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四川省天府诗词网



四川为什么叫天府之国?【成语】:天府之国【注音】:tiān fǔ zhī guó【解释】:天府:天生的仓库;国:地区。原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后专指四川。但是“天府”最早指的不是四川,而是八百

四川为什么叫天府之国?

成语】:天府之国【注音】:tiān fǔ zhī guó【解释】:天府:天生的仓库;国:地区

原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

后专指四川。

但是“天府”最早指的不是四川,而是八百里秦川腹地的秦国。

发明者就是著名的纵横家苏秦;这个靠“头悬梁、锥刺股”“学而优则仕”的人物跑到秦国去讨好秦王说秦国强大呀:农业发达、经济繁荣、军事强盛;毫无疑问应该象一个什么什么。

他一下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于是找出“天府”二字。

说秦国真乃“天府之国”也。

为什么经过2000多年后,天府之国由北向南迁移到成都了呢?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国古帝王在北方犯下了两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大家知道,经过春秋战国,秦统六国。

当时人口大概一亿多,而且女比男的多得多。

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没有实行休养生息,反而派遣大儿子扶苏和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到北疆戍边。

同时征集民夫30万筑长城,又征50万民夫修阿房宫、征70万民夫建骊山秦陵。

这就造成了两个严重的问题:一是人口中男性短缺,(计划生育提前了2000多年),生育跟不上;二是大兴土木,造成北方水土流失。

如阿房宫一烧就烧了三个月,想想1989年大兴安岭一把火只烧了27天,就已经烧掉了56万公顷的森林面积。

水土流失必然导致土地贫瘠,现在去看看黄土高坡就知道了。

而另一方面反之在成都,第二任蜀郡太守李冰(第一任是张望,只会打仗)修建都江堰为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随后三国时的孔明奖励农耕、发展生产、兴修水利等等这对成都平原的农业是一次重大的推进。

境内达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生平现象,使天府之国的名声得以传播。

到唐朝成都鼎盛时期李白的一首诗“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间得及此间无。

”使成都“天府之国”的地位得以巩固。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将“秦”与“蜀”比较而对蜀地地位加以确立的诗句,成都因此就取代了秦国“天府之国”的桂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专利权。

四川成都古代叫什么?

已经有人问过,也有人回答过这个问题了。

都是西南重镇,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三国时为蜀国首都,五代十国时为前蜀、后蜀都城,文化遗存丰富。

秦汉以来,成都就以农业、手工业兴盛和文化发达著称,历代都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长江流域的重要城市

汉代成都与洛阳等并列为五大都会之一。

唐代商贸繁荣,与扬州齐名,称为「扬一益二」[3][4]。

[编辑] 先秦在夏代纪年早期阶段甚至更早的时期,地处成都平原的古蜀国已形成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成为了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据记载,古蜀国共有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和开明五个朝代,先后定都於瞿上(今成都市温江区,亦有今广汉市之说)、郫邑(今郫县)、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广都(今双流县)。

春秋末期(约公元前4世纪),第五世开明王把都城迁至成都,取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之典故[5],因名成都,相沿至今,成都也因此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罕见的自建城起便未改名称的城市。

而「广都、新都、成都」合称为「古蜀三都」。

如今成都平原有很多古蜀国的文化遗迹,如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鱼凫古城遗址、望丛祠等,地处成都市区的金沙遗址则是古蜀文化发展的一个巅峰。

位於成都市区北校场的成都军区大院内有一处古蜀国遗迹名曰「武担山」,相传为第十二世开明王派「五丁力士」由今甘肃省武都县取土为王妃修建的墓冢。

[编辑] 秦汉富庶的古蜀国是秦国统一天下过程中首先攻取的对象,秦惠文王为此做了多年的准备,通过「石牛记」、「美女计」等一系列计策,麻痹了第十二世开明王,并开辟了由秦入蜀的「石牛道」(即「金牛道」)。

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借巴、蜀互攻之机,派司马错率军沿石牛道入蜀,数月之间便攻占蜀地。

此后,秦王三立三废蜀侯,终置蜀郡,郡治即设於原蜀都成都。

周赧王四年(公元前311年),秦国蜀郡郡守张仪按首都咸阳建制修筑成都城墙;成都据此也成为中国有确切史料记载的最长时间城址不变的城市。

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秦昭王任命李冰为蜀郡郡守,任内他主持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成都平原从此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经过数十年经营,成都在秦末便取代关中平原获「天府之国」之称,而这一美誉一直延续至今。

汉代的成都,经济已相当繁荣,织锦业尤其发达,成为朝廷重要的贡赋来源。

於是朝廷在成都专门设置锦官管理,并在成都城西南修筑「锦官城」(亦可简称「锦城」);「锦官城」、「锦城」由此成为成都的别称

前汉时成都人口达到7万6千户(约40万人),与长安、洛阳、邯郸、临洮、宛一并成为汉朝六大都市。

汉武帝即位之元年(公元前141年),蜀郡太守文党在成都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地方办学堂「文翁石室」。

汉代成都的文学艺术也达到很高的水平,成都人司马相如、扬雄、王褒皆为汉代最有名的文学大家。

前汉时期,全国共分为十三刺史部,其中在雒县(今四川省广汉市)置益州刺史部,分管巴、蜀、广汉、犍为四部,范围大致为今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大部、陕西省南部以及湖北省、甘肃省一隅,刺史部后迁驻成都。

前汉末年,公孙述在成都自立为帝,国号「成家」,改益州为司隶校尉,以蜀郡为成都尹。

后汉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汉光武帝刘秀命大司马吴汉举兵来伐,成家灭亡,在成都恢复设置益州刺史部。

后汉末年,因四方多事,朝廷接受刘焉的建议,改各州刺史为州牧,刘焉则为首任益州牧,设治所於绵竹,后汉初平五年(公元194年)迁驻成都。

[编辑] 魏晋南北朝魏黄初二年(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汉中王刘备在诸葛亮等人的辅佐下称帝,宣称继承汉统,沿定国号为汉(史称蜀汉,亦简称蜀),改蜀郡为成都府并定都於此。

这一时期,中国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成都的农业、盐业和织锦业在这一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发展成蜀汉最大的城市,是蜀汉政权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魏景元四年(蜀炎兴元年,公元263年),魏邓艾、锺会率军攻蜀,蜀后主刘禅在成都投降。

益州恢复为魏所领。

西晋时,益州分为益、梁二州,成都继续为益州治所。

西晋永安元年(公元304年),氐人李雄在成都自称成都王;西晋光熙元年(公元306年),李雄自立为帝,国号大成,定都成都。

东晋咸康四年(公元338年),李寿改国号为「汉」,史称成汉。

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成汉为东晋桓温所灭,成都恢复益州建制。

东晋宁康元年(前秦建元九年,公元373年),前秦攻取梁、益二州,成都并入前秦版图。

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东晋将领桓冲趁势於太元十年(公元385年)收复益州。

东晋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参军谯纵叛乱,占据巴蜀之地,建立西蜀政权,自称成都王,而后又向后秦称藩,被封为蜀王。

义熙九年(公元413年),东晋太尉刘裕以朱龄石为帅伐西蜀,攻克成都,谯纵自杀,西蜀亡。

南北朝时期,成都一直是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东晋元熙二年...

描写四川的诗词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书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天边行》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游子》巴蜀愁谁语,吴门兴杳然。

九江春草外,三峡暮帆前。

厌就成都卜,休为吏部眠。

蓬莱如可到,衰白问群仙。

《南乡子 二阕四川道中作》蜀道古来难。

数日驱驱兴已兰。

石栈天梯三百尺,危栏。

应被旁人画里看。

两握不曾乾。

俯瞰飞流过石滩。

到晚才知身是我,平安

孤馆青灯。

《漫兴》 其二关下险固凭三辅,陇右勾连接四川。

簇簇楼台悬日月,盈盈花草烂云烟。

飚回海上沙飞雪,雨足江南水拍天。

可笑华山陈处士,风流文采却贪眠。

...

四川别名天府之国的来历

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由来已久。

这是由于它自身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所决定的,主要是: 1. 历史上所说的“天府之国”主要是指四川盆地,并不包括现今的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

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是秦朝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成都平原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土”,因而,成都平原成了中国历史上农业和手工业都十分发达的地区,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故称“天府”。

2. 四川盆地周围都是崇山峻岭,交通闭塞,古称“四塞之国”,在冷兵器时代,它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殊战略地位,因而避免了历史上很多次战争的破坏,得到了一个相对安静的社会环境,这就更有利于它社会经济的发展。

历史上许多有眼光的战略家,如张良、诸葛亮等都把四川当作可以立国的根基之地。

唐朝中、晚期,关中发生战乱时,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逃到四川成都避乱,当时的成都,在他们眼里正是一片笙歌宴舞之地,当然就要被称为“天府之国”了。

据考证,“天府”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本是一种官名,其职责是“掌祖庙之守藏,与其禁令。

凡国之玉镇、大宝藏器焉,若有大祭大丧,则出而陈之,既事而藏之”。

可见,“天府”是专门保管国家珍宝、库藏的一种官吏,后人用以来比喻自然条件优越,形势险固,物产富饶的地方。

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战国策·秦策》中记述纵横家苏秦对秦惠王说的一段话:“大王之国,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变,此所为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秦末汉初,张良在论证定都关中时说:“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史记·《留侯世家》)。

以上所说的“天府之国”主要是指关中平原的富遮之地。

历史上最早称四川为“天府”出自诸葛亮的《隆中对》:“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汉代的益州包括今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

“天府之国”在历代文人学者笔下逐渐成了四川盆地的代名词,后来还进了中学教科书,因而成了家喻户晓的一条地理常识

...

成都为何被称为“天府之国”

四川为“天府”的由来: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由来已久。

这是由于它自身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所决定的,主要是:历史上所说的“天府之国”主要是指四川盆地,并不包括现今的川西高原和川南山地。

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是秦朝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成都平原成了中国历史上农业和手工业都十分发达的地区,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故称“天府”。

四川盆地周围都是崇山峻岭,交通闭塞,古称“四塞之国”,在冷兵器时代,它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殊战略地位,因而避免了历史上很多次战争的破坏,得到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这就有利于她社会经济的发展。

历史上许多有眼光的战略家,如张良、诸葛亮等都把四川当作可以立国的根基之地。

唐朝中期和晚期,关中发生战乱时,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逃到四川成都避乱,当时的成都,在他们的眼里正是一片笙歌宴舞之地,当时就被称为“天府之国”了。

那么,“天府之国”的名称到底是怎么得来的?据考证,“天府”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本是一种官名,是专门保管国家珍宝、库藏的一种官吏,后人用以来比喻自然条件优越,形势险固,特产富饶的地方。

历史上最早称四川为“天府”出自诸葛亮的《隆中对》:“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汉代的益州包括今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

晋代著名史学家常璩在所著《华阳国志》中称:“蜀沃野千里,号称‘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天府之国”在历代文人学者笔下逐渐成了四川盆地的代名词,后来还进入了中学教科书。

为什么说四川是天府之国?

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乃是因为天府原是一个官职,主要掌管人间珍宝。

后来,秦朝时蜀国“省长”李冰及子二郎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有了成都平原的富庶,“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再加上盆地在冷兵器时代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殊战略地位,因而避免了历史上很多次战争的破坏,得到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历史上许多有眼光的战略家,如张良、诸葛亮等都把四川当作可以立国的根基之地。

唐朝中期和晚期,关中发生战乱时,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选列四川成都避乱。

六十多年前的抗日战争,蒋介石更是应了一句谶语“胜不离川,败不离湾”。

虽然国共合作的武装力量打败了日本侵略军,但得胜的国民党政府却在最后败逃于台湾,人算不如天算。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这是历史上名篇《隆中对》中的名句,作者诸葛亮之所以协助河北人刘备得以称帝,恐怕也与谶语“胜不离川”相关吧。

三国时候,刘备率一支打打逃逃的乌合之众,却能够保全实力,在蜀地三分天下,莫不与四川这个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

再说近二十年发生的事情,四川民间有句话叫“要吃粮,找紫阳”,更是说明了四川的长足发展是有历史渊源的。

当今,只要四川首脑和广大四川人民能够顺应这个渊源,天府之国将仍然是古往今来的富庶之地。

“天府之国”是指什么地方?

“天府之国”是指什么地方,这在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有不同的解读。

1、民众眼里的“天府之国”——天府之国就是四川盆地尤其成都平原。

秦朝时蜀李冰及子二郎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有了成都平原的富庶,随着历史发展,“天府之国”一词专门指代四川盆地尤其成都平原,并成为了共识和常识沿用至今,约定俗成。

2、历史发展的“天府之国”——中国历史上曾有七个地区被称为“天府”或“天府之国天府:天生的仓库;国:地区。

原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

天府之国,古称“天府之国”乃是因为天府原是一个官职,主要掌管人间珍宝。

“天府”的本意是天然府库,指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方,后也用来形容京师或天子的府库,并非四川的“专用名词”。

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秦朝,不是指四川,而是指八百里秦川——拥有郑国渠的关中平原。

关中即秦中,是指以长安为中心的渭河平原地区,这个地方自古就号称“陆海”、“天府”,尤其在秦朝时期修建郑国渠之后,一时间更是富甲天下,被古人誉为“金池汤城,沃野千里,天府之国”。

在《战国策·秦策》记述了纵横家苏秦对秦惠王说的一段话:“大王之国,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变,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秦末汉初,张良在论证定都关中时说“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史记·留侯世家》)。

以上是最早出现的“天府之国”的文字,主要指的是关中平原,一个富庶之地。

当时与关中同时被称为“天府之国”的还有“燕”——今北京地区。

只是,秦川由于黄河流域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火兵祸,原始森林锐减乃至消失,水土大量流失,这个黄河流域的“天府之国”消失了。

最早将四川盆地称为“天府”的则是出自诸葛亮的《隆中对》:“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高,水土保持好,再加上两千多年前李冰父子合力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分洪减灾,引水灌溉,致使蜀都沃野千顷,“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在中国历史上,这儿的农业和手工业都十分发达,逐渐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号为“天府”,确实名不虚传。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历史上曾有七个地区被称为“天府”或“天府之国,但是最为出名的还是四川。

在历代文人学者笔下“天府之国”逐渐变成了四川盆地的代名词,并且还进入了中学教科书,终于成了家喻户晓的一条地理常识。

3、现代社会的“天府之国”——有争议的”新天府“2008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组织理学家推出了31处中国最适宜居住的“新天府”候选地。

这些地区环境优美、衣食无忧、生活幸福

当我们把这些宜居的“新天府”在地图上标注出来时,发现它们绝大部分都位于平原、盆地,也就是地质上的沉降地带。

十大“新天府”的排名是:成都平原、台湾嘉南平原、伊犁河谷、山东半岛、闽南丘陵平原、三江平原、雅鲁藏布大拐弯地区、呼伦贝尔、苏北平原、宁夏平原。

终审委员会的各位专家对这些地方的评语,多集中于富饶、生态良好、居民安居乐业等几个方面,充分体现了《中国国家地理》此次评选所倡导的,人类与自然、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要和谐相处;发展要适度与可持续,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对于这个”新天府“评选活动,许多成都网友坚决要求成都“退出新天府评选”,也有一些网友对活动的评选表示支持。

为什么成都被称作是“天府之国”呢???

【成语】:天府之国 【注音】:tiān fǔ zhī guó 【解释】:天府:天生的仓库;国:地区。

原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

古专指陕西省关中地区,今多指四川。

【出处】:《战国策·秦策一》:“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史记·留侯世家》:“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

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

” 【事例】:益州险塞,沃野千里,~,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 【用法】古专指包括长安(西安)在内的关中地区,今多指成都平原.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苏秦到秦国去游说秦惠王实行连横的主张,他对秦惠王说:“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真是天府之国……”秦惠王不为所动编辑本段天府概况最著名的天府之国 语本《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史记.留侯世家》:"夫关中左肴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

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

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天府之国"专指包括长安在内的关中地区.明清后多称四川。

语本《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历史上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地方 1、关中地区(战国至明代), 2、成都平原(唐代至今), 3、华北北部(明清时期), 4、江淮以南地区(北宋时期), 5、太原附近(五代时期), 6、闽中(明代),7、盛京(清代),8、汉中地区(汉代)十大“新天府” 十大“新天府”的排名是:1.成都平原、2.台湾嘉南平原、3.伊犁河谷、4.山东半岛、5.闽南丘陵平原、6.三江平原、7.雅鲁藏布大拐弯地区、8.呼伦贝尔、9.苏北平原、10.宁夏平原。

这些地方多集中于富饶、生态良好、居民安居乐业等几个方面,充分体现了所倡导的,人类与自然、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要和谐相处;发展要适度与可持续,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编辑本段历史上的“天府之国” “天府”的本意是天然府库,指地势形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方,后来也指京师或天子的府库。

而“天府之国”多指在被称为“天府”之地建立过政权或设为国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范围较“天府”更大一些,如关中地区为周秦汉唐都城所在地,成都七次为帝王都。

中国历史上曾有7个地区被称为“天府”或“天府之国”:关中平原(战国至明代) 司马迁在《史记·苏秦列传》中讲,公元前338年,苏秦游说秦惠王时说:“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

”这是文献中关于“天府”之地的最早记载。

关中被正式称为“天府之国”,始于秦汉之际的张良。

《汉书》卷四○载张良建议刘邦定都关中时说:“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 从先秦到元明时期,关中地区都曾被称作“天府”或“天府之国”。

但清代以后,再也没有人把关中地区称作“天府之国”了。

成都平原(唐代至今) 《华阳国志》卷三《蜀志》:李冰修都江堰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诸葛亮在隆中对策时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陈拾遗集》卷五:“夫蜀都天府之国,金城铁冶,而俗以财雄。

”虽然成都平原成为“天府”或“天府之国”都比关中要晚,但自从都江堰修成以后,此地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社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

五代以后,关中地区元气大伤,成都平原后来居上。

明清时期,湖广地区的不少百姓迁到成都平原,改变了四川地广人稀的状况,对发展当地经济起到了促进作用,故成都平原日益富庶,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府”,“天府之国”的美誉一直流传至今。

华北北部(明清时期) 华北北部的燕京一带虽在战国后期亦被称为“天府”,但秦汉以来并没有人这样讲,直到明清时期建都北京,才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誉。

《大明一统志》卷一:“京师古幽蓟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形胜甲于天下,诚所谓天府之国也。

”江淮以南地区(北宋时期) 其范围略如“江南”。

《旴江集》卷二十八《寄上孙安抚书》:“嗟乎!江淮而南,天府之国。

周世宗之威武,我太祖之神圣,非一朝一夕而得……。

”太原附近(五代时期) 《册府元龟》卷四百六十一:“唐邕天保……十年从幸晋阳,除兼给事黄门侍郎,领中书舍人。

帝尝登童子佛寺望并州城曰:‘是何等城?’或曰:‘此是金城汤...

四川盆地为什么会有“天府之国”的称号。

天府,最早见于《周礼》,后被用为对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地区的带普遍性的赞誉之词。

秦汉时期,天府的美名集中于当时既是政治中心,也是经济最发达地区的关中。

四川原来并不被称为天府。

第一个称四川为天府的,是杰出的政治家诸葛亮。

四川得此美誉的原因是:战国末年至秦汉之交、西汉末年和东汉末年,我国开发最早、经济最繁荣的三河(河东、河内、河南)地区,经过连年战乱和天灾人祸,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这一时期的四川经济却在全国跃居首位。

为了把四川营建为天府之国,我们的祖先对大自然进行了“务”、“治”、“制”、“用”,其中最重要的两项是治水和开辟对外联系的通道。

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对岷江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和全面的开发利用。

从秦汉始,四川平原逐渐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和粮食输出区;为了克服“蜀道难”和打通南北通道,我们的祖先所付出的努力是可以与治水相当的。

保留在《华阳国志》等书中的五丁移山、石牛开道、武都担土、山分五岭等优美的神话以及四川各地出土的与中原器物相似的文物,就是力证。

成都为什么被称为天府之国?

天府原本是一种官职的名称,他是为“天子”掌握“府库”的官员。

这个官职在周天子时设过。

那时生产力落后,天府这个官管的东西都稀奇、珍贵,如钱财米粮,金银珠宝、图书文册等等,一国之中凡有油水的他都管完了。

但是“天府”最早指的不是四川,而是八百里秦川腹地的秦国。

发明者就是著名的纵横家苏秦;这个靠“头悬梁、锥刺股”“学而优则仕”的人物跑到秦国去讨好秦王说秦国强大呀:农业发达、经济繁荣、军事强盛;毫无疑问应该象一个什么什么。

他一下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于是找出“天府”二字。

说秦国真乃“天府之国”也。

为什么经过2000多年后,天府之国由北向南迁移到成都了呢?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中国古帝王在北方犯下了两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大家知道,经过春秋战国,秦统六国。

当时人口大概一亿多,而且女比男的多得多。

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没有实行休养生息,反而派遣大儿子扶苏和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到北疆戍边。

同时征集民夫30万筑长城,又征50万民夫修阿房宫、征70万民夫建骊山秦陵。

这就造成了两个严重的问题:一是人口中男性短缺,(计划生育提前了2000多年),生育跟不上;二是大兴土木,造成北方水土流失。

如阿房宫一烧就烧了三个月,想想1989年大兴安岭一把火只烧了27天,就已经烧掉了56万公顷的森林面积。

水土流失必然导致土地贫瘠,现在去看看黄土高坡就知道了。

而另一方面反之在成都,第二任蜀郡太守李冰(第一任是张望,只会打仗)修建都江堰为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随后三国时的孔明奖励农耕、发展生产、兴修水利等等这对成都平原的农业是一次重大的推进。

境内达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生平现象,使天府之国的名声得以传播。

到唐朝成都鼎盛时期李白的一首诗“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间得及此间无。

”使成都“天府之国”的地位得以巩固。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将“秦”与“蜀”比较而对蜀地地位加以确立的诗句,成都因此就取代了秦国“天府之国”的桂冠,而活得了“天府之国”的专利权。

四川为“天府”的由来: 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由来已久。

这是由于它自身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所决定的,主要是:历史上所说的“天府之国”主要是指四川盆地,并不包括现今的川西高原和川南山地。

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是秦朝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成都平原成了中国历史上农业和手工业都十分发达的地区,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故称“天府”。

四川盆地周围都是崇山峻岭,交通闭塞,古称“四塞之国”,在冷兵器时代,它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殊战略地位,因而避免了历史上很多次战争的破坏,得到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这就有利于她社会经济的发展。

历史上许多有眼光的战略家,如张良、诸葛亮等都把四川当作可以立国的根基之地。

唐朝中期和晚期,关中发生战乱时,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逃到四川成都避乱,当时的成都,在他们的眼里正是一片笙歌宴舞之地,当时就被称为“天府之国”了。

那么,“天府之国”的名称到底是怎么得来的?据考证,“天府”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本是一种官名,是专门保管国家珍宝、库藏的一种官吏,后人用以来比喻自然条件优越,形势险固,特产富饶的地方。

历史上最早称四川为“天府”出自诸葛亮的《隆中对》:“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汉代的益州包括今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

晋代著名史学家常璩在所著《华阳国志》中称:“蜀沃野千里,号称‘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天府之国”在历代文人学者笔下逐渐成了四川盆地的代名词,后来还进入了中学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