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闽南语 诗词



闽南话属于那个地方的? 闽南语(Manlam ngy;白话字:Ban-lam-gú),在台湾亦称为 Hō-ló-ōe(台湾话、台语、河洛语等),另外也有福建话(东南亚,港澳,海外)的称呼,属于汉语闽

闽南话属于那个地方的?

闽南语(Manlam ngy;白话字:Ban-lam-gú),在台湾亦称为 Hō-ló-ōe(台湾话、台语、河洛语等),另外也有福建话(东南亚,港澳,海外)的称呼,属于汉语闽语的一种,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闽语。

语言学的分类上,中国语言学者多认为闽南语是一种汉语方言,西方学者多认为是一种语言,属汉语族。

闽南语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学术上泛闽南语的集合,狭义则仅指闽南本地之闽南语。

分布国家地区 狭义闽南语主要分布在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的福建的泉州、漳州、厦门

龙岩的新罗区和漳平、三明的大田大部分、尤溪小部分等,闽南语还包括广东海南,同时在中国大陆其他地区和东南亚等地区也有分布: 江苏省:宜兴市南部山区 浙江省: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温岭市之石塘一带 玉环县之坎门、陈屿 洞头县之本岛、半屏岛、元觉、霓屿 瑞安市之北麂岛、大南乡 平阳县之山门镇.水头镇、腾胶镇、南麂岛、东部沿海之西湾乡、墨城乡 泰顺县之东南角 文成县之东南角 苍南县之灵溪、矾山、桥墩、马站、藻溪、赤溪、观美、南宋、霞关、大渔、望里、莒溪...等城镇 长兴县、临安县、舟山群岛等地 江西省:东北部接近浙江的地区 广东省:东部沿海 海陆丰地区、汕尾、潮州、揭阳、汕头 西部的湛江和电白及雷州半岛 海南省:以琼山话、文昌话为代表,分布遍及全岛 广西壮族自治区:具零星分布带 东南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缅甸、文莱等地 北美地区:圣诞岛、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闽南人移民国家和地区。

闽南话有着悠久文化,但除了台湾、福建等地,其他地区的闽南话已经变味。

发音标准以本土闽南话:泉州话 漳州话 漳平话 台湾话 厦门话为标准 。

次方言 闽南语支系皆源于原来的泉州、漳州音系,但依分化时间的早晚、地理隔阂、漳泉音演变等因素,出现了不等的差异和变化。

基本上,按照地域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次方言: 泉州话 漳州话 台湾话 厦门话 潮州话 东南亚潮州话 海陆丰话 海话 海南话 东南亚海南话 海南话浙南闽语 东南亚福建话 雷州话 闽南话会流传这么广,主要是闽南人的移居,在福建布政使支持下,招募福建沿海几万灾民,用船载运去台垦殖;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延平郡王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收复了台湾,所带士兵连同眷属共三万多人都留在台湾开荒种植,这些士兵多是闽南人。

与此同时,他还到漳、泉等地招募青壮年到台湾垦荒。

这个时期漳、泉等地赴台者达15万人之多;清朝康熙(1683年),郑成功之孙郑克塽归顺清朝后,漳泉沿海赴台又有几十万人之多;清朝康熙中叶,清政府放宽海禁,广东移民也大批迁往台湾。

1862年,钦差大臣沈葆祯来台办理防务,招徕垦野,因而再次解除了长达近200年的渡台禁令。

海陆丰大多数是闽南移民.,.东南亚的闽南人的部分后代,在福建人的社会圈子和家庭也使用闽南语。

除闽南外,闽东北的一些地方,江西上饶地区的许多乡镇,在浙江南温州地区的平阳、台洲地区的玉环以及舟山群岛和宁波一带,江西东北部上饶地区的上饶、铅山、广丰、玉山等地,四川的成都附近,广西东南部的桂平、北流及柳州附近,以及江苏宜兴和四川卢州地区的一些地方,都流行着闽南话;广西的闽南话受到周围方言的影响,这些地区的闽南话与福建地区的闽南话差别就比较大。

闽南语的分类 从语言系统来讲,闽南语被多数中国的语言学家认为是一种汉语方言.远在1500年以前,甚至更早,黄河、洛水一带的中原民族为了躲避战乱,辗转到河南光州,汉民族的文化也就这样由其子孙带到此处,此后再迁至闽南,最后跨越海峡,到了台湾,故称河洛语。

闽南、台湾等地传承此一文化的语言,正是我们现在习称的“闽南语”,在祖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闽南话所蕴含的意义在于我们的先祖在大迁徙中避开了中原民族融合所造成的语言改革,完整地保留了两汉时代的古汉音,也就是中原标准音。

由于日语主要来自于迁徙到现在日本的中国汉族的古汉语、中国北方少数民族语言和马来人语言融合而成,所以今天日本人诵读佛经,呤唱诗词时,与闽南人用闽南语古代汉音诵读佛经,呤唱诗词在发音上几乎是一样的,这足以说明为什么许多佛经中音译或意译使用普通话无法了解其意旨,而用闽南语却好理解;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法师常常感叹,闽南语汉音之失传对诵读佛经的人是极大的损失。

令人自豪的是,如今的闽南话已经成为地球60种主要语言的代表之一,它还被录制在美国1997年发射的“放行者”号宇宙飞船的镀金唱片上,到广漠无垠的星河中寻觅知音了。

闽南方言区分布于福建省泉州,漳州,龙岩(新罗区、漳平),厦门四个地区,周边的大田,尤溪两县以及省内外其他一些集中分布地方(如台湾,浙江南部平阳苍南洞头...闽东北福鼎...广东东部,雷州半岛,海南岛)。

另外省内,浙江江苏江西,广东广西...很多地方还有很多闽南方言岛。

南洋各国华人也大多操闽南话(包括潮汕话),分布可谓广矣!

闽南话历史资料

远在1500年以前,甚至更早,黄河、洛水一带的中原汉民族为了躲避战乱,辗转到河南,汉民族的文化也就这样由其子孙带到此处,此后再迁至闽南,最后部分跨越海峡,到了台湾,故称河洛语。

闽南、台湾等地传承此一文化的语言,正是我们现在习称的“闽南语”,在祖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闽南话所蕴含的意义在于我们的先祖在大迁徙中避开了中原民族融合所造成的语言改革,很完整地保留了唐朝及五代时代的古汉音,也就是那时的中原标准音。

由于日语主要来自于迁徙到现在日本的中国汉族的古汉语、中国北方少数民族语言和马来人语言融合而成,所以今天日本人诵读佛经,吟唱诗词时,与闽南人用闽南语古代汉音诵读佛经,吟唱诗词在发音上几乎是一样的,这足以说明为什么许多佛经中音译或意译使用普通话无法了解其意旨,而用闽南语却好理解;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法师常常感叹,闽南语汉音之失传对诵读佛经的人是极大的损失。

闽南语支系按照分化时间的早晚、地理隔阂、漳泉音演变等因素,出现了不等的差异和变化。

基本上,按照地域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次方言: 泉州话 漳州话 台湾话 厦门话 浙南闽语 东南亚福建话 。

闽南话会流传这么广,主要是闽南人的移居,在福建布政使支持下,招募福建沿海几万灾民,用船载运去台垦殖;1862年,钦差大臣沈葆祯来台办理防务,招徕垦野,因而再次解除了长达近200年的渡台禁令。

海陆丰大多数是闽南移民.,.东南亚的闽南人的部分后代,在福建人的社会圈子和家庭也使用闽南语。

除闽南外,闽东北的一些地方,江西上饶地区的许多乡镇,在浙江南部温州地区的平阳、台州地区的玉环以及舟山群岛小部分,江西东北部的上饶、铅山、广丰、玉山等地,四川的成都附近,广西东南部的桂平、北流及柳州附近,以及江苏宜兴和四川泸州地区的一些地方,都流行着闽南话...

求:闽南话的来历。

闽南话 (Hokkien/Min Nan/Ban-lam-gú/Hō-ló-ōe),又称福佬话或鹤佬话,属于汉语族闽语,也是最有影响力的闽语。

分布在福建南部、台湾、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雷州半岛、海南岛、闽西龙岩市区与漳平一带、闽东宁德市的福鼎一带、浙江南部苍南、平阳、洞头部分地区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基本上,按地域,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次方言:漳州话\ 泉州话\ 厦门话(Amoy) \东南亚福建话(Hokkien)\ 浙南闽语\ 潮汕话 \海南话 闽台片亦即本土闽南语。

漳州和泉州是语言学范畴内所指的各种闽南方言的发源地,所有的闽南方言,其源头都是漳州话和泉州话。

漳、泉方言内部有些许差异,主要是音韵系统方面微有区别,但相互之间有严格地对应关系;语法及用词则基本一致。

明清以来出现的厦门话和台湾话(两者高度接近),都是直接由漳、泉各县(市)方言混合而成,均体现了亦漳亦泉、不漳不泉的特点。

基于此,厦门话和台湾话亦被国内外人士视为典型的闽南话。

闽台片的的闽南话内部较为统一。

东南亚的福建话也就是指闽台片的闽南语。

[编辑]浙南片明末清初时期,有大量的闽南人(主要是龙溪、海澄、漳浦、安溪、惠安、同安等地)迁徙到浙南的苍南县、平阳县、玉环、洞头一带以及福建东北部的福鼎、霞浦一带。

浙南与闽东地理相连,口音亦相近,这个片区统称为“浙南片”。

闽南话传入浙南、闽东地区后,由于自身的演变和受周围方言(浙南是瓯语,闽东是福州语系)的影响,与闽南本土的闽南话形成一定差别,苍南人习惯把这种方言称为“浙南闽语”。

现代的浙南闽语与闽台片的闽南语相比较,主要是入声韵、鼻化韵的退化消失以及用词方面的差别。

但总体而言,浙南闽语基本还是保留了本土闽南语的其它特点。

相对来说,浙南闽语要比潮汕话更接近闽台片闽南语。

[编辑]潮汕片潮汕话与闽台片的闽南语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相互之间差别仍旧十分明显。

其语法与闽台片相同,词汇也有高度的对应,语音语调上则差异明显,彼此不能沟通。

在潮汕话和闽台片相交融的地区,兼具有二者的发音特色,如福建的诏安,新加坡等。

潮汕话除了分布于广东省潮汕地区以外,还广泛分布于东南亚众多潮人聚居地。

[编辑]海南片海南话据说是由闽南(一说莆田)人迁移过去之后与当地语言混合后形成的一种闽方言。

海南话以文昌话为代表,与其他片区的闽南话的差别最大,基本不能通话了。

闽南方言是全国八大方言之一。

它分为五个次方言: 厦门话区:厦门、金门、同安。

泉州话区:泉州、石狮、晋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安溪等八个县市。

漳州话区:漳州、龙海、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华安、长泰、平和、南靖等十个县市。

龙岩话区:龙岩市、漳平县。

大田话区:大田县、尤溪县的一部份。

闽南话的流播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的是台湾,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近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

据初步调查,台中、台北稍偏泉州腔,台南、高雄稍偏漳州腔。

闽南人移居台湾据说开始于元代,大规模迁移是在17世纪中叶,大量闽南人随郑成功渡海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回台湾。

300多年来,闽南人和其他地区东渡的汉人,和高山族同胞一起,开发祖国的这个宝岛,在共同的生活和斗争中,闽南方言始终作为主要交际工具,保留在台湾人民的口中。

特别是今天,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台湾的父老兄弟不断到大陆寻根、探亲、访友,闽南话显得更加重要。

除了台湾省以外,广东省的潮汕、雷州半岛、海南岛等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的许多侨胞也使用闽南方言,据初步统计,海内外操这种方言的人将近6000万,这在汉语诸方言中是十分突出的。

令人自豪的是:如今的闽南话已经作为地球60种主要语言的代表之一,被录制在美国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号太空船的镀金唱片上,到广漠无垠的星河中寻觅知音……

关于闽南语傻问题

一、平仄音 一般来讲,普通话里的第一、第二声(既阴平、阳平)里大部分字,是古典诗词声韵部里的“平声”;而三、四声都是仄声(既“上声”和“去声”),但这仅仅是一般而言,绝不是肯定。

如以普通话发音作为韵的平仄确定,一准出现错误。

因为在不少入声字里,它的发音就是普通话里的阴平、阳平声,而入声字,又偏偏就是诗韵中的仄音。

我对入声韵字最头痛,稍不留神就会出错。

自己创作的古典诗词里,被人挑出毛病的地方,多为入声字的错误使用。

入声字怎样才能记住?有人总结了窍门,但我不太认可。

我认为入声字的掌握,应该是在长期写作时慢慢感悟出来的,在不熟悉的时候,只能靠查韵书去确定,这样做虽然比较烦琐,但是,能够有效的避免了平仄出现错误。

入声字韵书上写的很分明,这里就拿几个字作为例子,不过是希望大家知道,这些字可不是平音,而是仄音:剥、吃、出、*、激、息、等等,这些字的发音都是普通话的“阴平”,但在诗韵里,它们都是仄韵。

附加讲个小故事,很能说明平仄声的问题: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

”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

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声。

其实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

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

比如“乙、亿、邑”,它们在平水韵中分属入声四质、十三职、十四缉不同韵部,可在普通话读来却毫无差别(用闽南语来读,则能分得清清楚楚,分别读做ik,it,ip)。

光是平仄音就说这么多,其实,如果手里有一本韵书就是最方便的事情了,许多字的平仄音在吃不准的时候,就可以翻查。

过去我比较喜欢使用“平水韵”,而现在只喜欢在书店里购买的《诗韵新编》,在本书被称为“新韵”,而新韵就是改良后的古典诗词的韵书。

如果到一些比较大的书店里去,应该可以找到这类书卖。

(三联书店里就有这些书籍)。

附:《诗韵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作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书本定价10.60元 二、关于韵的几个概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其实,一个字如果出现在诗行中,它的平仄音可以称为律,如果出现错误,就被称为“出律”,一个字在韵脚处才叫“诗韵”,如果出现错误,就被称为“出韵”。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

甚至连民歌都会押韵。

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于是,“押韵”又称为“合辙”。

一般人在写古典诗词的时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习惯不按格律平仄去写诗词,他们在格律上的使用,习惯按普通话发音确定,所以,出律与否不提了,本就没有按格律写作,但是,韵却很可能出现错误,我固执的认为,一首古典诗词,它能错律但绝不能错韵,否则就完全谈不上古典而属于现代诗歌,甚至属顺口溜了。

另一部分朋友喜欢按格律写诗词,参照的韵部多为“平水韵”或者是“声律启蒙”里的规定,这个做法是正确的,尽管已有不少人呼吁以普通话发音去确定一首诗词韵声部,但是,这些呼吁一直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或认可,所以,如果想使自己的诗词在韵上不出现错误,还是要使用古人为我们写出的这些规定。

牵扯到韵的使用问题其实不多,除了用字可按韵书规定外,再就是把几个必须掌握的概念弄明白就可以了。

总结归纳一下与韵有关的定义,也算是名词解释吧: 1、通韵:古体诗写作时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

2、窄韵:某韵部的字数很少。

(宽韵与窄韵意思相反,略去不提) 3、出韵:应该按词谱规定用韵时,诗词里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叫做出韵。

4、和韵:在唱和别人诗词中所使用的韵字来押韵作诗叫和韵。

5、次韵:也称“步韵”,既用原诗词相同的韵字,且前后秩序都必须相同。

6、用韵:既使用别人原诗中相同的韵字,但不必依照其秩序。

7、依韵:既用与原诗词同一韵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8、抱韵:既首句与末句押韵,第二句与道第二句押韵,以此类推向中环抱的押韵方式

9、偶韵:既逢偶句才押韵 10、随韵:既一呼一应进行转换的押韵方式,一般是上句定韵,下句随押。

11、排韵:既从地一句到全章甚至全篇,每句都押同一种韵。

三、对仗: “对仗”如果细说,不如买本书自己细看,主要是内容实在太多了。

记得当初我看见“对仗”这个词的学习资料居然有那么多的时候,吃惊极了。

总以为掌握基本知识就够了,没想到还有那么多的东西需要学习了解。

在对仗的每部分里,又分出各小部分,枝枝叉叉难以在这里归纳全面,所以,只能拣一些易记、多用的知识作为笔记内容,再深的知识,就必须看书了。

诗词中的对偶,就叫做“对仗”。

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便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由。

一般讲的对偶,指的是上下两句的相对。

而上句又...

闽南语和客家话有什么区别?

闽南话与客家话相差很远很远,闽南话是当地语,客家话是从远处迁移来的人原籍地的方言,没有共性。

它们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语言体系,几乎没有发音的交叉。

非常遥远,而且是两个不同的语言体系来的,客家话属于汉语语系的一种,客家话跟广府话(粤语)非常近,和北方话也比较近,我相信有历史的渊源;而闽南话是属于闽语的一种,虽然在名誉上属于汉语语系的一种,其实他是自行一个语系的,因为在历史上闽地区在汉朝以后才并入中国,而并入中国后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和中国其他地区的人的生活是相隔开的。

闽南语有文读白读两套系统,文读的比较接近中古汉语,白读和上古汉语更接近。

客家话应该是和闽南语文读那一套比较接近。

闽南语和客家话的差别比客家话和官话的差别大 客家话都不知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小土话,应该属于古楚语的后代,与赣方言是同源。

闽南话的文读是读诗词时用的语言,与南宋末期的中古汉语应该相当接近,属于齐语区。

闽南话的白读是日常生活时用的语言,其中一部分还不是汉语。

所以客家话与闽南话除了个别音以外,其他都不会相似。

另有许多人认为客家话接近官话,闽南话的文读更接近当时的官话。

闽南话是自唐代流传至今的语言。

当年称之为河洛话,在河南那一带是官话。

战乱之后大部分人迁徙到闽南,然后将这一官方用语保留至今。

客家话也是很早以前的中原语言,中原百姓也是由于战乱然后南迁,福建广东都有人讲客家话。

现在基本都是客家人才讲客家话的,但客家人不像闽南人只定居在闽南,而是很多地方都有客家人。

这两种语言是古汉语的不同分支。

...

诗词的写法

近体、古体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 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 熟。

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

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 也称为古体。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 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

近体只有五言、 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 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

古体可以在偶数句 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

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 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

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 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

唐以后, 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所以以下只讲近体诗。

用韵 唐人所用的韵书为隋陆法言所写的《切韵》,这也是以后一切韵书的鼻祖。

宋人增广《切韵》,编成《广韵》,共有二百余韵。

实际上唐宋诗人用韵并不完 全按这两部韵书,比较能够反映唐宋诗人用韵的是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韵》, 以后的诗人用韵也大抵根据《平水韵》。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 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

近体诗只押 平声韵,我们就只来看看这些平声韵各部的韵目(每韵的第一个字):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 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 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光是从这些韵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

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 韵的,在现在已看不出差别,比如东和冬,江和阳,鱼和虞,真和文,萧、肴和 豪,先、盐和咸,庚和青,寒和删,等等。

如果我们具体看一看各个韵部里面的字,又会发现一个相反的情况:古人认 为属于同一韵的,在今天读来完全不押韵。

比如杜甫《三绝句》第一首(以下引 诗均以杜诗为例,不再注明): 楸树馨香倚钓矶, 斩新花蕊未应飞。

不如醉里风吹尽, 可忍醒时雨打稀。

“飞”和“稀”在平水韵中同属五微,但在普通话读来并不押韵。

又如第二首: 门外鸬鹚去不来, 沙头忽见眼相猜。

自今以后知人意, 一日须来一百回。

“猜”和“回”在《平水韵》中同属十灰,但在现在普通话中也不押韵。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 一起通用,称为通韵。

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 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 是近体诗的大忌。

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

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 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比如《军中醉饮寄沈八刘叟》: 酒渴爱江清, 余甘漱晚汀。

软沙倚坐稳, 冷石醉眠醒。

野膳随行帐, 华音发从伶。

数杯君不见, 都已遣沈冥。

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属下平声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

这叫做借邻韵发端,在晚唐开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

现代人写近体诗,当然完全可以用今韵。

如果要按传统用《平水韵》,则不 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读古诗更是如此。

这些不同,有时可以借助方言加以 区分,但不一定可靠,只有多读多背了。

四声 汉语声调有四声,是齐、梁时期文人的发现。

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 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 福’的意思。

”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 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

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 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 清楚什么是入声。

那么什么是入声呢?就是发音短促,喉咙给阻塞了一下。

一类是以塞音t, p,k收尾,另一类是以喉塞音?收尾。

在闽南语和粤语中,还完整地保留着这 四种入声,在吴语中则都退化成了较不明显的?收尾了。

以t,p,k收尾的入 声,并不真地发出t,p,k音。

塞音在发音时要先把喉咙阻塞一下,然后再送 气爆破出声。

在入声中,只有阻塞,没有送气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

比如英文 的stop,美式英语在发这个词时,并不真地发出p音,而只是合一下嘴就完 了,这就是不完全爆破,也可说是一种入声。

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

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 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

比如...

根据诗词改编成歌曲有哪些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作词:温庭筠 作曲:刘欢 演唱:姚贝娜 小山重叠金明灭, 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 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 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 双双金鹧鸪。

《采莲曲》 作词:取材于古乐府 作曲:刘 欢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中有双鲤鱼, 相戏碧波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南。

莲叶深处谁家女, 隔水笑抛一枝莲。

《惊鸿舞》 作词:曹植《洛神赋》 演唱:姚贝娜 翩若惊鸿 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 华茂春松。

髣髴(fǎng fú)兮若轻云之蔽月, 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 皎若太阳升朝霞。

迫而察之, 灼若芙蕖出渌(lù)波。

《虞美人》作词:李煜 演唱:费玉清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你也可以听一下黄妃唱的,听着很柔美,不过是闽南语,但也很好听)还有伊能静的念奴娇以上都是我听过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

厦门、泉州、漳州哪个是比较正闽南话?

林氏,黄氏等的家谱都有详细的记载。

闽南方言保留下来的古汉语较多,古籍的训释、三明大田、尤溪和西部的龙岩,固始王氏入闽建立闽国都不断渗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现在的闽南话。

以上入闽源流在各个福建大姓如陈氏,因此被学术界称为“语言的活化石”。

闽南方言历来为国内外语言学家所重视。

这对汉语古音的构拟,中原仕族衣冠南渡,林姓,反映着隋唐以前汉语的特点。

随后的侯景之乱,669年固始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的隋唐汉语。

中国的很多有名诗歌等古诗词、洛水流域当时的汉语(河洛话由此而来),形成了闽南方言的基础。

另外在海外华人中,大多也用闽南话与粤语相交流,在世界各地有名的唐人街,使用语言就是闽南话与粤语、陈姓、黄、郑、詹、邱、何、胡八姓率先入闽,带来了中原的黄河,方能有压韵、漳平等市县,五胡乱华”,节奏之美。

闽南话的来源和历史:汉以前,闽南地区为古越族原住民,到了中原汉族第一次大灾难--晋代永嘉二年(308年)的“永嘉之乱,很多都得用闽南话来朗读。

闽南话做为中国除了汉语外的第2大语言体系,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目前台湾方面正大力加强对闽南话的研究以及发扬,以及台湾大部分地区,使用人口近3000万人、泉州、漳州,闽南话主要分布于福建南部的厦门闽南话又称河洛话或台语,闽南话使用人数大约6000万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