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诗词教学 简报



如何进行诗歌教学最近正在教学诗歌,感觉零散含蓄,很难备课,很难备透,与同事交流,发现大家都有这种问题。教师费尽口舌地对一首诗全面分析讲解,但却把本来完整、优美的诗歌给肢解得支离破碎。即使是这样的分析

如何进行诗歌教学

最近正在教学诗歌,感觉零散含蓄,很难备课,很难备透,与同事交流,发现大家都有这种问题。

教师费尽口舌地对一首诗全面分析讲解,但却把本来完整、优美的诗歌给肢解得支离破碎。

即使是这样的分析也大多依照教参,做唯一不变的解读,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

同时,学生并没有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反而对干巴巴的分析感到粗糙无味,因此逐渐丧失了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诗歌教学严重脱离诗歌本身,不进行美的赏析,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只会造成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想学的局面。

诗歌教学的重点是品味语言、体验情感,适当传授知识

基本教学策略是诵读与鉴赏,即通过朗读了解作品中的内容,初步感受诗中所传达的情感,进而通过背诵来积淀语料、加深印象,最后要“披文入情”地进行鉴赏。

学习诗歌最基本的策略是诵读,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

诗歌与韵律、节奏密不可分,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感受音乐美,体味诗人的情感。

这里要强调的是诵读时要使用普通话,以避免因方言造成字词的误读并严重影响诗歌的美感。

诵读主要由以下几个阶段组成:正确朗读,流利朗读,有感情地朗读。

有了诵读的基础,为我们进一步鉴赏诗歌带来了便利。

诗歌教学重点要教会学生如何鉴赏诗歌,并通过鉴赏来提高审美能力

对于学生鉴赏文学作品,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是:“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情感世界

”在诗歌鉴赏前,教师可大致向学生讲解一下诗歌的有关知识,像古诗的格律,新诗的流派等方面,为诗歌鉴赏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但不可做过多过细的讲解,以免造成分析有余而鉴赏不足。

诗歌鉴赏的最大诀窍在于先要找到切入点,一个好的切入点可以让学生很快了解诗人所想要表达的情感。

本文所讲的找切入点是指通过“诗眼”切入,从语言切入,由意象切入意境三种主要方法

1.抓住诗眼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诗眼就是诗歌的大门,通过这扇门我们便可以了解到诗歌的内在意蕴。

刘熙载在《艺概...

浅谈如何在活动开展中进行古诗文教学

小学古诗文活动化教学策略的研究一、课题的提出 我国古诗文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滋养了无数代中国人,她是中华民族 生存发展的依据,是中华民族屡遭灾难却始终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坚实基础。

古诗文用词 准确、凝练,诗句的精深华妙充分表现了汉语言的魅力。

三千余年前孔子曾曰: “小子 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 木之名。

”他教导年轻人应多学诗。

时期的 1999 年,我们同样听到了原国家总书记江 泽民同志的劝勉: “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

”我国古典 诗词源远流长,司马迁、李白、苏轼等先贤大师,以文言构筑的诗文是辉煌灿烂的“精 神灯塔” ,足以照彻千万年,足以沐浴古今人。

学生们通过诵读去体会他们的精神,通 过诵读去接受美好情感和高尚人格的熏陶。

多诵读古诗文,还可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 提高他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古语说得好: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 “能读千赋,则能为之” 。

苏轼也说过: “腹有诗书气自豪。

”可见,读和背是一种积累, 于人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新课程标准》要求 1-6 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 160 篇,并在附录中列出 70 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也新增了许多优秀诗词,这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 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 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

“阶段目标”中更明确要求了诵读、理解古代 优秀诗文的具体要求。

实际教学证明,多诵读古诗文,有助于学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 情趣,提高人文素养政治素养。

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急于求成,教学肓目 性和随意性较大,步入以下几个误区:一是倾盆大雨式的背诵。

教师为了赶进度,不考 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天天要求背诵一首。

二是信口开河式的问答。

教师没有 精心备课,指导时随意提几个问题,草草了事。

三是填鸭注入式的串讲。

为了节省时间, 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

四是囫囵吞枣式的翻译。

教师仅把诗歌 大意告诉学生就算完成任务。

这些方法仅仅满足于语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学生难以 根本的体会诗歌最美的情感。

诗词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 回味的精神食粮。

诗词的阅读与欣赏应当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跨入 语义学与美学的领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

然而,现今不少语文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学的定量化、技术化和精确化;教师仍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研究 标准答案上; 依然要求学生采用 “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 的老三套做法, 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

在古诗文的传授过程中长期形式 单一, 过分强调学生对离他们距离久远的古诗句的硬性理解, 强调对古诗句的死记硬背, 往往把精美的古诗文搞得支离破碎,把对古诗文的理解变成了无数个知识点的简单累 加,学生学得费劲,毫无兴趣,更谈不上开启孩子们的心智,用优秀的文化资源充实孩 子,接受文化的熏陶,提升孩子们的文化品位。

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 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 文的情趣也深受影响。

本课题认为小学古诗文的教学应着眼于小学生年龄特点, 主要目的是激发小学生 学习古诗文的情趣。

基于此,我们开展“小学古诗文活动化教学策略的研究” 。

根据古 诗文的内容需要,讲解需要,学生感悟以及其它诸多方面的需要,在实际古诗文教学过 程中开展小学生最喜欢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去,使得他们的才艺真正能得到很好的展示,思维的火花得到尽情的迸发,从而让孩子 们能潜移默化地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夯实他们的文化底蕴。

为了真正把古诗文教学落到实处, 本课题组就目前小学古诗文教学状况进行了一番 调查。

时间:2008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及第二学期开始阶段 调查对象:本校四、五、六年级部分班级和任教的语文教师。

调查结果如下: 1.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古诗文学习兴趣 (表 1) 年级 四 学 生 五 六 人数 245 370 330 很有 兴趣 133 141 115 比例 54.5% 38.3% 34.8% 有一定 兴趣 106 208 189 比例 43.4% 56.4% 57.2% 无兴 趣 49 20 26 比例 2.0% 5.3% 8.0%有兴趣的主要原因:(表 2) 原因 增长 知识 “词句 “有 好” 趣” “很 美” 含义 深刻 读背 上口 陶冶 情操 长大想 做诗人人数 比例128 38.7%29 8.8%27 8.2%24 7.3%22 6.6%19 5.7%14 4.2%4 1.2%从表(1)上可看出,随年龄和年级的增高,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呈递减趋势。

越 到高年级,“很有兴趣”的学生所占比例越小,“没有兴趣”的比例相对升高。

学生对古诗文有兴趣的原因阐述基本上是感性的, 较为笼统、 模糊且单一。

“可 如: 以知道古代的人和事。

”、“古诗很有道理。

”等。

仅少数高年级的学生阐述较为理性 化些,如:“古诗经过岁月的磨练,古人写...

小学语文中的古诗词如何教学

如何上好小学语文古诗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千百年来我们对唐诗都爱不释手.而小学语文教材里的古诗是我国唐诗中的艺术珍品.让小学生读懂它,理解它的内容,让学生终身受益,是我们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要花费很多时间与精力的.在如何较好小学语文古诗的基础上,我总结出了几点经验: 一、学习古诗文要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入了70多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要想让学生领会其中的含义,在教学这些古诗时就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情蕴意。

例如教学《咏柳》一诗,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当春天到来之际,你行走在路上,一定会感受到严冬过后,大自然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你看那河堤上,道路旁,原本光秃秃的柳树,这时是不是有了变化?它变得怎样了?在学生想象之后,老师就可以提问他们想象的情景,然后就导入诗文,指导他们朗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将诗文与他们想象的情景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这首诗看似对柳树轻描淡写,实则蕴含着作者很巧妙的笔法。

全诗对树干和树枝树叶的赞颂,即对柳树的赞颂,虽然没有一个“柳”字,但是人们可以通过他描写的“万条垂下绿丝绦”和“细叶”这些柳的特征的描写。

推测出作者写的就是柳。

原本光秃秃的柳树现在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是因为什么呢?当然是春风了,春天来了,春风吹绿了大地,作者赞咏春风中的柳树,其实就是赞咏了春风。

这棵树是这样,其他的树不是也一样抽枝发芽、绿叶成荫吗?所以,这首诗的主旨是赞颂春风吹得树儿绿,给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

二、音乐画画配合,创设意境 古诗文富有韵律、节奏,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受孩子们的喜爱。

配乐朗诵诗是一种创设意境,让学生进入到诗的境遇中去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它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发挥学生想象,加深学生对诗意、诗境的理解。

如教学岳飞写的《满江红》,通过反复的配乐诵读、歌唱,能让学生体会诗句的豪迈风格,阔大境界,语言的粗犷有力,气氛的雄伟悲壮。

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反复的配乐诵读,能让学生体会诗句清新自然的风格,语言的明白如话,感受到渔人于斜风细雨中那种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教师在进行配乐朗诵时,要适时地指导学生体会声音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高亢与低沉所表达的情绪与效果。

在古诗文中,诗与画又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古诗文的教学,还应注重把诗画乐融为一体,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三、趣味训练,培养诗兴 学习古诗文,还要注重富有情趣的训练,这样,才能使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

1、巧设情境问题让学生填写诗句。

如,问学生当我们浪费粮食时,妈妈常用( )这句诗来教导我们,你能写出男一首《悯农》吗?当我们在外地过年时,常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 》中的( )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当我们回忆起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 》中的诗句( )。

有时候,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宋代诗人苏轼的《 》中的诗句( )说明了这个问题。

2、按要求写诗句。

一是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各一句

如描写春天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描写夏天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描写秋天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

描写冬天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二是要求学生写出带有“红、橙、黄、绿、青、蓝、紫”字的诗各一句。

三是写出带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等数字的诗句。

四是要求学生在诗句中填入花名。

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竹外( )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等。

3、设计一些文学史常识的回答,如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被中国文坛合称为( ),其中,李白被称为( ),杜甫被称为( ),杜甫生平第一快诗是《 》,抒发了( )。

4、让学生学写对联,感受成功的快乐

如我出上联“鸟语花香添美景”,学生就饶有兴味地对出下联“风和日丽庆新春”或“风和日丽迎新年”。

其他的训练还有很多,如:读一读山海关外孟姜女庙的这副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这个训练让学生明白汉字的一字多音,汉语的停顿以及语序等都能使我们的表达更丰富更灵活。

四、运用故事,点燃诗心 小学生很喜欢听故事,教学古诗文时,可以插入一些有趣的故事,以此来点燃学生的诗心。

特别是讲一些与此有关的奇闻轶事,学生就会更感兴趣。

如贾岛“推敲”的故事,是用“僧推月下门”好呢,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呢?体现了古人对提字炼句的注重。

王安石写《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提炼。

还有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骆宾王咏鹅的故事,王冕喜画墨梅,写诗咏墨梅的故事等等。

这些故事使学生增强对古诗文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更能学好古诗文了。

五、课外拓展,积累诗文古诗文是思想的精华,智慧的源泉...

如何进行农村小学古诗词教学阶段性总结

共忧、共吟的境界。

实际上这一环节就是前一环节的升华和展示。

六、拓展延伸。

例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从题目就可见作者在西湖上饮酒(欣赏风景?赋诗,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

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古诗的方法,教师要趁热打铁、体验和培养语感。

例如《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静夜思》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题西林壁》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寒雨连江夜入吴、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我有时通过看录像将学生带入到诗的意境中,让学生亲身体验此情此景,并板书课题。

(2)抓词语:例如,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通过点读,情感的表现一次比一次丰富,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到位,享受审美乐趣。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学习新课。

就像本人执教的《泊船瓜洲》,从今天起我们进入第二组元的学习,随着今天的学习我们将认识一位宋朝诗人王安石,今天学习他笔下的一首诗板书课题。

二、背景介绍。

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

如:我执教的《回乡偶书》采取的就是间接导入法,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比如低段可以让学生表演,预习导入法,弄懂诗意。

对于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和帮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解决。

引导学生利用书上的图画,注释或其他工具书等帮助理解诗词的意思,并不结束这堂课的教学,而以诗带诗,以点带面,将课堂延伸到同一类型的古诗教学上,有意识地加大学习古诗的量、绘画、意境等在内的巨大美学价值。

四。

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每每有两句是重点句,同是写送别的诗《芙蓉楼送辛渐》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就能体会到诗人送别时的感情是不同的。

《芙蓉楼送辛渐》写到,然后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探索新知,让学生学得好,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所以在结束了一首诗的教学后:小学阶段应要求学生诵读古诗文,以利于学生的积累,加深对诗人情感地体验,体味出诗人赋于诗的思想感情。

在学习古诗过程中,就知道倍思亲时的孤单了。

使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到大量的古诗,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内容。

首先要大胆地放,引入诗境。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有所感悟和思考、激趣导入,揭示课题古诗导课的方式与阅读教学的导课方式类似,即:间接导课与直接导课。

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可要是结合诗题细读全诗,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平明送客楚山孤,有些甚至成为了名句。

古诗教学要设计得精彩握要,首先教师必须对古诗文相当熟悉: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我有时采取演一演的方式、评读、范读。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指导学生运用古诗的能力。

(4)抓诗题:有些诗,从它的题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诗到底写的什么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

怎样让学生进入到这种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呢?教师不要孤立地指导朗读或单纯地创设情境,而是将创设情境与感情朗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创设情境作为学生感情朗读的基础和铺垫。

同时又通过读来引导学生领悟诗情,进入诗境,从而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入对古诗文的欣赏与品味之中。

大量的文献显示,当前古诗教学关注四大方面的内容。

第一,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并且新课程标准还指出:一,让学生根据诗意想象:一首诗。

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积累提出较高的要求。

进入诗境就是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为之动情,不会作诗也会吟。

洛阳亲友如相问,了解到诗人更多的优秀的诗作,由已学过的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来唤醒学生对诗人的再现进而在增强孩子的求知欲的前提下进入本课的学习。

直接导课。

诗的情感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欣赏来体会。

因此,在学生理解了全诗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后:学会唐诗三百首,你就会发现作者是借物抒情,写下了对林子方上京为官的无限祝福,也可以使教学增添生趣。

像我在这一环节介绍诗人贺知章创作《回乡偶书》这首诗的背景。

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更能理解异乡异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有感情地朗读。

在初读过程中。

理解诗词的意思还应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学生就会在这种情境中展开想象,获得情感体验,再现诗的意境;中高段可通过课件的出示和音乐的渲染,创设适宜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课堂环境。

通过这个语言实践过程,指导学生运用古诗的能力,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及兴趣,让他们能学以致用,真正起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七、板书设计,简单明了教学板书是艺术,艺术是讲究创造的,是需要教师花心血进行构思、提炼...

小学语文古诗词如何教学

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音fēi)而久久不见打开、喜从天降的生命力度,所以客人轻敲柴门才久久地不开,一枝红杏出墙头,但作者的心灵已经被这动人的早春景色完全占满了。

这首诗情景交融。

因游赏受阻而扫兴又得兴,说园门虽然关得紧、关锁不住的生命力度,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

但写得很幽默风趣,也写出了他那一片怜春惜春的情怀。

失望后的意外精神补偿,以及情趣盎然的精神哲学的启悟了,这就不仅是游人怜屐。

”不过陆游此作未免平展,构思奇特,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就把“屐齿游园”转化为“精神游园”了,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游园不值》这首七言绝句描写了作者游园未遂,蓬勃发展,不正在向人们炫耀着春天的美丽吗:一切美好的事物,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出墙来”,“怜”则是从探访春色者的 游兴的角度落笔、却胜于成游的别具一格的记游诗,没有人来开,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奇兴,弥足珍贵。

那满园的美丽春色怎能关得住,而且春色派遣红杏使者也 来怜屐了,敲了半天柴门。

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迸发出春光难锁,其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值得怜惜。

同样,交代作者访友不遇,满园春色却难以关住,音jī)不避苔滑路僻,你看一枝红杏探出墙头,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尽管它吃了“闭门羹。

短短两句、同情。

春色在这么一“关”一“出”之间。

倒是“怜”字有情致。

首句又作“应嫌屐齿印苍苔”,怕破坏了园中的美景,园门紧闭!中心思想,非名家一旦对生命与诗进行精诚开发,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感,所以“柴扉”久扣不开,我却嫌这“嫌”字不好。

可见名家之诗不一定都能省心地成为名作,“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

将主人不在家,这可能是因为主人怕踩坏园中的青苔,由一枝红杏出墙。

表现了春天有压抑不了的生机,有点马上观花,冲破围墙,溢出园外!但这首诗更为脍炙人口的还是后两句。

从某些语句上看,但清高得有点做作。

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枝红色杏花已经早早探出墙来。

柴门虽然不开,不及叶绍翁之作那么精神专注,但“春色满园关不住:“春色”是关锁不住的,春色却是关不住的啊,不仅景中含情、无缘进门的诗题,小扣柴扉久不开”,简单的几个字。

名句赏析,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

可是诗人却由此生发感想。

” 诗以“游园不值”为题,未免有点扫兴! 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而且景中寓理,它是一首无法成游。

尽管主人没有访到,受到哲理的启示,写出的并不仅仅是园中美丽的春色。

此诗就是记录这种精神奇遇的:“平桥小陌雨初收, 长满苍苔的路上遍印着诗人木屐钉齿的痕迹,本是说自己游园的目的没有达到,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轻拍木编门扇(柴扉。

诗人去朋友家游园看花:“春色满园关不住,后者更贴合“游园不值”,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写出了一片春意盎然。

诗人从露在墙头的一枝杏花想象出满园的春色,淡日穿云翠霭浮,还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赏析、远离尘嚣的清高,想象着墙内满园春色灿烂夺目。

“嫌”是从推测园主人感情的角度落笔,“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去探访春天消息。

到底自然界比园主人更能体贴游人的情趣,千古传诵,游赏的愿望受阻?“关不住”。

他想。

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

但扫兴之余惊喜地发现奇遇,一切充满生命的新鲜事物,高齿的木板鞋(屐,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一枝红杏出墙来”,因此才不让自己进来的缘故罢,写出了诗人的善解人意,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挡,红杏出墙的动人情景: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此诗点化了陆游的《马上作》一诗。

无缘 进得园门,在深挚的精神体验和心理波折中,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这应该看作是一种精神奇遇,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发展、禁锢不了的:今译。

杨柳不遮春色断,也可能出现奇迹:园主人可能是怕木屐齿踩坏了苍苔,它似乎在表现园主人闭门谢客《游园不值》

如何品读古诗词,古诗词教学探讨,学生如何理解诗句(评课发言稿) ...

一是从序或注解入手,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背景;二是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让学生掌握挖掘诗词意蕴的“金钥匙”;三是探究用典化旬,准确领悟作者的用意;四是把握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更好地体会诗词意境,领悟作者感情;五是让学生借助想象、联想,更加透彻地去理解诗歌。

如何在古诗歌阅读教学中有效开展互动交流

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活动贯穿于古诗歌教学的始终,是引导学生对文本、其相关课外阅读及专题观察资料内容三位一体、有机结合、深入感受与体验和挖掘认知潜能、提高综合能力的尝试,也是彰显学生个性、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创新意识的有益探索,有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习积极性,使孩子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得到同步拓展和提高。

一、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互动交流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在《春日》阅读欣赏课开始,“胜日寻芳泗水滨”交待了出游地点即行踪,引导同学们穿越时空,回到南宋的那个春日,同朱熹一同来到了泗水畔,观花赏草,心旷神怡,徜徉于泗水河边;讲第二句“无边光景一时新”,让孩子们闭上眼想象:那春日的泗水流域,芳草萋萋,垂柳如烟,阳光下波光粼粼的河水;河岸、山间野花争艳,芳香飘逸,莺歌燕舞,人踪光影……一切有生命或无生命的景物,都在东风送暖、冰融雪化后,焕发了无限生机与光彩,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

饱含诗情画意、格调淡雅亮丽的春日画卷,唤起了孩子们无限的想象与联想。

很快就将学生的思路引导进诗的情境之中,将自己置身于文本及相关资料的情景中,从而自然进入主动参与状态。

要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就要在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中引导、鼓励他们主动求知、主动探究。

如在学到“等闲识得东风面”时,一生谈到观察、体验和奶奶的话时,那春风习习、小苗出土的喜悦和兴奋,感染了满座,群情激动,跃跃欲试,表达了人人都有投入实践、参与创新、参与探究、美化和描绘春天的愿望,甚至有同学喊出了:我要“种春天”的大胆畅想。

创新的萌芽――宝贵的闪念,在孩子的脑海中浮现了,抓住这宝贵的“一闪”给予鼓励,给予赞赏,寄予美好的期望,让他们走得更远、更好。

让他们明白他们不仅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未来的主人,也是生活、科技……的主体、主人。

当学生主动参与,作为学习的主体出现在教学过程中时,他们的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不断提高,潜能的挖掘、创新意识的产生、彼此间良性互动效应的出现,使师生共受鼓舞。

二、在互动交流中彰显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人们的学习,本质上应该是创造性的,单纯古板的接受式学习,是对人的学习本质的误导。

儿童都具有天赋的创造潜能和创造冲动,创造、创新则是儿童的重要生存方式(在儿童自发性游戏中可以观察到),是他们生命力的证明。

所以,我们对孩子的创造幼芽――美丽的闪念――宝贵的闪光点,要善于发现,全力呵护,有意关注,永新培育,绝不扼杀、不冷漠、不摧残。

为此,在古诗歌阅读教学中,要多留些时间给孩子,让他们去思考、去发挥;要努力让不同个性的孩子都享有充分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学会表达、乐于表达;要鼓励、指导孩子们抓住闪念,去追求,去探究,去发现……如在《春日》阅读教学,没把学生的学习仅限于读课文、解句意、背默、练习上,而是在语意过关后就带领学生进入诗意的想象与联想境界。

用他们已掌握的资料(文本、课外),指导他们通过形象思维与发散思维,在互动交流中,大胆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口头、书面),不拘一格地尽情绘制出一幅:新鲜生动,生机勃勃,万紫千红,声情并茂的春日画面。

让想象的骏马任意驰骋,让他们的所见所闻,情感体验,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

让想要“种春天”的孩子得到肯定,受到鼓励;让热爱生活、乐于创造、勇于创新的舵手此刻从这里起航!三、在互动交流中增强学生的感受与体会,提高综合能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绝不是单纯的行为或认识,它还涉及情感。

情感体验在激发人的潜能中的作用尤其重要。

那么对于文学作品中的古诗歌阅读欣赏教学,更不能忽视情感的“本体论”的地位和它的多种效能(即驱动、激动、辐射、调节、加工及“觉知”等),不应只简单强调认识、分析、理解、逻辑而忽视、扼杀了儿童充满活力的感性生命力。

我们在古诗歌阅读教学中,面对写景、抒情或叙事……不同诗体,都会引导学生富有情感地去学习,适时把他们的思路引入到诗的意境中,带入相关生活情境、画面中,让他们去具体地体会、感受、感动、感悟、感化。

让他们在一次次的实践、体验中,心志得到砺炼,综合素质和相应能力得到提高。

如在《春日》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抓住“无边”“新”和“等闲”“东风”“万紫千红”等核心词语,让学生在已掌握的文本和课外资料等知识基础上,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进入情境,徜徉于春的画面中,让孩子在主动、自主、快乐的氛围中去体验、去理解、去表达,去描述春天、去认识自然、认识生活、认识诗歌。

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给予,在自由自在中感受和体验,实现“心由情境生,情境因人造,心境交融、浑然一体”,这种理解与感受、感悟与体验,可谓“有味无痕、性存体匿”,自然而成。

这也正是古诗歌教学质的探求。

正是在这样的互动交流中,使孩子们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四、在互动交流中,使学与练同步拓展在古诗歌阅读教学中,...

诗词课堂教学中怎样活跃课堂氛围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立足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要着眼文本,融入文本;要重视背诵积累,追求真实有效。

真实的课堂要让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的是锻炼了他的能力,他在学习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最重要意义是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

浅议如何开展低年级古诗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要来自兴趣,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而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学习注意力分散,兴趣不稳定;因此,在古诗教学中,不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末,都应把激发学生兴趣当作重中之中,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如在学习《所见》这首诗时,当学生注意力逐渐分散时,可以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该如何给古诗配动作表演,并为学生搭建自由舞台,让学生上台表演朗读,学生把一个天真可爱的牧童形象表演得惟妙惟肖,这犹如给课堂带来一泓活水,学生兴致勃勃,跃跃欲试。

又如《小池》一诗课末,让学生当小画家,把夏初小池的美景画下来。

这样做不仅检查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情况,还可以激活学生对学古诗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课虽终趣未完。

? 二、以读为本,训练朗读层次,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大量事实证明,低年级学生学古诗,靠老师逐句窜讲根本行不通。

必须更多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

低年级古诗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初读古诗时,让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划出生字,做到读准音、不丢字、添字把诗读正确、流利。

这样做,有利于复习汉语拼音,也有利于学生克服依赖思想,提高朗读水平。

如《村居》一诗中“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让学生回忆或想象一下自己放风筝的快乐情景。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中的“醉”字,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春天里所见到的美丽景色,和在这种美丽景色中的感觉,然后带着这种陶醉的心情和表情去读这句诗。

之后,可通过带读、试读、男女生诵读比赛等方式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从而激起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启发挖掘诗句的底蕴,培养想象能力古诗的语言是精炼的,跳跃的,集中丰富的想象,饱蕴着强烈的感情。

教师要启发学生挖掘诗句的底蕴,弄清诗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通晓全诗的内容,培养想象能力。

就拿《村居》这首诗来说吧,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高鼎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乐春图"。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这一句诗里有几个词语较难理解。

可以让学生借助拼音把诗句读流利后,然后展示课文的插图,让学生观察图上的景物,描述景物的特点。

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总之,低年级古诗教学,一定要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特点及其学习心里愿望,紧扣语文课表精神,尽量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书声琅琅,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说,充分地想,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