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中小学课本增加古诗词



,说明中小学教材增加古诗文篇目的【现状】小学课本诗词约60首新学期开始了,学生们拿到的语文新课本中,还有多少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昨天记者特地找来了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语文教材,一一进行了统计。合肥市小学

,说明中小学教材增加古诗文篇目的

【现状】小学课本诗词约60首新学期开始了,学生们拿到的语文新课本中,还有多少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昨天记者特地找来了年级到六年级的语文教材,一一进行了统计。

合肥市小学教材是“苏教版”的。

记者发现,现在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和散文一般有三种呈现形式

一种就是纯粹的古诗词,作为一课的内容;另一种就是“文包诗”,在现代文中放进古诗词;还有一种形式就是放在课后练习题中,让学生在课后学习。

小学一年级课本中,只有3个地方涉及到古诗词。

这些诗歌都是比较简单的,比如其中一首就是数字诗歌《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小学二年级课本也只有3首诗歌,分别是《静夜思》、《长歌行》(节选)、《登鹳雀楼》,也都是比较简单的。

三年级课本中的诗歌相对多一些,一共有6首,分别是《枫桥夜泊》、《春雨》、《山行》、《夜书所见》、《梅花》、《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四年级课本中出现的诗歌最多,也相对难度大一些,共有8首,包括《元日》、《江雪》、《望洞庭》等,还有苏轼的词《水调歌头》,这也是小学课本中第一次出现宋词。

五年级课本中有5首诗词,包括《寻隐者不遇》、《所见》、《题秋江独钓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清平乐·村居》。

六年级课本中出现的诗歌也是5首,分别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大风歌》、《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第一学期上册的诗词一共有30首”,包河苑小学语文老师许道平说,下学期课本上的诗词基本上也是这么多,小学12个学期课本上的诗词加起来大约有60首。

【要求】一二年级就要会50篇诗文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小学生到底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2012年开始启用的新课标,对这个问题有过明确的要求。

语文新课标明确,教科书要注重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应该“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具体到每个学段,都有明确的要求。

第一学段(1~2年级),学生要能“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第二学段(3~4年级),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第三学段(5~6年级),学生能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从上面的要求可以看出,即使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也应该掌握50篇(段)优秀诗文,而从一二年级的语文课本来看,即使算上少数现代诗歌,也远远达不到50篇的标准

课本上提供的诗歌有限,学生们该从何处去学?这给老师们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必须要想办法通过其他途径来补一补,否则连课标中的最基本要求都达不到了。

对于古诗文学习的目的,新课标也进行了明确,可不是为了考试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词法、句法等方面的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探索】经典诵读多年前已开始将诗词与教材融合起来合肥市包河苑小学从去年开始开设了专门的经典诵读课,列入到课表之中,每周一节,雷打不动。

不过由于开展的时间不长,所以现在老师们还都处于摸索阶段,不断总结好做法。

已经做了29年语文教师的许道平,在这方面很有一手,“除经典诵读课之外,我把古诗词经典篇目跟教材结合起来,融入到了日常教学中,学生们几乎每天都会接触到。

”许道平现在跟班带二年级语文,她翻开课本举了个例子:在第一课识字部分,有“烟波、水乡、荷塘、渔歌、归舟、枫叶、灯火”等词语,这些富有诗意的词汇,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描写江南水乡的那些诗词。

许道平就在课堂上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说一说都有哪些相关诗词,然后再加以解释和延伸。

学生们在学习词语的同时,就把古诗词顺手也学会了。

这个办法还真的特别有效。

许道平从去年开始给一年级的学生尝试这个办法,一年过去了,现在班上很多学生都已经掌握了一两百首唐诗。

“一般都是在上新内容前,把相应的古诗教给学生,让学生先预习,然后再带着大家一起读,一般两三天学生们就能学会一首诗。

一年下来,有些聪明的孩子就能背诵200多首诗了。

”现在学生们进入了二年级,许道平又给学生们准备了宋词,她已经根据教材,将可以联系在一起的宋词都挑出来了。

计划利用二年级这一年时间,教学生们了解并背诵一定数量的宋词,让他们从小就对古诗词有一个大致了解。

”部分学校系统教材与课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新学期开始后,每天早晨,路小学又开始传出了经典诵读的悦耳声音。

这是所有学生每天的必修课:正式上课前诵读10分钟的古文经典。

除此之外,所有班级每周还有一节经典诵读课。

路小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开展这样的经典诵读已经有十几年了。

早在2002年,就被安徽教育厅确定为“儿童经...

中小学语文课本总计收录了多少首中国的古诗词

全国而言,多地使用人教版语文教材。

该版本小学语文课本选择了80多首诗歌,其中古诗47首,占教材总量的13%。

小学一年级上册有1首,《静夜思》; 一年级下册有4首,《春晓》《村居》《所见》《小池》。

中学阶段6册书,每学期大约有4~5首古诗词,约有30首左右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总计有61首古诗,其中,一、二年级各8首,三、四年级25首,五、六年级20首。

从内容看,唐诗占50%,宋代诗词占30%,其他有汉乐府民歌、元、清及现代诗词。

武汉中小学语文教材主要为鄂教版,一年级上册有6首古诗,分别是《一去二三里》《登鹳雀楼》《静夜思》《画》《夜宿山寺》《梅花》。

其余每学期必学8首古诗词,约占所有课文的四分之一。

这样,一名小学生六年内至少要学90余首。

沪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8首古诗不见踪影,曾引起广泛争议,实际上被删古诗会以另外方式呈现。

上海教委教研室语文教研员薛峰解释,此次对小学语文教材的修订并非删除古诗,而是将这些古诗重新编排至各学期,改变古诗教学的方式。

上海一、二年级小学生将学习20首古诗,小学阶段5年内共学习80首古诗。

...

新编教材中增加古诗文的原因

资料图:福州仓山区第五中心小学一年级新生展示语文教材。

张斌 摄中新网8月28日电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义务教育道德法治、语文、历史教材,将于9月1日在全国投入使用。

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表示,在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语文教材所选古诗文数量有所增加,体裁多样。

小学有古诗文129篇,初中有132篇,其中以古诗词为主,还有一些文言文,还增设专题栏目,安排楹联、成语、谚语、歇后语、蒙学读物等传统文化内容。

教材局负责人介绍,统编三科教材一是坚持德育为先,以德塑魂。

二是坚持以学生为本,易教利学。

三是坚持继承发展,守正创新

教材局负责人介绍,统编三科教材从2012年启动,到2017年全部完成编写工作,历时五年。

一是组建编写团队。

通过推荐、评审,在全国范围内遴选政治立场坚定、专业学术水平较高的学科专家、学科教育专家、优秀教研员和教师等组成编写团队。

二是精心编写。

编写组严格按照研制大纲—编写样章—撰写初稿—修改完善的程序,认真开展编写工作。

三是强化实践检验。

为检验教材的适宜性,进行试教试用,兼顾东中西部、城市农村,先后遴选多个省份的300多所学校,随堂听课,与师生当面交流,听取意见,修改完善教材。

教材审查制度方面,教材局负责人介绍,在三科教材审查过程中,完善审查制度,创新工作机制,确保审查效果。

一是组建审查队伍,委托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从政治思想、专业水平、社会影响、实践经验等方面确定标准,遴选相关领域资深专家;二是完善审查标准,强化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适宜性的要求;三是严格审查程序,实行思想政治审查、学科审查、专题审查、综合审查,在首先把好教材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的前提下,既从专业角度对教材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准确性和适宜性进行把关,又统筹兼顾对跨学科横向配合和各学段纵向衔接情况进行把关,同时专门对涉及我国主权、边疆海域、民族宗教关系等内容进行把关,确保教材整体质量和水平。

专家工作委员会先后集中召开了24次审查会商会议,共计有900多人次参加审查工作。

最后,报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

在审查过程中,还专门将教材送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中央“马工程”咨询委员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有关民主党派等征求意见,每科组织百名特级教师从课堂教学使用的角度进行精细审读,提出修改意见。

教材局负责人还介绍了三科教材的主要特点。

道德与法治教材按照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原则,从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生活场域逐步拓展,选取学习素材,突出德法兼修,强化实践体验,全面系统地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语文教材采取“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两条线索相结合的方式编排教材内容。

“语文素养”重在听、说、读、写基本知识和能力,“人文精神”重在选文的思想性,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以文化人。

历史教材按照“点”“线”结合的方式编排教学内容,“点”是具体生动的重大历史事实,“线”是社会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唯物史观,了解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在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语文教材所选古诗文数量有所增加,体裁多样。

小学有古诗文129篇,初中有132篇,其中以古诗词为主,如《木兰诗》《悯农》《游子吟》《出塞》《过零丁洋》《示儿》,还有一些文言文,如《愚公移山》《十二章》《二章》《出师表》《少年中国说(节选)》;增设专题栏目,安排了楹联、成语、谚语、歇后语、蒙学读物等传统文化内容,使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历史教材主要在中国古代史部分体现,内容涵盖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诸多方面,涉及的历史文化名人40多位,科技文化著作有30多部。

道德与法治教材介绍了传统节日、民歌民谣、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古代辉煌科技成就等内容,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在强化革命传统教育方面,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革命传统经典篇目,如《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清贫》《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黄河颂》《我爱这土地》等文章,小学约40篇,初中30多篇。

教材中既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领袖,也有江姐、赵一曼、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等革命英雄人物,以及钱学森、邓稼先等为新中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还有鲁迅、茅盾等著名文学家的作品。

同时,指导学生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长征》《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红色经典名著。

历史教材专门有2册系统讲述中国共产党建立、发展,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史实,涉及老一辈革命家40多位;完整介绍了中国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全民族抗战到最终胜利14年的史实,强调了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的巨大贡献和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

道德与...

中学语文教材改革大幅度增加古诗文对学生的影响

本次教材变更消息公布后,“语文教材文言文比例飙升”成为中国网络热议的焦点,大多数网友对此表示了支持。

新浪微博用户“苦口良药”表示:“增加一些古典诗歌名篇还是好的,古文的文学性比许多现代的文章更浓。

中小学的时候多学些,有助于国人对历史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明白中国的底蕴。

”也有部分网友担忧,文言文比例增长后又将增加小学生背诵课文的压力。

低龄年级学生难以理解古文的涵义,要求背诵为主的学习方式能否学习到古文的真正精华?中国传媒大学学院教授、古代汉语研究学者李杰对记者表示,低年级小学生处于人生第一个汲取阶段,思维活跃、兴趣广泛、接受学习能力较强,此时适当引入一些古文教育,可以为日后的文言文学习和涉猎打下良好基础。

随着古诗文数量的大幅增加,考试中课内外古诗文试题的难度,分值都可能随之上升。

摘自搜狐网

小学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背诵中的所有古诗及诗意

百科名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七言律诗,作于763年(广德元年)春天,作者五十二岁。

762年(宝应元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由此结束

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作品概况 作品名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创作年代:唐代 作者:杜甫 作品体裁:七言律诗[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意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 剑外忽传收蓟北,(2) 初闻涕泪满衣裳。

(3) 却看妻子愁何在?(4) 漫卷诗书喜欲狂。

(5) 白日放歌须纵酒,(6) 青春作伴好还乡。

(7) 即从巴峡穿巫峡,(8) 便下襄阳向洛阳。

(9)[1][编辑本段]注释译文作品注释 (1)闻:听说。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收:收复。

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

763年被官军收复。

(2)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

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3)涕泪:眼泪。

(4)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忧愁。

(5)漫:随意地,胡乱地。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6)白日:白天。

放歌:放声高歌。

纵酒:纵情饮酒。

(7)青春:指春天的景物。

作者想象春季还乡,旅途有宜人景色相伴。

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诗人。

(8)即从:立即从某地到某地。

巴峡:长江三峡之一,在嘉陵江上游。

穿:穿过。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9)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2]作品译文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这个消息惊喜得涕泪交流,沾湿了衣裳。

回过头来再看妻子,平日的优愁已不知跑到何处去了;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几乎要发狂。

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

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

[3][编辑本段]诗歌格律 剑外忽传收蓟北, ●●●⊙⊙●●, 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 ●⊙⊙●○○●, 漫卷诗书喜欲狂。

⊙⊙○○●●△。

白日放歌须纵酒, ●●●○○⊙●, 青春作伴好还乡。

○○●●●○△。

即从巴峡穿巫峡, ●⊙○●⊙○●, 便下襄阳向洛阳。

⊙●○○●●△。

注:○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这首诗的韵脚是:七阳;可“三江七阳”通押。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

”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

“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

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恶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

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

“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

“却看”就是“回头看”。

“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

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

“白日”,点出人已到了老年。

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

“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

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

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

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

“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