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白朴的诗词特点



白朴写诗的特点,风格1.意境创造上的特色。意境的第一要素是画面。白朴散曲景物描写的成分所占比重较大。不管是纯粹的写实作品还是其他主题的景物描写,都带有鲜明的画面感和完整的意境美。2.喜用颜色语、直接

白朴写诗的特点,风格

1.意境创造上的特色

意境的第一要素是画面。

白朴散曲景物描写的成分所占比重较大。

不管是纯粹的写实作品还是其他主题的景物描写,都带有鲜明的画面感和完整的意境美。

2.喜用颜色语、直接诉诸人的视觉以唤起美感。

3.用典较多。

白朴现存散曲中虽然没有一首咏史或怀古作品,但不少曲子中都喜使用历史典故。

大多都用得合谐自然,隐而不露,丰富了作品思想的内涵4.借用、化用诗词成句。

用前人诗词成句与用典有所不同,用典又称用事,应当有故事情节。

用句则不同,不一定有故事

白朴 元散曲代表

白朴的剧作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唐明皇游月宫》、《韩翠颦御水流红叶》、《薛琼夕月夜银筝怨》、《汉高祖斩白蛇》、《苏小小月夜钱塘梦》、《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楚庄王夜宴绝缨会》、《崔护谒浆》、《高祖归庄》、《鸳鸯间墙头马上》、《秋江风月凤凰船》、《萧翼智赚兰亭记》、《阎师道赶江江》。

【元曲代表作品有白朴的?】作业

白朴(1226~1306以后)元代戏曲作家、词人.字太素,号兰谷.初名恒,字仁甫.山西河曲人,客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父白华为金枢密院判官.白朴幼年蒙古军攻占南京(今开封),父母离散,曾由元好问照料.蒙古灭金后,白朴终生不仕.后移居金陵(今江苏南京),与诸遗老诗酒往还.作杂剧16种,今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三种,而以《梧桐雨》为代表作.《梧桐雨》取材于唐代陈鸿《长恨歌传》,以李隆基、杨玉环二人爱情为主线,反映了安史之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李、杨二人既有同情又有批判,主题思想较复杂,艺术表现亦较成功,对清代的传奇戏曲《长生殿》有重大影响.白朴也是元代有成就的散曲作家之一.散曲内容大多是叹世、咏景和闺怨之作.曲词秀丽清新,有些小令颇有民歌特点.白朴的词流传至今100余首,大多为怀古、闲适、咏物与应酬之作,豪放婉约兼而有之,不少怀古之作,寄托了故国之思.今存《天籁集》词2卷.散曲存小令37首,套曲4首,今人隋树森《全元散曲》收录.白朴元曲全集 [仙吕]寄生草 饮长醉后方何碍,不醒时甚思.糟腌两个功名字,醅瀹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仙吕]醉中天 佳人脸上黑痣疑是杨妃在,怎脱马嵬灾?曾与明皇捧砚来.美脸风流杀.叵奈挥毫李白,觑着娇态,洒松烟点破桃腮.[中吕]阳春曲 知几知荣知辱牢缄口,谁是谁非暗点头.诗书丛里且淹留.闲袖手,贫煞也风流.[越调]天净沙 春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越调]天净沙 夏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越调]天净沙 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越调]天净沙 冬一声画角谯门,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竹篱茅舍,淡烟衷草孤村.[双调]沉醉东风 渔夫黄芦岸苹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驻马听 吹裂石穿云,玉管宜横清更洁,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大石调]青杏子 咏雪空外六花翻,被大风洒落千山.穷冬节物偏宜晚.冻凝沼址,寒侵帐幕,冷湿阑干.[归塞北]貂裘客,嘉庆卷帘看.好景画图收不尽,好题诗句咏尤难.疑在玉壶间.[好观音]富贵人家应须惯,红炉暖不畏初寒.开宴邀宾列翠鬟,拼酡颜,畅饮休辞惮.[幺]劝酒佳人擎金盏,当歌者款撒香檀.歌罢喧喧笑语繁,夜将阑,画烛银光灿.[结音]似觉筵间香风散,香风散非麝非兰.醉眼朦胧问小蛮,多管是南轩蜡梅绽.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第一折(选)[仙吕.忆王孙]瑶阶月色晃疏棂,银烛秋光冷画屏,消遣此时此夜景.和月步闲庭,苔浸的凌波罗袜冷.[胜葫芦]露下天高认气清,风掠得羽衣轻,香惹丁东环佩声.碧天澄净,银河光莹,只疑是身在玉蓬瀛.[金盏儿]他此夕把云路凤车乘,银汉鹊桥平.不甫能今夜成欢庆,枕边忽听晓鸡鸣,则早离愁情脉脉,别泪雨泠泠.五更长叹息,则是一夜短恩情.[醉扶归]暗想那织女分,牛郎命,虽不老,是长生.他阻隔银河信杳冥,经年度岁成孤另.你试向天宫打听,他决害了些相思病.董秀英花月东墙记 第一折(选)[仙吕.点绛唇]万物乘春,落花成阵,莺声嫩,垂柳黄匀,越引起心间闷.[混江龙]三春时分,南园草木一时新.清和天气,淑景良辰.紫陌游人嫌日短,青闺素女怕黄昏.寻芳俊士,拾翠佳人.千红万紫,花柳分春.对韶光半晌不开言,一天愁都结做心间恨.憔翠了玉肌金粉,瘦损了窈窕精神.[油葫芦]杏朵桃枝似绛唇,柳絮纷,春光偏闪断肠人.微风细雨催花信,闲愁万种心间印.罗帏绣被寒孤,欲断魂,掩重门尽日无人问,情不遂越伤神.裴少俊墙头马上 第一折(选)[仙吕.鹊踏枝]怎肯道负花期,惜芳菲,粉悴胭憔,他绿暗红稀.九十日春光如过隙,怕春归又早春归.[寄生草]柳暗青烟密,花残红雨飞.这人人和柳浑相类,花飞吹得人心碎,柳眉不转蛾眉系.为甚西园陡恁景狼藉,正是东君不管人憔悴.

诗歌的特点是什么

词目:诗歌 拼音:shī g 《诗经》 ē 基本解释 [poems and songs;Poetry] 诗歌现代汉语释为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在也。

在i心为志,发言为诗”。

宋严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

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统称为诗歌。

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

详细解释 中国 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

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诗的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上古。

虞舜时期就有相关文献记载。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

近年来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尚有争论。

中国古代诗歌历经汉魏六朝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之发展

《汉书·礼乐志》:“和亲之说难形,则发之於诗歌咏言,钟石筦弦。

” 汉 荀悦 《汉纪·惠帝纪》作“诗謌”。

唐 韩愈 《郓州溪堂诗》序:“虽然,斯堂之作,意其有谓,而喑无诗歌,是不考引公德而接邦人於道也。

”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 唐 宋 翰林,极为深严之地,见於诗歌者多矣。

鲁迅 《书信集·致窦隐夫》:“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究以后一种为好。

” 编辑本段起源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

”《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

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

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

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

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吉尔、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编辑本段发展 诗歌发展经历了《诗经》→ 《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的发展历程。

编辑本段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编辑本段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 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 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

”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

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

”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

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

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

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比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

”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

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

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

白朴的生平

[编辑本段]白朴 汉族,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

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后行踪不详。

祖籍(阝奥)州(今山西河曲县),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

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

元曲四大家之一(另外三位是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 [编辑本段]白朴出身 白朴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白华为金宣宗三年(1215年)进士,官至枢密院判;仲父白贲为金章宗泰和间进土,曾做过县令,叔父早卒,却有诗名。

白家与元好问父子为世交,过从甚密。

两家子弟,常以诗文相往来。

白朴出身于这样的家庭,本应优游闲适,读书问学,以便将来博取功名。

然而,他的幼年却偏偏遭逢兵荒马乱的岁月,他只得同家人在惊恐惶惑中苦熬光阴。

他出生后不久,金朝的南京汴梁已在蒙古军的包围之下,位居中枢的白华,整日为金朝的存亡而奔忙,无暇顾及妻儿家室。

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蒙古军树炮攻城,哀宗决计弃城北走归德,白华只得留家人于汴京,只身随哀宗渡河而上。

次年三月,汴京城破,蒙古军纵兵大掠,城内士庶残遭杀戮,财富遭到空前洗劫。

战争中,白朴母子相失,幸好当时元好问也在城中,才把他和他的姐姐收留起来,在乱兵和饥荒中救了他的性命。

四月底,元好问携带白朴姐弟渡河北上,流寓聊城,后寄居于冠氏(今山东冠县)县令赵天锡幕府。

元好问虽也是亡国奔命之臣,生活至为艰辛,但他视白朴姊弟犹如亲生,关怀备至。

白朴为瘟疫所袭,生命垂危,元好问昼夜将他抱在怀中,竟于得疫后第六日出汗而愈。

白朴聪明颖悟,从小喜好读书,元好问对他悉心培养,教他读书问学之经,处世为人之理,使他幼年时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白朴的父亲白华于金朝灭亡后先投南宋,做了均州提鲁。

然不久,南宋均州守将也投降元朝,白华遂北投元朝。

蒙古太宗九年(1237年),白朴12岁时,白华偕金朝一些亡命大臣来到真定,依附在世守真定的蒙古将领史天泽门下。

同年秋,元好问由冠氏返太原,路经真定,遂将白朴姊弟送归白华,使失散数年的父子得以团聚。

父子相见,白华感到极大的快慰,他有一首《满庭芳·示列子新》词,表述当时的心情:“光禄他台,将军楼阁,十年一梦中间。

短衣匹马,重见镇州山。

内翰当年醉墨,纱笼支高阔依然。

今何日,灯前儿女,飘荡喜生还”。

他也十分感激元好问代为抚育儿女之恩,曾有诗谢之曰:“顾我真成丧家犬,赖君曾护落窠儿。

” 随着北方的安定,白朴父子也就在真定定居下来。

从此,他按照父亲的要求,写作诗赋,学习科场考试的课业。

他对律赋之学颇为上进,很快即以能诗善赋而知名。

其时,元好问为修撰金朝历史书籍,也常出入大都,从而往来于真定,关心着他的学业,每至其家,都要指导他治学门径,曾有诗夸赞白朴说:“元白通家旧,诸郎独汝贤。

”勉励他刻苦用功,成就一番事业。

然而,蒙古统治者的残暴掠夺,使白朴心灵上的伤痕难以平复,他对蒙古统治者充满了厌恶的情绪,兵荒马乱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满目之叹,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

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而以亡国遗民自适,以词赋为专门之业,用歌声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积。

随着年岁的增长,社会阅历的扩大,白朴的学问更见长进。

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白朴36岁。

这年四月,元世祖命各路宣抚使举文学才识可以从考者,以听擢用,时以河南路宣抚使入中枢的史天泽推荐白朴出仕,被他谢绝了。

他既拂逆史天泽荐辟之意,自觉不便在真定久留,便于这年弃家南游,更以此表示他遁世消沉,永绝仕宦之途的决心。

然而,眷妻恋子的情肠终不能割断,他也经常为自己矛盾的心情所煎逼,感到十分痛楚。

尽管如此,他还是要远离那车马红尘之地。

他先到汉口,再入九江,41岁时曾北返真定,路经汴京。

此后,再度南下,往来于九江与洞庭之间,到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在金陵定居下来。

这前后,可能因为他的真定原配去世,他曾为妻丧而回到过真定,逢着这个机会,又有人建议他去朝中做官,却被他谢绝了。

此后不久,他即返金陵。

从此,主要在江南杭州扬州一带游历,直到81岁时,还重游扬州。

而后,他的行踪就无从寻觅了。

白朴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之间,但他却并不可能真正遁迹世外,对现实熟视无睹。

加之,他的足迹所至,恰恰是曾经繁华一时,而今被兵火洗劫变为的荒凉境地。

前后景象的对比,更激起他对蒙古统治者的怨恨。

他以诗词来宣泄这种怨恨,控诉蒙古统治者的罪恶行径。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白朴游至九江,再入巴陵。

九江昔日的繁华,却被一扫而光,留在他眼底的是萧条冷落,他不禁无限伤感地叹息道:“纂罢不知人换世,兵余独见川流血,叹昔时歌舞岳阳楼,繁华歇”。

至于金陵怀古,杭城“临平六朝禾黍、南宋池苑诸作,”处处抒发遗民的心情,“伤时纪乱,尽见于字里行间。

”其感物伤情从笔下款款道出。

白朴毕竟是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尽管他为江山异代,田园荒芜而感伤、而悲戚,但他更多地是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伤怀。

...

诗经 采薇 春夜喜雨 西江月 黄沙道中 天净沙 秋 太阳的话 白桦 这6首...

一、白朴《梧桐雨》的艺术成就 白朴的代表作《梧桐雨》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 (1)浓郁的抒情性。

杂剧《梧桐雨》描写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这个在文学史上倍受关注的话题,但其关注的不是曲折传奇的爱情故事,而是故事中所蕴含的情感,当然有爱情的欢乐,但是更多是死别的痛苦、思念的哀愁以及悲凉的历史沧桑感,整本戏如同一首抒情长诗,不以情节引人,却以情感动人。

浓郁的抒情性首先得力于作为剧本主体的曲词。

《梧桐雨》的曲辞自然朴实,却又缠绵悱恻,细腻传情。

尤其是第四折最后的几支曲子,好像写的全是雨景,但却是用中国传统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方式,把唐明皇自美梦中惊醒之后,独对梧桐秋雨的孤凄、悲凉写得淋漓酣畅,感人至深。

用古典诗词借景生情的方式使得剧本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性。

浓郁的抒情性还得力于剧中不断出现的梧桐意象。

《梧桐雨》把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一句中出现的梧桐意象大加发挥,以梧桐为中心来结撰全剧,第一折里唐明皇七夕乞巧时在梧桐树下与杨贵妃海誓山盟,第四折里唐明皇独对梧桐秋雨哀悼杨贵妃。

在唐明皇的唱词中梧桐前后出现了六次。

这种安排一方面使得全剧从梧桐树下起,在梧桐雨中结束,即呼应题目,又首尾呼应。

另一方面是利用中国文学传统中梧桐意象自身所包蕴的忧郁色彩,搅动沉淀在人们意识中的凄怨感受,增加抒情的伤感,从而使剧本获得独特的艺术效果。

(2)形象鲜明的人物塑造。

《梧桐雨》是一个末本戏,男主角唐明皇的形象则非常鲜明。

白朴在《梧桐雨》中抱着同情的态度,塑造了唐明皇这样一个专情的情人形象。

此剧除了楔子之外,四折戏都集中在唐明皇的专情上,而最后一折写唐明皇对杨贵妃的追思怀念,更突出了他的专情。

以上是艺术特点浅析,下面是比较概括的 白朴和《梧桐雨》 | [ ] 白朴的生平深沉的沧桑感梧桐夜雨的意蕴 白朴(1226~1306),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谷。

其父白华,曾任金朝枢密院经历官。

当蒙古大军围攻金朝首都时,白华随金哀宗出奔,家眷则留在城内。

不久城破,白朴的母亲死于浩劫之中,年才八岁的白朴,幸得其父亲好友元好问携带抚养。

白朴“幼经丧乱,仓皇失母”,心灵饱受创伤,长大后又曾漂流于大江南北,看到了社会凋残山河破碎的情况,心情十分沉重。

面对残酷的现实,他感到无法对付,决心不参与政治,“放浪形骸,期于适意”。

或是流连于青山绿水之间,或是在风月场中,和杂剧作家以及勾栏歌伎们往还。

1279年南宋灭亡,东南战事平定,白朴也长期在南方居住,经常和耆老聚饮,题咏前朝名物,在作品中时常流露出沧桑之感和失落之哀。

白朴擅词曲。

词集名《天籁集》,“词语遒严,情寄高远”,多颓唐凄楚之调。

散曲现存40首,多以本色的语言抒写闲情逸致。

所作杂剧,据《录鬼薄》所录名目,凡15种。

现存仅《梧桐雨》和《墙头马上》。

《梧桐雨》是描写杨玉环、李隆基爱情生活和政治遭遇的历史剧。

白朴最短的元曲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①,轻烟老树寒鸦②,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注释〕 ①残霞:晚霞。

②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

〔赏析〕 该曲虽和马致远的《秋思》有相似处,但却又自有特点。

首二句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

“一点飞鸿”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造成曲子抒发情感的转移。

接着诗人用青、绿、白、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

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

释义: 在日落时天空中来不及追随太阳的残霞照耀下,村落显的那么孤独。

近处缕缕青烟中老树的枝干上还停留着乌鸦,天空中还有大雁孤单的身影。

在青山绿水中,一切的一切是多么孤单与孤独 【双调】庆东原① 忘忧草②,含笑花③,劝君闻早冠宜挂④。

那里也能言陆贾⑤?那里也良谋子牙⑥?那里也豪气张华⑦? 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⑧。

【注解】: ①庆东原:曲牌名。

②忘忧草:即萱草,又名紫萱,可食,食后如酒醉,故有忘忧之名。

③含笑花:木本植物,花如兰,“开时常不满,若含笑焉。

” ④闻早:趁早。

冠宜挂:即宜辞官。

⑤陆贾:汉高祖谋臣,以能言善辩知名。

⑥子牙:姜太公,名姜尚,又名吕尚,字子牙。

为周武王的谋士,帮助周武王伐纣灭殷。

⑦张华:字茂先,西晋文学家。

曾劝谏晋武帝伐吴,灭吴后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虽为文人而有武略,故称豪气张华。

⑧渔樵话:渔人樵夫所说的闲话。

【译文】: 看看忘忧草,想想含笑花,劝你忘却忧愁,趁早离开官场。

能言善辩的陆贾哪里去了?足智多谋的姜子牙哪里去了?文韬武略的张华哪里去了?千古万代的是非曲直,都成了渔人樵夫们一夜闲话的资料。

展开

白居易与白朴是什么关系

*白居易 (772~846),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祖籍 太原(今属山西),曾祖父白温迁居下□(今陕西渭南), 遂为下□人。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 白文公。

祖父□、外祖陈润俱善诗。

父季庚,做过彭城 县令,徐州、襄州别贺。

*白朴(1226~1306)字太素,号兰谷。

初名恒,字仁甫。

?州(今山西河曲)人,客居真定(今河北正定)。

父白华为金枢密院判官。

白朴幼年蒙古军攻占南京(今开封),父母离散 ,曾由元好问照料。

蒙古灭金后 ,白朴终生不仕。

后移居金陵(今江苏南京),与诸遗老诗酒往还。

作杂剧16种,今存《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 裴少俊墙头马上 》、《 董月英花月东墙记 》3种,而以《 梧桐雨 》为代表作。

《梧桐雨》取材于唐代陈鸿《长恨歌传》,以李隆基、杨玉环二人爱情为主线,反映了安史之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对李、杨二人既有同情又有批判,主题思想较复杂,艺术表现亦较成功 ,对清代洪踦的传奇戏曲《 长生殿 》有重大影响。

白朴也是元代有成就的散曲作家之一。

散曲内容大多是叹世、咏景和闺怨之作 。

曲词秀丽清新 ,有些小令颇有民歌特点。

白朴的词流传至今100 余首,大多为怀古、闲适、咏物与应酬之作,豪放婉约兼而有之,不少怀古之作,寄托了故国之思。

今存《天籁集》词2卷。

散曲存小令37首,套曲4首,今人隋树森《全元散曲》收录。

**白居易的诗歌对后世文学有巨大影响。

晚唐的皮日 休、聂夷中、陆龟蒙、罗隐、杜荀鹤,宋代的王禹□、 梅尧臣、苏轼、张耒、陆游一直到清代的吴伟业、黄遵 宪等,都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受到白居易诗风的启 示。

此外,元、明、清历代剧作家有不少人取白居易作 品的故事为题材编写戏曲.如:《长恨歌》演变为白朴的 《梧桐雨》、洪□的《长生殿》、《琵琶行》演变为马 致远的《青衫泪》、蒋士铨的《四弦秋》等。

白诗的词 句,也有很多被宋、元、明话本所采用.

白朴写的《天净沙·秋》的意思是什么啊?

《天净沙·秋 》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注释:①残霞:残余的晚霞。

[宋]沈与求《石壁寺山房即事》诗:“画桥依约 垂柳外,映带残霞一抹红。

” ②轻烟:轻淡的烟雾。

寒鸦:寒冬的乌鸦;受冻的乌鸦。

[宋]秦观[满 庭芳]词:“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 ③飞鸿:飞行着的鸿雁。

(南朝·宋]鲍照《数诗》:“四牡曜长路,轻 盖若飞鸿。

” ④白草:本牧草。

曲中系草名。

[唐]元稹《纪怀赠李六户曹》诗:“白 草堂檐短,黄梅雨气蒸。

”黄花:亦作“黄华”。

诗词中或指黄色的花,或 指菜花、金叶菜。

曲中指菊花。

译文:遥看天际那一抹红霞,一座村庄孤独的坐落在夕阳下.那轻淡的烟雾下,只见几只受冻的乌鸦。

想起白天飞行着的鸿雁.飞翔着,飞翔在着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之中 赏析一: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是极高的。

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著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著和谐的人生图画。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沈闷而有压力。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

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

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

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

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作为曲文的结束语。

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於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

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有多麽高明了。

赏析二:该曲虽和马致远的《秋思》有相似处,但却又自有特点。

首二句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

“一点飞鸿”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造成曲子抒发情感的转移。

接着诗人用青、绿、白、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

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

赏析三:白朴这支题作“秋”的[越调·天净沙]在中国文学史、散曲史上评价很 高。

一向同马致远被誉为“秋思之祖”的[越调·天净沙]《秋思》(“枯藤 老树昏鸦”)相提并论。

萧善因先生认为:“如《秋》这一首写得清丽隽永 ,可以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相媲关,但又不像它那么萧瑟和孤寂。

” 笔者很赞同萧先生的意见,并同意贺新辉先生的赏评。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白朴描写村、日、霞,烟、树、鸦六种秋日的景物,在 其前分别缀以孤、落、残,轻、老、寒六字加以定性,立即给秋景渲染和笼 罩了一层萧疏、肃杀的氛围。

那孤村、落日、残霞,活画出一帧萧瑟、暗淡 的远景;那轻烟、老树、寒鸦,又呈现出一幅凄凉、冷落的近景。

这些秋景 何以在曲家眼中如是暗淡、凄冷呢?“一点飞鸿影下”便点明了这一问题。

“一点飞鸿”,在一片沉寂静谧的景物中,化静为动,给人以生机盎然、生 气勃勃之感。

这一点晴之笔,幻化之妙,使全曲立即活了起来,而且似乎皴 染上怀念、相思的色调。

结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五种景物,着以 青、绿、白、红、黄,不仅色彩斑斓,景象明丽,而且给人以温暖、协谐的 感觉,使肃杀、凄冷的秋景立即增添了几分灵动与活气,同时为离别、相思 注入了一点慰藉与开朗。

如果同马致远的《秋思》曲相比,同系秋日风景图,却别具情味、各有 千秋。

就画面色调而言,白曲色彩艳丽,冷暖相间,一派明丽喜人;马曲暮 色苍茫,水墨皴染,一片萧瑟气象。

就作者视角而论,白曲似散点透视,依 次绘景,铺排有序,给人以静谧和谐之感;马曲以“断肠人”为焦点,渐次 收拢景物,纳入人的视线,是一瞬间的速写画幅。

就作品情调讲,白曲闲适 安逸,情调开朗,令人赏心悦目;马曲凄苦孤寂,格调低沉,使人倍增乡思 。

就画面构图看,白曲俨然一幅纯粹的山水画,人物隐而不出,乃“无我之 境,以物思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物我合一;马曲煞似一帧山 水人物图,人物了然可见,是“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

白朴生平稍早于马致远,白先马后,二人同一时代,曲作一脉相承!白曲 马曲,同期散曲小令之作,各自际遇不同,情思、视角不同,所表达的题旨 、意境不同,同工异曲,各臻其妙,不必一味地比拼,更无须高下轩轾,徒 费思量。

作者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