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笄礼诗词



十八岁成人礼贺词诗词版女子15岁的诗词古代女子15岁行笄礼以示成年。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唐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

十八岁成人礼贺词诗词

女子15岁的诗词古代女子15岁行笄礼以示成年。

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唐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年华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清新单纯 面若桃花 娉婷 婉顺天生丽质 如琬似花 娇柔 可爱...

古代女子多少岁行笄礼

笄礼,是汉民族女性的成年礼。

笄礼作为女性的成人礼,是表示成人的仪式。

礼记·杂记》:“女子十有五年许嫁,笄而字。

”如此,则许嫁的年龄是十五岁。

笄为一种饰件,用来固定发髻,是根细长钎子,一头锐,一头钝,钝的一头有突出的装饰,称为首部。

笄是发簪家族的鼻祖。

笄的首部简单朴素。

后来的簪、钗等皆是在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加“笄”(又叫“及笄”),成为了汉民族女性成人之礼的礼仪之名。

女子许嫁,笄而字。

——《礼记·曲礼》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

——《礼记·内则》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

——《仪礼·士昏礼》昏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

——《礼记·乐记》女子幼,嫁必笄。

——《白虎通》女子十五而笄,许嫁而笄。

——《古今韵会举要》笄冠有成人之容。

——《通典》三苗髽首,羌人括领,中国冠笄,越人劗鬋。

——《淮南子·齐俗训》笄礼衍生的汉语名词:及笄:女子到了成年行笄礼的年龄笄女:成年的女儿笄年:及笄之年,成年笄冠:女子及笄,男子加冠,指成年十五岁:古时,女子以十五岁为成人。

十五岁以后,就可以许嫁、行笄礼了。

许嫁:许嫁之后,必行笄礼。

这里说的许嫁,是指完成了婚礼六礼中的“纳征”礼。

许嫁后所行笄礼,称“许嫁笄”。

二十岁:如果已经成人的女孩子迟迟未许嫁,那么到了二十岁也必须行笄礼。

《礼记·内则》郑注:“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也就是说,一个女孩子到了十五岁,就随时可以许嫁,也随时可以行笄礼了。

如果许嫁时已经行过笄礼,则无需再行。

如果还没有行过,则必须行笄礼才能够被夫婿家以“亲迎”之礼接走。

未行笄礼的姑娘,不能嫁人。

如果一个姑娘长期待字闺中(其实也就说明了她还未行笄礼,还在等待“命字”),那么最迟到了二十岁,不论有没有许嫁,都要行笄礼以正式确认其成年。

也就是说,一个女孩子就算嫁不出去,也不能一辈子处于总角、无字的“未成年”状态,必须以笄礼这种成年仪式加以确认。

...

古代女子15岁行笄礼以示成年,这之后便可取什么

古代女子15岁行笄礼以示成年,这之后便可取字。

根据记载,古时男子20岁时取字,女子许嫁时取字。

如孔丘字仲尼,司马迁字子长,李白字太白。

根据《礼记·檀弓》上的说法,在人成年后,需要受到社会的尊重,同辈人直呼其名显得不恭,于是需要为自己取一个字,用来在社会上与别人交往时使用,以示相互尊重。

因此,古人在成年以后,名字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自称其名表示谦逊,而字才是用来供社会上的人来称呼的。

北齐的颜之推认为,人名是区别彼此,字则是体现一个人的德行的。

大部分人的名与字在意义上都是有关联的。

...

古代礼仪用词

在汉语中,礼貌词语更是丰富多彩。

古代汉语中的礼貌词语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对别人的尊称: 如“贵姓”、“贵庚”、“尊意”、“高足”、“大作”、“令兄”、“玉照”、“光临”、“惠顾”、“垂察”、“卓裁”、“惠书”、“赐教”、“斧正”等。

另一类则是对自己的的谦称: 如“鄙人”、“贱体”、“浅见”、“愚意”、“拙作”、“家翁”、“寒舍”、“伏”、“窃”、“拜”、恭”、“敬”、“奉”、 “忝(忝在知交)”、“蒙”、“承”、“呈”等。

以上这些礼貌词语有些已被淘汰了,但多数仍出现在人们的生活细节中,运用恰当…… 古代礼仪部分词解【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

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

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

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

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

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朝觐】古代宾礼之一。

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

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

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

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

”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

”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

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

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

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

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

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

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席次】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

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

如果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别:上桌与单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

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

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

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婚冠礼】古代嘉礼之一。

《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

”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笄:束发用的簪子。

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后也可结婚。

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

古代女子出嫁前开面是用冠笄一词吗?

1. 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

例1:懵懂的金钗之年,留下的印迹斑斑驳驳。

例2: 已过金钗之年的我已不再无忧无虑,忧伤离我越来越近,欢乐离我越来越远。

2.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高约丈许,在春末夏初开花,成穗状,初为嫩叶所卷,叶渐展而花渐开,二月正是含苞期,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被用来形容少女的纯洁天真。

“豆蔻年华”一语出自杜牧的《赠别》一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诗中的“十三余”明白无误地确定为十三四岁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

例:“一遇到女人,可就要发挥才藻了,不是‘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就是‘豆蔻年华,玲珑可爱’”。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论人言可畏》 误用例句:我们是十五六岁的中学生,正值豆蔻年华,要努力学习才是。

3.及笄之年: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

古代未成年的小女孩是垂发的,到了十五岁左右,就要将头发盘起,用簪子插起来,即“加笄”,举行“加笄礼”,表示成年。

后来逐渐发展为结婚的前一天举行,请一位多子多孙的老妇人,给女子修额,绞脸(用细丝线绞除面部汗毛),然后洗脸沐发,绾髻加簪。

4.碧玉年华,:女子十六岁。

女子十六岁称为碧玉年华,又可称瓜字初分,风信之年,二八年纪,破瓜之年。

(瓜:在隶书及南北朝魏碑体中可拆成两个八字。

) 例:碧玉年华里总是充斥着五彩缤纷的梦,我们手握着勇气,肩负着理想,向着自由前进。

5.尚未出嫁的女子是:云英未嫁,黄花闺女,小姑独处,待字闺中(用唐代钟陵著名歌女云英泛指未嫁的成年女子。

罗隐的一首七绝:“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例:虽然郭大姐事业有成,可惜云英未嫁,到死时还是孑然一身。

6.花信年华:花信,开花时期

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

也泛指女子的年龄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出处:宋·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凉州》百面雷。

” 例:在她花信年华时,她就小有名气了 7.罗敷有夫:已有丈夫的女性。

(罗敷指代古代著名的美女,出自汉乐府《陌上桑》,“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后人沿用去掉了中间的“自”字) 例:鸳鸯梦好两欢娱,记否罗敷自有夫。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 8.半老徐娘:称尚有风韵的中、老年妇女(故事出自南朝梁元帝妃子徐昭佩的故事。

徐昭佩年轻时确是一个艳光四射的大美人,但她始终敌不过岁月催人老的事实,妙龄一过,姿色已大不如前。

但仍浓妆艳抹的她,却犹存一点风韵。

故后世以“徐娘半老”来形容中年妇女风韵犹存。

) 9.风韵犹存:四十岁开外的女性风采姿色不逊于年轻之时。

形容中年妇女仍然保留着优美的风姿。

成语出处:清·王韬《淞隐漫录》:“其母虽属徐娘,丰韵犹存,老蚌固宜出此明珠。

”)除此之外还有:风情犹在,余韵犹存。

10.人老珠黄:年老色衰的女性,像珍珠年代久了变黄就不值钱一样被轻视。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二回:“娘子正在青年,翻身的日子很有呢,不像俺是人老珠黄不值钱呢。

”) 例:真正人老珠黄不值钱,走了这点点路,果然就吃力起来,我也要回去睡个觉呢。

(清·吴趼人《瞎编奇闻》第七回) 11.琵琶别抱:旧时指妇女改嫁。

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 示例:琵琶别抱,掉首无情,非惟不及此妾,乃并不及此狐。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

求,待我长发及腰,将军归来可好 全诗!

待我长发及腰,将军归来可好?此生君子意逍遥,怎料山河萧萧。

天光乍破遇,暮雪白头老。

寒剑默听奔雷,长枪独守空壕。

醉卧沙场君莫笑,一夜吹彻画角。

江南晚来客,红绳结发梢。

——待卿长发及腰,吾愿轻车还朝。

少年纵马长安道,仅凭胸中六韬。

不知霞色好,忍得胡骑骄。

贺兰几重飞渡,大漠月下弓刀。

巡营夜听征夫泪,点将缺少旧同袍。

待到画眉时,莫怪我霜满鬓稍。

直男续貂版待我长发及腰,将军归来可好?等到我笄礼(成年礼)之时,将军可否归来?此生君子意逍遥,怎料山河萧萧。

您本是洒脱风流之士,却恰逢国家动荡风雨飘摇之时。

天光乍破遇,暮雪白头老。

想当初你我幼小时初遇,便定下携手终老之约。

寒剑默听奔雷,长枪独守空壕。

醉卧沙场君莫笑,一夜吹彻画角。

君因国事弃文从武,和兵士们同饥寒。

想来以君性情,不过是如饮酒吹箫似的看淡。

江南晚来客,红绳结发梢。

本来不应该以小女子的情愫打扰将军,但是受到了往来客商带给我的,您的一缕用红丝缠绕的发梢,才写了这封信待卿长发及腰,吾愿轻车还朝。

受到伊人来信,待到你笄发之时,我多么想驾着轻骑回来。

少年纵马长安道,仅凭胸中六韬。

想少年时,意气风发,自以为胸中有韬略,引得少女的你的情愫。

不知霞色好,忍得胡骑骄。

此二句句首省略了副词“怎么”或“怎能”。

我怎么不愿意和你一起享受美好青春,我又怎能眼看异族的侵略。

贺兰几重飞渡,大漠月下弓刀。

贺兰,大漠,为虚指。

代指征战了很多地方和时日,而且战况激烈。

巡营夜听征夫泪,点将缺少旧同袍。

残酷的战争,磨损了我对战争的浪漫主义情怀。

夜晚听到军营里思乡的哭泣时,指挥时忽然发现熟悉的伙伴已经战死沙场时。

令我如此的伤怀。

待到画眉时,莫怪我霜满鬓稍。

等到真的有一天,战争结束,我能够和你结合的时候。

你莫怪我已经不是风流少年,而只是个沧桑的老兵了。

展开

风俗的意思是什么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

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

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

”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

”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

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

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

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

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

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

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席次】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

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 8 是主人席位。

如果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别:上桌与单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 ( 二十岁 ) 加冠的礼节。

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

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

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婚冠礼】古代嘉礼之一。

《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

”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 ( 笄:束发用的簪子。

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 ) 后也可结婚。

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

《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 ( 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 ) ,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

“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

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足见信陵君对侯生之尊敬。

今人有“虚左以待”一语。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

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古代的拜礼。

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

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

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

【折腰】即拜揖。

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

《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州郡派督邮巡视至县,县吏劝陶束带迎见,他感叹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后来引申为倾倒、崇拜,如毛泽东《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秦晋之好】春秋时,...

诗句的文言文实词是什么

一、文言实词定义:实词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

不能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叫虚词。

现在 把功能作为主要依据,认为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是实词,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就是虚词 。

1、实词再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及特殊实词拟声词、叹词;虚词再细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 词和拟声词六类。

(副词是一种半虚半实的词。

) 2、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四个主要特点:通假字、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3、在文言文中,推敲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有以下几种常见方法

(1)文本迁移法 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

(2)事理检验法 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言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

(3)语境推断法 看实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实词的褒贬异议。

(4)语法推断法 借助语法知识分析特殊实词的含义。

(5)互文见义法 同义对应和反义对应结构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

(6)成语推断法 我们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实词的含义,看迁入是否顺畅 。

二、诗句的文言文常见实词分类归纳整理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 7)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3.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4.表主管的:知、典、主5.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6.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7.表人物地位:贵、贱、卑、官绅、豪8.表人物个性的: 梗、鲠、耿、耿介、刚耿、骨鲠、梗直、正直、刚毅、 (仁)厚、(仁)矜、恺悌、宽厚、静悫、慎微、雅正、雅度 剀切、周密、谨厚、谨肃、恭恪、聪、慧、敏、木讷、 奸、佞、诈、谲、狡猾、狡(佼)黠、危坐(俨然)、阿谀、献媚、谄、谗9.表人物品行的:行、行检、行业、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10.跟科举考试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11.表受到诬陷的:中、谮、诬12.表敬重的:敬、重、尊、恭13.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14.表内心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15.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16.表宽容的:容、贷、恕、宽17.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18.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切厉、骂、责、罹、戾、诟、谩19.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仗、流、赭衣、械、20.表监狱的:囹圄、狱21.表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 博士、太傅22.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23.表桌床的:案、几、床、塌24.表走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25.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26.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渝、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27.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28.跟马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29.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遽30.表揭发的:劾、讦、揭31.跟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32.表朝见的:朝、觐33.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34.跟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35.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幸、往、经36.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37.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38.表告别的:辞、别、谢39.表暗中的:阴、间、密40.表穿戴的:纨绔、布衣、结、履、印、绶、冠、冕、巾、弁、弱冠、笄礼、免冠、带4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42.跟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43.跟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44.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45.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46.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47.表容器的:石、斛、觞、樽48.常见的古今异义的: 先(祖先、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 课(督促劝说去做某件事) 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 逸(马脱了缰绳、放纵) 如(到、往) 禁(皇帝居住的地方) 对(回答或对话) 檄(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 中(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诬(捏造事实诬陷别人、欺骗言语不真实) 掾(古代属官的统称) 工(工匠、精巧、擅长、官吏) 孤(幼年失去父亲) 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