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隋唐诗词大全



分类古诗词大全古诗词分类以内容和形式为分类,以下简单介绍: 一、按内容: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物诗、悼亡诗、行旅诗、闺怨诗、战争诗、抒情诗、叙事诗二、按形式:古诗分类 古体诗 乐府

分类古诗词大全

古诗词分类以内容形式为分类,以下简单介绍: 一、按内容: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物诗、悼亡诗、行旅诗、闺怨诗、战争诗、抒情诗、叙事诗二、按形式:古诗分类 古体诗 乐府 律诗 绝句 古诗分类-古体诗-乐府-律诗-绝句而《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

是一种分法。

另沈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的分类稍有不同:他不把乐府独立起来,但是他增加了五言长律一类。

宋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简单地分为古诗和近体诗两类。

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

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上述为简易古诗词介绍。

最后则为古体诗与乐府诗、近体诗之介绍:古体和近体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

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

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

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我们所说的近体诗。

近体诗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

唐代以及其后的诗人仍有写古体诗的。

我们可以说。

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古体诗分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

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

2.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

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乐府。

魏晋和唐 代以及其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例如《敕勒歌》《木兰诗》《孔雀东南飞》《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是乐府诗。

乐府产生於汉代,本来是配音乐的,所以称为“乐府”或“乐府诗”。

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

到了唐代以后,文人摹拟这种诗体而写成的古体诗,也叫“乐府”,但是已经不再配音乐了。

由於隋唐时代逐渐形成了新音乐,后来又产生了配新音乐的歌词,叫做“词”。

词大概产生於盛唐。

在乐府衰微之后,词产生之前的一个过渡时期,配新乐曲的歌辞即采用近体诗。

像王维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调》,都是近体诗的形式。

3.近体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而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于句数上。

绝句共有四句,律诗共有八句。

(1)律诗的八句中,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

另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

(2)绝句:又叫"截句"。

绝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是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则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的要求。

四句五字古诗大全带朝代。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经》 2、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 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9、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10、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1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史记·陈涉世家》 1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汉书·陈蕃传》 13、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弇传》 1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国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1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1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1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 19、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传》 隋唐宋:公元581年-公元1271年 20、天生我材必有用。

———李白《将进酒》 21、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 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力主变法,反对因循保守,提出这一著名的“三不足”论断。

2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 23、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 元明清:公元1271年-公元1840年 2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2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 26、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明日歌》 2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28、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竹石》 29、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 30、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古代诗词佳句(立志篇)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司马迁)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 吃一堑,长一智。

(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汉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新唐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刘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三国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明《增广贤文》)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古诗诗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

(《老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资治通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苏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傅玄)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

(孟郊)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元曲"争报恩)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旧唐书)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古诗词励志学习名句集锦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经》 2、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 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9、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10、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1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史记·陈涉世家》 1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汉书·陈蕃传》 13、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弇传》 1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国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1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1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1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 19、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传》 隋唐宋:公元581年-公元1271年 20、天生我材必有用。

———李白《将进酒》 21、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 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力主变法,反对因循保守,提出这一著名的“三不足”论断。

2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 23、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 元明清:公元1271年-公元1840年 2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2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 26、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明日歌》 2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28、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竹石》 29、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 30、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古代诗词佳句(立志篇)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司马迁)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 吃一堑,长一智。

(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汉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新唐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刘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三国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明《增广贤文》)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古诗诗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

(《老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资治通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苏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傅玄)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

(孟郊)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元曲"争报恩)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旧唐书)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

诗词分别起源于哪个朝代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为当代著名之文学、史学界权威,蜚声国际,努力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

笔名沫若。

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观娥乡沙湾镇。

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

毕业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科

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9年9月开始发表新诗。

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

同年8月,第一部诗集《女神》出版。

“皖南事变”后,他写了《屈原》《虎符》等六部历史剧。

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多种国家行政、科学文化方面的领导工作,同时坚持文学创作,出版了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多部诗集等作品。

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参加革命工作,三十余年,为八一南昌起义之核心人物

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全国文联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

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盘》、《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

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

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

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

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

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嫈》、《卓文君》。

1944年,郭沫若歌颂明末女军事家秦良玉《咏秦良玉》。

他的代表作有《星空》《女神》等。

《星空》和《天上的街市》等诗歌。

被收入新教材年级语文21课。

[编辑本段]生平 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

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郭在日本流亡期间,几乎从未发表过政治性的言论声援共产党,无论蒋介石怎样围剿,无论白色恐怖多么严重,即令在接到挚友、共产党领袖人物瞿秋白临刑前给他的秘信,他也未敢吭一声。

1928年自行脱党。

这时共产党处于最危难、最需要党员坚定信念、团结一致。

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参加“左联”东京支部活动。

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1937年回国后,周扬要他去延安,他拒绝;陈诚邀他去武汉,他“立即命驾”。

他不仅如此,他还主动请求吴稚晖介绍前往南京拜谒汪精卫、蒋介石,并“恭恭敬敬地向蒋委员长忏悔过去的罪过,要求蒋委员长饶恕他,他要献身党国,将功折罪,回去马上写了《蒋委员长会见记》”。

该文对蒋大加赞许和颂扬。

该文对蒋大加赞许和颂扬,此文虽不长,但三次描写蒋的眼睛,如何“眼睛分外的亮”,如何“眼睛分外有神”,如何“眼神表示了抗战的决心”。

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这一时期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6个历史剧。

他还写了《十批判书》、《青铜时代》等史论和大量杂文、随笔、诗歌等。

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

在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学史中,曾经发生过六次宗派主义斗争,其中两次的直接原因是郭沫若的故意失信。

第一次,1921年5月初,茅盾、郑振铎听说郭沫若到了上海, 由郭的熟人柯一岑陪同,盛情邀郭于闻名的半淞园饭店,请他加入文学研究会,帮助把该会的《文学旬刊》办好。

当时他许诺“尽力帮忙”。

可是话音未落,他不仅未予帮忙,反而急急在他主办的《创造》季刊广告和《创造》第一卷第一期上就指责文学研究会里的人“垄断文坛”,是“假批评家”,“存在着党同伐异的劣等精神,和卑陋的政客不相上下”,声称要把他们送“到清水愤(和)坑里去和蛆虫争食物”;并攻击、丑化茅盾,耻笑他身材短小、牙齿外露,像只“耗子”,从而挑起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的首场论战,涉及批评、创作、翻译等多方面的问题,前后耗时近三年,分散了大家的精力,影响了文学的正常发展和实绩收获。

第二次是失信于鲁迅。

其表现更为不佳,做法更有损于自己的形象

1927年,郭沫若参加南昌起义失败后,于11月初由香港回到上海。

(公开)不几天,他即主动派蒋光慈、郑伯奇、段可情前往鲁迅住处,邀请鲁迅联合起来,共同“向旧社会进攻”。

鲁迅非常高兴,欣然同意,并主张不再另办刊物,恢复创造社过去的《创造周报》,作为共同园地。

不久,郭沫若果然于12月3 日在上海《时事新报》上刊出《创造周报复活了》的消息,同时公布了特约撰述员...

下联:柳色莺声晚日迟[隋唐诗人](仄仄平平仄仄平),从古诗中截来

一、建安文学基础:1、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曹操。

他诗歌创作 代表作品有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苦难的《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蒿里行》中的名句。

表现统一天下雄心壮志、充满积极进取精神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写了大海孕大含深的气派。

《短歌行》中的“青青子矜,悠悠我心”表现了作者对贤才的渴慕,《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曹操积极进取精神。

2、曹操是建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用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先河。

他的作品除五言外,四言诗也不少优秀之作,他学习汉乐府,但又有自己的风格

3、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文人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他的《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了文学专论,他提倡文学,对建安文学的繁荣起了推动作用

4、曹植的生活和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线,5、曹植诗歌创作的代表作有描写游侠少年的高超武艺和爱国精神的《白马篇》,其中“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集中表现了少年的爱国精神;鼓励朋友建功立业的《赠徐干》;在思妇身上寄托自己的失意和苦闷的《七哀》;描写一个少年斩断罗网,拯救一只黄雀的故事的《野田黄雀行》;描写海边人民贫困生活的《泰山梁甫吟》;以美女盛年未嫁的苦恼寄托自己怀才不遇之感慨的《美女篇》等。

钟嵘称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6、建安时期重要的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

“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之称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指孔融、陈琳、王粲、阮瑀、应瑒、刘桢七人,成就最高的是王粲。

7、“七子”的诗歌创作中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的代表作有王粲的《七哀诗》其一,其中“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表现了战乱给人民带不的苦难。

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等;抒写个人的抱负和遭遇的代表作是刘桢的《赠从弟》三首等。

8、现存题为蔡琰的作品有五言《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

最可信的是蔡琰所作的是五言《悲愤诗》。

第二、正始西晋文学基础1、正始文学泛指魏代末年的文学,此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嵇康和阮籍。

2、嵇康的散文代表是《与山巨源绝交书》,诗歌的代表作是《赠秀才入军》十八首;阮籍主要的诗歌创作是八十二首《咏怀诗》,最著名的散文是《大人先生传》。

3、阮籍的《咏怀传》在运用王言诗抒情和讽谕方面有较高的成就,其一中“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表现了自己的孤独苦闷,给处于黑暗统治下的进步作家开拓了一条写作政治抒情诗的道路,《诗品》的“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概括的就是阮籍的诗风。

陶渊明的《饮酒》,庾信的《拟咏怀》。

4、晋武帝太康前后的“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指导的是张华、张协、陆机、潘尼、潘岳、左思,他们是太康时期著名的诗人。

5、太康文学创作有两种不好的倾向:一是模拟古人的风气大盛;二是追求词藻华美和对偶工整。

刘勰所说“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指的就是太康文学。

6、太康时代最著名的作家是陆机,与之齐名的作家是潘岳,还有张华张协等。

7、陆机的代表作有模仿《古诗十九首》的《拟古诗》十二首,描写行旅生活的《赴洛道中作》;潘岳的名作是《悼亡诗》三首。

8、左思是西晋最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直接继承了建安风骨有“左思风力”之称。

9、左思的代表作有《咏史》八首,作品采用了典故,运用了对比等手法,如“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即是对比,“涧底松”和“山上苗”即是比喻寒门知识分子和士族子弟,又是用对比反映寒门知识分子与世族门阀的矛盾。

此外,《招隐》《娇女诗》《三都赋》都是他的名作。

10、刘琨的代表作是《扶风歌》,他是著我的爱国诗人。

郭璞的代表作是《洲仙诗》十四首,他是一位玄言诗人,《诗品序》中“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即是对玄言诗的批评。

第三、陶渊明基础:1、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谥号“靖节征士”,因其曾作过彭泽令,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陶彭泽,他辞去彭泽令后,过着“晨兴埋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躬耕生活。

2、陶渊明的诗可以分成两类:田园诗和咏怀、咏史诗。

他的散文辞的名篇是《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等。

3、陶渊明的田园诗歌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三方面:一部分表现农村的恬美静穆,和他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代表作有《归田园居》其一(“少无适俗韵”),《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等;另一部分以极大的热情歌咏了农业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建立的友谊,如《归田园居》其三(种豆南山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人生归有道)等;还有一小部分反映了农村凋蔽和自己的穷困生活,如《归田园居》其四(久去山泽游)、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等。

晚年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是他田园诗的一个新发展。

4、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继承了正始诗...

成语故事大全20首

①南柯一梦 隋末唐初的时候,有个叫淳于尊的人,家住在广陵。

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树影婆婆,晚风习习,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

淳于尊过生日的那天,亲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贪了几杯。

夜晚,亲友散尽,他一个人带着几分酒意坐在槐树下歇凉,醉眼膝俄,不觉沉沉睡去。

梦中,他到了大槐安国,正赶上京城会试,他报名入场,三场结束,诗文写得十分顺手,发榜时,他高中了第一名。

紧接着殿试,皇帝着浮于弊生得一表人才,举止惆院,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许配给他为妻,状元公成了驸马郎,一时成了京城的美谈。

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满。

淳于尊被皇帝派往南河郡任太守,一呆就是20年。

淳于尊在太守任内经常巡行各县,使属下各县的县令不敢胡作非为,很受当地百姓的称赞。

皇帝几次想把淳于尊调回京城升迁,当地百姓听说淳于太守离任,纷纷拦住马头,进行挽留。

淳于尊为百姓的爱戴所感动,只好留下来,并上表向皇帝说明情况

皇帝欣赏淳于尊的政绩,赏给他不少金银珠宝,以示奖励。

有一年,敌兵入侵,大槐安国的将军率军迎敌,几次都被敌兵打得溃不成军。

败报传到京城,皇帝震动,急忙召集文武群臣商议对策。

大臣们听说前线军事屡屡失利,敌兵逼近京城,凶猛异常,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你看我,我看你,都束手无策。

皇帝看了大臣的样子,非常生气地说:“你们平田养尊处优,享尽荣华,朝中一旦有事,你们都成了没嘴的葫芦,胆小怯阵,一句话都不说,要你们何用?” 宰相立刻向皇帝推荐淳于尊。

皇帝立即下令,让淳于尊统率全国精锐与敌军决战。

淳于尊接到圣旨,不敢耽搁,立即统兵出征。

可怜他对兵法一无所知,与敌兵刚一接触,立刻一败涂地,手下兵马被杀得丢盔解甲,东逃西散,淳于尊差点被俘。

皇帝震怒,把淳于尊撤掉职务,遣送回家。

淳于尊气得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但见月上枝头,繁星闪烁。

此时他才知道,所谓南河郡,不过是槐树最南边的一枝树干而已。

②后生可畏 元朝的大臣彻里帖木耳,处理公务精明干练,善于决断。

有一年他在浙江任职,正好逢上省城举行科举考试

他目睹了这场考试,从官府到考生都花费了许多钱财,并且免不了有营私舞弊的情况。

他暗暗下了决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权,一定要促使朝廷废除这种制度

后来,他升任相当于副宰相的中书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顺帝,请求废除科举制度。

中国科举制度隋唐以来已实行了七百多年,要废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大师伯颜表示支持,但反对的很多。

有位御史坚决反对废除科举制度,他请求顺帝治彻里帖木耳的罪。

不料顺帝虽然很昏庸,但对废除科举制度倒是赞成的。

因此不仅不支持那位御史,反而把他贬到外地去当官。

不久,他命人起草了废除科举制度的诏书,准备颁发下去。

书还未下达,地位略低于平章的参政许有王,又出来反对废除科举制度。

他对伯颜说:“如果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世上有才能的人都会怨恨的。

”伯颜针锋相对地说:“如果继续实行科举考试制度,世上贪赃枉法的人还要多。

”许有王反驳说:“没有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的时候,贪赃枉法的人也不是很多吗?”伯颜讽刺他说:“我看中举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你参政一个人可以任用!”许有王不服气,举出许多当时中举的高官来反驳伯额。

伯颜当然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于是两人争论得非常激烈。

第二天,满朝文武被召到祟天门听读皇帝下达的废除科举制席的诏书,许有王还特地被侮辱性地通知在班首听读。

看来,皇帝特意要让这个反对者将诏书听得明白些。

许有王心里非常不愿意,但又惧怕得罪皇帝遭到祸害,只好勉强跪在百官前列听读诏书。

听读完诏书后,百官纷纷回府,许有王满脸不高兴地低头走路。

有个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边上,凑着他的耳朵冷嘲热讽他说:“参政,你这下成为过河拆桥的人啦。

这话的意思是,你许参政是靠科举当官的,现在宣读皇上关于废除科举制度诏书,你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废除科举制度的领头人,就像一个人过了桥后就把桥拆掉一样。

许有王听了又羞又恨,加快步伐离开。

之后他借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③后来居上 汲黯是西汉武帝时代人,以刚直正义、敢讲真话而受人尊重。

他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节,讲求实效。

虽然表面上不那么轰轰烈烈,却能把一个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朝廷把他从东海太守调到朝廷当主爵都尉——一种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职。

有一次,汉武帝说要实行儒家的仁义之政,为老百姓办好事了。

没等皇帝把话说完,汲黯就说:“陛下内心里那么贪婪多欲,表面上却要装得实行仁政,这是何苦呢?”一句话把皇帝噎了回去。

汉武帝登时脸色大变,宣布罢朝,满朝文武都为汲黯捏着一把汗,担心他会因此招来大祸。

武帝回到宫里以后,对身边的人说,汲黯这个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从此以后,汲黯的官职再也没有提升。

他当主爵都尉的时候,公孙弘、张汤都还是不起眼的小官,后来,他们一个劲儿住上升,公孙弘当上了丞相,张汤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还蹲在原地没动窝。

有一天,汲黯对武帝说,陛下...

中国名人名言大全

中国古代名人名言一志向·事业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丘(春秋时代思想家、教育家)引自《论语。

子罕》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

——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引自《韩非子·喻志》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王充(东汉哲学家)引自《论衡·别通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三国时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引自《步出夏门行·龟虽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引自《岳阳楼记》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

——张孝祥(南宋词人)引自《论治体子·甲申二月九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轲(战国时代思想家,教育家)引自《孟子·滕文公下》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荀况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清代政治家)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引自《郑板桥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南宋女诗人)引自《乌江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孔丘(春秋时代思想家,教育家)引自《礼记。

学记》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刘向(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引自〈说苑〉多见者博,多闻者智,拒谏者塞,专己者孤。

——桓宽引自《盐铁论。

制议》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不成。

——张载(北宋哲学家)引自《经学理窟。

义理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曹雪芹(清代文学家)引自《红楼梦》第5回好问,是好的。

……如果自己不想,只随口问,即能得到正确答复,也未必受到大益。

所以学问二字,“问”放在“学”的下面。

二读书·求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刚。

——孔丘引自〈礼记·中庸·博学〉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引自《进学解》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引自《训学斋规》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

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朱熹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

——王符(东汉思想家、哲学家)引自《潜夫论·赞学》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

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

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朱熹引自《朱子语类大全》第10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荀况引自《荀子·劝学篇》境遇休怨我不如人,不如我者尚众;学问休言我胜于人,胜于我者还多。

——李惺(清代作家)引自《西沤外集·药言剩稿》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

——韩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唐代诗人)引自《登鹳雀楼》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唐代书画家)引自《劝学》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白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王国维(清代学者)转引自《人间词话新注》三天才·勤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聃引自《老子·道德经》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况引自《荀子,劝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秦汉前儒家经典)********************************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周易·乾》(秦汉前儒家经典)]2.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9.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10.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1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1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汉书~陈番传》13.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传》14.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