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书信有关的诗词



关于书信的诗句《饮马长城窟行》——汉·无名氏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

关于书信的诗句

《饮马长城窟行》——汉·无名氏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结素鱼贻友人》 ——唐·李冶 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 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家书后批二十八》 ——唐·韩偓 四序风光总是愁,鬓毛衰飒涕横流. 此书未到心先到,想在孤城海岸头. 《京师得家书》 ——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得家书》 ——唐·杜甫 去凭游客寄,来为附家书.今日知消息,他乡且旧居.熊儿幸无恙,骥子最怜渠.临老羁孤极,伤时会合疏.二毛趋帐殿,一命侍鸾舆.北阙妖氛满,西郊白露初.凉风新过雁,秋雨欲生鱼.农事空山里,眷言终荷锄. 《赠猎骑》 ——唐·杜牧 已落双雕血尚新,鸣鞭走马又翻身. 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 《渔家傲》 ——宋·陆游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亦!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端州江亭得家书》 ——唐·李绅 雨中鹊语喧江树,风处蛛丝飏水浔. 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 《蝶恋花》 ——宋·赵令畤 尺素重重封锦字.未尽幽闺,别后心中事.佩玉采丝文竹器.愿君一见知深意. 环玉长圆丝万系.竹上斓斑,总是相思泪.物会见郎人永弃.心驰魂去神千里. 《蝶恋花》 ——宋·晏几道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与书信有关的诗句

古代书信的“美称”河北 张木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这是大诗人杜甫《春望》中的诗句。

信,满载着深情厚谊,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如同面聚,因而显得特别珍贵。

自古以来,书信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人们给它起了很多有趣的代称,赋予了美好的情趣。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多么美妙的诗句,多么动人的情境!鱼肚子里真有“尺素书”吗?古人的书信常用洁白的绢来写,长一尺左右,称为尺素,故书信即称尺素书。

洁白的尺素常结成双鲤之形,古乐府诗有道:“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

要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

”因此,“双鲤”为书信的代称。

前面引诗中的“烹鲤鱼”并非真烹,不过是一种生动的比喻罢了。

苏武牧羊的故事许多人都知道,他曾把信缚在雁足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鸿雁传书”。

所以,信又常常合称“鱼雁”,例如古诗有“长江不见鱼雁书,为遣相思梦入秦”。

在纸发明以前,古人除用绢、帛写信外,还以竹片、木片作为书写材料,称为简、札、牍,故书信有时又称“书简”、“书札”、“书牍”或“简札”、“简牍”。

简札的长度和素绢一样,都取一尺左右,故信又有“尺牍”、“尺翰”、“尺书”等等美称。

纸发明以后,人们制作了一种小巧精美,专门用来题诗和写信的纸张——“笺”,并以此作为书信的代称。

晏殊有词道:“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

有关书信的诗词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这是大诗人杜甫《春望》中的诗句。

信,满载着深情厚谊,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如同面聚,因而显得特别珍贵。

2、自古以来,书信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人们给它起了很多有趣的代称,赋予了美好的情趣。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多么美妙的诗句,多么动人的情境!3、鱼肚子里真有“尺素书”吗?古人的书信常用洁白的绢来写,长一尺左右,称为尺素,故书信即称尺素书。

洁白的尺素常结成双鲤之形,古乐府诗有道:“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

要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

”因此,“双鲤”为书信的代称。

前面引诗中的“烹鲤鱼”并非真烹,不过是一种生动的比喻罢了。

4、苏武牧羊的故事许多人都知道,他曾把信缚在雁足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鸿雁传书”。

所以,信又常常合称“鱼雁”,例如古诗有“长江不见鱼雁书,为遣相思梦入秦”。

...

与书信有关的古诗句

云中谁寄锦书来。

宋代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秋思作者: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关于书信的古诗词

《饮马长城窟行》 ——汉·无名氏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结素鱼贻友人》 ——唐·李冶 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

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家书后批二十八》 ——唐·韩偓 四序风光总是愁,鬓毛衰飒涕横流。

此书未到心先到,想在孤城海岸头。

《京师得家书》 ——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得家书》 ——唐·杜甫 去凭游客寄,来为附家书。

今日知消息,他乡且旧居。

熊儿幸无恙,骥子最怜渠。

临老羁孤极,伤时会合疏。

二毛趋帐殿,一命侍鸾舆。

北阙妖氛满,西郊白露初。

凉风新过雁,秋雨欲生鱼。

农事空山里,眷言终荷锄。

《赠猎骑》 ——唐·杜牧 已落双雕血尚新,鸣鞭走马又翻身。

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

《渔家傲》 ——宋·陆游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

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亦!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端州江亭得家书》 ——唐·李绅 雨中鹊语喧江树,风处蛛丝飏水浔。

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

《蝶恋花》 ——宋·赵令畤 尺素重重封锦字。

未尽幽闺,别后心中事。

佩玉采丝文竹器。

愿君一见知深意。

环玉长圆丝万系。

竹上斓斑,总是相思泪。

物会见郎人永弃。

心驰魂去神千里。

《蝶恋花》 ——宋·晏几道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

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

谁有关于书信的诗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这是大诗人杜甫《春望》中的诗句。

信,满载着深情厚谊,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如同面聚,因而显得特别珍贵。

自古以来,书信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人们给它起了很多有趣的代称,赋予了美好的情趣。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多么美妙的诗句,多么动人的情境! 鱼肚子里真有“尺素书”吗?古人的书信常用洁白的绢来写,长一尺左右,称为尺素,故书信即称尺素书。

洁白的尺素常结成双鲤之形,古乐府诗有道:“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

要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

”因此,“双鲤”为书信的代称。

前面引诗中的“烹鲤鱼”并非真烹,不过是一种生动的比喻罢了。

苏武牧羊的故事许多人都知道,他曾把信缚在雁足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鸿雁传书”。

所以,信又常常合称“鱼雁”,例如古诗有“长江不见鱼雁书,为遣相思梦入秦”。

在纸发明以前,古人除用绢、帛写信外,还以竹片、木片作为书写材料,称为简、札、牍,故书信有时又称“书简”、“书札”、“书牍”或“简札”、“简牍”。

简札的长度和素绢一样,都取一尺左右,故信又有“尺牍”、“尺翰”、“尺书”等等美称。

纸发明以后,人们制作了一种小巧精美,专门用来题诗和写信的纸张——“笺”,并以此作为书信的代称。

晏殊有词道:“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

关于书信的诗句

落花时 纳兰容若夕阳谁唤下楼梯,一握香荑。

回头忍笑阶前立,总无语,也依依。

笺书直恁无凭据,休说相思。

劝伊好向红窗醉,须莫及,落花时。

虞美人纳兰愁痕满地无人省,露湿琅玕影。

闲阶小立倍荒凉。

还剩旧时月色在潇湘。

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

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

急!有关书信的诗句

骥子最怜渠。

《家书后批二十八》 ——唐·韩偓 四序风光总是愁,鬓丝几缕茶烟里。

枯桑知天风,谁肯相为言。

二毛趋帐殿。

竹上斓斑,总是相思泪。

物会见郎人永弃。

心驰魂去神千里。

《蝶恋花》 ——宋·晏几道 梦入江南烟水路。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入门各自媚,鬓毛衰飒涕横流。

临老羁孤极,海水知天寒,绵绵思远道。

熊儿幸无恙。

《端州江亭得家书》 ——唐·李绅 雨中鹊语喧江树。

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

《渔家傲》 ——宋·陆游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

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语红桥桥下水。

上言加餐食,行人临发又开封。

远道不可思,来为附家书,西郊白露初,秋雨欲生鱼。

未尽幽闺,别后心中事。

佩玉采丝文竹器。

愿君一见知深意。

环玉长圆丝万系。

长跪读素书。

北阙妖氛满。

他乡各异县,中有尺素书,浑欲不胜簪。

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

《蝶恋花》 ——宋·赵令畤 尺素重重封锦字。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呼儿烹鲤鱼,风处蛛丝飏水浔,下言长相忆。

《结素鱼贻友人》 ——唐·李冶 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

欲知心里事,鸣鞭走马又翻身!愁无寐,看取腹中书,辗转不相见,一命侍鸾舆?行遍天涯真老亦,宿昔梦见之。

此书未到心先到,想在孤城海岸头。

《京师得家书》 ——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

今日知消息,遗我双鲤鱼。

《赠猎骑》 ——唐·杜牧 已落双雕血尚新。

农事空山里,扁舟何日寻兄弟。

《得家书》 ——唐·杜甫 去凭游客寄,眷言终荷锄,书中竟何如。

凉风新过雁,伤时会合疏,恨别鸟惊心。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梦见在我傍,他乡且旧居,只道早还乡《饮马长城窟行》 ——汉·无名氏 青青河畔草,忽觉在他乡,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

客从远方来...

与信件有关的古诗词

宋代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秋思作者: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成都虞子韶钤干寄书信兼示近作[宋] 孙应时珍重西来双鲤鱼,更传佳句起愁予。

相思已是五年别,多愧先无一字书。

欲话锦城疑是梦,谁怜霜鬓不禁梳。

青毡黄合君侯事,早拟相逢倘下车。

自古以来,书信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人们给它起了很多有趣的代称,赋予了美好的情趣:“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古人的书信常用洁白的绢来写,长一尺左右,称为尺素。

故书信即称尺素书。

洁白的尺素常结成双鲤之形,古乐府诗有道:“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

”因此,“双鲤”也是书信的代称。

苏武牧羊的故事,他把信缚在雁足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鸿雁传书”。

所以,信又常常合称“鱼雁”,例如“长江不见鱼雁书,为遣相思梦入秦”。

在纸发明以前,除用绢、帛写信外,还以竹片、木片作为书写材料,称为简、札、牍,故书信有时又称“书简”、“书札”、“书牍”或“简札”、“简牍”。

简札的长度和素绢一样,都取一尺左右,故信又有“尺牍”、“尺翰”、“尺书”等美称。

纸发明以后,人们制作了一种小巧精美,专门用来题诗和写信的纸张——“笺”,并以此作为书信的代称。

晏殊有词道:“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