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气势磅礴的诗词歌赋



求气势磅礴 豪迈的 诗 词 歌 赋 成语 越多越好我的祖国, 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你是昂首高吭的雄鸡-----唤醒拂晓的沉默, 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叱咤时代的风云, 你是威风凛凛的雄狮---

求气势磅礴 豪迈的 诗 词 歌 赋 成语 越多越好

我的祖国, 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你是昂首高吭的雄鸡-----唤醒拂晓的沉默, 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叱咤时代的风云, 你是威风凛凛的雄狮-----舞动神州的雄风, 你是人类智慧的起源-----点燃文明的星火。

你有一个神圣的名字, 那就是中国! 那就是中国啊,我的祖国。

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搏动的心脏跳动着五千年的脉搏,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涌动的血液奔腾着长江黄河的浪波,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黄色的皮肤印着祖先留下的颜色,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黑色的眼睛流露着谦逊的笑窝,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坚强的性格挺拔起泰山的气魄,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辽阔的海疆装满了我所有的寄托。

我的祖国, 可爱的中国, 你创造了辉煌的历史, 你养育了伟大的民族

我自豪你的悠久, 数千年的狂风吹不折你挺拔的脊背, 我自豪你的坚强, 抵住内忧外患闯过岁月蹉跎。

我自豪你的光明中华民族把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 我自豪你的精神, 改革勇往直前开放气势磅礴。

可爱的祖国啊, 无论我走到那里, 我都挽住你力量的臂膊, 无论我身居何方, 你都温暖着我的心窝。

可爱的祖国啊, 你把住新世纪的航舵, 你用速度,你用实力, 创造震惊世界的奇迹。

你用勤劳,你用智慧, 进行了又一次更加辉煌的开拓! 祖国啊,祖国, 你永远充满希望, 祖国啊,祖国, 你永远朝气蓬勃!

要关于扇子的诗词歌赋

关于扇子 其一说: 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级成部分,它与竹文化、佛教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历来中国被誉为制扇王国之称。

扇子主要材料是:竹、木、纸、扇、象牙、玳瑁、翡翠、飞禽翎毛、其它棕榈叶、槟榔叶、麦杆、蒲草等也能编强或制成各种千姿百态的日用工艺扇、造型优美,构造精制,经能工巧匠精心镂、雕、烫、钻或名人挥毫题诗作画,使扇子艺术身价百倍。

中国扇文化起源于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烈晶炎炎夏季,随手猎取植物叶或禽羽,进行简单加工,用以障日引风,故扇子有障日之称,这便是扇子的初源。

扇子在我国已有三、四千年历史,经数千年沿革演变完善改进已发展成为几百种的扇子家族,但总的归纳为二大类;一平扇(即是团扇、葵扇、麦草扇、玉版扇等)不能折叠,二折扇可自如敞开收叠。

平扇来之于"障扇"(掌扇)"竹+捷"(古代用竹片编制成的扇子称"竹+捷")。

战国秦汉时期,一种半规形"便面"其形似单扇门,故又称"户扇"单门扇可遮面窥视成为当时扇子的主流。

"便面"一律用细竹篾编形制成,上至帝王,下至平民者使用它。

西汉时期,对称"合欢扇"(又称宫扇、纨扇、团扇),其形尚圆,合欢扇特点是面素白色以扇柄为中轴,左右对称似圆月,纨扇以竹木为架,面成圆形或椭圆形,用薄丝绢糊成。

当时以中原一带所制纨扇最为考究,有"齐纨楚竹"之说,即指用山东绢和湖南竹制作扇面的纨扇。

汉时十分流行这种纨扇,并赋诗颂之,如班婕的扇诗,"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此种对称式团扇出现后,历代沿用而不衰,并成为我国传统风格的扇型。

清代时,对称类型的扇面除圆形外,有长圆、扁圆、方圆、梅花形、葵花形、瓜凌形、腰形、马蹄形……这些扇形突出的特点是对称、轻 盈、工艺性强。

折扇,古称"聚头扇",或称为撒扇,或折叠扇,以其收拢时能够二头合并归一而得名。

南宋时,折扇的生产已有相当规模。

折扇盛行于明代,皇帝下召命宫内工匠仿制高丽扇,吸取外来工艺制作,促进国内扇子发展。

扇子起源于中国,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

最早出现在殷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障扇”,故“扇”字里有个“羽”字。

当时,扇子不是用来扇风取凉,而是作为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

西汉以后,扇子开始用来取凉。

三国时诸葛亮轻摇鹅毛扇,妙计横生,运筹帷幄。

羽扇出风缓软,不入腠理。

东汉时,大都改羽扇为丝、绢、绫罗之类织品,以便点缀绣画。

一轮明月形的扇子称之为“纨扇”或“团扇”,也叫“合欢扇”。

当时扇子有长圆、葵花、梅花、六角、匾圆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还有扇坠、流苏、玉器之饰。

扇面上常绣以山水花卉,款式争奇斗艳,闺阁仕女手摇团扇,清风徐来,不但可以平添主人娴雅文静的仪态,又能体现女性天真活泼的个性。

在扇子上题诗作画第一次出现于三国。

据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载有曹孟德的主簿杨修与魏太祖“画扇误点成蝇”的故事

《晋书·王羲之传》有一则王羲之为老妇题扇的佳话。

当时有位“老母”,“持六角竹扇,求书于王羲之”,“羲之为书五字”,她售出时便由十二文涨至“百文”。

浙江绍兴蕺山南边有“题扇桥”,相传便是王羲之题扇处。

北宋时,出现了携带极为方便的折扇。

折扇,亦叫“聚头扇”、“撒扇”或称“聚骨扇”。

其扇骨有用牛角、玳瑁、象牙、翡翠、湘妃竹、檀香木等珍贵材料制成;形式有琴式、如意头、竹节式、蚱蜢眼等;扇骨分七、九、十二、十四、十六、十八股之多。

到了南宋,画扇、卖扇、藏扇之风盛行,并出现了扇铺和画商。

明清文人墨客题扇画扇成为一种时尚。

近现代的恽寿平、郑板桥、金农、石涛、任伯年以及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李可染等都是题扇画扇的艺术大师。

眼下,这些名家的翰墨丹青扇子,每柄价值都高达数万,乃至数十万元. 其二说: 关于扇子的历史和诗文 扇面入字入画,使人赏心悦目,给人以美的享受。

欣赏扇面书画务须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其中的艺术意蕴。

老舍先生平生热衷于收藏书画扇,几十年来,他集得扇子有数百把,其中有明、清和现代书画家题诗作画的扇子,亦有戏剧界名流的书画扇。

郑逸梅先生爱扇成癖,视扇为“书画皆绝的珍品”。

他最珍爱章太炎的篆书扇和吴湖帆所绘绿梅的书画扇。

当代女作家叶文玲有藏古玩的雅好,书画扇亦在她的收藏之列。

她书房的书橱中有把扇面,上有刘海粟题写的“清风”二字;冯友兰题写的“明月”二字;裴艳玲书写的“乱石崩云”四字;华君武所绘的幽默画,曹禺的题诗等等,叶文玲非常珍爱。

扇子史传上最初称为“五明扇”。

相传舜为广开视听求贤自辅,曾制作五明扇。

殷周时期已出现了一种“翟扇”,那是用五光十色的野鸡尾羽做成的,故有“羽扇”之说。

《尔雅》中谈道:“以木曰扉,以苇曰扇。

”从这可推测,早期的扇子可能是长方形的苇编物。

早期的扇子并非用来纳凉,而是用作统治者礼仪之具,所以又叫“仪仗扇”。

我国秦汉以后,扇子的形制主要有方、圆、六角...

以"宏"字开头成语诗词歌赋有哪些?

宋·苏洵《上皇帝书》: hóng tú dà zhì【解释】: 宏伟的计划: hóng wěi zhuàng guān 【解释】: 壮观:雄伟的景象。

形容景象 【成语】: 宏才大略 【拼音】: 宏:广博,远大的志向: hóng cái yuǎn zhì 【解释】: 鲁迅《韦素园墓记》:“呜呼,宏才远志,厄于短年。

”【成语】: 宏伟壮观 【拼音】,不乐于小官而无闻焉者,使两制得以非常举之。

”【成语】: 宏儒硕学 【拼音】。

【出处】。

【出处】:“若其宏才大略: 杰出的才能和谋略。

杰出的才能和远大的志向。

【成语】: 宏图大志 【拼音】。

【成语】: 宏才远志 【拼音】: hóng rú shuò xué 【解释】: 指学问渊博的人: hóng cái dà lüè 【解释】、建筑雄伟。

【出处】: 肖兵《太行青松》:“在松柏映衬下,那盘绕在山腰的红旗渠更加气势磅礴 ...

三国演义的特点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其以《三国志》为蓝本,人物性格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适度结合民间思想,再进行改造,如夸张、美化、恶搞、丑化等等,并以出色的战争场面描写和人物刻画成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现在我们分以下几点浅析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

一、真实与虚构并存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是通过适度改编后写成的小说。

故有《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之说。

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华雄是被孙坚杀的。

又如,三英战吕布,历史上公孙瓒并没有参加讨董联盟,刘关张自然没有参加。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但是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

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也无法体现历史演义小说的特色。

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

二、人物与线索的紧密结合《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威猛刚烈,义薄云天”的关羽、“唯德唯仁,可以服人”的刘备、“七出七入,浑身是胆”的赵云等等。

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

并且,“忠、义”的艺术形象是贯穿全书的人物特点。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

三、诗词与歌赋的无限魅力《三国演义》的另一大成功便是引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

一部分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则是出现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笔下。

如,“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诸葛亮所作。

篇头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气势磅礴,让读者感到一股浩然之气;读过之后,更有一种意犹未尽、引人入胜的感觉。

篇尾诗“古风”,则把三国一个世纪的兴衰成败、长达66万字的文字概括成仅300余字的长篇叙事诗。

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却像一片押韵的后记一般,带领读者重温三国风云。

其最后几句,更是引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认识:“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

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留给读者无限的遐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其以《三国志》为蓝本,人物性格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适度结合民间思想,再进行改造,如夸张、美化、恶搞、丑化等等,并以出色的战争场面描写和人物刻画成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现在我们分以下几点浅析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

一、真实与虚构并存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是通过适度改编后写成的小说。

故有《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之说。

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华雄是被孙坚杀的。

又如,三英战吕布,历史上公孙瓒并没有参加讨董联盟,刘关张自然没有参加。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但是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

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也无法体现历史演义小说的特色。

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

二、人物与线索的紧密结合《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威猛刚烈,义薄云天”的关羽、“唯德唯仁,可以服人”的刘备、“七出七入,浑身是胆”的赵云等等。

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

并且,“忠、义”的艺术形象是贯穿全书的人物特点。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

三、诗词与歌赋的无限魅力《三国演义》的另一大成功便是引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

一部分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则是出现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笔下。

如,“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诸葛亮所作。

篇头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气势磅礴,让读者感到一股浩然之气;读过之后,更有一种意犹未尽、引人入胜的感觉。

篇尾诗“古风”,则把三国一个世纪的兴衰成败、长达66万字的文字概括成仅300余字的长篇叙事诗。

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却像一片押韵的后记一般,带领读者重温三国风云。

其最后几句,更是引发了...

结合具体作品比较李白杜甫诗歌的异同(从诗歌艺术风格、思想内容等...

推荐参考: 李白和杜甫诗歌的比较 一、概述李杜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

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

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二、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的形成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

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

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

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

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

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

三、李白和杜甫诗歌的创作方法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卓越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生活的时代,主要是开元,天宝的四十多年即所谓的“盛唐时期”,这是唐帝国空前强盛而又潜伏着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的时代特点,结合经历和思想性格,他的诗篇呈现出与杜甫迥然不同的浪漫主义风格。

而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生活的时代,是唐代由盛转衰的的剧变时期,尖锐的阶级矛盾,民族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造成国家的灾难和人民的苦难,把诗人也卷入了社会的底层,也使用笔描绘出那个苦难时代的生活画卷,逐步攀上现实主义高峰。

其高度成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主要体现在诗人的叙事诗上。

首先,李白的诗歌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李白不是一个“万事不关心”的诗人。

他那炽热的感情,强烈的个性,在他的诗篇中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处处留下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

他要入京求官,就宣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政治失意了,就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想念长安,就是:“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他登上太白峰,就让“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就是写历史人物,如严子陵、诸葛亮、谢安等等,也往往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化身,这种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使诗增添了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先声夺人的力量,让读者感到热情亲切。

而杜甫常寓主观于客观。

杜甫的诗歌,善于把主观的思想内容融于客观的事实描述中,让人物和事实本身说话,这是杜诗的最大特点,也是杜甫最大的本领。

如《丽人行》,作者从头到尾都用严肃认真的态度来描写场面和情节,让诗人的感情和倾向从场面,情节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

其次,李白的诗句具有大胆的夸张。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燕山雪花大如席”等诗句,早已成为文学描写中夸张的典型。

而他的喝酒,也是“会须一饮三百杯”,“愁来饮酒二千石”。

他的登高,也竟然达到“连峰去天不盈尺”“举手可近月”的地步。

这些“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夸张诗句,在李白那些气势雄壮,豪放不羁的诗篇里,比比皆是,琳琅满目,使人惊叹不已。

杜甫则注重细节描写。

杜甫善于捕捉富于表现力的能够显示人物本身特质和精神面貌的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

如《兵车行》中的“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生恨?”这一细节,不仅揭示了役夫敢怒不敢言的痛苦心情,也揭露了封建统治的残酷压迫,深寓着作者的同情和愤慨。

又如《石壕吏》用“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这一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的生动传神,源于作者对客观现实生活的细致入微的观察、体验,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第三,李白的大胆夸张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因此,在李白的诗歌创作中,想象总是那样出人意表,又是那样的天真纯洁,深深拨动读者的心弦。

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一些写“月”诗。

喜欢明月,就想象明月可以问讯,追攀和摘揽。

如《把酒问月》中写到:“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又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说:“俱怀逸兴思飞,欲上青云揽明月。

”他又常把明月引为知己,想象明月可以伴他饮酒,送他远行,解他孤独,寓他乡情,甚至当月色不足时,也能赊些来。

现实的世界对李白来说,往往显得狭小,憋闷,阴暗,因此他时常展开幻想的翅膀飞向天空仙境去寻求光明和自由。

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运用幻想手法,奇妙的神仙世界,有力地反衬了黑暗的社会现实,反映出李白对自由,解放的渴望与追求。

而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加工,塑造出众多的人物形象,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逾墙而逃的老翁,应急河阳役的老妪,新安被征的男子,幕婚晨别的新娘,无家可归的独身汉等,组成了一组人物形象画廊。

如此众多的真实,鲜明而又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是杜甫诗歌的杰出贡献。

最后,李白的诗富有奇特的比喻

“轻面把朋友,对面九疑峰”,用山峰来比喻朋友间的猜疑,形象新奇而壮伟。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用黄河可塞的惊心比喻,来反衬阵亡士卒的的妻子那种绝望的悲哀,也真够惊心动魄的了。

他所写的瀑布、黄河、秋月、山峰皆雄奇壮伟、壮丽、灵活。

杜甫的...

歌颂改革开放的诗歌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当巍峨的华表, 让挺拔的身躯披上曙光, 当雄伟的天安门, 让风云迎来东升的太阳。

历史的耳畔, 传来了礼炮的隆隆回响, 那排山倒海般的回响, 是中国沧桑巨变的回响。

一位巨人俯瞰着世界, 洪亮的声音, 全世界都听到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那胜利的旗帜, 在朗朗的空中迎风飘扬, 人民扬起了头颅, 全世界都看到了,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这历史凝聚了宏伟, 尽情地涂染十月的阳光, 这气势慷慨激昂, 筑起了一座丰碑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辉煌的纪元, 用苍劲的大手, 抒写了新中国灿烂的篇章, 人民自豪地指点江山。

苦难的母亲, 擦去满眼的泪花, 露出内心的喜悦由衷地欢畅, 祖国豪迈地走向了繁荣富强。

讴歌我们的历史, 有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 迸发出生命的光芒。

讴歌我们的历史, 有四大发明的荣耀, 播撒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

讴歌我们的历史, 有老子孔子的圣明, 几千年文明的圣火把我们照亮。

讴歌我们的历史, 丝绸瓷器远涉重洋, 谁都知道这是来自我们的故乡。

讴歌我们的历史。

那狼烟里冲杀出, 兵马俑威武的阵容。

讴歌我们的历史, 那雄伟中耸立着, 万里长城的刚强。

…… 讴歌我们的历史, 千万年古老的土地, 曾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悲壮, 那东亚病夫百年耻辱的帽子, 终于被我们抛到了太平洋上, 我们实现了重整河山的梦想

五十四个春秋, 锦绣大地神采飞扬。

五十四个春秋, 江山如画诗意酣畅。

五十四个春秋, 轰隆的铁牛梳理着田野的歌喉, 翻卷出丰收的喜悦与欢唱。

五十四个春秋, 贫油的国土拱起钢铁的脊梁, 石油井架耸立在沙海大洋中。

五十四个春秋, 一座座彩虹跨越长江, 雄伟的三峡大坝锁住千里苍茫。

五十四个春秋, “两弹”的红云刺破天穹, 一颗颗卫星遨游太空。

五十四个春秋, 人民的军队威武雄壮, 捍卫祖国的江山铁壁铜墙。

五十四个春秋, 人民驾驭改革的春风,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

…… 跨越我们的未来, 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 勃发出震惊世界的力量, 光荣和自豪焕发出辉煌的容光。

祖国啊, 我为你自豪, 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 汇入历史的长河, 永远在我的胸中激荡。

祖国啊, 我为你自豪, 精彩神奇的土地上, 又一次萌发了腾飞的希望, 历 我的祖国, 高山巍峨, 雄伟的山峰俯瞰历史的风狂雨落, 暮色苍茫, 任凭风云掠过。

坚实的脊背顶住了亿万年的沧桑从容不迫。

我的祖国, 大河奔腾, 浩荡的洪流冲过历史翻卷的漩涡, 激流勇进, 洗刷百年污浊, 惊涛骇浪拍击峡谷涌起过多少命运的颠簸。

我的祖国, 地大物博, 风光秀美孕育了瑰丽的传统文化, 大漠收残阳, 明月醉荷花, 广袤大地上多少璀璨的文明还在熠熠闪烁。

我的祖国, 人民勤劳, 五十六个民族相濡以沫, 东方神韵的精彩, 人文风貌的风流, 千古流传着多少美丽动人的传说。

这就是我的祖国, 这就是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我爱你源远流长灿烂的历史, 我爱你每一寸土地上的花朵, 我爱你风光旖旎壮丽的河山, 我爱你人民的性格坚韧执着。

我的祖国, 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你是昂首高吭的雄鸡-----唤醒拂晓的沉默, 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叱咤时代的风云, 你是威风凛凛的雄狮-----舞动神州的雄风, 你是人类智慧的起源-----点燃文明的星火。

你有一个神圣的名字, 那就是中国! 那就是中国啊,我的祖国。

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搏动的心脏跳动着五千年的脉搏,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涌动的血液奔腾着长 江黄河的浪波,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黄色的皮肤印着祖先留下的颜色,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黑色的眼睛流露着谦逊的笑窝,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坚强的性格挺拔起泰山的气魄,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辽阔的海疆装满了我所有的寄托。

我的祖国, 可爱的中国, 你创造了辉煌的历史, 你养育了伟大的民族。

我自豪你的悠久, 数千年的狂风吹不折你挺拔的脊背, 我自豪你的坚强, 抵住内忧外患闯过岁月蹉跎。

我自豪你的光明, 中华民族把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 我自豪你的精神, 改革勇往直前开放气势磅礴。

可爱的祖国啊, 无论我走到那里, 我都挽住你力量的臂膊, 无论我身居何方, 你都温暖着我的心窝。

可爱的祖国啊, 你把住新世纪的航舵, 你用速度,你用实力, 创造震惊世界的奇迹。

你用勤劳,你用智慧, 进行了又一次更加辉煌的开拓! 祖国啊,祖国...

苏轼的一生.

http://muzhaiwenxue.bokee.com/3345499.html 苏轼的一生 ——读《苏轼的审美人生》有感 作者:化学学院 刘轶 学号:12040208 选课号:200402311 引言:“审美人生与仕宦人生是极端对立的两种人生态度,官场生活与诗人本性,从根本上来说,是格格不入的:一个是戴着面具的政客,一个是赤子之心的诗人,一个极端需要官场应酬的虚伪,一个必须是肝胆相照、表里澄彻。

苏轼的人生是一种典型的审美人生,即以沉浸于文学艺术的读书写作,赏玩人生宇宙的色相、秩序、节奏与和谐为人生愉悦。

” 今天读到了老师写的《苏轼的审美人生》一文,是我对苏轼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小学开始我们就开始学习苏轼的诗,最初只是觉得他的是写得很豪放,对他们人并不了解。

可是读完了这篇文章之后,我觉得在它的身上有着太多的东西让我们去敬佩,他的文采,他的性格。

下面,我仅对苏诗作一下介绍: (一)苏轼的生平: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家,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提到他,凡是有点文学常识的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

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

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

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王安石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

苏轼于是年被召还朝。

这之后短短一两年内,苏轼从登州太守,拔升翰林学士,至上礼部尚书。

俗语:“京官不好当。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有不能见谅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苏轼在杭州的唯一政绩便是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

但没过多久,王安石再度执政,他就又被召回朝。

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之后苏轼几次入朝、贬官、贬官、入朝……饱尝宦海沉浮之苦。

一度曾被贬到惠州、儋州(在今海南岛),至徽宗建宗靖国元年(1101年)再次被召还京时,病逝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岁。

从苏轼的履历来看,他做官是不成功的;他的主要功勋在文学创作上。

他是有名的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同时还是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之一。

就现存苏轼的作品看来,他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在人才济济的两宋王朝,他无论诗,词,还是散文,都是大家。

(二)苏轼的人生观,审美观: 苏轼多元的人生观及其丰富复杂的思想对其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近几年研究者对此各持不同看法。

如蒲友俊《超越困境:苏轼在海南》(《...

品诗词悟人生600字作文

当我打开书时,只觉得字里行间,皆为层叠之青木潋滟之绿波了。

细细品味,是你,让我幻化成庄周梦中的蝴蝶,那诗里诗外流露着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向往,重游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那波澜壮观,磅礴大气的历史将会带给你心灵无与伦比的震撼!唐诗宋词,村边杏花白”的田园

渐渐的把我带入一个斑斓的世界,让我观其声韵,白云眷念天空,对诗词的倾心一爱让我体会了悲欢离合,聆听了花开花落,品尝了人间冷暖,学会了搏击长空。

愿我们与唐诗宋词为伴,云霞灿烂,如闻淙淙泉声,绿树栩栩,有满怀的烟岚缭绕,或肆意挥洒,归隐于”屋上春鸠鸣,领略前人的风骨,心中天地颇为开阔许多。

我在李白与杜甫身后寻觅,在苏轼与王勃的履痕上沉思,或气势磅礴,“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怎样的人生境界,独坐孤灯之下;明月当空,用生命去分享历史遗留下来的这份财富。

如波涛难舍大海,从而心翔蓝宇,魂飘山川。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你,让我幻化作牧童短笛的闲云野鹤,在那诗中,在那词中,将是我最大的梦想。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偶然读到清代张朝这句话,心中竟开朗起来,我何不沐浴在前人的诗词歌赋之中,足不出庐而饱览天下锦绣。

于是,学那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上神仙,或精雕细刻,或形神灵动。

清风拂怀,沐浴在唐诗宋词之中。

如游鱼热爱碧水,似飞鸟热爱苍穹,在我的青春生命里,或奇光异彩夜阑人静,便有满目的芳草萋萋,或宁静幽谧,映照在古籍之上,天马行空地无所羁绊,抱“落霞与孤鹫齐飞”,入“秋水共长天一色”。

你让我的生命化繁为简,心境归于平和,那就是一种满目青山的大气。

你可以在桃花源里流连,清清松风,如临群峰俊峦古道边关;“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又是何等惊心动魄的壮观。

天地间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无不在那淡墨浓彩之中,“大漠孤烟”的悲壮,观其色彩,悟其真谛!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拥卷再手,能够遨游在经典诗词的墨香中,不问世事。

你可以领略“秦关汉月”的悠远,云淡风轻的怡然轻舞,在陆游与白居易的吟诵中品味,在赤壁赋里沉醉,但觉人淡如花,一身宠辱皆忘...

万里长城资料

中国的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联成万里长城。

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

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

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当您登上昔日长城的遗址,不仅能目睹逶迤于群山峻岭之中的长城雄姿,还能领略到中华民族创造历史的大智大勇。

长城位于中国北部,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约6,700公里,通称万里长城。

长城的修建持续了两千多年,根据历史记载,从公元前七世纪楚国筑“方城”开始,至明代(1368-1644年)共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5千公里。

如果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总长度超过了5万公里; 如果把修建长城的砖石土方筑一道1米厚、5米高的大墙,这道墙可以环绕地球一周有余。

长城的主体工程是绵延万里的高大城墙,大都建在山岭最高处,沿着山脊把蜿蜒无尽的山势勾画出清晰的轮廓,塑造出奔腾飞跃、气势磅礴的巨龙,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在万里城墙上,分布着百座雄关、隘口,成千上万座敌台、烽火台,打破了城墙的单调感,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显得雄奇险峻,充满巨大的艺术魅力。

各地的长城景观中,北京八达岭长城建筑得特别坚固,保存也最完好,是观赏长城的最好地方。

此外还有金山岭长城、慕田峪长城、司马台长城、古北口长城等。

天津黄崖关长城、河北山海关、甘肃嘉峪关也都是著名的长城游览胜地。

中国万里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战争时代的国家军事性防御工程,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

根据历史记载,从战国以来,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

最早是楚国,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或敌国,开始营建长城,随后,齐、燕、魏、赵、 秦等国基于相同的目的也开始修筑自己的长城。

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著名大将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国长城连起来,西起临姚,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遂称万里长城,这就是“万里长城”名字的由来。

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主要是明长城。

秦长城只有遗迹残存。

秦始皇为了修筑长城动用了30万人,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

长城的修建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护中原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孙中山先生曾评价:“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上大禹治水等”。

汉代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

从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黑龙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公里,古丝绸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着这条长城,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

到了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刺族的侵扰,从没间断过长城的修建,从洪武至万历,其间经过20次大规模的修建,筑起了一条西起甘肃的嘉峪关,东到辽东虎山,全长6350公里的边墙。

(但据报道,1990年一个徒步走完长城全长的中国人的计步器显示的是6700公里。

) 长城有极高的旅游观光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

现在经过精心开发修复,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司马台、慕田峪、嘉峪关等处已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蹬高远眺,凭古怀幽,古战场的金戈铁马似乎就在眼前。

如今,长城与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斗兽场,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等同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