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张弘范代表诗词



求关于报国的诗词,最好带赏析,谢谢~~岳飞《满江红》赏析 [b]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求关于报国的诗词,最好带赏析,谢谢~~

岳飞《满江红》赏析 [b]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b] 他在写作 《满江红》词时,正是中原地区遭受女真奴隶主贵族的铁骑践踏和蹂躏的岁月。

岳飞矢志抗金,执着地追求收复失地、报仇雪耻的壮志宏图;他一生征战,反对投降,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光明磊落、治学严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他自奉菲薄、廉洁奉公,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发扬到一个高度,故 《满江红》一词,一直作为爱国主义的绝唱和岳飞本人的高风亮节一起在中国神州大地传颂,很少有人怀疑 《满江红》是伪作或托名之作。

第一个对此提出怀疑的余嘉锡,他在 《四库提要辨证》中提出了两点疑问;岳飞孙子岳珂所编 《金伦粹编·家集》中没有收录这首词,而岳珂在收集岳飞的文章时,曾是不遗余力的,此集从编定到重刊,历经31年,为何未收此词?此其一。

这首词最早见于明徐阶所编的 《岳武穆遗文》,是根据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浙江提学副使赵宽所书岳坟词碑收入的,赵宽亦未说所据何本,来历不明。

而且赵宽碑记中提及的岳飞另一首诗 《送紫岩张先生北伐》经明人考证是伪作。

在此之前,此词亦不见于宋元人的著述,为什么突然出现在明中叶以后?此其二。

作者进一步考证:在明代,北方鞑靼族倒常取道贺兰山入侵甘、凉一带,明代弘治十一年(1498年),明将王越曾在贺兰山抗击鞑靼,打了一个胜仗,因此,“踏破贺兰山阙”,“在明代中叶实在是一句抗战口号,在南宋是决不会有此的。

”继余嘉锡之后,60年代后期,夏承焘也写了一篇 《岳飞词考辨》的文章,他除了赞同余氏的怀疑外,又从词的内容上找出了一个证据,即“贺兰山阙”的地名所指问题。

他认为岳飞伐金要直捣的黄龙府,在今吉林省境内,而贺兰山却在今蒙古-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内蒙古河套之西,南宋时属西夏,并非金国土地,此词若真出岳飞之手,不应方向乖背如此?这是一。

如果贺兰山不同于前人泛称边塞的“玉门”、“天山”之类,其入于史书,始于北宋

唐宋人以贺兰山入诗,都是实指,明中叶以后也是如此,若以泛指释岳飞的“乖背”,似也不通。

此为二。

1980年,海内外又掀起了讨论这个问题的热潮。

台湾 《中国时报》发表了孙述宇的文章,再次对 《满江红》的词作者提出了疑问。

他首先指出 《满江红》词中用了自己的事迹和典故,如“三十功名”、“八千里路云和月”等等,是尽人皆知的材料,一个拟作者是很容易写出这样一首词的。

其次,他认为 《满江红》词的格调,与已证实的岳飞另一词 《小重山》风格迥异,前者慷慨激昂,英雄气色横溢,后者则是他多年征战并受掣肘时惆怅心理的反映,相形之下,“ 《满江红》是一首有事迹、有心志,但没有阅历的词”。

对此持不同意见的邓广铭、王起、李安等则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辩驳。

邓广铭于1981年5月初著文指出,岳飞的 《满江红》不是伪作。

他认为:第一,岳霖、岳珂两代人没有搜集到此词,只能说明岳飞的后代在这方面有遗漏。

据现有的史料看,岳霖父子也确有遗漏的实证。

如 《宾退录》记载的岳飞的“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仇。

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一诗,就不见于岳珂编的 《家集》中,如果排除他们父子当时没有收集到的可能性就断定是假的,那么,这首诗如果又因为 《宾退录》的失传后而出现在明人的著作中,就能对此怀疑吗?此外,从 《满江红》反映的思想内容来看,与岳飞其它诗文的内容是一致的。

如“誓将直节报君仇,斩除顽恶还车驾”,正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写照,“不问登坛万户侯”,不就是“三十功名尘与土”的注脚吗?又如 《家集》中的一些题记,都是岳飞行军作战时随时随地记下来的,应是他当时真实内心的记录。

岳飞既然有 《满江红》中体现的思想,又有作诗填词的本事,为什么不能填词抒怀呢?第二,关于 《满江红》词中“踏破贺兰山阙”的地理位置所指问题,他认为“贺兰山阙”是泛指而不是实指,与词中的“胡虏肉”、“匈奴血”是指女真,而不是实指匈奴一样,即指广义的敌人。

第三,如果 《满江红》一词的作者是王越,那为什么要嫁名于岳飞,而不夸耀自己的战功呢?他写的“踏破贺兰山阙”是实写,那么词中的“靖康耻,犹未雪”句是可以泛写的吗?如果是“反映明人的地理形势和时代意识”,那么,这样的亡国事件是影射明朝的什么事体呢?如果撇开 《满江红》一词反映的整体思想,而纠缠在“贺兰山阙”的地理位置上,似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李安则针对孙述宇的文章提出了不同意见。

他认为从史实和词的内容对照看,“三十功名尘与土”,可知是在岳飞30岁或30岁前后有感而作。

岳飞30岁时,正掌朝廷方面大权(公元1133年),“因责任重大,身被殊荣,感动深切,乃作成此壮怀述志的 《满江红》词”;而岳飞20多岁从军、30多岁时从九江奉旨入朝,“计其行程,足逾八千里”。

与词中“八千...

告诉我一些关于古代爱国诗人的诗句及他们的事迹

辛弃疾(1140—1207) 南宋大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

出生于金人占领区。

绍兴三十一年(1161)参加了耿京领导的起义军,任掌书记。

次年奉耿京命赴建康与南宋政权联系。

北返途中闻叛徒张安国杀耿京降金,遂率五十骑突入金营,活捉张安国,率众归宋。

南渡后历任建康府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北转运副使,湖南、江西、福建安抚使等职。

曾多次上疏,力陈北伐大计,因与主和派意见不合而两次落职,闲居上饶、铅山近二十年。

宁宗嘉泰四年(1204),韩佑胄准备北伐,曾被起用为镇江知府,不久又被罢免,忧愤成疾而终。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

其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而以爱国词和田园词最为突出。

其爱国词多抒发报国的壮志,揭露投降派的可耻行径,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意境深远,气势宏伟,风格豪放悲壮。

其描绘田园风光的词,咏赞祖国河山,也借啸傲山水、流连诗酒来排遣自己的精神苦闷,情景如画,笔调轻灵,风格清俊淡泊。

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和南宋前期爱国词人的传统,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境界更阔大,手法更多样,融进了诗歌散文、辞赋、经史百家成语语言丰富多采,是豪放词的集大成者,推动了词风的转变,在词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词中也有大量清丽婉媚的婉约之作,反映了作者多方面的精神生活和艺术造诣。

其散文亦颇有成就,尤以议论文为佳,《九议》、《美芹十论》为其代表作。

有《稼轩长短句》。

文天祥文天祥(1236-1283), 原名云孙, 字宋瑞, 又字履善, 号文山. 吉州庐陵(今吉安县)人. 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 宝佑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 因父丧未受官职. 开庆初年(1259)蒙古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 宦官董宋臣请理宗迁都以避敌锋, 文天祥上疏请斩董宋臣, 以振奋人心, 并献御敌之计, 未被采纳. 后历任刑部郎官, 知瑞州等职. 咸淳六年(1270), 因得罪奸相贾似道而遭到罢斥. 德佑元年(1275)正月, 闻元军东下, 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义军, 开赴临安(今杭州, 当时南宋的京城). 次年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其时元军已进逼临安, 被派往元营中谈判, 遭扣留, 押往北就. 二月底, 天祥与其客杜浒等十二人, 夜亡入真州. 复由海路南下, 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 景炎二年(1277), 进兵江西, 收复州县多处. 不久, 为元重兵所败, 妻子儿女皆被执, 将士牺牲甚众, 天祥只身逃脱, 乃退广东继续抗元. 后因叛徒引元兵袭击, 同年十二月, 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县)被俘. 元将张弘范迫其招降张世杰, 乃书《过零丁洋》诗以诉之. 末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次年, 被押送大都(今北京), 囚禁四年, 经历种种严酷考验, 始终不屈. 于1283年从容就义, 年仅47岁. 文天祥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作品. 其中诗作达百余首, 成就很高. 有《文山先生全集》. 其中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千古绝唱.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

南宋爱国诗人。

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

家庭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

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

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

直到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

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

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

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

后被劾去职,归老山阴故乡。

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

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他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

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

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

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

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

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

毛晋《放翁词跋》说:“杨用修(慎)云:‘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秦观),雄慨处似东坡。

’予谓超爽处更似稼轩耳。

”的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

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

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

他继承并发摺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上产...

爱国古诗词,并说明理由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谴沙场匹马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

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

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全曲可分三层: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然后用“表里山河”一语收住,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

“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

“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过程的真实写照。

这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第三层(最后两句)写作者的感慨: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其实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

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这样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

白马篇 (曹植) 白马饰金羁, 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 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 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 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 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 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 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 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 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 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 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 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 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赏析】 在这首诗中,曹植以浓墨重彩描绘了一位武艺高超、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游侠少年形象,借以抒发自己的报国激情。

诗歌的风格雄放,气氛热烈,语言精美,称得上是情调兼胜。

诗歌的起首即用“连翩西北驰”的画面形象地传达出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

接下去关于“幽井游侠儿”的一大段文字,极尽绘声绘色之能事,写出他的飒爽英姿和高超的武艺,笔墨之间沸腾着一股激越高亢的情绪

这位身手不凡的白马少年“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大有顾盼间强虏灰飞烟灭的豪迈气概。

诗人不仅以激情的笔调写出了白马少年的英雄行为,而且以精湛的语言揭示了人物的爱国精神。

诗歌的最后几句,道出了白马少年的思想底蕴和壮烈情怀,音哀气壮,声沉调远,大有易水悲歌的遗韵。

诗歌采用了倒叙、补叙的手法。

诗歌以“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突兀而起,又以“借问谁家子”十二句来补叙“西北驰”的原因。

继而又倒叙“名编壮士籍”、告别家人时的心情;最后策马“赴国难”的一幕则与开首重合。

如此章法,象电影中的“闪回”,使白马英雄的形象渐次深化,忧国去家,捐躯济难的主题则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

关 山 月 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关山月》就题意而生发,叙写同一个月光之下,关山(边境)内外三种不同人(将军、士兵、遗民)的境遇和心态。

它以时间为触发点,巧妙地通过一个守边士兵的口吻,分别从其所闻、所见、所感三个层面展开。

全诗十二句,四句一段一转韵,相应地构成三大段。

前四句写将军:临边不战,沉湎声色,弛废战备。

次四句写士兵:虚度岁月,暴骨沙头,壮志难酬。

后四句写遗民:渴望恢复,连年落空,忍死等待。

月亮是全篇的背景光源,三种人都是今夜月下的不眠之人,苍白的月光照出他们各不相同的欢乐悲苦。

诗歌的重点是写“壮士心”和“遗民泪”交织成的“月下之恨”,而“将军乐”则从正面揭露了造成这一千古悲剧的历史原因是“和戎”的国策。

全诗以淡淡的月光涂抹了一层悲愤的时代色彩,无声地吐诉着作者心头对“和戎”国策的谴责和报国无...

告诉我一些关于古代爱国诗人的诗句及他们的事迹

辛弃疾(1140—1207) 南宋大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

出生于金人占领区。

绍兴三十一年(1161)参加了耿京领导的起义军,任掌书记。

次年奉耿京命赴建康与南宋政权联系。

北返途中闻叛徒张安国杀耿京降金,遂率五十骑突入金营,活捉张安国,率众归宋。

南渡后历任建康府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北转运副使,湖南、江西、福建安抚使等职。

曾多次上疏,力陈北伐大计,因与主和派意见不合而两次落职,闲居上饶、铅山近二十年。

宁宗嘉泰四年(1204),韩佑胄准备北伐,曾被起用为镇江知府,不久又被罢免,忧愤成疾而终。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

其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而以爱国词和田园词最为突出。

其爱国词多抒发报国的壮志,揭露投降派的可耻行径,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意境深远,气势宏伟,风格豪放悲壮。

其描绘田园风光的词,咏赞祖国河山,也借啸傲山水、流连诗酒来排遣自己的精神苦闷,情景如画,笔调轻灵,风格清俊淡泊。

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和南宋前期爱国词人的传统,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境界更阔大,手法更多样,融进了诗歌、散文、辞赋、经史百家成语,语言丰富多采,是豪放词的集大成者,推动了词风的转变,在词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词中也有大量清丽婉媚的婉约之作,反映了作者多方面的精神生活和艺术造诣。

其散文亦颇有成就,尤以议论文为佳,《九议》、《美芹十论》为其代表作。

有《稼轩长短句》。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 原名云孙, 字宋瑞, 又字履善, 号文山. 吉州庐陵(今吉安县)人. 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 宝佑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 因父丧未受官职. 开庆初年(1259)蒙古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 宦官董宋臣请理宗迁都以避敌锋, 文天祥上疏请斩董宋臣, 以振奋人心, 并献御敌之计, 未被采纳. 后历任刑部郎官, 知瑞州等职. 咸淳六年(1270), 因得罪奸相贾似道而遭到罢斥. 德佑元年(1275)正月, 闻元军东下, 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义军, 开赴临安(今杭州, 当时南宋的京城). 次年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其时元军已进逼临安, 被派往元营中谈判, 遭扣留, 押往北就. 二月底, 天祥与其客杜浒等十二人, 夜亡入真州. 复由海路南下, 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 景炎二年(1277), 进兵江西, 收复州县多处. 不久, 为元重兵所败, 妻子儿女皆被执, 将士牺牲甚众, 天祥只身逃脱, 乃退广东继续抗元. 后因叛徒引元兵袭击, 同年十二月, 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县)被俘. 元将张弘范迫其招降张世杰, 乃书《过零丁洋》诗以诉之. 末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次年, 被押送大都(今北京), 囚禁四年, 经历种种严酷考验, 始终不屈. 于1283年从容就义, 年仅47岁. 文天祥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作品. 其中诗作达百余首, 成就很高. 有《文山先生全集》. 其中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千古绝唱.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

南宋爱国诗人。

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

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

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

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

直到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

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

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

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

后被劾去职,归老山阴故乡。

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

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他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

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

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

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

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

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

毛晋《放翁词跋》说:“杨用修(慎)云:‘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秦观),雄慨处似东坡。

’予谓超爽处更似稼轩耳。

”的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

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

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

他继承并发摺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

爱国的诗句、歌、故事 人物…………

检举 关于爱国的古代诗句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晏殊和尚的诗句“: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

无端欢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成冰。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2、临患不忘国,忠也。

——《左传·昭公元年》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

——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8、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11、精忠报国。

——《宋史·岳飞列传》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13、唐·李梦阳: 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

14、明·于谦: 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

15、宋·陆游: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16、三国志: 忧国忘家,捐躯济难。

17、唐·李白: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18、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2.临患不忘国,忠也。

——《左传·昭公元年》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

——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8.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11.精忠报国。

——《宋史·岳飞列传》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爱国诗句_爱国诗句2杜甫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陆游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吉鸿昌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顾炎武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十首有关玉兰花的古诗

【感辛夷花曲】明代 朱曰藩昨日辛夷开,今朝辛夷落。

辛夷花房高刺天,却共芙蓉乱红萼。

小山桂树犹连卷,五湖荷花空绰约。

连卷绰约宜秋日,端居独养征君疾。

高枝朵朵艳木莲,密叶层层赛卢橘。

山鬼已见驾香车,文人应是梦彩笔。

辛夷辛夷何离奇,照水偏宜姑射姿。

萧晨东海霞光烂,玄夜西园露气滋。

檀心倒卷情无限,玉面低回力不支。

见说东都便露坐,惟应御史沄风吹。

此花爱逐东风暖,故人逸韵嵇中散。

山阳闻有合欢斋,石湖亦筑辛夷馆。

袅袅岩栊碧树圆,纷纷涧户香花满。

坞里王孙旧路长,卷中裴迪新诗短。

新诗已旧不堪闻,江南荒馆隔秋云。

多情不改年年色,千古芳心持赠君。

鹧鸪天 寿潘君美 (元代)萱草堂前锦棣花。

灵椿树下玉兰芽。

二毛鬓莫惊青鉴,五朵云须上白麻。

携斗酒,醉君家。

春风吹我帽帘斜。

座中贵客应相笑,前日疏狂未减。

木兰花慢 征南 元代 张弘范 混鱼龙人海,快一夕,起鲲鹏。

驾万里长风,高掀北海,直入南溟。

生平许身报国,等人闲、生死一毫轻。

落日旌旗万马,秋风鼓角连营。

炎方灰冷已如冰。

余烬淡孤星。

爱铜柱新功,玉兰奇节,特请高缨。

胸中凛然冰雪,任蛮烟瘴雾不须惊。

整顿乾坤事了,归来虎拜龙庭。

鹊桥仙 宋 祖皋 槐阴閟暑,荷风清梦,满院双成俦侣。

阶庭一笑玉兰新,把酒更、重逢初度。

丹书漫启,青云垂上,莫忘八篇奇语。

功成休驾玉霄云,且长占、赤城佳处。

卜算子 曹组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

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

似共梅花语。

尚有寻芳侣。

著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记得这个是描写玉兰的。

还有两首提到玉兰的: 鹊桥仙 宋 卢祖皋 槐阴閟暑,荷风清梦,满院双成俦侣。

阶庭一笑玉兰新,把酒更、重逢初度。

丹书漫启,青云垂上,莫忘八篇奇语。

功成休驾玉霄云,且长占、赤城佳处。

宫词 宋 王仲修 玉兰万朵牡丹开,先摘姚黄献御杯。

翠幕重重围绕定,料应蜂蝶不曾来。

明·文征明《玉兰》 绰约新妆玉有辉,素娥千队雪成围。

我知姑射真仙子,天遣霓裳试羽衣。

影落空阶初月冷,香生别院晚风微。

玉环飞燕原相敌,笑比江梅不恨肥。

代表一种一往无前的孤寒气和决绝的孤勇,优雅而款款大方清·查慎行《雪中玉兰花盛开》阆苑移根巧耐寒,此花端合雪中看。

羽衣仙女纷纷下,齐戴华阳玉道冠。

清·朱廷钟《满庭芳·玉兰》刻玉玲珑,吹兰芬馥,搓酥滴份丰姿。

缟衣霜袂,赛过紫辛夷。

自爱临风皎皎,笑溱洧、芍药纷遗。

藐姑射,肌肤凝雪,烟雨画楼西。

开齐,还也未,绵苞乍褪,鹤翅初披。

称水晶帘映。

云母屏依。

绰约露含日,冰轮转、环参差。

问琼英。

返魂何处?清梦绕瑶池。

明·睦石《玉兰》霓裳片片晚妆新,束素亭亭玉殿春。

已向丹霞生浅晕,故将清露作芳尘。

明·沈周《题玉兰》翠条多力引风长,点破银花玉雪香。

韵友自知人意好,隔帘轻解白霓裳。

为什么说崖山之后无中国

南宋祥兴二年(元至元十六年)正月,张弘范兵至崖山。

南宋残军与元军在崖门海域展开历时20多天的大海战,双方投入兵力50馀万,动用战船2千馀艘,最终宋军全军覆没,南宋灭亡。

二月初六日晨,崖门海域风雨交加,元军发动总攻,宋军血战至黄昏,最终战败。

太傅张世杰护杨太后突出重围,左丞相陆秀夫携少帝突围无望,遂杖剑驱妻子入海,并背负年仅九岁的少帝赵昺蹈海殉国。

大宋后宫及群臣也纷纷投海殉国,七日,“浮尸出于海十馀万人”。

杨太后闻赵昺死,赴海死,张世杰葬之于海滨,亦投海殉国。

宋遂亡。

易衣冠、亡天下 ——“剃发易服”纪念日:夏历六月十五日 明弘光元年(1645)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军占领南明弘光政权金陵

六月初五日,多尔衮谕江南前线总指挥,豫亲王多铎,下令“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倘有不从,以军法从事。

” ·六月十五日,多尔衮谕礼部,通令全国剃发,“向来剃发之制,不即令画一,姑令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

今中外一家,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违异?若不画一,终属二心”“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令剃发。

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

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决不轻贷。

” ·七月,令,“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戊子年二月初六(2008.03.13),崖山海战729周年;六月十五(2008.07.17),剃发易服363周年。

《春秋》之义,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中国而为夷狄,则夷狄之。

“中国”始终都是华夏,华夏始终都是进步文明的代表,而华夏也根本不曾以种族、民族划分。

“崖山之役以下,中国已经没有一个统治集团有能力又有意愿全盘接手华夏文明,并加以发扬光大,因此中国正朔已断。

“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大约此意吧。

托现代教育的福,知道崖山的人真是少之又少。

也许日本人说的是对的:宋之前是中国,宋之后是支那。

蒙古军的屠城,杀掉北方百分之80的汉人,精英殆尽。

明朝只算诈了下尸,可惜当年汉人的精气神全没了 我们没什麽值得自豪的了,只愿有生之年可以凭吊崖山 以慰不孝之罪! 崖山是中国一个值得回忆的地方,中国人应该认识它。

古人的来到,杀死了一半的中国人,剩下的另一半为他们种地,做工,提供奢侈品。

处于种族隔离的藩篱之下,成为蒙元帝国治下最下等的一类人,帝国的统治阶层虽然文化低落,然而依然极端鄙视和仇恨这些文明高于他们的人群,他们始终拒绝汉化,在九十五年的统治中,基本上没有接受汉文化,帝国上层的官方语言显然不是汉语,他们三心二意的短期恢复过中国人操练的很熟稔的科举考试,然而这种技巧复杂的运作对帝国而言还是太复杂了,而且帝国上层内部对于大量接受汉族中国人进入政府的前景显然是恐惧的,所以后来又取消了这种中国式的文官选拔制度

帝国对数量众多的中国人始终是持怀疑,排斥的态度,除了提供粮食和其它维持社会生活正常运转所必须的生活用品以及提供赋税。

似乎蒙元帝国的蒙古统治者无法发现汉人的其它价值,而且热爱自由的中国人的反抗也是此起彼伏,所以蒙古人抑止不住喜欢杀人的野蛮本性,定期屠戮中国人。

在海边,蒙元军队把一队队百姓定期扔到海里喂鱼,在内陆地区,蒙元在各个路口设卡,盘查百姓,发现所谓"赵,张,王,李"四大姓汉人就拖到一边杀了。

这种酷政只是在担心激起更大民变的情况下才被取消。

这方面的不良记录可以一直追溯到蒙元开国时,就有蒙古统治者提出杀光汉人的对策,只是在汉化的契丹人耶律楚才的委婉劝说下才停止这个动议。

而耶律楚才只能使用这样的理由:试问杀光所有的中国人,谁来为我们种地?我们向谁收税?让我想起《黑客帝国》中机器人对待人类的手法,将人类作为他们的电池,为那个机器人社会提供能源。

蒙古人两手空空来到中国,将中国人民作为他们的电池,寄生在中国土地,最后中国人复国成功,蒙古人最后两手空空回到草原故地。

他们身入宝山而什麽也没有得到,这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只是因为处于游牧奴隶社会阶段的蒙古统治阶层文化太低落,加上他们建立的是世界性的帝国,治下不但有蒙元帝国,还有其它的如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等,他们的地域超出了中国的范畴,所以蒙古人不局限于中国一个地域,他们与草原故地的联系特别紧密,他们定期回到草原,无法切断与草原的脐带,不可能化身为中国人,而他们对待中国人的残酷杀戮态度也使得他们和中国人始终对立,命中注定这个寄生的帝国无法长期骑在中国人头上。

南宋的大臣陆秀夫在国家将要被蒙元灭亡的时候,背着年仅9岁的少帝投海而死。

一首诗歌可以表达我们对凄然收场的宋王朝的怀念。

为了复兴宋室,一直不停奋战, 但事到如今,已无力挽回了。

"陛下,您是大宋的正统后裔,应该断然作出不辱没您血统的决定。

" "我明白了,秀夫,你没有背弃我,并且自始至终侍奉我,太感谢了!" 少帝静静地微笑着说到。

陆秀夫面对少帝这种勇敢地态度,不得不强忍住眼泪。

"陛下..."陆秀夫背起少帝,用带子紧紧地捆绑在一...

急!!!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人物和其成就

简单点的。

泱泱大国找这样的人还不简单?这问题也问,一 看就知道你不喜欢读书!思想家:老子,孔子-影响中国2000多年的人!(也包括日本,朝鲜半岛)军事家:孙武——他的兵法至今都是世界上许多军事院校教材!成吉思汗—带领中国的铁骑都糟蹋到欧洲去了,牛比人物!!毛泽东-他的游击战赢得了新中国!文学家:司马迁-写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李白-古代诗成就最大的人!鲁迅—第一个写白话文的人!毛主席都说他是思想家!毛泽东—就不多说了!共产党的人不喜欢评论!

形容想留人却留不住的诗句是什么?

1、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释义:在山间来回转转没有看到你,只看到雪上留下了一道马行走的痕迹。

2、望君终不见,屑泪且长吟。

——南北朝·王筠《有所思》释义:盼望着君子的到来,始终也看不见,只能一边流泪一边感叹。

3、客里送君留不住,尊前为我饮无何。

——宋·杨万里《同三馆饯王恭父监丞分韵予得何字》释义:乡里人送君留不住君子,在酒筵上和我喝一杯怎么样呢。

4、一曲骊歌酒一钟,可怜分袂太匆匆,百计留君留不住。

释义:唱一首骊歌喝一杯酒,叹息分别的太过于匆忙,千方百计留君子却留不住。

5、几度留君留不住,伤情,一片秋蝉雨后声。

——元·张弘范《南乡子》释义:几次留君都留不住,伤感情了,秋天的蝉在雨后叫了起来。

6、苦口留君留不住,任君归去自生悲。

——清·戴梓《冬至后二日送杨西侯入关步韵》释义:苦口婆心劝君留下却留不住,任凭君子走,自己独自悲伤。

7、有情团扇,留不住君怀袖。

——清末民国初·林朝崧《长亭怨 秋风》释义:这把团扇代表了我的情谊,却挽留不住你,只能放到袖子里。

8、知君欲向秦川去。

白马皂貂留不住。

——宋·苏轼《渔家傲 送张元康省亲秦川》释义:知道你想要到秦川去,白马和貂皮都留不住你。

9、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

——宋·晏殊《玉楼春》释义:听琴解下玉佩本事神仙眷侣,挽断了你的衣服却留不住你。

10、一尊别酒为君倾,留不住,风色太无情。

——宋·蔡伸《小重山》释义:一杯送别酒为君子倒上,留不住你,老天真是太无情了。

波兰音乐家肖邦至死不忘祖国的情怀,用一句诗表达

一曲难忘 Song to Remember, A (1945) 导 演: Charles Vidor 主 演: 尼娜·弗彻 Nina Foch Alfred Allegro Sig Arno Stephen Bekassy Dawn Bender David Bond Walter Bonn Eugene Borden 上 映: 1945年01月18日 ( 美国 )更多地区 剧情简介:本片描写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巴黎,寓居法国的肖邦为着事业和爱情、个人与祖国,经历了爱与恨、灵与肉的心灵冲突。

尔后肖邦决心以巡回演出募捐筹资援助浴血奋战的爱国志士们,直至因劳累而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此片别出心裁动用了浓艳的色彩,富丽堂皇的布景、考究的画面和各种蒙奇手法,被人誉之为“五彩缤纷的狂想曲",极富娱乐性,总之它的格调是一流的。

1945年美国哥伦比亚影片公司摄制了关于肖邦生平的故事片《一曲难忘》。

影片当年即在中国公映,拨动了广大中国观众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