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诗词九宫格五言题目



求五言的诗词 急~!~!~!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怨情》作者: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求五言的诗词 急~!~!~!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怨情》作者: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鹿柴》作者: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作者: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送别》作者: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相思》作者: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杂诗》作者: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送崔九》作者: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终南望余雪》作者: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宿建德江》作者: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春晓》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送灵澈》作者: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弹琴》作者: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送上人》作者: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秋夜寄邱员外》作者: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听筝》作者: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新嫁娘》作者: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玉台体》作者:权德舆 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江雪》作者: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行宫》作者: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问刘十九》作者: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何满子》作者: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登乐游原》作者: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寻隐者不遇》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渡汉江》作者:李频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春怨》作者: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哥舒歌》作者: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五言律诗平仄】有关诗词的问题求五言绝诗,五言律诗,七言绝诗,...

律诗的平仄⑴ 平仄,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

律诗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 曲。

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㈠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

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

其实只有两种基本 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字外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

) 春 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① · ·· 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⑵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山居秋螟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青泉石是流。

·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㈡七律的平仄 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

仄上 加平,平上加仄。

试看下面的对照表: ⑴平仄脚 五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七言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⑵仄平脚 五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⑶仄仄脚 五言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七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⑷平平脚 五言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平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七律的四种平仄格式。

其实只有两种 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⑴仄起式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书 愤 [宋]陆游 昌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②。

·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 ·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认堪仲伯间? · · · 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 ·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 ·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③ ·· 喜看稻菽行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 · 冬 云 毛泽东 雪压冬去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 高天滚滚塞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 ·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④ · ·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⑵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长 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 ·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 ·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 · 登庐山 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 ·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 ·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 和郭沫若同志 毛泽东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 ··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㈢粘 对 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

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

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

五律的“对”,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⑴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对”,也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⑴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用韵,则首联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对立的。

由于韵脚的限制,也只 能这样办。

这样,五律的首联成为: ⑴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或者是: ⑵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首联成为: ⑴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或者是: ⑵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 一致。

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 第六句相粘。

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平仄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

试看毛主席的《长征》,第二句“水”字仄声,...

求情诗一首最好是绝句七言五言均可

这道题数好像错了,如果解答的话,理论上思路应该是这样的:把七言少的12首补上,使其与五言的数量相同,那么字数会多出:12*7*4+20=356(个)每首七言和五言诗所差字数为:(7-5)*4=8(个)五言诗应为356/8=44.5(首)由此可见,方法正确的情况下得不到合理的答案,说明原题数不对.“矮一点”和楼主答案一样,如果这道题七言比五言多13首,那么你们的答案就对了.那么就是这样做:五言的:(4*7*13+20)/(4*7-4*5)=48(首)七言的:48-13=35(首)楼主还需看看题目是否出错了!

【五言唯美诗词像微凉徒眸意这样的五字词语也行。

作业

可以组成的诗句为:白云千载空悠悠 出自唐朝崔颢的《登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赏析这首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

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

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

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

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

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

“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

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

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

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

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

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

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

五言律诗中的情诗 要经典!!!

(第一首)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第二首)望月有怀清泉映疏松,不知几千古.寒月摇清波,流光入窗户.对此空长吟,思君意何深.无因见安道,兴尽愁人心.(第三首)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第四首)幽州胡马客歌幽州胡马客,绿眼虎皮冠.笑拂两只箭,万人不可干.弯弓若转月,白雁落云端.双双掉鞭行,游猎向楼兰.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天骄五单于,狼戾好凶残.牛马散北海,割鲜若虎餐.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妇女马上笑,颜如赪玉盘.翻飞射鸟兽,花月醉雕鞍.旄头四光芒,争战若蜂攒.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名将古谁是,疲兵良可叹.何时天狼灭,父子得闲安.(第五首)赠闾丘处士贤人有素业,乃在沙塘陂.竹影扫秋月,荷衣落古池.闲读山海经,散帙卧遥帷.且耽田家乐,遂旷林中期.野酌劝芳酒,园蔬烹露葵.如能树桃李,为我结茅茨.(第六首)三山望金陵,寄殷淑三山怀谢脁,水澹望长安.芜没河阳县,秋江正北看.卢龙霜气冷,鳷鹊月光寒.耿耿忆琼树,天涯寄一欢.(第七首)渡荆门送别流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连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第八首)洞庭醉后送绛州吕使君果流澧州昔别若梦中,天涯忽相逢.洞庭破秋月,纵酒开愁容.赠剑刻玉字,延平两蛟龙.送君不尽意,书及雁回峰.(第九首)酬张卿夜宿南陵见赠月出鲁城东,明如天上雪.鲁女惊莎鸡,鸣机应秋节.当君相思夜,火落金风高.河汉挂户牖,欲济无轻舠.我昔辞林丘,云龙忽相见.客星动太微,朝去洛阳殿.尔来得茂彦,七叶仕汉馀.身为下邳客,家有圯桥书.(第十首,楼上已回答)静夜思床 前 明 月 光,疑 是 地 上 霜.举 头 望 明 月,低 头 思 故 乡.

猜诗句:写出九宫格里的字可以组成的诗句。

可以组成的诗句为:白云千载空悠悠 出自唐朝崔颢的《登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赏析这首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

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

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

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

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

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

“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

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

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

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

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

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

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