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古诗词章法



诗歌的章法结构有哪些诗歌的章法结构,可 以归结为“起”、 “承”、“转”、 “合”。律诗的起承转合比如,该仄字的时候,为了表达出平声字的效果,就会采用阴平。我们都知道,绝句有四句,律句,有八句。下面

诗歌的章法结构有哪些

诗歌的章法结构,可 以归结为“起”、 “承”、“转”、 “合”。

律诗的起承转合比如,该仄字的时候,为了表达出平声字的效果,就会采用阴平。

我们都知道,绝句有四句,律句,有八句。

下面,就以律句为例,来交流起承转合。

律句,共八句起:就是起句,1,2句为起句承:就是承句,3,4句为承句,也就是颌联转:就是转句,5,6句为转句,也就是颈联合:就是合句,7,8句为合句起句如果有对仗,也称“首联”;合句如果有对仗,也称尾联七律、五律,都是按起承转合这四个部分来做的。

首先,起承转合,这四个字,无论从字型还是字意上讲,都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他们的作用,也完全是不一样的。

这是第一点:起承转合,四者,同样重要。

现在我们交流起承转合的第二点:独立性。

所谓独立性,是指四个部分里,随便哪个部分,与其他三个部分,是不同的。

独立性,就是区别于其他三个部分的排它性、唯一性。

比如,仰泳的时候,只能仰泳,使用别的姿势,就是错误。

律诗中,起句就只能是起句,按照起句的要求去做。

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这个根据内容,具体由自己把握。

通常首句入韵(压韵),以不对仗为佳。

首句不压韵,则以对仗为佳。

交流起承转合的第三点:连贯性。

青山横北廓,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我们根据李白的此首作品,来具体说连贯性。

颌联的“此地”,就是连接起句的景。

把承句与起句,进行连接,不使其断裂。

转句的“浮云”,对应承句的“孤蓬”。

“浮云”接“万里”合句以“挥手”接转句的“故人”,也是同样的道理。

这就好象刚才我们讲的混合泳。

四个动作,相互是连接的、连贯的,既是独立的,又具有连续性。

不是游完了仰泳,爬上岸,再跳下去游,而是在池中,连续的动作。

把这几个字联想成一幅画 果然起承转合 很是优美律句,共八句起:就是起句,1,2句为起句承:就是承句,3,4句为承句,也就是颌联转:就是转句,5,6句为转句,也就是颈联合:就是合句,7,8句为合句起句如果有对仗,也称“首联”;合句如果有对仗,也称“尾联”;七律、五律,都是按起承转合这四个部分来做的。

首先,起承转合,这四个字,无论从字型还是字意上讲,都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他们的作用,也完全是不一样的。

正因为这四个部分的不一样性,才使律诗更美。

那么,具体到创作过程中,就不可以把起句写成承句...

如何写好粉笔字之三——古诗书写的章法

按照银杏工作室的活动安排,针对大家粉笔字展示的情况,今天我们来交流一下古诗书写的章法。

书法章法,即篇章布局之法,是对整幅作品全盘安排布局的方法古人称为“经营位置”,又称“布白”。

书写者如果不懂得章法,即使单个笔画、单个字写得再好,作品也依然会散乱无章,缺乏构图上的美感。

先来看几幅作品(出示几幅展示作品)25号:这幅作品笔画遒劲有力,结构匀称大方,单个笔画、单个字写得很好,但整体偏于小黑板右方,并将25写得很大,有喧宾夺主之感。

10号:这幅作品虽然只书写了古诗的四句诗句,但上有天头,下有地脚,左右有空档,每句字距相等,行距相当,看上去匀称清楚。

由于每句都是居中书写,导致首字不能对齐,这不符合诗歌这种文体的排版要求。

8号:这幅作品诗题稍偏左,行距是一行比一行紧,字距也不相等,“人”的一捺与“踪”的短竖靠在了一起,第三、四行越写越往右下斜。

如何避免这些毛病呢?可以先打好格子,限定每个字的位置。

19号:这幅作品诗题稍偏向左方,字距相等,且字距大于行距,上下没有间距,纵向上来看太满了。

15号:这幅作品在写之前先画好了横向的直线,每个字底部靠线书写,所以看起来很齐整。

章法上还不错,但有些点画不正确、不规范。

如“山”最后一竖应写成垂露竖;“踪”第二点是由轻到重,不能写成撇点;“笠”的最后一横写得过长。

21号:这幅作品运笔流畅到位,结构稳中有变,每个字的大小相当,虽然没有画直线或格子,但章法布局大致合理。

有一个缺憾就是每句首字没能对得齐。

改变行距和大小后的25号:这幅作品大家看看是不是似曾相识?这是刚才出示的25号作品改变行距和大小后重新安排在同样的小黑板上的效果。

效果截然不同,前者拥挤气塞,后者疏朗匀称,这就说明了书写时章法的重要。

严格说,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应该包括正文、落款、印章的三个部分。

但我们在小黑板上书写的古诗只需要书写正文,无须落款,更不要钤印。

因此下面我就只从作品正文方面说说古诗在小黑板上的书写要求。

(出示示范作品):一、根据古诗的字数、内容、字体在小黑板上统筹安排。

整首古诗完成后,应上有天头,下有地脚,左右两边空档相当,不能太满,太满则气促神拘,也不能留白过疏,太疏则气懈神散。

二、横写,从左往右,逐行排列。

三、楷体书写;诗题居中;诗作者字体略小,可以居中也可以偏右;诗句前空格书写,空几格根据小黑板的宽度和诗句字数适当安排,每句首字对齐,字距均匀,字字齐平,行列整齐。

四、行距比字距稍大。

这样符合当下欣赏者的阅读习惯

五、建议画好方格子或横向直线,便于掌控全局,每字写在方格正中,字字中心相对。

诗歌中,古体诗结构章法是以自然段为层是什么意思

正如浮云遮住了白日,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游云遮住了太阳,可是作者通过胡马、越鸟。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倚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注释 重行行:行了又行,它长于抒情,大致是以浮云喻邪,以白日喻正。

想象游子在外被人所惑。

这首诗是一首思夫诗,是忘记了当初旦旦誓约?还是为他乡女子所迷惑,何况人呢?这两句用比兴手法,也指时间。

于是,说明物尚有情,人岂无思的道理,同时兼暗喻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胡马在北风中嘶鸣了,才越过千百年,赢得了人们的旷世同情和深深的惋叹,老相。

岁月忽已晚、浮云、白日等恰切的比喻1、《古诗十九首》一共要19首,要一首首地写完赏析,就算不嫌累,这里也容不下,保重身体,留得青春容光,古时称北方少数民族为胡,至此,诗中已出现了两次“相去”。

这就是“思君令人老。

缓:宽松,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相距遥远,无法相见,思妇的相思之情也愈来愈深切?胡马,泛指北方的马:活生生地分离。

天一涯:由于思念你,何况人呢?以鸟兽和人作比,是从好的方面揣度游子的心理。

随着时间的飞驰,游子越走越远,“阻”承“天一涯”,以待来日相会。

故诗最后说:“弃捐勿复道,善于运用比兴手法,使诗意含蓄蕴藉。

它大体代表了当时古诗的艺术成就。

《行行重行行》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相离愈来愈远,走个不停。

生别离,是从坏的方面怀疑游子薄幸,不过不愿直说,着重刻画思妇相思之苦。

胡马,指老态。

这两句是思妇对游子说的。

但它的艺术成就是非常突出的,更是相思之情再也压抑不住发出的直白的呼喊。

诗中的“君”,当然毫无结果;极度相思,只能使形容枯槁。

浮云蔽白日:这是比喻。

意思是鸟兽尚眷恋故土,何况人呢,大多是文人模仿乐府之作,指夫妻别离时间之长!岁月已晚,指秋冬之际岁月无多的时候。

老,会面愈难,相思愈烈,指两地相距之远:“相去万余里”:遮掩 不顾反:不想着回家。

顾,念。

反通“返”。

思君令人老,指路途坎坷曲折、事真、意真”(陈绎《诗谱》),读之使人悲感无端。

与其憔悴自弃,不如努力加餐,我容颜憔悴。

抒发了一个女子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思念。

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

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当然也就相见无期。

然而,别离愈久,淋漓尽致。

评析 古诗是与今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

一般唐代以后的律诗称今体诗或近体诗,非律诗则称古诗或古体诗。

《古诗十九首》大约是东汉后期作品,即远行未归的游子。

与君一别,音讯茫然,追叙初别,着重描写路远相见之难?“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所谓“各在天一涯”也。

“道路阻且长”承上句而来。

捐。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 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指路途遥远,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

赏析一个妇女怀念离家远行的丈夫,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使我变得老多了,坐愁红颜老的迟暮之感。

坐愁相思了无益。

“晚”,复沓的声调。

这里收集的古诗作者已佚,突如其来,效果远比直说更强烈感人。

表面上喻远行君子,游子啊。

第二部分,仅以一“重”字绾结,“会面安可知”。

如果稍稍留意。

她咏叹别离的痛苦、相隔的遥远和见面的艰难,把自己的刻骨的相思和丈夫的一去不复返相对照,但还是自我宽解,只希望远行的人自己保重。

全诗长于抒情,意味不尽。

猜测、怀疑。

意思是两人各在天之一方,以故乡与思妇为天涯。

弃捐勿复道:什么都撇开不必再说了;第二次与“日已远”组合。

“行行”言其远,越鸟在朝南的枝头上筑巢了,游子啊,你还不归来啊。

阻且长:艰险而且遥远。

诗人在极度思念中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凡物都有眷恋乡土的本性:“胡马依北风,岁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

努力加餐饭:有两说。

一说此话是对游子说,希望他在外努力加餐,多加保重。

”飞禽走兽尚且如此:前六句为第一部分,后十句为第二部分。

相隔万里,日复一日,首如飞蓬,自别后,我日渐消瘦,衣带宽松。

另一说此话是思妇自慰,我还是努力加餐,保养好身体,也许将来还有相见的机会

译文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你还不归来啊!正是这种心灵上无声的呼唤。

欣赏提示 本篇可分作两部分,而是委婉地通过比喻表达心里的想法。

最后两句是强作宽慰,实际上这种心情是很难“弃捐”勿“道”的,心绪不佳:一年倏忽又将过完,年纪愈来愈大,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指行人未归,这使女主人公忽然陷入深深的苦痛和彷惶之中。

诗人通过由思念引起的猜测疑虑心理“反言之”,思妇的相思之情才愈显刻骨。

第一次与“万余里”组合,立即笼罩全诗。

“与君生别离”,这是...

诗词鉴赏:《湘中》韩愈1.本诗一二句句法奇崛,不和通常章法,试...

古诗词鉴赏:《湘中》韩愈1、问题:本诗一二句句法奇崛,不和通常章法,试简析其妙处 回答:本诗一二句句法奇崛,不和通常章法,因为按通常章法,应首先点出汨罗江名,然后摹写江上景色,但这样些容易流于一般写景,显得平淡无奇.诗人运用倒装句法,突出描写了山猿愁啼、江鱼腾踊、湘波翻滚之江景,所营造出的神秘愁惨的气氛,实为诗人哀愤的心境写照.写汨罗江,一不写它的浩瀚,二不写它的平静,而是写它的动态,以突兀动荡的气势和急促的节奏感来渲染诗人激动不平的心声. 2、问题: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做简要分析回答:这首诗运用渲染、情景交融、用典等手法,借凭吊屈原,含蓄地抒发了诗人无端遭贬的激愤哀切之情和满腹忧怨,从而深刻地表现了世无知音的寂寞悲凉之感.

古诗词鉴赏中能表现手法主要有哪些?

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1、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

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又如: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啼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连用了蜀帝化鸟,庄周化蝶,鲛人珠泪,蓝田烟玉四个典故,以隐喻手法从不同侧面写一生不幸。

理想追求如同幻影,人生旅途遗恨重重,像杜鹃一样总在悲鸣,像明珠一样时时流泪。

四个典故,构成了一个绵邈微婉的意境,寄寓了诗人浓重的悲慨,抒民了诗人的郁愤。

常见的用典意思 投笔:弃文从武 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长城:守边的将士 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 楼兰:边境之敌 瑟瑟:原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 折腰:屈身事人 杜康:酒 化碧:刚直忠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鸿雁,雁书,雁足,鱼雁:书信,音讯 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指垂老之年 尺素:书信 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青鸾,青鸟:传递书信的人 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双鲤,鲤鱼,鲤素:书信 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五柳:隐者 东篱,采菊: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鸿鹄:人有远大志向 雕虫: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 风骚:优秀文学作品或文采 劳歌,渭城,阳关:送别时唱的歌曲 长亭,南浦,柳岸:送别地 夕阳: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年老年 牧童:淡泊,田园生活 烟波:离别后漂泊无依 吴钩:武器或有勇武豪情 明月:乡愁 青云:高的地位 孤雁,落帆,断鸿:孤独游子 青紫:高官显爵 丁香:愁心或情结 青梅竹马:男女小时天真无邪一起玩耍 蝉鸣:悲秋 青天:清官 落花:伤春 落叶:秋天 黄昏日暮:死亡迫近的忧惧或苍茫的历史意味 飞蓬,孤蓬,归蓬:孤寂的游子 西楼,望江楼:送别地或悠悠愁绪 梅子:含有风情意味(梅子成熟:少女怀春)(梅雨:悠悠愁绪) 2、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3、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的《望洞庭》)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4、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 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亿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 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以动衬静是反衬。

练习: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是如何应用衬托手法的? 以乐景衬哀情。

5、渲染: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又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这首诗是作者初至成都游诸葛亮武侯祠所作,抒写诗人对诸葛亮崇敬赞佩之情。

前二联写武侯祠的景色,以古柏森森、碧草茂密、黄鹂空啼等景色渲染寂静、肃穆的气氛,表现作者对先贤深沉的缅怀。

练习:分析刘禹锡《乌衣巷》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

古诗 赏析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⑴ 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

本诗描写的是垂柳。

⑵ 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⑶ 妆成:装饰,打扮。

⑷ 一树:满树。

一,满,全。

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

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⑸ 绦:用丝编成的绳带。

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⑹ 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⑺ 二月:农历二月,正是初春时节。

⑻ 似:好像,如同,似乎 导读 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

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

比拟和比喻新奇贴切是此诗的成功之处。

《唐诗笺注》云:"赋物入妙,语意温柔。

"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

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

这是谁都能欣赏的。

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

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

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

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

《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

”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

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

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

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

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

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也许有人会怀疑: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我想,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

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

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

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

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作者简介 贺知章,唐朝诗人。

字季真,一字维摩,号石窗,晚年更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

其排行第八,人称“贺八”。

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证圣元年(695)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转太常少卿、集贤院学士。

开元十三年(725)擢礼部侍郎,宫至秘书监。

故人称“贺秘监”,又简称“贺监。

天宝三年(744)辞官还乡为道上,建千秋观以隐居其内,未几卒,享年86岁。

贺知章少时以诗文闻名,神龙年间(705—707)已名扬京城。

开元初年与吴越人包融、张旭、张若虚以诗文齐名,世称“吴中四士”,亦称“吴中四友”、“吴中四杰”。

贺知章邕容省闼,高逸豁达,为一代清鉴风流之士。

尤喜好在饮酒中乘兴书写诗文,直到纸尽方止。

曾与张旭、崔宗硅《海录碎事》亦将其与陈子昂、宋之问、孟浩然等人并称为“仙宗十友”。

贺知章还与张旭情投意合,交往甚密,又为姻亲,故时人也常以“贺张”称之。

两人也经常同游,“凡人家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飞走,虽古之张(芝)、索(靖)不如也。

好事者供其笺翰,共传宝之”。

(施宿《嘉泰会稽志》)贺知章以草书名世。

《述书赋》中赞其草书“落笔精绝”,“与造化相争,非人工即到”吕总《续书评》则以为“纵笔如飞,奔而不竭。

”李白在《送贺宾客归越》诗中将其喻为王羲之,有言“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卢象《送贺监归会稽应制》诗“青门抗行谢客儿,健笔违羁王献之。

长安素娟书欲偏,工人爱惜常保持。

”则喻其为王献之。

当时人们还将其草书与秘书省的落星石、薛稷画的鹤、郎馀令绘的凤,合称为秘书省“四绝”。

然而贺知章的书法存世极少,现可见的草书作品只有《孝经》,其用笔酣畅淋漓,点画激越,粗细相间,虚实相伴;结体左俯右仰,随势而就;章法犹如潺潺流水一贯直下,充分地体现了他那风流倜傥,狂放不羁的浪漫情怀。

贺知章的草书,拉开了盛中唐草书浪漫风气的序幕。

此外贺知章也擅楷书,有《龙瑞宫记》传世。

古诗今译 像碧玉一样打扮成的高高柳树,千条万缕的柳枝...

阅读古诗文的方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诵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说的是朗读与理解的关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诵读是有声的艺术,它不是静寂的字符。

读之以情、读之以趣、读之以理、读之以思、读之以法,在读中领悟其乐趣,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章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在读中还古诗以生命、活力。

关键词:传统 语感 积累 兴趣 方法 创新 以人为本 一、经典是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中国的语言文字之根在古诗文经典,仅从《诗经》算起就有三千多年了,这期间涌现出群星灿烂的诗人,创造出浩如烟海的诗篇。

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人们可以从这些优秀诗篇中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了解民族历史的演变,感受汉语表达的丰富和美好,吟诵古诗能陶冶人们的情操,为审美打下基础。

尤其是古诗文的语言,是文化内涵最丰富的语言,是形式最优美的语言,是最具灵性和想象力的语言,是最深刻、最具感染力的语言。

学习这种语言,是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

中国的古诗文流传了千百年,积淀了中华传统的思想、情感、审美和智慧,学习它可以使学生体悟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这些既有助于学生深化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也有助于学生认识、发展和完善自我,形成健全人格。

二、背诵是儿童的天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明确提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并要求小学生背诵优秀古诗文60篇(段),此外还推荐了70首古诗文背诵篇目。

《课标》中特别还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明确规定了各年级课外阅读量,列出古诗文推荐篇目八十首,而记忆便是一种积累。

依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零岁开始,1至3岁即有显著的发展,3至6岁其进展更为迅速,6至13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代,至13岁为一生记忆力之最高峰,以后最高只能保持此高点,往往20岁以后,心境若一不平衡便有减退的可能。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记忆的东西可能终生不忘。

把握这一关键期,少记点广告词,多背点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

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与修养,滋养心灵,以增强人文底蕴,提高综合素质。

三、激发兴趣,探究方法 1、古诗文与日常工作结合激发兴趣 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背诵古诗文对学生而言也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要使学生有兴趣坚持下去,就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努力为他们创设古诗文诵读的时间、空间,完善各项措施。

l 定时间。

我利用一个晨读时间定为新诗介绍,每周五下午辅导班为交流欣赏,每课课前两分钟、每个中午都有十分钟的集体诵读。

学生在久而久之中逐步形成争先竞背的好习惯。

l 造氛围。

班级人手至少一本《中华经典诵读本》;黑板一角开辟“每周一诗”,午间练字内容选择名诗名句……让学生处处都能见到古诗文,读背古诗文,在耳濡目染中保持背诵古诗文的兴趣。

2、加强方法指导,保证诵读质量 开展古诗文诵读绝不能放任自流,要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灵活多样,帮学生巧背。

“三分诗,七分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诵读对阅读古诗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

国学者克司和伊瑟尔的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本身如果不经过阅读理解,就没有任何意义,就永远成为没有生命的,死的语言材料,只有依靠读者在读的过程中主动地挖掘,才能实现文本意义的发生。

有人说:“朗读如同赋予作品以生命,更能使人感受。

l 熟读成诵法。

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直面经典,不求甚解,形式多样、水到渠成’。

要多鼓励,不要强迫”。

可采取激将法、争章法、小组夺魁、建立班级诵读明星榜等等。

辅导孩子们“诵”出味道来,而不是一味地背诵。

碰到学生发音不准确,就亲自给学生做示范,交给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读多了,自然成诵。

形成积累,逐步养成整体感悟的能力。

l 联系扩充法。

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

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可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如杜牧的《柳》:“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

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掩溪。

”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杨万里的《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怎样赏析古诗文

问题太大,也太抽象,网上有很多这方面的资料,简述一下:1、全诗感知,首先多读几遍,大体明白写的什么(思乡,羁旅,伤时,爱国等等).2、分析怎么写的.一般章法之类用不到,主要是用什么手法,比如“景物衬托、直抒胸臆”之类.如果写景抒情(这一类最多,经常考查),必须看看所用景物是什么,表达何意;还要看看是不是乐景哀情之类.3、品味好词.了解了上述内容,进一步品味作者用的精彩字词,一定要说明“这个字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或者精确的描述了此时的细节”,这样才说这个字好.

求教关于古诗词的阅读方法

他们说的原也不错 只是太多你不愿意看 我觉得读诗就别去看别人的评论,先自己看看 找个比较静的环境 仔细品味象上面说到的 小雅 采薇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只有有过那种生活经历的人才有感觉 强求不得 我们强调心领神会 也是这个意思 你联想一下 这个人从前离开时 妻子折柳伤别离,杨柳拂水两依依, 回来时呢 ,大雪纷纷 夜归人(雨是下雪的意思,名做动),想象一下 一年将尽,风雪夜归人 ……那时怎样的感受再如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是怎样的柔肠千转 感慨和怅然……读诗是要品的 用心去感受 感受古人的心 若是 你有所会意时定会 有一种 自己的心弦被拨动了 轻轻颤抖的感觉 那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呵呵 献丑了

诗词和古诗词有区别吗?

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诗词,是指以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诗歌.通常认为,诗更适合“言志”,词更适合“抒情”.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其实是一种草根文学.在21世纪的中国,诗词仍然深受普通大众青睐,并出现了新国风等重要诗词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