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曾国藩诗词及解释



谁有曾国藩诗词解释早发武连驿忆弟】 朝朝整驾趁星光,细想吾生有底忙。疲马可怜孤月照,晨鸡一破万山苍。 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大壑高崖风力劲,何当吹我送君旁。 【傲奴】 君不见,萧郎老仆如家

谁有曾国藩诗词解释

早发武连驿忆弟】 朝朝整驾趁星光,细想吾生有底忙。

疲马可怜孤月照,晨鸡一破万山苍。

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大壑高崖风力劲,何当吹我送君旁。

【傲奴】 君不见,萧郎老仆如家鸡,十年苔楚心不携。

君不见,卓氏雄资冠西蜀,颐使于人百人伏。

今我何为独不然?胸中无学手无钱。

平生意气自许颇,谁知傲奴乃过我。

昨者一语天地睽,公然对面相勃奚。

傲奴诽我未贤圣,我坐傲奴小不敬。

拂夜一去何翩翩,可怜傲骨撑青天!噫嘻呼,傲奴!安得好风吹汝朱门权要地,看汝仓皇换骨生百媚。

编辑本段相关诗作喝火令.题曾国藩 不说封侯事,心中止水平。

十年争战起中兴。

家国不甘人后,留学觅童生。

外事多帷幄,人前赚骂名。

咽牙和血少哼声。

骂也随人,笑也眼微睁。

——诗酒仙

古人赞曾国藩的诗词

《笑歌行》 笑矣乎,笑矣乎,君不见,曲如钩,古人知尔封公侯。

君不见,直如弦,古人知尔死道边。

张仪所以只掉三寸舌,苏秦所以不垦二顷田。

笑矣乎,笑矣乎,君不见,沧浪老人歌一曲,还道沧浪濯吾足。

平生不解谋此身,虚作离骚遣人读。

笑矣乎,笑矣乎,赵有豫让楚屈平,卖身买得千年名。

巢由洗耳有何益,夷齐饿死终无成。

君爱身后名,我爱眼前酒。

饮酒眼前乐,虚名何处有。

男儿穷通当有时,曲腰向君君不知。

猛虎不看机上肉,洪炉不铸囊中锥。

笑矣乎,笑矣乎,宁武子,朱买臣,叩角行歌背负薪。

今日逢君君不识,岂得不如佯狂人。

【题解】 此诗于《乐府诗集》属新乐府辞。

咸本将此诗与《悲歌行》、《赠怀素草书歌》置之最后一卷,并于《草书歌》下引东坡先生云:“太白集中有《悲来乎》、《笑矣乎》及《赠怀素草书》数诗,决非太白作,盖唐末五代间贯休、齐己辈诗也。

余旧在富阳见国清院太白诗,绝凡近。

过彭泽唐兴院又见,亦非是。

良由太白豪俊,语不甚择,集中往往有临时率然之句,故便妄庸敢尔。

若杜子美,世岂复有伪撰者耶!”詹本云:“此诗及《悲歌行》一首,各家定为伪作之理由,皆依苏轼之评语,而并无实证。

” 【校注】 曲如钩,《后汉书》志第一三《五行志一》引京都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 张仪句:张仪,战国时纵横家,魏国人。

游说入秦,首创连横,先后任秦相、魏相。

史记?张仪列传》:张仪通楚,“掠笞数百,不服,释之。

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观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

’仪曰:‘足矣。

’”《汉书?蒯通传》:“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舌,下齐七十余城。

”颜师古注:“掉,摇也。

” 苏秦句:苏秦,战国时纵横家,洛阳人。

倡六国合纵抗秦。

《史记?苏秦列传》:“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二顷田,全唐诗本作一顷田。

误。

沧浪二句,《楚辞?渔父》:“渔夫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 虚作句,指屈原

赵有句:豫让,春秋战国间人。

始事范中行氏而不悦,去而投知伯。

知伯宠之。

及三晋分知氏,赵襄子最怨知伯,而将其头为饮器。

豫遁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欲刺襄子未果。

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变容,又吞炭哑音,一再谋刺襄子,均不果。

后被兵包围,请求襄子衣而击之,呼曰:“而可以报知伯矣!”遂伏剑而死。

事见《战国策?赵策一》。

屈平,即屈原。

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洗耳,皇甫谧《高士传》卷上《许由》:“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颖水滨。

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

’” 夷齐,伯夷、叔齐二人。

《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遂饿死于首阳山。

” 猛虎句:猛虎,含有苛政之意。

看,观察,注意。

机上肉,机同几,全唐诗本作几上肉。

指案板上的肉。

比喻任人宰割者。

《新唐书》卷一二○《桓言范传》:“会日暮事遽,言范不欲广杀,因曰:‘(武)三思机上肉尔,留为天子藉手。

’” 洪炉句:洪炉,指天地。

《庄子?大宗师》:“今一以天地为大炉,造化为大冶。

”《抱朴子? 勖学》:“鼓九阳之洪炉,运大钧乎皇极。

”引申为陶冶锤炼人才环境,薛逢《送西川杜司空赴镇》诗:“莫遣洪炉旷真宰,九流人物待陶甄。

”铸,熔炼金属以成器。

囊中锥,比喻有才能而未展露的人。

《史记?平原君列传》:“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

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也。

’”周昙《咏史诗?毛遂》:“不识囊中颖脱锥,功成方信有英奇。

”此句意谓熔炼人才的洪炉,不铸就像囊中之锥这样有才能而未展露的人。

也即设有使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宁武子,王本注云:“岂武子是戚之字耶。

”《吕氏春秋?离俗览?贵信》:“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

于是为商?,将任车以至齐,暮宿于郭门之外。

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任车,……宁戚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

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曰:‘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

’命从车载之。

”叩角,指击牛角。

朱买臣,汉武帝时人,官至会稽太守。

《汉书?朱买臣传》:“朱买臣,字翁子,吴人也。

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

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

其妻亦负载相随,数止买臣毋歌讴道中。

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

买臣笑曰:‘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

汝苦日久,待我富贵报汝功。

’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即听去。

其后买臣独行歌道中,负薪墓间。

”背负薪,《乐府诗集》作皆负薪。

佯狂,《史记?殷本记》:“箕子惧,乃佯狂为奴。

”佯狂即装疯。

【评笺】 萧本云:“原注此篇与后《悲歌行》皆...

清曾国藩勉君子应立志全文及翻译

曾文正公家书之“勉君子应立志”十月二十一接九弟在长沙所发信,内途中日记六页,外药子一包。

二十二接九月初二日家信,欣悉以慰。

自九弟出京后,馀无日不忧虑,诚恐道路变故多端,难以臆揣。

及读来书,果不出吾所料。

千辛万苦,始得到家。

幸哉幸哉!郑伴之不足恃,馀早已知之矣。

郁滋堂如此之好,馀实不胜感激。

在长沙时,曾未道及彭山屺,何也?又为祖母买皮袄,极好极好,可以补吾之过矣。

观四弟来信甚详,其发奋自励之志,溢於行间。

然必欲找舘外出,此何意也?不过谓家塾离家太近,容易耽搁,不如出外较清静耳。

然出外从师,则无甚耽搁;若出外教书,其耽搁更甚於家塾矣。

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所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静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六弟自怨数奇,馀亦深以为然。

然屈于小试辄发牢骚,吾窃笑其志之小,而所忧之不大也。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故其为忧也,以不知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

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所谓悲天命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

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六弟屈于小试,自称数奇,馀窃笑其所忧之不大也。

盖人不读书则以,亦即自名曰读书人,则必从事于《大学》。

《大学》之纲领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

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毫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岂得谓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朝廷以制艺取士,亦谓其能代圣贤立言,必能明圣贤之理,行圣贤之行,可以居官莅民、整躬率物也。

若以明德、新民为分外事,则虽能文能诗,而于修己治人之道实茫然不讲,朝廷用此等人作官,与用牧猪奴做官何以异哉?然则既自名为读书人,则《大学》之纲领,皆己身切要之事明矣。

其条目有八,自我观之,其致功之处,则仅二者而已:曰格物,曰诚意。

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

物者何?即所谓本末之物也。

身、心、意、知、家、国、天下皆物也。

天地万物皆物也,日用常行之事皆物也。

格者,即物而穷其理也。

如事亲定省,物也;究其所以当定省之理,即格物也。

事兄随行,物也;究其所以当随行之理,即格物也。

吾心,物也;究其存心之理,又博究其省察涵养已存心之理,即格物也。

吾身,物也;究其敬身之理,又博究其立齐坐屍以敬身之理,即格物也。

每日所看之书,句句皆物也;切己体察,穷究其理即格物也。

此致知之事也。

所谓诚意者,即其所知而力行之,是不欺也。

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

此二者并进,下学在此,上达亦在此。

吾友吴竹如格物工夫颇深,一事一物,皆求其理。

倭艮峰先生则诚意工夫极严,每日有日课册,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笔之于书。

书皆楷字,三月则订一本

自乙未年起,今三十本矣。

盖其慎独之严,虽妄念偶动,必即时克治,而著之于书。

故所读之书,句句皆切身之要药。

兹将艮峰先生日课抄三页付归,与诸弟看。

馀自十月初一日起亦照艮峰样,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亦写楷书

冯树堂与馀同日记起,亦有日课册。

树堂极为虚心,爱我如兄,敬我如师,将来必有所成。

馀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次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

盖名师益友,重重夹持,能进不能退也。

本欲抄馀日课册付诸弟阅,因今日镜海先生来,要将本子带回去,故不及抄。

十一月有白折差,准抄几页付回也。

馀之益友,如倭艮峰之瑟僴,令人对之肃然。

吴竹如、窦兰泉之精义,一言一事,必求至是。

吴子序、邵蕙西之谈经,深思明辨。

何子贞之谈字,其精妙处,无一不合,其谈诗尤最符契。

子贞深喜吾诗,故吾自十月来已作诗十八首。

兹抄二页,付回诸弟阅。

冯树堂、陈岱云之立志,汲汲不遑,亦良友也。

镜海先生,吾虽未偿执贽请业,而心已师之矣。

吾每作书与诸弟,不觉其言之长,想诸弟或厌烦难看矣。

然诸弟苟有长信与我,我实乐之,如获至宝。

人固各有性情也。

馀自十月初一起记日课,念念欲改过自新。

思从前与小珊有隙,实是一朝之忿,不进人情,即欲登门谢罪。

恰好初九日小珊来拜寿,是夜即至小珊家久谈。

十三日与岱云合夥,请小珊吃饭。

从此欢笑如初,前隙尽释矣。

金竺虔报满用知县,现住小珊家,喉痛月馀,现已全好。

李笔峰在汤家如故。

易莲舫要出门就舘,现亦甚用功,亦学倭艮峰者也。

同乡李石梧已升山西巡抚。

两大将军皆锁拿解京治罪,拟斩监候。

英夷之事,业已和抚。

去银二千一百万两,又各处让他码头五处。

现在英夷已全退矣。

两江总督牛鋻,亦锁解刑部治罪。

进事大略如此。

容再续书。

兄国藩手具 十月二十六日注释彭山屺:湖南衡阳人,曾国藩好友,湘军幕僚,曾任水师粮台主管。

数奇Ji:命运不好。

古代占卜以偶为吉,奇为凶。

梗化:顽固...

曾国藩的名词解释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PS:记得他曾说过:“人以懦弱无刚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好好研究下他,读一读曾国藩家书,会对自己有帮助的!

谁能够解释一下曾国藩的一下几句说话?

形容自己的作书之道时,写过一句话:“寓深雄于静穆之中。

”深雄,古人在评价人的文章诗词时用语,意思是意境深远,气势雄壮。

静穆,冲和恬淡,渊默自守。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莲香》:“ 桑 为人静穆自喜,日再出,就食东邻,馀时坚坐而已。

” 意思就是,我做文章,在冲和恬淡中自有一番深远雄壮。

为什么说曾国藩是一样成就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曾国藩 曾国藩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

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

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一)少年得志仕途亨通曾国藩,字伯函,号涤生。

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

祖辈以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

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满腹经纶,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爱抚,他们望子成龙心切,便早早地对曾国藩进行封建伦理教育了。

曾国藩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

至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踏上了人生的一大台阶。

曾国藩刚28岁便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力门生。

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暑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

从文才上看,曾国藩的仕途畅通是与他好学有关,他学习孜孜不倦,苦读日夜不息,尤其在京参加朝考进入庶常馆学习后,“日以读书为业”。

勤于求救,不耻下问,博览历史,重视理学,还读了大量的诗词古文,才华横溢,满腹经纶。

官吏中如此勤奋好学者实不多见。

由于他博览群书,涉猎文献,故在政治上有自己的独特观点:如要统治者“内圣外王”,要自如地运用儒法思想治理天下。

他推崇程朱理学,认为程朱理学正统于孔孟之道,后君臣应以习之。

尤其他曾主张或奏明皇上,提出治理天下之办法,涉及吏治与廉洁,选材与用材,物质与财用,兵力与兵法等。

他应诏陈述政治主张说:“今日所当讲求者,惟在用人,人才不乏,欲作用而激扬之,则赖皇上之妙用,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不可废。

臣观今日京官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

外官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颟顸。

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肯振作起来,将一遇困难,国家必有乏才之患。

”要想使官员振作起来,又须皇上以身作则。

他从理论乃至实践上都极力标榜封建伦理道德,来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

从武将上说,他本不具备先决条件,然而正是由于他的步步青云,得到了皇上与同僚们的青睐,他感皇恩,谢皇意,甘为保主子尽心尽力,表现在为建湘军呕心呖血,精心操劳练出了一支战斗力赛过绿营的正规军,为镇压太平天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清王朝西拼东杀,征战毕生,直至卒死在两江总督的宝座上。

二)曾国藩之思想学术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在政治家,对“乾嘉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

”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庠之风”,“痛恨次骨”。

他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

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

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踏实地,洁已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

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

他要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

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已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

《治学论道之经》曾国藩是清末著名换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极深。

他说:“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乎强有力也”,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

写字或阳刚之美,“着力而取险劲之势”;或阴柔之美,“着力而得自然之味”。

文章写作,需在气势上下功夫,“气能挟理以行,而后虽言理而不灰”。

要注意详略得当,详人所略,略人所详,而“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简”,又“为文家第一要也”。

为文贵在自辟蹊径,“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难...

有懂古诗词的吗?可以解释一下诗词中平仄怎么对吗?比如:平仄平...

给您举个例子: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两句:白日依山近,黄河入海流。

‘白日’对‘黄河’,‘日’与‘河’两字处于声音的重心位置,日-仄,河-平,这样读起来仄平相对,有起伏感。

而‘白’和‘黄’两个字没有处于声音的重心位置,所以可以不用平仄相对。

‘依山’对‘入海’,‘尽’对‘流’所遵循的原则也同上面说的一样。

处于声音重心位置的字必须平仄相对,其余的可以不讲究平仄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