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树的特点写诗词



【树有哪些特点诗歌】作业帮《致橡树》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

【树有哪些特点诗歌作业

《致橡树》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远树 作者:陆华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 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树枝无法相依 而是 相互了望的星星 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星星之间的轨迹 而是 纵然轨迹交汇 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瞬间便无处寻觅 而是 尚未相遇 便注定无法相聚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是鱼与飞鸟的距离 一个在天 一个却深潜海底 2 河边树 戴晕 现在,河边没有花了 只有一条小路 白极了,像从大雪球里 抽出的一段棉线 黑皮肤的树 被冬天用魔法 固定在雪上 隔着水,他们也没忘记 要互相指责 水,仍在流着 在没有人的时候 就唱起不懂的歌 她从一个温暖的地方来 所以不怕感冒 她轻轻呵气 好像磨沙玻璃 她要在上面画画 我不会画画 我只会在雪地上写信 写下你想知道的一切 来吧,要不晚了 信会化的 刚懂事的花会把它偷走 交给吓人的熊蜂 然后,蜜就没了 只剩下一盏小灯

古典诗词中花草树木的意蕴

1、 花草类意象: 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象征美人兰: 高洁 牡丹:富贵 美好 草: 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菊:隐逸 高洁 脱俗 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清”。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2、树木类意象: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或顺利 黄 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绿 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竹: 气节 积极向上柳: 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折 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

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 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红 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松 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梧 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描写柳树的诗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根据诗句特点,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理解古诗的内容,突破难点。

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句,可体会到静态中柳树的色彩美、形态美。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春风剪开柳叶的动态景象,也就是在春风中柳叶翻飞飘动的情景。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可把自己当作一个游客,在晴朗的日子里,到河边去看新奇的春景,想一想,当时的景致是怎样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让学生想象在春风的吹拂下,万紫千红的景象,从而体会诗句内容。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离不开数字,对大多数人而言,数字一般是十分枯燥乏味的。

可是,当“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十三个原本看起来十分单调的数字被诗人们巧妙地运用到诗中时,却往往会变得十分形象生动,表现出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使全诗妙趣别具,平添许多艺术魅力。

我国古代诗歌史上,以数字入诗的做法可谓是源远流长。

早在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不少诗句使用了数词(据统计,单是《国风》中使用数词的诗就多达46首);而在《唐诗三百首》一书所收录的诗作中,含有数字的诗作更是多达130余首,几乎占了总数的一半。

可以这么说,在我国古代诗词文化宝库中,数字入诗的例子可谓是俯拾即是、不胜枚举! 数字入诗,用处颇大,既可以叙事抒情,也可以刻画人物,还可以绘景状物。

以数字入诗来叙事抒情,可使所叙之事、所抒之情更加感人,如唐代诗人张祜的“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何满子》)、佚名的“一春花事一春愁,十二珠帘十二楼。

千万愁中听百舌,两三枝上五更头”(《春愁》);以数字入诗来刻画人物,可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如唐朝大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杜牧的《赠别》写少女“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以数字入诗来绘景状物,可使所写之景、所状之物显得更鲜明,这一点被古代的诗人们运用得尤为充分。

如唐代大诗人杜甫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一诗中,就巧妙地运用了“两、一、千、万”四个数字,使全诗的意境更加鲜明;而北宋初期的词人晏殊在《破阵子》一词中四个数字的运用则把清明前后的清和景象描写得极其生动:“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同是描写春色,数字在李山甫的诗句“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中就好像活了一般,把明媚动人的春光展示得淋漓尽致。

此外,像唐代诗人杜牧的“四百年炎汉,三十代宗周,二三里遗堵,八九所高丘”(《洛中送冀处士东游》)、杜甫的“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与朱山人》)、温庭筠的“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含绿”《题望苑驿(东有马嵬驿,西有端正树一作相思树)》等都深得此法之妙。

数字入诗的手法亦是多种多样,变化无穷,各有妙趣。

其中常见的、有规律可循的主要有夸张式、重叠式、铺垫式、算术式等几种。

所谓夸张式,是指诗中所运用的数字是夸张的,而非实指,如杜甫的“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古柏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所谓重叠式,即某一个或某几个数字在同一首甚至是同一句诗中反复出现,其中以“一”字的反复运用最为常见。

如清人易顺鼎在《天童山中月夜独坐》一诗中前后相连的四句诗的相同位置使用了同一个数词——“一”,而唐代诗人王建的《古谣》一诗中则反复用了八个“一”字,却都丝毫不给人重复罗嗦之感。

其中易诗是这样写的:“青山无一尘,青天无一云;天上惟一月,山中惟一人”,而王诗则为:“一东一西垄头水,一聚一散天边路。

一去一来道上客,一颠一倒池中树。

”清代另外两位诗人陈沆、何佩玉更是在一首诗中反复用了十个“一”字,且对仗工整,别具生趣,自然贴切,不给人雕琢生硬之感。

其中,陈沆的《无题》诗描写了一幅渔翁在秋江月下荡舟独钓、怡然自得的生动画面,诗中有情有景,有人有物,有声有色,简直可以入画:“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顿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有的人说此诗为纪晓岚所作,字句亦稍有不同:“一蒿一橹一渔舟,一个艄公一钓钩。

一拍一呼一声笑,一人独占一江秋”)。

何诗与陈诗形式相似,但意境不同:“一花一柳一鱼矶,一抹夕阳一鸟飞。

”此外,像李白的“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元人徐再思的“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双调水仙子〕夜雨》)等诗句皆有类于此,而又各有其妙。

所谓铺垫式,是指故意先用数字作铺垫,使诗的前半部显得通俗易懂、平淡如水;最后却用警句作结,使...

诗歌的特点是什么

词目:诗歌 拼音:shī g 《诗经》 ē 基本解释 [poems and songs;Poetry] 诗歌现代汉语释为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在也。

在i心为志,发言为诗”。

宋严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

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统称为诗歌。

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

详细解释 中国 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

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诗的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上古。

虞舜时期就有相关文献记载。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

近年来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尚有争论。

中国古代诗歌历经汉魏六朝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之发展

《汉书·礼乐志》:“和亲之说难形,则发之於诗歌咏言,钟石筦弦。

” 汉 荀悦 《汉纪·惠帝纪》作“诗謌”。

唐 韩愈 《郓州溪堂诗》序:“虽然,斯堂之作,意其有谓,而喑无诗歌,是不考引公德而接邦人於道也。

”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 唐 宋 翰林,极为深严之地,见於诗歌者多矣。

鲁迅 《书信集·致窦隐夫》:“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究以后一种为好。

” 编辑本段起源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

”《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

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

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

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

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吉尔、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编辑本段发展 诗歌发展经历了《诗经》→ 《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的发展历程。

编辑本段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编辑本段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 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 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

”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

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

”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

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

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

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比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

”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

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

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

关于赞美柳树的诗句。

咏柳⑴ 【唐】 贺知章 碧玉⑵妆⑶成一树⑷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⑸。

不知细叶谁裁⑹出, 二月⑺春风似剪刀。

【注释】 ⑴ 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

本诗描写的是垂柳。

⑵ 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⑶ 妆:装饰,打扮。

⑷ 一树:满树。

一,满,全。

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

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⑸ 绦:用丝编成的绳带。

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⑹ 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状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⑺ 二月:农历二月,正是仲春时节。

⑻ 似:好像,如同。

【译文】 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

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象剪刀的二月春风啊! 【题解】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赏析】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

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

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

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

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

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

“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

”——自答。

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

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

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

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

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有那些

《西洲曲》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西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刘禹锡 《竹枝》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温庭筠 《杨柳枝》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子夜秋歌》仰头看桐树,桐花特可怜。

愿天无霜雪,梧子解千年。

《添字采桑子》的古诗,芭蕉树的形象特点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这是李清照南渡之初的作品,借吟咏芭蕉抒发了怀恋故国、故土之幽情.上片描述芭蕉树的“形”与“情”.芭蕉树长在窗前,但却能够“阴满中庭”,这就间接地写出了它树干的高大,枝叶的繁茂,树冠的伸展四垂.接着,词人将描写范围缩小到芭蕉树的细部──蕉叶和蕉心.蕉心卷缩着,蕉叶舒展着,这一卷一舒,象是含情脉脉,相依相恋,情意无限深挚绵长.芭蕉有“余情”,自然是由于词人有情;词人将自己的情注入芭蕉的形象之中,创造了情景相生的艺术境界,极其形象地表现了她对中原故国、家乡故土的绵绵不断的思念和怀恋. 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由于“余情”是深远绵长的,所以词人直到夜晚卧床时仍处于苦苦的思念之中,使她越思越悲,越想越愁,辗转反侧,无法成眠.本已是枕上落满伤心泪,更加上三更时分窗外响起了雨声,雨点滴滴哒哒地敲打着芭蕉叶,声音是那样地单调,又是那样地凄凉.雨打在蕉叶上,如同滴落在词人的心上.在她那早已被思念煎熬,被痛苦浸透了的心中,又添上了一股酸涩的苦汁,催落了她更多的伤心之泪.三更的冷雨霖霪不止,词人的泪水更是倾泻如注;雨打芭蕉声是那样地凄凉,词人的啜泣声更加悲切.词人将“点滴霖霪”,组成迭句,不但从音韵上造成连绵悄长的效果,而且有力地烘托了悲凉凄绝的气氛.结句用“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煞住,看似平淡,实极深刻.从字面上看,“起来听”似乎纯系由于“北人不惯”,但这里的“北人”,实际上应解作“流离之人”、“沦落之人”,因此,这种“不惯”也就绝不只是水土气候上难以适应的不惯,而是一种飘零沦丧的异乡之感.深怀着这种飘泊沦亡感的词人起坐听雨,从这凄凉的雨声中她听到了些什么呢?她又想到了些什么呢?词的尾句就这样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余地,也留下了词人面垂两行思乡泪,坐听雨打芭蕉声的感人形象,收“言已尽而意无穷”之效.

写出四季特征的古诗

(一)、描写春天的古诗词 唐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线。

不知细对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二)、描写夏的古诗词 宋?陆游《初夏绝句》 纷纷红紫已成尘, 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 始知身是太平人。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三)、描写秋天的古诗词 杜牧的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 卧看牛郎织女星” 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时红于二月花。

(四)、描写冬天的古诗词 唐张谓的《早梅》 千树万树白玉条, 过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 疑是经冬雪未消。

唐?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文言文中对各种植物(树木花草)的称呼, 写诗词词穷了~

“柳”与“留”谐音,到黄昏,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如王维《相思》诗,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

毛泽东《采桑子· 重阳》里有“战地黄花分外香”句,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竹心空。

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

唐人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 梅花,任尔东西南北风,因丈夫死在边疆,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启迪了后世文人无尽的诗情画意。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梧桐更兼细雨,形象鲜明,意境高远。

7,点点滴滴。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

无肉令人瘦,把菊花置于一个战争环境

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士俗不可医,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3、 芭蕉。

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君子见其性:“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只留清气满乾坤,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王安石《梅花》,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伤心,夕餐秋菊之落英,无竹使人俗。

人瘦尚可肥、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8、 红豆。

传说古代一位女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

宋人郑思肖《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中“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等诗句、怀远等情思菡萏,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

白居易《养竹记》中,以竹喻人生,晓以树德修身处世之道。

夫如是,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4、 菊花。

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 杨柳。

”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岁寒松柏犹依然”,也以松柏来象征孤直坚强的品格。

”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来写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6、 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 梧桐。

5、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

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木兰、梧桐:“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朝饮木兰之坠露兮,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诗人以饮露餐花寄托他那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留辞李相公》诗中的“后来富贵已凋落。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也是咏自己,“分外香”三个字凸现了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竹节贞。

唐人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傲雪,慎勿作桃李、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不可居无竹。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

”作者赞扬松柏的耐寒,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

”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

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美道,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则思中立不倚者、 竹。

亭亭玉立:“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夷险一致者、杨柳1。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各有什么特点?

李白和杜甫的诗歌特点简单概括如下:总的来说,李白;浪漫豪放。

杜甫:沉郁顿挫李白诗歌的特点是:在大唐多若满天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使我们一说起李白,就可以想见一个飘然不群的诗仙形象。

杜甫诗歌的特点是: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 「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李白写有大量反映民生的乐府诗。

这种反映时代动乱及民生疮痍的诗歌,到了杜甫那里,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广大百姓在战乱中不仅遭到一次次的劫掠,还要承受兵役徭役的重荷,不仅“儿童尽东征”(《羌村三首》之三),而且“垂老不得安”(《垂老别》),新婚的男子、力衰的老妪、无家的翁叟,都被征去从军服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