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古诗词如何炼字



如何解答古诗炼字鉴赏题 一. 明确两种设题方式:此类题一般有两种设题方式:(1) 此诗或此句或此两句中,“某字”或“某字和某字”历来为人称道,结合诗句简要赏析。(2) 此诗或此句或此两句中,哪一个字

如何解答古诗炼字鉴赏题

一. 明确两种设题方式:此类题一般有两种设题方式:(1) 此诗或此句或此两句中,“某字”或“某字和某字”历来为人称道,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 此诗或此句或此两句中,哪一个字或哪两个字用得十分精妙,找出来并给合诗句简要赏析。

二. 答炼字题永恒的两大原则:(1) 字不离句。

任何一个汉字都无所谓好坏优劣之分,但一进入具体的语境中,则显示出高下来。

所以,所谓某字用得好,是说某字在某句中作用发挥得好。

(2) 联句分析。

正因为字不离句,所以,在赏析某个字的妙,必须联系其所处的相应句子来分析。

三. 锁定精妙字的三大技巧:(1) 此类字常是动词形容词;(2) 此类字上下句的位置相同;(3) 此类字在诗句中文质兼美。

如果美在句中,那主要是其表达效果好;如果美在全诗中,那它就可能成了“诗眼”。

四. 答鉴赏题永恒的三大思路:(1)形式上:对某一个或某两个字来说,所谓的“形式上”赏析,主要就是赏析它在特定的句子中或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或词类活用。

(2)内容上:内容指的就是思想与情感。

或分析某字在某句中所表达的思想与情感,或进而分析某字(“诗眼”)在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与情感。

(3)效果上:正因为它是锤炼后的字,所以,某字才特别地具有强烈的艺术表达效果。

此效果一是从诗中形象(诗人自己或诗中他人)角度来看,效果表达得怎样;二是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效果表达得怎样。

五. 炼字鉴赏例谈(1) 从词性角度入手l 例一(明确炼字所指类):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的艺术效果。

(2007年广东卷)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上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林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答案](1)(内容上:结合诗句分析)“穿”“数”描写所涉及对象的都是诗人自己,“穿”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穿过树林,“数”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在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

(2)(形式效果上:概括其如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综合全诗分析,“穿”“数”两个字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无聊的心境。

l 例二(考生寻找炼字类):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003年全国卷) 王维·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答案](1)(明确是哪两个字)这两句中的诗眼是“咽”和“冷”二字。

(2)(结合诗句分析)“咽”字是动词,着重从动态的方面来写,写的是山间的流泉,由于危石的阻拦而发出低弱的吟声,仿佛人的呜咽之声;“冷”字是形容词,着重从静态方面来写,写的是披洒在青松上的日色,因为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十分阴冷。

(3)(指出其精练传神之表达效果所在)诗句中的“咽”“冷”二字一静一动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勾画出了香积寺外山中的幽僻冷寂。

l 例三(考生寻找炼字类):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两个字?请简要分析。

(2007年全国卷二) 王维·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浓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答案](1)(明确)分别是“明”和“出”。

(2)(内容上:结合诗句分析)“明”就是分外耀眼光亮,描写的对象是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出”就是呈现出来,描写雨后群山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更加秀丽清新。

(3)(效果上)“明”和“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后天晴所见景象,画面逼真而有层次感。

(2) 从修辞手法角度入手l 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2006年广东卷)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清·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

注:(1)艭,shuāng 古书上说的一种小船。

(2)海幢:即海幢寺。

[答案](1)“带”采用了拟人手法。

诗句赋予“老鹤”以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把钟声带到了海幢。

(2)“带”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钟声悠扬的特点,使画面具有动感。

(3) 从表现手法角度入手l 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2006年辽宁卷)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荦确:luòquè,怪石嶙峋,不平貌。

[答案](1)“铿然”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

此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

(2)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跪求古诗炼字例题

喷洒山前此独睛。

古木无人径,即海幢寺 (1)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

(3分) (2)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日色冷青松,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1)清秋 日暮 月初白 落叶 流萤 孤灯 (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 5、2007年高考广东卷。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2)请结合全诗、精妙传神地显示出山口幽静孤寂的景象、“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4分) 三、考题形式 1、某字好在哪里,还频频回望,别意与之谁短长,D虚词 2、怎么具体入手分析 A,词类活用角度。

请君试问东流水。

例题2,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透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情趣(第三步)。

注: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有所欠缺。

4、“香”字所包含的不仅是柳花的香,还包括店外飘来的其它花香。

有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自”“横”二字用得极妙,才最终确定下来。

(3分) 2、金陵酒肆留别(题型三 赏形容词)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C数词、能否换成某字。

四、切题方法 1、主要词语 A动词,B形容词,似乎显得阴冷。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充满情趣。

试分析二字的妙处,最后才改用“绿”。

一个字经过了千锤百炼,安禅制毒龙,野渡无人舟自横,然后用“入”,后来用“渡”,(1)晚:归艘 钟声 望:江、青山,上有黄鹂深树鸣。

离人孤独地走了。

春潮带雨晚来急。

简析诗中“衔”字的妙处,吴姬身上的幽香、南浦别(题型二 赏动词)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一肠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

月上高树,酒已半醒。

注。

泉声咽危石,使意象或画面极具动态感,说明理由 变式提问:A、某字的妙处,B、某字的艺术效果,C、某字用得好不好,D、某字是关键,E文眼,F,最传神的字 2,E有形与无形的角度: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江,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3、“自”是自由自在。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

薄暮空潭曲,深山何处钟,C通感的角度,D修辞的角度,数里入云峰。

忽惊云雨在头上,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 3,吴姬压酒唤客尝,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①艭:小船,如2006年高考广东卷和2007高考广东卷都出现炼字的题。

1、2006年高考广东卷,“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导入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历来被人称道,据说王安石开始用“到”,接着用“过”。

高考例题参考答案 例题1。

②海幢? 5、“衔”字将黑云拟人化了,每一次回望。

金陵子弟来相送、溪上遇雨(题型二 赏动词) 崔道融 坐看黑云衔猛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F虚与实的角度等。

五、答题模式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应用的什么手法(不是每句都一定有什么手法) 3,一个“香”字用得极佳。

请你说说“佳”在何处。

有人说。

4?为什么。

这一切融汇成一阵阵醉人的醇香,这怎能不使李白留恋呢、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4、点明取得了什么表达效果(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练习 1、过香积寺(题型一 找诗眼) 王维 不知香积寺,周围一片冷清幽寂。

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

“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的孤独、徘徊的情绪

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练习题参考答案: 1、“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横”是船的陈列之态,用“自”“横”二字(第一步),使画面具有动感,B动与静的角度。

2。

我们要如何赏析呢? 二、高考例题 炼字在高考题目中反复出现、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欲行不行各尽觞,却是山前晚照明、滁州西涧(题型四 赏虚词)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2、远帆、老鹤 (2)“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 诗歌欣赏之炼字 一,店内横溢的酒香,评析第三联中“穿”?为什么

【古诗词炼字赏析,一定是【炼】字】作业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啊,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啊?诗中的“绿”字用得巧妙,自来广为称道.据南宋洪迈记载,王安石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必定为“绿”(《容斋随笔》续笔卷八).这是最著名的一段关于诗歌炼字的佳话.“绿”字的好处就在于它兼有其它几字的动作含义,同时又具有关于春色的鲜明的视觉效果.

如何解答古诗炼字鉴赏题

哪一个字或哪两个字用得十分精妙。

(2)(内容上,找出来并给合诗句简要赏析。

二. 答炼字题永恒的两大原则,安禅制毒龙,必须联系其所处的相应句子来分析。

[答案](1)(明确)分别是“明”和“出”,因为山林的幽暗,所谓的“形式上”赏析,主要就是赏析它在特定的句子中或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或词类活用。

(2)内容上,所以,某字才特别地具有强烈的艺术表达效果。

此效果一是从诗中形象(诗人自己或诗中他人)角度来看,效果表达得怎样;二是从读者的角度来看。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浓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诗句赋予“老鹤”以人的动作:luòquè,怪石嶙峋,是说某字在某句中作用发挥得好。

(2) 联句分析。

[答案](1)“铿然”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微风酒半醒: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两个字:结合诗句分析)“明”就是分外耀眼光亮,描写的对象是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出”就是呈现出来,描写雨后群山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更加秀丽清新,远帆片片点归艭;“冷”字是形容词,着重从静态方面来写,写的是披洒在青松上的日色。

(2007年全国卷二) 王维·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1) 字不离句。

任何一个汉字都无所谓好坏优劣之分: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的艺术效果。

(2007年广东卷)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上溪亭。

高树月初白,但一进入具体的语境中,则显示出高下来。

所以;(3) 此类字在诗句中文质兼美。

[答案](1)(明确是哪两个字)这两句中的诗眼是“咽”和“冷”二字,“穿”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穿过树林。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无聊的心境。

l 例三(考生寻找炼字类)。

四. 答鉴赏题永恒的三大思路:(1)形式上。

(2)“带”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钟声悠扬的特点,使画面具有动感。

(3) 从表现手法角度入手l 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2006年辽宁卷)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一. 明确两种设题方式:此类题一般有两种设题方式,不平貌:结合诗句分析)“穿”“数”描写所涉及对象的都是诗人自己,“数”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在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

(2)(形式效果上:概括其如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综合全诗分析、乐观旷达的情怀。

如果美在句中,那主要是其表达效果好: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所谓某字用得好。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

注:(1)艭。

三. 锁定精妙字的三大技巧。

(2)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似乎显得十分阴冷。

(3)(指出其精练传神之表达效果所在)诗句中的“咽”“冷”二字一静一动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勾画出了香积寺外山中的幽僻冷寂。

或分析某字在某句中所表达的思想与情感,或进而分析某字(“诗眼”)在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与情感:对某一个或某两个字来说。

(3)效果上:正因为它是锤炼后的字:内容指的就是思想与情感,效果表达得怎样,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把钟声带到了海幢,画面逼真而有层次感。

l 例二(考生寻找炼字类),深山何处钟。

(2003年全国卷) 王维·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

此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穿”“数”两个字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孤独。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荦确。

(2) 从修辞手法角度入手l 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2006年广东卷)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清·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shuāng 古书上说的一种小船。

(2)海幢:即海幢寺。

五. 炼字鉴赏例谈(1) 从词性角度入手l 例一(明确炼字所指类)。

正因为字不离句;(2) 此类字上下句的位置相同?孤灯隔远汀、寂寞、苦闷?为什么,村树连溪口,市人行尽野人行,所以,在赏析某个字的妙。

[答案](1)“带”采用了拟人手法。

(2)(结合诗句分析)“咽”字是动词,着重从动态的方面来写,写的是山间的流泉,由于危石的阻拦而发出低弱的吟声,仿佛人的呜咽之声,那它就可能成了“诗眼”。

(3)(效果上)“明”和“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后天晴所见景象。

独行穿林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1) 此类字常是动词或形容词;如果美在全诗中?请简要分析:(1) 此诗或此句或此两句中,“某字”或“某字和某字”历来为人称道,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 此诗或此句或此两句中?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1)(内容上

怎样赏析古诗中的"炼字"艺术

接触古典诗歌,我们会发现有一类诗句,诸如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杜荀鹤的“生应无辍日,死是不吟时”等,都是关于语句字词的揣摩,这也就是古典诗歌创作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即后人所说的——炼字。

国学古人在写诗过程中常常倾注颇多心力在几个甚至一两个字上,正是这几个或一两个字让全诗意境飞出,情感表达更为彻底,也使诗歌有了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对此妙处有过相关阐释的如王国维《人间词话》:“‘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闹”与“弄”带来的意趣正是前人炼字的结果。

国学炼字常能把诗歌写活,所以历来诗人们非常讲究字句的锤炼。

元代诗人杨仲弘曾说:“诗要炼字,字者眼也”,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对炼字之妙也早有议论:国学诗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也。

浩然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上句之工在一“淡”字,下句之工在一“滴”字。

若非此二句,亦乌得而为佳句哉?如《六一诗话 》云:陈舍人从易偶得《杜集》旧本,文多脱落,至《送蔡都尉》云“身轻一鸟”,其下脱一字。

陈公因与数客论,各以一字补之,或云疾,或云落,或云起,或云下,或云度,莫能定。

其后得一善本,乃是“身轻一鸟过”,公叹服。

余谓陈公所补数字不工,而老杜一“过”字工也。

(卷九)国学这段话很好地为我们展示了古人炼字的艺术以及对字句锤炼所下的功夫,也正是这种不让诗句落入俗套的追求,才有了“暝色赴春愁,无人觉来往”等传世佳句。

国学关于炼字,还需明确炼字与诗眼的区别。

前者倾向于推敲锤炼字句,而后者在于能高度揭示诗歌主题,不过历来文人常常将两者合而为一,诗眼往往也就是炼字的结果。

关于炼字的艺术,在很多诗歌论著中都有过阐述,下面我们以杜甫诗歌为主,就炼字的位置以及所炼之字的词性来进行下简单的探讨。

一、所炼之字的位置学国所炼之字在诗句中的位置并不是固定的,很多诗歌中炼字所放之处,时有变化,正如杨载在《诗法家数》中说:“句中要有字眼,或腰或膝或足,无一定之处。

”脱俗巧妙之字在不同的位置却都能让诗句或活灵活现或深刻逼真,毫不影响诗意的绝妙传递。

孙奕《示儿编》说:“诗人嘲弄万象,每句必须炼字,子美工巧尤多。

”他以所炼之字的位置对杜诗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归纳。

首先,他说:vad90国713k4学k1ljb网n23i1学国如《春日江村》诗云:“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履穿。

”又云:“经心石镜月,到面雪山风。

”《陪王使君晦日泛江》云:“稍知花改岸,始验鸟随舟。

”《漫兴》云:“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皆练得句首字好。

学国这里是为我们介绍杜诗中首字写得比较好的三处,其中特别是“经心石镜月,到面雪山风”中的“经”与“到”字写得非常传神灵动。

接下来孙奕又说:学国《北风》云:“爽携卑湿地,声拔洞庭湖。

”《壮游》云:“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

”《泛西湖》云:“政化莼丝熟,刀鸣鲙屡飞。

”《早春》云:“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秋日夔府咏怀》云:“峡束沧江起,岩排石树圆。

”《建都十二韵》云:“风断青蒲节,霜埋翠竹根。

”《柴门》云:“足了垂白年,敢居高士差。

”皆练得第二字好也。

学国杜诗中比比皆是的妙句,是他精于锤炼的结果。

这段又举了杜诗中第二字炼得好的,像“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中的“入”与“归”历来为人所称道,元代诗人杨仲弘曾说:“‘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炼第二字;非炼‘归’‘入’字,则是学堂对偶矣。

”确也如此,万物复苏的春天到了,一些些的红色在悄悄铺染娇嫩欲滴的桃花,池边的柳条慢慢吐出青翠的新芽。

诗句将颜色的变化用动态来呈现,巧妙绝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灵动的春景图。

学国在《示儿编》中,孙奕还介绍了杜诗中腰字(中间一字)和尾字写得好的,腰字如“远鸥浮水静,轻燕受风斜”,尾字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让人读之便能在脑海中勾勒出如图画般曼妙的场景。

学国上面已经说过炼字不只是炼一两个字,有时是几个字,有时甚至是全句,孙奕同样找出了一些杜诗中炼得非常好的五、七言全句。

他说:学国至于“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雪岭界天白,锦城曛日黄”,“破柑霜落爪,尝稻雪翻匙”,“雾交才洒地,风逆旋随云”,“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紫崖奔处黑,白鸟去边明”,皆练得五言全句好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旁见北斗向江低,仰看明星当空大”,“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影遭碧水潜勾引,风妒红花却倒吹”,皆练得七言全句好也。

学国“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两句,出自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这两句采用倒装句法,沐浴过春风春雨的嫩竹、肥梅形神毕现,如在目前。

新出的嫩竹经不住春风的吹拂,低垂着脑袋,翠绿的模样甚是可爱;春雨滋润过的梅子在慢慢变红,饱满得像是快要绽开了。

这两句诗即是杜诗中全句炼字的佳例。

二、所炼之字的词...

我国古代诗人十分注重炼字,选一首古诗,并说说它表达的效果

五代著名诗僧齐己一次在下了一夜大雪的早上,发现有几枝梅花已经开了,觉得开得很早,为了突出一个「早」字,便写了一首《早梅》诗,其中有两句是:「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他对这两句诗很满意,便高兴地拿着这首诗去请教诗友郑谷.郑谷看了几遍后评点说:「数枝梅花开已经相当繁盛了,不足以说明『早』,不如把『数枝』改为『一枝』更贴切.」齐己听了,认为改得很好,欣然接受,并向郑谷拜谢,后人便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师」.

泊船瓜洲这首诗中有个字是古诗词中炼字的典范这个字是什么

1、李弥逊的《春日即事》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首句中的“网”字妙.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2、宋祁的《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是千古名句.一轻一闹逸趣横生.如丝的杨柳临风飘拂,如轻烟淡雾,这已是绝妙的比喻,但词人还觉不够,又用通感的手法,着一“轻”字,让气温有重量,似乎可称斤计两;红杏的枝头,开满了绚烂的花朵,作者用一“闹”字描写花满枝头吐花喷焰的景象,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在视觉里获得听觉的感受.3、杜甫《春夜喜雨》中“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诗句想象明晨雨后春色满城、百花盛开的美景.一个“重”字写出了花因有雨水的滋润而沉甸甸的,表现出春雨过后红肥绿翠的蓬勃生机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5、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高考语文炼字题的答题技巧

1.看清题干要求。

选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项,有没有其他可供答题参考的信息等,务必看仔细,看清楚。

2.先排除最有把握排除的选择项。

如“词语、成语(含熟语)辨析题”可从感情色彩、范围大小、程度轻重、搭配得当与否、是否重复累赘等方面考虑。

3.几点常规的提醒。

读音正误辨别时,注意越是你平常最有把握、人人似乎都这么读的字越要谨慎;错别字正误辨别,看题不宜太长久,时间长了原本是正确的反而会觉得像是错的,如无把握,可先放一放不去做它;选词填空题宜用“排除法”,而且要注意“搭配”问题;成语使用题忌“望文生义”的理解,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有时试题中那“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二、自然科学和社科类文章阅读一是锁定题目的阅读区间,在第几段第几行,特别是涉及到第一、第二自然段的词语、句子的理解题。

二是一般第1、2题比较容易,可以直接找到原文中的位置,根据题干指向。

表述一般与原文一致的,大都正确。

三是第3、4题的设题难度稍微大一点。

设题的错误项大都与原文有些偏差。

细微处要搞清楚。

三、文言文阅读1.要学会圈圈点点,因为第I卷使用答题卡,圈点是可以的。

人物、主要事件划一划。

2.要先读文言文的最后一题,即内容的概括分析题。

这个题实质上可称为“文言文的白话译文”,它对人物、对全文内容、对事件的分析都十分清楚明了。

所以先读了此文。

就相当于读了译文之后。

再去看原文。

事半而功倍。

3.要借助原文推断词义。

不要想当然,要调动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储备。

4.文言文的翻译,要先看此句前面的文字含意。

因为上下文是最好的提示。

前面的句子理解了,后面的句子自然会水到渠成。

5.除了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外(大纲规定的120个),还要在考前看一看课本中注释的其他文言实词,只看注释即可。

6.文言文虚词要在“而、与、乃、其、所、为、焉、以、因、于、则、之”等常用词语上,再复习一下。

四、文言翻译文言文翻译:首先要读顺句子或语段,读顺了翻译就成功一半;句中重要实词虚词解释,要注意结合上下文推断;翻译时应注意文言文的句式,语序的变化调整,省略成分的补充;注意译句的通顺上口,书写认真。

没有哪一位阅卷人会在空白处打对号的。

所以那些杠杠框框该填的必须填上,不论自己答对还是答错。

五、古诗鉴赏古诗鉴赏重在字句的理解。

要从诗中找答案,各种方法要学,但关键是对本诗的理解,特别是在意境上要把握好。

意境就是作者写这首诗表现的心境。

或低沉、或昂扬、或沉郁、或思念、或冷漠等等,由此再落实到词句中。

记住的关键一点就是:答案在诗歌内,在字句内在作者表达的情景内,如“冷、清、寂、绝、暗、阴、闹、笺、泪”中。

诗歌鉴赏的表述,要紧贴诗句,可贴标签,不可夸大或缩小,实实在在的表述为好。

如2002年“折柳”,2003年“冷、咽”的诗眼,都是据本诗内容去分析,不可硬套。

当然,表述应有技巧。

就是分析这个词的来龙去脉,在此处的含义。

这样表述就清楚了。

2017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总结古文答题技巧: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古诗词答题技巧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

古诗词答题技巧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

古诗词答题技巧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文言文答题技巧: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古诗词怎么去理解怎样才能准确的理解其意,有些诗词写

近几年的文学鉴赏题中,对诗歌内容的考查以理解为主,侧重于对关键词语的诠释、对诗句的整体理解、对诗歌意境感悟以及对诗歌主旨意图的体会.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测试以评价赏析为主.诗歌的语言含蓄凝练,抒情性、形象性的特色非常突出,考查时侧重于语言运用的效果;诗歌的表达技巧很多,测试重点涉及到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典故运用、行文构思、作品风格等多方面.一、抓住诗眼,从整体上把握诗歌诗歌以语言凝练见长,讲究一字传神,在极为短小的篇幅里表现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达到“简练”的境界.简练不是简单,简单是一览无余,简练是字面以外还有含义,言有尽而意无穷,即言语理解有尽头,但表现的含义理解就可因人而异.于是就有了“诗眼”.所谓诗眼即诗词中最能体现题旨、最能开拓意旨、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也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抓住诗眼就可基本上从整体上把握诗歌,便可知晓诗歌的情感脉络.分析诗眼,能进入意境,感受情趣,领悟旨意,探究艺术手法.所以,阅读诗歌应尽可能抓住诗眼,以求正确把握诗歌.这一点,以往注意不够,现在强调它,虽有放马后炮之嫌,但却是很有必要的.一般的说,五言诗诗眼多在第三字,七言诗诗眼多在第五字.当然,也并非所有的诗句都有诗眼,有的诗眼不在诗句中,而隐藏在标题中,在诗句中的诗眼有的有其它的字陪衬,影响我们的视线.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抓住诗歌的关键词字.古人是从形式上炼字炼出诗眼的,我们则应该结合对内容的理解来抓诗眼.诗眼一般不在名词上,若在名词上则必定是名词活用.大多数情况是诗眼和关键词往往是在动词、形容词、活用的数词上.若单纯地看第三、五字,有时难免会发生错误,如果结合动词、形容词、数词,并从全诗的角度来考虑,抓住诗歌的含义就比较有把握.①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②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③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二、体会意境,从微观上理解诗歌“意象”这一术语在我国由来已久,历代又多有发展变化,含义不尽一致.但也有趋于一致的表述: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心与物的同一,情与景的交融.“意象是具体化的一种感受”(艾青语).成功的诗作常常以捕捉、提炼意象为创作的起点.对意象的鉴赏,也是高考对学生古诗鉴赏能力所要考察的重要内容之一.如,2002年全国统考题就是在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提出了与意象有关的问题.其所问“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是一个含义丰富的传统意象.“意象”和意境,两者的构成元素都是情和景,但“意境”常就全诗而论,“意象”则多半指构成全诗意境的较小的组成部分.所谓意境,传统的理解是指作者(有时也包括读者)的主观情意和作品反映的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情、景是构成意境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谢榛《四溟诗话·卷三》),“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触景生情,以情状景.王昌龄认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王国维认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形成的意境,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词以境界为最上”“在境界当中自成高格”“写感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意境不仅仅是环境,还要跟诗人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才能充分表达出来.只讲情境,不讲意境,学生容易走偏,答题不准确.因此,在诗歌阅读中,不深入体味意境,是难以理解诗歌的内涵,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的.我们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把握诗歌语言的特性,消除情绪、时空和逻辑的障碍,力求把诗句浓缩的意义扩展开来,把减少的成分补充出来,把省略的过程焊接起来,把跳跃的情感连缀起来,把诗中行与行、节与节之间的内在情愫弥补起来,再现诗歌的形象和画面,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深层次的意境之中,领略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三、考察环境,从全方位鉴赏诗歌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古诗词主要写自然环境(景物),这是古代诗歌的主要内容.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是交代背景,衬托心情,抒发情感,用景物描写衬托暗示感情,或作为感情的某种象征,达到情景交融的高度,使诗歌深厚,含蓄,精炼,意味隽永,余味无穷.抓住诗中的景物描写,去确定意境的基调,去理解,去感受“此时”“此景”中的“此人”“此情”是什么;去感悟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感悟情感是读者在进入诗词意境后的心理反应活动,它是鉴赏阅读的重要环节.鉴赏诗词必须真正进入作品所描绘的的生活场景中去,同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共同去感受诗词中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