第二层,言淡酒不敌晚风之可伤。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写雁声过耳之可伤,为第三层。

换头三句,仍分三层,渲染可伤的情事:「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写懒摘黄花之可伤,为第一层。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写日长难熬之可伤,为第二层。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写雨滴梧桐的凄凉伤感,为第三层。

从各种不同的层面,就悲伤心情作渲染挥洒,是借镜辞赋的写作手法。

「以赋为词」,北宋词人周邦彦最为专擅;李清照亦长于写赋,故也能借镜赋法填词。

至于末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则总结前面三节六层可伤之事。

前文蓄势厚实,故此处总结顺理成章。

上阕「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是透过十月小阳春的冷暖无常,转写为忧愁伤神伤身。

凸显结果,就可以省略原因,而且曲折有味。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是写她藉酒浇愁,而又忧愁难遣。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透过北雁南飞,曲写家破夫亡、漂泊南方的悲苦。

下阕「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