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春望诗词



春望诗词赏析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

春望诗词赏析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

“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

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

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

“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

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题解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至德二载(757)。

诗人当时为安史叛军所俘,身陷长安

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

句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然存在;春天来了,长安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首联从大处着眼,为悲壮之笔。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自然规律不会因时势的变化而改易,眼前人事和永恒时空的对比,使诗人更强烈地感觉着内心的荒凉寂寞,以至于所见只剩下山河草木,一片空廓。

司马光《温公续诗话》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此联明为写景,实为抒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称赞这一联:“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百代而下,当无复继。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不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颔联从小处落笔,情因景生,景随情移,其含义有两种解说:一说这是对比写法,诗人为国家残破和亲人离别而伤愁,所以看见繁花烂漫,反使之痛苦流泪,听到鸟鸣也感到心惊。

另一说是以花鸟拟人,因感时伤乱,花也流泪,鸟也惊心。

二说皆可通,都是为了表明诗人感时之深,恨别之切,其比喻之妙,实为少见,司马光《温公续诗话》评曰:“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讯难得,一信抵得上万两黄金。

颈联上句写战事长久,下句写音讯隔绝。

虽是说自己,但准确概括了战乱之中亲人盼望平安消息的共同心理,道出了人之常情,因而后来成为表达人们在乱离中盼望家信的常用语。

郁达夫《奉赠》诗之五:“一纸家书抵万金,少陵此语感人深。

”“连三月”,从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乱起到《春望》写作时,正好过了两个三月,所以说是“连三月”。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前一联写了忧国忧家之愁,这一联写愁之深切,情境悲苦。

“白头”因愁而生,“搔”,即抓挠,表示心绪烦乱。

“更短”,言愁的程度越来越深。

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添一层悲愁。

明末王嗣奭《杜臆》说:“落句方思济世,而自伤其老。

”“浑欲”,简直要。

“簪”,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

评解这是一首意蕴深沉的爱国忧民的名作,其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全诗不过四十字,但读来耐人寻味。

诗的前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前两联以“望”字统摄,诗人俯瞻仰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思念亲人。

其中的颈联,因道出了当时和后人在同类境遇中的共同感受,遂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古诗春望的全文翻译

《春望》 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解】: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韵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评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 至德。

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 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 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 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此论颇为妥帖。

“家书抵万金”亦为 流传千古之名言

...

春望 古诗的意思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词大意:参考译文1: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

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

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

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

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戴不了了。

参考译文2: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

杜甫的古诗 春望

望 诗人,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浑欲不胜簪,情景相融。

层层推进,满腹焦虑、搔首而叹的诗人恍若眼前。

此诗以深沉凝练、言简意多闻名,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

④鸟惊心:听到鸟的叫声使人心惊。

③花溅泪:看见花就泪水飞溅。

烽火连三月。

春望古诗赏析【注释】①国:指京城长安。

②感时:感叹时事,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战火连绵,满目荒凉。

诗人忧时伤乱,情感愈来愈强、逐渐具体,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

【赏析】 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的长安城,杂草丛生:杜甫 朝代:唐国破山河在,恨别鸟惊心。

⑥抵:值。

⑦短。

白头搔更短,触景生情。

全诗由「望」着笔。

遣词用字,精当准确:简直。

⑨簪,城春草木深、逐渐深入。

读罢全诗:这里指战争:短少。

⑧浑,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叹时局:古代男子成年后把头发绾在头顶上,环环相扣,由忧国到思家,用一根簪别住。

【译文】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

感时花溅泪,家书抵万金。

⑤烽火...

古诗春望。

当相思和春天一起老去——薛涛《春望词》赏读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

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

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唐)薛涛《春望词》 春天对于自然万物,原本是欢欣鼓舞的季节,但在文学里,春天却有着太多丰富幽微的意蕴。

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春天的诗篇,更多的是伤春之语,悲挽之情。

伤春,悲秋,俨然就是至情至性的诗人们对于季节的基本情绪,是文学不绝的主题。

的确,春天是美好的。

但繁花满枝在绽放的同时,就意味着要无可挽回地迅即地凋零。

春光如此之美,又如此脆弱易逝,一如青春和爱情。

那些伤春者才是真正懂得春天的心灵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所以怜惜,所以伤怀。

那个把锄花树下,吟着“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美少女颦儿,是花魂之转世,更是诗魂之精灵。

她字字血泪的诗篇,表达的绝非一个小女子一己的体验,而是人类集体对于春天、对于青春、对于美、对于爱的先验的宿命的悲哀。

诗人薛涛,也是这么一个在春天里空结着刻骨愁怨的女子。

薛涛和很多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女子一样,有着美丽的容貌, “ 色比丹霞朝日, 形同合浦圆”。

然而她的声名不是源自美丽,也不是因为和某个男子倾国倾城的爱情故事

“唐有天下三百年,妇人女子能诗者,不过十数。

最佳者,薛洪度而已”,“文采风流,为士女行中独步”, “得诗人之妙,使李白见之,亦当叩首”,“薛涛才情,标映千古,细看其诗,直高中唐人一格” , “ 可以伯仲杜牧”。

古代诗话中如此评价薛涛。

事实就是这样,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里,薛涛是一个以绝世才华证明了自己的生命的女子。

身处庞大而炫目的诗歌唐朝,在那些光焰万丈的繁星中,她灼灼地发出了自己的光芒,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

元稹、白居易、杜牧、刘禹锡等二十多位著名的诗人曾与其唱和。

薛涛的“吟诗楼”,至今耸立在距杜甫草堂不远的浣花溪畔,在此建成的纪念她的望江楼公园,与“少陵茅屋,诸葛祠堂,并此鼎足而三”,成为成都市-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成都市最为著名的人文景点。

王建有诗《寄蜀中薛涛校书》写了薛涛在当时卓然的诗人风采:“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

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 然而,诗人薛涛依然只是一个女子,一个为爱而生被爱所伤的女子。

她也写叹兴亡感时事的大诗,雄浑悲壮力透纸背,后世评为“工绝句,无雌声”。

然而在春天里,她只是让自己的泪洒落在花瓣上。

她是一个以心灵为生的女人,她无法逃离伤感,就像她一次次焚心似火,等待无望的爱情。

这组《春望词》,写于薛涛隐居浣花溪时期

此时,她虽刚年过二十,却已饱经人生沧桑。

十二年屈辱的乐伎生涯中,她曾被罚往荒蛮边关,也曾拥有过节度府校书郎的尊贵地位。

在终于脱离了乐籍恢复了自由身后,她一身素淡的女冠服,在浣花溪畔开始了新生活。

她鄙弃世俗功名,梦想的只是把自己的爱安顿在一个忠诚而又热忱的男子身上。

然而,一个苦寒出身的贫家女,一个曾经是乐伎的女子,又怎么可能真正拥有自由?怎么可能收获到与她的美貌、才情、人品真正相配的美好爱情?她一次次付出,一次次让“结同心”的美梦幻灭。

凄风苦雨的日子就像锦江的水绵延不尽,比这样的日子还要多的是心灵的风刀霜剑。

知己难求、知音渺渺的痛苦里,美好春天的来临,只能更引起她相思的惆怅,而岁月无情时光流逝,无法把握爱情又无力留驻青春,“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薛涛看着枝头最美的花朵,数着指尖流走的时光,就像看着自己的美丽在徒劳地开放,兀然地凋零。

“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

”“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花开同赏花落同悲的知音犹在天边,不识相的春风怎能知道风华绝代的才女满腔的忧怨,春鸟的啼叫仿若是诗人心底的哀吟,而窗外曼舞的柳絮更让她想起了那些朝秦暮楚的男人:“他家本是无情物,一向南飞又北飞。

”补充回答: 薛涛的一生是不幸的,她生活的时代,她曾经沦落风尘的乐伎身份,注定了她难以寻觅到一个真正的可以相伴一生的爱人。

出众的姿色,超群的才艺,都不能改变这一切。

她只能是不系之舟、无根之萍,漂泊无依,没有归宿。

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倾泻在诗歌里,形成了她“万里桥头独越吟,知凭文字写愁心”的独特诗风,她创作的主旋律是悲凉哀怨的。

这组《春望词》可谓寂寞愁绝声声悲苦,诗歌的客体物象已被主体情化,春天的一草一木全化成了诗人惨淡身世、悲愁心灵的折射。

全诗看似极其简单,直抒情怀、明白如话地表达了孤独之感,失恋之悲。

然而这样的简单,是繁华之后的简约,是万弦俱寂后唯一的清音。

是诗歌的至境。

年华易逝,知音难求,薛涛的身世之感,何尝不是一代又一代人心口永远的痛?薛涛有过热烈的爱情追求,有过痛苦的相思和“芙蓉空老蜀江花”的哀叹,但她从没有过低眉屈膝的乞怜和哀求。

她独居浣花溪四十余年,生活虽孤苦,但人格高尚,精神始终高雅,个人遭际不幸并未使她把视野局限在寂寞的小天地里。

...

古诗词赏析 杜甫《春望》

望 大 小白发愈搔愈希,簪子简直插不上。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

不明言愁,而怎奈一“愁”字了得!诗的最后两句堪称神来之笔。

寥寥十字,使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形象兀立在读者眼前。

作者望春,并没有得到到任何快慰,却为“感时”、“恨别”所困,终至烦躁不安,频频抓挠头发。

尽管诗人这时才四十五岁,但因终日愁情熬煎,头发愈来愈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从章法上看,这一联是把前面分别抒写的“感时”、“恨别”两种感情统一起来,收结全篇。

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的意境,产生共鸣。

...

薛涛 春望词 赏析?

一、《春望词》赏析: 1、诗句融情于景,开头四句描绘花开花落之景,抒发相思之情。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不管是花开还是花落,薛涛之情惟自知,此时最相思,相思无人解,何处话凄凉?悲矣!再看“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

一句,“结同心”“遗知音”坦诚而直率地表露出薛涛渴求觅得有情郎“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的心迹,可见其寂寞成殇飘零无依的现状。

紧接着又写“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

”仅一个“复”字,叫人不由得心生怜悯,对春光易逝的忧愁正要慢慢消退,奈何那无知春鸟又要在枝头鸣叫提醒着世人又是一岁春光蹉跎,何其哀愁啊!从结构上看,词句回答了上文的相思之所在,又很好地将下文过渡到描述感慨时光荏茬,待字闺中容颜老去的苦闷之情。

薛涛通过“风花”“同心草”“花满枝”“春风”等景物,看着枝头最美的花朵,数着指尖流走的时光,就像看着自己的美丽在徒劳地开放,兀然地凋零,却还是“佳期犹渺渺”一次次让“结同心”的美梦幻灭,沉浸在知己难求、知音渺渺的痛苦里。

2、纵观薛涛一生的坎坷情路,其发出《春望词》中幽怨哀伤而又无力无奈之感也就情有可原了,而这也与文章开篇提到的薛涛刚柔并济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

薛涛本事官宦之女,养尊处优,无奈世事变化无常,短短数月她就被迫入乐籍沦落为风月场里的歌妓。

尽管如此,薛涛仍不改其洁身自好高风亮节的本质,以其诗文出彩赢得众多名士追捧。

随后邂逅韦皋,有“女校书”之美称,受尽宠爱;奈何耿直之气高傲之风得罪了韦皋,被流放边疆。

让人不得不感叹,在男权社会里再有风骨才气的女子还是得依附男人而生存,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十离诗》。

就算是自贬身价,薛涛在流放途中还是发出了“闻说边城苦,而今到始知。

羞将门下曲,唱与陇头儿。

”的感慨,对防守边疆士兵的艰苦生活寄以深切同情,又见这女子有着男儿般心怀天下的胸怀。

之后邂逅了羁绊一生的男子元稹,本以为是“才子佳人”好姻缘,怎料竟成“镜花水月”空悲切。

从此,薛涛隐居浣花溪旁,着上那女道服,制那薛涛笺,一生无伴到白头。

曾经红颜如今白发,几度萧索在心头。

宁可同春天一同老去,也不愿将就半分半毫。

这就是薛涛。

二、扩展知识: 1、原词欣赏:《春望词》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

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

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2、作品简介:《春望词》,唐朝女诗人薛涛所作,采用五言古诗体式,以四首联章形式,抒写眺望春景,却心生复杂愁情,表达了诗人伤春之感相思之情。

这首《春望词》写于薛涛隐居浣花溪时期。

此时,她虽刚年过三十,却已饱经人生沧桑。

十二年屈辱的乐伎生涯中,她曾被罚往荒蛮边关,也曾拥有过节度府校书郎的尊贵地位。

在终于脱离了乐籍恢复了自由身后,她一身素淡的女冠服,在浣花溪畔开始了新生活。

本该是高兴的事,但是若无那有情人分享,便成了那“幽谷空兰”“栈桥梅花”只能孤芳自赏,活脱脱透着一股凄凉。

3、作者简介:薛涛,768~832,字洪度,唐朝长安人,生于大历五年,卒于大和六年。

幼年随父郧流寓成都,八九岁能诗,父死家贫,十六岁遂堕入乐籍,脱乐籍后终身未嫁。

后定居浣花溪。

知音律,工诗词。

创“薛涛笺”。

薛涛正式集子叫《锦江集》,共五卷,诗五百余首,没有流传下来。

后世各家所本的明本《薛涛诗》一卷,是从《万首唐人绝句》等选本拼凑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