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古诗词蝉



关于蝉的古诗词名句蝉朝代:唐代作者:虞世南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朝代:唐代作者:李商隐原文: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关于蝉的古诗词名句

蝉朝代:唐代作者:虞世南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朝代:唐代作者:李商隐原文: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朝代:唐代作者:张乔原文:先秋蝉一悲,长是客行时。

曾感去年者,又鸣何处枝。

细听残韵在,回望旧声迟。

断续谁家树,凉风送别离。

蝉朝代:唐代作者:陆龟蒙原文:只凭风作使,全仰柳为都。

一腹清何甚,双翎薄更无。

伴貂金换酒,并雀画成图。

恐是千年恨,偏令落日呼。

蝉朝代:唐代作者:罗隐原文:天地工夫一不遗,与君声调借君緌.风栖露饱今如此,应忘当年滓浊时。

...

蝉 在古诗文的寓意

寒蝉 的寓意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古蝉的寓意古人认为蝉性高洁,史记 lt;屈原贾生列传 gt;中说:"蝉蜕于污秽,以浮游尘埃之外."蝉在最后蜕壳成为成虫之前,一直生活在污泥浊水之中,等蜕壳化为蝉时,飞到高高的树上,只饮露水,可谓出污泥而不染,倍受古人十分推崇.同时,蝉能入土生活,又能出土羽化.从汉以来,皆以蝉的羽化比寓人之再生.如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成语称作"蝉形玉含",寓精神不死,再生复活.而把蝉佩于身上表示高洁.汉时期人多以玉蝉作?,寓意非常明了。

蝉由地下洞出得生。

玉?在亡人口中,无非是要亡人“蝉蜕”复生,灵魂延续。

这就是?,它的形象是一只收敛翅膀的蝉。

这里,我要说明,作为?的物件上是没有孔眼的,个别玩玉的人非要在?的双目间吻部打眼穿绳佩戴,也不会遭到反对。

?是玉蝉,但并非所有的玉蝉都是?,因为有着太多的第一回工艺上就已经打了孔眼的玉蝉,它的作用原本就是为了佩戴。

一般玩玉的人和部分研究者都叫它们“汉八刀”。

那么,何谓(汉八刀)呢?翻查过数种专著,不得其果。

讨教众人,不得其论。

哪一件玉蝉(或?)是用刀八下子雕刻出来?大概没有吧。

后来,我终于明白了,“八”并非确指,这就如同“一而再,再而三”的“三”,如同“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三”,都不是确指,而只是一个象征,形容反复其多。

这一道理还不算深奥,多数玩玉的人和专家大都能懂。

他们也讲,这个并非确指的“八”,是用来说明玉蝉(或?)的刀法工艺简古粗放,是专门为殓葬“减笔”赶制的。

可是我要问,中国人传统习惯的“三”就已经是个大数的象征了,“九”是极大的数位,“八”能是象征说明“减笔”朴素吗?这也就是我不得其论的地方

我知道的,“汉八刀”称谓是玩玉人的创造。

我不知道的,是这一称谓发明在什么时候,如何发明。

其实,称谓发明于什么年份并不重要,本来就是玩家的随意(总是在宋以后吧)。

但是,它的发明总有道理。

这道理是一定要弄明白的。

前辈玩玉人的贡献,也许尽都储存于一个小小的习惯称谓当中。

汉时许慎的《说文解字》如何释“八”。

他说:“八,别也。

象分别相背之形。

”再有,习中国书法的人多数知道隶书的发明故事

秦始皇时候,有一个县令程邈犯了罪,被关了十年监狱。

程某才华出众,在寂寞中不废创造,将小篆字简化便于书写,这就是后来说的隶书。

秦始皇的国家军事政务繁忙,小篆的书写速度跟不上趟,而隶书的写法出现,不啻于今天的电脑录入,很快就流行了。

程某因此得到赦免,还做了御史官。

隶书的样子同今天使用的汉字已经非常接近了。

再后来,隶书中又出现了一种同今天字更接近的写法,叫“八分字”。

“八”,在这里做何解?它就是“背”的意思,特指一些字左右笔划相背分开。

写到此,应该清楚了。

如若我们将“汉八刀”的“八”理解为简古朴拙,就错了。

它不是数字的意思,甚至同任何数量都毫无关系

综上叙述,可以明确得出结论,“汉八刀”应该特指汉代殓葬玉?仅在蝉的背部施加工艺的那种, 不严格地说,背腹两面用工的玉?也姑且可以算作“汉八刀”,那完全因为无论单面和双面,玉蝉的背部在双眼同敛翅的刻工上都应用了“八分相背法”,或许它还寓意着亡者同生人的永别。

由此及彼,可以说殓葬玉握猪也叫“汉八刀”,但是作为佩件挂戴的玉蝉,包括汉代的玉翁仲等,雕刻再简古,也不好胡乱叫“汉八刀”,顶多说它具有汉代殓葬?蝉握猪的“汉八刀”风格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跟蝉有关的古诗词

1、早蝉孤抱芳槐叶,噪向残阳意度秋。

也任一声催我老,堪听两耳畏吟休。

得非下第无高韵,须是青山隐白头。

《早蝉》 2、月出先照山,风生先动水。

亦如早蝉声,先入闲人耳。

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

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

《早蝉》 3、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

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

《画蝉》 4、一雨一番晴,山林冷落青。

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

《闻蝉》 5、一声初应候,万木已西风。

偏感异乡客,先于离塞鸿。

《闻蝉》 6、新蝉终夜叫,嘒嘒隔溪濆。

杜宇仍相杂,故人闻不闻。

《闻新蝉寄桂雍》 7、新蝉忽发最高枝,不觉立听无限时。

正遇友人来告别,一心分作两般悲。

《闻蝉感怀》 8、萧条旅舍客心惊,断续僧房静又清。

借问蝉声何所为,人家古寺两般声。

《秋蝉声》 9、细声频断续,审听亦难分。

仿佛应移处,从容却不闻。

《听新蝉寄张昼》 10、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 11、鬓蝉似羽。

轻纨低映娇妩。

凭阑看花,仰蜂粘絮。

春未许。

宝筝闲玉柱。

东风暮。

《垂丝钓》 12、蝉发一声时,槐花带两枝。

只应催我老,兼遣报君知。

《闻新蝉赠刘二十八》 13、蝉鸣兮夕曛,声和兮夏云。

白日兮将短,秋意兮已满。

《听早蝉歌》 14、蝉眼龟形脚似蛛,未曾正面向人趋。

如今饤在盘筵上,得似江湖乱走无。

《咏蟹》 15、蝉吟槐蕊落,的的是愁端。

病觉离家远,贫知处事难。

《与友人会》 16、楚人方苦热,柱史独闻蝉。

晴日暮江上,惊风一叶前。

《和尉迟侍郎夏杪闻蝉》 17、风蝉旦夕鸣,伴叶送新声。

故里客归尽,水边身独行。

《风蝉》 18、高蝉旦夕唳,景物浮凉气。

木叶渐惊年,锦字因络纬。

稍断当窗梦,更凄临水意。

清香笋蒂风,晓露莲花泪。

《闻蝉》 19、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

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

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

《六月三日夜闻蝉》 20、火云初似灭,晓角欲微清。

故国行千里,新蝉忽数声。

《闻蝉》 21、娇声娇语。

恰似深闺女。

三叠琴心音一缕。

趓在绿阴深处。

《清平乐(咏蝉)》 22、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

便觉一年谢,能令万感生。

《新蝉》 23、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早蝉》 24、落日早蝉急,客心闻更愁。

一声来枕上,梦里故园秋。

《闻早蝉》 25、门柳不连野,乍闻为早蝉。

游人无定处,入耳更应先。

《早蝉》 26、齐女屏帏失旧容,侍中冠冕有芳踪。

翅翻晚鬓寻香露,声引秋丝逐远风。

旅馆听时髭欲白,戍楼闻处叶多红。

《新蝉》 27、清心自饮露,哀响乍吟风。

未上华冠侧,先惊翳叶中。

《咏蝉》 28、散影玉阶柳,含翠隐鸣蝉。

微形藏叶里,乱响出风前。

《赋得弱柳鸣秋蝉》 29、山蝉秋晚妨人语,客子惊心马亦嘶。

能阅几时新碧树,不知何日寂金闺。

若逢海月明千里,莫忘何郎寄一题。

《晚山蝉》 30、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减昔围。

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

《晚蝉》

古诗词里的蝉的别称

蝉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鸣虫。

据孟昭连先生的《中国鸣虫》一书介绍,它在古代的别名竟有三十五个。

在《诗经》中,蝉又称螓(音qín勤《卫风·硕人》)、蜩(音tiáo条《豳(音bīn宾)风·七月》)、螗(音táng唐《大雅·荡》);而在《尔雅》中,又多了十一种叫法,分别是螂蜩、螗蜩、蜻蜻、茅蜩、蝒(音miàn面)、马蜩、蜺(音ní倪)、寒蜩等(见《国学网〈十三经〉尔雅·释虫);扬雄的《方言》中,则又多出十种称呼,分别是蛉蛄、蟪蛄等。

其它尚有胡蝉(《尔雅注》)、蝘(音yǎn眼)(《礼记》)、蚱(音zhà炸)蝉(《本草纲目》)等多种别称。

鉴于蝉的别名过于古老,它的一些别名只能见于一些古文献中,简体字字词典内不予收录,只能了解个大概了。

一些繁体字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包括繁体字本也没有收入,只能查古汉语大词典或《辞海》、《辞源》甚至借助于《康熙字典》的反切了。

现在电脑里一些繁体字也没有字库,打字也打不出来,很是麻烦。

说到这里,引出了一个题外话。

“汉字失了体,神仙不认的。

”现在看来,汉字简化是个方向,虽然适应了世界潮流,但并不适合中国国情。

1977年中国大陆曾推出过《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但遭到不少人的反对。

1986年6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家语委《关于废止和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的请示》,从此,“二简字”被停止使用。

为便利人们正确使用简化字,同年10月,国家语委经国务院批准重新发布了《简化字总表》,并作了个别调整。

调整后的《总表》,实收简化字2235个,不仅精简了汉字系统的字数和许多字的笔画,而且为人们确立了一个明确的字体规范,大大方便了群众的学习和使用,对于消除社会用字的混乱现象发挥了重大作用。

毋庸讳言,汉字过于简化,就失去了古汉字的造字本意。

那“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的造字法则至今还难以超越,还生造什么新字呀!难怪台湾甚至香港、澳门不承认大陆的第一批简化字,二简就更不用说。

大陆第二批简化字在推广了一段时间后,实在是推广不下去了,人们不仅对推广的简化字难以接受,还掀起了一股任意造字的的风潮,社会用字混乱现象非常严重,只好取消了。

取消了这批简化字,虽然对社会用字混乱现象有所遏制,但由此造成的不良影响一时也难以消除。

蝉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别名呢?大约有三个原因:首先当然是品种问题,不同的叫法标志着不同的品种。

二是由于方言不同,同一种蝉在不同的地域会有不同的名字。

譬如说,蝉的幼虫在我的老家河南南阳称“爬叉”,而在河南永城被称为“知了猴”或“积了猴”,距河南永城以东100公里的的江苏徐州又称为“嗲(音diǎ)喽”。

“嗲喽”在徐州方言里有撒娇、使小性之意。

徐州话说“嗲喽”的表现是:“嗲嗲拉拉”、肉麻、起鸡皮疙瘩。

蝉的叫声单调、尖锐,音阶在高八度区间游走,是“嗲喽”行为的声音属性。

所以,方言有时有比普通话更形象的表现力和针对性。

再就是不同的时代,用一种蝉的名称也有变化。

扬雄的《方言》在释蝉时说得很清楚:“蝉,楚谓之蜩,宋卫之间谓之螗蜩,陈郑之间谓之螂蜩,秦晋之间谓之蝉,……其大者、其小者、其雌蜻、大而黑者、黑而赤者,等等,都有不同的名称。

前者说的是地域差别,后面则是品种的不同。

南朝宋郑樵《尔雅注》在释蝉时说:“蜩,即蝉之异名,词辨蝉之类也。

”然后,对蝉的异名作出了详细解释。

再加上这几个原因常常搅在一起,越发使蝉的异名多了起来,结果引得注家们相互辩驳,一般读者也只好人云亦云,莫衷一是了。

明人李时珍在他的《本草纲目》里,对前人的诸多说法有一辩证,现录之于后:“蝉,诸蜩总名也,皆自蛴螬腹蜟(音Yǜ育),变而为蝉;亦有转丸化成者,皆三十日而死。

俱方首广额,两翼留足,以胁而鸣,吸风饮露,溺而不粪。

古人食之,夜以火取,谓之耀蝉。

《尔雅》、《淮南子》、扬雄《方言》、陆机《草木疏》、陈藏器《本草》,诸书所载,往往混乱不一,今考定于左,庶不误用也。

夏月始鸣,大而色黑者,蚱蝉也,又名蝒(音miàn面)、曰马蜩,《豳诗》‘五月鸣蜩’者是也;头上有花冠曰螗蜩,曰蝘,曰胡蝉,《荡》诗‘如蜩如螗’者是也;具五色者曰螂蜩,见《夏小正》:并可入药用。

小而有文(纹)者曰螓,曰麦□(上札下虫,音zhá扎);小而色青绿者曰茅蜩,曰茅□(上截下虫);秋月鸣而色青紫者曰蟪蛄,曰□(左虫右召)□(左虫右撩去提手)曰蜓□(左虫右木);曰□(左虫右奚)□(左虫右鹿),曰□(左虫右多,音shé舌)□(左虫右决去两点水,音jué决);小而色青赤色者曰寒蝉,曰寒蜩,曰寒螀(音jiāng),曰蜺;未得秋风则□(上病框下音,喑的异体字,音yīn阴)不能鸣,谓之哑蝉,亦曰□(上病框下音,“喑”的异体字,音yīn阴)蝉;二三月鸣而小于寒螀(音jiāng江)者曰□(左虫右宁)母:并不入药。

”他将前人诸说加以分类,去其重复者,总结出蝉的九个种类。

他归类的标准有三点:一是形体大小,二是体色,三是时令,这就比较科学了。

清人陈淏子《花镜?养昆虫法》“鸣蝉”条上说,鸣蝉一名寒螀,夏曰蟪蛄,秋曰蜩...

描写蝉的古诗词(最好是诗啊)两三首就够了.不要《蝉》(李商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朝代:唐代作者:虞世南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低着头饮着清澈的露水,从高大的梧桐树上发出叫声。

它身居高处,声音自然能够传的很远,并不是借助秋风的吹送。

古诗中蝉的意思是什么

蝉,作为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弱小生命体,朝饮甘露,暮咽高枝,夏生秋亡,在苍茫宇宙中显得微不足道。

然而正是它的这一生命规律博得了文人墨客的厚爱,蝉被带入文学作品中吟咏赞叹,尤其是在诗词中成了较多的描写对象。

从《诗经》到魏晋以来,“咏蝉文学”迅速发展

本文试以寄托的角度去窥探蝉意象在诗词中的流变过程。

一 意象与寄托纵观诗词理论,不难看出意象是诗词的重要特征,尤其在古诗词中。

诗歌评论家鲜明的提出“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胡应麟《诗薮》)。

意象从某种意思上说是作者渗透其中的思想感情,更是由客观事物触发的人类意识活动的表现。

黑格尔认为它是“艺术家的主体性与表现性的真正的客观性这两方面的统一。

”我们可以得知客观物象与主观的心意一旦组合起来,各种意象就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越鸟巢南,昆鸡悲鸣,景非一时,物非一地,而且本来不具有特定含义的物象,由于作者带上特定的思想感情把两个层面加以组合,便产生了崭新的意义。

蝉在诗词中的意象存在便有了合理的依据。

钱钟书提出“诗中所未尝言,别取事物,凑泊以合,所谓‘言在此,意在彼’即可谓之有寄托”。

寄托在诗词理论上是举足轻重的,前人认为咏物诗词以寄托为上乘。

南宋词家出现了寄托一派。

宋四家词选序论云:“咏物最争寄托意,以意贯串,深化无痕。

”张炎也在《词源》中提出了“所咏撩然在目,目不滞留于物。

”的创作规范。

因此,我们可以说咏物诗词奇妙之处在于有寓意,而寓意的绝妙之处不能指实,它所寄托的是某种情感,心态和人生感悟。

咏蝉诗词作为咏物佳品势必渗透了恰到好处的意象和寄托。

据此,我们可以通过在诗词中有无寄托,观看其意象流变之美。

二 没有寄托的蝉诗作为微小的生物而被诗人关照进入诗词中,就其初始阶段而言,仅仅是一种客观自然物,这主要体现在先唐诗歌中。

蝉最早出现在《诗经》中的《七月》:“五月鸣蜩”,蜩即蝉。

蝉儿叫是以季候带出农事的真实写照。

另外一首是《大雅*荡》:“如蜩如螗,如沸如羹”,朱熹评注说“蜩,螗,皆蝉也。

如蝉鸣,如沸羹,皆乱人意”。

可见,蝉鸣这一生活特征已经引起了诗人的注意,诗歌表现了昆虫鸣叫的原始生活习性。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礼记*月令》),蝉与蟋蟀等小昆虫一样,是单纯的一种物候。

随着诗歌的进一步发展,以蝉作为描写对象的诗歌大量出现了,但作者并非有意赋物,还没有寄托之意。

梁代范云《咏早蝉诗》“生随春冰薄,质与秋尘轻。

端绥挹霄清,飞音承露清。

”此诗写出了蝉的形体、声音及活动时间等诸多面特点,对其生活方式进行了细腻贴切的描述。

另如梁代沈君攸《同陆廷尉惊早蝉诗》“日暮野风生,林蝉候节鸣。

地幽吟不断,叶动噪群惊。

”又如隋代的王由礼《赋得高鸣蝉诗》“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

露下绥恒湿。

风高翅转轻,叶疏飞更迥。

”等等这些诗,要么写在秋风暮晚中的鸣叫,要么写生命活动的情况,但大体上都描写了蝉生活环境以及特定环境下的存在空间,不能不说是咏物的优秀作品。

尽管这类咏蝉诗没有寄托这一体例的巧妙运用,但仍保持其固有的风格。

一直沿袭下去也出现了不少好的句子,为诗词增添了亮色。

显示出独特的情致。

但真正使蝉在诗坛名气大噪的,则是有寄托的作品。

三 寄托赋予蝉的意象美蝉,能在诗坛上博得美名,有赖于寄托在唐诗中的发展。

众所周知,唐是诗歌的时代,寄托一法到了唐人笔下,开始摆脱生硬稚嫩的手法,进入到一个运用自如,兴寄无端的境界,托物寓意传情超过了前朝。

许多理论源发于此。

沈祥龙说:“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

”这在唐代不少咏蝉诗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此时诗中蝉充当的意象,既是寄托的有意安排,又是性灵的流露。

“别愁逢夏果,归与入秋蝉”(李端《晚游东田寄司空曙》)之类的富有寄托而又体现特定意象的诗比比皆是。

文人寄寓于蝉而形成一种悲剧美,构造起点缀诗坛的鲜明意象,它掩映出文人对政治、社会、人生的心理感受,充分反映了诗人的主体精神。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

(一)、以显示出时间变化意象在文化天道的循环的时间直线性体现出来。

引出好一种自我的时间意识,这是诗人运用寄托手法赋予蝉的最基本的意象。

化成成虫的蝉的一生是十分短暂的,庄子说它“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蝉的这一习性与诗人的情感巧妙的引起了共鸣。

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和自怜,使历代作家普遍产生了生命短暂而宇宙永恒的伤逝之感,其实质乃是一种强烈的时间意识。

“这种意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与人的生命本身紧密相关联,它的核心乃是生命现象与自然运行的双向同构感应在心中引起的深刻顿悟,其具体表现为人对自身生命的惊恐、悲叹,把握和执着。

”诗人刻意写蝉,看似对小昆虫的怜惜,而实质上寄托了一种“夕阳好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惜时之感,这是一种砭人股骨的力量。

初唐诗人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六首 其十二》:“玄蝉号白露,兹岁已蹉跎。

群物从大化,孤英将奈何。

”该诗表面写蝉在白露到来时...

古诗《蝉》的后两句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蝉》——唐·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唐·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唐·雍陶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

何时各得身无事,每到闻时似不闻。

《蝉》——唐·许浑噪柳鸣槐晚未休,不知何事爱悲秋。

朱门大有长吟处,刚傍愁人又送愁。

《蝉》——唐·李郢饮蝉惊雨落高槐,山蚁移将入石阶。

若使秦楼美人见,还应一为拔金钗。

《蝉》——唐·陆龟蒙只凭风作使,全仰柳为都。

一腹清何甚,双翎薄更无。

伴貂金换酒,并雀画成图。

恐是千年恨,偏令落日呼。

《蝉》——唐·张乔先秋蝉一悲,长是客行时。

曾感去年者,又鸣何处枝。

细听残韵在,回望旧声迟。

断续谁家树,凉风送别离。

《蝉》——唐·罗邺才入新秋百感生,就中蝉噪最堪惊。

能催时节凋双鬓,愁到江山听一声。

不傍管弦拘醉态,偏依杨柳挠离情。

故园闻处犹惆怅,况是经年万里行。

《蝉》——唐·罗隐天地工夫一不遗,与君声调借君緌。

风栖露饱今如此,应忘当年滓浊时。

《蝉》——唐·徐夤寒鸣宁与众虫同,翼鬓緌冠岂道穷。

壳蜕已从今日化,声愁何似去年中。

朝催篱菊花开露,暮促庭槐叶坠风。

从此最能惊赋客,计居何处转飞蓬。

《蝉》——唐·薛涛露涤清音远,风吹数叶齐。

声声似相接,各在一枝栖。

《蝉二首》——唐·子兰独蝉初唱古槐枝,委曲悲凉断续迟。

雨后忽闻谁最苦,异乡孤馆忆家时。

衰柳蝉吟旁浊河,正当残日角声和。

寻常不足少愁思,此际闻时愁更多。

《蝉》——宋·苏轼蜕形浊污中,羽翼便翾好。

秋来闲何阔,已抱寒茎槁。

请问是哪首的后两句...

描写夏天蝉鸣的古诗词有哪些

1、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夏夜追凉》2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

——五代楚·刘昭禹《闻蝉》3、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4、门柳不连野,乍闻为早蝉。

游人无定处,入耳更应先。

——《早蝉》5、早蝉孤抱芳槐叶,噪向残阳意度秋。

也任一声催我老,堪听两耳畏吟休。

得非下第无高韵,须是青山隐白头。

——《早蝉》6、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唐·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7·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

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

——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

——唐·白居易《早蝉》8、火云初似灭,晓角欲微清。

故国行千里,新蝉忽数声。

——《闻蝉》9、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悲相伤。

——唐·元稹《送卢诗》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