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名句 > 诗词> 正文

   古诗当政无能的诗词



形容处境艰难,盼不到头,自责无能的古诗词句您好:很高兴为您回答问题,如果还不懂,可以继续追问。求好评(= ̄ω ̄=)十人堪有九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人间何

形容处境艰难,盼不到头,自责无能的古诗词

您好:很高兴为您回答问题,如果还不懂,可以继续追问。

求好评(= ̄ω ̄=)十人堪有九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人间何事堪惆怅,莫向横塘问旧游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醒世恒言》 年代: 明 作者: 冯梦龙 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

请观懒惰者,面待饥寒色。

来自: 精灵的眼泪 团队,求加入~(详情可以和我私信了解)\(^o^)/...

李白的古诗

题临安邸 开放分类: 文学、诗词 【名称】: 题临安邸 【体裁】: 七言诗 【年代】: 宋【作者】:林升【原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 ①邸:官府,官邸。

②休:停止、罢休。

③直:简直。

④汴(biàn)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⑤暖风:这里不仅指自然界和煦的风,还指由歌舞所带来的令人痴迷的“暖风”。

⑥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译文】写了作者对南宋统治者只顾吃喝玩乐,却忘了江山被撕裂,蹦碎的耻辱【赏析】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是一首政治讽刺诗。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

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

“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

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

“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

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

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作者简介】 林升,字梦屏,平阳(今属浙江)人。

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孝宗朝(1163—1189),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

《西湖游览志余》录其诗一首,名诗有《题临安邸》。

古诗今译 山外有青山楼外有楼,西湖的歌舞何时方休?暖风把游人熏得陶醉,简直把杭州当作汴州。

名句赏析——“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 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只想偏安一隅,在杭州大造宫殿园林,仅花园就修了40多所,其他贵族富豪的楼台亭榭更是不计其数。

这首诗的前两句,从空间和时间的无限,写尽杭州的山水楼台之美和歌舞升平的景复象。

“几时休”三个字,责问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何时才能停止?言外之意是抗金复国的事业几时能着手?然而,暖洋洋的风把游人吹得好像喝醉了酒,飘飘然,陶陶然,个个醉生梦死,毫无忧患意识,竟然把江南的杭州当作了中原的汴州。

“暖风”语意双关,既是温暖的自然风,也是纸醉金迷的靡靡之风。

末句既是讽刺,又是警告:长此以往,必将重蹈覆辙,杭州也会像汴州一样,沦于金人的铁蹄之下。

全诗不用典故,篇幅极短而内蕴丰富,语言平易而忧愤深沉。

关于西湖的古诗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

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

“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

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

“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

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

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

陆游的诗词

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鹧鸪天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

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渔家傲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

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亦!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朝中措.梅幽姿不入少年场,无语只凄凉.一个飘零身世,十分冷淡心肠.江头月底,新诗旧梦,孤恨清香.任是春风不管,也曾先识东皇.浪淘沙.丹阳浮玉亭席上作绿树暗长亭,几把离尊.常恨不堪闻,何况今朝秋色里,身是行人.清泪浥罗巾,各自消魂.一江离恨恰平分.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谢池春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

阵云高、狼烟夜举。

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

笑儒冠自多来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

漫悲歌、伤怀吊古。

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妒!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候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鹊桥仙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

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

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鹊桥仙茅檐人静,篷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独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渔父.灯下读玄真子渔歌,因怀山阴故隐,追拟石帆山下雨空蒙,三扇香新翠箬篷.苹叶绿,蓼花红,回首功名一梦中.浣溪沙.和无咎韵懒向沙头醉二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群行.鹊桥仙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好事近.登梅仙山绝顶望海挥袖上西峰,孤绝去天无尺.拄杖下临鲸海,数烟帆历历.贪看云气舞青鸾,归路已将夕.多谢半山松吹,解 殷勤留客.钗头凤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

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豆叶黄一春常是雨和风,风雨晴时春已空.谁惜泥沙万点红.恨难穷,恰似衰翁一世中.阿姥 城南倒社下湖忙,阿姥龙锺七十强。

犹有尘埃嫁时镜,东涂西抹不成妆。

阿通自闽中归甫九岁颇有老成之风作此诗示之通子还家已九龄,从师衿佩两青青。

长成勉作功名计,勿学衰翁老一经。

哀北太行天下脊,黄河出昆仑。

山川形胜地,历世多名臣。

哀哉六十年,左衽沦胡尘。

抱负虽奇伟,没齿不得伸。

老夫实好义,北望常酸辛。

何当拥黄旗,径涉白马津?穷追殄犬羊,旁招出凤麟。

努力待传檄,勿谓吴无人!哀郢远接商周祚最长,北盟齐晋势争强。

章华歌舞终萧瑟,云梦风烟旧莽苍。

草合故宫惟雁起,盗穿荒冢有狐藏。

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

哀郢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真同下阪轮。

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从古著羁臣。

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

欲吊章华无处问,废城霜露湿荆榛。

艾如张锦膺绣羽名山鸡,清泉可饮林可栖;稻粱满野弃不啄,虽有奇祸无阶梯。

东村西村烟雨晚,萧艾离离林薄浅;翩然一下骇机发,汝虽知悔安能免!汉家天子南山下,万骑合围穷日夜。

犬牙鹰爪死不辞,触机折颈吁可悲!爱闲爱闲惟与病相宜,壮岁怀归老可知。

睡熟素书横竹架,吟余犀管阁铜螭。

水芭蕉润心抽叶,盆石榴残子压枝。

堪笑放翁头白尽,坐消长日事儿嬉。

爱闲今日先生病体轻,爱闲犹有旧心情。

帖看贞观行间印,琴记中郎爨下声。

衣焙温温香欲透,雪檐滴滴日初晴。

客来一笑明窗底,枉道为农事耦耕。

安流亭俟客不至独坐成咏忆昔西征鬓未霜,拾遗陈迹吊微茫。

蜀江春水千帆落,禹庙空山百草香。

马影斜阳经剑阁,橹声清晓下瞿唐。

酒徒云散无消息,水榭凭栏泪数行。

安期篇我昔游岷峨,扪萝千仞峰。

丈人倚赤藤,恐是安期翁。

赠我一丸药,五云出瓢中,服之未转刻,莹然冰雪容。

素手掬山霭,绿发吹天风。

丈人顾我喜,共骑一苍龙。

蓬莱亦何求,爱此万里空。

却来过齐州,螘垤看青嵩。

安仁道中千古临邛路,飘然偶独游。

病身那迫老,远客更禁秋。

水退桥未葺,渡闲船自流。

飞腾付年少,回首思悠悠。

安仁道中三驿未为远,衰翁愁出门。

贪程多卒卒,失眠每昏昏。

天大围平野,江回隔近村。

何时有余俸,小筑占云根。

庵中晨起书触目山重水复怯朝寒,一卷窗间袖手看。

朱担长瓶列云液,绛囊细字拆龙团。

数峰移自侏儒国,一研来从黯淡滩。

要识放翁顽钝处,胸中七泽...

描写西湖的古诗和赏析

题临安邸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 1. 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2. 邸:客栈、旅店。

3. 汴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简析]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

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

“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

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

“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

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

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

陆游(1125~1210) 南宋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

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祖父陆佃,徽宗时官至尚书右丞,被诬元□党籍,罢知亳州。

父陆宰,官朝请大夫,直秘阁。

陆游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家庭

他诞生和成长的年代,正当宋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进犯的时候。

陆游诞生的第二年,金兵即攻陷宋朝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他随父陆宰向南逃亡,在"经旬不炊"和夜闻金兵马嘶中,历尽艰辛,逃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后又逃归故乡山阴。

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群情激昂的抗敌气氛,给童年时代的陆游留下难忘的印象,并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他后来曾这样回忆道:"绍兴初,某甫成童,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虽丑裔方张,视之蔑如也。

"(《跋傅给事帖》)生平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自称"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

青年时代曾从江西派诗人曾□学诗,得到不少启发,但他并未受其束缚,又从前代大诗人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等人的诗作中汲取滋养。

封建家庭虽然给陆游以良好的文化熏陶,特别是爱国教育,但也给他带来婚姻上的不幸。

他20岁时与唐氏结婚,夫妻感情甚笃,可是母亲却不喜欢唐氏,硬逼着他们夫妻离散。

离婚后,陆游非常伤痛,曾在10年后的一次偶然相遇中写了〔钗头凤〕词以寄深情,此后多次赋诗怀念,直至老年还写了有名的爱情诗《沈园》。

陆游29岁时,赴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应锁厅试,名列第一,但因居于投降派权臣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国耻"喜论恢复",于是受到秦桧忌恨,竟在复试时将他除名。

秦桧死后,孝宗即位,起初颇有抗金之志,主战派受到重视,陆游方被起用。

他积极向朝廷提出许多抗敌复国的军事策略和政治措施。

但由于张浚举兵北伐,部下将领不和,再加投降派掣肘,抗战终于受挫。

宋朝廷立即动摇,又走上屈服求和的老路;陆游也被加上"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黜还乡。

陆游在故乡山阴镜湖之滨闲居 4年,屡次上书求职,最后才于乾道五年(1169)得一个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小官,其时已45岁。

他迫于生计,不得不于次年远行入蜀就任。

由于位卑职微,再加僻处山城,感到无所作为,但任期满后"归又无所得食",不得不又上书求"捐一官以禄之,使粗可活"。

乾道八年(1172)主战将领四川宣抚使王炎聘他为干办公事,延至幕中襄理军务。

这使陆游的生活发生很大变化,他换上戎装,驰骋在当时国防前线南郑(今汉中)一带。

铁马秋风、豪雄飞纵的军旅生活,使陆游的怀抱不禁为之一开,写出了许多热情奔放的爱国诗篇。

"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可算是他这一时期生活和心情的写照。

特别是当他看到川陕地势险要,民气豪侠,觉得可用关中作根本,以谋反攻收复失地。

于是便向王炎陈进取之策,提出一些经略中原、积粟练兵的战略。

他充满胜利的信心,认为"王师入秦驻一月,传檄足定河南北"。

可是陆游的这一片报国赤忱,并不能实现。

腐败的宋朝廷,只求苟安,无意进取,致使将士闲置前线,"报国欲死无战场"。

不久,宋朝廷将王炎召回,随即罢免,陆游也改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

他只好抱着"不见王师出散关"和"悲歌仰天泪如雨"的激愤心情,眼看着收复中原的希望破灭。

此后,陆游又在蜀州、嘉州、荣州代理通判、知州等职,自称"身如林下僧",抗战复国的壮志一直得不到伸展的机会

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

陆与范素有诗文之交,因此不甚拘守官场礼数,以至引起了同僚讥议;又由于陆游的复国抱负和个人的功名事业长久得不到伸展,常以"脱巾漉酒,拄笏看山"为自得,甚至在琵琶腰鼓、舞衫香雾中寻求精神遂又麻醉,被同僚指责为"不拘礼法,恃酒颓放"。

于是陆游索性自号"放翁",并在诗中这样解嘲道:"名姓已甘黄纸外,光阴全付绿樽中。

门前剥啄谁相觅,贺我今年号放翁。

"从此,"放翁"便和他的诗名同著于世。

陆游在川陕 9年,祖国的山川形势、风土民情丰富了他的生活体验。

特别是在南郑前线,他接触到许多边防战士和"忍死望恢复"的"遗民",使他的精神境界不禁大开,并将许多富有生活实感的爱国激情倾注于诗。

这是他创作上收获最多的时期。

陆游对这一创作阶段很珍视,觉得"诗家三昧忽见前",于是将全部诗作题名为《剑南诗稿》。

淳熙五年(1178)春,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在江西任上,当地发生水灾,他"草行露宿",不辞辛苦,亲到灾区视察,并"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不料却因此触犯当道,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

陆游在家闲居 6年,已经62岁,才又被起用为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州。

他赴京受命,写了有名的七律《临安春雨初霁》,其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两句,得到孝宗的激赏,但孝宗并不了解陆游的真正抱负,只叫他到严州后,"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

新职虽然不合陆游...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

诗词原文: 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诗词注释: 1、题:书写。

2、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3、邸:官府,官邸,旅店、客栈。

4、休:停止、罢休。

5、暖风:这里不仅指自然界和煦的春风,还指由歌舞所带来的令人痴迷的“暖风”——暗指南宋朝廷的靡靡之风。

6、熏:吹。

7、游人:既指一般游客,更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8、直:简直。

9、汴(biàn)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诗词译文: 美丽的西湖大部分环山,重重叠叠的青山把西湖拥在怀里,一座座亭榭楼阁雕梁画栋,不计其数,西湖游船上轻歌曼舞日夜不歇。

整日在西湖游山玩水,饮酒作乐,和煦的春风吹得这些统治者昏昏欲睡,怎么还会记得丢失的北方领土,沦落的旧都!在他们眼里,杭州就是汴州,没什么两样。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是一首政治讽刺诗。

《题临安邸》表现了当时的社会。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编辑本段诗词鉴赏: 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慢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

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 用“几时休”三个字,责问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何时才能停止?言外之意是:抗金复国的事业几时能着手?又何时能开始?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

“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

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

“游人”既能理解为一般游客,也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统治者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

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

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这首诗针对南宋黑暗的现实而作,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担忧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思想感情。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林升(1106-1170年),宋福建晋江马坪村人,为林知八世孙,字岂尘,号肇殷。

生于宋徽宗崇宁五年 (1106年),卒于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林外的科场之路很曲折,屡试不第,直到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已超过了知天命的年龄,才登进士,他受命为兴化县令,仕途也就此止步。

留在杭州有他豪于酒,曾于杭州西湖酒肆饮酒斗余,复题诗壁间一首七绝。

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人皆惊异以为神,他笔锋直刺当时偷安一隅的赵家小王朝,道出了郁结在人民心头的悲愤;同时,警告赵家君臣:不要再骄奢淫逸、醉生梦死了,汴京沦陷之前,也是这样啊!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就是《题临安邸》。

作者是谁?有作“林升”,也有作“林外”的,因国留在粉墙上的字迹是行草,“升”与“外”形体酷似,历来莫衷一是。

《西湖游览志》载此诗作“林外”,以此为线索,现经考证为“林外”。

《宋开基马平(坪)林氏谱谍》称林外“词翰潇洒,谈吐不羁”,年青时曾游学苏、机一带,因屡试不第,又耳闻目睹赵家王朝昏聩腐败,愤世嫉俗,常穿戴道士衣冠,放荡形骸,到处题诗作词,以宣泄胸中郁积。

除《题临安邸》一诗外,有一次,他来到苏州城东的垂虹桥下,见此桥气势雄伟,有桥洞七十二,如长虹卧波,触景生情,文思骤涌,信笔在一桥洞飞架上题下一首词,调寄《洞仙歌》:飞架压水,虹影澄清晓。

桔里渔村半烟草。

叹今来古往,物换人非,天地里、惟有江山不老。

雨巾风帽,四海谁知我,一剑横空几番过?按玉龙、嘶未断,月冷波寒;归去也,林壑洞门无锁。

认云屏烟嶂是吾庐,任满地苍苔,年年不扫。

后来,有人把这首词抄呈宋高宗,并附传说为仙人吕洞宾下凡所作。

赵构谙熟诗词格律、音韵,读罢沉吟片刻,便笑着说:“哪是什么神仙?这分明是福建秀才所写!”左右大臣莫名其妙,请教所以然。

赵构说:“这首词所叶韵脚多有闽南方言。

”细品之,此词下半阙中“帽”、“过”,“锁”、“扫”只有用闽南话来吟,才是叶韵的。

很久以后,人们才知道:林...

谈谈陆游诗的内容艺术特色

陆游(1125~1210) 南宋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

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祖父陆佃,徽宗时官至尚书右丞,被诬元□党籍,罢知亳州。

父陆宰,官朝请大夫,直秘阁。

陆游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家庭。

他诞生和成长的年代,正当宋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进犯的时候。

陆游诞生的第二年,金兵即攻陷宋朝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他随父陆宰向南逃亡,在"经旬不炊"和夜闻金兵马嘶中,历尽艰辛,逃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后又逃归故乡山阴。

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群情激昂的抗敌气氛,给童年时代的陆游留下难忘的印象,并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他后来曾这样回忆道:"绍兴初,某甫成童,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虽丑裔方张,视之蔑如也。

"(《跋傅给事帖》)生平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自称"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

青年时代曾从江西派诗人曾□学诗,得到不少启发,但他并未受其束缚,又从前代大诗人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等人的诗作中汲取滋养。

封建家庭虽然给陆游以良好的文化熏陶,特别是爱国教育,但也给他带来婚姻上的不幸。

他20岁时与唐氏结婚,夫妻感情甚笃,可是母亲却不喜欢唐氏,硬逼着他们夫妻离散。

离婚后,陆游非常伤痛,曾在10年后的一次偶然相遇中写了〔钗头凤〕词以寄深情,此后多次赋诗怀念,直至老年还写了有名的爱情诗《沈园》。

陆游29岁时,赴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应锁厅试,名列第一,但因居于投降派权臣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国耻"喜论恢复",于是受到秦桧忌恨,竟在复试时将他除名。

秦桧死后,孝宗即位,起初颇有抗金之志,主战派受到重视,陆游方被起用。

他积极向朝廷提出许多抗敌复国的军事策略和政治措施。

但由于张浚举兵北伐,部下将领不和,再加投降派掣肘,抗战终于受挫。

宋朝廷立即动摇,又走上屈服求和的老路;陆游也被加上"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黜还乡。

陆游在故乡山阴镜湖之滨闲居 4年,屡次上书求职,最后才于乾道五年(1169)得一个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小官,其时已45岁。

他迫于生计,不得不于次年远行入蜀就任。

由于位卑职微,再加僻处山城,感到无所作为,但任期满后"归又无所得食",不得不又上书求"捐一官以禄之,使粗可活"。

乾道八年(1172)主战将领四川宣抚使王炎聘他为干办公事,延至幕中襄理军务。

这使陆游的生活发生很大变化,他换上戎装,驰骋在当时国防前线南郑(今汉中)一带。

铁马秋风、豪雄飞纵的军旅生活,使陆游的怀抱不禁为之一开,写出了许多热情奔放的爱国诗篇。

"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可算是他这一时期生活和心情的写照。

特别是当他看到川陕地势险要,民气豪侠,觉得可用关中作根本,以谋反攻收复失地。

于是便向王炎陈进取之策,提出一些经略中原、积粟练兵的战略。

他充满胜利的信心,认为"王师入秦驻一月,传檄足定河南北"。

可是陆游的这一片报国赤忱,并不能实现。

腐败的宋朝廷,只求苟安,无意进取,致使将士闲置前线,"报国欲死无战场"。

不久,宋朝廷将王炎召回,随即罢免,陆游也改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

他只好抱着"不见王师出散关"和"悲歌仰天泪如雨"的激愤心情,眼看着收复中原的希望破灭。

此后,陆游又在蜀州、嘉州、荣州代理通判、知州等职,自称"身如林下僧",抗战复国的壮志一直得不到伸展的机会。

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

陆与范素有诗文之交,因此不甚拘守官场礼数,以至引起了同僚讥议;又由于陆游的复国抱负和个人的功名事业长久得不到伸展,常以"脱巾漉酒,拄笏看山"为自得,甚至在琵琶腰鼓、舞衫香雾中寻求精神遂又麻醉,被同僚指责为"不拘礼法,恃酒颓放"。

于是陆游索性自号"放翁",并在诗中这样解嘲道:"名姓已甘黄纸外,光阴全付绿樽中。

门前剥啄谁相觅,贺我今年号放翁。

"从此,"放翁"便和他的诗名同著于世。

陆游在川陕 9年,祖国的山川形势、风土民情丰富了他的生活体验。

特别是在南郑前线,他接触到许多边防战士和"忍死望恢复"的"遗民",使他的精神境界不禁大开,并将许多富有生活实感的爱国激情倾注于诗。

这是他创作上收获最多的时期。

陆游对这一创作阶段很珍视,觉得"诗家三昧忽见前",于是将全部诗作题名为《剑南诗稿》。

淳熙五年(1178)春,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在江西任上,当地发生水灾,他"草行露宿",不辞辛苦,亲到灾区视察,并"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不料却因此触犯当道,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

陆游在家闲居 6年,已经62岁,才又被起用为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州。

他赴京受命,写了有名的七律《临安春雨初霁》,其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两句,得到孝宗的激赏,但孝宗并不了解陆游的真正抱负,只叫他到严州后,"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

新职虽然不合陆游...

...新课标中要求中学生背诵的古代诗词中有两句诗的意思于选文的“...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七言古诗 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白居易(772--846),晚唐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

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

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 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

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

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王维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

他的五律和五、七言绝造诣最高,同时其他各体也都擅长,这在整个唐代诗坛是颇为突出的。

他的七律或雄浑华丽,或澄净秀雅,为明七子所师法。

七古《桃源行》、《老将行》、《同崔傅答贤弟》等,形式整饬而气势流荡,堪称盛唐七古中的佳篇。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

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

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王昌龄(690-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

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

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

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汉族人。

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这首先表现在他的《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破陈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等词中,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对抗金战斗的回忆。

另外,在《贺新郎》(陈同甫自东阳来过年)、《摸鱼儿》(淳熙已亥)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安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

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示的不平之情。

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李清照 (1084.2.5.~1155.4.10.)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婉约词宗。

生于北宋元丰七年,山东章丘,逝于临安,享年七...