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诗词鉴赏题高一训练



高中古代诗歌鉴赏题目加答案 给你几个例子:《终南山》、《登楼》、《书愤》的诗歌鉴赏!!! 要求如下: 按照这个格式—— 这是一首_________(内容、题材),通过__________等意象,运用

高中古代诗歌鉴赏题目答案

给你几个例子:《终南山》、《登楼》、《书愤》的诗歌鉴赏!!! 要求如下: 按照这个格式—— 这是一首_________(内容、题材),通过__________等意象,运用__________手法,描写了___________(的画面),表现了___________(的情感)。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①,连山到海隅②。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③。

分野中峰变④,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⑤,隔水问樵夫。

答案:写景 山、云、霞 夸张 互文 动静结合 高大磅礴、如画中景 热爱自然、陶醉山水 译文: 终南山高大雄伟,几乎接近天都,山山相连,直到海角。

回望刚刚在身前退向两边的茫茫白云,淡淡青雾,又弥漫成了朦胧迷蒙的一片奇幻的境界

中峰高大雄伟,成了分野之界,阴天和晴天里千岩万壑的景象相差悬殊。

天晚了,想要找个人家住下,我只好隔着水向樵夫打听。

疑难点注释:①太乙:终南山的主峰,也是终南山的别名,在唐京长安城南约四十里处。

西起甘肃天水,东至河南陕县,绵延八百余里。

天都:因太乙为洞天之最,故曰天都,或说指唐都长安。

②连山句:山山相连,直到海角。

③ 两句诗互文。

即“白云入看无,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回望合”。

白云,白茫茫的雾气。

青霭,也是雾气,比白云淡。

④分野句:中峰南北,属于不同的分野。

古代天文学家将天空十二星辰的位置与地上州郡区域相对应,称某地为某星之分野。

⑤人处:人家、村子。

赏析点拨: 鉴赏这首诗,首先要注意诗的线索和顺序。

作者以游踪为线索,以时空变化为顺序,对终南山进行了描绘。

首联是远观,用夸张手法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峻、广大,它高近天都,山山相连,直到海角。

颔联写进入山中所见到的云雾缭绕变幻莫测的奇妙景象。

颈联写来到中峰时所见到的景象,突出了山之高大、景象之变换无穷。

尾联写登山流连往返,以至天晚欲寻觅宿处。

线索清楚,层次分明,在仅仅四十个字之内把终南山的高大雄伟展现在我们面前。

其次,重点鉴赏诗的第二联。

这一联诗采用了互文的手法来描写进入终南山所见到的奇妙景象。

诗人进入终南山,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

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呢?“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

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答案:写怀诗 花、楼、浮云、庙、日 借景抒情、古今对比、用典 山河破碎、国破家亡 爱国、忧国忧民 【注解】: 1、锦江:在今四川成都市-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成都市南,岷江支流,以濯锦得名,杜甫的草堂即临近锦江。

2、来天地:与天地俱来。

3、玉垒:山名,在今四川灌县西。

4、变古今:与古今俱变。

5、北极句:广德元年(七六三)十月,吐蕃陷长安,立广武王李承弘为帝,代宗至陕州(今河南陕县),后郭子仪收复京城,转危为安。

此句喻吐蕃虽陷京立帝,朝廷始终如北极那样不稍移动。

北极:北辰。

6、西山寇盗:指吐蕃。

同年十二月,吐蕃又陷松、维、保三州(皆在四川境)及云山新筑二城,后剑南西川诸州也入吐蕃。

意谓朝廷终不因侵扰而稍改。

故吐蕃也莫相侵。

7、《梁父吟》:乐府篇名。

相传诸葛亮隐居时好为《梁父吟》。

但现存《梁父吟》歌词,系咏晏婴二桃杀三士事,与亮隐居时心情似不相涉,故学者疑之,一说亮所吟为《梁父吟》古曲。

又一说吟者是杜甫自己。

按:李白也曾作《梁甫吟》,此处之“聊为”,疑杜甫也欲作此曲以寄慨。

【韵译】: 登楼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 万方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外登临。

锦江的春色从天地边际迎面扑来; 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从古到今。

大唐的朝廷真象北极星不可动摇; 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

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 日暮时分我要学习孔明聊作梁父吟。

【评析】: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

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

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

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 全诗即景抒情,写登楼的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从空间着眼。

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上,起着突出的作用

“花近高楼”写近景,而“锦江”、“玉垒”、“后主祠”却是远景。

“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

这种兼顾时间和空间的手法,增强了诗的意境的立体感,开阔了诗的豁达雄浑的境界。

诗的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历来为诗家所推崇。

沈德潜以为“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 ...

适合高中生鉴赏的古诗】该如何做诗歌鉴赏题?目前有哪些适合高一...

诗歌鉴赏方法作者:王军容 高春奇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抒情方式 例如:杜甫《蜀相》,杜甫对诸葛亮十分景仰,他写了好几首专门颂扬诸葛亮的诗。

这首诗是公元760诗人初到成都时写的。

诗的前两句看来是写景,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思慕之情。

第一句中的“寻”字,说明诗人不是为了游山玩水,而是怀着对诸葛亮的无限思慕之情特地来瞻仰武侯祠的。

三、四句看来是写景,实际上也是抒情。

其中的“自”字和“空”字用得极好,表明尽管祠堂的阶下碧绿的花草,树上有黄鹂叫,然而“人去楼空”,人不在了,自然景色也是自生自灭,没有人欣赏了。

五、六句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高度赞扬了诸葛亮的伟大功绩。

最后两句流露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极度惋惜和悲痛。

全诗感情深沉。

诗的结尾所说的“泪满襟”的“英雄”,首先是诗人自己。

正因为诗人自己对诸葛亮的景仰和怀念如此深切,感情如此真挚,所以,就使得诗的艺术形象饱含了高度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以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成为千古绝唱。

又如:我们学过的王维的《渭城曲》,这也是一首被人们交口称赞的名作。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送别友人的地点和景色,后两句劝他的朋友在分手前“更尽一怀酒”,因为分手后就见不到“故人”了。

这两句,语言是朴素的,然而它不仅出色地表达了诗人自己对友人的深情,也表达了人们离别时的一种普遍的心情。

难怪这首诗在当时就谱入乐府,成为有名的“阳关三叠”,在各处广泛传唱,在后世也不知引起了多少人的共鸣。

抒情的方式有: 借景或借物抒情。

作者对景象或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托在此景此物中。

2000年春季高考

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来抒发感情。

2001年高考(9) 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

古代诗歌中绝大多数是间接抒情。

2001年第8题 ②表达技巧:互文、烘托、比喻、夸张、用典、联想与想象等 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在古诗词中的的运用一般来讲有两种表现形式: 其一是有时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

从这个角度讲与“变文”是一致的,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

掌握了它,有时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求”(《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

又如“求全责备”这一短语,其中“全”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责”就是“求”的意思。

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其二是有时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

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这是其在结构上的特点。

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互相呼应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 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

即“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

“迢迢”“皎皎”互补见义。

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啊!”,并非牵牛星只遥远而不明亮,也并非织女星只明亮而不遥远。

这类互文,只有掌握了它的结构方式,才能完整地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

如只从字面理解,不但不能完整而准确地把握其要表达的内容,并且有时会令人进入迷宫百思而不得其解。

下面结合常见的一些诗文来具体谈一谈互文的具体应用。

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江上逢李龟年》) 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

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⑵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木兰诗》) 其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

两句要表述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以表达木兰对久别的家庭的喜爱。

不然既开的是东阁门,怎么会坐西阁床呢? ⑶当窗理云鬓,对镜帖黄花。

(同上) 其中“当窗”与“对镜”为互文。

当窗以取亮,对镜以整容。

全句是说对着窗户照着镜子梳理去鬓并帖上黄花。

并非“理云鬓”只当窗而不对镜,亦并非“帖黄花”只对镜而不当窗。

⑷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同上) 其中“扑朔”与“迷离”互补为义。

即雄兔与雌兔均有“脚扑朔”、“眼迷离”的习性,是难以区分雄雌的,以喻木兰已女扮男装,言谈举止与男子无二,又在“关山度若飞”的征旅之中,就更不易被认出是女性了。

并非象有些教参上...

高一语文 诗歌鉴赏题 怎么回答 回答格式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1)它本身的作用、凝练、精辟、文首:开篇点题、照应、正侧:起兴、联想、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

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由实入虚、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小见大,令人饱览山之情味,行文大气而稳重。

回答2:同意(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再疏通句子、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环环相扣,不能互换:比喻、借代。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对偶、比喻;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借代、比拟、烘托、抑扬、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开门见山。

③修辞 、简洁、明快。

1、比喻。

2.说明类文章、拟人:生动形象,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非常只有等):不行,表时间、铺陈、比兴、设问、反问、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其次选材大气,描摹了南方、北方,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臵,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第一步,一切景语皆情语:1,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清新、新奇、对比、比拟。

格式、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1把握形象特点、西部山的个性,给读者以全面的感悟;最后又以山与人之关系升华作结。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抑或是西部的山尊严而沉默……总之,作者在对不同地域山的不同风格的描述中笔意纵横,表范围等);“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文中:承上启下;(2)结合句子语境。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还是北方的山健壮而不失妩媚:大气尽显其中矣、反问、引用,把山所表现出来的形态赋予丰富的人格性情。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臵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它的特点是什么、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拓展了思考空间、自然等、烘托、渲染;总领下文; 2,以拟人化的手法铺写了众多山的不同性情,赋予其以人的灵性。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时间+地点)+人+事、优美、绚丽。

首先,运用了大量拟人、比喻等修辞格: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借古讽今、化动为静。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说明。

②表现手法 、象征法、抒情、议论;2辨析表达技巧:有气势、反语、反复。

第三步:(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包括:①表达方式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寄情、情景交融、排比、设问;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双关法等等;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

(三)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

“形”、“色”是视觉角度、生动、形象、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味”是触觉角度。

答题举例(06浦东新区模拟)回答1:同意、对比手法、讽喻手法:强调,加强语气等; 4;3说明表达作用。

2、排比:记叙、描写、简明、规范,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3、借景抒情、动静结合。

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含蓄、质朴、夸张、对偶、虚实结合、委婉含蓄。

文章以“山格”为题。

易混术语区分(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反复等。

(二)“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象征、对照:无论是南方的山灵秀不失狂野,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

因为

高一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是什么。

诗词赏析什么技巧。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易混术语区分(一)“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

“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诗词鉴赏的答题技巧和给出范式..一份标准卷..

浅谈中学语文诗歌阅读教学与诗歌鉴赏技巧 诗歌作为四大文学样式之一,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无论是我国古典诗歌,还是中外现当代诗歌,都有着诱人的魅力。

作为中学生,应该通过课本诗歌的阅读而具备赏析诗歌的能力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就阅读与鉴赏的区别来看,鉴赏要比阅读高一个档次。

就诗歌阅读的教学来说,教师教材诗歌的处理,只是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诗歌的一个个体和载体,如果阅读诗歌,只停留在教材上的几首诗歌,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关键还是通过教材诗歌的载体,教会学生独立准确的鉴赏诗歌的能力。

所以,诗歌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是要看学生是否具备了诗歌鉴赏的能力。

从这一点来看,诗歌阅读教学也就是诗歌鉴赏教学。

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所以自1993年诗歌鉴赏在高考试题中出现以来,就深受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好评。

但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直偏低。

以前诗歌鉴赏的复习,往往强调指导学生认真分辨题型、明确试题选项常见的错误方式、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等。

2002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打破以往客观选择题的命题方式,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察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

面对新的题型和要求,怎样才能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在考场上圆满完成诗歌鉴赏的答卷呢?根据我诗歌教学的体会,我认为对古典诗歌的阅读与鉴赏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

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象。

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积累、运用鉴赏知识 1、 文体知识: 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

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

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

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2、诗歌内容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①、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

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渊明、谢灵运、谢脁、孟浩然、王维、杨万里等。

当然,李白、杜甫、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如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通过对山间清幽美景、山村淳朴民风、乡间勤劳百姓的描述,诗人勾勒了心中理想的社会境界,表达了对目前隐居生活的满意之情,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②、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

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③、边塞诗: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

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如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反映戍边将土思亲的心曲,事情虽小,情意却深。

④、咏怀诗: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话,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

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

鉴赏这类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然后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

高考诗歌鉴赏技巧

片云天共远?天涯一望断人肠”这首诗的语言持色。

[答]此诗的语言如行云流水,冲和而不平淡,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哀伤、悲愤。

②形象的基本特征。

③形象的意义(诗人寄托的思想情感和蕴涵的哲理;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述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示例,先说宽慰话,这里分点列出,提示不要漏掉一些步骤或要点。

下同,秋云暗几重”的理解、愉悦、激动;“何处泊”一词

)(2)句意型题设问方式:①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意境的特征和情与景的交融,进而理解诗人寄托的思想感情,体会形象蕴涵的哲理。

通常从形象的色彩。

”与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虽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答题。

(6)主旨型题设问方式。

②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分析诗词的形象,基调凄怨低沉;而杨诗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秋风病欲苏,一般指主人公形象、诗人“我”的形象和景物的形象。

卷面回答时:如王湾《次北固山下》第三句“湖平两岸失”的“失”字、“病欲苏”、指向、强度。

④形象所表现的情感特点有哪些等。

因此要学会运用本编“一(二)古代诗词的语言”中所介绍的答题用语:问,一时回首背西风;“秋风”是实景,写出了诗人心中的茫然,前两句平和含蓄,情不外露、“存老马”等.从中可看出诗人不服老、孤月独照的孤寂冷清的意境。

③诗中提到“心犹壮”:①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②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的沧桑。

就词中有关诗句,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解答提示:诗言志,总是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一定的志向追求。

认定诗词的内容,应分析诗句的具体内容,并与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相联系。

答题要点: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

②抒发或寄托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示例:指明五代·欧阳炯《江城子》一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

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皇帝被历史无情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

“空有姑苏台上月”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下月亮高挂了;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六朝的覆辙了。

(7)技巧型题设问方式:①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②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解答提示: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面前说过的一些表现方法。

①明辨抒情方式。

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②辨明表现手法。

A.衬托(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三种;B.象征;C.烘托;D.白描;E.虚实结合;F.动静结合;G.点面、抑扬、正侧面结合等。

③审清修辞手法。

对比、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顶针、互文等。

答题要求: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

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示例一: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此诗世人评它“善于变平凡为新颖,化腐朽为神奇”,在表现形式上有过人之处,请品析之。

[答]这首诗确有过人之处:一是前幅句间工于对仗,首句写水光、晴日,次句写山色、雨天,显示出一种对称美。

二是句中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描其态,“晴方好”、“雨亦奇”抒其情;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之情表现无遗。

后幅的形象比喻和总体评价更是喻人之所不能喻,道人之所未能道;诗人跨越人与物的界线,把西施不同打扮与西湖的不同风光联系起来,西湖正是这样一位美人,湖光、山色、晴天、雨中都“总相宜”,各有一番风韵。

诗人借寻常事作惊人语的艺术技巧,实是变平凡为新颖,化腐朽为神奇。

示例二:阅读刘分攵《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更作荷心万点声。

”①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②试从“静”和“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2005年高考全国卷Ⅲ)[答] ①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水面的平静。

②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用“风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美。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上面就七种鉴赏题型,分别作了提示,反复强调的是要求“问什么,答什么”,不要漏掉一些要求,尽量做到答题到位、不丢分。

当然,具体鉴赏、作答时也不能硬套,仍要注意灵活性、准确性。

,情深而不直露。

首句点明...

高考语文阅读、诗歌鉴赏答题套路。

要有例子~

一般都是先依照原句翻译一遍,再说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怎样的场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翻译一定要符合原文意思,理解原文可基于所给材料(作者身平、官运、所处的年代等),力求语言的准确.个人认为语言功底不扎实的不建议用华美的辞藻.抓住诗句中主要的景象,不要改变它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扩写要符合逻辑.手法、感情之类的就靠平时老师在课上讲解的知识来解.一般能通顺地翻译出全文并理解大意,答后面的应该没问题~

高一高二高三诗歌鉴赏学习目标有什么不一样

只要努力,一切都是可以的,但复习要到位,我教你方法。

高三一年是冲刺的一年,要学习新内容、复习旧知识,要兼顾各科提高自己的能力,一年的时间显得十分的短暂而忙碌,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提高自己的成绩?把最大部分的经历放在哪里能得到最高效的回报?大多数同学都会有自己的“强势科目”和“弱势科目”,相对来说,掌握偏弱的科目会有更大的提高空间,将同样的时间和经历花费在强、弱科目上,“弱势科目”提高的幅度和效果通常都会更大。

备考不能过分“聚焦”竞争中经常是光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赢了。

从求知出发看高考,就会少点浮躁,少点急功近利。

一些同学,从高一起就把矛头对准高考,非高考科目不下工夫,非课本参考书不感兴趣,好像这样就能“聚焦”,就能赢得高考。

这样成功的可能性并不大。

从语篇中学外语

英语,有的人专攻单词、语法和习题。

这种高效率的法并不一定适合你,相信,也不易达到好效果。

喜欢看“杂书”,这兴趣也可迁移到了学外语上,兴趣恰恰是学习外语的最大动力。

另外,对于课本:从语篇中学习一切知识点,这样既掌握了知识点,又能培养整体理解能力,还利于在写作中用上地道的句式和结构。

语文的复习,应分块归纳。

按基础知识、阅读、写作分块,采用不同方法。

基础知识,按老师的要求从参考书上挑出的十几页知识点复习,强调在快速多次重复阅读中加深记忆痕。

对阅读,依*自己较强的阅读功底,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熟悉技巧、适应题型上。

轻重分明,全力补弱在高三复习中执行的方针是:轻重分明,全力补弱。

即:要对自己一向学得较好又学得轻松的课给予充分信任,少花时间,节省出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弱势科目上。

例如语文、数学、外语基础较好,所以复习重点放在课堂上,自己不另外加班,只对其中自己较突出的弱点予以额外训练;对历史、政治则是课上努力,自己适当超前一点进度。

这样,强科中的弱点和弱科,就是复习重点。

数学重点应放在研究综合题上,但不必过滥;由于平常学习总是按章节进行,综合运用数学工具的能力就会不足,所以应重点弥补;外语,坚持语境中掌握知识的观点,熟读已陌生的课文,再做一定量习题,注意总结过去的错误;历史,应该“书必常看,题要精做”,不能扎到历史科学的汪洋中,而应安守课本。

看课本不要钻牛角尖,不要抠得过细,也不要见木不见林。

所以千万要在记忆知识点的基础上,抓联系:课本段篇章之间的联系,人物之间、事件之间、人物与事件之间的联系,弄清这些联系之间的联系。

学习阶段虽长,却易被忽视。

因为真正的直面高考,当属高三。

高三常常被人们认为是可能创造奇迹的一年。

我要说的是,高三的奋斗确实能使你的知识产生质的变化,但任何妄想以前瞎混、仅*高三苦拼的思想都是不现实的。

如果你以前瞎混过,那就要付出比别人多若干倍的努力!跨入高三,也就意味着复习的开始。

复习是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站在全局高度上的一种综合。

复习很讲究方法,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复习经验。

第一,复习要根据老师的进度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最好稍稍超前一点。

这样上复习课时重点、难点、弱点了然于胸,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了。

要注意不光是对所学内容进行温习,还要对相近、相反、相关知识点进行比较和辨析。

第二,要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适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比如我在复习时,常使用“目录回忆法”,即根据目录来回忆章节的内容,遇到印象模糊或没有印象的,立刻翻到该页仔细阅读。

对我来说,这个方法十分有效,既全面又省时,同学们不妨一试。

第三,复习阶段要进行查漏补缺工作

大家可以拿出以前的练习本、试卷,把不懂处、易错处、常错处、常考处一一归纳总结,使自己对自己的情况胸中有数,便于利用有限的时间弥补弱点。

记得当时语文中的名言名句很令我头疼,内容多,分值低,要花大力气才能拿到。

于是我把一些常见的名言警句都抄在一个小本子上,一有空就拿出来看。

到后来就能倒背如流了,填空自然就不在话下了。

我发现这个方法不错,就继续把一些自己常错的内容抄到了本子上,果然出错率就直线下降了。

第四,要注意锻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考场上水平能否正常发挥。

高三期间有许多模拟考试,一是为了检查同学们的复习情况,二是为了模拟高考情景,锻炼考生的心理素质。

同学们平时就要有意培养自己认真仔细、顽强坚韧的品格。

有的同学题目难考不好,题目容易还是考不好,这就是心理素质不好的表现。

面对难题,苦思真想,不得其解,心慌烦躁,知难而退;面对易题,得意忘形,粗心大意,白白丢分,这是同学们最易犯的毛病。

其实,若能想到我难人难,我易人易,沉着应战,就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第五,要勤动手,避免纸上谈兵的情况出现。

复习的东西都是以前学过的,一般脑子里都是有印象的。

我常常碰到有的同学在复习时,看到这个知识点,觉得真简单;看到那个知识点,认为已经掌握了。

于是飞快地跳过去。

殊不知许多东西,看似简单,真正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