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制度方面 诗词



带有“管理”的诗词有哪些? 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2.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3. 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 因此,让我

带有“管理”的诗词有哪些?

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2.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3. 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

因此,让我们毫无畏惧,满心愉悦地把握命运。

---- 尼克松 4. 能量加毅力可以征服一切。

---- 富兰克林 5.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 卡莱尔管理:管理,是指以管理主体,有效组织并利用其各个要素(人、财、物、信息和时空),借助管理手段,完成该组织目标的过程。

(1)管理主体是一个组织,这个组织可能是国家,可以是一个单位;也可能是一个正式组织或非正式组织。

(2)管理主体包含5个方面的要素:人(决策者、执行者、监督者)、财(资金)、物(土地、生产设备及工具、物料等)、信息(管理机制、技术方法、及管理用的各种信息等)、时空(时点和持续时间、地理位置及空间范围)。

(3)管理的手段包括5个方面:强制(战争、政权、暴力、抢夺等)、交换(双方意愿交换)、惩罚(包括物质性的和非物质性;包括强制、法律、行政、经济方式)、激励、沟通与说服。

(4)管理的过程包括6个环节:管理规则的确定(组织运行规则,如章程及制度等)、管理资源的配置(人员配置及职责划分与确定、设备及工具、空间等资源配置与分配)、目标的设立与分解(如:计划)、组织与实施、过程控制(检查、监督与协调)、效果评价、总结与处理(奖惩)。

求有关法制方面的古体诗词或自由诗

1、法制自作为,礼文争僭拟。

压阶螭斗角,画屋龙交尾。

全诗很长,112句。

唐杜牧 只查询杜牧的结果 《感怀诗一首 时沧州用兵。

》2、诗书资破冢,法制困探囊。

周礼仍存鲁,隋师果禅唐。

李商隐 全诗64句《赠送前刘五经映三十四韵》3、勿但施法制宋陈深 只查询陈深的结果 《送许希元尉德清》4、法制适中变宋葛立方 只查询葛立方的结果 《题盐仓壁》5、三行何法制宋胡寅 只查询胡寅的结果 《古今豪逸自放之士鲜不嗜酒》6、休问旁门小法制宋张伯端 只查询张伯端的结果 《石桥歌》

带有“管理”的诗词有哪些?

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 2.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3. 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

因此,让我们毫无畏惧,满心愉悦地把握命运。

---- 尼克松 4. 能量加毅力可以征服一切。

---- 富兰克林 5.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 卡莱尔 管理: 管理,是指以管理主体,有效组织并利用其各个要素(人、财、物、信息和时空),借助管理手段,完成该组织目标的过程。

(1)管理主体是一个组织,这个组织可能是国家,可以是一个单位;也可能是一个正式组织或非正式组织。

(2)管理主体包含5个方面的要素:人(决策者、执行者、监督者)、财(资金)、物(土地、生产设备及工具、物料等)、信息(管理机制、技术与方法、及管理用的各种信息等)、时空(时点和持续时间、地理位置及空间范围)。

(3)管理的手段包括5个方面:强制(战争、政权、暴力、抢夺等)、交换(双方意愿交换)、惩罚(包括物质性的和非物质性;包括强制、法律、行政、经济等方式)、激励、沟通与说服。

(4)管理的过程包括6个环节:管理规则的确定(组织运行规则,如章程及制度等)、管理资源的配置(人员配置及职责划分与确定、设备及工具、空间等资源配置与分配)、目标的设立与分解(如:计划)、组织与实施、过程控制(检查、监督与协调)、效果评价、总结与处理(奖惩)。

...

诗词中“承”的途径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般来讲,起句或起联点出个意象,或是景,或是情,承句或承联就是铺展这个意象,把这个意象铺得充分一些。

起句或起联可以内容多样,自然 承接也不会千篇一律。

其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① 景路:起句或起联写景,承句或承联自然也是写景。

例如李商隐的《落花》: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这首诗的领联“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就是承接首联“花乱飞”之景,而为补足,关合题旨,一脉相承。

② 理路:起句或起联说理论事,承句或承联继续。

例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笕封侯。

这首诗题目是“怨”,但起句却不写怨,却写了个“不知愁”,就是前面讲“起法”时说的“反起之法”。

这里,我们注意一下第二句,用凝妆上楼的 姿态,接着描写那个“不知愁”的表现:凝妆上翠楼。

至于真不愁还是假不 愁,就交给下面处理。

承的任务就是接和续。

③ 情路:起句或起联以情感开头,承句或承联继续。

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莱笑少一人

此诗首联写独在异乡的异客,本就孤苦无依,给人凄凉的感觉;颔联紧接着写佳节倍思亲,更增加这种凄凉之感。

诗词中立意的要求有哪些

如何写好诗词?1、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

它是古老和传统的诗体,结构严谨,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都有一定的限制。

2、诗词是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的诗。

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压韵,它是根据汉语一字一音,音讲声调的特点和诗歌音乐美、形式美、精炼美的特殊要求而产生的。

3、诗词对声律的要求极为严格。

声律包括压韵和平仄,其中又以平仄最重要诗词分为绝句和律诗,都分五言和七言,律诗还有排律。

那种以为绝句就是律诗的分割的观点应该说是不正确的,绝句产生在律诗之前,绝句产生的时候格律诗还没有完全定型。

4、诗词的定字定句要求大家大体都知道,值得一提的是诗的中间两联一定要对仗。

韵脚方面格律诗多以平韵为主,起首一句可压韵也可不压韵,其他的单句尾字讲究平仄,一定要与韵脚的平仄相反。

...

诗词的用韵

一、平仄音 一般来讲,普通话里的第一、第二声(既阴平、阳平)里大部分字,是古典诗词声韵部里的“平声”;而三、四声都是仄声(既“上声”和“去声”),但这仅仅是一般而言,绝不是肯定。

如以普通话发音作为韵的平仄确定,一准出现错误。

因为在不少入声字里,它的发音就是普通话里的阴平、阳平声,而入声字,又偏偏就是诗韵中的仄音。

我对入声韵字最头痛,稍不留神就会出错。

自己创作的古典诗词里,被人挑出毛病的地方,多为入声字的错误使用。

入声字怎样才能记住?有人总结了窍门,但我不太认可。

我认为入声字的掌握,应该是在长期写作时慢慢感悟出来的,在不熟悉的时候,只能靠查韵书去确定,这样做虽然比较烦琐,但是,能够有效的避免了平仄出现错误。

入声字韵书上写的很分明,这里就拿几个字作为例子,不过是希望大家知道,这些字可不是平音,而是仄音:剥、吃、出、*、激、息、等等,这些字的发音都是普通话的“阴平”,但在诗韵里,它们都是仄韵。

附加讲个小故事,很能说明平仄声的问题: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

”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

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声。

其实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

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

比如“乙、亿、邑”,它们在平水韵中分属入声四质、十三职、十四缉不同韵部,可在普通话读来却毫无差别(用闽南语来读,则能分得清清楚楚,分别读做ik,it,ip)。

光是平仄音就说这么多,其实,如果手里有一本韵书就是最方便的事情了,许多字的平仄音在吃不准的时候,就可以翻查。

过去我比较喜欢使用“平水韵”,而现在只喜欢在书店里购买的《诗韵新编》,在本书被称为“新韵”,而新韵就是改良后的古典诗词的韵书。

如果到一些比较大的书店里去,应该可以找到这类书卖。

(三联书店里就有这些书籍)。

附:《诗韵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作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书本定价10.60元 二、关于韵的几个概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其实,一个字如果出现在诗行中,它的平仄音可以称为律,如果出现错误,就被称为“出律”,一个字在韵脚处才叫“诗韵”,如果出现错误,就被称为“出韵”。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

甚至连民歌都会押韵。

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于是,“押韵”又称为“合辙”。

一般人在写古典诗词的时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习惯不按格律平仄去写诗词,他们在格律上的使用,习惯按普通话发音确定,所以,出律与否不提了,本就没有按格律写作,但是,韵却很可能出现错误,我固执的认为,一首古典诗词,它能错律但绝不能错韵,否则就完全谈不上古典而属于现代诗歌,甚至属顺口溜了。

另一部分朋友喜欢按格律写诗词,参照的韵部多为“平水韵”或者是“声律启蒙”里的规定,这个做法是正确的,尽管已有不少人呼吁以普通话发音去确定一首诗词韵声部,但是,这些呼吁一直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或认可,所以,如果想使自己的诗词在韵上不出现错误,还是要使用古人为我们写出的这些规定。

牵扯到韵的使用问题其实不多,除了用字可按韵书规定外,再就是把几个必须掌握的概念弄明白就可以了。

总结归纳一下与韵有关的定义,也算是名词解释吧: 1、通韵:古体诗写作时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

2、窄韵:某韵部的字数很少。

(宽韵与窄韵意思相反,略去不提) 3、出韵:应该按词谱规定用韵时,诗词里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叫做出韵。

4、和韵:在唱和别人诗词中所使用的韵字来押韵作诗叫和韵。

5、次韵:也称“步韵”,既用原诗词相同的韵字,且前后秩序都必须相同。

6、用韵:既使用别人原诗中相同的韵字,但不必依照其秩序。

7、依韵:既用与原诗词同一韵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8、抱韵:既首句与末句押韵,第二句与道第二句押韵,以此类推向中环抱的押韵方式。

9、偶韵:既逢偶句才押韵 10、随韵:既一呼一应进行转换的押韵方式,一般是上句定韵,下句随押。

11、排韵:既从地一句到全章甚至全篇,每句都押同一种韵。

三、对仗: “对仗”如果细说,不如买本书自己细看,主要是内容实在太多了。

记得当初我看见“对仗”这个词的学习资料居然有那么多的时候,吃惊极了。

总以为掌握基本知识就够了,没想到还有那么多的东西需要学习了解。

在对仗的每部分里,又分出各小部分,枝枝叉叉难以在这里归纳全面,所以,只能拣一些易记、多用的知识作为笔记内容,再深的知识,就必须看书了。

诗词中的对偶,就叫做“对仗”。

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便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由。

一般讲的对偶,指的是上下两句的相对。

而上句又...

毛泽东的主要诗词作品

毛泽东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同时也是伟大的诗人。

在同时代的革命领袖人物中,他更具有鲜明的诗人气质和风采,这是由于他的兴趣、爱好和深厚的素养所使然。

他的诗词创作成就,一方面与他作为伟大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的恢宏气魄和宽广胸怀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与他对文学艺术的深刻见解有直接关系

从毛泽东关于诗词与欣赏的见解和主张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是如何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创造无产阶级新文化的。

为了深入说明这一点,本文不能不涉及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些有关问题。

一、肯定“诗言志”。

1945年毛泽东为诗人写了“诗言志”的题词。

这既是他关于诗的一种见解,也是他对诗人的一种主张和号召。

所以关于“诗言志”的内涵,必须加以说明。

“诗言志”之说,屡见于先秦以来的古籍,为历代优秀诗人所遵循。

“诗言志”,是中国古代人对于诗歌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作为中国诗歌最基本的审美创造原则,一直影响着中国几千年的诗歌史。

这样的诗歌传统,必然被毛泽东所接受。

青年时代在湖南师范读书时写的《讲堂录》,就记述了关于诗歌特征的一些语录,这些语录自然反映了他当时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

录中所记“有情而后著之于诗,始美且雅”;“性情识见俱到,可与言诗矣”等,就属于“诗言志”的范畴。

他从青年到中年写的诗词作品,也鲜明地表现了忧国忧民、奋发有为的豪情壮志。

因此,他在抗战期间提倡“诗言志”,就不是偶然的了,而且他又使这条古老原则增添了新的光彩。

但是,毛泽东不仅肯定了“诗言志”的积极内涵和优秀传统,而且又给它赋予了新思想、新内容。

关于“诗言志”的“志”,他没有直接进行诠释,但我们可以从他的大量诗词品评中看出来。

从1937年到1944年期间,他在给何香凝、柳亚子、萧三等人的书信中,屡屡以不可抑制的激情,赞美他们的诗中所表现的那种不被恶势力所压倒的“骨气”和为民族解放全力以赴的“战斗”,就清楚地表明了他之所谓“诗言志”的新内涵。

毛泽东自己的诗词所表现的“志”,不论是战争年代的作品还是和平时期的作品,都具有中国人民不可侵犯、不可欺侮和独立自主、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铮铮骨气,具有中国人民改天换地、建设祖国的战斗豪情。

二、注重“诗格”。

1945年秋,毛泽东由延安重庆谈判期间,曾多次致函柳亚子。

其中有云:“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

”这里所说的“一首词”,指的是1936年2月他写的长调词《沁园春·雪》。

这里所说的“诗格”指的又是什么呢? 关于“诗格”,在中国古典诗学中也是由来已久的。

它的含义大致有这样几种:一种是指诗的体制、格式或格律;一种是指诗的品格、风格或格调。

毛泽东所说的“诗格”是属于后者。

因为他在寄词之前,曾收到柳亚子的赠诗,并当即复信赞赏:“先生诗慨当以慷,卑视陆游陈亮,读之使人感发兴起。

”这就为他的“诗格”作了注解。

陆游和陈亮,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和词人,力主抗战,反对求和;所作诗词,慷慨激昂,为历来诗评家推为高格。

然而毛泽东竟以为柳亚子超过了陆游和陈亮,其诗格之高可想而知。

毛泽东说自己的《沁园春·雪》略近于柳诗,显然是谦逊之辞,但也说明了他是多么重视“诗格”。

柳亚子接读毛词后,极为激动,赞赏不已,当即次韵奉和,盛赞毛词高格:“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

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

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秾情着意雕。

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

”其中“黄州太守”,指的是北宋大词人苏轼。

他打破了唐五代以来婉约词风的传统,开创了豪放词风的新生面。

柳词所谓“稼轩居士”,指的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将豪放词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柳亚子认为,在中国文学史上就是这样的词坛巨擘的豪放高格,也是比毛词逊色的。

在“诗格”上,柳对毛之评价,大体说来不算是溢美,毛词《沁园春·雪》确是绝唱,自有词这种艺术形式以来,以《沁园春》的词牌咏雪的,还没有如此雄浑的作品,千古词人向他折腰敬服是可以想见的。

值得研究的问题是,毛泽东为什么将“慨当以慷”的作品视为高格?这是因为中国文学史历来以“建安风骨”为高格,而“建安风骨”就是以“雅好慷慨”为其特征的。

毛泽东所说的“慨当以慷”一语,就出自领导“建安风骨”的曹操之《短歌行》。

1949年所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又用此语:“天翻地覆慨而慷。

”总之,他很喜欢“慨当以慷”的作品。

关于这个问题,他自己作了回答,即给柳亚子信中所说的:“读之使人感发兴起。

”这句话十分重要,因为它将慷慨高格的审美价值的精髓很集中地提炼出来了

三、崇尚“诗味”。

关于“诗味”问题,是毛泽东于1957年1月12日给臧克家等人的信中提出来的,在1965年7月21日致陈毅的信中有比较深入的探讨,因此是他十分重视的诗歌理论问题。

“诗味”的“味”,也是一个最富于中国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它的形成非常有趣。

“味”,本来是一个味觉概念,把它引入艺术领域也是源远...

学习古诗要完成哪些要求

学习古诗,是为了教好古诗。

语文老师如果能掌握古诗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教学方法,就能更好地完成古诗的教学任务。

下面谈谈学习古诗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内容方面,要注意积极和消极的区别我们学习古诗,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具体作品作具体分析,区分积极和消极的内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对于古诗,要检查它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而分别采取不同态度。

古代诗歌的内容十分丰富,在这里不可能一一介绍。

仅就语文教材涉及的古诗而言,内容也是多方面的。

有抒发爱国热情的:如《示儿》、《春望》等;有同情劳动人民的:如《锄禾》、《江上渔者》等;有批判统治阶级的:如《出塞》、《题临安邸》等;有表现真挚情谊的: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赠汪伦》等;有描绘祖国绚丽风光,赞美祖国山川之美的:如《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等。

二、语言方面,要注意古代和现代的区别对于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一方面要看到它们之间的继承性和一致性。

另一方面更要看到它们之间的发展性和不一致性。

古诗是古人用古代汉语写的。

我们学习古诗,在语言方面重点要放在古今语言的不同之处。

就诗歌而言,古今语言的不同,往往表现在字义和句式两个方面。

古汉语中的一个字,大致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一个词,字义问题也就是词义问题。

古今字义也是在发展演变的。

古今字义不一致是学习的重点。

古今句式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省略和倒装等方面。

诗歌的语言要精炼,字数受限制,因而诗句中多省略现象。

古诗句式的因素主要是平仄、押韵、节奏等格律问题。

三、样式方面,要注意诗歌和散文的区别散文和诗歌都是文学作品,二者是有联系的,散文诗就是二者的结合。

但二者毕竟是不同的文学样式,把它们的区别搞清楚,有助于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教学。

散文一般篇幅不长,形式自由,语言不受格律的限制,句子长短不一,参差不齐。

诗歌同散文不一样。

内容的浓缩、情节的跳跃、感情的强烈、结构的严密、语言的精练和富于音乐性等等,构成了诗歌的特点。

散文中的佳作,往往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就是结构形式比较自由。

古诗的结构形式不象散文那么自由,其中的近体诗,则有固定的结构。

四、格律方面,要注意古体和近体的区别诗歌的格式和韵律叫格律。

古诗按照格律可分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

古体诗按照汉魏及以后的人写的只求押韵,不求对仗,每篇句数、字数没有严格规定的诗歌,五言或七言的较多,也有四言、六言和杂言的。

近体诗指唐宋及以后的人写的律诗、绝句和排律,它的句数、字数、平仄、对仗、押韵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

掌握格律对理解诗意,指导朗读都有好处。

教科书中的古诗大多数是绝句、律诗。

平仄是绝句格律的主要内容。

掌握了的绝句的平仄格式,律诗的平仄格式也就能掌握。

什么是古诗词

古诗词包括以下内容:从时间上说指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词是宋代人的发明,又叫长短句。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古体诗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

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

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

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我们所说的近体诗。

近体诗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

唐代以及其后的诗人仍有写古体诗的。

我们可以说。

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古体诗分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

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

近体诗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于句数上。

绝句共有四句,律诗共有八句。

律诗共有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

绝句又叫"截句"。

绝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是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则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的要求。

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

【律的含义】诗词中要求有韵有律,韵与律具体什么意思

诗词的韵律 谈到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时期的沈约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诗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

二是对偶,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对对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较严的,诗词中一般是句对,在赋和八股文中还有多句对和段对。

三是押韵,指同韵的字在适当的地方(一般是停顿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

这三个方面都来自于汉语语音的特点,就是单音节语素占优势,有声调。

在诗词写作特别是格律诗写作时平仄、对偶和押韵运用的好,运用的自然,可以使诗作增强音乐感,呈现韵律美;运用的不好,用得过多过滥,就会给人以生拼硬凑之感,甚至以文害义,六朝到初唐的骈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这是每一个诗词爱好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