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关于额尔古纳湿诗词



在老舍的草原里的陈巴尔虎旗陈巴尔虎旗目录地理位置介绍历史沿革陈巴尔虎旗行政区划一览文化[编辑本段]地理位置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贝尔盟西北部,是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牧区四旗之一。西北以额尔左纳河为

在老舍的草原里的陈巴尔虎旗

陈巴尔虎旗目录地理位置介绍历史沿革陈巴尔虎旗行政区划一览文化[编辑本段]地理位置位于蒙古-0.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贝尔盟西北部,是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牧区四旗之一。

西北以额尔左纳河为界与俄罗斯为邻,东部和东北部与额尔古纳市和牙克石市接壤,东南与海拉尔市毗邻,南接鄂温克旗自治旗,西南部与新巴尔虎左旗连接。

[编辑本段]介绍全陈巴尔虎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西邻俄罗斯。

总面积21192平方千米,总人口6万人(2004年)。

旗土地总面积21192平方公里,行政区内辖8个苏木2个镇,其中一个民族苏木。

由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的十多个民族组成。

陈巴尔虎旗地跨森林草原与干旱草原两个地带,属中温带半温润和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全旗现有耕地125.3万亩,主要作物品种为小麦、玉米、马铃薯。

全旗有牧草地2339.5万亩,草原面积辽阔,地势平坦,草场主要以高平原干草为主体,大总值发草场、河流、湖泊分布合理,适合发展草原畜牧业。

全旗林地总面积180.9万亩,森林覆盖率6.1%。

此外还有大面积的野生芦苇等草本植物。

陈巴尔虎旗草原辽阔,水资源丰富,是三河马、三河牛的故乡和主要培育基地,是呼伦贝尔盟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

199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526万元,牲畜总头数为58.3万头(只)。

1998年全旗实现工业总产值17607.2万元,主要工业产口有:原煤、红砖、萤石等。

科技教育事业发展迅猛。

现有以民族教育为主的学校总数48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5%。

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现有卫生医疗机构17个。

1998年全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43元,牧民人均纯收入2678元,生活4215 元。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清置旗。

巴尔虎,系蒙古族喀尔喀部落之一部名。

由于巴尔虎蒙古人迁至呼伦贝尔的时间不同,故称先来为陈巴尔虎,后来者为新巴尔虎。

2000年,陈巴尔虎旗辖3个镇、7个苏木。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旗总人口67882人,其中各镇苏木人口(人): 巴彦库仁镇 22632 宝日希勒镇 19473 完工镇 4079 西乌珠尔苏木 1647 东乌珠尔苏木 1998 哈尔干图苏木 1208 巴彦哈达苏木 1893 鄂温克民族苏木 5516 哈达图苏木 4647 特泥河苏木 4789[编辑本段]陈巴尔虎旗行政区划一览巴彦库仁镇:辖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6个居委会。

宝日希勒镇:辖 新兴、胜利、创业、向阳、奋斗5个居委会;布敦胡硕、库热格太2个嘎查。

完工镇:辖 第一、第二2个居委会;巴音布日德、哈腾胡硕、哈日诺尔、乌布日诺尔、完工、安格尔图、宝日汗、哈尔干图8个嘎查。

西乌珠尔苏木:辖 西格登塔拉、萨如拉塔拉、乌珠尔3个嘎查。

东乌珠尔苏木:辖 海拉图、额尔敦乌拉、巴音乌拉、查干诺尔4个嘎查。

巴彦哈达苏木:辖 乌兰础鲁、巴彦哈达、格根胡硕、呼和温都尔、呼和道布5个嘎查。

鄂温克民族苏木:辖 阿尔山、辉屯、毕鲁图、那吉、哈吉、恩和、雅图克、孟根诺尔8个喳查。

特泥河苏木:乡直。

国营哈达图牧场:场部;第一~第十六16个生产队。

国营特泥河农牧场:场部;第二~第十一10个生产队。

国营浩特陶海牧场:第一~第六6个生产队、那吉分场。

[编辑本段]文化付春成:男,1973年出生于陈巴尔虎旗。

满洲里市诗词文学协会会员,呼伦贝尔书法家协会会员,曾在《满洲里报》及刊物《猛犸》有几十篇诗歌散文、随笔、评论、短篇小说发表。

作品《草原的月》、《苍蝇》、《关于文凭的一点杂想》、《额尔古纳河畔的岸柳》、《家乡的河流 gt;》等二十几篇各类体裁的文章被“中国作家网”收录。

短篇小说 lt;生命的抉择 gt;在"国际艺术界""当代小说"专栏收藏!文章异地政府网均有收录.获奖散文《永远的丰碑》在”我与《满洲里报》征文”书籍中有收录.白鹿书院有个人文集发表、香港凤凰网有多篇文章被评为精华网文,并有诗歌评论文章收录在凤凰网刊,在新华网个人创办“中国现代作家”圈,目前为自由职业者!

描写湿地的句子

1.郑成功 1624—1662年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民族英雄原名福松、森,号大木,福建南安县石井村人。

其父郑芝龙,是南明隆武朝“建安伯”,曾组织台湾移民,积极开发台湾岛。

1645年(清顺治二年),21岁的郑成功在福州受到隆武帝朱韦健的召见,颇多赏识,被认为本家,赐他国姓(朱),改名成功,因此中外尊称之为“国姓爷”。

1653年(清顺治10年),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又封他为“延平郡王”.郑成功的活动是在国内明清王朝交替和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东方的时期展开的。

1646年(清顺三年)秋,清兵进攻福建,隆武帝被生擒,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掌握隆武朝廷军权,在汉奸洪承畴的勾引下,率兵投降了清朝。

郑成功反对父亲隆清,率领部下先在广东南沃岛起兵,继而挺进厦门鼓浪屿,1650年(清顺治七年)占领厦门、金门两岛。

以后与清军展开不断的战斗,逐步收复了福建漳、泉地区,并控制了北至浙江舟山,南至广东潮惠的东南沿海地区。

1659年夏,郑成功率水师10余万北上,经舟山溯长江,连克瓜州、镇江等城。

7月围攻南京,误中清江南总督郎廷佐的强兵计,折兵回厦门。

翌年,清军分三路进攻厦门,被郑成功击退。

郑成功在坚持抗清的同时,又和侵占我国领土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展开长期的斗争。

荷兰殖民者于1624年(明天启四年)侵占了我国的台湾,对台湾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并不断骚扰福建、广东沿海地区,激起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慨。

1652年(清顺治九年),台湾爆发了以郭怀一(郑成功父亲郑芝龙的旧部)领导的抗荷武装起义。

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郑成功为了抗议荷兰殖民者在海上的掳掠,曾下令禁止商船到台湾贸易,在经济上给荷兰殖民者以有力的打击。

1661年4月,郑成功令长子郑经防守厦门,新率战舰120艘,将士25000余人,在金门料罗湾誓师东进收复台湾。

经过激烈的海战,郑军击沉荷 军主力舰“赫克托”号,收复了“赤嵌楼”。

在近一年的争夺中,荷军伤亡近2000人,损失惨重。

1662年2月1日,荷兰侵略军被迫投降,被侵占达38年之久的台湾终于重归祖国怀抱。

郑成功于1662年旧历五月初八因病逝世于台湾,终年39岁。

2.肖邦(1810-1849)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在七岁时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

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bA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 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

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

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闱俊?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

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

肖邦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

他临终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3.蔺相如籍贯及生卒年不详,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家臣,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

和氏壁风波 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得到楚国的和氏宝玉。

这块宝玉相传为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发现,原为一块玉璞(含有宝玉的石块),先后献给厉王、武王,玉工都说是块石头,国王恼怒,卞和分别被砍去左右脚,楚文王继位,卞和抱着玉璞在山中哭泣。

文王知道后,叫人剖开玉璞,果然得到一块稀世美玉,因此取名“和氏壁”。

秦昭王听说赵国国王成了这块宝玉的新主人后,十分想得到这块宝玉,于是派遣使者送信给赵惠文王,信里表示愿意拿秦国的十五座城邑来换取赵国的宝玉。

赵惠文王得到信后,一下子拿不定主意,十分为难,于是就把大将军廉颇和其他许多大臣召来,商量对策。

如果把和氏壁送给秦国,恐怕秦国不会真用十五座城来交换,白白地受到欺骗;如果不给,秦强赵弱,又怕秦国出兵攻打赵国。

左右为难,想派个使者到秦国去交涉,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入选赵廷. 4.夏洛蒂夏洛蒂的《简·爱》(初版时作者署名为柯勒·贝尔),更是引起轰动,大街小巷里都在谈论这部小说,人们还到处打听和猜测,作者到底是谁? 勃朗特三姐妹出了名,为全家带来了欢乐。

但是不久,家里就发生了一连串不幸事件。

1848年9月,她们的弟弟患病去世。

三个月后,艾米莉染上结核病,相继去世。

夏洛蒂担心小妹妹安妮也会染上,不巧事情正是这样。

安妮得病后拖了5个月,也离开了人间

夏洛蒂深受打击,她只有全身心投入写作,才能暂时遗忘内心的悲痛。

她埋头写长篇小说《谢利》,于1849年8月完成,10月出版。

《谢利》使她再一次获得巨大成功。

这之后,她便去了伦敦。

在伦敦的几年里,她结识了不少作家,其中最有名的是萨克雷和盖斯凯尔夫人。

萨克雷对她的作品评价很高,而她则把《简·爱》第二版题献给萨克雷,以表示...

题西林壁中哪句诗词体现地理知识,用地理知识如何解释

蒙古族简介 分布在内蒙古各地,大多聚居在农村牧区,部分散居在城镇。

蒙古族发源于额尔古纳河流域。

“蒙古”的汉文译写始见于唐代文献称作“蒙兀”。

元代文献始译成“蒙古”。

历史上畜牧业生产是蒙古族人民一向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形式

如今仍有相当数量的蒙古族从事畜牧业生产。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3种方言。

古代的蒙古族信仰萨满教。

从十三世纪元朝开始,在蒙古族统治者的强制推行下蒙古族群众逐渐接受并改信了喇嘛教。

蒙古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实行同姓不婚的习俗。

蒙古族的丧葬一般为土葬、火葬和野葬。

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勤劳勇敢的民族。

蒙古族的衣食住行都很有自己的特点,尤其是生活在聚居区的蒙古族大多保留了传统的风俗习惯,如男女都穿身宽袖长的长袍,束以腰带,着高至膝盖的长筒皮靴。

男子多戴深色礼帽,女子则以红、蓝色布缠头,盛妆时还戴金银头饰点缀的冠。

饮食多以牛羊肉和奶食为主,粮食、蔬菜为辅,多喜欢喝奶茶。

解放后多数蒙古族告别了蒙古包,改住砖木或土木结构的房子。

蒙古族除了过春节等节日外,每年7、8月间都要隆重举行祭敖包和那达慕活动,即祭祀山神、路神和娱乐活动。

现在这种活动已演变为草原上庆丰收、进行物资交流和举行文体活动的各民族群众性集会。

蒙古族 一、概况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

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蒙古族人民一直游牧、生息于南起长城、北抵大漠、东达兴安岭、西越贺兰山的这片苍茫大地上。

每当提起她的名字,人们便会想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古歌谣,眼前便会呈现出蓝天白云、碧野红花、羊群斑斑、肉乳飘香的广阔无垠的草原,浮现出这个"马背上的民族"曾经叱咤风云、纵横欧亚、英勇善战、气吞山河的伟岸雄姿! 蒙古族是中国人口较多、分布十分广阔的少数民族之一。

根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现有人口480多万人。

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多分布在辽宁吉林河北黑龙江新疆青海河南、四川、贵州北京云南等地。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按地区划分为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和东北部方言)。

古文拼音文字类型,初创于成吉思汗时代。

现行蒙古文有29个字母,其中表示元音的5个,表示辅音的24个。

拼写时以词为单位上下连书,行款从左向右。

蒙古族起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

据13世纪蒙古族的传说,大约距今2700多年,蒙古部落被别的游牧部落击败,仅剩两男两女,遁入额尔古涅——昆,生息繁衍。

后来人多地狭,意欲出山,于是做风箱化铁溶山,开辟通道,全体迁徙出来。

以后,每于除夕之夜,成吉思汗族人要把少许的铁烧红,放到砧子上锤打,以示不忘祖先故事

"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唐代。

"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

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了。

蒙古族是一个勤劳、智慧而又思想开放、善于学习、勇于探索的民族。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不断总结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实践经验,同时学习、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逐步了解、掌握、积累了大量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产生了许多发明创造和历史、文学、艺术成果,涌现了众多的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为充实和丰富祖国光辉灿烂的科技文化宝库,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多彩的服饰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蒙古族的服饰似乎很简单,无非就是一件袍子,一双靴子而已。

其实,蒙古族的服饰是非常复杂而丰富多彩的。

不仅各地形制有别,而且有年龄、婚否及盛装与常服之别。

总的来看,蒙古族的服饰主要包括首饰、袍子、腰带、靴子四个部分。

首饰大致可分为头饰、项饰、胸饰、腰饰、手饰等五大类

头饰主要有头巾、帽子、头带、头圈、辫钳、辫套、头钗、头簪、耳环、耳坠等,是蒙古族首饰中最绚丽的部分。

妇女们平时一般多罩头巾。

头巾大约丈余长,颜色多种多样。

质料有布、麻、绸、绢等。

姑娘们喜欢将头巾缠在头上,然后在右侧挽一个小结,把头巾的穗头垂下来。

已婚妇女们则用头巾包住头顶后,缠一圈,不留穗头。

在庄重的场合还要戴上绣有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等花纹图案的帽子。

帽顶上有红色穗子和闪光明亮的帽顶宝石。

传说这种习俗始于成吉思汗时期。

当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之后,下令每个人都要罩头巾,以表示头颅上飘有旌旗之角,希冀民族强大之精神常在。

从结婚、告别姑娘生活的那天起,妇女们便要开始佩戴雍容华贵的盛装首饰了。

蒙古族的盛装头饰,以鄂尔多斯地区的最为典型。

这种头饰汉译为"头带",主要由"连垂"和"发套"两部分组成。

不仅制作工艺精湛,而且多用数百颗珊瑚、数十条银链、珍珠串和许多银环、银片以及玛瑙、玉石等穿缀而成。

装扮起来可谓珠帘垂面、琳琅...

中国土地面积是多少?

一:面积:963.406万平方公里。

二:中国(China),位于东亚,是一个以华夏文明为主体、中华文化为基础,以汉族为主要民族的统一多民族国家,通用汉语

中国疆域内的各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三: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约5000年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开始出现聚落组织进而成国家和朝代,后历经多次演变和朝代更迭,持续时间较长的朝代有夏、商、周、汉、晋、唐、宋、元、明、清等。

中原王朝历史上不断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征战,众多民族融合成为中华民族。

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君主政体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共和政体。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大陆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中国有着多彩的民俗文化,传统艺术形式有诗词、戏曲、书法和国画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

蒙古族的衣,食,住,行,娱乐的有关资料

蒙古族简介 分布在内蒙古各地,大多聚居在农村牧区,部分散居在城镇。

蒙古族发源于额尔古纳河流域。

“蒙古”的汉文译写始见于唐代文献称作“蒙兀”。

元代文献始译成“蒙古”。

历史上畜牧业生产是蒙古族人民一向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形式。

如今仍有相当数量的蒙古族从事畜牧业生产。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3种方言。

古代的蒙古族信仰萨满教。

从十三世纪元朝开始,在蒙古族统治者的强制推行下蒙古族群众逐渐接受并改信了喇嘛教。

蒙古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实行同姓不婚的习俗。

蒙古族的丧葬一般为土葬、火葬和野葬。

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勤劳勇敢的民族。

蒙古族的衣食住行都很有自己的特点,尤其是生活在聚居区的蒙古族大多保留了传统的风俗习惯,如男女都穿身宽袖长的长袍,束以腰带,着高至膝盖的长筒皮靴。

男子多戴深色礼帽,女子则以红、蓝色布缠头,盛妆时还戴金银头饰点缀的冠。

饮食多以牛羊肉和奶食为主,粮食、蔬菜为辅,多喜欢喝奶茶。

解放后多数蒙古族告别了蒙古包,改住砖木或土木结构的房子。

蒙古族除了过春节等节日外,每年7、8月间都要隆重举行祭敖包和那达慕活动,即祭祀山神、路神和娱乐活动。

现在这种活动已演变为草原上庆丰收、进行物资交流和举行文体活动的各民族群众性集会。

蒙古族 一、概况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

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蒙古族人民一直游牧、生息于南起长城、北抵大漠、东达兴安岭、西越贺兰山的这片苍茫大地上。

每当提起她的名字,人们便会想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古歌谣,眼前便会呈现出蓝天白云、碧野红花、羊群斑斑、肉乳飘香的广阔无垠的草原,浮现出这个"马背上的民族"曾经叱咤风云、纵横欧亚、英勇善战、气吞山河的伟岸雄姿! 蒙古族是中国人口较多、分布十分广阔的少数民族之一。

根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现有人口480多万人。

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多分布在辽宁、吉林、河北、黑龙江、新疆、青海、河南、四川、贵州、北京、云南等地。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按地区划分为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和东北部方言)。

蒙古文属拼音文字类型,初创于成吉思汗时代。

现行蒙古文有29个字母,其中表示元音的5个,表示辅音的24个。

拼写时以词为单位上下连书,行款从左向右。

蒙古族起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

据13世纪蒙古族的传说,大约距今2700多年,蒙古部落被别的游牧部落击败,仅剩两男两女,遁入额尔古涅——昆,生息繁衍。

后来人多地狭,意欲出山,于是做风箱化铁溶山,开辟通道,全体迁徙出来。

以后,每于除夕之夜,成吉思汗族人要把少许的铁烧红,放到砧子上锤打,以示不忘祖先故事。

"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唐代。

"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

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了。

蒙古族是一个勤劳、智慧而又思想开放、善于学习、勇于探索的民族。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不断总结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实践经验,同时学习、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逐步了解、掌握、积累了大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产生了许多发明创造和历史、文学、艺术成果,涌现了众多的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为充实和丰富祖国光辉灿烂的科技文化宝库,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多彩的服饰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蒙古族的服饰似乎很简单,无非就是一件袍子,一双靴子而已。

其实,蒙古族的服饰是非常复杂而丰富多彩的。

不仅各地形制有别,而且有年龄、婚否及盛装与常服之别。

总的来看,蒙古族的服饰主要包括首饰、袍子、腰带、靴子四个部分。

首饰大致可分为头饰、项饰、胸饰、腰饰、手饰等五大类。

头饰主要有头巾、帽子、头带、头圈、辫钳、辫套、头钗、头簪、耳环、耳坠等,是蒙古族首饰中最绚丽的部分。

妇女们平时一般多罩头巾。

头巾大约丈余长,颜色多种多样。

质料有布、麻、绸、绢等。

姑娘们喜欢将头巾缠在头上,然后在右侧挽一个小结,把头巾的穗头垂下来。

已婚妇女们则用头巾包住头顶后,缠一圈,不留穗头。

在庄重的场合还要戴上绣有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等花纹图案的帽子。

帽顶上有红色穗子和闪光明亮的帽顶宝石。

传说这种习俗始于成吉思汗时期。

当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之后,下令每个人都要罩头巾,以表示头颅上飘有旌旗之角,希冀民族强大之精神常在。

从结婚、告别姑娘生活的那天起,妇女们便要开始佩戴雍容华贵的盛装首饰了。

蒙古族的盛装头饰,以鄂尔多斯地区的最为典型。

这种头饰汉译为"头带",主要由"连垂"和"发套"两部分组成。

不仅制作工艺精湛,而且多用数百颗珊瑚、数十条银链、珍珠串和许多银环、银片以及玛瑙、玉石等穿缀而成。

装扮起来可谓珠帘垂面、琳琅...

需要一点关于黄河的资料.1.黄河全长( )千米,发源于( )

估计你在上初一下学期吧! 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入渤海,全长5 464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

2.关于黄河的神话传说:炎黄二帝与尧舜禹的传说 传说黄帝原姓公孙,因长于姬水,才改姓姬;曾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因是有熊国君之苗裔,又称有熊氏。

他“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伶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后来被推举为部落首领,率部迁徙到陕西北部定居。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了寻找更加平坦、开阔、肥沃的土地,又沿北洛河南下,到达今陕西的大荔、朝邑一带。

那里的黄土地给了他们发展农业的便利条件,但不时出现的干旱又困扰着他们,迫使他们去继续寻找理想之所。

于是,黄帝又率领族人从大荔、朝邑东渡黄河,顺着中条山和太行山麓进入汾河谷地,再向东北迁移,到达今河北涿鹿附近。

那里有由桑干河、洋河冲积而成的适宜农耕的宽阔谷地,附近还有可供狩猎的山林,他们觉得环境非常优越,就定居了下来。

就在黄帝率领他的部落东迁的时候,炎帝也率领他的族人开始长途跋涉。

炎帝又称赤帝,一说他降生于厉(烈)山即今湖北随州市厉山镇,一说他降生于常羊即今陕西宝鸡神农乡常羊山,“育于姜水,姜姓,以火德王,亦曰烈山氏”。

同是为了寻找理想的定居之地,他也率领部落东迁。

但走的路线与黄帝不同,他们先是沿渭河东下,到达今河南西南部,再顺黄河东下,到达现在的豫东地区,在那里安顿了下来。

那时候,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和氏族制度的瓦解,部落首领逐步掌握了一定的特权。

部落之间为了争夺生存空间,为了互争雄长,经常发生战争。

一些部落首领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内行刀锯,外用甲兵”,也发动掠夺财富、奴役其他氏族部落的战争。

这种战争加剧了社会的分化,给正常的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威胁,但氏族制度调节社会矛盾的习惯法此时又已丧失作用,对此显得无能为力。

面对日益增多的战争,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部落便互相联合起来,结成联盟,进而结成范围更大的联合体。

炎、黄两大部落这时也都使用武力征讨四方,扩大自己的势力,从而引发大规模的冲突。

双方在阪泉(今河北怀来)进行了三次大战,黄帝指挥属下的熊、罴、貔、貅、、虎六个氏族,与炎帝部落杀得天昏地暗,炎帝部落遭到惨败,只得缴械投降。

由于这两个部落有血缘亲属关系,黄帝没有屠杀炎帝部落,而是和他们结成部落联盟,黄帝便成了炎黄部落联盟的首领。

炎黄部落联盟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日后华夏族的雏形。

后来,定居在山东曲阜地区的九黎首领蚩尤扩展势力范围,又引发了与炎帝部落的战争。

九黎即九夷,属于东夷族。

传说蚩尤领有9个部落,81个氏族,他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如同妖魔,这可能是出自炎黄子孙对其他部落首领的故意丑化。

“蚩尤作冶”,“以金作兵”,制造兵杖、刀、戟、大弩,英勇善战,威震天下。

他率领9个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西进豫东,进攻炎帝部落。

炎帝部落无法抵挡,节节败退,居地尽失。

蚩尤紧追不舍,炎帝向黄帝寻求援助。

黄帝于是率部迎击,与蚩尤在涿鹿展开激战。

这场战争进行得极其惨烈,据说黄帝与蚩尤九战不胜,蚩尤放出大雾弥漫了三天三夜,黄帝的部落看不清方向,黄帝之“臣”风后受北斗星座的启示发明了指南车,他们才得以冲出大雾。

黄帝在困境中还得到玄女的帮助,制作了80面大鼓,用东海神兽夔的皮蒙鼓,用雷兽的骨头作鼓槌,在战斗中擂响,声闻500里。

战斗延续了很长时间,最后在冀州进行决战。

黄帝派应龙向蚩尤进攻,应龙蓄水,摆下水阵。

蚩尤请来风伯雨师,一时风雨大作,冲垮水阵,使黄帝再次陷入了困境。

黄帝又请来天女旱魃阻止风雨,使天气突然转晴。

蚩尤不知所措,部下惶恐不安,黄帝指挥大军掩杀过去,取得最后的胜利,蚩尤和他请来的风伯雨师都投降了黄帝。

黄帝便进入东夷活动的地区,他“驾象车而六蛟龙,毕言(兆火鸟)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皇(凰)覆上”,至泰山之顶大会鬼神,并演奏了他亲自作的一支激越悲凉的《清角》乐曲,以纪念涿鹿之战的胜利。

蚩尤后来被杀,一部分九黎人加入炎黄部落联盟,融入了华夏族;一部分南下,融入南方的苗蛮之中。

涿鹿战争的胜利,进一步扩大了炎黄部落联盟的势力,发展成规模更大的部落联合体。

黄帝的权威大大提高了,集审判权、祭祀权、军事指挥权与生产指挥权于一身。

各部落均需听从他的号令,不听从号令的,即出兵进行征伐。

他还开山修路,努力打通部落地区的隔绝,增进部落之间的交往。

传说黄帝一生“未尝宁居”,在118岁那年出巡河南时死在荆山,人们将他护送回陕北,葬在今陕西黄陵县的桥山之上,这就是前面提到的黄帝陵。

由于黄帝后来被追尊为华夏的祖先,后人便把远古时代的许多创造发明都归功于他和他的“大臣”们,如说黄帝建造屋宇,开凿水井,缝制衣冠,制造舟车弓弩,炼石为铜,创制乐律,他的妻子嫘祖发明育蚕,他的“大臣”仓颉创文字,伶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等等。

同样的原因,由于炎帝也被...

我最崇敬的一个历史人物(长篇文章)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的、为数不多的伟大封建政治家,还是多才多艺的学者。

钱宗范在《康熙》中说:“他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

自然科学方面的数学、天文、历法、物理、地理、农学医学工程技术;人文方面的经、史、子、集;艺术方面的声律、书法、诗画。

他几乎都有所研究。

他写出了八九十篇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论著,他亲自审定了多种历史方面的书籍,他还精通多种民族语言。

”这里就康熙的才能补充一些例子: 康熙的汉文水平很高,中国历史知识丰富。

“城高千仞卫山川,虎踞龙盘王气全。

车马往来云雾里,民生休憩在当前。

”他的这首《登高诗》被誉为帝王诗。

康熙六巡江南题词很多,如为济南趵突泉题“激湍”、“源清流洁”,为珍珠泉题“清漪”、“润物”,为镇江金山龙禅寺题“江天一览”,为济南省城书院题“学宗洙泗”,为钱塘江龙王庙题“恬波利济”,为陆秀夫祠堂题“忠节不磨”,为米芾海狱庵题“宝晋遗踪”。

题词充分表明康熙高深的汉文水平和丰富的中国历史知识,题词的书法也很好。

康熙善学。

宣城梅觳成、泰州陈厚耀人值南书房,康熙教过他们算学。

康熙善射。

他晚年对近御侍卫说:“我自幼至老,用鸟枪弓箭射死老虎135只,熊20只,豹25只,猞狲10只,麋鹿14只,狼132只,吹哨引来而射死的鹿几百只。

射获其余野兽不计其数。

曾一天之内射兔318只。

” 康熙有丰富的水利知识。

他六巡江南视察河工,对每项水利工程都能作出具体指示。

他最后一次南巡(康熙四十六年一至三月)是亲自考察泗州西溜淮套是否可以开河才去的。

经过实地考察,他正确地予以否决。

康熙的精神品质远远强过于他身体的特性。

他生来就带有世界上最好的天性。

他的思想敏捷、明智,记忆力强,有惊人的天才。

他有经得起各种事变考验的坚强意志。

他还有组织、引导和完成重大事业的才能。

所有他的爱好都是高尚的,也是一个皇帝应该具备的。

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在太和殿举行亲政仪式。

康熙帝在其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的帮助下,在康熙八年赢得了与顾命大臣鳌拜的斗争,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

康熙执政期间,撤除吴三桂等三藩势力(1673年),收复台湾(1684年),平定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1688年-1697年),并胜利地驱逐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

在京师东北的热河营建了避暑山庄,将其作为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等部王公贵族觐见的场所。

康熙帝亲政不久后,便宣布停止圈地,放宽垦荒地的免税年限。

他还着手整顿吏治,恢复了京察、大计(清)等考核制度。

为了防止被臣下蒙蔽欺骗,爱新觉罗玄烨还亲自出京巡视,了解民情吏治。

其中最著名的是六次南巡,此外还有三次东巡、六次西巡,以及数百次巡查京畿和蒙古。

他还亲自巡视黄河河道,督察河工,并下令整修永定河河道。

康熙8岁(1661年)即位,14岁时亲政,16岁时铲除了权臣鳌拜。

康熙执政期间,撤除吴三桂等三藩势力(1673-1681年),从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手中收复台湾(1684年),平定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1688年-1697年),并抵抗了当时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签定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中国东北边界。

他在承德修建了避暑山庄,作为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的基地,从此建立会盟制度和避暑山庄外藩朝觐制等,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稳定。

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考察,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积极鼓励垦荒,废止满清初年残酷的圈地令,实施更名田;整修黄河、淮河、运河的水利工程。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决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最终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表现为耕地面积的迅速扩大与粮食产量的提高、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文化上他曾多次举办博学鸿儒科,创建了南书房制度,并亲临曲阜拜谒孔庙。

康熙帝还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历象考成》、《数理精蕴》、《康熙永年历法》、《康熙皇舆全览图》等图书、历法和地图;同时他对西学也有浓厚的造诣,在天文学、数学(特别是几何学)、物理学化学、药学(奎宁)、医学(曾在自己的子女身上种痘,以预防天花)等方面都进行了涉猎。

康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数学修养最高的帝王,我们至今沿用的“根”、“次”、“方”等数学名词就是他亲自命名翻译的。

[编辑本段]收揽士心,崇尚儒学 康熙崇尚儒学,尤其是朱熹理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文件专制达到了顶峰。

晚年因选择继承人失误,两度废立皇太子,造成长达20余年的诸皇子为夺储位的结党争斗,致使吏治懈怠,朝中党派林立,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康熙帝重视对汉族知识分子的优遇。

他曾多次举办博学鸿儒科,创建了南书房制度,并亲临曲阜拜谒孔庙。

康熙帝还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历象考成》、《数理精蕴》、《康熙永年历法》、《康熙皇舆全览图》等图书、历法和地图,并且康熙二十五年(1713)康熙帝于畅春园举行千叟宴,邀请年逾65岁的老人参加,不论满汉,给人以满汉融洽和乐的印象。

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康熙也存在保守和落后的方面。

他在收复台湾后开放...

你知道北京城的起源资料吗?

北京城的起源 北京是世界上建城最早的历史名城。

商朝的时候,如今的北京地区存在着蓟、燕两个自然生长的古国。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分布于此的燕和蓟被纳入周的版图,成为西周王朝的诸侯国。

史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封召公奭与燕”。

召公奭与周王室同姓,沿用旧俗建立燕国,此为西周燕国。

上世纪七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北京房山县琉璃河镇东北的董家林村一带发现了规模巨大的商周文化遗址,包括居民住址、墓葬区和古城址。

专家通过对墓葬及出土器物的考证以及对古城遗址的考察,断定这里就是周初燕国始封地,而古城应是燕国的都城。

由于琉璃河遗址被确认为燕国的都城,北京建城的年代被推断为灭商之年的公元前1045年,1995年,北京市政府正式确认了这一说法。

燕都蓟城的地理位置位于今天北京广安门一带,原白云观以北蓟丘台。

随著燕国的强大,蓟城被建设成富冠天下的名城,称为燕京,与赵国邯郸、齐国临淄、楚国宛城等齐名。

北京城的城址,自蓟城迄今,虽历数千年,但位置一直都在永定河穿越西山,流入北京平原的古渡口处。

这种沟通华北平原和蒙古、东北交通的枢纽位置,便是蓟城崛起的主因。

北京城起源的三种说法 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北京城南广安门外滨河公园内矗立着一座“蓟城纪念柱”,柱身上镌刻着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院士撰写的《北京建城记》,仰望这座并不华丽的“蓟城纪念柱”,让人感受到一种背负历史的使命感,有专家认为,作为古蓟城所在地,北京城起源于此。

北京城的发源地真的在此吗?其实,长久以来对北京城究竟源自何处,期间又如何演进的问题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其中代表性观点有三:一是北京城的源头应在今房山区琉璃河董家林,其主要依据是这里的故城遗址和考古发掘的大量器物、葬墓、车马坑等已证明这里曾是西周分封时燕国故城所在。

二是北京城发端于今天的石景山区北辛安、老古城一带。

三是北京城肇始于今宣武区广安门内外一带。

已故历史学家、文学家、诗人郭沫若曾在中国古代史中提到,燕和蓟是古代中国的两个国家,它们是商在北方的屏藩。

据《左传》、《史记》记载,由于燕和蓟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公元前一○四六年武王在伐纣灭商之后,便先后将“先圣王”之后或宗室后裔分封到蓟、燕,以巩固其在中原的统治。

这也是迄今为止所知北京地区最早出现的两个城邑。

那么,“蓟”和“燕”究竟哪一个才是北京城的源头呢? 有着渊博历史知识的侯仁之认为,一个蓟丘,一个莲花池,它们与北京城的起源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

他认为:古代永定河渡口附近交通荟萃,似乎应该是最适宜于一个城市诞生和成长的地方,如同现在仍然依傍江河渡口的城市一样。

但是,永定河的泛滥无常,确如猛兽般严重威胁着一个城市在这里成长。

因此,卢沟古渡口并没有发育成为“蓟”的都邑之地。

相反,在离渡口不远,地势较平坦,水源不易受到洪水威胁的地方,却迅速发展成沟通南北的交通枢纽,并进而诞生出城市。

从自然地理位置上看,现今的广安门外地区正好处于古代永定河洪水冲击扇脊背一侧。

这里地势平缓,土壤肥沃,其地又正当潜水溢出带,水源丰富,便于凿井汲水。

那么,蓟城在此而生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少年来,人们尚未在此发掘出像琉璃河那样很具有说服力的文化器物,但专家认为,这只是因为“燕”吞并“蓟”,并将“蓟”作为“燕”都之后,蓟城历经秦、汉、隋、唐、辽、金,直到元忽必烈放弃金中都而在其东北郊,以琼华岛为中心修建元大都城,前后二千三百余年,屡经战火破坏,建筑更新不断所致。

当然,要在这一地区发掘燕都蓟城以前的文化器物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为了左证这一观点,有专家分析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北京的地质地形勘测图,从扰动数据中专家发现,广安门内外的确是北京城近郊区人工扰动最严重地区,或者说是人工回填土分布最多、扰动最深的地区。

北京城的起源与变迁 据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北京城建城已有3040年的沧桑历史,当时它的名称叫做蓟,是周朝所分封的一座都城。

隋朝以蓟城为涿郡治所,唐朝统称幽州。

辽朝以蓟都为陪都,改称南京,又叫燕京,金朝继辽之后正式迁都到这里,名为中都,到了元朝,又在中都郊外创建新城,叫做大都。

明朝改建大都,始称北京。

清朝继续建都北京,直到封建王朝的最后崩溃。

“蓟”的成长“蓟”这个名称,最早见于《礼记》中的《乐记》篇:“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讲的是周武王消灭了殷商势力之后,立即着手分封黄帝的后代于蓟的事实。

“蓟”是西周分封在北方的诸侯国名,也是当时的国都所在。

这就是说,至少在西周初年的时候,今天的北京城附近就已经有一座被称为“蓟”的城市了。

“燕”与“蓟”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蓟国的时候,还在北方分封了另一个诸侯国,这就是燕国。

《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这里所说的北燕就是我们所说的燕国。

这样一来,在西周初年的时候,现在的北京城及临近的地区,实际上有两个西周的诸侯国,一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