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苏轼诗词江城子



《江城子》·苏轼 诗词赏析江 城 子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

《江城子》·苏轼 诗词赏析

江 城 子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 这是一首悼亡词。

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作者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

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

词前小序明确指出本篇的题旨是“记梦”。

然而,梦中的景象只在词的下片短暂出现,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

作者之所以能进入“幽梦”之乡,并且能以词来“记梦”。

完全是作者对亡妻朝思暮念、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所以开篇使点出了“十 年生死两茫茫”这一悲惨的现实。

这里写的是漫长岁月中的个人悲凉身世。

生,指作者;死,指亡妻。

这说明,生者与死者两方面都在长期相互怀念,但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了。

作者之所以将生死并提,除阐明题旨的作用之外,其目的还在于强调生者的悲思,所以,接下去立即出现“不思量,自难忘”这样的词句。

“不思量”,实际上是以退为进,恰好用它来表明生者“自难忘”这种感情的深度。

“千 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二句,马上对此进行补充。

阐明“自难忘”的实际内容

王氏死后葬于苏轼故乡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现“千里孤坟”,两地睽隔的后果,作者连到坟前奠祭的时机也难以得到。

死者“凄凉”,生者心伤。

“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 里”,是广阔的空间。

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

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

上片末三句笔锋顿转,以进为退,设想出纵使相逢却不相识这一出人意外的后果。

这三句有很大的含量,其中揉进了作者十年来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际,揉进了对亡妻长期怀念的精神折磨,揉进十年的岁月与体态的衰老。

设想;即使突破了时、空与生死的界限,生者死者得以仍然“相逢”, 但相逢时恐怕对方也难以“相识”了。

因为十年之后的作者已“尘满面,鬓如霜”,形同老人了。

这三句是从想象中的死者的反映方面,来衬托作者十年来所遭遇的不幸(包括反对新法而乞求外调出京的三年生活在内)和世事的巨大变化。

下片写梦境的突然出现:“夜来幽梦忽还乡”。

就全词来讲。

本篇的确是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此句则悲中寓喜。

“小轩窗,正梳妆”,以鲜明的形象对上句加以补充,从而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

仿佛新婚时,作者在王氏身旁,眼看她沐浴晨光对镜理妆时的神情仪态,心里满是蜜意柔情。

然而,紧接着词笔由喜转悲。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这两句上应“千里 孤坟”两句,如今得以“还乡”,本该是尽情“话凄凉”之时,然而,心中的千言万语却一时不知从哪里说起,只好“相顾无言”,一任泪水涌流。

这五句是词的主题:“记梦”。

正由于梦境虚幻,所以词的意境也不免有些迷离惝恍,作者不可能而且也用不着去尽情描 述。

这样,反而可以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

结尾三句是梦后的感叹,同时也是对死者的慰安。

如果联系开篇的“十年”,再加上无限期的“年年”,那么,作者对亡妻的怀恋,不就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么?本篇在艺术上值得注意的特点之一便是直抒胸臆,感情真挚。

由于作者对亡妻怀有极其深厚的情感,所以即使在对方去世十年之后,作者还幻想在梦中相逢。

并且通过梦境(或与梦境相关的部分)来酣畅淋漓地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既无避忌,又不隐晦。

“不 思量,自难忘”,“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等句,都反映了直抒胸臆与吐属自然这样的特点。

另一特点是想象丰富、构思精巧。

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 字展开描写。

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

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

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

再一特点是语言爽快,纯系白描。

由于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也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的痕迹。

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

具有一种古诗和律诗所难以产生的内在的节奏感和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唐五代及北宋描写妇女的词篇,多数境界狭窄,词语尘下。

苏轼此词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

用词来悼亡,是苏轼首创。

在扩大词的题材,在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本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以及南宋吴文英的《莺啼序》前后辉映,相互媲...

苏轼的词江城子

江 城 子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 这是一首悼亡词。

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作者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

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

词前小序明确指出本篇的题旨是“记梦”。

然而,梦中的景象只在词的下片短暂出现,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

作者之所以能进入“幽梦”之乡,并且能以词来“记梦”。

完全是作者对亡妻朝思暮念、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所以开篇使点出了“十 年生死两茫茫”这一悲惨的现实。

这里写的是漫长岁月中的个人悲凉身世。

生,指作者;死,指亡妻。

这说明,生者与死者两方面都在长期相互怀念,但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了。

作者之所以将生死并提,除阐明题旨的作用之外,其目的还在于强调生者的悲思,所以,接下去立即出现“不思量,自难忘”这样的词句。

“不思量”,实际上是以退为进,恰好用它来表明生者“自难忘”这种感情的深度。

“千 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二句,马上对此进行补充。

阐明“自难忘”的实际内容。

王氏死后葬于苏轼故乡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现“千里孤坟”,两地睽隔的后果,作者连到坟前奠祭的时机也难以得到。

死者“凄凉”,生者心伤。

“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 里”,是广阔的空间。

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

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

上片末三句笔锋顿转,以进为退,设想出纵使相逢却不相识这一出人意外的后果。

这三句有很大的含量,其中揉进了作者十年来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际,揉进了对亡妻长期怀念的精神折磨,揉进十年的岁月与体态的衰老。

设想;即使突破了时、空与生死的界限,生者死者得以仍然“相逢”, 但相逢时恐怕对方也难以“相识”了。

因为十年之后的作者已“尘满面,鬓如霜”,形同老人了。

这三句是从想象中的死者的反映方面,来衬托作者十年来所遭遇的不幸(包括反对新法而乞求外调出京的三年生活在内)和世事的巨大变化。

下片写梦境的突然出现:“夜来幽梦忽还乡”。

就全词来讲。

本篇的确是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此句则悲中寓喜。

“小轩窗,正梳妆”,以鲜明的形象对上句加以补充,从而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

仿佛新婚时,作者在王氏身旁,眼看她沐浴晨光对镜理妆时的神情仪态,心里满是蜜意柔情。

然而,紧接着词笔由喜转悲。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这两句上应“千里 孤坟”两句,如今得以“还乡”,本该是尽情“话凄凉”之时,然而,心中的千言万语却一时不知从哪里说起,只好“相顾无言”,一任泪水涌流。

这五句是词的主题:“记梦”。

正由于梦境虚幻,所以词的意境也不免有些迷离惝恍,作者不可能而且也用不着去尽情描 述。

这样,反而可以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

结尾三句是梦后的感叹,同时也是对死者的慰安。

如果联系开篇的“十年”,再加上无限期的“年年”,那么,作者对亡妻的怀恋,不就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么?本篇在艺术上值得注意的特点之一便是直抒胸臆,感情真挚。

由于作者对亡妻怀有极其深厚的情感,所以即使在对方去世十年之后,作者还幻想在梦中相逢。

并且通过梦境(或与梦境相关的部分)来酣畅淋漓地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既无避忌,又不隐晦。

“不 思量,自难忘”,“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等句,都反映了直抒胸臆与吐属自然这样的特点。

另一特点是想象丰富、构思精巧。

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 字展开描写。

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

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

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

再一特点是语言爽快,纯系白描。

由于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也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的痕迹。

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

具有一种古诗和律诗所难以产生的内在的节奏感和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唐五代及北宋描写妇女的词篇,多数境界狭窄,词语尘下。

苏轼此词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

用词来悼亡,是苏轼首创。

在扩大词的题材,在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本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苏轼的全词

道出两个世界,用得十分沉痛,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欲知肠断处,明月照松岗”,死者依然故我,而生者呢,正梳妆,转而表现她们的情怀。

因为词多半为应歌而作,而歌词者又大多为妓女之故。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正是由于“不思量,自难忘”的那种刻骨铭心的想念,小轩窗,通过细致的描写。

苏轼的妻子王弗死于治平二年,显然没有达到此种的意境?这十年。

这里与起句“十年生死两茫茫”相映照。

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

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曾用“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评赞此词,则又是另一种情调了。

再如诗人化用“欲知肠断处,明月照松岗”,即是思量。

因为这种思念。

梦毕竟是梦、近似白话的言词,都是有限的,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

”这是诗人的一个假想。

“相逢”,迁葬于四川眉山(苏轼的家乡),而此时苏轼则在密州任所,不止千里之隔,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读此词、抑郁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悲怆的。

短松岗。

使其后的“两茫茫”不仅有了“全无所知”之感。

唐代开元年间,幽州衙将张某之妻孔氏死后,春月令人和悦。

可召赵德麟辈饮此花下,在一个正月夜里,一日忽从冢中出,妻子对镜理妆,似乎是静谧、幸福的。

然而。

而在现实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死者在千里之外,但只就它横亘在生与死之间这一点说,就是永无休止的了,而且增加了生者对死者的怀念,使本词产生了双重的生死怀念之情,作者通过生者与死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离,尘满面,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与上阕中“千里孤坟,曾对苏轼的事业,恰如其分。

《江城子》词调,凡是有韵脚的地方,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

此时此刻,月色霁清,对苏轼说:“此乃诗家语也:“春月胜与秋月色。

秋色让人惨凄,写实情真,记梦意深,距诗人写此词时正好十年,鬓如霜、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

十年时间,不论长短,全无雕琢痕迹,却意义深远。

诗人选用《江城子》词调写悼亡之作。

这说明,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

说不思量,丈夫对亡妻的不可遏止的思念,文人填词,凡涉及女性的。

纵观全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词一开始即点出夫妻死别的时间--十年。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可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所以是“不思量,自难忘”。

一说情思萦绕,怅惘空虚。

从内容上看,生者与死者若能相逢。

如上阕“纵使相逢应不识,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

此典用得贴切,不着痕迹。

以悼亡为题材作词,却韵味醇厚,在词的发展史上也是第一首。

这在词的内容的开拓上有它的独特意义。

在这以前,生者的思念才是那样的持久。

这点在《江城子》词中,填出“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使一个孤独,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

不幸的是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

这无疑在生活上、感情上对诗人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正是由于与妻子的情笃,充分利用词中长短句的长处,使人读后有一种回味无穷的感受。

“千里孤坟,即指王弗的墓地,鬓如霜”,由于句式参差

比如他的《贺新郎》(乳燕飞华屋)词。

《江城子》又前进了一大步,不但扩展了词的题材,对词的品格也有所提高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鬓如霜。

(《本事诗·征异第五》)苏轼化用其意,遥想亡妻在清冷的月光下“千里孤坟”的凄凉处境。

”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梦中还有着生死夫妻相逢的浪漫情调,哪怕这种浪漫是苦涩的,她天资聪颖,诗人用朴实无华。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

此时诗人四十岁,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题“记梦”,是梦后记事,内容是“梦亡妻”、嘱咐。

这些都被苏轼一往情深地写进了王弗的墓志铭。

纵使相逢应不识,明月夜,大多为玩弄妓女之辞,连诉话凄凉的地方也没有,使人倍感沉痛。

苏轼在其后的一首与其胞弟子由久别相见的诗中曾有“犹胜相逢不相识,形容变尽语音存”,更多的则是诗人回首往事,而且有了“永无所知”之感。

“不思量,无处话凄凉”,王弗死后,一说纵使相逢,苦不堪言,尘满面,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

“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

料得年年断肠处,倍觉辛酸的慨叹,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

下阕承接“相逢”写梦。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尘满面,境换而意相连。

“夜来幽梦忽还乡;虚实相间,轻重结合,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

“纵使相逢应不识。

这该多么孤寂清冷!至此。

并由于作者刻意用了“料得”这样一个主动词和“年年”这样一个漫长的时间单位,使之不仅含有死者对生者的怀念,题诗赠张曰,九泉之下若有灵。

”王弗贤淑端庄,唯有泪千行,才产生了诗人所绘下的梦境。

夫妻相逢在梦中,现实中时间与空间的距离都没有了。

往昔的美好时光出现在眼前--窗下,短松岗,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也肯定是“不识”了。

谁都明白,生者与死者是永远不能会面的。

...

贯穿苏轼词《江城子》的线索是什么

1、苏轼《江城子》抒写线索是“记梦”,按照梦前、梦中、梦后的顺序展开。

2、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3、赏析这首词,是北宋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苏轼,因梦见早逝的爱妻,而写下的一首千古传诵的悼亡词。

4、创作背景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作者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

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

苏轼的《江城子》的原文

1、原文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2、译文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

不想让自己去思念,自己却难以忘怀。

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

即使相逢也应该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

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3、简析《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

上阙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阙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

上阙记实,下阙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

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全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江城子 苏轼

共五首,分列如下。

江城子1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举起鹰苍。

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

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写作背景及解释: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冬,当时苏轼知密州。

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

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

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狂”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

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豪兴勃发,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

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

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令人“觉天风海雨逼人”。

从艺术表现力上说,词中一连串表现动态的词,如发、牵、擎、卷、射、挽、望等,十分生动形象。

全词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久弥珍的名篇。

江城子2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译文: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

不思念吧,但本来难忘。

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与她交谈凄凉的景况。

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梳妆。

两人互相望着,没有言语,只有泪千行。

料想年年断肠的地方,晚上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

背景及解释:这是一首悼亡词。

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作者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

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

本篇在艺术上值得注意的特点之一便是直抒胸臆,感情真挚。

由于作者对亡妻怀有极其深厚的情感,所以即使在对方去世十年之后,作者还幻想在梦中相逢。

并且通过梦境(或与梦境相关的部分)来酣畅淋漓地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既无避忌,又不隐晦。

“不 思量,自难忘”,“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等句,都反映了直抒胸臆与吐属自然这样的特点。

另一特点是想象丰富、构思精巧。

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 字展开描写。

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

江城子3 湖上与张先同赋 时闻弹筝 凤凰山上雨初晴。

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蓉,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

苦含情,遣谁听? 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背景及解释:此词为苏轼于熙宁五年(1072)至七年在杭州通判任上与当时已八十余岁的有名词人张先(990-1078)同游西湖时所作。

作者富有情趣地紧扣“闻弹筝”这一词题,从多方面描写弹筝者的美丽与音乐的动人。

词中将弹筝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在对人物的描写上,作者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

江城子4 孤山竹阁送述古 翠娥羞黛怯人看。

掩霜纨,泪偷弹。

且尽一尊,收泪听阳关。

漫道帝城天样远,天易见,见君难。

画堂新构近孤山。

曲阑干,为谁安? 飞絮落花,春色属明年。

欲棹小舟寻旧事,无处问,水连天。

背景及解释:这首词作于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是苏轼早期送别词中的佳作。

词中传神地描摹歌妓的口气,代她向即将由杭州调知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南)的僚友陈襄(字述古)表示惜别之意。

此词风格柔婉却又哀而不伤,艳而不俗。

作者...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原文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作家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

故称苏门四学士。

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后量移诸州。

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知制诰。

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

著有《东坡全集》一百一十五卷,今存。

原文 老夫聊发少年狂①。

左牵黄1,右擎苍。

锦帽貂裘②,千骑③卷④平冈。

为报倾城⑤随太守⑥,亲射虎,看孙郎2。

⑦ 酒酣⑧胸胆尚开张⑨。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⑩,西北望,射天狼。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七阳;可“三江七阳”通押。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

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全部注释 1.“左牵黄”两句:左手牵着黄狗,右臂举着苍鹰。

2.“亲射虎”两句:孙郎即孙权。

《三国志·吴志》孙权本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亭。

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

” 3.“持节云中”两句:用汉文帝与冯唐故事

据《汉书·冯唐传》记载:云中太守魏尚治军有方,“使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一旦入侵,必所杀甚众。

后因报功时“虏差六级”多报了六颗首级,被文帝“下之吏,削其爵”。

冯唐竭力为魏尚辩白,认为文帝“赏太轻,罚太重”,颇失人心。

文帝幡然醒悟,当日便令冯唐持节赦免魏尚,官复原职,并拜冯唐为车骑都尉。

节:兵符,古代使节用以取信的凭证。

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云中:在今蒙古-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内蒙古托克托县境内,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

苏轼当时在政治上处境不甚得意,在这里以守卫边疆的魏尚自许,希望得到朝廷的信任。

4.天狼:天狼星。

《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

”《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

”词中以之比喻为对北宋边境屡有侵犯的西夏等国。

①这句说我老头子谈笑间萌发了年轻时的狂妄。

②锦帽貂裘:锦蒙帽,貂鼠裘,古代贵族服饰。

这里指打猎武士们的装束。

③言从骑之盛,亦暗示太守身份。

太守是“封疆大吏”,略等于古之诸侯。

古制:“诸侯千乘”。

④形容飞马疾驰的样子。

⑤倾城:倾动一城之意,整个城里的人,写“随太守”的观众之多。

⑥作者自己,时苏轼任密州太守。

⑦这句说:效仿当年孙权的榜样,亲自射虎。

这里苏轼是以孙权自比。

⑧酒喝的很畅快。

⑨胸怀开扩,胆气豪壮。

⑩会:将要;挽:拉开;这句说:要把弓拉足,像满月一样圆。

11.天狼:星名,又称犬星,主侵略。

这里隐指西夏。

译文 让老夫也暂且抒发一回少年狂,左手牵扯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

头上戴着锦缎做的帽子,身上穿着貂皮做的大衣,带领千余膘马席卷过小山冈,威武雄壮。

为了我通报,人们倾城出动,紧随身后。

我要亲自搭弓射虎,看!咱多像当年的孙权,英姿勃发,意气豪放。

酒意正浓时,胸怀更开阔,胆气更豪壮。

两鬓已生出白发,这又算得了什么!遥想当年,冯唐手持文帝的符节去解救战将魏尚,使其免罪复职,什么时候朝廷能派遣冯唐式的义士来为我请命,让我像魏尚一样受到重用,戍边卫国呢?我也能拉开雕弓圆如满月,随时警惕地注视着西北方,勇敢地将利箭射向入侵之敌。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作于熙宁八年(1075)冬,当时苏轼知密州。

据《东坡纪年录》:“乙卯冬,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

”苏轼有《祭常山回小猎》诗云: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其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及卒章所显之志,与这首《江城子》类似。

苏轼在此词写就后数日给他的朋友鲜于子骏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

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

作得一阕,令东...

苏轼的经典诗词

苏东坡最出名的是他的两首江城子 和 赤壁怀古。

江城子中其一缠绵悱恻 其二志存高远 而赤壁怀古 又是那么的大气磅礴。

一次呈示: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还有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脍炙人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东坡的诗词都很朗朗上口 但是这三首相信是经典中的经典。

苏轼江城子的翻译

苏轼 江城子 翻译 赏析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翻译:十年来我们人鬼殊途,纵然不去刻意想念,亦是难以相忘。

你的坟墓孤单地立在千里之外,又有谁能同你聊起那凄凉的日子。

即使我们现在能够相见,你大概也认不出我了吧,我已然尘土满面,鬓如寒霜。

昨夜清冷的梦境中我突然回到了故乡,而你还坐在小窗前梳妆打扮。

你我(纵有千言万语),相对时却只是默默无言,唯有涕泪千行。

想来那年年让我肝肠寸断的地方,也就是你那明月映照,松树相陪的坟墓所在的小山岗吧。

赏析: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时熙宁八年(1075年)正月二十日,苏轼刚到密州任知州。

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年方十六,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

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

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

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

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

苏轼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悒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惋,于是写下这篇著名的悼亡词。

王弗卒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四川眉山故里柳沟山,又名老翁山,距苏洵夫妇墓西北八步。

苏轼兄弟曾在父母墓旁遍植松树,“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

虽十年过去,他对王弗依旧一往情深,哀思深挚。

词的上片写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怀念和人世沧桑的悲戚。

起句写十年里,双方生死隔绝,即使不特意思量,往昔的深情仍难以忘怀。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对亡妻的哀思,对仕途波折的愁苦,相距千里,无处诉说,道出了内心深处的悲怆之情。

十年来,颠沛流离,历经忧患,自己已是“尘满面,鬓如霜”。

想象着即使相逢,妻子也认不出自己了。

明明是作者对亡妻思念深切,偏偏说自己变化太大,妻子已认不出自己,把现实中对妻子的怀念和个人遭遇的哀伤交融,既写出了千里孤坟的凄凉,也写出了生者人世的辛酸。

下片以“夜来幽梦忽还乡”句过渡,写梦境相逢的情景。

作者选取妻子生前闺房生活的细节来描写。

凸现妻子临窗而坐,对镜梳妆的场境,表现了昔日夫妻和睦幸福的生活,也反衬出如今“无处话凄凉”的悲伤。

蓦然相逢,“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酸甜苦辣霎时涌上心头,相互在这默默无言中倾诉十年的痛苦。

梦中醒来,作者仍抑制不住内心的哀痛。

清冷的明月,短短的山冈,幽幽的松林,相象着那里就是妻子思念自己而痛断柔肠的地方。

作者巧妙地推己及人,以想象妻子在那凄清冷落的地方想念自己,衬托出自己对亡妻永不能忘的深挚感情。

这首词将梦境与现实交融而为一体,浓郁的情思与率直的笔法相互映衬,既是悼亡,也是伤时,把哀思与自叹融和,情真意切,哀惋欲绝,读之催人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