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于云 诗词



赞扬纺织的诗词文章?谢/ 一、新制布裘 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

赞扬纺织的诗词文章?谢/

一、新制布裘 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这首诗,大约作于元和初年。

全诗围绕新制布裘来布局谋篇。

前八句,从新制布裘着墨,反映诗人优裕的生活,为下文表现其愿望张本。

后八句从新制布裘生开去,抒写诗人的感慨,表达其“推身利以利人”的愿望,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代可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脉相承。

白居易另一首诗《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也表达了相似的情怀:“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了解白居易的思想也可知我国的一些地方在中唐时已种植棉花,并用棉花织布制衣了。

诗中“桂布”四句主要写新制布裘用料考究:一是洁白似雪的桂布,一是柔软如云的吴绵,且布重绵厚,取喻新颖贴切。

“朝拥”四句承接“为裘有余温”具体描叙新制布裘保暖性能好:在数九寒天,诗人白天拥着它,夜里盖在身上,浑身温暖如春。

早在一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能以勤劳的双手裁制出如此用料考究、保暖性能好的布裘,不能不令人赞叹不已。

二、红线毯 红线毯,择茧缲丝清水煮, 拣丝练线红蓝染。

染为红线红于蓝, 织作披香殿上毯。

披香殿广十丈余, 红线织成可殿铺。

彩丝茸茸香拂拂, 练软花虚不胜物。

美人踏上歌舞来, 罗袜绣鞋随步没。

太原毯涩毳涩毳缕硬, 蜀都褥薄锦花冷;不如此毯温且柔, 年年十月来宣州。

宣州太守加样织, 自谓为臣能竭力。

百夫同担进宫中, 线厚丝卷不得。

宣州太守知不知? 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元和四年(809),白居易在任左拾遗时创作了组诗《新乐府》。

这组诗共有50首,《红线毯》是其中的第二十九首。

这首诗通过宣州太守令织工“加样织”红线毯进贡皇宫这一典型事例,揭露当时的地方官吏劳民伤财来诌媚皇帝的丑恶嘴脸,并“忧蚕桑之费了”(原题下小序)。

白居易的新乐府在结构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共志”,即诗的开篇点题,结尾揭示诗的主题;而中间部分则往往承接开篇加以铺叙。

》《红线毯》便充分体现了此特点。

首句“红线毯”,是名副其实的“标其目”。

自“择茧”句至“线厚丝多卷不得”,围绕织造红线毯加以铺叙。

首先叙写织造红线毯的主要工序:精选好茧,用清水煮后抽丝,再选好丝练成线,以红蓝花来染,染得比真花还红,再按照既定的规格织就。

接着,采用白描与衬托的笔法,着重描写红线毯质地松软、有弹性,色彩鲜艳赛红花,突出其“温且柔”的特点。

以上也间接地反映出织造红线毯费丝之多。

最后,点明宣州太实劳民佃财,令织工“加样织”红线毯是为了进贡宫 中,并点明织造这种红线毯极为费丝:“线厚丝多卷不得”。

诗的结尾,显其志,揭示“忧蚕桑之费”的主题:“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这首诗不仅描写了红线毯的精美绝伦。

“忧蚕桑之费也”,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丝织品达到惊人的水平。

三、缭绫 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 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

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

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

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

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

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

昭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直千金; 汗沾粉污不再著,曳土踏泥无惜心。

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寻常缯与帛。

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

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 《缭绫》是白居易《新乐府》中的第三十一首,诗题下原夺小序:“念女工之劳也”。

其诗旨也就在于此。

这首诗在艺术上颇具特色

全诗以缭绫为题材,着力描绘缭绫的精美奇绝,从而,突现织造缭绫费工惊人,达到“念女工之劳”的目的

诗中运用联想、比喻等手法,多角度多侧面地摹写缭绫的精美奇绝:它出自“越溪寒女”之手,不同于罗、绡、纨、绮这些丝织品,其形状,犹如明月映照下的天台山前悬泻的瀑布;其花纹,宛若白云飘荡,秋雁飞翔;其色彩,由“地铺白烟花簇雪”染得像江南春水那般碧绿;染成织就,制为舞衣服,其奇纹与异彩交相辉映,无论是正看、反看,花光都闪烁不定。

缭绫如此精精美奇绝,“越溪寒女”织就它所耗费的劳动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了。

“越溪寒女”为织就缭绫付出了惊人的劳动:“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而她衣单身寒,却不能用缭绫为自己御寒。

因为“寒女”是听“中使宣口敕”,为包括“昭阳舞人”在内的“汉宫姬”而“琦上以样人间织”的。

可是,“昭阳舞人”却把用缭绫制成的价值千金的舞衣乍得一文不值:“汗沾粉污不再着,曳土踏泥无惜心”。

这里,对比鲜明,也就更有力地表现了诗的主题:“念女工...

赞扬纺织的诗词文章?谢/

一、新制布裘 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这首诗,大约作于元和初年。

全诗围绕新制布裘来布局谋篇。

前八句,从新制布裘着墨,反映诗人优裕的生活,为下文表现其愿望张本。

后八句从新制布裘生开去,抒写诗人的感慨,表达其“推身利以利人”的愿望,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代可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脉相承。

白居易另一首诗《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也表达了相似的情怀:“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了解白居易的思想也可知我国的一些地方在中唐时已种植棉花,并用棉花织布制衣了。

诗中“桂布”四句主要写新制布裘用料考究:一是洁白似雪的桂布,一是柔软如云的吴绵,且布重绵厚,取喻新颖贴切。

“朝拥”四句承接“为裘有余温”具体描叙新制布裘保暖性能好:在数九寒天,诗人白天拥着它,夜里盖在身上,浑身温暖如春。

早在一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能以勤劳的双手裁制出如此用料考究、保暖性能好的布裘,不能不令人赞叹不已。

二、红线毯 红线毯,择茧缲丝清水煮, 拣丝练线红蓝染。

染为红线红于蓝, 织作披香殿上毯。

披香殿广十丈余, 红线织成可殿铺。

彩丝茸茸香拂拂, 练软花虚不胜物。

美人踏上歌舞来, 罗袜绣鞋随步没。

太原毯涩毳涩毳缕硬, 蜀都褥薄锦花冷;不如此毯温且柔, 年年十月来宣州。

宣州太守加样织, 自谓为臣能竭力。

百夫同担进宫中, 线厚丝卷不得。

宣州太守知不知? 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元和四年(809),白居易在任左拾遗时创作了组诗《新乐府》。

这组诗共有50首,《红线毯》是其中的第二十九首。

这首诗通过宣州太守令织工“加样织”红线毯进贡皇宫这一典型事例,揭露当时的地方官吏劳民伤财来诌媚皇帝的丑恶嘴脸,并“忧蚕桑之费了”(原题下小序)。

白居易的新乐府在结构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共志”,即诗的开篇点题,结尾揭示诗的主题;而中间部分则往往承接开篇加以铺叙。

》《红线毯》便充分体现了此特点。

首句“红线毯”,是名副其实的“标其目”。

自“择茧”句至“线厚丝多卷不得”,围绕织造红线毯加以铺叙。

首先叙写织造红线毯的主要工序:精选好茧,用清水煮后抽丝,再选好丝练成线,以红蓝花来染,染得比真花还红,再按照既定的规格织就。

接着,采用白描与衬托的笔法,着重描写红线毯质地松软、有弹性,色彩鲜艳赛红花,突出其“温且柔”的特点。

以上也间接地反映出织造红线毯费丝之多。

最后,点明宣州太实劳民佃财,令织工“加样织”红线毯是为了进贡宫 中,并点明织造这种红线毯极为费丝:“线厚丝多卷不得”。

诗的结尾,显其志,揭示“忧蚕桑之费”的主题:“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这首诗不仅描写了红线毯的精美绝伦。

“忧蚕桑之费也”,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丝织品达到惊人的水平。

三、缭绫 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 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

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

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

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

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

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

昭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直千金; 汗沾粉污不再著,曳土踏泥无惜心。

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寻常缯与帛。

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

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 《缭绫》是白居易《新乐府》中的第三十一首,诗题下原夺小序:“念女工之劳也”。

其诗旨也就在于此。

这首诗在艺术上颇具特色。

全诗以缭绫为题材,着力描绘缭绫的精美奇绝,从而,突现织造缭绫费工惊人,达到“念女工之劳”的目的。

诗中运用联想、比喻等手法,多角度多侧面地摹写缭绫的精美奇绝:它出自“越溪寒女”之手,不同于罗、绡、纨、绮这些丝织品,其形状,犹如明月映照下的天台山前悬泻的瀑布;其花纹,宛若白云飘荡,秋雁飞翔;其色彩,由“地铺白烟花簇雪”染得像江南春水那般碧绿;染成织就,制为舞衣服,其奇纹与异彩交相辉映,无论是正看、反看,花光都闪烁不定。

缭绫如此精精美奇绝,“越溪寒女”织就它所耗费的劳动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了。

“越溪寒女”为织就缭绫付出了惊人的劳动:“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而她衣单身寒,却不能用缭绫为自己御寒。

因为“寒女”是听“中使宣口敕”,为包括“昭阳舞人”在内的“汉宫姬”而“琦上以样人间织”的。

可是,“昭阳舞人”却把用缭绫制成的价值千金的舞衣乍得一文不值:“汗沾粉污不再着,曳土踏泥无惜心”。

这里,对比鲜明,也就更有力地表现了诗的主题:“念女工...

想做一个诗意的自我介绍,古诗里有没有同和芬同时出现的诗词或者论...

有呀,送楼主两句。

臭味同流少似君。

略无好语颂清芬芳。

是宋代诗人曾几的作品 挽梁元功。

原诗如下朋俦大半白头新,臭味同流少似君。

交契虽深淡如水,宦情何翅薄于云。

安知暮景莺声谷,遽作高原马鬃坟。

忍向西风歌薤露,略无好语颂清芬。

不过这首诗还真不适合楼主做自我介绍,因为这是一首挽诗。

除此之外,还真没发现有一首诗里同时出现同、芬二字的。

也许是山人学识浅薄吧。

求吴望尧诗歌太阳船原文

吴望尧的《太阳船》(1982): 白昼有一条神秘的航线, 划来只镀金的巨船, 当它驶过顶空的子午线, 便缓缓地扯下了帆。

沿途它穿越紧密的光波, 或停靠于云的海岸,当它卸下批闪烁的白银, 又驶向另一个港湾。

但在它驶近黑暗的时候, 船上却焚起了大火,使它沉没于灰色的浪涛, 却溅起了银星千颗!...

与礼物有关的古诗

白居易有一首送衣服给元稹的诗,送衣服的时候写在了信上浅色縠衫轻似雾,纺花纱袴薄于云。

莫嫌轻薄但知著,犹恐通州热杀君。

浅色的衣服轻的像雾一样,纺了花的纱薄的像云不要嫌弃礼物太轻薄你应该知道,就是送上这轻薄的衣衫仍旧怕会热着你店翁送花 诗人:宋自逊 朝代:宋 店翁排日送春花,老去情怀感物华。

翁欲殷勤留客住,客因花恼转思家。

描写秋天的荷花,或者是残荷的诗句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竹坞无尘水槛清”,诗人起笔就以极为简练的笔调,勾画了驼氏亭的环境:水清、竹秀、亭静,这里一片的清幽雅洁。

然而,也正是这幽静清廖的,远离了尘嚣的境地,牵引出诗人绵绵的相思。

这种相思,了无痕迹地表现出清幽环境中诗人的孤寂;“相思迢递隔重城”,而地域的距离又是这样无情地阻隔了彼此的思情。

诗人眼下所宿的驼氏亭与崔氏二兄弟居住的长安,远隔千山万水,诗人只能借助于风、于云,将自己的思念悠悠然地飘向远方长安,以求得寂寞中的慰藉,间隔中的契合了。

...

有关礼物的诗句有哪些?

《寄生衣与》-白居易浅色縠衫轻似雾,纺花纱袴薄于云。

莫嫌轻薄但知著,犹恐通州热杀君。

《赠范晔》-陆凯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柳赠一枝春。

《郊庙歌辞·祭汾阴乐章·寿和》-苏颋礼物斯具,乐章乃陈。

谁其作主,皇考圣真。

对越在天,圣明佐神。

窅然汾上,厚泽如春。

《韦使君黄溪祈雨见召从行至祠下口号》-柳宗元骄阳愆岁事,良牧念菑畲。

列骑低残月,鸣笳度碧虚。

稍穷樵客路,遥驻野人居。

谷口寒流净,丛祠古木疏。

焚香秋雾湿,奠玉晓光初。

肸蚃巫言报,精诚礼物馀。

惠风仍偃草,灵雨会随车。

俟罪非真吏,翻惭奉简书。

《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韦庄已报新回驾,仍闻近纳隍。

文风销剑楯,礼物换旗裳。

紫闼重开序,青衿再设庠。

黑头期命爵,赪尾尚忧鲂。

有什么好的描写西湖美景的作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 西湖优美的山色湖光,名胜古迹,惹得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作家为她写下了不知多少诗词,可用“浩如烟海”来形容.美丽的西湖风景,让人如痴如醉,犹如在梦境中畅游一般. 西湖不论是朝昏晴雨,还是一年四季,风光美景俱在,而且是风景优美如画,清代诗人朱昆田写到:“好景眼前谁描得,徐熙花鸟郭熙山.”只有这两位画家才能描出西湖的好景. 夏漆涨湖深更幽,西风落木芙蓉秋. 飞雪暗天云拂地,新蒲出水柳映洲. 湖上四时看不足,惟有人生飘若浮. ——苏轼 西湖,这个天下有名的十里名湖.六,七月里的西湖可说是荷花的世界,那时的荷花布满里西湖,西里湖,外里湖等处.可谓是“六月西湖锦绣乡,千层翠盖万妆红.”西湖用她妖艳的美色引的游人流连往返. 秋天的西湖本有五件宝:一是西湖的芦花,二是满觉陇的迟桂花,三是双堤的枯叶残荷,四是满山满城红艳艳的枫叶,五是摇曳在山谷间的几朵杜鹃.其中西湖的芦花以不复存在,但深秋的西湖仍是别俱姿色.真像于伶写的“深秋风物似春光,山后山前草木香.” 寒风凛冽,萧条冷落的冬天,西湖也不甘寂寞,向游人展示着自己的冬季美景,在那孤山中,雪白的梅花以为游人盛开,等待着游人对它的鉴赏;还可站在南胡之上,去欣赏一湖的雪景,天上下着雪,放眼望去,真是“雾凇源砀,天于云于山于水,上下一白.” 在诗词歌赋中,西湖的春天像给诗人一个展示的舞台,他们用不同的手法去赞美西湖的春天:“曲栏幽深终寒窘,一看郊原浩荡春.”“乱花溅入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风和日丽,山青水碧,繁华似锦,芳草如茵是春天佳景,可西湖的春天不仅这些,每当春天一到,湖上山堆青黛,水泻绿油,堤边桃李争艳,杨柳笼翠,可谓是“碧毯线火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醉梦西湖西湖不仅四时之景各异,而且一日之内朝昏之景不同,更奇的是晴雨天中,她们也要争个高低,正如苏轼写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西湖之景,让人不知不觉以沉醉其中,到处是美景,到处是美画.人总羡慕别人是画中之物,其不知自己也是画中之人,正如杨万里说的“岸上湖中各自奇,山殇水酌两相宜.只言游船浑如画,身在画中原不知.”事后还觉得自己是做了一场美梦. 西湖,人间仙境,一游之,醉人之游,梦人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