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高中诗词赏析选择题



古诗鉴赏选择题一道高中的古诗词鉴赏选择题.有答案有解释.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赏析】: 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

古诗鉴赏选择题一道高中的古诗词鉴赏选择题.有答案有解释.急!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赏析】: 洛城就是现在河南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何人不起故园情”,好象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 方. 提问/此诗作者在什麽心镜下写成的? A.闻笛思乡 B.赏景 C.玩物 D.忧国 选A

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解题方略2009版考试说明: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 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歌鉴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形式上鉴赏其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内容上分析其思想情感.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式类析 1.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2.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3.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4.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5.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诗歌中形象1.人物形象:A、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自己.B、 作品中其他人物.2.意象: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诗人感情的载体.4.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练习1】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白描、烘托、渲染.写景诗常用表达技巧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乐衬哀,上下(或远近、俯仰、时空、声色、视听)结合.其他表达技巧有抑扬、对写等.4.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练习2】 (1)早 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 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练习3】春 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练习4】 南 浦 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3.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练习5】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有人认为“折柳...

高中诗歌鉴赏范题

寒山一带伤心碧。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

(8分)(06年全国卷1)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

意思答对既可。

7、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5分)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意境开阔。

总之、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牛斗残我竹。

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长亭更短亭。

①“疏影横斜水清浅。

如答成“作者认为竹;③“认桃无绿叶、阅读下面这首诗。

玉阶空伫立,又觉得有话要说。

[注] ①伯时。

(2)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然后回答问题。

(8分)(04辽宁)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墙里佳人笑。

石吾甚爱之,月晓月风清欲坠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绿水人家绕;二,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竹同样怜爱的,给1分;答出作者怜爱的理由的,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

①赞扬的理由是,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撰著授徒。

【答案】(1)分为两个层次。

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在意”之义,然后回答问题。

(6分)(04浙江)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精神品格、内在特点?请说明。

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表现出来。

(6分)(04全国1)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牛砺角犹可,给2分,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

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

此乃写物之功?为什么,两处闲愁”的情思。

3、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

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以。

答出含意的,给2分;答出作者对石。

(8分)(05广东) 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

(1)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宿鸟归飞急,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甚有意态,戏咏。

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请简要说明理由、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表现了神韵、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如答成作者态度是“厚于竹而薄于石”的,只要言之成理;②“无情有恨何人见。

第二问3个要点。

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

2,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指渭水。

枝上柳绵吹又少:“絮飞花落。

笑渐不闻声渐悄,天涯何处无芳草;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家书将要发出时。

【答案】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竹残,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

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挫折。

(5分) 【答案】 同意,写梅花,回答问题。

(8分)(06山东) 晓上空泠峡① 王闿运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

②王闿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虽写了花之凋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

②野次:郊野,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

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有人楼上愁,故“又开封”。

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勿遣牛砺角,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

清渭,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和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

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②批评的理由是。

思妇盼归人。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世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

高中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或答题方式

一、诗歌鉴赏表达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三、重点概念阐释 1、烘托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的美貌。

也可以是烘托物,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浓厚感情。

2、虚实 这是古人论述文章时常用的概念,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眼前为实,想象为虚……诗歌常用这一手法,拓展诗歌的意境。

如柳永的《雨霖铃》,眼前作别为实,别后想象为虚,虚实相生,产生无穷的余味。

又如李煜的《虞美人》,前六句一实一虚,即“春花秋月何时了(实),往事知多少(虚)。

小楼昨夜又东风(实),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虚)。

雕栏玉砌应犹在(实),只是朱颜改(虚)”,虚实相济,寄托了自己故国的哀思。

再如姜夔的《扬州慢》,眼前衰败不堪的景为实,假设的想象为虚。

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大大增加作品的容量。

3、用典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

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个地方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另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也是用典的一种。

如王勃在《藤王阁序》中几乎句句用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姜夔在《扬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诗,形成了虚实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凉。

4、语言特色 ①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清贫乐·村居》,使用的语言就属于清新明丽。

②平淡。

或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但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朴归真,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

如陶渊明的组诗《归园田居》,用平淡的语言,如话家常,写的都是家事,不事雕琢。

李煜后期的词《虞美人》,用语平淡,但感人至深。

③绚丽。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如李商隐的诗歌《无题》,李贺的诗《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音乐一段等。

④明快。

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

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如李清照早期的词《点降唇·蹴罢秋千》,白居易的诗《草》等。

⑤含蓄。

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如杜牧的咏史诗,李清照后期的词等。

⑥简洁。

其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如贾岛的诗,苏轼的词等。

二、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高中古代诗歌鉴赏题目加答案

给你几个例子:《终南山》、《登楼》、《书愤》的诗歌鉴赏!!! 要求如下: 按照这个格式—— 这是一首_________(内容、题材),通过__________等意象,运用__________手法,描写了___________(的画面),表现了___________(的情感)。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①,连山到海隅②。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③。

分野中峰变④,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⑤,隔水问樵夫。

答案:写景 山、云、霞 夸张 互文 动静结合 高大磅礴、如画中景 热爱自然、陶醉山水 译文: 终南山高大雄伟,几乎接近天都,山山相连,直到海角。

回望刚刚在身前退向两边的茫茫白云,淡淡青雾,又弥漫成了朦胧迷蒙的一片奇幻的境界。

中峰高大雄伟,成了分野之界,阴天和晴天里千岩万壑的景象相差悬殊。

天晚了,想要找个人家住下,我只好隔着水向樵夫打听。

疑难点注释:①太乙:终南山的主峰,也是终南山的别名,在唐京长安城南约四十里处。

西起甘肃天水,东至河南陕县,绵延八百余里。

天都:因太乙为洞天之最,故曰天都,或说指唐都长安。

②连山句:山山相连,直到海角。

③ 两句诗互文。

即“白云入看无,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回望合”。

白云,白茫茫的雾气。

青霭,也是雾气,比白云淡。

④分野句:中峰南北,属于不同的分野。

古代天文学家将天空十二星辰的位置与地上州郡区域相对应,称某地为某星之分野。

⑤人处:人家、村子。

赏析点拨: 鉴赏这首诗,首先要注意诗的线索和顺序。

作者以游踪为线索,以时空变化为顺序,对终南山进行了描绘。

首联是远观,用夸张手法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峻、广大,它高近天都,山山相连,直到海角。

颔联写进入山中所见到的云雾缭绕变幻莫测的奇妙景象。

颈联写来到中峰时所见到的景象,突出了山之高大、景象之变换无穷。

尾联写登山流连往返,以至天晚欲寻觅宿处。

线索清楚,层次分明,在仅仅四十个字之内把终南山的高大雄伟展现在我们面前。

其次,重点鉴赏诗的第二联。

这一联诗采用了互文的手法来描写进入终南山所见到的奇妙景象。

诗人进入终南山,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

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呢?“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

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答案:写怀诗 花、楼、浮云、庙、日 借景抒情、古今对比、用典 山河破碎、国破家亡 爱国、忧国忧民 【注解】: 1、锦江:在今四川成都市南,岷江支流,以濯锦得名,杜甫的草堂即临近锦江。

2、来天地:与天地俱来。

3、玉垒:山名,在今四川灌县西。

4、变古今:与古今俱变。

5、北极句:广德元年(七六三)十月,吐蕃陷长安,立广武王李承弘为帝,代宗至陕州(今河南陕县),后郭子仪收复京城,转危为安。

此句喻吐蕃虽陷京立帝,朝廷始终如北极那样不稍移动。

北极:北辰。

6、西山寇盗:指吐蕃。

同年十二月,吐蕃又陷松、维、保三州(皆在四川境)及云山新筑二城,后剑南西川诸州也入吐蕃。

意谓朝廷终不因侵扰而稍改。

故吐蕃也莫相侵。

7、《梁父吟》:乐府篇名。

相传诸葛亮隐居时好为《梁父吟》。

但现存《梁父吟》歌词,系咏晏婴二桃杀三士事,与亮隐居时心情似不相涉,故学者疑之,一说亮所吟为《梁父吟》古曲。

又一说吟者是杜甫自己。

按:李白也曾作《梁甫吟》,此处之“聊为”,疑杜甫也欲作此曲以寄慨。

【韵译】: 登楼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 万方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外登临。

锦江的春色从天地边际迎面扑来; 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从古到今。

大唐的朝廷真象北极星不可动摇; 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

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 日暮时分我要学习孔明聊作梁父吟。

【评析】: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

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

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

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 全诗即景抒情,写登楼的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从空间着眼。

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上,起着突出的作用。

“花近高楼”写近景,而“锦江”、“玉垒”、“后主祠”却是远景。

“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

这种兼顾时间和空间的手法,增强了诗的意境的立体感,开阔了诗的豁达雄浑的境界。

诗的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历来为诗家所推崇。

沈德潜以为“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 ...

求详尽的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模板

一.诗歌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①、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也属于写景诗,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

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渊明、谢灵运、谢脁、孟浩然、王维、杨万里等。

李白、杜甫、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②、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

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注意。

如于谦的《石灰吟》等。

③、边塞诗: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王维、王昌龄等。

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如盛唐、中唐、晚唐的边塞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相同的。

④、咏怀诗:因身世遭遇所感,多抒发一些抑郁之情。

如杜甫、李商隐等。

⑤、咏史诗: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

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

二诗人风格孟浩然诗风的语淡味重、恬静浑健; 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 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 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 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李贺诗风的忧郁激愤; 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 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 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 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 晏殊词风的明朗疏淡;苏轼的旷达豪迈; 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 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杨万里词风的新鲜活泼; 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 姜夔词风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等等。

注:诗人总体创作风格之外的“变格”。

三语言特点①清新。

②平淡,也称质朴。

③绚丽。

④明快。

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⑤含蓄。

⑥简洁。

四表现手法①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a)有动静结合(b)虚实结合等的不同(c)点面结合(d)正面侧面(e)远近、高低各个角度的描写(f)明暗、冷暖等色调形态(g)各种感觉:视、听、触、嗅(h)细节(I)场面等。

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

②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

③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④其他写作技巧包括:(a)赋比兴、(b)衬托、(c)对比、(d)渲染、(e)卒章显志、(f)欲扬先抑、(g)联想想象、(h)语序倒置等。

五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1/8a、评价主旨类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 委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b、分析手法类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

托物言志 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寄寓 、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衬托 、烘托: 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

c、侧面描写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怀古伤今 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d、语言特点类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

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体物入微 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

诗情画意:e、议论类富有哲理 淋漓尽致f、语言风格类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

简洁 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浅显 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平淡无奇 、质朴清新 、淡雅 、词藻华丽明快:明白通畅。

沉郁顿挫 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一共有几种题型?都是什么?

综观近几年新课标语文试题的诗歌鉴赏题,高频考点是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中低频考点是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根据以上考点在古诗歌鉴赏考查中的设题形式,可以分为四种题型:字句理解题、形象分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把握思想情感题.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

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越来越不可忽缺。

十年来,古诗词测试的基本情况是:全国卷从1996年起,基本是考两道选择题,一道分析理解,一道分析鉴赏。

2002年起,全国卷调整了试题比例,加大了主观题,这意味着考生将被赋予更大的发挥空间。

上海卷自1993年以来,有客观题、主观题,但主观题比例大。

2004年上海市考试手册作出这样要求:“能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鉴赏文学作品。

”可见,对古诗词的考查,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它要求与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

考查考生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对情感的审美把握。

尽管上海卷的题型量还未固定,难度上有加大趋势,但如果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寻找到一些基本规律,是能游刃有余的。

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注意这十个方面,考生会成为诗词苑囿中的好“园丁”。

怎样应对高考古诗词中鉴赏题: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

“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

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

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

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

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

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

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

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有关诗词知识的测试范围很广。

1993年、1996年、2000年、2004年的上海卷都从诗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对考生进行了测试。

掌握诗词知识,不但要记,还要会用。

1997年上海卷的排序题就是一例。

高中语文诗歌赏析的答题技巧或步骤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一、答题总则:仔细审题,根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

基本规律:1、如果问“写了什么”,则必答内容(可翻译后概括)。

2、如果问“怎样写”,则必答手法和内容(即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顺便还可以答这样写的效果和作者情感)。

3、如果问“作用(效果或好处)怎样”,则必答手法、内容、作用、情感(注意:先答有什么作用、效果或好处,接着答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这样才完整,不至于无谓失分)。

4、如果问“为什么这样写”,则必答内容(即原因,可从诗句中概括,往往是对表现诗的主旨的作用,要注意“知人论世”),还要从结构上回答(即在结构上的作用)。

5、如果题目要你“简析”,则可按2的方式回答。

二、熟悉并分清古典诗歌的类别(从内容角度划分)。

熟悉以后,可以快速推断出诗歌的内容,以及常用什么手法。

譬如:1、写景抒情类。

如山水田园诗,这类诗,内容当然是写所见所闻的自然景物,手法常从修辞角度和抒情方式角度考查。

2、即事感怀类。

如送别、登高等,这类诗,不外乎即景生情,睹物思人,即事有感,譬如惜花、伤春、悲秋等等,手法多样。

3、咏物言志类。

如咏物诗,则托物抒情、托物言志(总说),怀才不遇、坚贞不屈、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积极进取、孤傲高洁、不流于俗、不同流合污等等(思想内容),象征、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双关、比兴等等(表现手法)。

4、怀古咏史类。

这类诗,则怀古伤今、怀古伤己、借古讽今(总说),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思想内容)、用典、联想、对比、衬托、扬抑、讽刺(表现手法)。

5、边塞征战类。

这类诗,多着意于绝域风物的描写,以抒写军旅之苦辛、戍卒之离思乡情或表现将士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英雄气概兼儿女心肠”的创作模式,但也有例外。

喜用术语:豪迈、慷慨激昂、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生活凄苦、思乡思亲、报国无门、归家无望、苟且偷安、连年征战、穷兵黩武、悲愤、哀痛、愤懑等等(思想内容),烘托、渲染、对比、双关、讽刺等等(表现手法)。

三、明了考查诗歌的几个角度:语言分析、形象分析、评价写作技巧和风格、评价思想内容。

四、读懂诗歌的主要途径:从题目入手、从作者及时代入手(知人论世)、从试题提供的注解入手,然后结合诗歌的类别(见上文)、常见意象的文化内涵进行推断。

五、常见题型的回答要点。

1、语言的考查。

(多是分析“诗眼”的题目)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1)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析:这种问题是就整首诗而言,因此记住常用术语就可无往而不胜。

如:用语清新、雅致,不落俗套;平淡质朴(朴素自然),全用白描,不加修饰,返璞归真;凝练简洁,绚丽多彩;委婉含蓄,清静幽深;清新明快,如行云流水;雄伟奇特,慷慨悲壮;使用叠字叠词叠句,生动形象,具有音乐美、修辞美等等。

注意:答题时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才能少扣分。

(2)找出这首诗的“诗眼”,或找出用得最传神的实词(虚词)并分析其好处。

解析:答题步骤——先找出此词,肯定其用得好,然后结合诗句解释其表面和深层含义(即这个词描绘出了什么景象或展现了什么画面或意境),最后答使用它产生了什么效果以及表达了什么感情或感受。

“效果”常用评价语可参见上文的解析,譬如:运用动词、形容词的作用或效果是准确、生动、贴切;数量词、副词往往是起强调或使文气更贯通的作用;叠词往往是增强语言韵律感或强调作用;颜色词可以渲染气氛,增加画面感、色彩感,表达心情。

(3)诗中的某个字(句)为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