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描写听戏的诗词



描写隔水听音乐的诗、词或赋就像红楼梦里贾母她们隔水听戏一样,...琵琶行 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

描写隔水听音乐的诗、词或赋就像红楼梦里贾母她们隔水听戏一样,...

琵琶行 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三国演义的诗词

三国成语 一手包办 【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一手建之」 一举两得 【出处】三国志魏志臧洪传:「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 一臂之力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 一亲芳泽 【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 七步成诗 【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

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帝深有惭色。

三顾茅庐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下笔成章 【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 不出所料 【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丰在遇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 不由分说 【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

」 不知所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 不容偏废 【出处】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不忍有所偏废。

」 乘虚而入 【出处】魏志袁绍传:「将军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

」 五内如焚 【出处】蔡琰悲愤诗:「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

人生如寄 【出处】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曹植仙人篇:「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 仰人鼻息 【出处】后汉书袁绍传:「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 伯仲之间 【出处】曹丕典论:「傅说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 位极人臣 【出处】吴志孙綝传:「因缘肺腑,位极人臣。

」 作奸犯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 偃旗息鼓 【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逊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

」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 初出茅庐 【出处】据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初出茅庐,佐刘备用兵,观与张飞不服,行事诸多困难。

刮目相待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危在旦夕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处】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为大将军,专管国政,自封为相国,不久封为晋公,昭还假装不接受。

髦很生气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 名不虚传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兵精粮足,名不虚传。

」 同符合契 【出处】三国志吴志孙传注:「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 吴下阿蒙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敝帚千金 【出处】曹丕?典论论文:「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斯不见自见之患也。

」 廊庙之器 【出处】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虽行事举动,未悉允当,蒋济以为大较有廊庙之器也。

」 才高八斗 【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 手不释卷 【出处】曹丕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 指日可待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 探囊取物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 文思泉涌 【出处】文选曹植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

」 旦夕之危 【出处】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旦夕之危,倒悬之急。

」 明眸善睐 【出处】文选曹植洛神赋:「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 月明星稀 【出处】文选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鱼烂 【出处】陈琳?与魏文帝书:「焉肯土崩鱼烂哉!」 如入无人之境 【出处】三国演义第七回:「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 如鱼得水 【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

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 妄自菲薄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谏之路也。

」 孑然一生 【出处】三国志吴志陆瑁传:「孑然无所凭赖。

」 对酒当歌 【出处】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屈指可数 【出处】三国志魏志张合传:「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

」 周郎顾曲 【出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

顾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 呼风唤雨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

」 品头论足 【出处】三国志魏志何晏传注:「晏方用事,自以为一时才俊,常为名士品目。

」 回肠荡气 【出处】魏文帝大墙上蒿行:「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 《三国演义》不仅展现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卓...

求赞美献爱心写书法的人诗词

笔墨春秋写华章书画人生献爱心◆文图 张掮中题记启骧先生是“皇室”入党第—人。

从此爱新觉罗家族的支支脉脉,在历经沧桑的数百年之后,终于在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身上,可喜可贺地出现了“奇迹”:公元1985年,爱新觉罗·启骧站在党旗面前庄严宣誓,成为光荣的中共党员

由他第一人翻开并创新了爱新觉罗家谱的新篇章!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已有26年党龄的启骧先生,现年76岁,对此动情而感叹道:“共产党能够把‘末代皇帝’溥仅改造成为新中国的公民:我一辈子投身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这座革命的大熔炉里,早应当‘百炼成钢’了……为表庆祝党的90华诞,以及家族和本人的新生,我和妻子李味辛的这个‘书画展’,权当奉献‘余热’,略表爱心吧。

”启骧夫妻都是高级工程师,而今却成就为载誉中外的书艺术之大家。

他俩自学成才,坎坷人生路,几多风雨,几多艰辛……家学渊源育才俊著名书法艺术家爱新觉罗·启骧,字腾伯,清雍正帝九代孙,1935年生于北京

乃著名艺术书画大师启功的族弟。

他毕业于北京市土木建筑工程学校,后入北京城市建设学院学习,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师职高级工程师。

1997年被聘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授,1998年被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市对外友协理事,中共党员。

启骧的八代高祖是雍正帝的五子,乾隆皇帝之弟,即硕和亲王弘昼。

著名的《三希堂法帖》,就是由他监制、精心镌刻于世的,他功不可没。

祖父毓逖曾为光绪皇帝禁卫军统领,难能可贵的是这位武将还是造诣颇深的书画家。

他要求儿孙们从小学书习画,对长房长孙的启骧,更是疼爱有加。

他与世交的书画名流溥儒、溥雪斋、齐白石等人友谊深厚,朋友间吟诗作画、品茗听戏,老爷子便带启骧前往。

启骧记得:老家大厅中挂满字画,有郑板桥的诗,有慈禧太后写的“寿”字,还有毓逖、恒润、启功祖孙三代合作,由齐白石题款的作品

他还记得过年时给白石爷爷拜年磕头,齐爷爷给了他4块大洋的压岁钱。

每当大人们唱京戏时,他便跟着学唱、吼它几嗓子呢!少儿时代的这些记忆,无疑是极为珍贵的。

它犹如一颗种子播在小启骧的心中,令他对中国传统书画和京戏艺术产生一种美好的向往和热爱,日后便萌芽、生枝、开花结果了。

今日启骧不仅写得一手好字,还是京城“名票”,多次粉墨登场,货誉多多。

启骧自幼在书香门第的熏陶下,并得到祖父毓逖的亲自调教。

祖父谆谆教导他:“写字不要夸,先写飞、风、家,苦练基本功,一生受益多。

”让他一生铭记于心。

家教极严、慈爱睿智的祖父看到生性聪慧、禀赋很高的小启骧有进取心,且豪爽仗义又有爱心…一对此,他似乎看到了家族的未来与希望,便用全力托起爱新觉罗家族的这颗小新星!i启功慧眼识良驹启骧曾用10年多的时间来习摹启功的书法,几乎达到“乱真”的程度。

其中《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就是他临摹的精品,其落款是“老兄佳作甚赏,以临之自慰——启骧”。

紧挨着写道:“此吾从弟启骧,戏效拙书,观之增愧。

1990年春一一启功”。

其时,作为建筑业的高级工程师,启骧在书法界还是初出茅庐。

不难看出,启功对比自己小20多岁的族弟关爱之甚与要求之高,他严肃地对启骧说:“你的字多咱不像我的了,那就好了。

”启骧于是下苦功探索了多年,做到了既承师艺,又孜孜求新,终于达到了“反经合道”之境,汲取众长形成自己的风格

此时,当启功看到启骥为北京市委书写的巨幅诗词时,便欣喜地说:“启骧的字已经没有我的‘毒’了,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啦!”这难道不是白石老人常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真谛吗?1994年,当启骧告诉启功,想把多年写就的书作出—本《启骧求教集》,启功审阅之后,当即提笔,欣喜地将书名改题为《启骧书艺集》,并在序中给予启骧“骎骎可入百年宗匠之藩篱”的高度评价

启骧看了说:“大哥,这怕不合适吧?”启功却连连说道:“合适!合适!”但事后未见付梓,原因是启骧对其中作品,尚须精雕细琢。

这样冬去春来, 几经筛选,反复斟酌,从原有作品和新作中共精选百余幅,如此审慎之至,在1997年年底,才交稿出版,由此可见严肃书家启骧之大家风度。

启骧视启功为恩师,感谢他不仅授予自己书艺的精髓,使自己在运笔、结构、章法上“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每次去看望启功,启骧必带上自己最近的“作业”。

一次带的是小楷《洛神赋》,总共917字,每字仅1厘米见方。

当时已85岁高龄的启功老,硬是用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地仔细看完,才谈自己的意见

启老指出“翳修而延伫”一句的“伫”字,启骧将繁体写成了单立人加“事”字。

启老说:“这‘伫’的繁体字写成‘伫’即可。

清朝时为避咸丰帝之讳,也有你的这种写法,我们现在就没有这个必要了。

”启老非常严肃地说:“无论出书、办展,都不能‘玩票’。

过去唱戏,多大的角,唱得不好,观众都会叫倒彩。

你作为书法家,一点一画都要认真负责。

”听了启老这番教导,启骧回去后又重写了一遍,从清晨写到午夜,长达16个小时。

这幅作品于1998年4月展出时,观众赞不绝口,称...

古戏台文化的诗词文章

容概要:1. 一声古尽秋江月;万舞齐开玉树花。

2. 和风吹绿竹;清韵入朱弦。

3. 贵阳江南会馆戏台对联:花深深,柳阴阴,听隔院声歌,且凉凉去;月浅浅,风翦翦,数高城更鼓,好缓缓归。

戏台小天地,天地大戏台。

在古时,看戏是古人重要的文化生活。

放当今,妥妥地看电影+电视剧+音乐会的结合。

在戏台上,常贴有各种妙趣横生的对联。

今天,卧榻先生陪您一起去品味这些对联,感受古人的风采,探究对联背后的深意。

一是写曲动听、舞优美。

和风吹绿竹;清韵入朱弦。

白雪阳春都妙句;高山流水自知音。

一声古尽秋江月;万舞齐开玉树花。

九天韶乐飘寒月;一曲清箫凌紫烟。

凤管似从天外落:霓裳聊当月中看。

一曲笙歌,音如流水;三声檀板,响过行云。

妙舞蹁跹,风月无价;艳歌婉转,弦索齐鸣。

贵阳江南会馆戏台对联:花深深,柳阴阴,听隔院声歌,且凉凉去;月浅浅,风翦翦,数高城更鼓,好缓缓归。

二是就事论事搬演戏台故事,或写剧场效果。

古往今来只如此;淡装浓抹总相宜。

谁为袖手旁观客;我亦逢场作戏人。

三五步遍行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

顷刻间千秋事业;方丈地万里江山。

古今人何遽不相及;天下事当作如是观。

顾曲小聪明,当日可怜公瑾;击鼓大豪杰,至今犹骂曹瞒。

文就武成,金榜题名空富贵;男婚女嫁,洞房花烛假风流。

古往今来,顷刻间演过千秋世事;天涯海角,平方地可走万里河山。

戏剧虚动干戈,一场演出六韬三略 ;文章又加装点,半夜攻成八索九丘。

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

或为君子小人,或为才子佳人,登场便见;有时欢天喜地,有时惊天动地,转眼成空。

神是人,鬼是人,人也是人,一二人千变万化;车行步,马行步,步也行步,三五步四海五湖。

这些对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将戏台故事或演员表演作了精彩的概括,很有一番功夫。

三是借机煲心灵鸡汤,表达人生如戏的终极主题。

北京宣武区正乙祠古戏楼联,颇具代表性:演悲欢离合,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

卧榻先生读大学时,同学们排话剧,便在海报中用了这副对联。

凡事莫当前,看戏何必听戏好;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

这副对联似箴似铭,一字一棒喝,特别是下联语带双关,告诫人们不要太过分,凡事要留有余地。

中国文人有“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传统,碰上撰联这等事,喊不赶紧发一通议论?南腔北调,昆曲苏簧,不外风情政绩;周礼秦章,唐冠宋服,无非鉴古知今。

历代壮奇观,睹胜败兴衰,千古英雄收眼底;高台共欣赏,听管弦丝竹,数声雅调拓胸襟。

羯鼓凌云,着绿兮,披红兮,自古黎园无假戏;长虹贯日,经文也,纬武也,从来颜氏有真卿。

看不见姑且听之,何须四处钻营,极力排开前面者;站得高弗能久也,莫仗一时得意,挺身遮住后来人。

湘绮先生王闿运写的戏台对联:一曲笙歌,有典谟,有训话,文中子着意看来,莫谓戏无益;满堂面目,曰喜怒,曰哀惧,尔小生传神做出,总要人称奇。

这些对联形象地概括了舞台演戏和实际生活的关系,揭示出戏剧的社会性。

卧榻先生想起电影《霸王别姬》所揭示的一个主题: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其实,古人早已领会到这一点。

接下来,卧榻先生(公众号:卧榻先生说诗词)将细品几副戏台对联,和大家感悟其中的绝代风华。

请静待下回分解

搞笑诗句!!!!!!

郭德纲的定场诗1、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辨得伯牙琴!干今交道好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

2、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3、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4、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5、富贵五更春梦,功名一片浮云。

眼前骨肉亦非真,恩爱翻成仇恨。

莫把金枷套颈,休将玉锁缠身。

清心寡欲脱凡尘,快乐风光本分。

6、手把青秧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稻(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7、不是冤家不聚头,冤家相聚几时休?早知死后无情义,索把生前恩爱勾。

8、杀妻吴起太无知,荀令伤神亦可嗤。

请看庄生鼓盆事,逍遥无碍是吾师。

9、海鳖曾欺井内蛙,大鹏张翅绕天涯。

强中更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

10、我被盖你被,你毡盖我毡。

你若有钱我共使,我若无钱用你钱。

上山时你扶我脚,下山时我*你肩。

我有子时做你婿,你有女时伴我眠。

你依此誓时,我死在你后;我违此誓时,你死在我前。

11、得便宜处欣欣乐,不过心时闷闷忧。

不讨便宜不折本,也无欢乐也无愁。

12、广知世事休开口,纵会人前只点头。

假若连头俱不点,一生无恼亦无愁13、项托曾为孔子师,荆公反把子瞻嗤。

为人第一谦虚好,学问茫茫无尽知。

14、得岁月,延岁月;得欢悦,且欢悦。

万事乘除总在天,何必愁肠千万结。

放心宽,莫量窄。

古今兴废言不彻。

金谷繁华眼底尘,淮阴事业锋去血。

临潼会上胆气消,丹阳县里萧声绝。

到来弱草胜春花,运上精金逊顽铁。

逍遥快乐是便宜,到老方知滋味别,精衣淡饭足家常,养得浮生一世拙。

15、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

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16、毁誉从来不可听,是非终久自分明。

一时轻信人言语.自有明人话不平。

17、祖宗制度至详明,百载余黎乐太平。

白眼无端偏固执,纷纷变乱拂人情。

18、五叶明良致太平,相君何事苦纷更?既言尧舜宜为法,当效伊周辅圣明。

排尽旧臣居散地,尽为新法误苍生。

翻思安乐窝中老,先讽天津杜字声。

19、文章谩说自天成,曲学偏邪识者轻。

强辨钨刑非正道,误餐鱼饵岂真情。

好谋己遂生前志,执拗空遗死后名。

亲见亡儿阴受梏,始知天理报分明。

20、生已沽名炫气豪,死犹虚伪惑儿曹。

既无好语遗吴国,却有浮辞诙叶涛。

四野逃亡空白屋,千年嗔根说青苗。

想因过此未亲睹,一夜愁添雪鬓毛。

21、善恶相形,祸福自见;戒人作恶,劝人为善22、风兮凤兮思故乡,邀游四海兮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如今夕兮升斯堂?23、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进人遐在我傍,何缘交颈为鸳鸯,期颌顽兮共翱翔!24、凤兮凤兮从我栖,得托享尾永为妃。

交情通体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25、夜静瑶台月正圆,请风浙沥满林峦。

朱弦慢促相思调,不是知音不与弹。

26、来时秋暮,到时春暮,归去又还秋暮。

丰乐楼上望西川,动不动八千里路。

青山无数,白云无数,绿水又还无数。

人生七十古来稀,算恁地光阴,能来得几度!27、朵朵峰峦拥翠华,倚云楼阁是僧家。

凭栏尽日无人语,濯足寒泉数落花。

28、杏花红雨,梨花白雪,羞对短亭长路。

胸中万卷,笔头千古,方信儒冠多误。

29、东君也解数归程,遍地落花飞絮。

青霄有路不须忙,便着辆草鞋归去。

30、冒险过秦关,跋涉长江,崎岖万里到钱塘。

命蹇苦难当,宝有词章,片言争敢动吾皇。

31、举不成名归计拙,趁食街坊。

敕赐紫袍归故里,衣锦还乡。

32、昔年司马逢杨童,今日俞良际上皇。

若使文章皆遇主,功名迟早又何妨。

33、利名门路两无凭,百岁风前短焰灯。

只恐为僧僧不了,为增得了尽输僧。

34、齐国曾生一孟尝,晋朝镇恶又高强。

五行偏我遭时蹇,欲向星家问短长。

35、四角尖尖草缚腰,浪荡锅中走一遭。

若还撞见唐三藏,将来剥得赤条条。

36、香粽年年祭屈原,斋僧今日结良缘。

满堂供尽知多少,生死工夫那个先?37、冬冬牙鼓响,公吏两边排;阎王生死案,东岳摄魂台。

38、留得屈原香粽在,龙舟竞渡尽争先。

从今剪断缘丝索,不用来生复结缘。

39、从来天道岂痴聋?好丑难逃久照中。

说好劝人归善道,算来修德积阴功。

40、山色晴岚景物佳,暖烘回雁起平沙。

东郊渐觉花供眼,南陌依稀草吐芽。

堤上柳,未藏鸦,寻芳趁步到山家。

陇头几树红梅落,红杏枝头未着花。

41、每日青楼醉梦中,不知城外又春浓。

杏花初落疏疏雨,杨柳轻摇淡淡风。

浮画肪,跃青呜,小桥门外绿阴笼。

行人不入神仙地,人在珠帘第几重?42、先自春光似酒浓,时听燕语透帘栊。

小桥杨柳飘香絮,山寺绯桃散落红。

鸯渐老,蝶西东,春归难觅恨无穷,侵阶草色迷朝雨,满地梨花逐晓风。

43、春日春风有时好,春日春风有时恶。

不得春风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落。

44、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45、三月柳花轻复散,飘荡澹荡送春归。

此花本是无情物,一向东飞一向西。

46、花正开时当三月,蝴蝶飞来忙劫劫。

采将春色向天涯,行人路上添凄切。

47、花正开时艳正浓,春宵何事恼芳丛,黄鹂啼得...

冬天 五言律诗

商山早行唐 温庭筠【原文】: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作者】:温庭筠 唐【作者小传】:温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

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仅国子助教。

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

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

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

艺术成就远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

其词题材较狭窄,多红香翠软,开“花间词”派香艳之风。

有些词在意境的创造上,表现了他杰出的才能。

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物情思,文笔含蓄,耐人寻味。

其诗辞藻华丽有《温庭筠诗集》,《金奁集》,存词70余首。

注:部分版本为枳花照驿墙,现查大部分教科书已改为“明”:明,使…明艳。

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体裁】:五言律诗○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本作的韵脚是:七阳;可"三江七阳"通押。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音】chén qǐ dòng zhēng duó ,kè xíng bēi gù xiāng晨 起 动 征 铎 , 客 行 悲 故 乡.jī shēng máo diàn yuè , rén jì bǎn qiáo shuāng鸡 声 茅 店 月 , 人 迹 板 桥 霜.hú yè luò shān lù , zhǐ huā zhào yì qiáng槲 叶 落 山 路 , 枳 花 照 驿 墙.yīn sī dù líng mèng fú yàn mǎn huí táng因 思 杜 陵 梦 , 凫 雁 满 回 塘.【注释】: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

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注词释义】征铎:车马旅行时用的响铃。

槲:一种落叶乔木。

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枳: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驿:古代道路沿途专供递政府文书的公务人员休息、住宿的地方

杜陵: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据考,温庭筠幼时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瓠县(现在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曾自称为杜陵游客。

那么,这句里的“杜陵梦”当是思乡之梦。

作者曾在此寓居。

凫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来往北飞,秋天往南飞。

回塘:园而曲折的池塘。

【古诗今译】征铎鸣响催促旅人起程,刚上路就伤悲离开故乡。

鸡鸣声伴有屋顶的残月,足迹已踏乱桥上的新霜。

槲树的叶子落满了山路,枳树的白花只点缀驿墙。

回想夜来甜蜜的故乡梦,满眼是凫雁散布在池塘。

【赏析】: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

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

“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

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

“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

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进一步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

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

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

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 ”、“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

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

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

“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

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

徐志摩写的最好的是爱情诗,他的爱情是怎样的呢?

1915年,与张幼仪结婚,后于1922年3月在柏林离婚。

与林徽因的感情没有结果,而后遇到了陆小曼。

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就在牛郎织女相会的那天,1926年在北京北海公园进行了一场人们议论了很久的婚事。

与陆小曼结婚,胡适做介绍人,梁启超为证婚人。

与张幼仪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励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

张幼仪端庄善良,具有中国传统的妇女美德,尊重丈夫,孝敬公婆,贤淑稳重,善操持家务。

婚后生了两个儿子,能相夫教子。

与林徽因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游学的徐志摩。

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父亲

徐志摩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苦苦地追求林徽因,并不惜与发妻张幼仪离婚。

但林徽因经过理智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志摩不辞而别……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诗是这样写的:“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

”这是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自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

与陆小曼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相聚。

王赓的妻子陆小曼,对徐志摩影响甚大。

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交际场相识相爱。

徐志摩与陆小曼在刚结婚的前段日子里,虽然徐父徐母对陆小曼依 陆小曼然心有不满,但是两人也过得浪漫、惬意。

只是到了后期,由于陆小曼的病,由于徐申如的拒绝接纳,由于鸦片的侵蚀等诸多原因,陆小曼变得越发娇慵、懒惰、贪玩,浑没了当初恋爱时的激情,似乎不再是一个有灵性的女人。

她每天过午才起床,在洗澡间里摸弄一个小时,然后吃饭。

下午作画、写信、会客。

晚上大半是跳舞、打牌听戏。

徐志摩为了使妻子心喜,就一味迁就她。

虽然在口头上常常婉转地告诫陆小曼,但效果不大。

后来,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出于对陆小曼极度不满,在经济上与他们夫妇一刀两断。

徐志摩要从父亲处拿钱是不现实的,因此,他不得不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三所学校讲课,课余还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即便如此仍不够陆小曼的挥霍。

1929年,徐志摩辞了东吴大学、大夏大学的教职,继续在光华大学执教,1930年秋起又在南京中央大学教书,并兼任中华书局编辑、中英文化基金会委员。

上海南京两地来回跑,1930年秋,即陆小曼29岁那年,徐志摩索性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以挣家用,仅1931年的上半年,徐志摩就在上海、北京两地来回奔波了8次。

当时,人均的年薪为五块大洋,而徐志摩一年即可挣到几百大洋,但是即便如此,仍然满足不了陆小曼在欢场里的无度的花销。

《北京的春节》一课,全文按时间顺序描写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

课文简说。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一是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二是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

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②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

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

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

“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

品读这些句子,不仅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还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③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

“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

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④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

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

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

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2)对词语的理解。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

俗称“过年”。

腊月:农历十二月。

腊八粥:腊八即腊月初八。

在腊八这一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

空竹:用竹木制作,中空,能发出响声的一种传统健身玩具。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也称“上旬”。

小年:农历中的节日。

在腊月二十三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后的一天。

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娴熟:熟练。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晚。

因为这一天叫上元节,故晚上叫元宵。

课文中指元宵节(又称灯节)的一种应时食品,南方称“汤圆”。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

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正月初一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

更:变更。

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二、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学生学习本单元时,春节刚过不久,也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谈一谈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

2.整体把握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本文时间跨度大、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