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牧笛声声的诗词



有一首古诗开首是“一声牧笛”这句出自旧体诗~老干部之家朱庆岷的《鹧鸪天·十四韵》(第一部 一东、二冬韵),全文如下:追忆浮生类转蓬,沧桑岁月赴关东。茅檐低小能遮雨,篱落稀疏不碍风。莺恰恰,燕融融;春

一首古诗开首是“一声牧笛”

这句出自旧体诗~老干部之家朱庆岷的《鹧鸪天·十四韵》(第一部 一东、二冬韵),全文如下:追忆浮生类转蓬,沧桑岁月赴关东。

茅檐低小能遮雨,篱落稀疏不碍风。

莺恰恰,燕融融;春犁耕出曙霞红。

一声牧笛青山外,几缕炊烟暮霭中。

供参考。

诗词三首牧童的意思

1、直译: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2、赏析: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

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

”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

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拓展资料1、出处:《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全诗赏析: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

此诗委婉劝说钟傅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

在此诗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现为迷失在宦途中的钟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

本诗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3、创作背景:钟傅原本是一个书生,因李宪推荐做了兰州推官,但是仕途不顺,多次被降职。

钟傅在镇守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县)的时候,曾经与一位道士闲游,看见一个牧童牵着一头大黄牛来到院子里。

道人说此牧童会作诗,钟傅不信。

牧童应道人之请,即兴作下此诗。

4、作者:吕岩,也叫做吕洞宾。

唐末、五代著名道士。

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

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为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

牧童的诗词大意是什么?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2.词句解析。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

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

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

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描写童年的古诗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 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 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 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 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 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 凄怆摧心肝。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伦,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

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

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

选编这三首诗词,目的有三:一是通过学习,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二是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三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牧童 1?课文简说。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2?词句解析。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

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

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

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舟 过 安 仁 1?课文简说。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2?词句解析。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

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

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

小学古诗文诵读书

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2)“归来饱饭黄昏后: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笛弄晚风三四声。

”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就马上停止歌唱?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晚风吹拂着野草,有人物,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

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有声音。

是累了,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诗人笔锋一转,不脱蓑衣卧月明,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2.词句解析。

(1)“草铺横野六七里,饥来即食,困来即眠。

诗中有景、有情,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笛声的悠扬悦耳?或者什么都没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仰望明亮的月儿。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已是黄昏之后了、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所见》的大意是,一声不响地站在了树下。

这首诗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他连蓑衣也不脱,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草场、笛声,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原野上草色葱茏,对远离喧嚣、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个“铺”字,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牧童》一诗,吃饱了饭的牧童、月夜、牧童《牧童》一诗...

关于竹的诗词

题吾友梁铁君侠者画竹 (清)康有为 生挺凌云节,飘摇仍自持。

朔风常凛冽,秋气不离披。

乱叶犹能劲,柔枝不受吹。

只烦文与可,写照特淋漓。

竹诗词自序 周芳纯1991年元旦 安居三年半,静坐读诗篇。

华夏竹文化,源远数千年。

诗词如潮海,无力仔细看。

浏览逾万卷,选编万余言。

古今诗竹者,常学竹风格

虚心属秉性,高节贵终生。

狂风竿不弯,暴雨肤更洁。

酷署生清阴,严寒葆翠色。

竹帛留青史,竹箭射熊罴。

衣食住行用,无不劳此君。

贡献愈卓越,砍伐更加烈。

此风若不止,竹林尽毁灭。

我编竹诗词,奉献给读者。

劝君爱惜竹,弘扬竹风格。

“水调歌头·咏竹” 钱樟明 有节骨乃坚,无心品自端。

几经狂风骤雨,宁折不易弯。

依旧四季翠绿,不与群芳争艳, 扬首望青天 默默无闻处,萧瑟多昂然。

勇破身,乐捐躯,毫无怨。

楼台庭柱,牧笛洞萧入垂帘。

造福何论早晚? 成材勿计后,鳞爪遍人间

生来不为已,只求把身献。

七律·答友人 毛泽东 1961年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年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病中见窗外竹感赋 董必武 1952年3月4日 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严霜。

昭苏万物春风里,更有笋尖出土忙。

题竹 叶剑英 1963年 彩笔凌云画溢思,虚心劲节是吾师; 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

咏竹 方志敏 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 一轮红日起,依旧与天齐。

竹 (题画诗) 邓拓 阶前老老苍苍竹,却喜长年衍万竿, 最是虚心留劲节,久经风雨不知寒。

岁寒三友 (题画诗) 陶行知 万松岭上松,鼓荡天风, 震动昆仑第一峰。

千军万马波涛怒;海出山中。

竹绿梅花红,转战西东, 争取最后五分钟,百草千花休闲笑, 且待三冬。

《萧湘竹子诗词》代序 熊文愈 1991年4月 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

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连。

诗词书画卷,卷卷有竹篇。

多少高雅士,情寄幽篁间。

竹溪六君子,竹林七大贤。

东坡有三绝,板桥更超前。

刚直凌云志,虚怀不私偏。

郁郁婆娑叶,经冬不凋残。

迎风更潇洒,亮节益韧坚。

群承竹风格,研竹数十年。

业余集诗画,选纂万余言。

宏扬竹文化,四海共仰瞻。

我亦爱竹者,相逢庆有缘。

聊聊记数语,以电竹诗篇。

咏 竹 宋·文同 (忽忆故园修竹因作此诗) 故园修竹绕东溪,占水浸沙一万枝。

我走官途休未得,此君应是怪归迟。

摘自《132名中国国画家》 春江晓景 宋·惠崇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笋 宋·王元之 数里春畦独自寻。

迸犀抽锦乱森森。

田文死去宾朋散。

抛掷三个玳瑁簪。

摘自《咏物诗选》 谢刘仲行惠笋 宋·朱子 谁寄寒林新属笋,开奁喜见白参差

知君调我酸寒甚,不是封侯食肉姿。

摘自《咏物诗选》 竹 唐·李建勋 琼节高吹宿风枝,风流交我立忘归。

最怜瑟瑟斜阳下,花影相和满客衣。

摘自《咏物诗选》 庭竹 唐·李中 偶自山僧院,移归傍砌栽。

好风终日起,幽鸟有时来。

筛月牵诗兴,笼烟伴酒杯。

南窗轻睡起,萧飒风雨声。

竹 唐·郑谷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时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巯侵见前峰。

侵阶藓折春芽迸,绕径莎微夏阳浓。

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竹 唐·韦式 竹,临池,似玉。

悒露静,和烟绿。

抢节宁改,贞心自束。

渭曲偏种多,王家看不足。

仙杖正惊龙化,美实当随凤熟。

唯愁吹作别离声,回首驾骖舞阵速。

摘自《古今中外21—30期合订本》 从韦续处觅绵竹 唐·杜甫 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

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

寄题江外草堂 唐·杜甫 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

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衡阳道中二绝 宋·范成大 黑羖钻篱破,花猪突户开。

空山竹瓦屋,犹有燕飞来。

发合江数里,寄杨商卿诸公 宋·范成大 临分满意说离愁,草草无言只泪流。

船尾竹林遮县市,故人犹自立沙头。

将别巫峡,赠南卿兄襄西果园四十亩 唐·杜甫 苔竹素所好,萍蓬无定居。

远游长儿子,儿地别林庐。

堂成 唐·杜甫 背郭堂成荫白茅,绿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呤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隐过酒罅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

食笋诗 唐·白居易 此处乃竹乡,春笋满山谷; 山夫折盈把,把来早市鬻。

竹里 清·蒲松龄 尤爱此君好,搔搔缘拂天, 子猷时一至,尤喜主人贤。

摘自《聊斋诗集》 咏竹 清·吴昌硕 客中常有八珍尝,那及山家野笋香。

寄罢筼筜当独惆怅,何时归去看新篁。

竹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长竹 唐·陈陶 青岚帚亚君祖,绿润高枝忆蔡邕。

长听南园风雨夜,恐生鳞甲尽为龙。

竹石 清·郑板桥 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 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清·郑板桥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咏竹著 明·陈良规 殷勤问竹箸,...

关于三峡的诗或名句

三峡风景诗词 Post By:2006/7/17 19:28:00 西江月·大昌古镇 坝里古城一座,秋风碧水蓝天,雄兵十万想当年,今日旌旗不见。

七八轻舟摇蔼,两三浣女归喧,炊烟小屋古楼边,牧笛声声唱晚。

水龙吟·三峡大坝工地 99年7月旅游返家,江水猛涨,于宜昌起岸乘车至秭归茅坪所见。

楚天万里无云,路随山去青无限。

金波海入,琼楼西进,大桥飞堑※。

红日当头,笛鸣声起,鳞光璀灿。

望葛洲坝后,千船迎水,眼前景、新围堰。

休听渔舟唱晚,看西陵、雷鸣光闪。

女娲炼石,愚公移土,禹王鏖战。

今古奇观,群英毕集,机车旋转。

有巫山神女,盈盈含笑,看红旗展。

※大桥:西陵峡长江公路大桥。

春游太白岩 雨霁江城景色新, 西岩滴翠有啼莺。

风吹袍袖著神笔, 水坠石谭韵古音。

绕埠长江汹涌去, 摩崖石刻赫然存。

飘飘仙袂知何处, 洗墨池边有酒馨。

望江东·大垭口之雾 摇海翻江悄无息,望不见边和底。

千奇百怪奔腾激。

历史,亲天地。

山岳沉浮若丸粒,藏楼宇天梯秘。

罡风呼啸乌云避.大垭口,多仙气 【唐】白居易 朝来又得东川信,欲取春初发梓州。

书报九江闻暂喜,路经三峡想还愁。

潇湘瘴雾加餐饭,滟预惊波稳泊舟。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

送客归京 【唐】白居易 水陆四千里,何时归到秦? 舟辞三峡雨,马入九衢尘。

有酒留行客,无书寄贵人。

唯凭远传语,好在曲江春。

入峡次巴东 【唐】白居易 不知远郡何时到,犹喜全家此去同。

万里王程三峡外,百年生计一舟中。

巫山暮足沾花雨,陇水春多逆浪风。

两片红旌数声鼓,使君艛艓上巴东。

三峡闻猿 【唐】贯休 历历数声猿,寥寥渡白烟。

应栖多月树,况是下霜天。

万里客危坐,千山境悄然。

更深仍不住,使我欲移船。

三峡闻猿 【唐】慕幽 谁向兹来不恨生,声声都是断肠声。

七千里外一家住,十二峰前独自行。

瘴雨晚藏神女庙,蛮烟寒锁夜郎城。

凭君且听哀吟好,会待青云道路平送客归京 【唐】白居易 水陆四千里,何时归到秦? 舟辞三峡雨,马入九衢尘。

有酒留行客,无书寄贵人。

唯凭远传语,好在曲江春。

入峡次巴东 【唐】白居易 不知远郡何时到,犹喜全家此去同。

万里王程三峡外,百年生计一舟中。

巫山暮足沾花雨,陇水春多逆浪风。

两片红旌数声鼓,使君艛艓上巴东。

三峡闻猿 【唐】贯休 历历数声猿,寥寥渡白烟。

应栖多月树,况是下霜天。

万里客危坐,千山境悄然。

更深仍不住,使我欲移船。

三峡闻猿 【唐】慕幽 谁向兹来不恨生,声声都是断肠声。

七千里外一家住,十二峰前独自行。

瘴雨晚藏神女庙,蛮烟寒锁夜郎城。

凭君且听哀吟好,会待青云道路平。

上三峡 【唐】李白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赋得白鹭鸶送宋少府入三峡 【唐】李白 白鹭拳一足,月明秋水寒。

人惊远飞去,直向使君滩。

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 【唐】李白 昔游三峡见巫山,见画巫山宛相似。

疑是天边十二峰, 飞入君家彩屏里。

寒松萧瑟如有声,阳台微茫如有情。

锦衾瑶席何寂寂,楚王神女徒盈盈。

高咫尺,如千里, 翠屏丹崖灿如绮。

苍苍远树围荆门,历历行舟泛巴水。

水石潺湲万壑分,烟光草色俱氛氲。

溪花笑日何年发, 江客听猿几岁闻。

使人对此心缅邈,疑入嵩丘梦彩云。

夔州歌十绝句之一 【唐】杜甫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夔州险过百牢关。

瞿塘两崖 【唐】杜甫 三峡传何处,双崖壮此门。

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

猱玃须髯古,蛟龙窟宅尊。

羲和冬驭近,愁畏日车翻。

悲秋 【唐】杜甫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

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初至犍为作 【唐】岑参 山色轩槛内,滩声枕席间。

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闲。

云雨连三峡,风尘接百蛮。

到来能几日,不觉鬓毛斑。

闻范秀才自蜀游江湖 【唐】杜牧 蜀道下湘渚,客帆应不迷。

江分三峡响,山并九华齐。

秋泊雁初宿,夜吟猿乍啼。

归时慎行李,莫到石城西。

岘山送张去非游巴东 【唐】孟浩然 岘山南郭外,送别每登临。

沙岸江村近,松门山寺深。

一言予有赠,三峡尔将寻。

祖席宜城酒,征途云梦林。

蹉跎游子意,眷恋故人心。

去矣勿淹滞,巴东猿夜吟。

巫峡 【唐】杨炯 三峡七百里,唯言巫峡长。

重岩窅不极,叠嶂凌苍苍。

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

入夜分明见,无风波浪狂。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

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

美人今何在,灵芝徒有芳。

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

送人归蜀 【唐】张祜 锦城春色溯江源,三峡经过几夜猿。

红树两厓开霁色,碧岩千仞涨波痕。

萧萧暮雨荆王梦,漠漠春烟蜀帝魂。

长怨相如留滞处,富家还忆卓王孙。

送王处士游蜀 【唐】齐己 又挂寒帆向锦川,木兰舟里过残年。

自修姹姹炉中物,拟作飘飘水上仙。

三峡浪喧明月夜,万州山到夕阳天。

来年的有荆南信,回札应缄十色笺。

出峡 【唐】胡皓 巴东三峡尽,旷望九江开。

楚塞云中出,荆门水上来。

鱼龙潜啸雨,凫雁动成雷。

南国秋风晚,客思几悠哉。

送友人归荆楚 【唐】许浑 调瑟劝离酒,苦谙荆楚门。

竹斑悲帝女,草绿怨王孙。

潮落...

咏竹的诗句

题吾友梁铁君侠者画竹 (清)康有为 生挺凌云节,飘摇仍自持。

朔风常凛冽,秋气不离披。

乱叶犹能劲,柔枝不受吹。

只烦文与可,写照特淋漓。

竹诗词自序 周芳纯1991年元旦 安居三年半,静坐读诗篇。

华夏竹文化,源远数千年。

诗词如潮海,无力仔细看。

浏览逾万卷,选编万余言。

古今诗竹者,常学竹风格。

虚心属秉性,高节贵终生。

狂风竿不弯,暴雨肤更洁。

酷署生清阴,严寒葆翠色。

竹帛留青史,竹箭射熊罴。

衣食住行用,无不劳此君。

贡献愈卓越,砍伐更加烈。

此风若不止,竹林尽毁灭。

我编竹诗词,奉献给读者。

劝君爱惜竹,弘扬竹风格。

“水调歌头·咏竹” 钱樟明 有节骨乃坚,无心品自端。

几经狂风骤雨,宁折不易弯。

依旧四季翠绿,不与群芳争艳, 扬首望青天 默默无闻处,萧瑟多昂然。

勇破身,乐捐躯,毫无怨。

楼台庭柱,牧笛洞萧入垂帘。

造福何论早晚? 成材勿计后,鳞爪遍人间。

生来不为已,只求把身献。

七律·答友人 毛泽东 1961年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年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病中见窗外竹感赋 董必武 1952年3月4日 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严霜。

昭苏万物春风里,更有笋尖出土忙。

题竹 叶剑英 1963年 彩笔凌云画溢思,虚心劲节是吾师; 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

咏竹 方志敏 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 一轮红日起,依旧与天齐。

竹 (题画诗) 邓拓 阶前老老苍苍竹,却喜长年衍万竿, 最是虚心留劲节,久经风雨不知寒。

岁寒三友 (题画诗) 陶行知 万松岭上松,鼓荡天风, 震动昆仑第一峰。

千军万马波涛怒;海出山中。

竹绿梅花红,转战西东, 争取最后五分钟,百草千花休闲笑, 且待三冬。

《萧湘竹子诗词》代序 熊文愈 1991年4月 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

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连。

诗词书画卷,卷卷有竹篇。

多少高雅士,情寄幽篁间。

竹溪六君子,竹林七大贤。

东坡有三绝,板桥更超前。

刚直凌云志,虚怀不私偏。

郁郁婆娑叶,经冬不凋残。

迎风更潇洒,亮节益韧坚。

群承竹风格,研竹数十年。

业余集诗画,选纂万余言。

宏扬竹文化,四海共仰瞻。

我亦爱竹者,相逢庆有缘。

聊聊记数语,以电竹诗篇。

咏 竹 宋·文同 (忽忆故园修竹因作此诗) 故园修竹绕东溪,占水浸沙一万枝。

我走官途休未得,此君应是怪归迟。

摘自《132名中国国画家》 春江晓景 宋·惠崇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笋 宋·王元之 数里春畦独自寻。

迸犀抽锦乱森森。

田文死去宾朋散。

抛掷三个玳瑁簪。

摘自《咏物诗选》 谢刘仲行惠笋 宋·朱子 谁寄寒林新属笋,开奁喜见白参差。

知君调我酸寒甚,不是封侯食肉姿。

摘自《咏物诗选》 竹 唐·李建勋 琼节高吹宿风枝,风流交我立忘归。

最怜瑟瑟斜阳下,花影相和满客衣。

摘自《咏物诗选》 庭竹 唐·李中 偶自山僧院,移归傍砌栽。

好风终日起,幽鸟有时来。

筛月牵诗兴,笼烟伴酒杯。

南窗轻睡起,萧飒风雨声。

竹 唐·郑谷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时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巯侵见前峰。

侵阶藓折春芽迸,绕径莎微夏阳浓。

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竹 唐·韦式 竹,临池,似玉。

悒露静,和烟绿。

抢节宁改,贞心自束。

渭曲偏种多,王家看不足。

仙杖正惊龙化,美实当随凤熟。

唯愁吹作别离声,回首驾骖舞阵速。

摘自《古今中外21—30期合订本》 从韦续处觅绵竹 唐·杜甫 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

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

寄题江外草堂 唐·杜甫 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

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衡阳道中二绝 宋·范成大 黑羖钻篱破,花猪突户开。

空山竹瓦屋,犹有燕飞来。

发合江数里,寄杨商卿诸公 宋·范成大 临分满意说离愁,草草无言只泪流。

船尾竹林遮县市,故人犹自立沙头。

将别巫峡,赠南卿兄襄西果园四十亩 唐·杜甫 苔竹素所好,萍蓬无定居。

远游长儿子,儿地别林庐。

堂成 唐·杜甫 背郭堂成荫白茅,绿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呤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隐过酒罅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

食笋诗 唐·白居易 此处乃竹乡,春笋满山谷; 山夫折盈把,把来早市鬻。

竹里 清·蒲松龄 尤爱此君好,搔搔缘拂天, 子猷时一至,尤喜主人贤。

摘自《聊斋诗集》 咏竹 清·吴昌硕 客中常有八珍尝,那及山家野笋香。

寄罢筼筜当独惆怅,何时归去看新篁。

竹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长竹 唐·陈陶 青岚帚亚君祖,绿润高枝忆蔡邕。

长听南园风雨夜,恐生鳞甲尽为龙。

竹石 清·郑板桥 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 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清·郑板桥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咏竹著 明·陈良规 殷勤问竹箸,甘苦尔先尝; 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去忙。

摘自《健康报》1989.7.1 咏竹 宋·黄庭坚 竹笋才生黄犊角,蕨芽...

描写竹的诗句

七律·答友人毛泽东 1961年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年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病中见窗外竹感赋董必武 1952年3月4日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严霜。

昭苏万物春风里,更有笋尖出土忙。

题竹叶剑英 1963年彩笔凌云画溢思,虚心劲节是吾师;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

咏竹方志敏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起,依旧与天齐。

竹(题画诗) 邓拓阶前老老苍苍竹,却喜长年衍万竿,最是虚心留劲节,久经风雨不知寒。

岁寒三友(题画诗)陶行知万松岭上松,鼓荡天风,震动昆仑第一峰。

千军万马波涛怒;海出山中。

竹绿梅花红,转战西东,争取最后五分钟,百草千花休闲笑,且待三冬。

《萧湘竹子诗词》代序熊文愈 1991年4月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

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连。

诗词书画卷,卷卷有竹篇。

多少高雅士,情寄幽篁间。

竹溪六君子,竹林七大贤。

东坡有三绝,板桥更超前。

刚直凌云志,虚怀不私偏。

郁郁婆娑叶,经冬不凋残。

迎风更潇洒,亮节益韧坚。

群承竹风格,研竹数十年。

业余集诗画,选纂万余言。

宏扬竹文化,四海共仰瞻。

我亦爱竹者,相逢庆有缘。

聊聊记数语,以电竹诗篇。

题吾友梁铁君侠者画竹(清)康有为生挺凌云节,飘摇仍自持。

朔风常凛冽,秋气不离披。

乱叶犹能劲,柔枝不受吹。

只烦文与可,写照特淋漓。

竹诗词自序周芳纯1991年元旦安居三年半,静坐读诗篇。

华夏竹文化,源远数千年。

诗词如潮海,无力仔细看。

浏览逾万卷,选编万余言。

古今诗竹者,常学竹风格。

虚心属秉性,高节贵终生。

狂风竿不弯,暴雨肤更洁。

酷署生清阴,严寒葆翠色。

竹帛留青史,竹箭射熊罴。

衣食住行用,无不劳此君。

贡献愈卓越,砍伐更加烈。

此风若不止,竹林尽毁灭。

我编竹诗词,奉献给读者。

劝君爱惜竹,弘扬竹风格。

“水调歌头·咏竹”钱樟明有节骨乃坚,无心品自端。

几经狂风骤雨,宁折不易弯。

依旧四季翠绿,不与群芳争艳,扬首望青天,默默无闻处,萧瑟多昂然。

勇破身,乐捐躯,毫无怨。

楼台庭柱,牧笛洞萧入垂帘。

造福何论早晚?成材勿计后,鳞爪遍人间。

生来不为已,只求把身献。

竹子(哲理诗)泥土里,收集拼搏的语言。

憋不住,给大地开一个眼。

冒尖了,既虚心又委婉。

做一次总结,继续向上伸展。

一朵绿色的云,和太阳把理想畅谈。

——摘自《陕西科技报》咏 竹宋·文同(忽忆故园修竹因作此诗)故园修竹绕东溪,占水浸沙一万枝。

我走官途休未得,此君应是怪归迟。

摘自《132名中国国画家》春江晓景宋·惠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笋宋·王元之数里春畦独自寻。

迸犀抽锦乱森森。

田文死去宾朋散。

抛掷三个玳瑁簪。

摘自《咏物诗选》谢刘仲行惠笋宋·朱子谁寄寒林新属笋,开奁喜见白参差。

知君调我酸寒甚,不是封侯食肉姿。

摘自《咏物诗选》竹唐·李建勋琼节高吹宿风枝,风流交我立忘归。

最怜瑟瑟斜阳下,花影相和满客衣。

摘自《咏物诗选》庭竹唐·李中偶自山僧院,移归傍砌栽。

好风终日起,幽鸟有时来。

筛月牵诗兴,笼烟伴酒杯。

南窗轻睡起,萧飒风雨声。

竹唐·郑谷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时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巯侵见前峰。

侵阶藓折春芽迸,绕径莎微夏阳浓。

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竹唐·韦式竹,临池,似玉。

悒露静,和烟绿。

抢节宁改,贞心自束。

渭曲偏种多,王家看不足。

仙杖正惊龙化,美实当随凤熟。

唯愁吹作别离声,回首驾骖舞阵速。

摘自《古今中外21—30期合订本》从韦续处觅绵竹唐·杜甫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

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

寄题江外草堂唐·杜甫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

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衡阳道中二绝宋·范成大黑羖钻篱破,花猪突户开。

空山竹瓦屋,犹有燕飞来。

发合江数里,寄杨商卿诸公宋·范成大临分满意说离愁,草草无言只泪流。

船尾竹林遮县市,故人犹自立沙头。

将别巫峡,赠南卿兄襄西果园四十亩唐·杜甫苔竹素所好,萍蓬无定居。

远游长儿子,儿地别林庐。

堂成唐·杜甫背郭堂成荫白茅,绿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呤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竹唐·杜甫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隐过酒罅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

食笋诗唐·白居易此处乃竹乡,春笋满山谷;山夫折盈把,把来早市鬻。

竹里清·蒲松龄尤爱此君好,搔搔缘拂天,子猷时一至,尤喜主人贤。

摘自《聊斋诗集》咏竹清·吴昌硕客中常有八珍尝,那及山家野笋香。

寄罢筼筜当独惆怅,何时归去看新篁。

竹石清·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长竹唐·陈陶青岚帚亚君祖,绿润高枝忆蔡邕。

长听南园风雨夜,恐生鳞甲尽为龙。

竹石清·郑板桥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清·郑板桥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展开

古诗牧童原文

牧童 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

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

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

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吕岩 〔唐〕(约公元八七四年前后在世)一名岩客。

字洞宾,河中永乐(一云蒲坂)人。

(唐才子传作京兆人。

此从全唐诗)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乾符初前后在世。

咸通初中第,两调县令。

值黄巢之乱,遂携家归终南,放迹江湖间。

相传他后来在长安酒肆,遇到仙人锺离权,遂得道,不知所终。

这就是民间盛传的“黄粱梦”故事,许多小说家戏曲家,都取以为小说、戏曲的题材。

岩所作诗,流传甚多,全唐诗辑为四卷,行于世。

吕岩(一作岩)为五代宋初著名道士。

号纯阳子。

一说名洞宾,一说字洞宾。

其里籍、生卒年均不详。

较早的宋代记载,称他为“关中逸人”或“关右人”,元代以后比较一致的说法,则为河中府蒲坂县永乐镇(今属山西芮城)人,或称世传为东平(治在今山东东平)人。

世传“八仙”之一。

咸通年间中举进士,曾两为县令。

黄巢起义时,携家人入终南山学道,相传他后来在长安酒肆,遇到仙人汉钟离,遂得道,不知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