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卢沟晓月诗词



歌颂卢沟桥的诗词1、金朝礼部尚书翰林学士赵秉文:“河分桥柱如瓜蔓,路入都门似犬牙。落日卢沟桥上柳,送人几度出京华。”2、元代,陈孚《卢沟晓月》诗:“长桥弯弯抵海鲸,河水不溅永峥嵘;远鸡数声灯火杳,残

歌颂卢沟桥的诗词

1、金朝礼部尚书翰林学士赵秉文:“河分桥柱如瓜蔓,路入都门似犬牙。

落日卢沟桥上柳,送人几度出京华。

”2、元代,陈孚《卢沟晓月》诗:“长桥弯弯抵海鲸,河水不溅永峥嵘;远鸡数声灯火杳,残蟾犹映长庚月。

道上征车铎声急,霜花如钱马鬃湿;忽惊沙际影摇金,白鸥飞下黄芦立。

” 3、明代张元芳所作的《卢沟晓月》:“禁城曙色望漫漫,霜落疏林刻漏残。

天没长河宫树晓,月明芒草戍楼寒。

参差阙角双龙迫,迤逦卢沟匹马看。

万户鸡鸣茅舍冷,遥瞻北极在云端。

”4、明代邹缉《卢沟晓月》诗;“河桥残月晓苍苍,照见卢沟野水黄;树入平郊分淡霭,天空断岸露微光;北趋禁阙神京近,南去征车客路长;多少行人此来往,马蹄踏尽五更霜。

” 5、明代杨荣诗: "河声流月漏声残,咫尺西山雾里看; 远树依稀云影淡,疏星廖落曙光寒。

”6、明正统年间礼部尚书王英诗: “浑河东去日悠悠,斜月偏直入早秋; 曙色微涵波影动,残光犹带浪花流”7、明隆庆进士于慎行诗:“束发承恩禁苑游,乡心今夕渡卢沟;千峰过雨官桥暮,廿载飞尘客兵秋;驿路行分三辅界,宫云回见五城楼;车中却听浑河水,阅尽归骖日夜流”...

您能提供石祥写的诗《卢沟晓月》吗?我要朗诵。

谢谢!《卢沟晓月》...

帮你找到啦,祝朗诵成功! 卢沟晓月 石祥 公元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 夜 一个漫长的夜 一个血腥的夜 卢沟桥在滴血 杨柳岸在滴血 沉睡的石狮在滴血 梦中的民族在滴血 啊!血……血……血 苍天有眼也滴血 看———卢沟桥头 一弯血红的残月 轰!轰!轰 日军的挑衅和炮弹 一起飞来 宛平城内卢沟桥畔 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膏药旗 遮挡我半壁江山 侵略者的铁蹄 肆无忌惮地践踏侵略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全国爱国的同胞们 ……看准那敌人, 把他消灭!冲啊……” 英勇的二十九军将士 浴血奋战 艰苦卓绝 头颅和祖国山峰共存亡 热血与江河流泉同喷泻 抵抗得壮烈 牺牲得壮烈 啊!烈———烈———烈 卢沟晓月含泪举杯 与抗日英雄壮别 啊!卢沟晓月 八年圆圆缺缺八年抗战告捷 “七七事变” 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 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中国抗战史上 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 看今朝 ———卢沟晓月 多么明媚多么皎洁 她以和平的目光 放飞一群群和平鸽 衔着绿色的橄榄枝叶 中国人民 遭受过侵略战争的严重伤害 对和平更加热爱更加关切 教科书岂容篡改历史 靖国神社怎能参拜战犯罪孽 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 开创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让我们同唱一首 《和平发展之歌》 普天共赏 卢沟晓月

卢沟晓月的由来?

卢沟桥在广安门外永定河上,因 永定河古称卢沟河,所以名为卢沟桥。

清初卢沟河又改名为永定河,桥 名则沿用至今。

桥共11孔,全长266. 5米,宽7. 5米。

桥墩为船形,分 水尖上装有三知铁柱,可以击破河水 化冻时撞击桥墩的冰块,人称“斩龙 剑”。

桥上两侧石雕护栏的望柱共281 根,柱头刻大小石狮,千姿百态。

北京有句流行的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 ——数不清。

形容狮子之多。

经文物 工作者实地考察,共有大小狮子485 个。

桥东头坐的两只大石狮,身长 1.73米,重3吨,身上爬着许多小狮子,只有20厘米大小。

桥西头是两只 石象,用头顶着最后的石栏杆,造型 十分有趣。

马可.波罗曾称赞“它是 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古时 卢沟桥是南北交通的必经之路,两岸有很多旅舍驿馆,行人清晨起来,天 色初曙,尚见疏星晓月,所以“卢沟 晓月”成为一大名胜,并被乾隆列为 “燕京八景”之一。

现有乾隆所制碑 立在宛平镇卢沟桥头。

"卢沟晓月"是什么意思?

卢沟晓月 (古代著名的燕京八大景点之一 )古时,这里涧水如练,西山似黛,每当黎明斜月西沉之时,月色倒影水中,更显明媚皎洁,从而成为古代著名的燕京八大景点之一。

乾隆皇帝曾在秋日路过卢沟桥,得此良辰美景,赋诗“半钩留照三秋淡,一练分波平镜明”于此,并题“卢沟晓月”,立碑于桥头。

...

卢沟晓月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既然说到了卢沟桥,那我就再来说一个关于它的故事,这次故 事的主人公可是鼎鼎有名的乾隆老爷子。

在卢沟桥的东北头有四根蟠龙宝柱,中间立着一块大石碑,上卢沟桥对北京 来说,称得起是一 座最老、最大,也最 壮观的大石桥。

金 章宗很推崇这座卢 沟桥,就给它封了 个“卢沟晓月”的雅 号,并把它列为燕 京八景之一。

有的 资料这样注解说: “每当五更鸡唱,斜 月西沉,卢沟桥的 月色格外妩媚,因 以得名卢沟晓月。

” 刻四个大字“卢沟晓月”,那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御笔。

这块石碑是怎么立下的呢?人们都说,卢沟桥是座神桥。

自从有了这座桥,这里的月亮比任何地方都出得早。

别的地方每月初一、初二才能看见一点儿月牙,在这儿,还没到初一,三十的晚上,往桥上一站,就能看见东南方向的一弯明月。

大年三十的夜里更是出奇,那弯明月照得桥身通亮,连桥上的石狮子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不过据说只有两种人能看见,一种是15岁以下的童男童女,另一种是“大德大福”之人。

这话慢慢就传到了乾隆皇帝的耳朵里,乾隆是个喜好游山玩水的人,几次下江南都是从这桥上路过,也没觉得有什么稀奇,但自从听说这桥的神力,觉得自己是十全之人,一定能看到那奇景。

这天正是大年三十,晚上,他叫人预备八抬大轿,要上卢沟桥。

宫里正忙着过年,按老规矩,这天谁也不能离开皇宫。

可是皇上的命令,谁敢违抗?于是,一行人便上了卢沟桥。

乾隆下了轿,直奔桥上,两眼往东南方向使劲儿地张望。

可是看了半天只见斗柄回寅,不见卢沟明月。

乾隆心想,我乃一朝之主,还不算大德大福之人?怎么看不见呢?一定是人们编造的。

可是他又想,我兴师动众来看月亮,如果说看不见,岂不被百官耻笑!想到这里,他说:“你们都退下,我来仔细看看。

” 左右退在一边,他一人站在桥中央死死盯着东南方,看着看 着,就觉得眼前有了一弯明月,急忙叫来左右:“你们看,就在那里, 月亮,月亮!” 左右顺着皇帝手指的方向,看得脖子都酸了,也没看见月亮, 有人就说:“奴才命薄,没有这个眼福。

”其他人顺势跟着附和,乾隆 听了十分高兴,吩咐道:“准备笔砚。

”左右急忙抬来雕漆书案,呈上文房四宝,乾隆坐在那里握笔沉思,灯笼火把立即又明亮起来,只见乾隆爷一会儿背诵:“河桥残月晓苍苍,照见芦沟野水黄。

树入平郊分淡霭,天空断岸隐微光……”一会又吟咏:“河声流月漏声残,咫尺西山雾里看。

远树依稀云影淡,疏星寥落曙光寒……”他想从中得到灵感,可都不满意。

这时,有一位大臣说:“皇上,臣闻徐渭有一首竹枝词,不知可否一用? ”乾隆道:“说来听听。

”这位臣子放声吟道:“沙浑石涩夹山椒,苦束桑干月一条。

流出芦沟成大镜,石桥狮影浸拳毛。

”乾隆没听完就摇了摇头,他的心思还在月亮上呢。

一个翰林看出了皇帝的心思,上前说:“臣有李东阳的几句,不知如何,请陛下评判。

”“说吧。

” 翰林说道:“霜落桑干水未枯,晓空云尽月轮孤。

一林灯影稀还 见,十里川光淡欲无……” 乾隆皇帝一听,好!就按这个写,提起笔来写下四个大字“卢沟 晓月”。

众人一看,齐声喝彩,急忙吩咐刻碑。

就这样,一块石碑立在了 卢沟桥的桥头,从此成了燕京八景之一。

卢沟桥,狮子吼。

卢沟晓月照大川。

是哪首歌歌词?

“永定河,出西山,碧水环绕北京湾;卢沟渡,摆渡船,渡走春秋渡秦汉;金中都,烟云散,留下古桥写江山;元明清,七百年,卢沟晓月照大川……”在入围《唱响中国》终评的36首歌曲中,这首童声合唱《卢沟谣》是唯一的一首写给孩子们唱的歌,无论从歌词,还是旋律来说,都让人倍感清新流畅。

并被评为“共产党建党90年大众最喜爱的10首爱国主题新歌”之一。

丰台五小版 永定河出西山 碧水环绕北京湾 卢沟渡 摆渡船 渡走春秋渡秦汉 金中都烟云散 留下古桥写江山 元明清 七百年 卢沟晓月照大川 晚清衰 民国乱 列强践踏毁家园 卢沟桥 狮子吼 宛平城头浴血战 中国人 意志坚 重整河山换新天 水清清 月圆圆 万古卢沟佑安澜 中国人 意志坚 重整河山换新天 水清清 月圆圆 万古卢沟佑安澜 水清清 月圆圆 万古卢沟佑安澜 中关村三小版 永定河出西山 碧水环绕北京湾 卢沟渡 摆渡船 渡走春秋渡秦汉 金中都烟云散 留下古桥写江山 元明清 七百年 卢沟晓月照大川 永定河出西山 碧水环绕北京湾 卢沟渡 摆渡船 渡走春秋渡秦汉 金中都烟云散 留下古桥写江山 元明清 七百年 卢沟晓月照大川 晚清衰 民国乱 列强践踏毁家园 卢沟桥 狮子吼 宛平城头浴血战 中国人 意志坚 重整古城换新天 水清清 月圆圆 万古卢沟佑安澜 中国人 意志坚 重整古城换新天 水清清 月圆圆 万古卢沟佑安澜 水清清 月圆圆 万古卢沟佑安澜

有关卢沟桥的诗句有哪些?

“卢沟晓月”不是卢沟桥的名字。

“卢沟晓月”是金朝第六位皇帝金章宗封“燕京八景”的雅号之一,指在卢沟桥这里临水赏月,一天三月的景观。

先说卢沟。

现在卢沟桥下的永定河,在金朝时叫卢沟河,其上游叫桑干河,发源于山西马邑县(今朔县)的雷山。

这条河因为流经这里的卢师山,也因为水质混浊,水色发黑,所以也曾叫过黑沟河、卢沟河。

直到清代康熙年间,他为了给这条河起个吉利的名字,能够镇住卢沟河的经常泛滥,才改名为永定河。

再说晓月。

宛平县在金中都以西十里,古代从京城出发,送行送十里到宛平县卢沟渡口(金1192年以前还没有卢沟桥),感情深的在这里再喝一场,醉宿一夜,第二天一早摆渡过河。

再者这里是离京城(金中都,不是元大都更不是现在的北京城)最近的近水的地方,古人经常来这里凭栏赏月,当晚也就住在宛平。

于是此处逐渐发展为京城西南的第一个歇宿点。

留宿的客人,一觉醒来,已鸡鸣三遍,洗漱登程,首先感觉是晓月当空,东方露出鱼肚白色,天空残月倒挂,大地似银“卢沟桥上月如霜”,此时方可真正体会到“卢沟晓月”之意。

明初邹缉题己绂《北京八景图》称:“卢沟本桑乾河,曰浑河,亦曰小黄河……去都(此都指元大都)三十里,有石桥跨于河,广二百余步,其上两旁皆石栏,雕刻石狮,形状奇巧。

成于金明昌三年,桥之路,西通关峡,南达江淮,两旁多旅舍。

以其密尔京都,行人使客,往来络绎,疏星晓月,曙景苍然,亦一奇也,故曰卢沟晓月”。

公元1153年,金中都作为北方政治中心,进出都城的重要门户——卢沟渡口,仍用临时木桥或浮桥,显然已不能适应当时形势。

于是,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至明昌三年(1192年),在卢沟渡口建造了一座永久性大石桥,名叫广利桥,即中外驰名的卢沟桥。

金章宗明昌三年修好,他很推崇这座卢沟桥,结合在此赏月的美景,就给它封了个“卢沟晓月”的雅号,并把它列为燕京八景之一。

有的资料这样注解说:“每当五更鸡唱,斜月西沉,卢沟桥的月色格外妩媚,因以得名卢沟晓月。

”...

“卢沟晓月”是怎么回事?

在古代,卢沟桥作为南北交通的要道,是进京与出京的必经之路, 那时交通不发达,人们出行,或步行,或骑着毛驴,赶着马车,到了卢 沟桥这里,差不多快晚上了。

于是这些旅人不得不在此打间儿投宿休息, 准备来日早行。

留宿的客人,一觉醒来,已鸡鸣三遍,洗漱登程,首先 感觉是晓月当空,东方露出鱼肚白色,天空残月倒挂,大地似银,“卢 沟桥上月如霜”,此时方可真正体会到“卢沟晓月”之意。

金朝礼部尚书、 翰林学士赵秉文的一首卢沟诗尤有风韵:河分桥柱如瓜蔓,路人都门似犬牙。

落曰卢沟桥上柳,送人几度出京华。

此处逐渐发展为京西南的客栈。

早在元代,就有《卢沟伐木图》描 绘卢沟河畔茶肆酒馆、招商旅店之繁华及策马驱车、步行担担、风尘仆仆客人之景象。

历代文人骚客更是留下了不少赞美卢沟晓月的诗作。

元代陈孚所作 〈〈卢沟晓月》诗:长桥弯弯抵海鲸,河水不溅永峥嵘;远鸡数声灯火杳,残蟾犹映长庚月。

道上征车锋声急,霜花如钱马系湿;忽惊沙际影摇金,白鸥飞下黄芦立。

明代张元芳所作《卢沟晓月》诗很有代表性:禁城曙色望漫漫,霜落疏林刻漏残;天没长河宫树晓,月明芒草戌楼寒。

参差阙角双龙迫,迤逦卢沟匹马看,万户鸡鸣茅舍冷,遥瞻北极在云端。

另外,明代画家王绂还画有《卢沟晓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